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例6篇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1

一、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服力强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2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旅游

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进程

1.1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也得到了发展。休闲农业是指依托风景名胜、农村基础设备等相关资源,通过农作物的生产、储存、特殊加工和带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生活习俗,让游客旅游、观光、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旅游生产模式。一方面能让城市居民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使游客心情愉悦;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交流,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证[1]。

1.2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很多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些地方仍然保留了当地特色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包含的概念非常广,总的来说,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一系列活动,从而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开始向往休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半个世纪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很多城市居民仍然对农村有特殊的感情。同时,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近些年,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也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进程分析

2.1休闲农业提高乡村旅游需求

在发展休闲农业前,农村居民往往在农忙季节留在农村务农。由于农业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农民就会在农闲时节进城务工,以增加额外收入。这时农民就需要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同时由于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只能找到收入较少的短期工作。在发展休闲农业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3]。农民在农忙季节可以留在农村务农,在农闲时可以经营农家乐,进而增加收入。

2.2休闲农业能够增强乡村旅游建设

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只有保护好当地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游玩,增加当地的经济效益。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健全,能够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前来旅游。

2.3乡村旅游能够加长休闲农业的产业链

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有居住需求。农村居民可以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一方面能吸引游客入住,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收入。在城市居民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时候,农村居民可以向他们讲解当地的美食文化以及美食的制作方式,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培养、收割、制作全过程,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规模较小,旅游项目较少

2008年之前,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主要为大城市附近的乡村。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家乐、旅游观光,往往只能满足游客对于物质的需求,而不能满足他们探索当地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这一问题在近几年得到了改善,有些地区开始逐步发展文化游、习俗体验等新的旅游项目,但是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层次开发。同时,乡村旅游的地理分布存在过于集中以及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古镇旅游很多,但是经营方式基本相似。

3.2商业化气息过重,缺少个性化体验

现阶段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商业化气息过重,缺少个性化体验项目。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商店卖的纪念品基本相同,而且这些纪念品并没有体现出本地特色,有些甚至在城市也能买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过重的商业气息反而会使游客产生厌恶情绪,阻碍了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分析

4.1改变观念,改进认知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营者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知,结合国家的新政策,改变传统认知。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治号召,各级政府和经营者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色和文化特色,结合国家政策制定具有特色的经营方式。将旅游经营活动和当地的农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促进农业发展,使旅游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4.2加强规范化管理

为了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任何行业要想健康有序发展,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乡村旅游业也不例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出台各种鼓励措施,但是相应的管理措施却迟迟没有出台。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媒体曝光引起各方关注后才能得到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会给游客带来非常不好的印象,会降低游客的兴趣,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为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3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同创新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规范,从而使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从2004年开始,中央级别的文件相继出台,开始关注“三农”问题,为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要发展休闲农业,农业部对休闲农业健康地发展也提出了指导意见.2010年之前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娱乐休闲的种植农业、乡村旅游经济进行了规划.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2013年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庄.2014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美丽乡村融合,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截止2018年底,已经有上十万个以上村开展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休闲村庄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1].大大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中央财政部计划从2016到2020全国建成6000左右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重点.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人民追求的新型旅游感官体验:农家乐、农业园、农业采摘、古村落、民宿等新型旅游形式,旅游业的新业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休闲农业也拉动了城市旅游的新局面.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家乐,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成立,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000年丰富的多彩的现代乡村旅游逐渐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接受.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6年农业部3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希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推动农村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新型支柱性产业[2].这些政策性的文件标志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促进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服务地方经济.

1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究的概述

1.1相关概念的梳理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乡土风情、农村的生活起居等乡土特色,发展观光、游览、休闲、采摘等乡土风格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乡村旅游:以乡村的自然资源、建筑景观、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为吸引物,在休闲农业游、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乡村休闲娱乐、会议度假、探亲访友等形式的新型旅游方式.

1.2研究的价值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对旅游产业理论的提升是一个补充,相关的专家、学者单纯地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或单纯地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多,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是农村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乡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提升乡村农业的档次和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旅游为休闲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创新发展,形成了新业态.

2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2.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立足基础相同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的生态为依托、以农民的生产劳动为背景,形成的农业和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

2.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一致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兴旺可以提升农村的经济收入,带动乡村更好、更快的进步.

