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例6篇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一、甘守清贫,坚定理想信念。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共产党人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又一次吟诵当年留下的遗言,他那对党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令人肃然起敬。他在狱中写下的《清贫》,千字之文,千古绝唱,是他一生理想和追求的写照,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清贫是一种崇高的品格。清贫不是要党员、干部过贫困潦倒、穷苦不堪的生活,而是要求我们以清贫的精神和态度积极地对待工作。当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吃拿卡要”、收受“红包”,讲究排场、铺张浪费,脱离群众、漠视民生,甚至。这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与的清贫高尚品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今天,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学习,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艰苦朴素,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务实为民清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为民分忧,践行群众路线。

龚全珍老人跟随甘祖昌将军,放弃繁华都市的生活,扎根贫困地区56年,积极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让我们感动的是龚全珍服务群众、为民分忧的质朴情怀。服务群众不能空谈,龚全珍老人几十年来任劳任怨,甘当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谁有困难就力所能及的进行帮助。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彰显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典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源泉。

龚全珍老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是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关心群众冷暖,脱离群众、疏远群众,遇到矛盾问题绕着走、与民争利,等等,这些都与龚全珍老人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主动过来照一照,对照老人的一言一行,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差距,照出了我们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并对照不足及时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我们要学习她这种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人生信仰的质朴情怀,坚持为群众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真正为XX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不谋私利,全面深化改革。

龚全珍的大女儿在单位做档案管理工作,长时间呆在里面埋头工作,慢慢得了过敏性哮喘,病情越来越严重,好几年卧床不起。即使这样,龚全珍也没有想到要出面说情,去给她换个工作。当初,龚全珍的二女儿被大队推荐上大学。当甘祖昌听说村里有位家庭贫困的退伍兵也想去上大学后,当即就给县里打电话,把我的名字换成了退伍兵的名字。

石金龙为井冈山企业集团改制留守人员,一度希望奶奶曾志(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能帮他把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得到商品粮票,但曾志为了维护党性政策,始终没有应许,在亲人和党的原则跟前,老人宁愿对不起自己的孙子,也不违背党。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对待孙辈们“绝情”,却始终牵挂着党的事业。在她逝世后,家人帮她整理遗物时,竟发现87个信封,是她自己从每月工资中省下来的钱,她请求家人将这笔钱转交中组部,由组织交给需要的孩子。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

这次研讨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历程作了系统回顾,对党的十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作了认真学习,对我省正在推进的一些改革举措作了分析研究,着重研讨了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具体举措。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启示

研讨会简要回顾了浙江三十余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大家一致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成功经验,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从历史经验来说,主要概括为四条:一是始终坚持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结合起来;二是始终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充分激发民间活力;三是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我省目前有30多项部级改革试点以及多项省级改革试点,在推进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弥足珍贵,必须因地制宜地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完善。比如,认真研究梳理浙江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进程,比较分析我省与兄弟省市在改革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明确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使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牢牢把握中央精神的同时充分体现浙江特色,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回应社会需求。一方面,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全面和深化、整体和重点、底线和红线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基层的迫切需求。大家建议,以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摸清广大企业、群众、基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诉求。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决定,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念

大家提出,解放思想是上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1.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得以成功推进的坚实基础。必须力戒那种人民群众无实惠、甚至无感觉的“自娱自乐”式改革。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2.坚持系统推进。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系统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如: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建设创新型省份;围绕促进社会公平,加快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打造平安浙江;围绕弘扬浙江精神,加快推进文化领域改革,打造文化强省;围绕完善民主政治,加快推进政治领域改革,打造法治浙江;围绕生态省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打造美丽浙江。只有更加突出和体现系统性与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人心、顺民意。

3.坚持突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前20年,浙江实行的是“重点突破”改革战略,率先推行了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城市化、发展高等教育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实行的是“统筹推进”的改革战略,实施的“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两富”现代化浙江都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改革发展理念。因此,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还是要在坚持系统推进的同时,突出深化改革重点。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有条件在一些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探索新经验、走出新路子,特别是要率先对中央重点推进的改革领域敢于啃硬骨头、大胆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作出示范。

