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武术教程范例6篇

跆拳道武术教程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1

[ 关键词 ] 武汉市 跆拳道俱乐部 现状 对策

跆拳道以其浓厚的异国文化特征以及较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博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尤其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获得首枚奥运会金牌后,跆拳道运动在中国各省市迅速发展。据资料显示,2007年在我国就有百万人参加不同形式的跆拳道学习,面对日益增多的锻炼人群和雨后春笋般林立的跆拳道馆,高校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显得有些冷清。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5所大学共计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充实的素材;(2)专家访谈法。针对本研究内容,向高校跆拳道教练员等专家、领导咨询,寻求政策、智力支持,为以后高校跆拳道的发展提供帮助;(3)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多渠道多角度把握不同主体的观点态度和需求,以更好了解跆拳道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4)现场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各高校大学生,了解他们对跆拳道的认识;(5)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跆拳道在高校发展的现状分析。(1)武汉市大学生对跆拳道的兴趣分析。对跆拳道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大学生人数占61.8%,没有兴趣的占16.5%,在调查中与没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交谈,了解到大多书学生认为跆拳道需要较强的耐力和爆发力,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虽然他们被该项目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但对自己融入其中却显得信心不足;(2)武汉市大学生参与跆拳道运动的动机分析。大学生中为了防身健体参加跆拳道锻炼的人占41.2%,为了磨练意志参与跆拳道锻炼的人占32.2%,为了赶时髦参与跆拳道锻炼的人占5.1%,因喜欢而参与跆拳道锻炼的人占11.3%,其他方面的原因占7.2%。可见选择防身健体和磨练意志的学生占了73.4%,应该说这个群体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转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意识上,让他们能了解跆拳道的价值,从而变成真正的跆拳道爱好者;(3)对跆拳道认识的分析。90.7%的学生基本了解跆拳道,参加过跆拳道学习的占18.5%,有80.4%的学生认可在体育课中开设跆拳道课,武汉市部分高校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设了跆拳道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跆拳道课程的开设必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4)高校学生对跆拳道教学内容的选择。喜欢跆拳道精神的占26.8%,喜欢腿法的占29.9%,喜欢实战占10.3%,喜欢特技表演的占12.3%,喜欢品势和手法的占11.4%。通过对学生喜好的调查,为高校跆拳道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跆拳道课程普及课程评价体系。(1) 武汉市高校跆拳道课的开课情况。90.7%的学生认为可以在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但事实上,武汉市高校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跆拳道课,且形式与普通体育课一样,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未把跆拳道精神内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该课程的教学不能充分展现跆拳道的“道”文化和育人优势;(2)武汉市高校拳道课程的评价体系。现在高校跆拳道课程的考核是以跆拳道技术动作的好坏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出勤率做出的最终评价。笔者认为,教师主观评价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限制了跆拳道运动在高校的持续开展。

三、制约跆拳道在高校发展的因素

1.高校未开设跆拳道课程,或课程设置不合理。武汉市开展跆拳道课程的高校较少,且存在教材不合实际、内容多、学时少、师资力量缺乏等现象;因此在课程时间、学时计划、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2.专业场地、器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跆拳道是赤脚在跆拳道训练垫上进行健身锻炼的一种项目.武汉市高校中专业器材、场地匮乏,一些难度较高、观赏性较强的动作很难见到。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高校跆拳道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从武术或散打教师中转过来的,没有进行过较系统的跆拳道培训,对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3. 其他原因。经济状况是制约学生参与跆拳道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另外,大学生认为将来就业压力较大,学业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也是原因之一。

四、建议

1.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办学的水平建议学校与体育局达成协议,把优秀的跆拳道退役运动员引进来,成为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专业教练,从而促进高校跆拳道的发展.

2.强化学历培训,应采取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定向委培等学习方式,促进我国普通高校跆拳道教练员学历的提升。

3.在高校教学中采取“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高校跆拳道俱乐可以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课内、课外两者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上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

4.面对高校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有着强烈学习愿望的学生,我们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普及和提高武汉市高校跆拳道运动。

参考文献:

[1]曾庆国.广东高校跆拳道选项课的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2,9(4):81-82.

