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培训总结范例6篇

家居培训总结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江苏农村居民 培训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十报告中指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在近期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中,党中央也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化,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城乡一体化是指从城乡共同利益出发, 打破城乡分割, 突破地区封锁, 实现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做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人口合理分布、文化上共同发展、城乡之间差别逐步缩小直至消灭,从而使农村与城市融为一体,共同繁荣的历史进程。这要求政府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素质等软件设施的提高。农村居民指的是按行政建制划分的县辖乡村人口,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现今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相比城市居民而言,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1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3],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农村居民的培训,对农村居民的农业技术以及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努力将人口压力改为人力资源,不断改善劳动力结构,加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 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4]。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国策,也是对农村居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的要求。

近年来,江苏省持续强化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环境不断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江苏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虽然逐年上升,但横向比较来看文化程度为小学文化的比重较大,这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江苏省目前不断加大对农村居民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

1.江苏农村居民培训现状

本文采取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宜兴、如皋、徐州的三个地区进行了调研。在实地访谈中,走访了当地政府,从事相关工作公务员,获得了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一手资料。问卷调查共发放99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89份,包括苏北294份,苏中311份,苏南284份。样本的男女比例大致为1∶1,苏北男占36.6%,女占63.4%;苏中男占47.9%,女占52.1%;苏南男占45.6%,女占54.4%。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以初中水平为主,苏北、苏中、苏南初中及以下水平分别占了80%,61%和58.6%。调查对象中,苏北农村居民年收入集中在2万及以下,所占比例为63.2%;苏中和苏南农村居民的年收入集中在3万以上。调查内容主要是江苏农村居民的培训总体情况、培训参加情况、培训意愿这三个方面。

1.1培训总体情况

江苏省农村居民整体参加培训的情况较好。截至“十一五”末期,江苏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 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12%;开展农村居民创业培训53.8 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08%[5]。图一数据表示,参加过培训的江苏农村居民所占的比例远超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比例。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的政策措施下,江苏省农村居民参加培训的规模较为稳定,近几年目标完成情况的差距控制在10%以内。同时,江苏省农村居民培训与其他省份比较也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浙江省每年平均42.8万人参加农业专业技能培训[6],相较而言,江苏省参加培训人数略高于浙江省。

横向进行比较,三个地区参加过培训的人数差异很大。从图一数据来看,苏中参加培训人数最多,苏南其次,苏北最少,同时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参加过培训的比重与苏中和苏南相比差异较大。

图1是否参加过培训

1.2培训参加情况

据统计,江苏省年平均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200万人,在参加培训的农村居民中,有70%的农村居民选择参加免费的培训方式[5]。图二数据也表示,江苏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免费培训的方式,参加的是参加免费培训的人占70%以上。

从苏北、苏中、苏南三地农村居民参加免费培训的差异性来看,三地差异很大。图二数据表示,苏北地区参加免费培训的农村居民所占比例最高,为90%,其次是苏中,最后是苏南。

图2 参加培训免费与收费的人数

1.3培训意愿

从表三的数据来看,农村居民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收看相关的电教节目,而参加职业培训以提高文化素质的比例仅占所有方式中的10%左右。三地参加免费培训的比例,也仅分别占31.5%,23.8%,21.0%。由此可见,江苏农村居民主动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同时表中数据也表示农村居民对提高文化素质的方式有不同的需求,而政府、培训机构并没有针对这些需求进行培训方式的设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参加培训的意愿。

表3 江苏省农村居民通过参加培训以及其他方式提升文化素质的比较

2.江苏农村居民培训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在推动农村居民培训的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2.1培训参加效果不理想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江苏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虽逐年提升,但仍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农村居民的低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其对培训的认知态度,进而造成培训参与效果不理想的局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参加培训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参加免费培训的农村居民,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清,通常是觉得无事可干,或者政府强制要求,才会参加培训,这进而导致培训效果不好的结局。而不参加培训的人,对参加培训并没有兴趣,即使是免费的培训,他们也不愿意参加。