4.坚持创新驱动。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对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在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也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加以驱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过去有效不等于现在有效,现在有效不等于永远有效。因此,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起步。一方面,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紧密结合浙江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浙江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举措。凡是省内外已有的成功改革方案,都要认真学习借鉴,大力组织实施;凡是当前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焦点问题,都要勇于面对,积极改革攻坚;凡是国家赋予我省的改革试点任务,都要敢闯敢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新路。

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在谈到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领域时,大家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的诉求,认为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率先突破。

1.以放权分权限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联结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接合点,核心是放权分权限权。第一要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第二要分权。省、市、县、乡镇等4个层面如何分权需要新的思路。发展都市区、大城市、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没有合理分权是不行的。市一级权力应该增加,有条件的市应该考虑实行区划调整和市管县体制。第三要限权。加大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以缩小贫富差距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低于同期GDP增速,低于同期全国增速,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工资、财政转移支付、分配体制等方面着手,而且要放到发展模式和要素利用结构等更大的视野中考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要提高最低保障、增长工资等,更要着眼长远,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谋求收入分配平衡,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大家建议抓好以下工作: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居民增收空间;扩大与改善就业,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鼓励创业创新,大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3.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为核心的统筹城乡改革。统筹城乡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领域,是释放最大潜力和最大红利的最佳结合点。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最大的问题是城乡要素的制度分割,目前已到了亟待破解的临界点。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统筹城乡改革困难重重。浙江应该争取先行先试权,为科学发展探新路。

4.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领域改革。社会体制一头连着经济体制,一头连着政治体制,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社会体制改革需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必须强调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一项重大理论贡献,突出的一条就是坚持公平正义。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在实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等诸多方面均大有作为。

研讨会上,大家还提出其他方面改革重点。比如,深化金融改革、深化浙商创业创新机制改革、深化生态治理和补偿机制改革、深化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深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等。

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机制至关重要。大家普遍认为,这一轮改革要注重机制建设,强调实际效果,可从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机制入手,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富有成效。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3

充分认识今后五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努力做好结合文章,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关键突破带全局、结果导向求实效,先后部署推动64项重点改革专项和281项重要改革任务,今年初又进一步聚焦重点,部署推动13个方面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全局性重大改革。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一批高质量的改革方案出台,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得到中央认可,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在增添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成绩属于过去,今后五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仍面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一是改革的任务越来越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共部署重点改革任务616项,目前已进入施工高峰期,随着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时限的临近,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二是改革的“硬骨头”越来越多。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牵涉的体制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各领域改革大多面临各种瓶颈性问题,迫切需要攻坚突破。三是改革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强烈。决胜全面小康任务繁重,新常态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四是改革推进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地方还存在观望等待、推进不平衡、抓落实不够、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解决。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深化改革仍任重而道远,需迎难而上、纵深推进。

牢牢把握今后五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落实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中长期实施规划,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确保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今后五年,我市将聚焦聚力13个方面全局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其他改革,以关键突破带动全局,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第一,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性作用,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需求为最终目的,统筹调优存量与做优增量,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优化“放管服”改革等制度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企业股权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按照“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要求,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标准建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优化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机制,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持续推进完善中欧(重庆)班列综合功能等通关、通道建设相关改革,加快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立足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深化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多规合一”、城市执法体制等改革。

第二,围绕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等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康的人民民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行政效能,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着力促进司法公正,深化司法责任制、公安管理体制、诉讼制度、监狱制度等司法体制相关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三,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审批和执法权力清单。深化国有文化资产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和评价考核机制。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进文化市场公平准入,健全文化市场准入、预警、退出机制,完善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让文化服务更好对接群众需求。

第四,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强调,“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毫无意义”。立足于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办好各级各类教育,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有序推进社会办医。围绕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保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强网络治理,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

第五,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切实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完善长江生态环境协调保护治理机制,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永存。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严格环境执法和督察问责,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确保环境监测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确保环保监察不再是“稻草人”。

第六,围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加强党内监督,健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巡视巡察和派驻监督工作等制度,完善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体制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落实“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干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此外,着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重庆的具体落实,着眼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功能和人口走,促进各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全市一体化发展。

