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园艺行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居园艺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居园艺行业发展

家居园艺行业发展范文1

家纺行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有一个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家用纺织行业发展迅猛,随着国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住宅消费,旅游消费的增长,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对外出口因前几年欧美经济景气而增长较快,家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又一经济增长亮点。而今年,随着整个纺织行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家纺行业也遇到一些挫折。今年又恰逢改革开放三十年,关于家纺行业的发展情况,听听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东辉怎么说。

中国的家纺行业是在学习模仿中快速成长的。从个性产品到整体家纺,从产品导向到生活方式引领,我们看到家纺企业日趋成熟的表现,创新求变,做强做大,正成为家纺企业应对困难与挑战的新面貌。

杨东辉会长1999年提出“大家纺”概念,2000年以来通过“造势”“造市”,把中国家纺产业推向了连续6年保持年均近30%增长幅度的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国纺织领域的一个新兴产业,吸引众多投资者进军家纺产业。让杨会长先谈谈家纺产业的发展历程,他说“这次按照几个大的方面去说吧,发展,现状,未来都涵盖其中,每个方面的整体性会完整一些。”

“大家纺”时代:时尚创造力发展新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家纺”时代概念的提出,就是认为过去的“线、带、绳、边、巾、被、毯、帕”八个字已远远不能涵盖家用纺织品的内容,而应该用“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植”十个字来概括。家用纺织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日常用品,家用纺织品的精品更是纺织品中的艺术品。

“大家纺”的观念破除了纺织界原有的诟病和束缚,将一些相关的领域和产品重新包装起来,产品更加人性化,产品中也多了很多让人为之“惊叹”的细节与内容。设计师和制造商开始运用他们“敏感”的触角来观察公众生活,纺织品的艺术性和潮流性也越来越多地被纺织人提到。

杨会长说“中国家纺协会倡导的‘大家纺’理念为业界和广大企业所认知,并逐渐转化成企业行为。一些原来只生产毛巾的企业,产品逐渐向床品,家居服领域延伸,一些原来主攻装饰布、印染布的企业也逐步向成品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面料企业转向家纺领域,一些服装设计领域知名的设计师牵手家纺行业,为家纺企业设计产品。‘大家纺’成为家纺行业广为接受和许多企业大力推崇的发展模式。”

家纺设计:“东风西渐”自信声音

家纺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克隆”已经成为了制约很多企业和家纺产业本身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体现出特色,对于家纺行业非常重要。我们的企业不一定都做加法,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就像园艺工人一样,要修枝剪叶。你要向最精最好、附加值最高方向发展,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够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杨会长说:“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产业的设计确实一直都在摸索之中,我们学习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紧紧跟随欧化的风潮,使中国家纺融入世界的大潮,但是我们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对自己民族风格的挖掘和创新。我看到过许多国家的家纺产品,印度的产品贯穿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韩国的家纺产品也保持着醒目的风格路线,更不用说欧洲对自身设计文化的总结和传播,而唯独中国家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非常薄弱,甚至连汉字应用于家纺设计,也是由西方设计师率先使用的。”

“但也不能否认,近几年来,中国家纺行业追求原创的设计风气越来越浓。”其实,家纺行业起步阶段的代名词是“布艺”,也是行业发展最亮丽的风景。把“布”当做艺术品来做,这是当时家纺业最大的创作,也是行业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正因为把布当作艺术品来做,中国家纺企业在发展之初就对产品设计极为重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家纺已经在量能和品种上走向成熟,已经不再满足于家纺的“西学东渐”格局,开始尝试建立中国的家纺设计风格,以中国家纺设计风格影响国际家纺时尚的走向,并在国际家纺格局中争当主角。“东风西渐”可以看作是在中国家用纺织品领域构建“中国设计风格”的宣言,是对即已形成的西方家纺设计“话语权”传达出的自信声音,又是构建中国家纺设计“话语权”的实际行动。

对于家纺品牌的营销来说,家纺设计风格的形成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核心,也就是说中国家纺的风格化设计时代已经来临,“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时应该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家纺设计研究,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家纺设计风格。”杨会长对于未来家纺设计方向,如是说。

提到家纺设计,不能不提产权保护的问题。现在“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创新,创新一个新产品很快就被别人剽窃了,创新产品的利润空间很小,创新者就没有积极性。如果家纺行业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就会压制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充分保护家用纺织品创作者创作成果的法律制度。我们对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就是对家用纺织品创造者劳动成果的充分尊重,是对家用纺织品创造者智力劳动的充分鼓励。”

家纺企业:激发需求引导消费

杨会长特别强调,家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软实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家纺产业要有创新和创意。对于家纺行业来说,怎样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应该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家纺行业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家纺企业可以营造一种生活方式来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比如,通过毛巾的选择,使用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引导人们正确的毛巾消费方式,可使现在的多人一巾、一人一巾、用坏为止的消费方式,变成毛巾专人专用、一人多巾、定期更换的科学消费方式,从而增加对毛巾的市场需求量。通过引导消费者把家纺产品当做室内软装饰,营造床上用品、窗帘与家具、厨、卫用品按环境变化搭配使用的消费方式,可大大增加家纺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通过家纺企业和家纺行业的创意,推出更多适合个性化需求的家纺产品,能激发市场新需求,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商机,给行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家居园艺行业发展范文2

