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例6篇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1

一、地理学科在培养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1.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如今,国民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培养则主要通过中小学的教育培养进行有效的实现。让中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从小得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公民意识、全球意识等价值观念,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空间思维可以极大地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和延伸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培养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现实和可能,这有待于我们教师有意发现和充分利用。例如,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图片,这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景色,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就形成一种空间景观,利用这种形象、表象的思维进行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形象、表象思维升华到空间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再如,如果地球不会自转,是否还会存在昼夜交替现象;如果板块运动的方向始终不动,亚洲与北美洲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陆漂移假说也是空间想象的结果之一……所有这些假设以及开放的答案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下,不少自然界的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们扩大自己的视野。在许多的教学设备中,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就可以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在电脑屏幕中演示出来;同时还可以把地球上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显示出来;甚至可以模拟出大陆漂移的过程……而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地理老师费尽心思,也很难讲透,但是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就可以快速奏效,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利用板图、板画、板书,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与地理语言教学艺术配合,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画的形式画出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这既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也符合认识、识记、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如,在谈到地球公转时,就可以采用这一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教材。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草图比其他的教学手段好得多,由于通过绘画,有助于学生想象出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当然,在课前如果发给学生空白图,让学生准备好彩笔,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共同画,这更能加深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丰富而稳定的信息储存,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形象再造和知识的升华。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较之于现实地理事物而言,教具可以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放置于学生的视觉范围内,形成表象,从而构建出科学的地理概念,以提升其空间想象能力。教具主要有教学挂图、示意图、地理模型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从而开展丰富的想象;示意图则有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则可以从表象上认识地理事物。如,在教学《地球仪》时,如果老师把地球仪带到教室或把地球仪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地轴的概念、经纬线的特点、海陆的分布等就直观有效得多。又如,在教学《地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在位置,进而理解怎样来判读地图和理解一些主要概念,如,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河流山川……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2

一、注重悟性思维的跳跃性特点

跳跃性思维是高层次的发散性思维,在日常学习中,悟性思维就会表现为跳跃性的特点,若在问题拓展方面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开阔思维空间,增加成功的机率。在写作活动中,若在成文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若不能合理使用,则会导致文思不畅。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悟性思维,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孩子们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很难做到思维发散。有些学校,老师兢兢业业,讲解得非常精辟,但是他们鼓励学生拼命去挣高分,不给学生去思考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习惯,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然而,悟性中的这种“跳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跳出个别事物的束缚,摆脱类别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对的、相反的,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联结、沟通或组合,使之演化成另一种新事物。

二、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拓展

语文阅读是一种思维拓展的艺术。然而,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浅尝辄止,甚至鲜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善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鉴赏与品味,就要把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细细咀嚼、慢慢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去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大胆实践,勇于拓展,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思维拓展能力,他在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

阅读中的思维拓展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更是一种纵向的开掘,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语言的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涵,在拓展过程中,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在拓展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准确判断,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踏步不前。当然,拓展的手段很多,其中多媒体技术使拓展内容更加直观,给课外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抓住阅读亮点,激活思维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承载了阅读教学中的首要职责。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显然,感悟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支撑点。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笔者在迷茫中发现可以用创设情境、链接生活、激活积累、强化阅读、放飞想象等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其感悟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3

一、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内涵

“布白”就是留下空白,本是绘画艺术中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法. 正如音乐中的“休止之法”,舞蹈中的“造型”,戏剧中的“静场”,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体现了对“布白艺术”的运用,意在取得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强教学艺术效果的活动. 数学教学“布白艺术”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直接把一些数学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问、追问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

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 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以此突出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

二、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 数学教学“布白”正是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自由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它具有以下教育功能。

1.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在教学中,由于“空白”造成知识的断裂,使学生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 “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从而打开学生思考之门,把学生不自觉地带入本课内容学习的特定氛围中去,去体味教师的点拨,唤醒自身潜在的记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本质的认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2. 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现真实的思维过程

“教学布白”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变教师独霸“三尺讲台”现象,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布白艺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 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数学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同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剖析错因,理顺学生思维通道.

3. 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形成张弛有度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分寸地运用“布白艺术”,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开合有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 适度的教学“布白”,可以使学生激烈活动的思维趋于安静,从而有效地调节大脑、减少疲劳,避免产生走神现象.