2.2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江苏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不再局限于农业,他们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培训内容方面,江苏以种植技术培训为主,而在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随着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居民越来越多,单一的培训内容不仅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自身需求,也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目标的实现。据当地的紫砂村村民所言,当地政府没有组织免费紫砂制作的技能培训,他每年都自费去参加紫砂制作的培训。

在培训方式方面,江苏许多培训重理论轻实践。然而实践培训在城乡一体化快节奏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农村居民起着更为重要作用,理论知识并不能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问题。正如宜兴紫砂村的一个居民所言,理论知识在指导他制作紫砂壶的效果甚微。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需要参加工作,固定的培训方式极大地降低农村居民参与培训的可能。

2.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免费培训次数较少

近些年,制约江苏农村居民培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虽然政府对农村居民培训投资逐年增大,但农村居民培训的经费增长占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增长缓慢,城乡之间的投资差异依然很大。相应的,免费培训举办的次数就更少了。

2.4培训组织性不高,制约农村居民参与度

江苏省农村居民参与培训的形式主要是政府组织、工作单位组织以及个人参与。据实地调查得知,个人参与培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工作单位组织,最后是政府组织。从中可以看出培训的组织性不强,这在提供培训资源方面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同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低培训组织性也无法满足在这一进程中对农村居民提出的高文化素质的要求,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的实现。

3.国外农村居民培训的主要经验

针对上述农村居民培训的问题,本文借鉴对农村居民培训开展较为成功的欧美、东亚地区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对江苏省的农村居民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3.1农业教育体系完善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自身文化水平,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例如法国在国内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建立了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培训等三部分组成的农业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农业机械设计师、园艺师等,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则是以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为目标,而农民职业培训是培养各类农业工人[8]。

3.2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实用与灵活

许多发达国家对农村居民培训内容的制定都突出实用原则。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培训机构,都是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之后,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制定培训内容,将培训内容扩展到新型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创业与经营以及商业操作技巧等方面[9]。欧美东亚一些国家会根据农民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培训方式。例如韩国政府利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4]。

3.3培训经费有保障

欧美和东亚的一些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对培训实施保障。美国通过政府立法对农村居民培训进行投资,决定联邦政府在1930―1934年每年向农业和家政教育拨款150万美元[10]。韩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居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占总经费的80%以上。英国政府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居民还会给以补贴。

3.4培训组织形式多元

欧美的一些国家在培训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法国采用国家、私人一同办农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培训资源。德国政府为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居民的培训,批准了2万多个私人农业培训企业对农民展开教育和培训,这使德国受农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大大增加[8]。

4.江苏农村居民培训的建议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江苏省在农村居民培训方面仍面临着许多考验,例如新型职业农民较少。据统计,2010年江苏省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总量148.4万人,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4.8%,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5.5%[11]。本文借鉴上述国外农村居民培训的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4.1以城带乡,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积极性

农村居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很大原因是受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制约。近几年,江苏省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增加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但这远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应利用好城市教育资源,将城市的师资力量、办学硬件设施辐射到乡村,以城带乡,逐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以此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

4.2制定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的制定应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因此需要相应的产业转型培训;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他们在生活上需要新的技能,例如驾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培训方式也要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据调查,江苏在短期或专题培训班、课堂讲授和现场指导等现场培训上比重很高,其它方式广播电话、互联网、卫星远程教育等较少。江苏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居民需求选择相应的培训方式,例如在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可采用远程教学。而宜兴紫砂村的农村居民使用广播频率较高,就可采用广播培训的方式进行紫砂制作的教学。

4.3建立多方参与投资体制,打破城乡培训投资差异

面对培训投入资金不足、免费培训少的情况,江苏省要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农村居民培训的投资体制。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居民培训资金的投入。从2011年起,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实行普惠制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为加大培训投资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奠定了政策基础。江苏省政府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居民培训的资助。第二,当地企业也可对农村居民培训进行一定的投入。第三,社会上的一些第三方组织如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农村居民培训也可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各方在投资时,要注重投资的公平性,逐步缩小城乡培训投资之间的差异。

4.4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培训组织体系

针对农村居民培训组织性不高的问题,一是实施政府主导。江苏省政府现已每年斥资1亿元的专项经费以及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农村居民培训,但其主导性还不够明显,需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居民培训的支持。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江苏省可吸取国外经验与社会组织合作对农村居民进行培训,例如同农业类高校进行合作。2013年4月,江苏省农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签署《共建协议书》,成立了江苏农村发展学院,在探索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2013年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53个,培训学员3083人次。江苏省政府应继续加深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大力建设农村居民培训学校,利用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现有的教育设施如“1+N”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对农村居民进行培训,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2012.