切实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近年来,市委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科学谋划全市改革大棋局,把握改革正确方向,严格按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改革工作,改革路线图更加清晰,改革方法论日臻成熟。今后五年,全市改革将在过去工作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落实改革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通过强化“一把手抓一把手”责任机制、明确市领导领衔全局性重大改革的首要责任、制订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直接抓改革的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等措施,强化各级党委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主体责任,促使其真正把改革摆在突出位置。针对改革推进中一些地方存在的“上层热下层冷、决策部门紧执行部门松、牵头部门急配合部门缓”等问题,以及一些干部抓改革“等、怕、躲、拖”等现象,进一步理清责任链条,层层压实责任,明确专项小组、改革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责任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第二,进一步聚焦改革的重点难点,力争以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节点的攻坚突破带动改革全局推进。具体而言,就是要全力抓好13个方面全局性重大改革,牵住改革“牛鼻子”。同时,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组合、前后呼应、系统集成,使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向中心目标靠拢,推动全面突破,形成整体效应。

第三,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社会参与,提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获得感。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知晓率、公约数、参与度上狠下功夫,加改革宣传和舆论引导,完善改革信息公开等机制,注重讲好改革故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向性、多维度、常态化”的民意表达制度,把畅通民意表达引入重大改革的决策、成效评估等环节,进一步完善民意采纳反馈机制,努力使改革成为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

第四,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基层进行差别化试点探索,加强对基层改革试点的统筹管理,完善试点设置、动态调整、退出、成效评估等机制,更好发挥改革试点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形成鼓励支持改革的鲜明导向,切实把基层一线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干部重用起来,真正让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有为更有位。健全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更有效激发基层的活力。

第五,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法治保障,促进深化改革与法治建设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相得益彰。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全面系统梳理改革对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良法”为“深改”铺路;加强改革方案的合法性审查,确保改革于法有据。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着力破除制约全面依法治市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完善改革与法治高度融合的工作运行模式,推动改革和法治工作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性;人民主体

中图分类号:D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9-0030-0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主体思想。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并坚持理论创新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因此,要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推进并且富有成效,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一、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深化

改革中的内涵

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形成的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和治理方式的科学判断和自觉认识。同志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阐发,制定了一系列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施政纲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党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其目的在于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自我完善。那么,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收到良好改革成效的关键问题。因此,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产生一定的认识,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自觉能动性,从而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民群众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这种信心和决心一是来自于对改革开放以来辉煌成绩的肯定,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动力;二是来自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每个人都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三是来自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但党的改革步伐仍不止步,从中央戮力改革、全力纠风、竭力反腐的措施和行动中,人民看到了改革勇气和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是改革能够深入推进最关键的前提条件。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展现。当前,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复杂性、敏感度为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将自身利益与改革自觉联系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合力。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正如新年贺词所言:“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改革的过程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凝聚全社会的共识,才能完成改革的总目标。

(二)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巨大创造力,他们的实践和创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总结,对于人的能动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做出了科学概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713)因此,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人民的实践创造为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改革开放36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2](P9)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面临着很多未知的领域和诸多挑战,改革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可循,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民意、民智得到充分表达,才能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及时纠正改革中的不足和偏差,使全面深化改革能够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民的实践活动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已经为全面深化改革勾画了蓝图,可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个落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将党的决策化作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各领域的改革目标才能够一步步实现。换句话说,人民支不支持、拥不拥护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和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鼓励人民有序参与改革,让人民参与到改革的决策、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人民在各层次、多领域中有序参与改革,使人民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使改革真正成为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三)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主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进行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以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更是庄重承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人民关切的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然而一些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如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教育医疗矛盾凸显;政府公信力下降;官员权力腐败;食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健康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就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在六个方面对人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描绘了改革的蓝图。

人民利益的实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得人民衷心拥护的内在原因,也是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骄人成绩的根本所在。改革首先要面临着改什么、怎么改、改革成果归谁的问题。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有效地、合理地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改革中得不到实现和发展,那么,改革很难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顶层制度设计,还是完善具体运行机制;无论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建设,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的经济发展布局;无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改革,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主体的人民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比以往任何改革都要强调“共享”,也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整体,而不是少数人或者阶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大局出发,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使改革成为“人民的改革”。