[2]高沽伦,郝招.普通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J].武术教学,2006,3(3):55.

[3]王晓娟.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武术俱乐部的运行机制[J].科教纵横,2007(1):238-239.

[4]贾健康.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思路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跆拳道 微课 教学策略

微课与跆拳道教学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跆拳道运动当中,仅仅一个鞠躬的动作,就显示了一个人礼节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性。微课技术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应用,更是能够突出跆拳道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同时,将微课应用于跆拳道教学中还能够凸显跆拳道的“技”与“礼”的内涵连带关系。通过跆拳道运动能够培养学习者顽强果敢、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习者能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通过跆拳道的学习能够让人养成宽厚待人、礼让谦逊的精神。

从当前微课与体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实际来看,其融合渠道比较单一,微课主要用于进行技能示范和知识呈现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在教师将微课融入跆拳道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利用微课将跆拳道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微课的形式,将内涵与跆拳道自身的文化内容展现出来。在利用微课进行跆拳道教学时,需要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认真分解,并且借助于微课技术,进行不同场景的学习。

跆拳道教学工作不仅指的是跆拳道的技术教学工作,同时也包括了跆拳道礼仪文化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跆拳道的礼仪文化制作成微课的形式,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视频软件和网站,将制作的微课分享给朋友,将跆拳道的精神与跆拳道的技能一起传播出去。学生在学习跆拳道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跆拳道的内在精神,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跆拳道“道”的精髓,学生通过跆拳道的学习,在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都能够懂礼守礼,并能感染其周边的人群。

微课在跆拳道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1.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跆拳道都是以班级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进行的,教师教学是按照实现制订教学计划进行具体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时根据教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习跆拳道知识。在跆拳道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是以广大学生跆拳道的基本能力作为前提的,且根据跆拳道教学经验制订跆拳道教学进度。这样在跆拳道教学计划制订和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会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跆拳道的积极性被打消。

2.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跆拳道教学时,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高校跆拳道教师数量有限,导致高职院校在跆拳道课程的设置上,课时数比较少,难以满足当前广大学生学习跆拳道的需求;二是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跆拳道教师的综合水平比较低,在进行跆拳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在高职院校进行跆拳道教学时,组织水平高的教师制作微课,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跆拳道教师不足的问题。学生根据跆拳道微课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在学习中只需要少量的教师指点或者是完全不用教师指点就能完成跆拳道学习。虽然,在进行跆拳道微课制作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跆拳道微课建设工作完成,那么将会取得好的效果。

3.提高跆拳道的教学效率

微课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应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跆拳道的教学效率。传统的跆拳道教学中,有直观、师生互动等优势,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限制因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主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人员的限制。在传统的跆拳道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教师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在,教学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下去。但是,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存在于微课视频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于移动智能终端就能完成学习,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其次,利用微课可以使跆拳道教学工作打破空间限制。利用微课可以确保学生在不同的空间内进行学习,而学生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移动学习终端;最后,微课教学能够打破空间对跆拳道学习的限制。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工作,不需要占用教师的时间,跆拳道练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安排,自由选择学习,为学生学习跆拳道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总之,利用微课进行跆拳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使跆拳道学习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微课跆拳道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事项

1.内容与形式相互结合

跆拳道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体,其内在指的是跆拳道所内含的精神实质,外在指的是跆拳道技能。跆拳道有独特的美学、哲学和伦理思想。从整体上对跆拳道进行审视,可以指出的是跆拳道技术只是跆拳道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他重要的文化内涵都潜藏在跆拳道技术之下。高职院校在进行跆拳道教学时,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跆拳道技术的教学层面,应该加强对内涵与跆拳道内部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这样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跆拳道教学。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制作跆拳道的教学微课时,必须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一方面不会忽视跆拳道技术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跆拳道文化。只有内涵和形式的相互统一,在进行微课教学时,才能将完整的跆拳道传授给学生。

