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例6篇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1

带着期望,带着梦想,我们如约相聚在株洲田心中学。参加2015年国培计划——初中美术种子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研修培训。在此之前,我一直工作在美术教育的一线。在七天的学习中,聆听专家们由浅入深、生动详尽的讲座,不仅使我对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的思想、观念、心灵都受到了一次触动、提升、洗礼和升华。此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安排的紧凑有序,学习内容丰富,讲授精彩纷呈,观摩大开眼界。下面我就谈谈培训学习中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专家讲座,高屋建瓴。

听取教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育要回归原点。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只是专业美术教育,更多的是生活美术教育,在教学中,淡化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不仅如此,美术教学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环境、家庭和社会生活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画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绘画的乐趣。只有追求学生的需求,营造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才能使孩子们真正的爱上美术课。并且美术并不是单纯的学科,它与信息技术、音乐、体育、语文、数学等学科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如此,教授的课让我懂得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这些思维都要由原生态的东西,一层一层联想,这样的创意是无限的。还有废旧,乡土,简易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所以上好一堂美术课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素质,专研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把美术课上好。

二、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立体培训模式;岗位践行

D64

所谓“立体式培训模式”是指不论是训前的培训内容、训中的培训方法,还是训后的践行督导均呈现为多层次、多角度有机综合的培训模式,是笔者应企事业单位员工素质教育“实效性”的要求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本培训模式已经应用于医疗、教育、企业等行业的职工素质教育实践,均获得了成功,证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12年开始,笔者及研究团队先后在上海市浦东医院等多家二甲医院实施了《全员代言医院形象》的公共关系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和医院人文服务水平,和谐医患关系,塑造人民心中“好医院”的形象。本文从上海市浦东医院培训项目行进中,总结立体式培训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成人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提供一套“立体式培训模式”理论依据和可行的立体式培训操作路径。

笔者认为:立体式培训模式的目标是让学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其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并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赢得服务对象的认同。这个定义有四个关键词:“知识”、“转化”、“能力”、“行动“。

立体式培训模式由“课程设置”、“教法”和“督导”三元素组成。通过立体式课程设置,解决某一素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立体式教法的应用,解决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立体式践行督导,把员工在课堂所获得的能力转化为岗位的实际行动,让培训结果落地生根。由此形成围绕受训单位员工某一职业素质提升所需求的课程设置套路、教法应用原理和能力践行轨迹。

上海市浦东医院《全员代言医院形象》公共关系项目,全面应用立体式培训模式,实现了医务工作者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培训目标。

一、立体式课程设置――“领心”与“塑人”的内外结合

培训实践表明:单一的课程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组合课程。不论是哪一类素质教育课程的组合,都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要求的“技术活”(许多社会培训机构缺少这个技术,形成课程“乱搭”,导致培训的事倍功半)。立体式课程设置至少分三个层面:也叫“三课”原理:一是观念课――领“心”。解决观念问题,激发学员的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热情。二是基础课――补”漏”。引导学员把与该素质紧密相关的知识要素备齐;三是应用课――练“行”。推动学员把所拥有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把学员塑造成为符合岗素质要求的职业人。如果把“立体式课程设置”比作一个金字塔,观念课程就是位于塔尖的“导航”,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就是金字塔的底边的“两只脚”。这三个角度的课程,在职业素质教育中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情感关怀和帮助的能力。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技能,它们是由内强理念、外展形象、服务技术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不是平行的,而是一种“立体式”的元素构架“格局”。其中精神层面在最高端,引领服务形象和技术层面。因此,立体式培训课程设置,一是要符合“三课”原则,修内塑外;二是对具体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渐进养成。

(一)观念课――破解员工心理的魔方

课程一: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目标。

(1)课程价值:医院价值观前期调研显示,医疗纠纷不仅仅是医疗事故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佳和服务行为不当引发的。价值观决定服务态度和服务行为。由于医院长期缺少对医务人员进行“集体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致使一些医务人员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工作的得与失,“得”即高兴,“失”便沮丧。带“怨”工作,必然会服务不佳,造成医患不和谐。因此,观念课的首要任务是对医务工作者进行集体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强化医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念”。