2.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相似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都是以乡村特有的基础和条件为主体,让城镇居民参与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拥有基础资源、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相辅相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乡村设备设施条件,大部分人力资源都是原有的农民,或经过招聘上岗的员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管理不规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或其他行业的管理者转行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管理中来,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前瞻化的管理格局,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这样会大大阻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脚步.3.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产品比较单一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产品以农业采摘、农家乐为主导,没有很好地融入农村的民俗风情、乡土娱乐的文化内涵.完全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乡村体验项目少之又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深度开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3.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以农民为主,或以农村的某个家庭经营的模式为主,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和技能上比较欠缺,加上配套设施的局限性,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偏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4].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游客的需要,不能为游客提供心理上需要.

3.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原有不同的产业背景,在产业规划和协同方面,要进行通盘考虑和统一规划.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其产业结构做出通盘考虑,产生更大的规模集群效益,注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转型升级新的发展模式研究,体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新业态的转型升级休闲农业的采摘、产品的加工、旅游疗养、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度,提升产业的集群发展.

3.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营销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薄弱

休闲农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始引人注意的,但在宣传力度上还是表面化,没有深入到乡村内容去细致化的了解和挖掘其资源底蕴、文化内涵,产生的辐射带动效果比较弱,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大,创新性的不多,不能做到独树一帜,缺乏新意[5].

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4.1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政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经济上提供帮扶,全面健康地保护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借助各种行业协会、民间团体、合作社等,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市场环境,全面规范农村个体商户的经营理念.

4.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合理配置,优化乡村资源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乡镇和城市人群的需求是最基础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拓展,从而激发内在的活力和潜力[6].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区分不同区域的游客的真正需求.

4.3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休闲农业中的生态采摘、乡村旅游中的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中间商从中谋取的利益,让旅游者真正体验到乡村旅游产品、纪念品的经济实惠,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

4.4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服务技能技巧不够现代,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聘请各大机构、院系的旅游领域的专家来讲课,手把手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档次,提供高质量的、有品味的乡村服务[7].

4.5大力宣传,提升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种载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借助互联网络进行推广,建立自己的公众号[8].通过公共营销、电子媒介宣传等,提升知名度,从而提升竞争力.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4

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加大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明显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7年,农业部将以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4部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传统村落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推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大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农耕文化、培育知名品牌,指导各地在创新用地政策、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落实措施,努力把休闲农业打造成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问: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农业+”的作用,推进业态功能的多样化?

答: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速很快。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比上年增加了4万多个,增长15%以上。但同时,功能单一、主题不明、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较为普遍。有的盲目复古、简单照搬,缺少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乡土味;有的功能拓展乏力,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采摘园数不胜数,能细看可回味的并不多见。

同质同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通过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草原游、森林康养等多样化模式,做足“农业+”文章,推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旅游”。通过美化山水林田湖、创办农业嘉年华、建设休闲农庄等新模式,让市民在农村住下来、游起来,更好地享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愉悦。大力推进“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活动,满足市民近距离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知识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按照保护与传承同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展现农耕文明的魅力,塑造乡村文化的特色,满足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康养”。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的功能,让城市退休老人到乡村居住,感受田园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喜悦。“农业+”要科学地+、健康地+、巧妙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问: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能够产生发展规模效应,如何推动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化?

答: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然体量大,但布局分散,造成点与点无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盘棋”思想,处理好点线面关系。只有在抓好点上创建的基础上,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才能促进线面工作;同样,也只有形成“串珠成线、串线成面”的规模效应,点的发展才有根基。

这些年,农业部一直着力打造“3+1+X”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我们要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大力打造“综合体”。以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多层次开发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多维度策划创意创新创造形态,形成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体。大力打造“聚集区”。通过统一管理、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团发展,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农房、院落,连片打造有规模、有特色的农家乐聚集村,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区和产业带。大力打造“金品牌”。继续培育示范县(市、区),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镇),推介一批精品景点线路。鼓励地方创造特色品牌。有重点、多渠道、跨平台构建宣传推介体系,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问:目前社会各界非常看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参与发展的积极性非常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应该怎么看?