2.注重微课跆拳道教学中的交互性

微课具有微、小的特点。一般通过微课视频进行教学,一次只能向学生讲授一个知识点。但是,由于跆拳道有着众多的知识点,并且套路较多,使跆拳道拥有大量的教学内容。学生要想通过微课的形式学习跆拳道知识,这就要求大量的微课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关系,如此,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够连点成线,集线成面。为了加强对微课的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微课系统管理平台,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信息与反馈信息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沟通。在这一个微课平台上学生能够利用教师制作的微课进行学习,同时在这一平台中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进行提问。如果在微课平台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在进行微课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论坛的方式进行微课管理平台搭建。在进行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TED-ED的模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微课的形式和内容将会进一步丰富,这样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微课的新功能。

3.学生在微课的指导下认真练习

在利用微课进行学习之后,学生要准确地掌握跆拳道的技能,还需要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多进行练习,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好跆拳道的基本技能。为了加强微课对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实践指导,教师要对所有跆拳道的动作进行仔细分解,这样学生在进行跆拳道练习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纠正,确保动作的规范。在进行微课制作时,除了传授跆拳道的基本动作的教学内容和关于跆拳道的文化内容之外,还应该对学生传授跆拳道的训练方法。在制作微课时,主要的训练方法包括辅助练习、练习的程序、训练方法等。在微课制作时,加以辅助练习的方法,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呈现练习的程序、注意事项等,可以以字幕配合旁白解说的方式呈现。

将微课与跆拳道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打破跆拳道教学的时空限制。相比于传统的跆拳道教学模式,采用微课教学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微课建设时,需要将跆拳道技能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注重微课教学时的师生互动,并通过微课平台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微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亚平、胡卫红、周长涛、吴庆建、刘鹏、钱大鹏:《基于WEB虚拟技术的跆拳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王海鸥:《武术网络教育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3]周惠新、Y毅:《高校武术课程微课开发与运用》,《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第1期。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3

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以行礼的方式来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人的自身修养。从字面上解释来跆拳道:“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地、强劲有力地、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是技术方法和精神的修炼。

跆拳道礼仪不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备了内外兼修的作用。将跆拳道运动的礼仪教育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跆拳道礼仪常规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跆拳道的敬礼要求是: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15度,头部前倾45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每一个跆拳道练习者在进入训练馆之前都必须身穿白色的、整洁的跆拳道道服,按照要求系好道带,光脚或穿着道鞋后进入训练场地。“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中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跆拳道的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时也应该行礼问好,以表示友好。训练课中应时刻保持道服的干净与整洁,每次需要整理服装时要先向教练行鞠躬礼,然后背对国旗、教练及队友整理服装,整理完毕时转身面向教练行鞠躬礼,以表示抱歉,其目的是要求练习养成的干净整洁的习惯;训练中如果出现气势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没有全力以赴等情况,在教练示意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为的是让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注意力集中,刻苦训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队友之间应相互帮助,在脚靶训练和模拟实战等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必须认真负责的帮助队友做好每一个动作并及时的纠正错误,两个人在交换脚靶或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这样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情感;训练过程中,练习者应该严格按照教练的要求进行练习,教练讲话时练习者需跨立站好或端正坐好目视教练认真听讲,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鞠躬并说声“谢谢”。在比赛开始前,首先要向教练敬礼,然后向裁判敬礼,在每局比赛的开始还要求向对方敬礼,以表示尊重;在比赛中,如果红方使用了犯规行为攻击青方,当裁判员对青方作出判决时,青方必须服从接受并向裁判员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时,应再次向对方行礼,并向对方的教练敬礼、握手以此表示感谢。在比赛过程中即使出现了误判,也要等该场比赛结束后,有礼貌的向裁判员提出问题并要求改正。

二、跆拳道的精神实质——近于理想的人性

(一)跆拳道礼仪传入我国,跆拳道的精神扎根于练习者的心中。跆拳道的礼仪是伴随着跆拳道这个运动项目的产生而发展而来的。跆拳道作为朝鲜的国粹,它记载着朝鲜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一项新颖而又古老的体育项目,自从50年代中期在朝鲜半岛重新崛起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跆拳道运动努力的向世界传播,现已经风靡全球。韩国人从小就练习跆拳道,就连小学生都能做出极其高难的动作,他们把礼仪作为一门思想教育的必修课,为培养和发展后备人才提供基础。“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与交往活动中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将礼仪教育渗透到跆拳道学习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跆拳道运动像台风一样猛烈的吹向我国的同时,跆拳道礼仪也随之深深吹进了我国众多跆拳道练习者的心中,犹如武德一样促进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

