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与健康范例6篇

风俗习惯与健康

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1

1、拒绝高额彩礼 反对攀比之风

2、清洁乡村人人参与,美化环境家家受益。

3、勤俭节约不浪费,移风易俗好处多。

4、厚养薄葬,文明缅怀。

5、过上好日子 养成好习惯 形成好风气

6、破除陋习 崇尚科学 崇尚健康 崇尚文明

7、文明理事人人夸 歪风低俗人人厌

8、喜事新办 厚养薄葬 节俭养德 文明理事

9、摒弃婚丧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

10、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

11、深化殡葬改革 弘扬丧葬新风

12、一人一碗菜,能省一万块。

13、婚事新办都点赞 大操大办惹人厌

14、喜庆事宜我新办,丧葬礼俗我简办

15、传承孝道 厚养薄葬 移风易俗 文明节俭

16、培育孝悌和睦家风 倡树婚丧嫁娶新风 营造文明和谐乡风

17、借势双联双创,打赢移风易俗这场硬杖!

18、倡导文明祭祀 树立和谐健康、文明时尚社会新风

19、坚决制止大操大办之风日益蔓延

20、加强文化建设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21、自助餐红白宴 能为事主省一半

22、狠刹红白事攀比之风 真正减轻群众负担

23、破陈规 除陋习 传文明 树新风

24、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城乡

25、移风易俗,节约优先。

26、婚葬新风进万家 移风易俗靠大家

27、生男生女都一样 树立新型婚育观

28、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29、婚丧嫁娶这些事 依靠红白理事会

30、顺社会发展之势 应群众呼吁之声 行移风易俗之举

31、办喜宴浪费可耻 树新风不丢面子

32、移风易俗移的是“歪风”,易的是“低俗”

33、生前尽孝厚养 身后文明薄葬

34、破陈规 除陋习 传文明 树新风

35、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36、有钱多尽孝 丧葬不铺张

37、优生优育民族旺 提高素质国家强

38、珍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39、大事节俭办,邻里少麻烦。

40、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1、倡导乡风文明,建设宜居交城

42、保持高压态势 严厉打击“黄赌毒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43、坚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 从严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44、讲科学 反迷信 讲文明 反愚昧 讲节约 反浪费

45、文明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

46、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生活。

47、家里办理红白事 请找红白理事会

48、财富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49、婚事新办都点赞 大操大办惹人烦

50、喜忧不大办,创业把钱赚。

51、实现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

52、顺社会发展之势 应群众呼吁之声 行移风易俗之举

53、告别街头烧纸陋习 树立文明祭祀新风

54、倡导婚葬新风 反对大操大办

55、丧葬简办不铺张 多省钱物孝爹娘

56、借势双联双创,搞好移风易俗。

57、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58、抵制封建迷信 破除陈规陋俗 倡树文明新风

59、抵制封建迷信 破除传统陋习 树立文明新风

60、家勤则兴,人勤则俭。

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2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

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观;生活富裕观;生存价值观

党的六届五十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有着经济增长的目标,社会发展的要求,文化进步的内蕴,而且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这就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要由政府主导并举全社会之力。

一、实事求是,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任务非常艰巨,非集全社会之力、打持久攻坚之战不可。当然,在诸多任务中,生产发展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农民的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生活才会越来越宽裕,才能真正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生产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无论如何都不可小视。

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中,生产发展是农民认为最重要也最关心的一个方面,但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多数局限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他们普遍认为生产发展主要是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价格提高等方面;再加上有些基层政府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状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长官意志”浓厚,过度依靠行政力量指导新农村建设,一味地追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结果是摊子铺的太宽而后期投入跟不上,发展生产的口号叫得响而生产却没有真正搞上去,如此一来,即便是短时期内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农民的收入也可能有所增加,但由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终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显然,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多元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固然各地政府应当重视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而贷款难的问题等等,但我们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欲走生产发展之路,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具备科学的生产发展观,不仅如此,最为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而欲形成科学的生产发展观,仅靠想当然、追样板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并且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的思考问题,并且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必须民主的制定决策,并且是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生产,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生产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明确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身份,才能让农民知道生产什么以及怎样生产,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

二、移风易俗,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

所谓生活富裕,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生活的宽裕、精神生活的富有和民主政治生活的充分。广大农民如何看待生活富裕,生活宽裕了怎样过日子,这不仅只是一个生活富裕观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当然,影响农民生活观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乃是充斥于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并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的风俗习惯。