二、 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深化

改革中的辩证逻辑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一般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平衡――再一个不平衡――再一个平衡以至无穷”的斗争过程。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从本质上便包含和展现出一种辩证的逻辑:人民主体思想缘起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内部之间关系的矛盾逻辑,其实践机制就是在不同矛盾的对立关系中不断寻求统一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正确认识,并且遵循这些辩证逻辑,在合理权衡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个人主体与社会总体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曾指出,在理想的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P573、571)个体和共同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了个体的实体性存在才会有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又需要在共同体中得到发展。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人民作为社会总体的主体地位,又要关注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通过意识引导和利益分配实现个人主体和社会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改革,改革中的每项措施最终都是需要个人来贯彻执行的,其改革成效也会影响每个人的现实利益。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找准“人”的位置,努力把生存权和发展权落实到每个人头上,通过思想引导和利益整合等有效机制,使更多的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平等的政治参与的机会,在人民共同体中获得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6年来,我们可以看到,遵循着“先富”带“后富”,最终到“共富”的阶梯式发展战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到完善,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城镇一体化建设,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切实地享有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面对重重阻力和复杂形势,推进改革需要有强劲且持久的改革动力――每个人的实践力量的凝结,需要有明确且细致的改革目标――保障和实现每个人的基本权益。但就自在的状态而言,每个人在改革中都有自己的诉求和目标,其中有的可能正确,有的可能与社会总体的利益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在改革中把握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主体,改革的主体既是每个人,但又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这场改革不是为少数人或群体谋利益的,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改革需要具有人民性,勇于触动和规范存在特殊利益的领域,在尊重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的同时要把握改革的总目标,实现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的辩证统一。

我们反对把全面深化改革“个体化”,因为这会抹杀改革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同时也反对把改革“概念化”和“抽象化”,因为离开了个体主体的实体性存在,改革最终会脱离实际,走向失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把握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了解和尊重个人主体的合理价值诉求充实和提升改革总目标的内涵;通过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体制和客观条件,保证个人主体地位的实现。

(二)坚持主体意识与改革客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特性,是指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对自身性质和地位的自觉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而这种首创精神就是人民的主体意识在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推进改革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动力源泉。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人民实践力量的展现史,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逐步成熟的发展史。那么,主体意识与改革的社会客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第一,主体意识的内容是以其改革客体的存在为条件的。“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态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态……”,[3](P188)因此,要准确推进改革,真正使改革富有成效,就必须认真分析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事情还没弄明白就不盲目推进,同时尊重改革的客观规律,该尽早解决的不拖宕,该试点的不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超前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的内容是正确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改革客体是主体意识外化的对象。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作为指引实践的思想理念,只有对象化才能成为认识、改造社会的现实力量。因此,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改革。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的不断对象化,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创造人民的价值,实现人民的利益。使改革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完成从“要我改革”到“我要改革”的观念转变,落实在“我在改革”的具体行动上。第三,从变化了的客体中促进主体意识的完善。“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4](P142)“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P545)人的主体意识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受着社会客体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实现着对社会各领域的改造,同时变化了的社会客体也会对人民主体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突出了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教育和纠正一些个人或群体的以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逐步实现少数人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对现实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改革需要冲破种种阻碍,克服思维定式,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推动,它既是人民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又是不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完善人民主体意识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凝聚共识的辩证统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凝聚共识的统一,也就是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放”就是要激发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及其实践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作为主体的人的潜力;“收”就是将民智汇集,形成改革的合力并始终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只有正确把握“收”和“放”的关系,才能不断赋予改革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挑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获得新认识。对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群体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以大局意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找准相关改革领域的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改革举措。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主体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实现个人利益诉求的同时以合理的形式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但解放思想不等于无原则的思想自由,人民的主体性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还必须强调凝聚共识。通过宣传教育和利益引导,促使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和意义,将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社会氛围。这种“共识”在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无从谈起。“共识”在于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解放思想的前提就是对社会存在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国情,解放思想才更加有的放矢。“共识”还在于必须坚持改革的人民性。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同时也必须成为价值的主体。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偏离,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

深化改革中的意义

人民主体思想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始终将人民主体思想贯彻到改革的各领域、全过程,才能攻坚克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总的说来,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向意义。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其宗旨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切实服务人民群众。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大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党的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目前,我党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反对特权、遏制腐败、联系群众、凝聚民心等方面初见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通过践行群众路线,一是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将工作重点放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增强了人民对我党的信任,激发了人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信心,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凝聚功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同德,才能使改革顺利推进。而这种凝聚的力量一是来自于人民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醒。改革不是一个人、一个政党的活动,而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群体以至整个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系统工程。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力量;二是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深化改革首先着眼于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幸福不但包括了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也包括了对社会稳定的政治环境、环境优美的生存环境、保障完善的生活环境的向往等,梦想激励行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的期盼可以凝聚起巨大的实践力量。三是来自于对中国共产党施政方针的认同。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一直努力践行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因此,作为改革实践主体和成果享受主体的人民真正可以把改革作为人民自己的事业,将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奋斗的动力,从而凝聚起人民进行改革的热情和实践的力量。