(二)跆拳道礼仪的内在表现

跆拳道的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的内在的一种修养。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强身健体,练就人健全的体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竭尽全力的去学习和训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益处和收获。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要有忠于祖国的思想,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在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磨练意志。当我们面对艰难、困苦和遭受自我极限的挑战时,我们可能产生放弃训练、退缩和逃避的念头。这时我们一定要用坚定的意志去克服杂念,我们必须要学会坚定、忍耐和不屈不饶的精神,战胜自身懒惰。讲礼貌、重礼仪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现代人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且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而在许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的是孩子智力和学业的发展,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甚至蛮横无礼。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如何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视为“不学而能”的事,无需专门的教育与训练,社会、学校提供给青少年的礼仪示范、礼仪活动和相关礼仪知识不够丰富。事实证明,礼貌、礼仪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指导。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方面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对其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这就是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跆拳道礼仪时所应注重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它随时随刻都督促着我们,使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到知礼守礼。

(三)尊敬师长、团结互动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跆拳道练习者应该尊敬师长、前辈,在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让,恭敬聆听教师的教诲,认真学习并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和前辈们的辛勤付出。跆拳道练习虽然是以双方格斗的形式进行的,但是不管它怎样激烈,由于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练意志品质为目的,所以在双方各自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因此在练习或比赛前后都一定要向对方敬礼。由于跆拳道是练习者精神和身体的综合修炼,能在艰苦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能获得防身自卫的本领,因为练习者在精神锻炼环节中就包括“礼仪”的教育和熏陶,这对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相互学习的作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文明礼貌、举止端庄

跆拳道和我国武术有着相近之处。中国武术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的礼仪、忍耐、谦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体育事业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跆拳道运动中也是如此,它强调了练习者学习与训练中,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友爱。此外,中国武术也有礼仪。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有悠久的道德传统。中国武术是我国的传统项目,也是我国的国粹。它要求习武者平时的举止端正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它们在比赛的开始和比赛的结束后都要行“抱拳礼”,以表示对队友的友好和尊重。在中国武术散打中也要求了练习者要有武德,它对于武术散打较野蛮的攻杀也起了抑制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武术竞技的安全性和文明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少了一些美国职业拳击、泰拳、欧洲自由搏击术的血腥。“学武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中国武术、武术散打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它们和跆拳道一样,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尚武崇德”的精神。它不但可以培养人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待他人,严于律己;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

(五)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练习者的修养只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其根本是在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礼仪”教育是一种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教育,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模式,渗透到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力争将这种礼仪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使之成为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例如在训练中要完成旋转、腾空、起伏、跳跃等技术性强、难度较大的动作,练习者自身身体各部位要协调、和谐、自然、平衡,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的平和;实战、比赛中,当裁判偏袒对方或误判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重要,要不急不躁,宽容大度。往往这种心理品质更能激发运动员的斗志,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得以最佳发挥。跆拳道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要充分发扬竞技体育“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力争第一”的精神。竞技体育竞争激烈残酷,而跆拳道搏击格斗中体现出来的残酷性更强烈。正因为它非常残酷,故必须以“礼”为先导。在不失礼,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运动员要用尽一切技能,想尽一切办法积极主动进攻。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将身心容入其中,在训练过程当中将思想升华,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4

关键词 跆拳道 武术 比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1 跆拳道缘何盛行

“跆”(TAE)的意思为脚的蹬、踢;“拳”(KNOW)意指用拳击打和防御;“道”(DO)即为练习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跆拳道是一项利用拳脚进行搏击的对抗性运动,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来使练习者达到增强体质,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目的。现代的跆拳道被韩国人视为国技。1973年在汉城举行了首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①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陆练习跆拳道的人口已经超过800万。②因此可以预见跆拳道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外来项目跆拳道为何能在我们“武术之乡”盛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的夺冠,促进跆拳道的“中国热”