(2)课程目标:把医院价值观打进医务人员的心里,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员工珍惜、感恩和爱岗敬业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医院的价值观。

课程二:医务工作者公共关系意识与形象。

(1)课程r值: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诸多,如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不佳、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度差异、医患双方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个别媒体导向的偏颇等。因素诸多,意味着只有各方都主动担责,才能早日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启发医务工作者认识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作为公共关系主体,不仅我们主导作用更显重要,必须率先垂范,而且相对松散的患者群体而言,医院作为社会组织,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中集体有作为。倡导每一位员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医院正面形象的代言人。

(2)课程目标: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公共关系意识,明晰作为医院代言人的具体形象指标。

(二)基础课――传递四个人文服务能力

课程一:医务人员岗位视觉形象塑造能力。

(1)课程价值:视觉意义岗位形象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让患者所看到外观形象,包括发式、妆容、着装以及色彩配饰等。穿着打扮这样一种常规能力,在医患关系相处中,却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提升医务工作者塑造视觉“岗位形象”能力,不仅会提升医务工作者严谨的岗位形象,增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度,从视觉上凸显医务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还会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产生责任感和自信感,更好地对患者尽责。医务人员规范、得体、雅致的视觉形象与其严谨、多学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也是医务工作者乐于接受和传播的形象。

(2)课程目标:医务工作者学会自我视觉形象塑造。

2课程二:医务人员行为举止规范能力。

(1)课程价值: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服务中的行为举止包括表情、站姿、坐姿、手势等,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对患者的态度。表情冷漠、轻视,手势随意指指点点,诊疗过程动作过于生硬,在岗位中坐姿过于随便或懒散等等负面信息的传递是导致患者对医者服务不满意的重要因素。得体适度的行为举止是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得体”指的是医务工作者的举手投足要符合自己作为医者的文明身份;“适度”则要求医者在服务中的行为举止表达得恰到好处。规范医者行为举止是实现其“得体适度”服务患者的基础。

(2)课程目标: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够正确运用礼仪举止,向患者表示尊敬。

课程三:医务人员“语言沟通”能力

(1)课程价值: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意义上的沟通,主要指在特定情景下,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选择恰当的沟通语言和语气,对患者施以安慰、疏导和鼓励。事实上,医者沟通不够或医患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沟通是链接医者与患者关系的一条金色纽带。美国医生特鲁多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道出了医务工作的本质:医学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治愈,更多的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情感的产物。 安慰、帮相、情感铺垫非常重要,而沟通就是实现这个铺垫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2)课程目标:医务工作者在语患者交流中,娴熟地掌握如下两个体现人文关怀的沟通能力: 一是岗位服务中“常规关怀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是正向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四:预防、识别和化解“危机”能力

(1)课程价值:“医患关系危机”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表明医疗卫生是一个危机高发行业。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充分认识到危机随时发生的可能性,并具备通过“优化人文服务”应对危机的能力。

(2)培训目标:提高医务人员预防危机的能力;掌握化解危机的方法。

(三)应用课――践行人文服务模式

根据医院岗位的分类,分别设置四个应用、践行课程:

课程一:窗口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导医、挂号、收费、签收窗口等部门的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每一个窗口医务人员爱的阳光。

课程二:医生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门诊、急诊、诊疗、手术、首次查房、三级查房、值班查房、出院等不同岗位的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既收获医生的仁术,更能感受到医生的仁心。

课程三:医技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胃镜、抽血、B超、放射、POCD窗口、取药窗口等部门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得到规范服务,感受到被尊敬的喜悦。

课程四:护士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门诊护士、注射护士、预检护士、住院护理(清创护理、舒适护理、治疗护理、专科护理)等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得到周到服务,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二、 立体式教法――“教”与“练”的双向互动

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创了“立体式教法”。该教法共由四个阶段组成,也称为“四段式教学法”,即讲授――示范――模仿――评估。由于该教法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纯理论讲述或者说教的呆板模式,注入了情景设计、操作、测评环节,从而解决了行为学科和素质教育“知易行难”问题。立体式教法的核心是解决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内化”到学员的心里,把拥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老师是推动“内化”和“转化”变为现实的关键,因此,立体式教法对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老师最大的权限: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实操环节的总设计师,是实操活动的教练、总导演和评估学习效果的权威。师生在教与练的互动中,把老师的传递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把老师描述的职业素质从“知道”转化为“做到”,从而实现了素质教育“知行合一”的最高目标

