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能源的看法范例6篇

对新能源的看法

对新能源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6-0035-06

王向华,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王明海,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北京 102206)

李小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北京 100871)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普遍面临着外部融资约束和创新投入不足的两大瓶颈。战略性新兴企业作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牵引力。客观、科学地评价其创新能力所带来的经营绩效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提出不久,目前并无专门的统计方法和口径,尚未有适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测度方法,导致其创新成果和经营效果无法科学进行评判。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一、文献回顾

自主创新绩效一般是指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效率和效果的评价。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目前关于自主创新绩效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也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其指标构建度量方面仍有较大差异,目前的研究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2年推出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简称《奥斯陆手册》。其将创新界定为工业技术创新,它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显著的技术变化,并提出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企业销售收入。1997年该手册修订版采用“创新产品总数占企业产品数量的比例”来表示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力度,从而对创新绩效的衡量更为客观和贴切。此后,大多数学者多采用此指标或者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指标来测量技术创新绩效。

二是认为创新绩效可分为狭义的创新绩效及广义的创新绩效。狭义的创新绩效指企业真正将发明引入市场的程度。例如新产品、新程序系统或新装置导人的比例,一般用新产品数作为创新绩效的指标:广义的创新绩效包含了所有创新活动的投入及成果,并最终将发明导入市场,一般采用研发投入、专利数、专利引用数和新产品数进行衡量。部分学者对这两类指标进行了延伸,如李光泗和沈坤荣分别采用企业平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数作为创新绩效的替代指标:付敬和朱桂龙使用企业当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测量指标。使用其他类型的专利申请量作为渐进性创新绩效的测量指标;解学梅等以生产函数为基础,选取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拥有发明专利数表示新产品技术创新绩效。

三是认为创新绩效不应只包括创新产出成果,还应涵盖创新执行全过程。陈劲和陈玉芬从R&D绩效、生产制造绩效、营销绩效、创新产出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几个方面,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构建的创新过程绩效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包括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研发人员人数比重、技术人员人均培训费等11个指标。李大军和杨屹指出了企业产品创新绩效评价,重视产出绩效而忽略过程绩效的缺点,并用密切值法对其进行了评价和改进。高歌在产权视角下基于DEA模型把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商品化过程两个阶段,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测算。其中,知识创造过程的投人为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产出为专利申请数:知识商品化过程的投人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年末从业人员数,产出为新产品产值。

四是认为创新绩效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产出技术的绩效,主要体现在新开发的产品以及创新成果给企业或产业带来的效益上,包括财务、经济、社会效益。Brenner和Rushton以利润收入比或R&D支出与销售收入比,来表示企业创新绩效。Kerssens-van和Bilderbeek从财务绩效、创新效果和产出绩效三个维度,对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胡恩华和单红梅选择创新产品对促进社会就业的作用、技术创新对社会的贡献率、积累率等6个指标表示社会效益:用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产品创汇率、创新产品单位成本等10个指标表示经济效益,并对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Laursen和Salter从创新新颖性角度分别用3个变量,测量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财务绩效。盛亚和孔莎莎选择经济效益指标、新产品销售率以及知识累积指标专利授权量,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绩效的测量指标。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创新绩效的替代指标由单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发展到多投入、单产出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扩展到多投入多产出等多元指标体系,由只注重创新产出绩效扩展到创新的过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随着现代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利用参数和非参数法对创新绩效进行研究的成果日渐增多。从各种方法比较来看,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观性较强,而主成分分析要求各指标相关程度较高。DEA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多投人、多产出的复杂系统的效率进行评价。因而,本文采用基于数据包络思想的DEA-BCC模型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测算。

二、测度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测度指标选择

广义的自主创新是以国家、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为多元主体,依托创新能力,使新的事物在市场上成功实现,创造出新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包括科学、技术、制度、文化、管理、组织、市场等领域的创新:狭义的自主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形式,将具有技术先进性或可获得全部或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于市场,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过程。广义的自主创新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初期具有现实意义,而狭义自主创新更能体现自主创新战略的真谏。由此可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狭义自主创新。