2008年吴静珏获得的一枚跆拳道金牌更是把跆拳道热掀起了高潮,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 吴静珏以8:1战胜三届世界锦标赛冠军西班牙名将布里吉特,成功卫冕,她也成为陈中之后,中国队第二位跆拳道冠军。可以说是竞技跆拳道推动了大众跆拳道,竞技跆拳道和大众跆拳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促使了跆拳道的中国热。

1.2 赛事和表演,促进跆拳道的“观赏热”

跆拳道能够成功走上奥运舞台,关键在于它的竞赛规则可操作性强,易推广,评判准确,地区省级全国性的邀请赛、精英赛、争霸赛、竞标赛、冠军赛,以及各种运动会乃至世界性比赛真可谓赛事纷呈,双方运动员拳来脚往,斗勇斗志,险象环生。跆拳道的品势表演,动作整齐有力,气势威猛。跆拳道威力表演,势如破竹,一击必杀。跆拳道特技表演,精彩刺激,技艺超群。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运动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礼仪规范,以及跆拳道的功力检验时的精彩场面,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1.3 与时俱进,促进跆拳道在中国的“教育热”

跆拳道练习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挠”为宗旨,在平时练习和比赛时中,提倡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养成礼让谦虚、宽厚待人的美德,要过“畏惧心理关”,锻炼敢打、敢拼、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个人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这就显示了意志品质在竞争中的突出地位。中国社会独生子女教育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培养独生子女的坚强、独立、刻苦、忍耐等精神品质是我国教育的软肋。③当今社会,家长已经认识到当代的独生子女缺的不是物质,缺的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于是形成了新的一股“教育热”。

2 武术因何难以推广

2.1 学习周期较长不得不忍痛割爱

传统武术套路众多,技术复杂,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武馆里练习时,练形意拳的站桩一至两个小时,④练习者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掌握,三年小成,十年大成。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纵然有了学习兴趣也只能忍痛割爱。

2.2 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原因一,要想在武术中练出成绩,相比其他的技能和特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武术的段位没有进一步细化,考核权全在比赛中。武术的技术考级,只有不断地参加比赛,获得很高的水平,才能有成就感。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普通学习者,不愿意也没精力去参加专业组织的比赛,让众多武术爱好者逐渐失去信心,不了了之,这也是武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所在。

原因二,中国武术的规则制定基本遵循武术的内外考评原则,同时借用现代体操的规则方法,外评技法,内评精气神,量化难,人为主观因素多。殊不知越来越体操化的武术量化的痕迹,逐渐脱离了武术的本质。第一次申请进入奥运会项目就是因为比赛套路难判断胜负的争议而失败,这恰恰也反映了武术的规则制定需要进一步商榷,并且要有基本的统一。

原因三,学校武术是基础,竞技武术是发展,现在的竞技武术比赛规则和学校武术比赛规则存在很大的不同,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也限制了竞技武术的发展。

2.3 武德教育渗透不够,门派众多,缺少规范

因为武术的门派众多,武德教育的内容不规范,没有一致性。各派的绝技还受“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影响,严重制约了武术的发展。“习武德为先”,在一些武术学校里,习武观念不正确,出现了一些打群架事例,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极为重要。

2.4 安全性没有得到保障

武术散打讲究机体的抗击打能力,追求打击动作的稳、快、狠而一招制敌。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自1999年规定不使用护具,以后散打练习都是在无护具的条件下进行。对练时保护措施不到位,伤害事故时有发生,队员自己都有害怕情绪,让观众看了又惊又怕,对武术的喜好当然会打折扣,如果连起码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话,谁还敢来练武术?

3 武术振兴路在何方

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健身项目已是毋庸质疑。如何使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运动项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继续勃勃生机,需要新的思考,新的探索。跆拳道的盛行相对于武术的落寞带来很多的思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挖掘和开发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

目前的学校武术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是开设了武术这门课,但基本无法进行正常系统的教学。武术处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⑤的尴尬局面。武术的教学还停留在低级层面的武术传授阶段,对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发掘和开发不够。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一书中的结论是:“真正对一个社会产生好与坏的影响,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潮或思想”。⑥说明了有思想,才有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思想正确了,第一步就走对了。学校武术第一要解决教育思想问题。武术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武术教育同样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兴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武术历经千年的发展,武术的教育观、道德观、生态观等,对现代中国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3.2 改进教学,推广方式以及缩短学习周期