三、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唯有艺术地利用“布白艺术”,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数学教学“布白”前“蓄势”的特征及“布白艺术”的教育功能的不同,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有效的“布白艺术”策略.

1. 布白于课堂导入时——引人入胜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石.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依据数学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知识和经验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把“布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设置悬念. 教师可故意露出困惑、惊讶的表情,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如在“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教学中,导入时可以通过类比“等差数列”进行布白,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性质,类比猜想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尽管学生所得结论不一定完整,但是学生类比探究的兴趣盎然. 新颖别致的布白导入必然会先声夺人,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进行导入布白,“建筑工地上,泥瓦匠正在砌墙. 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 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吗?泥瓦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你能找到理论依据吗?”这种导入布白,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学知识溶解于学生思维的潮水之中.

2. 布白于讲解关键处——欲擒故纵

在讲到重点或难点知识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 因为此时学生正处于杂乱无序的思维中,唯有历经静思,才能顿悟,这样也便于师生对话和思维交流,增强课堂互动. 在讲到关键处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可起到“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作用. 这种“含而不露、开而不达”的布白,便于学生静静地思考,理清思路,探究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应用时,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需要几个条件?(2)我们还学过哪些求最值的方法?此处布白,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体悟,明白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易错点,构建起求最值的知识网络.

3. 布白于课堂提问时——蓄意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 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发言,结果学生经常回答不到点子上,有时也只是展示其思维的肤浅. 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 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思维敏捷的优秀生尽情挥洒,大多数学生在“隔岸观火”. 事实上,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 因此,提问后布白的意图不仅是为学生回答提供时间,还要给学生以补充或改正答案的时间,以不打断学生思路为宜. 每次提问后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适当停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目的. 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进行“布白”,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更准确的补充. 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如讨论完函数f(x)=ax+(a>0,b>0)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后,教师提问:“若改变a,b条件,例如(1)a>0,b

4. 布白于质疑问难时——存疑激思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一种短暂的心理上的空白. 教师可精心地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触即发之势,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并引而不发,使学生形成心理空白,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疑难处布白,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更自由的境地流动. 此时,学生由沉浸在特定氛围,转为回忆、思考、联想、类比、发散,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 如:求函数f(x)=的周期. 不少学生会由倍角公式得出f(x)==tan2x,则周期T=. 可设疑:f(0)=f()吗?学生处于质疑状态,此时可以“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启发学生再思索. 经过短暂的探究,学生会从f(x)=与f(x)=tan2x定义域的变化规律或者它们的图象出发来加以判断. 这种存疑布白,使学生在释疑中真正领会定义域对周期的制约作用.

5. 布白于认知冲突时——画龙点睛

当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数学问题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产生许多“空白”,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惊奇,并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探索,因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填补这些“空白”的强烈欲望.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适当布白,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对问题的探求欲望,而且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在“几何概型”教学中,用“剪绳子”的问题来引发认知冲突:取一条长为3米的绳子,拉直后,从中剪断分为两段,这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米的可能性是多大?这时学生发现剪点的无限性,不能用古典概型的知识来求解,此问题不属于古典概型,引起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强烈冲突. 此处布白,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尝试新的解决办法,为探索新知(几何概型)铺路搭桥. 学生的思维在经历着惊异、怀疑、思索、争论后,形成了解决方案:当剪点落在线段三等分的中间一段时,所求事件发生. 由于绳子上各点被剪断是等可能的,且中间一段的长度等于绳子长度的,故所求事件的概率为. 由此导出几何概型新概念. 通过在认知水平冲突处布白,诱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几何概型的理解,而且开阔活跃了思维,同时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6. 布白于课堂结课时——巧留余韵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4

《机械制图》这门课通常是学习机械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学生专业实践知识方面的匮乏甚至空白,对技能操作,结构工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自然谈不上空间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制图课程的空间思维特征与其他课程的思维特征具有极大的差异,对于初中毕业进入职高的学生,数学知识普遍欠缺,数学思维的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差。任课教师往往在分析一个稍微复杂的图形时,有的同学可能一点即通,有的同学任凭老师如何分析讲解,如果没有直观教具就是想不清楚图形的形体结构,不知该如何下手。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经常进入不了“角色”而认为制图太难,因为感到太难而不去想,因为不去想而学不好,从而对制图课产生厌烦情绪,视《机械制图》为天书,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那么在制图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差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呢?本人根据近几年制图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着重从以下二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化繁为简