人们脱离不了风俗习惯,但置身于其中往往却不会去思考其为何物。其实,风俗习惯从来就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都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和社会规范,它不仅为社会生活提供材料,而且为社会行为提供广泛的向导;二是整合作用,作为一种稳定社会的力量,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发挥平衡和控制作用,消除社会的动荡和干扰,使其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基本趋同的适应方式;三是凝聚作用,它可以使人们集合为一个群体并能使这个群体的成员在情感上更为亲近融合。

当然,风俗习惯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先进的习俗能够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使人们保持昂扬的斗志,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反之,落后的习俗却只会败坏人们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养成不求进取、我行我素、玩世不恭的作风,对前途失去信心,在社会上形成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风气,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移风易俗,就是要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就是要克服社会中那些落后愚昧不健康的东西。在新农村建设中移风易俗,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就是要求在农村克服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习俗、克服有碍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习俗,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并没有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大量的不良习俗依然存在,比如早婚、重男轻女、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小农意识、宗法观念等,这与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格格不入。由于任何风俗习惯的背后都有着思想观念的支撑,因而要使富裕起来的农民拥有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就要移风易俗,就要消除不良习俗在农村得以蔓延的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和教育,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以提高他们识别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帮助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提供物质保障;建立日益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育就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富裕观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村民自治,开创管理民主的新局面。

三、以人为本,引导农民确立积极的生存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最终是由社会中人的发展来体现的。人们关注社会的进步,更为关注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存价值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与自由。每个人的发展是有限的,受该时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总是存在差异,致使其生存价值观也不完全相同。良好的生存状态必然会产生出完美的生存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显然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是人之为人的过程和目的的统一,但其实现无疑有着阶段性和条件性。现实中的人在现时条件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因而其生存价值观便总会存在局限。即使如此,众多生存价值观却因为它们都有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外显为一种态度,于是,我们能够将它们划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

讨论人的生存价值观对于中国农民的发展意义深远,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都体现在中国农民身上,其中最折服人心的在于他们宽广的胸怀。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收获得太少,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任劳任怨。应该说,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劳动者,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启动和新旧体制转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健康地发展。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业已为有良知的中国人所认识。值得深思的是,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做出牺牲?是因为“乐于奉献”的高尚境界呢,还是囿于“皇天后土”的无奈情结?当然,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阐述清楚的,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居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存价值观,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农民还不十分理想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即使表面上看来有着积极生存价值观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消极的成分。看不到这一点是很危险的,因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自然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自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促使农民的全面发展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而欲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那么,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就是要让社会为农民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存、发展和享受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环境;就是要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使得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使得农民生活和谐有序;就是要始终做到尊重农民,热爱农民,关心农民,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就是要以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确保农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他们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才能真正发挥他们改造自我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积极的生存价值观并踊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4

摘 要 本文以问卷法对甘肃省东乡县(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四个乡村的200名东乡族妇女进行了健身观的调查,对他们健身观的趋向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籍以了解甘肃省东乡族妇女对健康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 甘肃省 东乡族妇女 健身价值观

一、前言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观,意指人们对良好健康状态正确、全面性的认识程度。本文试图对东乡族妇女的健身观进行调查分析,籍以了解东乡族妇女对健康理解与认识深度。这将对东乡族妇女开展与普及健康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对东乡县四个村(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200名东乡族妇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东乡族妇女健康观取向

依据东乡族妇女对健康观的评价结果,对14个原始变量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选取有较大贡献率的4个主要成份,作为分析原因的潜在因子。对原始载荷矩阵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载荷矩阵,按各主因子中载荷较高的变量所具有共同性质(其载荷量大50%以上)的公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命名,确立了东乡族妇女的主要健康观有主到次依次为:健康就是身体好、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身心关系。

注明:X1=平时不生病、不吃药;X2=有病扛扛就好;X3=有病按症状买药吃就好;X4=有病及时上卫生所检查;X5=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X6=健康是身体问题;X7=健康与心理无关;X8=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X9=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X10=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X11=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X12=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X13=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X14=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

用Thmoson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求出东乡族妇女各主因子的均值,然后用T检验法对东乡族妇女健身观的认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1.在第1主因子中,因子载荷较高的因素是X6、X1、X2、X3。这表明第1主成分同健康与身体有关。健康是身体问题(0.653),平时不生病(0.580),有病一扛就好(0.535),得病按症状吃药就好(0.516)的身体有没有病有密切关系,可命名“身体好因子”,可归为健康就是身体好观念。从表2中可看到,东乡族妇女对健康就是身体好具有一致性认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在第2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2、X10、X8、X4,这表明第2主成分中健康在生活中很重要。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0.814),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0.786),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0.662),有病及时上医院(0.659),可命名“健康重要因子”,可归为平时重视健康观。对这一观念,东乡族妇女认同性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第3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3、X11、X9、X7。这表明第3主成分同平时不太关注健康有关。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0.533)、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0.515)、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0.510)、健康与心理无关(0.504)的平时不注重健康有关,可命名“无意识因子”可归为无良好健康意识观。表2的数据显示,东乡族妇女对对这一因子的认识有显著性差异(p