首先应该学习跆拳道全民推广没有年龄及身体条件限制,从爱好者中推广发展,只要是武术爱好者都可以加入到武术运动中来。其次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层、身体条件给他们制定不同训练项目中的科学锻炼方法,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和体力分配。这样才能使学习者真正按照自己的爱好坚持到底,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些条件好的选手从事专业化发展。

3.3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应该对武术段位的考级进一步细化。如分为业余九段和职业九段,并且将业余九段的考核权下放到具有一定资历的基层武术学校,让业余练习者只需掌握一定的武术技术而无需参加比赛,只需要通过基层的考核并上报相关机构的审批,即可获得相应的业余段位。然后随着段位的提升,不断提高考核要求和内容。在达到职业段位后,再要求练习者必须参加不同级别的武术比赛并获得一定的名次后才可以申报。另外高级别的职业段位申请还应要求对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过贡献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比赛突出,由他们来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发展。

3.4 武德教育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学艺先学礼,习武德为先”,⑦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重要手段。

3.5 广泛宣传

武术的宣传抓好两个阵地,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社会。各层次的学校是武术教育最为集中化、规模化、高效率的教学场所。因此武术的宣传和培育要有效利用学校这个阵地,调整学习武术的目标和方向。太极拳运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层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⑧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把长期练习治疗多种慢性疾、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的医疗保健作用在群众中加以广泛宣传。另外要大力借助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传播。⑨

3.6 安全性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仍然是它的本质特性。所以必须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保障习练者的安全,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到安全“原味”的国术。⑩

注释

① 江正,王敏.跆拳道的发展传播对我国武术运动普及和推广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14.

② 王超.跆拳道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0.10:52.

③ 汪旭.现代跆拳道运动深受我国学生家长喜爱的原因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210.

④ 黄惠.付文生.武术之本体论释义[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3.

⑤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76-78.

⑥ 尹明华.激荡文化讲坛实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9.

⑦ 苏建波.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体育科技,2010.4:26.

⑧ 佟辉,谢成武.塑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太极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0:137.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5

关键词 跆拳道 传统与现代 竞技与普及 青少年身心特点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跆拳道是一种源于朝鲜半岛,利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进行自身修炼和搏击格斗的东方武技。跆拳道自1994年引入我国以来,得

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新型运动项目与健身方式,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大。本文通过分析跆拳道在青少年中风靡的原因,旨在得出对武术普及的启示。

一、跆拳道在发展中较好的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武道演变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后,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竞赛。从武道活动脱胎而出的武道运动竞赛,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限度问题。就武道运动竞赛而言,限度越小,技术种类越多,选手所形成的与真实格斗所需要的实战能力越强;限度越大,技术种类越简单,选手所形成的有特点的尖端技术和个人的专项能力得到鼓励和发展。奥运会竞赛的武道运动均有科学的、合理的限度。跆拳道竞赛化的创造过程也对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经过客观努力容易达到的规范化技术和尖端技术得到发展。更进一步说,跆拳道竞赛是在安全的、客观的范围内构架而成的武道运动,踢的技术是唯一的技术哲学思想。

现代跆拳道大胆摒弃了传统跆拳道中类似表演以及实战性不强的传统内容,而将其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竞技性最强的对抗内容提炼成科学独立的理论和教学体系。韩国人在跆拳道推广中,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制,这种体制保证了师范的教学质量,使得跆拳道运动不仅有技击性、艺术性和技巧性,同时有学术性。

跆拳道采取和同类项目共同发展的策略,先学习同类项目之长,再自成体系,独立发展,这也是它能受到世界各国认同的原因。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地借鉴了拳击、柔道等同类项目的长处,其激烈对抗和比赛规则类似泰拳、摔跤,但在本质上又自成一体;与其它同类项目的发展没有矛盾,又互相促进。跆拳道是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新武道。青少年喜欢跆拳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拥有先进的整合营销手段,其中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体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许多知识。道馆提供商业性的有偿训练服务,拳脚技术是内容,体系与结构是其形式。