由于职校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普遍较差,应在制图教学开始的进程中较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法,由易到难,合理利用实物或教具的演示,不断丰富学生表象认识以拓展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框架,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领悟图与物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而认识平面与立体的转换关系,让学生对几何元素、基本形体投影的规律、空间形体与其平面投影图之间对应关系等内容熟练掌握;再按照空间与平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当学生的空间概念逐步建立起来以后,在教学中应减少直观教具的应用,防止学生有依赖心理。而应按形象——抽象——形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安排教学,将学生由直观唤起的形象思维推向逻辑思维。这时,可适当增加授课内容的难度。

那么,比较难的内容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老是依赖挂图、模型或橡皮泥来帮助想象吧。这时,应着重教导学生解决复杂图形结构的方法——“化繁为简”。

所谓“化繁为简”,就是将复杂图形尽可能分解成简单图形,然后分析其投影关系,将简单图形的各个投影进行“局部组合”,着重分析图形结合部的线条并进行线条可见性判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不容易想明白的图形进行启发、引导,以逐步加强他们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下面举例说明:

例1:在圆柱的截割中,单一平面切割圆柱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图形都比较简单。可图A所示的根据主视图、左视图来补画俯视图虽然看似简单,但很多学生一拿到题目却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主、左视图,将图A分解成两个图形(图B、图C)进行分析。图B与图C都属于非常简单的圆柱的切割,可以很快作出它们的俯视图,然后根据图B与图C的俯视图,就很容易“组合”出图A的俯视图。

例2:在画半剖视图中,很多学生不习惯将一些线条只画出一半,往往搞不清楚什么线条该保留,什么线条可以省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要学生根据图1、图2作出主视图的全剖视图(图3),然后以中心点划线为界,在主视图的全剖视图与基本视图中各取一半,“组合”成半剖视图(图4),最后将已表达清楚的内部结构的虚线省略。

可见,将复杂图形简单化处理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多了一些步骤,但可以为学生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好的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传统的制图教学模式是:教师——模型和挂图——学生。对于以图形教学为特点的制图课程来说,模型和挂图的演示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①挂图只能反映结果,不能表达过程的变化,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②若用板演,边讲边画的效果虽好,但时效性差,不适合目前课时改革需要。③挂图与模型难于携带、保存,数量又受条件限制。此外传统教学模式显得较为单调,不易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来说已显得滞后又呆板,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很不适应。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CAI)来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

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把包含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它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明显地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讲清楚以前用较长时间来讲授的空间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下面举例说明:

例1:在机件的表达方法这一章节中,旋转视图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制作成一个三维立体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倾斜部分是如何旋转到与某一选定基本投影面平行后再向该投影面投影所得到的视图。

例2:在装配图这章内容中,当需要表达本部件与相邻部件间的装配关系时,是用双点划线假想画出相邻部件的轮廓线,在需要表示某些零件运动范围和极限位置时,也只是用双点划线假想画出,显得非常的不直观,不生动,缺乏想象力而又没看过实物的学生较难以明白,这时通过Inventor或CAXA实体设计等软件可以做出构件的动态效果,能快速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5

一、开题时布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课伊始,趣亦生。教学初,我们可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地设计出一些空白,创造悬念,“欲擒故纵”,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究者,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质疑、释疑,师生双方来共同填补空白。如一位教师在讲《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时,揭示课题后,她引导学生先理解“自豪”的意思,再质疑“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他为什么感到自豪?”稍作停顿后,教者留白,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带着这些悬念,一心想知道答案,都迫不及待地捧起书大声读起来,因为有了悬念的激发,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书声琅琅中,学生知道了原来“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竟有“那么大的用处”,难怪小骆驼最后感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啊!” 在新课引入时,若能巧设悬念,布下空白,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注意力,让学生在课的起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思维状态,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想象力得到发挥,还能使教者在教学中不断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重难点处布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具有流畅性,教者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固然重要,但一味地滔滔不绝,效果未必最佳。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应在阅读教学中会适时、适当地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机会,引导学生品味到课文的意境。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 有些课文往往会用省略号来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例如,《荷花》一文中写作者幻化为荷花的感受,“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者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一朵荷花,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小蜜蜂会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有的说,小青蛙会跳过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又如《赶海》一文“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教师布白:“海滩上热闹非凡,还有的人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富有个性的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利用插图,创设留白。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可以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布白。如教《庐山的云雾》中“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随文配发了两张插图,让学生观看图片,问:“插图上未画出的部分,云雾还会变成什么?你能补充吗?”学生读文、看图,用心揣摩。此时,尽管没有教师语言的描述,学生却能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又得到了“文中有画”的语感训练和艺术之美的享受。