瓦尔德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其中“示范”就是立体式教学的灵魂,“启发”是立体式教学追求的目标。在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完全贯彻立体式教法的四段模式:第一段“讲解”,让医务工作者了解提高人文服能力的意x和人文服务能力所涉及的知识要领;第二段“示范”,把人文服务能力的内容形象化地再现出来,让医务工作者通过视觉途径印证该项能力的要领;第三段“模仿”,医务工作者模仿、实践、体验,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能力规范,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第四段“评估”:通过课堂测评,检验医务人员学习效果,起到巩固和提高其人文服务意识和行为的作用。该教法反映在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培训中就是“四点式”教学过程。

(一)明晰所学价值之“观点”

明晰每个服务技能所蕴含的价值之“观点”,回答“为什么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这个能力”的问题。培训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培训内容都不能得到学员的接受。这也是很多医院培训不能达标的根本原因。

(二)传递所学内容之“知识点”

传递医院人文服务的具体“知识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服务能力是在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实践能力。培训要准确传递掌握该技能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让学员熟记和牢牢掌握。

(三)演示所学能力之“操作点”

操练医务人员践行人文服务的“演示点”。凡是涉及到能力的问题,其学习须上升到“演示”层面,因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演示。根据医务工作者的岗位要求,设计场景进行实地演练。培训实践表明:医务工作者能力培训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四)考评综合素质之“践行点”

考核学员能力提升的“操作点”。考核是鉴定学习效果的不变法则。在学习之初,就要给学员提供专业的量化考核测评体系,让学员按照该体系对照自己,逐项进行改变。全部技能学习完毕后,组织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包括:对医院价值观念的熟练程度,人文服务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准确性与自然程度。考核采用“情景式”演示,专家现场点评的方式,再次强化岗位服务的操作要领。至此,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培养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

三、立体式践行督导――“督”与“导”的辩证统一

立体式培训模式的落脚点是如何把课堂传递给学员的“能力”落实到其工作岗位的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践行”能力的问题,“立体式践行督导”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立体式践行督导由三个部分组成:培训机构督导、组织自我督导、公众意见评估。这三个部分操作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过程。首先由培训机构设计出践行督导体系并进行督导,在督导过程中向受训单位示范和传递具体督导操作技术,并把督导效果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反馈给受训单位。当受训单位学会督导后,则独立进行督导,督导效果反馈给本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当督导数据效果显示达标时,通过对外部公众意见调查,对践行效果做最出终极评估。

上海市浦东医院在对全体员工(1212名)培训后,立刻进入“岗位人文服务能力”践行督导阶段。在督导之前受训单位要做两准备动作:一是建立一套“践行人文服务能力激励机制”,对奖惩标准作出细化,并告知到每一员工。二是,召开践行督导动员大会,明晰践行人文服务能力的意义和督导的具体内容。浦东医院培训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示了践行督导的价值:

(一)培训机构督导凸显指导和示范作用

首先,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工程的主导,要对践行活动做出整体规划,包括对医院不同岗位人文服务践行督导体系设置,督导时间、督导方法、督导评分标准、督导结果统计原则、督导报告撰写与反馈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行动方案。

其次,培训机构作为先期督导,在督导活动中以“导”为主,以“督”为辅。“导”的目的是再次传递“医务工作者如何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人文服务能力”的方法和意义,如此督导定位,一方面可以让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地把握践行的操作要领,另一方面,也减少其对被“硬性督查”的反感,这个环节,把握督导的“度”很重要。一旦员工熟悉地掌握的人文服务能力展示要领后,“督”就马上提上日程。那时,硬性督导的指标自然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要把每一次督导结果,均以量化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受训单位。让其了解员工践行的进步与缺憾,进一步加强管理,督促其提升。

最后,培训机构有责任对受训单位进行践行督导队伍的培养。在督导过程中,带领该单位的督导人员随同一起督导,让其学会督导的每一个步骤。在培训机构督导后期,要让受训单位督导人员模拟督导的每一个环节,直至达标。