[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

[3]李美长.新型农民素质培养与创新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08:3699-3700+3703.

[4]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70-73.

[5]张坚勇.江苏“十一五”农村居民教育培训工作总结[R].南京: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1.

[6]周会慧.浙江省农村居民培训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2.

[7]李健楠,秦向阳,张喜才.我国农村居民培训现状・问题・对策――基于全国1 0个省市的调研 [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23-26.

[8]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134-137.

[9]李玮.国外农民培训对我国培育新型农民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9(8).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2

1、我们把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列入重要议题,以街道为龙头,以社区为中心,做到年初有计划、每月有活动、年终有总结。真正使社区体育作为一项群众性活动落到实处,并健康有序地开展下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我街道16个社区共有29支晨练队伍,庆三八、迎五一都有多样化趣味性体育活动。

2、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范围,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根据河东区体育局的有关文件要求,决定举办2015年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我街按照区体育局要求,将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汇总表报送区体育局群众体育处,二级60人,三级10人,将参加体育指导员培训。

3、河东区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于3月17日召开,我街居民积极参与,比赛共设24项,我街道居民参加18项,虽然比赛没结束,但我街取得了三项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市红十字会关于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要求,6月17日我街举办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培训由我街道社区指导教师王俊荣进行讲解和演示,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现场情景演练,边讲边练,人人动手,教学互动气氛活跃,引起了参训居民的极大兴趣,大家踊跃参与,争相一试身手,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本次培训为期一周,完成了区红会要求培训170人的任务。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教师培训;指标体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0003 文献标志码: A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度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以优化,需要改善教师评价定性评价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的现状,加强对教师培训体系结构特征的研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所包括的内容、特点和功能,无疑将对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方式,征求专家学者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通过2轮专家调查,在专家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确定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2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体育教师培训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教师培训程度作出判断,得出最终结论。

1.2.3 数理统计法

让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判。设置的序号是“1”表示该指标的重要程度为最高;数字“2”表示该指标的重要程度为第2重要;数字依次增加,表示重要程度递减,并对指标进行赋分,即“1”赋5分,“2”赋4分,“3” 赋3分,逐级递减。根据17位专家评分结果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W=∑R2i-(∑Ri)2N112K2(N2-N)W为肯德尔和谐系数,K为评分者人数,N为评分的问卷数,R是第i题等级和,最后计算出体育教师培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均值[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指标体系是指系统的,具有紧密联系的,反映评价对象整体的一群指标,或具体指标的集合,它能反映评价对象或评价目标的全部或整体[3]。

研究表明:培训目标在一级指标体系中居于第1位置,具有引领培训方向的作用。分析其原因认为,培训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师培训活动目的和预期成果。从目标的层次来看,目标既可以针对每一个培训阶段来设置,也可以面向整个培训计划来设定。培训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的,培训需求分析明确了被培训者所需提升的能力,使培训工作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精致化方向发展,见表1。

培训内容在一级指标体系中居于第2位,也是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尽量贴近教师的成长需求,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针对性、生成性、整合性和动态性,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内容学有所用。

培训形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它需要依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创新。可以说,随着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普遍开展,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逐渐增多,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训形式也应逐渐向多层次、多样式方向发展。

培训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必须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人员配备、指导、控制等活动,才能保障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培训考核与评价是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培训质量的监督性指标之一。只有及时地对受训者的培训质量和学习水平作出判断,才能科学地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培训工作。

综上所述,以培训目标为引导,以培训内容为核心,以培训形式为手段,以培训管理为保障,以培训考核与评价为监督,构成了体育教师培训的一级指标内容体系。

2.2 二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对二级指标结构进行研究是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化指标,使各项指标更加具体。对二级指标结构的深入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对一级指标起到促进作用,并为三级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二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呈现出以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为主要手段,以职业道德培训为统领,以半脱产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强化在职培训管理为主体,以能力培训为核心。其中,培训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者的均值排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见表2。