除了以上布白,精读文本还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利用文本空白,设计小练笔……教师可利用种种方式的布白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三、延伸课外布白——“墙里秋千墙外道”

一首好的乐曲,曲终后会给人以余音袅袅的感觉。一堂好课,同样应该如此,留给学生的应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课结尾时布白,会给学生回顾与升华的空间,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

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文末讲恐龙最终消失了,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结课时,教者可以利用文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疑问句,巧妙布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真正地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化课堂上的有限为课后的无穷。这里,教者所创设的空白,恰到好处地起了一种“欲擒故纵”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6

    现代科学认为,灵感蕴育在潜意识中,是一种瞬间完成的高速思维,是大脑特别兴奋状态下思维火花的跃动或闪现。常规状态下产生不出灵感思维,语言信息刺激不是它产生的唯一条件。它可以在非语言信息刺激下产生,因而对其思维内容的表述常常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式的。

    《周易》不仅包括天道、地道,还包括人道,其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归宿是人,是对人道的认识,也包括对人体科学,人体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周易》天人观为指导的气功,武术,就为训练灵感思维,开发人脑智慧开辟了道路。以梅花拳为例,它不仅在一定情况下能激发人的灵感,还有训练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在潜意识状态下由感知激发灵感而产生的武术动作皆神,速而有奇效,其谐和完美的程度及瞬息万变的高速,都是在常规状态下产生的动作所无法比拟的,只有以灵感思维为指导,武功才能达到神化的境界。

    人们在正常时空概念下产生的思维为一般思维。而灵感思维产生的时间仅仅是正常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跃迁或升华的瞬间,但就在这个时间几乎为零的瞬间里,灵感思维的内容却是几乎无所不包,涉及的空间之大几乎可以囊括宇宙,一切都无大无小,无阴无阳,无任何形态和方位,一切都处于谐和,圆融,浑元一气状态。从武功中的感知,到灵感的激发,到武术动作的闪现,所表显的整个思维过程,也就是灵感思维激发的过程。这一灵感思维的过程,与《周易》中有关灵感思维的阐述有许多契合之处。

    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以及佛家讲的顿悟有着密切关系。灵感是在大脑神经中枢高度兴奋,脑细胞高速运转的情况之下,受到某种偶然因子的引导而诱发出来,在头脑显意识受到抑制、潜意识活跃的瞬间实现的。它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之一,也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方式之一。在思维活动中,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石和动力。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西方的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学说的提出也是对人类自我认识的一项重大发现。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潜意识现象也是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潜意识活动的范围和能量很大,当显意识活动停止时,潜意识活动则更强烈。正因为灵感思维与潜意识相关,是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综合、空间鉴别等功能,因而独创性,非线性成为其基本特征。

    灵感思维激发时,显意识,潜意识交互作用,促使潜意识所蕴育的灵感达到“神思方远,万涂竟萌”的状态,促使信息超越日常的思维程序而在灵感式的思维过程中升华。《系辞》认为, “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即表述了这一灵感式的思维过程。“无思”,“无为”就是显意识熄灭、潜意识活跃、正常思维中断,激发灵感思维了悟天下之事的过程,即是“感而遂通”的过程。“神”即阴阳不测,变化万端,迅疾灵妙,这是“无思”、“无为”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的结果。《系辞》还说: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这种“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的洞悉过去,遥知未来“吉凶与民同患”的结果,显然不可能在正常的思维状态下实现,而只能是灵感思维活跃时的产物。因为现有的知识包藏了过去的经验,未来