4.在第4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4、X5。这表明第4主成分同深层次了解认识健康有关。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0.764)、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0.694)的关系密切,可命名为“身心健康因子,可归为对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观。从表2中看,东乡族妇女之间有较大的差异(p

(二)东乡族妇女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

东乡族妇女健身价值观内容取向的构成单一、有序,没有复杂的层次性,每种健康观取向的排序又依据她们所受教育,乡、县卫生宣传及体育活动开展,个体需要、兴趣、爱好、追求而不同。东乡族人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人们对宗教的祭拜非常虔诚,尤其是之前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在是精神上的依赖和寄托。东乡族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女性从小接受教育的情况大致是:6-8岁的学前女童80%可以完成小学学业,20%完全不上学或中途辍学,只有极少数高中毕业并上大学。虽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一些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东乡族的女性跟大都市的女性追求有所不同,她们事业心不强,她们是以贤妻良母为终身奋斗目标,丈夫的地位在她们心目中是很高的,妇女对自己的夫君完全顺从。

接受教育程度的偏低性、宗教的信仰、民俗民风的习俗使她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狭隘与片面性,故在健康全面认识上各有不同性。健康就是身体好,有病扛扛就好,这是他们对健康的单纯认识,有着一致的认同性(P>0.05);而落后的经济、文化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信息,与大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仍有着一定的差距,致使他们对健康的深层次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健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平时的生活习惯、医疗卫生常识、健康是身与心相互健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R-型因子分析得出甘肃省东乡族妇女的健康观为: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无关。东乡族妇女普遍认同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各村东乡族妇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对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乡族妇女没有形成全面、正确健康观,这与东乡族妇女文化教育偏低、女童教育现状没有效改观,基础知识不够普及,甘肃经济与体育事业落后有关。

(二)建议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西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族社会生产活动和人口再生活动中,东乡族女性与生活在农村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女性一样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东乡族女性在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在东乡族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中,东乡族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这种情况令人堪忧,如果继续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东乡族妇女的教育问题将不会有所改观,社会地位将会始终得不到好转。总而言之,要想在传统文化濡化的进程中彻底改善东乡族女性教育、社会地位等问题,最首要的任务是唤醒其自我意识,因此,营造环境、接受教育以及鼓励女性参加社会工作都可以起到萌生和强化东乡族妇女自我意识的作用,进而正确引导其正确、健全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晨鹰,张进辅.健康价值观结构探析[J].心理科学.2008.31.

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5

【关键词】永州;旧风陋俗;“两型社会”;移风易俗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是特定社会文化地域内历代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传统风俗中的优风良俗与旧风陋俗犹如剑之双刃,前者符合时展要求,利于人们身心健康,能有效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的;而后者则落后于时代,往往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阻碍“两型社会”建设,影响科学发展进程,是我们应该极力反对和坚决抵制的。本文试图在全面考察当前永州旧风陋俗的各种新表现,认真分析移风易俗对加快永州“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移风易俗的具体对策。

1.永州旧风陋俗在当前的新表现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曾一度成为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及与外地人交往过程中,逐步演化、发展和形成了极具永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永州传统的风俗习惯中,既有勤劳古朴、尊老爱幼、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等积极的一面,也有居丧中尚浮屠,婚姻中尚门第、重彩礼及封建迷信等消极无益的成分。成书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中就详细记载:“婚姻多尚财帛,归妹每致愆期,虑嫁资而溺女,责聘礼而背盟”,“卜葬酷信风水,拘忌年甲,甚而逾界寻龙,远年停柩”,“居丧崇尚浮屠,而桑门之梵呗杂以俳优;有疾惟事祷祝,而巫祝之牲酒倍于参苓,济则归功于神,不济则委于命”。[1]由此可见当时永州旧风陋俗之盛。