第三,评价作用。“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5](P663)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必然会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政策对人民是否有利,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具有成效,评价主体只在于人民:一方面人民群众可以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随时反馈改革的效果,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促进提高工作效能、改进工作方法,真正使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监督权力,有效杜绝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杜绝改革成为少部分人或群体的盛宴,让改革真正成为百姓受益的改革。指出,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也是检验改革成效、成败的重要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n the Thought of People as Mast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GUO Xiao-lu

(Socialism Ideology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Jiangsu, China)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

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我认为必须继续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处理好各种关系,形成改革合力,以改革促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省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在第一轮改革开放中已经落后,要想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追赶改革先行区,首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破除内陆意识和狭隘保守的思想观念,清空不利于改革开放创新的文化土壤,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强化市场意识,形成按市场规则办事的习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文化,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土壤,探索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营造大胆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改革创新合力,以改革创新再造经济活力。

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省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史正是一部改革史。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改革首先在农村破题,从“包产到组”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改革重点向城市转移,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征程,我省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使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号角,我们能不能在这次公平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关键就要看我们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要看我们是否坚持问题导向,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找出找准。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三大战略规划正在实施,四个河南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省人口基数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不大、工业不强、服务业占比过小的问题还很突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针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点进行集中突破,重点谋划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地方能改、改了就有效果的改革事项,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举措,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水里的暗礁险滩标出来,从最重要、最紧迫、最有效的事情抓起,使改革措施顺应民心民意,使人民群众共享深化改革的成果2014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督办的近期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有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力度不够、聚焦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我们要在2015年以钉钉子的精神,继续做好简政放权,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价格、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信用体系建没、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农地改革、户籍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探索生态环保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中央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改革进度,围绕影响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深化改革,以改革实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深化改革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十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次大会都说明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全面建立“三张清单”,即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实行“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实行“法无禁止即为可行”,建立“责任清单”制度,实行“法定职责必须为,不为就是失职失责”,从而建立和维护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竞争动力,使各经济主体更加具有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6

第一集:时代之问

1

【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改革,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中国“往哪儿改”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含糊。

2

【两句话都讲才完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它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3

【改革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

【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一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二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它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三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

5

【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一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二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三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6

【改革的问题导向】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坚持“问题导向”是其鲜明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全面深化改革既形成统筹推进之势,又展现重点突破之力。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中央既作出整体推进的部署,又选准重点,鲜明提出改革的先手棋是什么、当头炮打哪里。在一些复杂的改革难题面前,中央引导大家去准确判断问题的主与次、轻与重、急与缓,用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改革内在规律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7

【改革与法治】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注重法治引领、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变革。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论断,鲜明定义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即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8

【制度创新引领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越过事物的表象,击中改革的要害,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和利益交错的枢纽。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体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在改革的破与立之间,在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之间,在改革与法治之间,构建起稳定的连接体系。

9

【法治引领制度创新】在法治引领下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含量,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10

【人民才是改革主体】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获得感”一词,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论断,格外醒目。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焕发改革热情、投身改革实践、分享改革成果,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

11

【搭建改革“四梁八柱”】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这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放眼今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12

【新的改革思想】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开放思维拓视野……这些新的改革思想,夯筑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石,并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13

【回答时代之问】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4

【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用改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15

【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

16

【因时而变和随事而制】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改革家总是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以简洁凝练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这当中透射出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了人们思维上的迷雾,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带来的是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

17

【标本兼治的药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中央继而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去产能,让绝对过剩的产能退烧去热;去杠杆,消除瘀堵虚肿,让资金血脉畅行;去库存,消除困扰发展的炎症病痛;降成本,减税降费,为企业休养生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补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培育发展新产业,让经济社会发展强身健体。

18

【结构之变的关键】结构之变,是追求质量效益之变,更是经济发展方式之变。结构之变,是全面之变,更是深层之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结构之变的关键。