的事变隐涵于现在的状态中。人们只有“无思”、“无为”,摒弃杂念(即“洗心”),“退藏于密”(即将南方的心火退藏于北方之肾水之后),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方可洞知未来,与百姓共命运。古时聪明睿知神武之人深明此理,因而精通兵法而非好战之人,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由于能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洞察民风民情,古人用斋戒的方式清心寡欲,使心性寂静,从而在潜意识活跃时,出现灵感激发态并呈略微松弛,达和谐圆融程度时,能对事物进行感知,对未来进行预测。

    灵感思维的心态体验是微妙的。可以说争 “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文言·坤》),灵感思维虽处于至柔,至静的状态、存在于潜意识活动中,但一旦被激发,便在短暂的时间内,能突破或超越正常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思维程序,使思维的内容在大脑中极速闪过,从而深达事物的本质和精髓,获得突破性的认识。灵感思维的最高境界,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并能通过《周易》, “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从而完成伟大的事业。

 

    思维科学认为,灵感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非逻辑性,表现为正常逻辑推理的中断或思维程序的简化,压缩,表现为智慧闪光式的瞬间再现。对于一般人来说,灵感思维多属偶发式的,且不易控制,不易把握,而对于某些通过特殊手段(如武术,气功)而臻“悟性高’或“心性灵透”的人,则可不断引发。灵感思维的另一特点是灵感思维常常表显为智力图象式的思维模式,借助于抽象化、模式化的形象——“智力图象”进行思维。这种抽象图象既包含着深刻的理性之光,隐涵着广泛的思想意蕴,同时又是直觉思维,悟性认知的有效凭藉。譬如飞周易》的卦爻象,河图,洛书、太极图,无极图等,它们都含义无穷,意蕴万端,包罗甚广。古人就是凭藉着这些有形的图象,进行易学象数思维,对世界万物进行认知。

    在某种程度上,《周易》是古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是古人凭借灵感思维并藉以卦爻象或卦爻辞对宇宙万物本性的了悟或感知的结果。作《易》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性”,在于“极深研几”。《系辞》曰: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多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周易》既然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是灵感思维或人的理性与悟性相互交结的产物,是古人深研事物内在的本质或事物的运行规律或事物的奥秘的结果,因而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之务”,并能达到灵通而玄妙的境地。比如拳法之神妙,看不到急促用力却出手迅速,勇猛,觉察不到动身上步却能陡然而至。《系辞》还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是说,灵感思维的结果常常是直接用心对客观事物真相的了悟或感知,而这种了悟或感知却是很难仅仅用语言即能表达清楚的。这正如佛经中所说的“妙有”

或“空”,它们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却很难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等逻辑程序表达明晰。这时的灵感思维处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的状态,也就是大脑处于前念已熄,后念未起之际的混沌,空白阶段,只有潜意识活跃,几乎没有任何属概念的境地。也就是佛教禅经所讲的“不念一切,亦不存‘不念一切’的念头的境相。”《周易》也正是这样,仅仅通过抽象的卦爻符号和古奥,晦涩的卦爻辞,却能对事物本质作出比较客观的认识。 ,

    一般说来,凡是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皆超不过音障,其速度较为缓慢,而在潜意识激发下的灵感思维则极为迅速,有时甚或超过光速。因为,相对来讲,语言具有拓朴性,靠语言进行的思维只能对事物进行线性的、分析的考察,不但速度相对慢,还丢掉了许多信息。而潜意识是一种不被人感知的思维方式,灵感是激发式闪现的意念,且多是些直觉式的抽象化,模式化的图象,因此灵感往往是全息的,几乎可以囊括整个时空。所以,灵感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述速度太慢,而且不可能全面,完整而深刻,只能借助符号,图象来表达。即使用语言来表达,也只能用些抽象的,哲理性的警句,偈浯,或借助某些有关具体事物的比喻。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的卦爻辞,卦爻象等确乎是灵感思维的产物。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速,高效的思维,能概括事物的全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精髓,因而其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正常的逻辑思维所达到的程度。正如《系辞》所言: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是灵感思维的产物,是对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全貌的最深刻,最完整的认识,因而才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速。”天地万物变化莫测,无一定之成规,易的变化也是无形无体的。凡无形无体的东西,用逻辑推理的一定之规去认识,分析,或用语言文字来精确,完整地理解,表述都是非常困难的。《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的时空概念不同,只简单用属于“有”的时空概念去

