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例6篇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群;发展模式

一、前言

20世纪70年生的石油危机严重的冲击了世界经济,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经济增长的方式,诞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别在1972年和1992年举行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发大会,标志着持续发展观进步的两个里程碑。签署《2l世纪议程》和《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等文献是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普遍共识的标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产业集群也相继出现在不少地方,近些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尤其快速。本文把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相结合,把循环经济的发展当成对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的窗口,运用集群内产业优势的独特性使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怎样对集群不经济现象进行治理、怎样运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集群使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加强、怎样把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新模式构建起来、怎样通过城乡结合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尽快使农民致富。

在1992年,生态产业集群的概念是Indigo发展研究所的EmestLowe教授第一个提出来的,生态产业集群(EIP)是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过包括水、能源和材料等基本要素在内的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管理和合作,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优化与协调发展,最终使这个企业群落找到一种比各个公司优化的个体表现,能够实现远远大于个体效益之和的群体效益。

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1、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有四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网络型、资源型、生态型和产业型,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群内的企业之间,乃至本地有关主体形成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优势,能够极大的将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使群内企业稳固性提升,并能够培育出集体生存及集群协作的文化,使区域内竞争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是能在“人类与自然和谐”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产业发展模式,在现行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种的途径。

2、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已经普遍存在于高科技产业或者传统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效益。在国外,学者已经较为深入的对于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中,因为存在物质交换会使企业之间产生形成了共生网络,能够同时使循环经济和产业集聚两方面实现有效的互动,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但是在国内,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也因受到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环境意识落后、利益障碍、机制落后、法制滞后、政策缺乏、公地悲剧等制约因素而影响了有效运行。

3、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建了三类共10种的发展模式,它们按主导企业的类型可划分为:无中心的企业类型、多个中心的企业类型、单个中心的企业类型;按产业主导共生网络可划分为:虚拟共生网络型、多产业主导共生网络、单产业主导共生网络;按照资源循环的利用方向可划分为:互用废弃物模式、产业链循环模式、产业的静脉和动脉循环模式、产业的静脉循环模式。循环型产业链是一种网络组织复杂的模式,能够资源的利用更加全面,在吸收其它模式优点的同时,能够避免对某一主导企业的过于依赖。

三、建议

在我国,与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较快的建设速度相比,在指标上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方法,并且缺乏检验指标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及科学性的完整数据,在各地不尽相同的发展状况、主导产业、经济基础等情况下,不同地区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具有指导性的案例。想要该发展模式下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必须在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改造方面大力推进,使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植入。同时在营造政策环境、整合产权关系、构建价值链的网络支持、加大公共体系的建设、创建集群品牌、为创新提供动力支撑、推进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社区、对“集群不经济”进行治理、区域融合度的提升、良好文化环境的营造及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做出相应对策。

第一,加快观念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的原动力是民众的诱导性制度创新,而民众的观念创新又是民众诱导性制度创新的来源。因此,要用循环经济的创新理念来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并树立诚信理念,要不断建立集群内企业“诚信”的商业文化与竞争理念,增强产品信誉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加强产品监测,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加快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二,推动制度创新。要引导企业围绕名牌产品聚集,扩大优质产品的知名度,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成长的原动力是制度创新,要加快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内的机制创新,当地政府要通过吸引外界的创新要素来弥补其创新的不足;通过利用区域集聚效应弥补规模经济的不足;利用市场拉力来弥补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对于出现“柠檬市场”的过度竞争而导致产品质量恶性循环以及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要通过传播正面的市场信息来加以纠正。

第三,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具有互补性,知识水平越高的地区,对知识的黏附力越强,也就能使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进入“良性循环”。集群内企业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而开展的创新活动,导致了新产品、新工艺在集群内传播,并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可通过技术模仿或者鼓励自主研发来提高区域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利用知识传递植入外部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模仿、鼓励新技术的应用来推动知识创新,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集群内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四,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以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协作、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形式的特色产业群。

集群内的水、电、道路、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对后勤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也应集中建设,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使农民通过企业化的模式从事经营管理,以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其成为职业化农民。这不仅有利于产业集群中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并推动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

第五,强化产业关联度,提升区域竞争力。根据浙江等地产业集群的经验,建立专业化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集群迈向高端的基本模式。生态经济区要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产业链的粘合力,实现集群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引导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产业集群内,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就要求当地政府加强引导,使群内企业积极融入到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中;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相关企业进驻群内。

参考文献:

[1] 杨运星.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 前沿, 2011,(08)

[2] 杨美蓉.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30)

[3] 马翠玲, 刘晖霞. “2009年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09,(11)