(二)受训单位自我督导养成常态规范习惯

把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服务素养和能力固着为一种习惯,需要有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必须有一个长期督导机制做保障。其中受训单位“自行督导”是这个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自行督导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督导人员要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上海浦东医院的督导人员全部是科主任、护士长担任。二是督导必须按照督导流程操作,以体现督导的科学性。三是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越是坚持,效果越明显。

(三)患者满意度实证评估实现反向督导

患者是培训践行的最具权威的“督导者”和培训效果评估的最佳“发言人”。通过对公众满意度调查,一方面了解培训的效果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受训单位员工素质的一种“监督”。公众积极的评价,会对受训单位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即使是负面的评价,也会对员工产生敦促作用。实证调查是必须要做一个反向“督导动作”。

上海市浦东医院人文服务能力践行效果调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轮问卷在培训前发放,以了解患者对浦东医院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水平评价。第二轮问卷在培训践行督导实施两个月以后发放,以了解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水平提高的程度。两轮问卷样本的对象都是正在医院就医的患者,培训前和培训后各发放问卷1200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99%。问卷涉及患者对窗口(包括医技)、医生、门诊护士、住院部护士四个群体的人文服务水平的感知。为了使患者回答问题更具针对性,调查人员根据问卷的内容,对所在医院相关区域的患者进行问卷发放并守候回收。调查数据表明,通过立体式培训员工的行动力与患者满意度成正比,各项满意度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具体提升指标如下:

1.患者对医技、窗口人员服务满意度

(1)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微笑服务,培训前34%,培训后提升至到79%。

(2)感受医务人员用“您好”问候语,培训前只有5%,培训后上升到90%。

(3)感受到医务人员态度和蔼,指令清楚,协助病人,培训前8%,培训后上升到76%。-

(4)得到医务人员双手递物服务,培训前7%,培训后上升到91%

(5)就医结束时,医生用“谢谢,请慢走!”告别语,培训前18%,培训后上升到90%。

(6)感受到医务人员做检查时,动作轻缓,耐心安慰病人,培训前42%,培训后是90%。

(7)患者对窗口和医技部门工作的总体评价,“非常好”和“好”培训前非别是5%和16%,培训后分别上升到31%和43%。

2.患者γ耪锘な糠务满意度

(1)主动提供引导和咨询服务,培训前36%,培训后上升到56%

(2)微笑服务:培训前66%,培训后上升到97%

(3)在患者输液期间会做到巡视 培训前66%,培训后上升到97%

(4)在沟通时,语气和谐,注意事项讲得清楚,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4%

(5)亲切称谓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82%

(6)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培训前42%,培训后上升到92%

(7)懂得安慰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2%

(8)护理水平高,培训前30%,培训后上升到90%

(9)服务举止规范,培训前46%,培训后上升到86%

(10)积极热情,不怕苦怕累,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1)您认为,护士整体的服务质量是 培训前“很好”或“好”分别是1%和16%,培训后非别上升到21% 和36%。

3.患者对医生满意度培训前后对比

(1)医生在看病前说“您好,让您久等了”问候语, 培训前3%,培训后上升到80%

(2)t生在诊治或交流病情时用“您”称谓?培训前经常用12%,偶尔用73%;培训后经常用50%,偶尔用50%

(3)患者从医生的眼神中感受被关注,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到90%

(4)医生主动询问病情,给患者较多表达的时间并做到耐心倾听,培训前19%,培训后上升到77%

(5)医生会在诊疗结束时说“请慢走”,培训前12%,培训后上升到100%

(6)医生在服务时做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50%

(7)医生开的药是适当的:培训前21%,培训后上升到50%

(8)开自费药,不告知病人:培训前23%,培训后下降到0%

(9)您认为医生的服务质量总体上,培训前“很好”和“比较好”,培训前分别是11%和20%,培训后分别上升到60%和30%。

4、患者对住院部护士满意度培训前后对比

(1)让患者知晓与自己相关医护人员的身份。 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76%

(2)用“您”这个敬语称谓服务患者: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到78%

(3)护士会主动给患者提供相关服务,培训前48%,培训后上升到70%

(4)护士态度可亲,经常面带微笑,培训前35%,培训后上升到75%

(5)对细节问题交代的非常清楚,培训前29%,培训后上升到59%

(6)会宽慰病人及家属心理,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培训前21%,培训后上升到81%

(7)态度不耐烦,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培训前68%,培训后下降到8%.