认识,理解,说明属于“无”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的。人们一般的思维,如概念,判断,推理等,都借助语言,作为显意识活动在“有”的时空里进行。用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说明“有”是有效的,但用于说明属于“无”的一切,则并非完全有效。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正因为其内涵非常小,外延非常大,又可以说是什么都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人们很难说明它,是因为它和“有”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不一样的时空内。灵感思维的活动及其成果大都在“无”的时空内进行。要认识、说明,表述灵感思维及其成果必须用感知或心领神会的方法,而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则显得不够。

    现代神经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建立在化学媒介和物理脉冲之上的。经神经元到生物电脉冲,到化学媒介,再到生物电脉冲。引起这些脉冲的是脑接受的各种信息刺激。这种信息刺激就是思维的载体。但是,凡是用语言刺激进行的思维其速度就缓慢,而用非语言刺激进行的思维其速度就异常迅速。”这与《周易》提出的在“无思”, “无为”的潜意识状态下,用“感而遂通”的感知方式去认识世界,在非语言的高速度输入下产生的高速度,高效力的灵感思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灵感思维的过程及其成果,必须用潜意识状态下的高速度的感知方法,才能予以说明和表述。要真正读懂、更好地理解《周易》,在“无思”,“无为”的状态下用灵感思维的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脑科学认为,潜意识和显意识间不停地交换着信息,协调着彼此间的作用,才能保证人的意识活动正常进行。潜意识在激发灵感,促起顿悟时的作用是明显的。为了增强潜意识活动、启发灵感,就必须有效地控制显意识的活动。中国古代的武术或气功就是以“养浩然之气”为目的,促使身心进入“虚静”状态,从而在“无思’、“无为”的境界里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的。

    梅花拳亦运用《周易》理论说明自己练神,运气的功法。《易经》艮卦卦爻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艮背”是安定心神之法,又称“洗心涤虑”或‘沐浴”之法。练功者练功开始时常将心意拘束太紧,心火上升而生烦燥之感,不能入静,此时需将南方之心火,退藏于北方之肾水,水火既济自然虑念不起。杂念摒除,潜意识活跃,从而为激发灵感创造了条件。 “行庭”又称“周天”之法。《乾·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练功时,身中黄庭太极确立,而天旋乎其外,往来不停。《易经.艮》曰: “时止则止”,即太极确立之意, “时行则行’,则周天已经运行。何谓太极确立?《性命圭旨》说:“心中之仁,安于中心之中,是为太极。”《系辞》进一步指出: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也是说“行庭”之心法。梅花拳认为人身亦如一小天地,全身气血如日月之

相推,寒暑之错行,屈伸之往来,·自然周天运行。始而有意,终于无意,起初用意引气,由内而外,由小至大,又从外而内,由大到小,复归太极,是为一周天。

    《坤.文言》说: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也是说“行庭’功法的美妙感受和奇特效果。实际上,它是使练功者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达到“凝神忘形”的境界,用潜意识指挥武术运动而使大脑两半球达到高度的谐和、统一状态。因为潜意识活动主要在右脑半球,而指挥肢体运动的功能则主要在左脑半球。要使武术动作圆融、谐和,必须加强左脑半球的潜意识活动能力。 “行庭”功法就是加强潜意识能力,从而使武功达到灵妙莫测,变化无穷即神化境界的功法。这一切都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如果有主导性的显意识加入,那怕是少许,都将要破坏武术动作的谐和与自然。

    在潜意识状态下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感知,而感知也是一种高速度的信息输入方式。佛经把眼,耳,鼻,舌,身称为五识,意为第六识,第七识为传送识,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说这八识是“弟兄八个一人痴(传送识痴),独有一个最玲俐(意识玲俐),五个门前做买卖(前五识),一个家中做主依(阿赖耶识主依)”。事实证明潜意识下的感知不是前六识的作用,而是高级的第八识在起作用。实践证明,感知能力是可以训练并不断提高的。梅花拳就是通过在潜意识状态下的“运动知觉,知觉运动”的方法,不断调动和综合眼,耳,鼻,舌,身的作用,在练功和交手中做到“神役以气,气役以形”,使武术运动逐渐达到知宽知窄,知老知嫩,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进退合宜,使对练双方成一“不散不乱,不即不离”的谐合、圆融的统一之体。只有这样,才能在“察敌人之来势,审敌人之短长”中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也即感知的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抑制“最玲俐”的第六识一一意识的活动,而只在潜意识活动下进行。从梅花拳训练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感知是潜意识状态下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也是灵感思维的开