答: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坚持以农为本,以农民主体的原则,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渠道。但目前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弱,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工商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拓宽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引导更多的现代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其更快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富裕农民。因此,我们要注入“新元素”。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允许返乡下乡的创业创新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鼓励其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鼓励“互助合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要支持“自主创业”。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积极培育创办领办休闲农业致富带头人,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强化“利益共享”。积极探索建立多方⒂搿⒒セ莨灿的机制,既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又让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排挤农民、损害农民,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然非常火爆,但消费者休闲度假体验不好的问题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利用各方资金,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现代化?

答: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消费方式,市民节假日蜂拥而至已成为农村的一大景观。2016年湖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8亿人次,同比增长11%以上,重庆接待人数达1.52亿人次,同比增长近20%。河北馆陶村今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涌进90万游客,是全县总人口数量的3倍。短时间大批量客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带来压力。有的进村道路等级低,车多路窄进不了村;有的缺少垃圾处理设施,游客走了,垃圾遍地。路难走、网难上、事难问,导致游客留不住、难再来。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资本关注,创业创新资金接踵而至。可以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始进入了投资合作、兼并重组、连锁运营的新阶段。面对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引导资金更好地用在补短板上,用在产业提档升级上。要整合财政资金。去年农业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实施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和项目,支持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今年这个项目继续实施,而且增加规模,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同时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要撬动金融资金。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要带动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利用PPP、众筹、“互联网+”、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形成全方位投融资体系,让农村的基础公共和配套服务设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

问:如何加强引导管理,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更加规范化?

答: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规划引导不够、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等问题。从开发层面看,不少业主对休闲农业发展仅凭一腔热情,缺少专业成熟的想法,导致建设立项不科学,造成投资浪费,影响日后发展;从经营层面看,缺乏专门的管理策划团队,有眼光、懂经营、会设计的人才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创意,营销策划单一低效;从服务层面看,住宿、餐饮、导游等一线人员,大多缺少培训直接上岗,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今天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同于过去农民分散搞“农家乐”,一定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其有序规范持续地发展。要从规划引导入手,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将休闲农业开发纳入城乡发展大系统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构筑产业特色,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要从完善标准入手,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加强统计监测运行分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完善的监测统计制度。要从人才培育入手,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加强从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提升服务质量。要从示范带动入手,加大对已认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星级企业等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做到诚信守法经营。

问: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绿色化?

答:现在仍有个别地方存在开发过度,导致山被挖、湖被填、树被砍、田被占、房被拆等现象。生态环境破坏、特色资源浪费、传统文化遗失,严重背离发展初衷。绿色生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根本特质,也是吸引消费者前来最重要的元素。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很大程度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健康的食品,得益于休闲农业让人们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如果环境受到破坏,乡村休闲将失去生命。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5

关键词:经济发达国家经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较多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来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发达国家经验

(一)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比如,意大利作为首个为农业旅游产业制定法律的欧盟国家,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要求欲从事该行业的农场主,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在获得认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农业旅游行业。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引导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家旅游法》《国家自然保护体系》等。日本同样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村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行为的同时,振兴了乡村的文化与经济。

(二)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经济发达国家在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品质认证制度。例如,德国对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监管十分重视,德国为保证休闲农业旅游质量,成立了联邦农场和乡村旅游度假协会,专门开展针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质量认证与监管工作。每三年都会对产业内各种休闲旅游场地进行质量评估认证,且消费者可以在协会网站上查看他们的各种信息。日本则非常重视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建设,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规划,通过加强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以及服务特色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从而提高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质量。

(三)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这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政府在产业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与资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稳定持续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农业领域经济效益普遍降低,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加大对农业旅游产业的重视,将农业地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国农业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美国政府设立了“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门扶持农业旅游产业。在韩国,想要开设“观光旅游农园”,首先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查,而一旦得到许可,“观光旅游农园”就会得到政府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约束“观光旅游农园”的经营行为。在韩国政府科学合理的支持与管理下,“观光旅游农园”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缺乏较为统一的发展规划。首先,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建设,以及“农家乐”的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各个部门分离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导致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难以被制定出来。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也就会造成各个地方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极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这对我国整体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

虽然各级政府意识到了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许多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对这些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供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导致这些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后劲。

三、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发挥出了高效的引导作用,是经济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需要积极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制定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内虽然出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但是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市场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从而引导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与建设。

(二)完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够顺利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涉及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还比较匮乏,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广。对此,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及时地根据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三)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擅长通过各种媒介来推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以,想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中国的市场规律,遵循时展理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协调多方面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丰富,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与活动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的市场产品让广大游客失去了消费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项目开发者就需要从“特色”出发,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与活动,让“独创性”成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宣传营销的着力点,从而以特色旅游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可以借助众多互联网平台来进行项目的宣传营销,项目经营者需要找准项目特色与优势,然后用网络信息化的形式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包装,最后通过国内几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广效力。

(四)确保农民的主体定位

驱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构建起完善的共赢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鼓励农民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体能够获得项目开发的红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农民从业群体进行培训来提高相关产品的服务水平,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服务的同时,让农民从业群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四、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上起步较早,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探索切实科学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驱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谢夏冰.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以福建永泰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1,55(02):104-105.