新中国成立后,永州传统风俗习惯中的迷信成分和封建宗法观念等消极因素,业已大大减少,但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永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一些不法商贩的推波助澜,传统风俗中部分陋有回潮之势,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现象日益严重。据笔者对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和朝阳街道的50户结婚户和50户丧葬户的问卷调查,其中,95%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结婚和丧葬是人生和家庭的大事,婚事和丧事不办得红火热闹,就会面临来自亲戚朋友方面的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90%以上的结婚户和丧葬户都要摆20至30桌宴席,多的达到40至50桌。即使有人不堪财力、体力和思想上的重负,也不敢有丝毫的改变,否则就会被别人耻笑,丧失“面子”。此外,某些领导干部,为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子女升学、亲人生日、亲人丧事等吆三喝五、大操大办,广收礼金,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二是迷信思想仍盛,祭祀用品求多、求大、求新现象日益严重。每逢亲人逝世或是“月半节”等重大祭祀节日,永州每家每户都要成袋成捆的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更有甚者,为表达对先人的“诚心”,更是直接焚烧真的人民币来祭奠先人。每年清明节临近,一些纸扎的新潮手机、平板电视和手提电脑更成了祭奠用品的新宠,化妆品、麻将和保健品也出现了纸扎版本,甚至是“塑料真实质感”的版本,这些纸质或塑料制品的祭奠用品,在焚烧时不但污染环境,多风时还易引起火灾。以致每年清明节全市到处都是山林火光四起,浓烟迷漫,清明节成了名副其实的“烧山节”。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极大的环境污染。三是宗族观念犹存,宗族势力对旧风陋俗的推波助澜作用日益明显。

2.移风易俗对加快永州“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传统风俗既是民族文化的沉淀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移风易俗,绝对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要把传统风俗全部扔掉。当前移风易俗的真正内涵,恰是激浊扬清,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传统风俗中落后因子去除掉,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培养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使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对当前加快永州“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移风易俗,倡导和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有利于节约资源,加快永州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改变观念、更新技术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生产决定流通和消费,消费同样对生产和流通具有反作用。旧风陋俗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理性、不科学的消费进而对社会生产带来不良影响。正如前文所述,大操大办各类喜事,动辄几十上百辆车的迎亲送葬队伍,吹吹打打,燃鞭放炮,有的迎亲队伍几十上百人,有的殡葬仪式光花圈就能装几卡车,耗费达数万元。另外还要设几十上百桌的高档宴席,大吃大喝,剩菜剩饭不计其数,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间接带动了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烟花爆竹、纸钱冥币等的大量生产。因此,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培养合理有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不仅能直接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将生产引向对人们生产生活有益的方面,加快永州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2.2移风易俗,倡导和培养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有利于减少污染,加快永州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当前滥建庙宇和游乡割火的迷信之风依然较为盛行,在红白喜事中,奢侈浪费、比阔斗富等行为更是屡禁不止,祭祀用品求大、求多、求新之风也日益兴盛。这些陋习的回潮,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背道而驰的。开展移风易俗,用网上祭祀取代登山祭拜,能有效减少纸张、香烛的燃烧,鞭炮的燃放,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和树木砍伐;推行树葬、花葬(即将死去骨灰埋在树或花下)取代土葬,能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用旅行结婚取代大摆筵席,能削减费用,减少多种资源的浪费。这些都能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加快永州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移风易俗,加快推进永州“两型社会”建设进程

移风易俗,加快推进永州“两型社会”建设,尽快把永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移风易俗,必须广泛动员全市全社会的力量,坚持走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必要惩罚三注重的路子,尽快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永州“两型社会”建设进程。