远期目标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近期目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近期目标则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这2类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研究进一步揭示: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这一结果反映出“德为师之本”,教师的道德水平总是处于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之上。师德决定教师的工作态度、投入程度,直接关系教育的效度和信度。职业道德则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的保障,而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取绝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是构成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教师培训形式包括半脱产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3种类型[5]。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学校扩招力度加大,仅通过脱产培训对教师进行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快速更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半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是培训的2种主要形式,也是采用较多的培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今后培训形式发展的方向,而脱产培训则采用得较少。因为各高校扩招后,教师的工作负荷大幅度地增加,教师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但它也是必不少的一种培训形式。

教师培训的管理包括在职培训管理、半脱产培训管理、脱产培训管理3种形式。其中,在职培训管理、半脱产培训管理是管理的2种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而脱产培训管理则采用得较少。因为平时采用脱产培训机会相对不多,所以脱产培训管理使用也相对较少。

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3种方式。其中,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是考核与评价2种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而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则采用的较少,但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也是考核与评价形式之一。

2.3 三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基础上的指标细化,对三级指标的深入研究可以具体把握指标的重要程度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级指标体系结构呈现出如下特征:在培训目标上,形成了以职业道德为引领,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保障;在培训内容上,形成了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职业道德培训的主要内容,以核心知识为主,相关知识为辅,以执教能力为核心,训练能力为重点,科研能力为保障;在培训形式上,形成了以不定期半脱产为主,连续性半脱产为辅,以短期脱产培训为主,长期脱产培训为辅;在培训管理上,形成了以师资管理、课程管理、经费管理为主,教学管理、学员基本情况管理为辅;在培训考核与评价上,形成了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终结性评价为关键,见表3。

研究进一步揭示,培训目标在整个培训指标体系中具有引领作用,而且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包括了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3个指标。其中,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是以职业道德居于第1位,能力居于第2位,知识排在第3位。分析原因认为,职业道德具有引领作用,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作为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对职业道德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

职业道德培训包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4项指标。其中,爱岗敬业居于第1位,终身学习居于第2位,教书育人居于第3位,为人师表居于第4位,4项指标共同构成了职业道德的培训内容。

知识包括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2项指标。核心知识居于第1位,是指与专业紧密相连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居于第2位,是指与本专业在某方面有一定联系的知识。核心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相关知识起着补充、促进的作用,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能力包括执教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3项指标。其中:执教能力居于第1位,具有核心作用;训练能力居于第2位,具有关键作用,是能力培训的重点;科研能力居于第3位,具有保障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了能力培训的3项重要指标。

在职培训人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4个层次。讲师居于第1位,其次是副教授,再次是教授,最后是讲师。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培训的内容有所差异,其中教授更多是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培训。副教授参加各类以提高学术水平和了解学科前沿领域为主的研讨班、培训班。讲师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和相关规定进行的教育技术培训。助教参加一些学历升级和单科培训等。总之,依据不同层次教师工作性质,结合每位教师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与安排,使培训工作定期不间断地进行。

半脱产培训包括连续性半脱产和不定期半脱产2项指标。居于第1位的是不定期半脱产,居于第2位的是连续性半脱产方式。不定期半脱产方式是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有可能是一次,也有可能是多次。连续性半脱产是在某一时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与研究。以不定期半脱产为主,连续性半脱产为辅,两者共同构成半脱产培训的2项指标。

脱产培训包括短期脱产培训和长期脱产培训2项指标。短期脱产培训居于第1位,长期脱产培训居于第2位,两者是依据培训时间长短来区别的,在教师培训中往往以短期脱产培训为主,长期脱产培训为辅。其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或教师学历提高的一种重要形式。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4

一、培训方式

定期集中培训。

二、培训内容

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业务及民生工程。

三、培训安排

2月中旬:举办全县社保系统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暨社保业务培训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各乡镇社保所、新农合办、民政办负责人和社保局全体干部职工。