[4] 周宏春.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06)

[5] 周宏春. 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02)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2

新政第三十五条规定“随着市场保有钢铁产品数量增加和废钢回收量增加,逐渐减少铁矿石比例和增加废钢比重”。这是科学的、前瞻性的、重大战略决策。1•我国是一个铁矿石比较贫乏的国家,且矿石品位较低。开采成本很高。每年我国需要从国外进口两亿多吨铁矿石来满足钢铁生产的需求。多吃废钢,节约原生矿资源,对中国,对世界无疑都是造福子孙的大业。况且矿石终有采尽的时候。2•废钢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循环利用的物资。钢铁制品使用、报废、变成废钢,废钢回收加工,回炉炼钢。每20年左右一个轮回,且自然损耗很低。原生资源是有限的,再生资源是无限的,可世世代代为人类所用。3•废钢铁是一种载能资源和环保资源。权威资料表明用废钢直接炼钢比用矿石炼铁再炼钢同比可节约能源60%,水资源40%,并大幅度降低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可分别减少86%,76%,97%。因此,只有少吃矿石,多吃废钢,才能保证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落实多吃废钢的发展战略需要理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和机制的改革。

2004年我国生产粗钢2•7亿吨,消耗废钢总量为5400万吨,平均废钢单耗199公斤/吨钢。1999年我国平炉全部淘汰,2000年废钢单耗从227公斤/吨钢到2004年降为199公斤/吨钢,四年内降低了28公斤/吨钢,到今年上半年降到186公斤/吨钢,又下降了13公斤。尽管有产品结构、电力资源和炉料成本等诸多因素,但毕竟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必须下大力气迅速扭转。一要提高钢铁行业的矿产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的意识,树立全球资源配置的理念。加快炼钢工艺的改进,提升多吃废钢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构建多吃废钢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吃废钢。二要“积极采用精料入炉”,这在“新政”第十五条作了明确规定。要淘汰落后的粗放型废钢加工工艺,“粗粮细作”,将采集的废钢经过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进行净化处理加工。提高废钢的质量和品位,实施精料入炉。有利于缩短冶炼时间,降低炉料消耗,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减少排污,提高钢材质量,增加废钢消耗比重。三要加快我国废钢供需体制的改革。淘汰“小而全”的供需旧机制,建立废钢配送中心,创建“大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新的废钢配送体系。按照“新政”的要求,加强与境外废钢资源的国际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国内外废钢供需联盟。稳定市场,繁荣市场,发展市场,保证供给,满足钢铁企业的需求。

三、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冶金渣开发利用水平,努力实现“零排放”。

“新政”第五条规定“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的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冶金渣是钢铁行业产生的主体固体废物,每年产生8000万吨左右,其中除含有10%左右的铁份外,还含有一定的稀有金属和其它矿物成分。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冶金渣的开发利用既是再生资源产业又是环保产业。我国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成功地进行磁选废钢,制造冶炼熔剂,矿棉,墙体材料,水泥添加剂等广泛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正在积极进行钢渣水泥、磁性材料,炉渣、肥料的研制及稀土,钛、钒、铬、铌等稀有金属的提取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我国的冶金渣处理能力和处理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但是低水平乱采乱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产品问世后,没有专业机构及时认证;没有规范标准,设计部门不予采纳,应用市场不畅;产业的发展上还缺乏足够的政策和法规上的支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及时纠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业水平。才能实现废物得到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冶金工业固废零排放的目标。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094-05

国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方面,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选题关注较多,而对农 业循环经济 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试图建立一个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比较评价区域内各地的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程度,以期为推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不可避 免出现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 严重,农业内源污染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的矛盾、粗放型增 长方式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为实现山东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生态 环境的改善,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科学评价是循环经 济建设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步骤,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视角

宣亚南等将循环农业定义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 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 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 的有害因子 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 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不仅要求农业形成基于全社会 的大循环,要尽量做到外界物质和能量输入的减少,更要把所有的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活动 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投入品和 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 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 成本。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 、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 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再利用(Reuse) 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 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 源附加值。再循环(Recycle) 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 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要考虑理论上的完 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和3R基本原则。二是实用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为准,以统计客观条件的允许程度为准。三是代表性原则 。要从众多的变量中筛选出数目足够少,但却能表征整体本质属性的主要因素。 四是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 展的各个方面,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同时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使指标便于使 用,结构清楚。