[2]陈鹏宇,张再杰.锻造“四链”赋能农业现代化[N].贵州日报,2021-02-10(01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6

关键词:湖南省;乡村旅游;地域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46-3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项目(湘教通[2006]33号);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0B009);衡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09D1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C1186)

1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历史时期的湖南乡村

湖南人文历史悠久,形成了大批古村名镇,引发了不少名人学士的幸游及其有感而发的乡村山水名章。如湖南省有著名的“三记”,即“桃花源记”( 陶渊明)、“永州八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旅游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乡村游记佳篇,亦为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源头;宋代著名书画家宋迪工的《潇湘八景》图,以及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也是其典型诗画作品,更是名扬中外。凡经古代名人所颂所画之地早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湖南各地处于城郊的名山、名水,如长沙市的岳麓山、衡阳市的雨母山、岳阳君山、永州西山、益阳市的笔架山、永州市的愚溪、常德的花岩溪,以及祁阳白水、道州濂溪等都是著名的城郊型风景名胜之地。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质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徐霞客,374年前在湘东南一代“楚游”期间,“其行不从官道”,旅行考察于穷乡僻壤之间,在其《楚游日记》中记载和描述了茶陵“灵岩八景”、永州“朝阴岩”、郴州“万花岩”等胜景[1],说明古代湖南乡村旅游开发已经很普遍和深入,古老的“三湘”大地已成为古代文人考察、学士漫游之地。古代民间普遍流行的“重九”登高和清明“踏青”郊游,也是古代城镇居民的乡村旅游活动。

1.2 近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湖南素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著称,仅近现代就产生过五个人才群体,尤其是道光年间以湖广总督陶澍为核心的湖湘第一个人才群体中,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开近代中国人打开眼界看世界之先河;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系军政集团,仅1864年及此后被清政府被任命为总督和巡抚的就有21人;辛亥革命中新产生的以黄兴为代表的第四个人才群体,拥有陈天才、蔡锷、宋教仁等著名人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更是群星灿烂,拥有包括党中央主席、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及一大批元帅、大将、上将等第五个最为庞大的强势人才群体,享有“文多吴音,武多楚将”的盛誉[2]。这些名人的故居都地处湖南各地乡村,而且大多经过了精心的维修和修缮、整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中国的23次大规模交战中,在湖南境内竟占了6次之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生了“湖南和平解放”、“衡宝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事件发生地也多在乡村,且多留有其遗存或纪念性建筑,表明湖南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这些都使得湖南近现代乡村旅游中的“名人故居游”、“红色旅游”最富特色。

1.3 当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如果说发生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的乡村旅游开发属于朴素自发的话,那么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湖南各大中城市周边兴起的“农家乐”,便是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开发了。“农家乐”又称乡村民俗旅游,是以农村、农业、农事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娱乐、餐饮、运动、住宿、购物等乡村乐趣,旅游者吃的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农舍,玩的是乡村所特有的民间文艺项目,买的是农家鲜活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一切充满着农味、野味、乡味,处处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乡镇企业局和省旅游局的主动积极领导,以及省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和星级休闲农庄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评定工作的推行,使得当代湖南的乡村旅游不仅在量上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且获得了质的飞跃。湖南乡村旅游目前在经营项目上,涌现出了乡村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乡村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发展的趋势看,湖南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有更大发展和质的提高。