有研究表明,精神教育作用是跆拳道练习者选择练习跆拳道的首要原因。跆拳道练习特别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其理念来源于儒家思想。除了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礼待人,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跆拳道以东方伦理道德为精神内蕴,注意礼节、讲究礼仪,注重培养人知廉耻、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大部分参训者基本的精神动机。

二、跆拳道在发展中较好的处理了竞技与普及的关系

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广受欢迎,其重要原因在于竞技跆拳道和大众跆拳道之间形成的良性发展关系。竞技跆拳道的发展以进入奥运会为标志,使得许多国家都把跆拳道作为奥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以此推动跆拳道在全球的发展。大众跆拳道以在全世界的广泛普及为标志,不断地向前推进,其品势、自卫术、功力(击破)、品德修炼等重要活动与竞技跆拳道形成了有机结合,在竞技跆拳道中经常得到体现。竞技和大众跆拳道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大众跆拳道活动中的原始技术一旦在竞赛中得到认可,跆拳道竞赛化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

三、跆拳道的运动特征符合我国青少年身心特点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各项身体素质在青春发育期增长的速度快、幅度大,由于跆拳道在训练中不太重视绝对的力量,提升速度、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正好符合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对提高机体形态和促进骨骼肌肉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而且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好时机。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6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武术教学关系到武术基础的建立。中国武术存在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也是与跆拳道的本质区别之一。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内涵与武术技艺割裂开来,可以通过武侠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武术技击的讲解两个途径来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学生走向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一部分学生直接走向社会。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以“健康第一”为要旨,以积极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要务。除此之外,体育的知识、技能也在培养之列。其中,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不只是进行技术动作教学而草草收场,而是必须重视其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尤其是我国传统武术的教学更应如此,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武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孙子兵法》有云:“搏刺强士体。”可见武术与军事活动有关,同时武术也具有体育性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始终不断地与我国其它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重术轻学”地将武术技艺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这样的武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无异。

(一)武术与《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我国古老的哲学著作,里面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经》包含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四点,即乾坤成列、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动静有常。解释开来就是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对立的两种物质所构成,缺一不可,如果缺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性质相背的两方是互相矛盾,互相摩擦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在时间上互相推进,刚推柔,柔推刚;在行为上,主客易位[1]。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就建立在这个对立统一规律之上,太极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武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为指导原理,有些武术派别便是以此命名,如八卦掌、太极拳。《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的腹部是太极中枢,两腰是两仪,两手足为四象,四肢各两关节称之为八卦。腹为全身最中部,此处一动,上下皆动,故太极拳要求体松、气固、神凝[2]。所以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人的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武术理论思想的源泉。

(二)武术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却异常活跃,出现诸子百家思想,为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使大量兵器的出现,又为武术提供可以适用的兵器,促进了武术的大发展,实为武术的成熟时期。

老子的刚柔论、兵家的形势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武侠思想都成为武术的源头活水。道家的“天人合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思想,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儒家的“仁勇兼备”“过犹不及”,墨家的“武勇”等等,不同意识思想交汇、碰撞,形成了风格追求不同、形式纷呈变幻的不同武术门派。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是我国人民治疗疾病、保健延年的民族传统医学,武术除了强身自卫功能外,也有健身养生的功能。实际上,武术运动始终是建立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所以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不少拳种就是在这个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练习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家在治疗武术中的运动损伤的过程有一套临床治疗方法,被称为传统武医。这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法得以流传。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专家,比如曾经在1936年柏林参加奥运会、后在成都体育学院任教的郑怀贤先生就是,现在成都体育学院的许多治疗方药就是以他的秘方配制。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医伤科的某些方法在形成初期并不是掌握在医生手中,而是掌握在武术家的手里[3]。

二、跆拳道对武术的冲击

武术和跆拳道都属于格斗竞技类项目。跆拳道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就风行全国,出尽风头,而作为“国术”的武术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有识之士在长吁短叹之余痛定思痛,试图寻找出现这种状况的内在原因。