(8)护士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时间比较多,耐心询问病情,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78%

(9)护士在为您做治疗时会从不告诉药物名称,培训前32%,培训后下降到2%

(10)亲切称谓患者,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1)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2)懂得安慰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2%

(13)护理水平高,培训前50%,培训后上升到70%

(14)服务举止规范,培训前46%,培训后上升到86%

(15)积极热情,不怕苦怕累,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82%

注释:本文是在“全员代言医院形象”公共关系咨询与培训项目行进中理性思考和成功经验的总结。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3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张蔚(196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09DB24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72-03

学生就业能力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劳动力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匹配度是否一致的检验。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达到用人单位的最基本的入门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环节、设立专项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在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打造课堂教学、专项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适应力,拓展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hard skills)是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劳动者能否在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胜任问题;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则是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1]。本研究在对主要招收高职学生的100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用人标准调查及高职学生已有技能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界定出高职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为:与人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5项具体技能,并将其作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现代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认知层面的描述性知识和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静态储备,它不能解决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必备的动态技能。实践活动是描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转化的唯一路径。学校传授的大量知识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平台大部分局限在认知层面停留在记忆中不能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文凭高、能力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强调“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才会有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需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实践活动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范围内能提供的实践活动场所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国外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某个或某几个因子为培训目标,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学校可借鉴这种培训形式,在学校针对有专项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项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或活动。本研究针对职业核心能力中的社会性部分,如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因子展开的专项的团体心理训练,按照团体心理训练的理论要求和实际操作要求,制定16学时的训练方案,选择有需求的特殊学生进行2个月8次课的专项行为训练。通过实验组前后测和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的比照,可以明显看出,经过专项行为训练后,学生在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四因子上都有明显的变化[2]。专项行为训练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

“知识+做到=得到”。在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计划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技能的转化,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相应的核心能力是又一重要问题。“听来的记一时,学来的记一世。”带着问题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体验式教学形式通过课堂中实践环节的设计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媒介(平台)如:通过分组讨论、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现场演示、实践操作、市场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形成、提升能力的目的。体验式课堂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在掌握相应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提升能力。课程内容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载体,提供学生参与平台感受能力作用才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本质。体验式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最终选定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学”真正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快乐,提升课程的实效。“小组讨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了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感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实践性强的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础类知识性学科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另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学院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制定了覆盖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包括班会、专题活动、团队训练、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系列校园活动计划,并辅以素质学分作为学习保障,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各类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上既有分层次的目标系,又有具体活动平台。通过A类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完成核心能力培养指标要求,通过B类活动实现适应学生个性需求,即发挥学生优势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又能针对弱势进行个别培养。通过具体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使所有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都能使自己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因子得到提升,战胜短板效应,提升整体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提升就业适应能力。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发展性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职业目标,侧重心理素质测评,提高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职业能力、科学职业定位,侧重生涯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心理素质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2.以团体训练、班会、主题活动为形式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活动平台。围绕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时间管理、压力释放等心理素质问题,市场调查、技能大赛、职场见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职业素质问题,通过A类16个团体训练活动、10次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三、课堂教学、专项行为培训、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中将第一课堂教学、专项活动训练、第二课堂实践三种方法结合使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专项团体行为训练由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效果最显著。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008年起我院就在职业生涯教育、优化人格教育活动中采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具体训练方案,极大地提高的受训同学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目前,学院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堂教学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中应用该种训练形式。课题组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了科学、系统的“团训包”,其中包括心理素质团训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团训两个方面,包含14项具体的训练项目和10项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项训练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和实践性,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和有效的指导,受到受训同学的热烈欢迎。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活动平台。实现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者有机结合。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将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结合在活动中进行整体性学习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增设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设计活动环节,将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与该活动任务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和研究性的学习,并让学生在过程性的学习和团队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团队合作、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各类课程形式中各选试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体验式教学形式在各实验班中均能提升学生的与人合作、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的水平,且实验班之间没有显著差别。根据对试验班级学习结果的调查问卷和学习委员座谈显示,在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两方面上,实验班的学生都远远优于其他班同学。特别是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课后的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团体的力量、凝聚力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及应有的行为模式。学会了正确表达、沟通个人意见的方式。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在做中学”到的技能,不易遗忘。