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技术方面。主要应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总体指标,包括农民人均总收入、人均农业产值、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耕 地面积、农业生态园区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清洁能源(电、沼气等)占消耗能源的比例、 自来水通村率等。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中,采用人均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反映农业产业化基础条 件以及农业产业化效益的指标。二是减量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万元 农业增加值取水量、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地膜用量、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率、有效灌溉率、农业 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这些指标分别表达了能源、水、土地及农业投入的减量集约利用程度; 三是再循环再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率、农产品加工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用来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程度。由于统计资料中再循环再利用评价指标缺失,该项研究选取的指标未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见表1)。

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在充分考虑目前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现状的 基础上, 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和资源,从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农村环境优化、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等多个方面,可较为全面科学地反映山东省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是比较评价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

3 对山东省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主成分 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是一种适用于指标评价的多元 统计 分析方法,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与专家调查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并[CM(81.5mm]行的一种系统评价排序方法。这种方法要在力保数据信[CM)]

其基本步骤是:原始数据的标准化;计算指标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及矩阵的特征根、特征 向量和贡献率;确定主分量个数;解释主分量的社会经济含义,必要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 说明主成分包涵意义;合成各主成分量得到综合评价值。

3.1 指标无量纲化

考虑到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正指标,如人均农业产值、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 ;有的指标是负向指标,如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万元农业增加值取水量等。因此运用模糊隶 属度函数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1)对于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

B(Xi)=Xi-XinXim-Xin

式中:B(Xi)为第i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X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数值;Xim为此类指标 的最大值(上限值),Xin为此类指标的最小值(下限值)。由于已规定Xi≤Xim,Xin=0,上式 可以简化为B(Xi)= Xi/Xim。

(2)对于逆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

B(Xi)=Xim-XiXim - Xin

通过指标的标准化,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使不同指标之间有了可比性,指标的量化值越大, 则表明该项指标实际数值的值接近最先进值的程度也就越大。

3.2 计算分析

采用SPSS 12.0版本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计算(下文只列出与计 算直接相关的表格和公式)。把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市农业数据(主成分分析不要求数据是正 态分布),复制入SPSS软件,采用Data Reduction中的Factor Analysis模块进行分析,并经 过简化处理,可得到以下结果(见表2)。

表2显示了各主成分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情况。为了既能使损失信息不太多,也达到 减少 变量、简化问题的目的,选取5个主成分,使所选主成分保持全部信息总量的86.21%,大于8 5%,符合主成分分析中的要求。

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公因子在大多数变量上数值大小一般比较平均,不容易说明每个公 因子的意义,不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出于这种考虑,对初始公因子进行线性组合,即进行因子旋转,以期找到实际意义更为 明显 的公因子。在经过VARIMAX正交旋转(正交旋转得到的新公因子仍然保持彼此独立的性质)后 ,载荷矩阵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3。

同山东省的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一样,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但与观念中各市 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经济发达地区有的低,有的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普遍处于劣势,但也不绝对处于落后地位。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当然这是由农业循 环经济的“减量 化、再利用、再循环”基本原则确定选取的指标决定的,受目前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越来 越高,不论各地经济发达与否都非常重视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 程度却不一致,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在基础方面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目前的这种排名。可 以这 样理解,一个地方经济发达,对农业的投入相应也很大,但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如果被忽视 也会 在农村和农业形成恶性循环。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不发达,农业可以较好地保持了原生态生 产模式,尽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但由于受工业化影响较小,环境污染并不十分严重。如滨 州市,农业循环经济评价值最高达5.712 4,居第四位。东营市处于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 区 处于未开发状态,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表现较好。而济宁、威海、烟台等地的单位面积水资源 利用、资源减量利用等负向指标都很高,对环境造成了直接负面影响,与人们的主观印象不 一致,评价值偏小。

从本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即主成分公因子角度来解释。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1公因子 F1占的权重较大,济南、青岛、东营市在这方面表现良好,所以总体排名也较高。德州尽管 F1得分较多,但在其它方面表现却不好,所以处于中游。第2公因子表达的是农村基础设施 方面情况,西部地区得分明显偏少,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第3公因子中表达了水资源利用 的信息,而威海恰恰这个方面处于水平很低,威海的有效灌溉率只有0.442 529,而其它市 是 其2倍。所以烟台市评价值不高,这与其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得分较少是分不开的,其第4 公因子F4即表现化肥、地膜使用投入方面的等负面因素较多,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1.993

28 t/hm2,处于全省第一位,直接导致了第4公因子的得分偏小。同样也可以解释日照市 为 什么评价最低,日照5个公因子得分都不高,如水资源利用、资源物质减量化基本上都是全 省的后几位,从而整体评价值最小,仅为3.940 448。从中可以看出,模型的不足之处主要 是 在客观数据的收集上,由于目前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统计,在再循环再利用评价指标方面比 较少,如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在农村农业流转资源物资方面因素没有体现 出来。