培训内容:专家讲解《如何增强法制观念,正确履行职责》;学习社会保障政策。

2月下旬:举办定点单位医保政策培训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定点医疗机构分管院长、医保办负责人和各定点零售药店负责人及有关人员。

培训内容:学习省卫生厅《2011年省、市级公立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情况的通报》、《2011年全省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情况的通报》、《2011年全省二级及以下非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情况的通报》、《县医疗保险稽核管理实施办法》;通报2011年定点单位考核情况;分析2011年城乡医保运行情况;解读2012年城乡医保各项政策;讲解新农合信息系统申报等程序并布置慢性病、住院分娩即时结报工作;签订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书。

3月上旬:举办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业务培训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各乡镇分管领导、乡镇社保所、各社区工作人员。

培训内容:学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巩固新成果,迎接全覆盖”百日行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4月上旬:举办养老金领取人员资格认证和农村低保集中复审工作培训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各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社保所、各社区工作人员。

培训内容:养老金领取人员资格认证、农村低保集中复审工作。

5月下旬:召开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培训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天门几乡镇分管领导、社保所负责人。

培训内容: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7月上旬:召开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培训暨民生工程推进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各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社保所、社区工作人员。

培训内容:通报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部门年度评审情况;研究部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通报民生工程实施情况,部署下步工作任务。

11月上旬:召开民生工程迎检会,会期半天。

培训对象:各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社保所所长、合医办主任。

培训内容:通报民生工程实施情况,部署迎检工作任务。

12月上旬:召开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终总结暨业务培训会,会期半天。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5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发展定位,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努力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目标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和我市《“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要求,以“内涵发展、层次提升、品牌打造”为目标,以争创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努力把社区教育打造成终身学习的有效平台,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年内,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人数分别不低于总人口的50%和40%,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1个、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1所、省级居民学校5所、市示范性居民学校14所。大力培植“社区教育超市”、“社区居民学习日”等品牌。

三、工作任务

1、提供丰富培训“套餐”,满足村(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训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切实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修身益智培训。面向社区居民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民主法制、文化艺术、知识技能、生活常识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用技术培训。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能,农民培训率达30%以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年培训10000人次。信息技术培训。重点培训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经纪人、致富骨干等对象,年培训4000人次。新市民教育。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等对象的培训,帮助掌握就业本领,拓展发展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明素质。老年教育。发挥老年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开发文化艺术、科学知识、时事政治、养生保健等老年教育课程,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老年人有教、有学、有为、有乐。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依托德育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外素质教育,把德育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建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文体活动的平台、科普活动的场所。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力打造社区教育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培训效果,吸引居民广泛参与。打造培训阵地平台。推进市社区培训学院、镇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三级社区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创建省级居民学校和市示范性居民学校。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筹建“学习在线”网站,加入省社会教育在线学习联盟,建设终身学习资源网上超市。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实现与市内外各类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促进社区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打造课程建设平台。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居民学习需求,引进相关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项目和教材。推动社区教育内容向多样化、系列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打造实践示范平台。加强省、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向建设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发展,努力把基地建设成农民生产实践的平台、技术示范的窗口。发挥基地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3、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学习型县(市)建设顺利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统筹规划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努力推进学习型县(市)建设。创建学习型机关。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结合实际,编制实施学习型机关创建规划,引导机关干部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创设学习载体,创新学习形式,健全学习制度,不断提升机关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业务技能和学习能力,努力建设适应时代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学习型机关。创建学习型单位。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效能提高要求,深入开展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广大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创建学习型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提高居民素质和增进社区和谐为目标,组织开展适合各类人群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努力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学习型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参与作用,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目的,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学习、共同发展。年内,全市创建学习型组织150个、学习型家庭400个。通过每年的创建活动,使学习型组织占社区内各类组织的比例逐步达到40%以上。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6

一、加强“新市民”教育培训的现实意义

据2006年4月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外出的农民工,不仅平均年龄比较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如果这些“新市民”在打工就业期间能继续得到文化教育,或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当这些进城劳务工者学有所成,再回家建设家乡时发挥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全面提高“新市民”的素质,既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代要求,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劳动就业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市民”教育培训的5种模式