3.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尽快在全市形成破旧俗、树新风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子曰:“君子欲化民成俗,莫如学”。[2]移风易俗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化人心的活动,只有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此,一要大力开展破旧俗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广播电视台、报纸等都要开辟宣传专栏,大力宣传简节婚嫁、殡葬改革、文明祭祀等移风易俗的政策法规。民政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要采取扎制宣传车、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大移风易俗宣传的力度和密度,在全市努力营造移风易俗、破除旧风陋俗的浓厚氛围。同时要注重宣传的方式和效果,做到正面宣传和反面教育相结合。在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先进典型的同时,适时曝光反面事例,提高群众自觉移风易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积极开展树新风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宣传旅行结婚、团体婚礼等新兴婚嫁形式的好处,在全市牢固树立文明节俭的婚嫁新风。要大力宣传厚养薄葬的好处,鼓励简化殡葬仪式,摒弃搭灵棚、放鞭炮、吹喇叭和披麻戴孝,提倡用家庭小型追悼会取代和尚念经、超度等旧葬礼。要加大对网上祭奠先人这一绿色环保祭祀方式的宣传力度,树立绿色环保的祭祀新风。此外,还应在中小学进行国情、市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3.2切实加强行为引导,全民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和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一是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抵制“逢喜必办”、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3]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带头革除殡葬的旧风陋俗,为亲人节俭文明办丧事,积极响应火葬倡议,引导教育群众从旧的丧葬习俗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为亲人办理结婚、生日、升学等喜事时,带头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不收礼金,坚决刹住借为亲人办喜之名,行收礼敛财之实的不正之风,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人民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二是宗族首长要带头摒弃陈规旧俗,宗族首长要身先士卒,带头引导本族成员自觉革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大吃大喝等陈规陋习。组织全体族员狠刹滥建庙宇和游乡割火的迷信风、影响社会稳定的风,努力破除不文明习俗、改变不卫生习惯、取缔不健康娱乐,纠正奢侈浪费、比阔斗富等行为。三是要积极开展以“破旧俗、树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社的创建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抵制旧风陋习的自觉性,让其自觉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和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3.3依法加大治理力度,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在开展“破旧俗、树新风”的移风易俗工作中,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固然重要,但依法对破坏移风易俗规定屡教不改的行为给予必要的打击和处罚同样比不可少。一是要建立健全移风易俗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各部门要加紧制定符合本级、本单位实际的移风易俗文明公约,及时修订村规民约,对移风易俗的目的、内容、要求及违反的处罚措施给以明文规定,为依法、依规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奠定法制基础。二是要加大对领导干部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监督和处罚力度。纪监部门要对大操大办各类红白喜事,趁机收受礼金的党员领导干部给予教育和必要的处分,以树正气、刹邪风。三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活动。民政部门、城管部门和公安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民政部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精神,完善管理办法,推动殡葬习俗改革。城管部门通过真抓实干,逐步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长效化,在全市形成移风易俗工作的良好局面,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

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6

明礼诚信演讲稿范文一

记得着名的赫尔岑有句名言:“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如果大家都有教养,彬彬有礼,那么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就为期不远了。”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明礼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标准,是法律的基础。明礼,即懂得礼仪,也就是讲文明礼貌。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约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每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外在的美,表现为一个人是否具有高雅的气质;对一个民族而言,他是构成整个民族风貌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明礼貌不仅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比如一句脏话、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废纸脏物,表面上看是小事,但往往会影响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和信心;一个不讲文明礼貌的城市,设施再好,也难秩序井然。可见,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同学们,时代的车轮已经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在现代社会中,人好比原子,唯有在相互关联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个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若要取得学业或事业的成功,若要生活的愉快、幸福,就要首先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任何人,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老师同学、乃至所有需要与自己交往的人友好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个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十分懂得文明礼貌,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一定会在自己的学习、事业上下功夫,而不会在吃、穿上花费气力。尊重他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前提,爱心只有来源于对人的尊重,才能成为完善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寻找生命的绿洲,保持健康的身体,树立高尚的道德,这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文明的主题。

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因为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一为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的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

我们如果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要处处时时注意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知识是文明礼貌的源泉,像高楼大厦的根基,文明礼貌是知识的缩影,是高楼大夏在地面上的外形,如果根基打不扎实,那么再漂亮的外形也只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一个有知识的人,学到的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文明礼貌,如果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出言粗俗不堪,那只能证明他在跟知识耍手段,只是个名存实亡的知识人而已,所以我认为知识比文明礼貌更重要。

明礼诚信演讲稿范文二

记得着名的赫尔岑有句名言:“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如果大家都有教养,彬彬有礼,那么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就为期不远了。”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明礼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标准,是法律的基础。明礼,即懂得礼仪,也就是讲文明礼貌。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约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每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外在的美,表现为一个人是否具有高雅的气质;对一个民族而言,他是构成整个民族风貌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明礼貌不仅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比如一句脏话、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废纸脏物,表面上看是小事,但往往会影响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和信心;一个不讲文明礼貌的城市,设施再好,也难秩序井然。可见,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同学们,时代的车轮已经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在现代社会中,人好比原子,唯有在相互关联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个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若要取得学业或事业的成功,若要生活的愉快、幸福,就要首先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任何人,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老师同学、乃至所有需要与自己交往的人友好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个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十分懂得文明礼貌,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一定会在自己的学习、事业上下功夫,而不会在吃、穿上花费气力。尊重他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前提,爱心只有来源于对人的尊重,才能成为完善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寻找生命的绿洲,保持健康的身体,树立高尚的道德,这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文明的主题。

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因为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一为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的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