4 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从分析结论可以看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就首先要在观念上强化循环经济理念,在原有已有 的农业产业化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最大限度利用和减少农业废弃物,扩大农 产品的有机化和无害化生产。

(1)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现阶段资源的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已经成 为农 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高效利用与 循环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在既定目标下达到减少物质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农业 工业化,实现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要注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农业产 业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相对减少单位 面积上的物质投入,促使农业生产系统的规模和技术更加有效。

(2)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由于当前资源减量投入已经成为山东省农业循 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化肥、农药的现 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和用水浪费所造成的污染加重的问题。化肥、农药、畜牧和塑料薄膜 等内源污染已成为山东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有日益扩展的趋势。要在达到 既定目的前提下,减少物质投入量。一是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化肥农 药施用比例,提高生物农药、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严格控制化肥和高毒农药 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技术,积极研究畜禽粪 便饲料化开发利用的途径。二是发展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术方法,发展节水农业、高 效农业,提高对光、水、肥的利用率。改变农业生产用水的方式,节约农业用水。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加快编制农 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 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确立 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搞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 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园区,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 到高效循环利用,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倪书俊,刘常建,卢华.山东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6, (2). [Ni Shujun, Liu Changjian, Lu Hua. Gener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on Circ ula 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6,(2).]

[2]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 05,(6).[Ma Qifang , Huang Xianjin. A Positiv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De 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J]. Journal of Natur al Ratual, 2005,(6).]

[3]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He Xiaoqun. Meth ods of Pluralistic Statistic Analysis [M].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 ]

[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Huan g Xianjin.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Pattern and Policy System [M].Nanjing: N 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5]崔铁宁.循环型社会及其规划理论和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Cui Tiening. Circular Society, Planning Theory and Way [M].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5.]

[6]朱孔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Zhu

Konglai. A Synthetical Evaluation Research o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Jinan: Shandong People Press,2004.]

[7]山东省统计局.2007年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Statistic Bure au of Shandong.2007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 na Statistics Press.]

[8]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J].技术经济,200 6,(2). [Chi Chunjie, Jiang Jingnan. The Content of Study and Establishing Think ing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ycling Economy[J]. Technical Economics,2 006,(2).]

[9]章波,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3). [Zhang Bo, Huang Xianji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 icator System and Demonstrable Assess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 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3).]

[10]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Xuan Yanan, Ou Minghao, Qu Futian. Conception , Econom ic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DEA 效率评价 循环经济 Malmquist指数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机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对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及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DEA方法,对安徽省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以我国和浙江省的循环经济效率为对比,寻找其中的差距,为安徽省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议。

一、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Boulding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现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循环经济理论,近年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也在不断深化。但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意义、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等方面,对于如何定量的评价一国或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吴季松(2003)就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提出了产业设想。王志宪,林丽,虞孝感(2006)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设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及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选择了减量化、再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4大指标体系的25项指标,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南京市1986~2002年及我国2002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崔木华(2009)指出了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了相对普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及周边四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由综述分析可知,目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循环经济的分析还不全面深入。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安徽省循环经济进行测评,希望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及模型

(一)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可以将参与评价的每个单位进行的某项活动表示为一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一定的输入和输出,并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决策目标。DEA方法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将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

(二)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是在距离函数的基础上定义的,以t时期和(t+1)期为参照,看效率是否有改进。本文中该指数反映在相邻的两年间一个地区循环经济效率的变化情况。该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C)、技术效率指数(TEC)的连乘,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TEC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指数和规模效率(SE)指数。即M0(χt+1,yt+1,χt,yt)=TC*TEC=TC*(PTE*SE)。TC衡量某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若TC>1,表明最优生产能力提高,反之则表明生产能力降低。TEC表示与上一年相比,某个地区循环经济转化前沿面的差距变化情况。若TEC>1,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与前沿面的差距缩小,反之则表示与最佳生产能力差距拉大。PTE表示假定最优生产规模不发生变化,每个决策单元到前沿面的追赶程度。若PTE>1,表示与上一年相比,投入要素更为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反之,资源配置没有得到改善。规模效率指数(SE)反映决策单元是否趋向最优生产规模。若SE>1,说明相对于t期而言,(t+1)期更接近固定规模报酬,即接近最适生产规模,反之,则代表偏离最适生产规模。Malmquist指数反映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或降低程度,是分析年份与前一年的效率相比较而得到的结果,若Malmquist指数>1,表示效率提高,若Malmquist指数