宁波市海曙区由于特殊的地域区位和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海曙区,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截止2006年底,宁波市海曙区“新市民”已达11.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以上。近年来,我们把居住、工作在街道辖区内的新市民纳入建设学习型城区的范围,明确提出了“全员参与、免试入学、就近学习、政府买单”的培训工作思路,根据需求,结合实际,开展了“关爱新市民,共建和谐家园”系列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广了新市民培训5种方法。

1.新居民联谊会模式。就是在“新市民”相对集中的海曙区段塘街道洞桥社区,成立“新居民联谊会”,理事成员均由新居民自行推选和担任,实行自行组织和管理。“新居民联谊会”通过召开联谊会理事会议,让新居民为培训出谋划策,听取大家的合理化建议。理事会议统一思想后,确定培训时间和内容,做好宣传工作,发动每个新居民积极参加,以此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人人受教育的目的。

2.家校联手模式。将学习型创建活动延伸到“新市民”家庭当中,通过走“教师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这一学习型家庭创建模式,率先在海曙区白云初级中学、蓝天学校等4所民工子弟学校的中小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借助学校老师的力量,深入新市民家中进行宣传,通过学生向家长发动,讲明参加教育培训的好处,特别是讲清参加培训与他们事业发展的关系,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效地扩大了“新市民”培训的覆盖面,增强了新市民教育的渗透力。

3.部门联动模式。根据“新市民”的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以三级社区学院为培训基地,与部、委、办、局等有关部门合作,相继开设了星级家政、保育员、汽车维修与保养、保安、艺术插花、美容美发、面点制作、缝纫裁剪等项目培训,帮助他们拿到专业上岗证书,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如2006年,宁波市海曙区社区学院与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宁波分会81890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星级家政员”培训,只要新市民愿意,就可以享受免费“学餐”,培训班开设职业道德、法律常识、礼仪仪容、安全防范、家庭清卫、管道疏通及修理等课程,累计60课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星级证书”。到2006年底,我区已成功组织了11期,450人拿到合格证书,成为星级家政员,受到用工单位的大力欢迎。实践证明,开门办学、联合培训的方法,能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新市民教育经费、基地、师资3项基本保障。

4.典型推动模式。因为“新市民”普遍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典型,没有样板,就不能动其心、激其情、促其行。多年来,我们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定期邀请宁波市十大务工明星,对“新市民”进行巡回演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让“新市民”倍感亲切。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一个人带一帮人”的联动效应,掀起了“新市民”的学习热潮。

5.跟踪拉动模式。对有一技之长、参加过培训的“新市民”进行跟踪服务,重点了解他们培训后的生活就业状况、工资待遇变化情况,以及子女教育、文化知识、技能水平等状况,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后续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搞好新市民的跟踪服务,我们对有一定专长的新市民进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充分掌握这些学员的分布和劳务信息。同时定期组织区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学院有关人员深入到“新市民”比较集中的街道、社区,走访用工单位和企业,继续开展跟踪培训。

三、几点体会

1.开展教育培训要努力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我区领导非常重视“新市民”的培训工作。近几年,区里每年在社区教育经费300万元中切出10%资金,用于“新市民”专项培训。各街道也相继确定了数额不等的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形成了区、街道两级专项投入的经费保障体系。

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新市民”培训决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所能独立承担的,必须主动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培训合力。事实证明,加强部门合作,采取联合培训,能有效地解决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学员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2.开展教育培训要发动组织好培训人员。在培训的组织阶段,时间要充分,发动要广泛,宣传要深入,让更多的新市民了解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着力提高新市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开展教育培训要重视精选培训内容。以往针对外地民工的培训大多偏重文明素质方面的内容,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如今我们在培训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上,实用而又有新意,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如保育员、汽车维修与保养、保安、艺术插花、美容美发、面点制作、缝纫裁剪等技能知识,对大多数新市民来说,都是直接有用的知识。再如在相关法律知识这一讲座中,上课老师着重讲了民工权益方面的知识,学员听得十分认真,下课时还觉得意犹未尽,反复向老师咨询有关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