体验式教学形式由于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彰显能力的作用,比较费时,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将部分实践活动内容下放到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调查、技能赛、行为训练等形式,依靠素质学分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实践、实践场所、实践参与度的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与校园实践活动的目标一致性。

(二)引进素质教育学分,使校园文化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本研究以学生三年的学期为周期,按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技能水平制订出贯穿三年的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每一项具体的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为培养一定能力而设立。每项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实践内容在不断加深,时刻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实践需求。本研究提出的素质学分下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方案,由于有素质学分作保障,从根本上克服了第二课堂活动经费、师资、场地、时间及学生参与率等方面的缺陷,保证相应的活动如期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

10级新生入学后,按计划如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由于一年级主要突出优化人格结构、人际交往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在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性(交往、沟通、合作)因子方面变化较大,与前几级学生相比,10级学生同学之间因沟通、情绪问题产生矛盾和心理咨询人数明显下降。09级同学由于加大职业市场调研及实践力度,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都有所提升。开展的相应活动受到同学的积极响应。专业技能大赛、职场人物访谈、优秀毕业生心理历程回顾、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相应的能力,也是他们知晓了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关系,开始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具体表现为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主动寻找、创设提升欠缺的核心能力的机会;愿意主动解决问题,并主动表达、寻找帮助;习惯于与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团队角色。

学院2008-2011年实施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人格结构 提升心理素质工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育人工程”等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适应力的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多项活动分别荣获“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荣誉称号、“辽宁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学院连续几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在校的大学生们也在积极按心仪的岗位的职业要求来打造自己的职业性向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完成人岗匹配。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参考资料: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4

为认真落实县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会议精神,扎实抓好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推进有思想、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三有一会”新型农民,切实完成县下达给我镇的农民培训任务,现就孙端镇2014年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上级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探索“送教到农村、培训进农户”的办学新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我镇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培训目标

实用人才培训400人;沿塘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技培训400人;双证制高中培训60人;其它项目培训140人,全年合计培训1000人。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孙端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成立“孙端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考试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2、认真组织,积极实施。

各村和镇农办负责做好培训转移的发动、报名、组织工作;镇劳保所联系用工单位,用工信息和农民转移工作;成教中心负责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根据本地实际,以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重点抓好农民综合技术开发培训、创业培训、富余劳动力培训、被征地农民培训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对象是村干部和青年农民,使受训农民既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又可取得成人高中学历证书。

3、落实措施,提高成效。

(1)政府积极推动,落实培训措施。做到四个落实:责任有落实、培训有基地、工作有网络、培训有计划。

(2)突出质量意识,提升农民教育。做到四个结合:把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结合起来;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3)突出思想教育,创新农民培训。做好四心教育:结合农民培训项目,有机开展社会公德的“爱心”教育、职业道德的“诚心”教育、家庭美德的“孝心”教育、个人品德的“责任心”教育。

(4)利用服务,突破农民教育。利用四个平台:充分利用孙端镇“大家乐”公共文体服务中心、农民工文化家园、企业职工培训学院、老年大学等平台,使我镇农民教育内容延伸、对象拓展,教育面扩大,受益面增加。

4、健全机制,加强保障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5

关键词: 管理提升 企业大学 培训项目

根据《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在中央企业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中央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中央企业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

随着2012年6月28日,中国南车大学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南车大学“成就梦想,成为一流!”的愿景得以充分展示,通过建设南车大学,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企业大学的建设经验,以长远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投入南车大学建设,以引领南车发展、振兴民族工业、弘扬中国创造、回报和谐社会为己任,努力建设成为锻造精英、成就梦想的摇篮;成为服务全员、提升绩效的教练与育成文化、传播品牌的圣堂,以及推进变革激发创新的道场、聚焦战略创造价值的伙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的企业大学。而我校通过承接南车大学第一批南车培训项目,逐步完善硬件设施,锤炼团队,保障教学,以办好本次培训班为契机,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激活学校管理的内驱力,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改善硬件,保障提升