三、循环经济效率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指标的选取

为全面评价安徽省循环经济的状况,首先要建立反映安徽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DEA方法的运算原理和特点,在进行评价时,应用尽量较少的输入得到相对较多的输出。因此在选择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指标时应以此为标准进行,同时要考虑到指标的实际意义。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了一组具有典型代表的指标。投入指标为:万元GDP能耗(X1,单位:吨标准煤),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X2,单位:%),万元GDP水耗(X3,单位:万立方米)。产出指标为:人均GDP(Y1,单位:元),城市污水处理率(Y2,单位:%),第三产业比重(Y3,单位:%),废水排放总量(Y4,单位:万吨),废气排放总量(Y5,单位:亿标立方米)。

(二)数据的选取

为了全面考察安徽省循环经济效率水平,并根据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2003-2009年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搜集全国和浙江省的数据作为参照对象,分析安徽省与全国、浙江省的循环经济效率水平的差距。数据来源于2004-2010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TimCoelli编写的DEA专用程序Deap,计算2003~2009年安徽、全国、浙江每年循环经济效率的Malmquist指数来反映循环经济效率的变动情况,再分别将其与转化前沿面进行比较,从而测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

1.DEA有效性判断。从表的第三列可以看出,全国和浙江03-09年的技术效率值都为1,并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表明全国和浙江省均为DEA有效,它们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势很好。而安徽地区03-05年技术效率值为1,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发展形势很好,06-07年技术效率值在0.6到0.9之间,发展形势下降到一般水平,08-09年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一直上升,达到最优状态。

2.Malmquist指数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Malmquist指数在03-07年滞后于全国Malmquist指数,并且与发达省份浙江省差距较明显。08年稍滞后于全国,与浙江省的差距减小。09年超过全国和浙江省的发展,这表明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安徽省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03-05年虽然安徽省的技术效率均为1,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没有出现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情况,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使得安徽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06年的发展水平最为低下,一方面,这一阶段是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最为明显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资源要求持续扩大,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安徽省的工业结构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技术创新仍在发展中,所以导致安徽省的循环经济水平下降很多。07年安徽省资源配置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促使这循环经济水平比上年有了一定的上升。自08年起安徽省开始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技术水平在提高,但资源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说明在工业化初期,受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往往会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低、资金投入少、资源消耗较多的产业作为其发展的重点,往往要较多地牺牲环境。到2009年,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资金不断积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及资源利用率意识的不断提高,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表明,安徽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推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切实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障碍,实际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推进:

1.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运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和督促各地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在规划中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管理体制。

2.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安徽省产业结构水平低,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等产业基础薄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目标,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3.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要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王志宪,林丽,虞孝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J].城市问题,2006(4).

[3]崔木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9(12).

[4]连飞.基于DEA的我国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5]李君安,何娜娜.基于DEA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效率初探[J].经济探索,2009(8).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海水养殖;渔业循环经济;能值理论;贻贝养殖;

1前言

随着科技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海洋渔业稳健发展,海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2797.53万t增长至2016年的3490.15万t。然而,高投入、低效率的传统海洋渔业模式资源利用率低下,导致渔业资源紧张,海洋渔业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数量下降。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渔业资源压力加大,急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摆脱渔业经济发展困境。渔业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理论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海洋渔业经济活动,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发展渔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渔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量化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判断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为渔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以美国系统生态学家H.T.Odum为首,创立的能值分析方法将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和信息流转换成具有统一单位的能值进行分析,利用一系列能值指标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能值理论能为评估渔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及具体实施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能值理论评估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各种循环经济系统。M.T.Brown等提出了一系列能值指标,评价了不同的材料通过“原料循环使用”、“副产物利用”、“适应性再利用”三种回收途径的循环回收效率,研究发现不同的原材料的循环使用潜力不同,适合的循环回收途径不同;精炼提取成本越高的原材料,直接回收利用获得的收益最大。本研究基于传统能值方法,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贻贝养殖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从企业层面评价渔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循环效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循环渔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嵊泗列岛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7℃,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209mm,夏季易受台风影响,年太阳辐射量为4683~4927MJ/m2。海域水体肥沃、潮流较急是贻贝的绝佳养殖地。嵊泗海洋特别保护区素有“中国贻贝之乡”之称,截至2018年嵊泗列岛贻贝养殖面积达1484hm2,贻贝产量达159668t,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嵊泗列岛贻贝养殖模式主要为深水浮筏养殖,在海面上用浮子和绳索组成浮筏用缆绳固定于海底,使贻贝苗固着在苗绳上悬挂于浮筏。贻贝苗大部分购买于福建等地的育苗场,养殖周期一般为2~3年。然而,在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占贻贝重量近1/3的贻贝壳被堆积或倾倒至嵊泗列岛附近的海域或海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贻贝壳含有大量的CaCO3,贻贝壳粉可作为钙源添加在饲料中或作土壤改良剂。对废弃贻贝壳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形成贻贝产业循环经济至关重要的一步。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用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1)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实物量数据主要由嵊泗列岛金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景晟贻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渔业产业数据主要来自嵊泗列岛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能值转换率(Unitemergyvalue,UEV)主要来自《能值分析与实践》M.T.Brown等以及Buranakarn.V等人的研究,能值转换率均基于能值基准GBE2016(12.0E+24seJ/a)。