韩国、日本、琉球都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跆拳道跟中国的武术存在渊源关系。在唐代,有一批少林寺和尚被流放到琉球岛,在当地传下的武术被当地人称为“唐手”。“唐”被译成日语叫“空”,译成韩语叫“跆”,所以在日本发展成“空手道”,在韩国发展成了“跆拳道”[4]。国人或许有了点自信,但不禁要问,什么原因让他们推广发展起来有这么大的落差?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跆拳道:简单易学,注重礼仪,成为时尚健身运动

跆拳道的技术体系包括了品式、对抗和功力练习。品式和对抗技术的难度很低,内容也很少,初学者都易为接受。

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汲取了单一的、零碎的文化内涵(当然不能算断章取义),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对场地、教练、国旗、同伴都要敬礼,“以礼始,以礼终”,使练习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套成功的经验。跆拳道有两大组织,即ITF(跆拳道联盟)和WTF(国际跆拳道联盟)。ITF即竞赛跆拳道,目前已发展成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影响力非常大。WTF提倡演练跆拳道品势为主,通过表演进而向大众推广跆拳道。两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武术:博大精深,入门较难,承载几千年中华文明

中国武术是个庞大的体系,门派之多,是其它体育项目不能比拟的。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就挖掘出了四川省(当时包括重庆)68个门派、1900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对全国武术体系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武术的表现形式分为套路和散打,动作复杂,难度大,入门较难。

正如前面所述,武术承载了几千年文化之重,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武术教学中,存在着“术”与“学”的脱节。

(三)武术和跆拳道,孰优?

近些年来,肯德基、德克士等美国快餐风靡中国餐饮市场,跆拳道也如这些快餐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快餐文化,虽“食”者如云,对中国武术有所冲击,也难取而代之。谁说肯德基、德克士能取代中国的川菜、京菜、鲁菜等菜系?

跆拳道虽有一定内涵,但如果跟中国武术相比较,在这一点上却有天壤之别。文化的发展是越来越精细,体系越来越完善,并非至简则好。中国的简化字的改革就是一例,以前觉得越简单越便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丢失了许多文化信息,不合时宜了,需要恢复繁体字。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对这一点的认识更为深刻。如果是一个书法家,他一定会觉得繁体字很美,书写起来直抒胸臆,更有意义;同样的,一个武术家,总不会放弃自己习练的武术而专攻跆拳道。

跆拳道已经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8块金牌的项目。跆拳道在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中国武术是否也要重走跆拳道入奥之路呢?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武术也有申奥诉求,但终未成功。为了达到进入奥运会的目的,也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打造一套竞赛规则,这无异于削足适履。中国武术与奥运会都存在体育性质上的统一性,但中国武术渗透出的中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奥运会所没有的。换句话说,中国武术文化与奥运文化有重叠而不完全叠加。所以,奥运之大也未必完全能够承载厚重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不进入奥运会,照样能走向世界,太极拳在全世界形成“太极热”,就是成功案例。

三、武术文化内涵教育的实施途径办法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 [5]。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作为对学生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内涵的宣传教育的途径,当然也不排除更好的方式。事实表明,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

(一)向学生介绍侠义方面的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的武术纯粹是受武侠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少林寺》《霍元甲》《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等,影响了几代青少年。能有一身武功曾经是多少青少年的梦想,有的追梦成功,有的没有练武的条件,只能成为永远的梦想。游侠和刺客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刺客列传》就有记载。清代中期出现第一本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后,直至上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地攀升,作品也得到质的飞跃。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画龙点睛地穿插其精彩情节,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优秀作品。对作品的封建糟粕部分要教会学生辨别,同时也会结合当今法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其实,优秀作品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学生一定会受感染,渐渐会喜欢上中国武术。

(二)教学中注重武术的技击性

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武术的技击性,缺乏对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一节武术课,感觉是上了一节徒手操。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如此一来,学生的热情也会被渐渐磨掉。讲动作的攻防含义,说穿了就是讲这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个动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动作名称,因为动作名称已形象生动地把这个动作的信息告诉了你一半,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称呼。这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却得不到重视,都源自对技击性的忽视。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演练攻防含义,让学生更形象、准确地记住动作。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2ZYJ012。

参考文献:

[1]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6.

[2] 翟立武.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6.

[3] 倪南权.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19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