19

【国企改革的变与不变】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国企改革,不是要把国企改散了、改垮了、改没了,而是体现“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企业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改革的内在哲学,就是“变与不变”。不能变的,是“两个毫不动摇”。能变的,是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

20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则为“干什么”勾勒了前行路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芒,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

21

【制度优势和关键在党】带领这样一个大国跨过关键的历史关口,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犹如在浩瀚大海中劈浪前行,掌舵人至关重要。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2

【集中领导和正确方向】党的十以来,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深化政治领域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把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23

【巨轮的力量之源】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让中国这艘巨轮在驶向复兴彼岸之时有了坚定而正确的掌舵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巨轮航行的力量之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的总目标。

24

【广泛参与的权利】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

25

【基层协商和社区治理】全面深化改革起于顶层设计,达于广袤乡野。生长于城乡社区的基层协商,为发展基层民主探索着新路径。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群众的实际困难、矛盾纠纷,多数要在这个基本单元里解决。

26

【划定权力范围与政治体制改革】在法律框架下深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就是依法划定权力行使范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7

【公平正义之意义】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的心里,法就是天。如果这道防线失守,受伤的将不只是公正。公平正义如同空气与水。它不能缺席、不应迟到。

28

【司法责任制是牛鼻子】2015年3月24日下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给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司法责任制,短短5个字,直指要害。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29

【作为最后关口的法庭】围绕“审判”这个中心,锚定诉讼制度的短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诉调对接,一系列改革措施从顶层陆续推向了基层。法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关口,正在改革的“破”与“立”中,成为守护公正的一扇铁壁。

30

【改革船到江心】党的十以来,司法改革追风踏浪,如今已经船到江心。不是小修小补,不怕伤筋动骨。这是一场广度、深度、难度远超以往的司法改革。

31

【四个坚持与人心所向】为什么这场波澜壮阔的司法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历史足以铭记、老百姓十分有感的成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这“四个坚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32

【三个“事关”与时代使命】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法学专家代表座谈时,用三个“事关”论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使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这是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与新高度。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和声共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同步向前。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

33

【规矩与生面】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34

【立国、立人和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35

【文艺正确方向】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

36

【割舍利益和统一治理】改革,就是要冲破传统的博弈思维,割舍已固化的部门利益,通过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第七、八集:强军之路

37

【发展史就是创新史】一部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党指挥枪”等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到抗战时期实行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百万大裁军,仅建国后大的改革就有13次……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38

【改革路上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我们不仅要赶上潮流、赶上时代,还要力争走在时代前列。改革,是弄潮的历史自觉,也是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

39

【方案设计决定改革成败】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故宫角楼,之所以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在于设计的科学精巧。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方案设计得科学不科学、精准不精准,直接关系改革成败。

40

【总体效应催生总体效果】还在谋划改革之初,就指出,要把握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41

【改革再造领导体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千头万绪,必须牵住牛鼻子。把改革的突破口,放在了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上,下的第一手重棋就是再造领导指挥体制。军委机关调整组建是整个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的龙头,是这轮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改革举措。

42

【改革之难】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

43

【体制一变天地宽】抓住治权这个关键,高悬纪检、巡视、审计“三把利剑”,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中国军队治军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44

【改革首战定局】“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立起了人民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

45

【历史风雨孕育改革】改革的雷电,总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孕育。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让人民军队认识到了现代后勤的重要性。总理当时就提出实行三军联勤体制的设想。

46

【防止穿老鞋走新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转并行,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

47

【党建改革目标的中心要素】破藩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改革大幕由此拉开。这项改革总目标的中心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一个是能力。这都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取决于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正因为如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48

【改革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改进推荐考察办法,多从谈话调研中听民意,多从口碑中看德行,真实了解民意,正确集中民意。这样才能提高民主质量,也才能把更多的好干部选出来。

49

【改革领导者与革新者】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在这场伟大深化改革中的自我革新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

50

【直面问题和自我革命】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始终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解决自身的问题。

51

【活力与难题】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乡村。在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身上,既体现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活力,也体现着变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014年6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构建新型户籍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不是让农民简单地进城,而是要真正共享城市公共服务。

52

【知易行难】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53

【教育改革】党的十以来,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成为共识。改革贯穿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着力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

54

【真刀真枪和大刀阔斧】党的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