3基于能值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能值是资源、产品和服务等在形成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太阳能之量,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emjoules,sej)。能值分析主要包括系统能值指标分析、系统循环指标分析等,能值投入主要有可更新自然资源R1、不可更新自然资源N、可更新有机能R2和不可更新工业能IMP,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值指标体系。渔业生态系统常用的能值指标有能值产出率EYR、环境负载率ELR、可持续发展指标ESI及适用于渔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指标。能值分析方法为评估渔业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压力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指标。能值产出率(EYR)是指系统产出能值与社会经济投入系统内部的能值(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与可更新有机能之和)的比值,是衡量一个生产系统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EYR越高表明系统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其计算公式为:EYR=Y/IMP+R2其中,Y为系统的产出能值,IMP为投入系统的不可更新辅助能值,R2为投入系统的可更新有机能。环境负载率(ELR)是指系统投入的不可更新能值与可更新能值之比,表征区域生态系统承受的环境压力。ELR越高,说明系统的经济活动强度越大,区域环境负荷越大。环境负载率的计算公式为:ELR=(IMP+N)/(R1+R2)其中,IMP为投入系统的不可更新辅助能值,N为投入系统的不可更新自然资源,R1为投入系统的可更新自然资源,R2为投入系统的可更新有机能。可持续发展指标(ESI)是系统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负载率的比值,表征研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范围内,ESI越高,单位环境压力下的社会经济效益越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系统为追求经济产值的增长,过分开发不可更新资源,那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会大大降低。可持续发展指标是地区能值分析评价的关键性指标。计算公式为:ESI=EYR/ELR其中,EYR为能值产出率,ELR为环境负载率。循环收益率(RBR)是将资源转换为原材料的能值与回收循环的能值之比。RBR反应了系统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潜力,即废弃物被作为资源投入再生产可节省的能值。RBR低于1时,表示该物质循环利用的能值收益极低。其计算公式为:RBR=(A+B)/F其中,A为养殖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B为收获捕捞成熟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两者之和代表系统原材料提取所需的能值,F为回收循环使用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循环产出率(RYR)是循环物质(废弃物)的能值与用于循环的能值之比。RYR可用于评估社会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效益,它衡量了社会将能值投入循环经济系统后获得的收益。RYR越高,循环经济系统的能值投资收益越好。计算公式为:RYR=(R+A+B+C)/F其中,R为形成原材料(贻贝)所需的环境投入,A为养殖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B为收获捕捞成熟贻贝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C为去壳贻贝加工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四者之和为废弃物所含的能值,F为回收循环使用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填埋/循环收益比(LRR),即填埋某一材料需要的能值与用于循环的能值之比。LRR这一指标反应相比直接填埋,回收循环利用所获得的收益。LRR越大,物质循环对社会收益越大。填埋/循环收益比的计算公式为:LRR=F’/F其中,F’为直接填埋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F为回收循环使用系统废弃物所需的社会经济投入之和。

4结果与分析

4.1嵊泗贻贝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系统构建

最外面的黑框表示嵊泗列岛贻贝循环经济系统,主要包括养殖系统、去壳贻贝加工系统、贻贝壳粉加工系统等子系统。左侧的是外界投入的可更新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雨水化学能等。由于当地无法育出用于养殖的苗种,因此主要从福建购入贻贝苗用于贻贝生产养殖。贻贝从一开始包苗、挂苗、成熟后收获、去壳加工、贻贝壳回收运输到最后的壳粉加工都需要系统外的能源商品投入和人类劳动。