始。 

    武功中“感知”的能力越强,觉察对方行动的能力也越精细,越迅速,越准确,甚至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我们经常看到,在梅花拳训练中运动员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由感知激发灵感所做出的一切反映都是那么准确,及时而又恰到好处,而这是在显意识状态下所不可能做到的。梅花拳的武功训练可以抑制显意识(杂念)的活动,加强潜意识的活动,然后再在潜意识活动下训练感知的能力,从而启动灵感思维。也只有在灵感思维指导下的武功,才能达到灵妙莫测,变化无穷的神化境界。而这一些已为梅花拳练功中的无数事实所证实。

    潜意识既然可以灵感的方式指导人体的武术动作,是否也可以灵感的方式思考其他问题呢?事实证明是可行的。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防身御敌,还可使人的头脑清醒而灵敏,从而开发人的智慧。感知的能力开始借助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综合能力,以及抑制意识--第六识的活动来进行训练的,随着感知能力的提高又逐渐脱离前五识的作用,成为一种神奇的感知灵性。这是武功达上乘境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感知的训练,开始是针对对方的武术动作进行的,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时还主要是用前五识对对方的动作,姿势,力量进行感知。再进一步训练时,使感知的灵敏程度逐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时,前五识的作用已微乎其微了,正如《梅拳秘谱》所云:“手似浮云步风随,随风入进,随风入化”。此处的“风”已不是单纯的触觉,视觉或听觉,而是一种特异的感知。神奇的武

功就是在这些神奇感知的基础上激发灵感而做出的灵敏反映,而在整个过程中已摒除了意念的主导作用。武术理论也涉及到了这一点,梅拳拳谱中讲出手上步,防身击敌等武术动作都“只在行气一动间”完成,已很少有意念的活动和作用。

实践证明,感知的能力越强,感知的范、围就越广,感知的深度就越大。被感知的事物已不仅仅限于武功,而是广及其他领域了。笔者同历史学家一起对冀鲁豫各省农村的梅花拳进行调查时,就发现了不少有各种预感能力的梅拳拳师。可见,武功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掘自身潜力,启开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 

    思维科学认为,人脑存在第六感官,它类似于无线电设备中的偶极子式的“天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显意识受抑制,功率电平降低,当降低到足以与潜意识功率电平持平的情况下,形成了弱功率电平上的平衡,思维场本身也成了一种太极图式的偶极子型的接受天线。上述由武功中的“知觉运动,运动知觉”而训练出来的感知,是否就是人脑的第六感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潜意识状态下认识世界的感知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人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

    拳法说: “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这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灵感指挥的武功动作,在极短的瞬间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变化,其准确,完美,圆融、谐和的程度绝非意念指导下的动作所能比拟。从感知到武功动作完成这么短暂的时间来看,灵感思维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议。脑科学认为,在高级神经运动中,神经脉冲的能量也有这样非连续性的跃迁,思维的跃迁又与神经脉冲能量的跃迁有关,而信息的跃迁就是与灵感思维相关的高级质变形式。目前的科学水平,对灵感思维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并不十分了然,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灵感思维是在极短的瞬间完成的,这就是灵感思维的时间特征。

    在正常的时空概念下,灵感思维只能是正常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跃迁或间断的瞬间。但是就在这个时间几乎趋近为零的瞬间里,灵感思维越过那么多工作环节,做了那么多工作,其速度之快是惊人的。由于思维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根据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当物质运动接近或超过光速时,它所存在的时空就要发生拗曲,因此,我们可以说灵感思维所在的时空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的物质既无任何形态,也无确定的坐标位置,而且万物不分彼此,即无大无小,无上无下,无阴无阳,无他无我的谐和,圆融、浑元一气的状态。如禅诗所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梅拳秘谱》也说: “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我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浑元一气”就是灵感思维时空下人体所处的状态,此时已由形气合一达神气合一,成内外一体。文中的“真形”、“真精神”、“气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