为确保南车培训班的顺利开班,给培训学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创造更加优良的培训环境,我校上下统一思想,精心谋划,在后勤管理处的牵头下通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对南车培训班的教学、住宿、就餐等场所进行更新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在改造过程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后勤管理处认真筹划、精心组织,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任务、目标以及时间节点,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后勤管理处人员在处室领导的带领下,经常放弃双休时间,深入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市场,采购各种配套设施,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南车培训班“明伦堂”(教学场所)、“静逸居”(住宿场所)、“佳缘阁”(就餐场所)等三项工程完成更新改造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二、精心调研,准备提升

中层领导力培训是集团公司落实“十二五”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中职业经理人培育工程的重要举措,是2012年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重点实施项目。集团公司领导对本项目非常重视,早在去年第三季度就专题研究部署,并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甄选外部专业培训机构,结合培训对象和目的组织培训课程,创新培训管理模式,计划今年对所有子公司的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进行轮训。在深刻分析了优秀职业经理人所承担的角色和必备的素质能力之上,确定了培训班的主题内容:取势(对接高层)、明道(修炼自我)、优术(成就团队),确保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三、建设团队,服务提升

为确保本次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专门成立培训项目组,抽调有管理、服务经验的教师组成团队,明确分工,细化职责。通过明确团队目标、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团队沟通、激励团队成员等方式,达到在团队中形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明确方向、诚挚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完成本次培训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四、精心组织,确保提升

通过精心组织开展工作,使中国南车中层领导力培训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有力促进了公司基层干部队伍领导力的提升,达到预期目的。一是增长知识,锤炼团队。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外部培训专家授课生动精彩,极具指导意义;集团内训师培训结合实际,受益匪浅;拓展训练、厂所参观交流各具特色,值得借鉴。二是开阔眼界,促进交流。精心设计学习形式,通过学习竞赛,学习园地、交流研讨、问题对话、实战演练、结业呈现等互动的形式,也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友谊,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三是创新思维,激发潜能。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启迪思维,激发创新,使大家对日常车间管理上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分析和新的理念,在管理理念、创新思维和工作心态上都有较深的触动,有助于改进工作方式,促进本单位车间基层建设整体水平上台阶。我校作为培训项目的承办单位,以打造中国南车精品培训项目为目标,精心组织,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引入学习竞赛讲评制度,对学员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注重学员人文关怀;戚机公司、戚墅堰所积极配合做好培训现场参观安排等工作,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增强学习动力,保持学习激情,创新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效果,遵守学习纪律,落实管理要求,全心全意投入本次培训,尽快成长为具备良好职业境界、道德修养和专业管理能力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并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从而把企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跟踪调查,持续提升

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有效服务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每天通过学习日志及意见反馈等问卷形式,及时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对课程与工作切合度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同时在培训期间对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就五年内最需要提升的能力进行调查,以了解今后培训开展的方向。并且学校拟定在今后进行追踪调查,对培训学员进行回访,以了解培训落地的情况。

今年通过相继举办六期中层领导力培训班,培训模式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有专家讲授和案例分析,又有现场实战演练,注重互动交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效果良好。

承办此次中层领导力培训班是对我校管理类人才培训水平的一次检验,竭尽全力组织好此次培训工作,想方设法为学员提供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全面做到培训管理精细化、规范化、高效化,为中国南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逐步初步形成南车独有、涵盖重点领域与专业的“四类三层”架构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各类培训课程2085门,精品课程500门;初步形成一支高水平、能实战、独具鲜明南车特色的卓越讲师队伍和一支认同南车文化、合作密切的高层次专家型培训师队伍;完成具有容纳500人同时参训,年培训能力达到10000人以上的校区建设;建立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聚焦“5+1”项目(动力加速、造核扩能、海鸥飞翔、雏鹰展翅、活力细胞、南车大讲堂)全面实施,核心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基本形成。未来的南车大学将实现学习发展文化形成、学习发展能力剧增、品牌效应显现,全面助推南车战略目标实施和南车价值链增值。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2.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范文6