4.2循环经济系统能值流分析

通过计算贻贝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货币流动数据,统计汇总出贻贝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系统能值表。为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核算时常常将三种初级能流(太阳辐射能、地热能、潮汐能)相加,与次级能值流、第三季能值流的最大值进行对比,取两者的最大值作为驱动系统运作的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值(R1)。贻贝属于滤食性贝类,潮汐作用所引起的水交换带来的悬浮有机碎屑和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单胞藻与原生动物为贻贝的主要饵料来源。苗种、电费和劳动力的能值投入在贻贝养殖中占很大一部分。对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而言,占贻贝重量1/3之多的贻贝壳作为废弃物直接填埋丢弃。而对贻贝循环经济系统而言,贻贝壳作为贻贝壳粉加工子系统的原料投入,最终生产出贻贝壳粉。

4.3渔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能值指标分析

传统贻贝养殖、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和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EYR分别为6.65、1.56和4.57,说明传统贻贝养殖模式和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效率较高。贻贝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开发贻贝的潜在经济能值。延长产业链,加大对废弃贻贝壳的开发,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加工”的模式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对进入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与质量。环境负载率ELR可评估系统的生态承载能力,当ELR小于或等于2时,由于生产过程产生的影响可被大范围的环境稀释,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较小。传统贻贝养殖模式的ELR为1.09,贻贝养殖系统生产过程对环境压力较小。传统的贻贝养殖模式和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ELR分别为2.62和3.21,这是由于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加工环节增加,能源和人类劳务等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增多。传统贻贝养殖模式的ESI为6.11,处于1~10的范围,说明传统贻贝养殖模式具有较好的活力及较大的发展潜力。这是因为贻贝养殖过程无需投放饵料,充分利用了海域生态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的ESI为0.60,小于1,表明该模式为高环境负载率的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ESI(1.42)大于传统贻贝养殖加工模式的ESI(0.60),说明单位环境压力下贻贝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效益更好,贻贝循环经济系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能值循环经济指标可用于评价循环经济系统的可行性。本研究中,贻贝的RBR为13.01,RBR大于1说明废弃贻贝壳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潜力。贻贝的RYR为32.91,相对较高,表明能值投入循环经济系统的收益较好。贻贝的LRR大于1,表明回收利用废弃贻贝壳从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LRR是基于废弃物填埋所用的能值计算的,直接填埋废弃贻贝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还会产生处理废弃物的成本。贻贝的LLR为4.62说明相比回收循环利用废弃贻贝壳,社会需要投入4.62倍的能值用于填埋废弃贻贝壳。

5结论与讨论

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结构,政府,投资传导循环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研究,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在研究范式、研究目的上都有着显著差异。从文献看,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在两大部类范式下分析问题,研究了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农、轻、重”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发展优先顺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理论逐步引介到国内,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理论方法在客观性和解释力方面的局限,于是尝试着由静态理论演绎转向动态实证分析,开始应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和升级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传导循环的宏观机理,首先可以从投资传导循环是属于政府规定的制度性来解释。一、从经济体制与投资运行的关联性来看,投资传导循环采取何种形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而社会经济运行究竟是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于市场混合经济体制,则是政府安排的结果;二、政府选择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目的是期望市场机制能够引导经济总量实现动态均衡,但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政府便不得不对引致经济总量出现动态非均衡的传导循环进行微观调节和宏观调控,对投资运行的微观调节和宏观调控实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因此,从宏观调控意义上来看,同样可以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传到循环理解成一种政府规定的制度性安排。在贴近现实的市场运作中,投资传导循环可分为市场型投资制度安排与非市场型投资制度安排。

从投资传导循环中可以发现其包含直接投资、非直接投资两部分。从投资制度安排到产业结构形成为直接投资过程;产业结构到宏观经济目标、然后返回到投资制度安排则是非直接投资过程。下文将基于该投资传导循环对政府在投资传导循环中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以及政府在投资传导循环中的“旁观者”身份以及其滞后性问题进行分析。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政府的投资制度安排

在投资传导循环中,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指标衡量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若宏观经济指标所反映的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程度达到了政府的预期,则政府会继续运用原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产业政策导向决定的投资制度安排,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来适当调整宏观调控手段、产业政策导向。若宏观经济指标所反映的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程度偏离了政府的预期,政府在下一期的投资制度制定中将根据该期宏观经济指标的反映情况来调整或改变宏观调控手和产业政策导向以期望社会投资流向进入政府支持区域形成预期的投资结构达到预期中的产业结构。