在“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与其他各行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可能。“互联网+”带给整个行业最现实、最直接的成果是对现有物业管理概念的突破。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根据这个规定,我国物业管理只囿于保洁、绿化、秩序维护和设施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根据这个定义,物业服务企业除了这五个方面的业务,开展其他的经营活动都可以冠以不务正业之名。

然而,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早已与各行业高度融合,物业管理的内容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楼宇维修、养护、清洁、保安延伸至工程咨询监理、物业功能布局与划分、物业市场行情调研预测、目标客户群认定、物业保险、物业租售推广、通讯及旅行安排、智能系统化服务、专门性社会保障服务等诸多方面。以美国最大的物业服务企业――为您服务公司(Service Master)为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7300家分公司、涉及45个国家、服务800万客户、共有2万多名员工。该公司2012年产值达32亿美元,曾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在其住宅及商业物业的服务中,开展的业务有:家居清洁、白蚁和虫害控制、草坪、树木和灌木的护理、家庭保镖和灾后重建、家庭财产担保和预防性维护等。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绿化和保洁,也有不同于秩序维护的家庭保镖,更涉及到灾后服务,财产担保等全新领域。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互联网+”不是物业管理行业的掘墓人,而是物业管理行业利润边疆的拓荒者。

从国外物业管理发展的经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相关法律制度的安排以及业主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住宅小区走业主自我管理的路是行不通的。

在“互联网+”风云际会之时,又遇国家暂时取消了注册物业管理师的考试。于是有许多人就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疑问:“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是不是不再需要专门人才了,物业管理项目经理这个职位将会消失吗?

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根据调查,目前已经有极少数小区不再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而是将小区管理分成几块,分别聘请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管理。其中,小区保安承包给具有资质的保安公司,卫生清洁承包给有资质的保洁公司,园林绿化承包给有资质的园艺公司,并聘请财务、房管、机电、维修等专业人员对小区进行服务。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来看,物业管理这个职业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专业了。例如,美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物业管理学会(IREM)是负责培训注册物业管理师的组织。其总部设在芝加哥,有l00多个地方分会。目前,注册物业管理师约有15000名,他们管理着全美8770亿美元的房地产,960万套住宅,76亿平方英尺的商业楼宇。任何一个管理师只有在达到IREM制定的严格标准以后,才能得到注册管理师(CPM)证书。

“互联网+”必将导致物业企业成为物业服务的集成商,物业企业为了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势必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专业服务公司的大量出现,物业企业必将把劳动密集型、高成本,低效益的部门剥离,如保洁、保安、绿化等。物业公司现在就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价值链条,哪些是不可能外包的,那就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完成专业细分与外包后,将轻装上阵,成为物业服务信息的集成与供给商,物业服务产品的设计、生产的组织与项目管理的运营服务商。

“互联网+”将滞缓物业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物业企业将出现兼并与重组潮。30多年来,物业管理从业人数和新增企业数量,每年都呈大幅增长的趋势,而与之相应的是物业管理纠纷、业主投诉的数量也是逐年增长。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入职门槛低,行业监管不严,竞争不充分等,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视,那就是物业管理信息的不透明。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业主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和从业人员信息档案会比现在快捷且方便,业主自然会选择信誉好的企业,有良好从业记录的物业管理人员为自己服务,市场倒逼物业企业重新洗牌,兼并与重组将不可避免,结果是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将出现负增长。

“互联网+”背景下,受雇于业主,不属于任何一家物业企业的独立物业管理经理人将出现。由于“互联网+”和专项服务公司的出现,业主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专业服务商。但由于业主自身对于物业管理缺乏专业性,这种情况下,市场将出现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类似于物业管理“个体户”。职业经理人受雇于业主,代表业主与专业服务商约定服务标准、服务价格,代表业主进行物业管理过程监督,向业主大会负责,而且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受雇于几个小区。

然而,“互联网+”物业管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为有几道坎横亘面前。

第一是物业企业还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还历史的欠债。在这三十多年里,其他行业中的许多企业早已经跨过了创新1.0,高歌跃进到了2.0时代。而物业管理行业在这三十多年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储备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储备,始终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行业内很难推广,这早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既无人才又无技术,有的企业宁愿要一个能喝洒的,也不想招一个懂计算机的。这种状况下,物业管理谈何“互联网+”。

第二是物业企业缺乏使用“互联网+”的内在动力。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一段关于创新的论述:“我们知道变革并非由成就和希望促成,而是来自于陈腐衰败、日暮西山的观念和组织和无法自我创新的困境。”现实中,新建物业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地投放到市场,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设施场地等大量物业走向社会化,物业管理市场存量基数巨大,物业企业即使是原始粗放型地经营与管理,通过恶性竞争,依赖于规模发展,游走于违约与侵权之间,企业还能活下去,有的还活得很好。物业企业生存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企业缺少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型还没有真正放到“互联网+”时空。

第三是物业企业基本上没有建立大数据平台,现实中,大部分物业企业所掌握的业主信息仅是业主入住时所填写业主资料,对于入住后业主的服务需求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动态更新。比如说居家养老,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对于老年业主的健康信息、心理信息、医疗信息、兴趣爱好信息等都收集储存甚少,目前还只能部分满足老年生活护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物业服务中,了解业主需求固然重要,但创造需求更重要。了解业主需求,满足业主需求这是低层次的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创造业主新需求,引导消费,创新物业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