2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便利条件

2.1 地域特色鲜明

湖南山、平、岗、丘各种地貌景观的多样,以及亚热带季节性气候下水、热条件的多变性使得各地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环境地域差异明显,个性特别突出的乡村旅游项目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突出优势。如桃江县的“乡村生态”旅游,利用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歌谣唱红东南亚的特有背景,在山水胜地的桃花江畔开发“桃江竹海”,发展“竹文化”,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让城市旅游者尽享竹乡风情之乐,桃江县也就成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并纳入了“全国竹文化旅游”区域,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沅江市利用洞庭湖的丰富资源条件开发了“湖乡农家乐”等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长沙县的锦绣江南科技农业观光园和三滴翠山庄、望城县的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攸县的地杰山庄、株洲天元区的神龙生态休闲园、衡阳珠晖区的酃湖水上度假中心、郴州的梦里故乡生态休闲园、邵阳市邵东县的流光湖生态农庄、怀化市通道县的丰和山庄、张家界的绿色大地生态园等乡村旅游产品,也都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凭借特色资源环境开发建设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2.2 空间布局合理

目前,湖南拥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休闲农庄4000多家、家庭式“农家乐”2万多个,已形成长株潭、环洞庭湖、湘南和湘西四大乡村旅游区域,但最为集中的还是“京广――湘江经济走廊”。长沙是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衡阳是主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尤其是长株潭一体化及“两型”城市群的建设,加速了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发展,乡村旅游需求市场越来越大,因此,长株潭地区拥有上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企业近2000家,其中长沙市就达1590家。衡阳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又有五岳名山南岳景区可供依托,乡村旅游企业集群分布相当明显,仅珠晖区就集中有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白鹭湖特种养殖生态休闲农庄、怡心园度假村、凤凰山庄等知名品牌上十家。郴州利用靠近珠三角城市群的独特优势,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具有数量多、特色浓等特点,其梦里故乡生态休闲园、汝城的汤市炎帝温泉、仙乐水上休闲度假村等乡村旅游项目都可称为精品。张家界、南岳衡山、山等风景名胜区的周边也集中有相当数量的高品味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在形式上多为“客栈型”农家乐和“度假型”农家乐。如张家界的绿色大地生态园、南岳衡山的凤凰山庄等项目莫不如此。

2.3 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强化

针对湖南属于“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的内陆省区的实际,须得有强大的支撑保障体系才有可能形成全省乡村旅游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湖南省在这方面心知肚明。首先,政府主导,组织落实。成立了由省乡镇企业局领导,部分农庄企业主和知名学者参与的湖南休闲农业协会,同时湖南省旅游局专门成立了湖南省旅游局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其次,政策到位。2006年底,省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57号);2007年,省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湘政办[2007]75号);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又明确指出:依托三农发展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游”,对如“休闲农业由省乡镇企业局主管”、“五星级休闲山庄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等许多政策进行了明确。衡阳、邵阳、常德、张家界、岳阳等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意见》的扶持政策。再次,宣传得力。自2006年以来,协会每年都举办了全省休闲农业培训班,并出版了《湘台休闲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湖南乡村旅游研究》等读物,广为发行;创办了“湖南休闲农业网”和刊物《休闲农业》,并同省电视台合作创办“农家乐翻天”节目,组织休闲农业参加“湖南(国际)农博会”等宣传活动,以推广湖南休闲农业品牌,推进湖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构想

3.1 统一认识,再上台阶

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主题年”和2007年的“和谐城乡游主题年”的推动,使中国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渐成热门课题。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意见》(国发[2009]4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央[2010]1号)文件中,相继提出“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建设特色景观村镇”、“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湖南省敢为“天下先”,早在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57号),在全国率先提出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2007年又下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7]7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在中央、湖南的大力推动下,至2009年底,全省仅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万多家,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4万亿元。但从总体上看,湖南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之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基础设施不配套,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再上新台阶[3]。

3.2 坚持原则,科学规划

经多年积累并结合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要以农为本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农民、农村,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品。而且一定要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二要统筹发展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定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要把乡村农业和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来涉及,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来推进。三要产业优先原则。乡村农业和休闲农业说到底其基础是农业,没有产业支持不能发展,没有特色不能壮大。实践证明一些休闲农庄、园区和农家乐,仅靠低水平的娱乐产品,绝对不可能长久吸引游客,只有通过优势产业的引领,才会带动其发展壮大。四要因地制宜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要按照其特有资源环境条件,并依据其发展规律,突出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特的产品”,才会永葆青春活力。五要科学发展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只有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以及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才有可能使其产品具有吸引力。湖南省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是以民营企业家和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定要科学规划,以科学促规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