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自身自定的政策和调控手段来控制改善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实现程度低于政府预期,政府用刺激手段;宏观经济实现程度超过预期,则用紧缩手段。但纵观历史,政府的“理想”似乎从来没有实现,各国政府虽在周而复始的调整调控手段和政策导向,却鲜有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程度与政府预期相一致的时期。这里的原因有几点:一、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是由市场最终的供给与需求决定。政府虽然运用自身的调控手段和政策导向对一些问题加以改善和引导的,但常常是头疼却治脚。二、政府根据投资循环周期结束时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当经济过热时,供给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者把过多的资金投向某一产业。投资者作为市场运作的切身感受者能快速的觉察该现象,并迅速调整投资流向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政府在投资循环结束时才意识到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并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制定下一期的调控手段和产业政策导向。可见市场自身的投资决定机制以一种自发的力量来影响投资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逐步达到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的行政手段通常会打乱市场自身的调整机制,因政府对于指定的调控手段和产业政策导向的力度难以把握,总是让实际的产业结构偏离政府预期的产业结构。

三、政府作为市场旁观者以及滞后性的解析

政府理性既包括作出决策的理性,也包括通过反馈信息分析经济状况的理性。政府虽理性,决策时理性地根据所得信息作出理性的思考,但并不能保证反馈信息的充分“理性”,即反馈信息永远是滞后于实际情况发生。政府、投资者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述:

图3-1中投资者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交的区域是投资者在投资传导循环中对市场掌握的信息程度,政府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交的区域是政府在投资传导循环中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投资者是市场中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状况信息的第一接受者,若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产业结构就表现为相对合理从而投资者的资金流向的分布亦合理,投资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故投资者对于投资传导循环中投资信息的掌握是最及时和全面的,故两者相交部分的面积很大。

政府处于投资传导循环结构的边缘即政府是处在市场的边缘可称为“旁观者”。政府因其经济职能之故,要参与到投资传导循环中来。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投资无疑是经济社会关注的重点,政府亦视之为重中之中。这犹如《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中所描述的人类寻求自我发展的本能,激励着人们对投资活动的极大关注。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体制及其制度安排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或持续增长,则是经济学家们一直潜心研究的问题。这不仅是经济学家也是政府和置身于经济社会且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部分一直重视的问题。

从图3-1中可以看出政府与产业结构也可表示为市场相交部分的面积较之于投资者与产业结构来说小的十分显著。如前文所述,政府作为投资传导循环乃至市场的边缘者很难第一时间掌握投资信息和市场信息。政府只能通过投资传导循环结束时的表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统计数据来判断。就统计数据而言,其并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通过层层的累计和统计才能汇总的,在统计资料搜集和反映的过程中不免发生信息失真和信息滞后的现象。而政府根据经济指标的同居数据反映来判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免有些不合适,即使政府是理性的。政府虽理性但它身在圈外无法了解投资传导循环中的内在机理。

图3-2中投资流向由两大机制所影响,市场投资决策机制与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其中市场投资决策机制的影响里较高。两者的结构分布差异源于投资者与政府的角色差异。投资者置身于市场中通过这期的投资制度安排并在考虑投资决策规则下形成决定投资流向随后便形成了相应的投资结构进一步形成的是产业结构。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时或大体平衡时,市场就不会出现剩余或短缺(若有也是极少量的),此时达到了最好状态投资者能获得投资的最大报酬,产业结构也达到了最优。在下一期的投资循环中亦会根据此期的投资流向来考虑投资。然而当市场中总供需失衡时,市场中出现大量的剩余或短缺,该种状态下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不会可观,所以在下一期的投资传导循环中投资者会借鉴此次的投资来调整下一期的投资流向,最终调整产业结构已达到产业结构合理。

政府是如何制定调控手段和政策导向,从投资传导循环中发现,在循环的第三阶段主要机理特征可概括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和检验。它是由形成的产业结构到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程度这两部分构成。且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机理特征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渗透性和指示性。该阶段前面部分的传导机理具有客观性,政府在面对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时,已无法运用宏观措施来调整整体格局而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期的投资传导循环中去,对现有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与预期宏观经济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政府对于投资制度的安排。通常情况下政府根据反映当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统计数据修正政策和调控手段。该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产业结构是间接的,产业结构影响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继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才会反映在数据上汇总到政府。政府是理性是主观的,分析的主观性和分析来源的间接性容易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职能,最终在新的一期投资传导循环中进行干预。市场有自发的投资传导循环机制可以调节投资者的投资流向并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塑,而政府的干预,则会扰乱市场投资传导机制本可以实现的合理产业结构。

四、结束语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内在关联,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政府干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诱人前景,已使世界上许多政府纷纷按照各自的原则和方式,对本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实施了这样那样的干预。然而巨大的机会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政府干预的风险就在于干预的结果并不必然是成功的。因此政府不仅应该重视对结构调整与转换的干预,尤其应该重视干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政府应竟可能提高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让主观性因素减少到最低以避免影响政府理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仁曾、高志强.投资理论的历史演进[J].集体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