[关键词] 公务员 培训教师 角色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逐步进入关键性时期,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公务员素质培训已成为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人保部、国家公务员局也在年初发表公告,称将在近年内进一步加大公务员队伍建设及培训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并具体拟定《2011-2015年公务员培训纲要》以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展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公务员培训教师应认真思考应对,及时做好角色定位,加强自身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公务员培训任务转变的新情况。

一、公务员培训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公务员素质培训工作的核心在于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是培训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性质、特征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是公务员培训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务员培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其一,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公务人员与时俱进,在知识与能力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其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要求公务员将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重要形式,不断创新工作项目、服务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三,团队工作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同一工作性质的成员须接受交叉培训,以确保工作环节的连续性。因此,新形势下的公务员培训课程设计应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分类,紧紧围绕政府工作实际进行展开;教学方式上应对此前的“灌输式”、“标准化”教学加以改革,将解决问题与创新工作的能力培养作为为培训主导方式。简而言之,公务员培训任务要做到“三个适应”,即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适应政府工作需要、公务员职位培养要求;适应公务员素质技能提升需求。

二、新形势下公务员培训教师的角色定位

1.由传统教师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从公务员培训需求来分析培训教师素质标准的变化,可发现公务员培训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由知识传授向技能教授转变,进而发展为以高质量满足培训者需求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毫无疑问,这一高质量的培训相应的也会要求高质量的培训教师来完成。与传统教师履行职责有所差异的是,在现阶段公务员学历、整体素质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公务员培训更侧重于方案的设计指导、主题与时间控制、问题顾问等。此外,公务员能力培训以工作绩效、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学员是培训主体,其教学规律呈现为经验共享――观察思考――初步形成并整理概念――验证概念――个体经验吸收的良性循环模式。

由此可见,培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努力从传统教师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培训素质与学者知识的完美结合:一是要准确把握公务员培训动向,及时充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领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沿;二是要在培训领域内有专门研究和独到见解,做到“术业有专攻”;三是熟知公务员培训理论与培训规律,能有效处理教学内容结构,合理组合教学手段及教学流程;四是能有效帮助受训公务员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实现新工作理念传递及潜能开发。而要具体完成公务员培训教师的角色定位,则需要从教师素质及培训方式两方面着手。

2.优化培训教师能力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要求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必要能力、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等要素做到和谐集合,相互影响作用,不断发展完善,促进公务员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1)基础理论素养

培训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专业的教育艺术或技巧,能有效掌控、引导课程思考方向与课堂气氛;具备学习能力,在专业领域内能妥善处理好继续学习中的纵深、横向发展关系;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必要能力

①表达能力

专业化的公务员培训教师应善于与学员沟通,能借助于语言表达、文字及肢体表达等多种形式辅助信息传递,提升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记忆理解、消化吸收。

②科研能力

以专业教学为突破口,根据公务员培训需求,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学科学术研究水平,与时俱进,在培训工作中增强对领域前沿动态的接受,提升培训内容的科技含量。

(3)核心能力

这是公务员培训质量提升的源动力,同样也是教师素质提升的重心。主要包含专业学科能力、精湛的业务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相应的政府工作经验。

(4)拓展能力

主要是指培训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时期不断完善自我,适应受训公务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情况的必备素质。

3.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需求的变化也给培训技术或培训手段带来了变革的要求,这同样也是对培训教师教学技巧掌握程度的考验。培训方式应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培训技术尤其是教学方式的组合并用,是满足培训需要、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公务员培训教师应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包含内容及方法的培训方案以便灵活运用。譬如,在培训项目开始阶段可实施“破冰活动”,即帮助学员融入受训群体、共同参与的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阶段需扮演组织者、参与者的双重角色,观察并评价学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培训项目的教学过程或经验分享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来进行评议式、式学习,教师应注意把握运用步骤及技巧,将培养学员发现、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本阶段的主要训练目标。此外,利用管理游戏式、拓展训练式教学同样也是提升学员团队协作能力、应变力及创造力的有力途径。

三、结语

总之,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也不断提升,公务员培训教师应努力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角色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换所带来新的培训需求,也是公务员培训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时俱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培训编辑部.培训能力与培训师制度建设[J].中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