以往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绩效上,忽视了生产性投入要素的作用,且没有揭示创新过程各因素的作用机理。然而,如果忽略创新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视创新过程如一个“黑箱”。只关注初始投入对创新结果的影响,那么这实际上是割裂了创新过程。本文认为,自主创新绩效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概念,是评价创新系统在投人一定的资源要素之后。是否得到生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与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并且能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能力。因此,鉴于国家创新体系两阶段划分法和高歌对企业创新过程两阶段的划分法,本文将企业创新绩效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商品化两个阶段。其中,知识创造过程投入指标主要是研发性投入,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技术绩效为该过程的产出:知识商品化过程投入指标主要是生产性投入,包括营销绩效和财务绩效。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A股2009-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原因有二: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很难收集未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的相关数据: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是2009开始提出的,因而政府补贴支持产业发展的信号传递效应从2009年开始才得以体现。

专利数据来自国家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线数据库。研发费用、研发人员数据和2012年所有数据,通过巨潮资讯网站各企业年度报告手工整理得到,其余变量数据通过CSMAR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得到。剔除相关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最终得到一个包含266家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1064个观察值)为有效样本,共包括4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81家节能环保企业,32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6家生物医药企业,32家新能源企业,42家新材料企业。1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

三、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测度

(一)模型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基于Farrell提出的包络思想,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与Rhode研究并提出了最早的DEA模型(CCR)。BCC模型可以把创新效率(Crs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效率(Scale),可用于分析可变规模报酬的生产技术,且

Crste=VrstexScale(1)

(二)测算结果

本文运用BCC模型,通过Windeap5.0软件,得出产出导向型的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自主创新效率值。表2是对各年效率值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2009-2012年,综合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基本呈递增趋势,2010年的各项效率处于4年中最高水平,历年的规模效率要高于综合创新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其原因可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相关发展规划刚刚提出,政府给予的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初见成效。因此创新效率较高。从整体情况来看,规模效率虽然较高。但各创新绩效均值仍然较低,远远低于1的有效值,尤其是生物产业的企业没有一家的综合创新效率达到有效值。具体来看,从201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表3)来看,自主创新效率达到1的企业占少数,大多数企业规模报酬递减,而创业板和中小板中大多上市公司规模报酬递增,其他产业也大致如此。

通过对历年各企业创新效率的汇总,得到2009-2012年七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创新效率,如图1-4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综合创新效率较低。其中,新能源汽车最低,生物产业最高,其他各产业相差不大。从三种效率对比来看,规模效率最高。从纯技术效率来看,生物产业上市公司最高,新能源汽车次之,这两类产业以尖端技术为代表,创新产品和新技术较多,因此相对其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其纯技术效率较高: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这是由于大多数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虽然在不断增加,然而其创新产出并没有明显增长,且有些企业出现产能过剩状况,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生产反而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从规模效率来看,虽然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大了补贴力度,给予其产业扶持基金等各项支持政策,但其规模效率最低,这与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较少、起步较晚有关;新材料、节能环保的规模效率高于其他产业上市公司,这与政府扶助和行业重点发展方向是分不开的。

从图2可以看出,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远远大于综合创新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最低。各产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平均值差别不大,处于相近水平。比较各产业上市公司综合创新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两种效率值均较高,高端装备制造业两种效率值均较低。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产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值相近,属于同类发展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处于相近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处于最低水平。

从图3可以看出,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创新效率。综合创新效率整体较低,对比各产业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最低。其他各产业水平接近。从纯技术效率来看,各产业由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规模效率来看。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较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次之,高端装备制造业最低。

从图4可以看出,2012年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的综合创新效率最高,其余依次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从纯技术效率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从规模效率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由此可见,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其创新效率处于弱势地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综合创新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高: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规模效率较低,节能环保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最高。

通过图1-4的对比分析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的创新效率较低,综合创新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历年规模效率都高于其他两种平均效率值。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2010年后创新效率迅速提高,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这是由于自2010年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增强,进入政府全面扶持阶段。同样,政府扶持也使得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产业综合创新效率相对其他产业,历年都处于较高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业无论综合创新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这是由于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大而不强,中央装备制造企业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深水海洋石油装备。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达70%。因此,为了提高各企业创新绩效,技术创新体系亟待改造,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对新能源的看法范文2

一、美国低碳融资发展并无先发优势

一般认为,低碳产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即“可再生能源”、“低碳型服务”、“化石燃料的低碳化”和“能源效率化与低碳化消费”。从综合竞争实力来看,欧盟在前两项位居世界第一,日本在后两项上列世界首位,没有一个领域美国能独占鳌头。

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世界上三个主要的配额市场——EUETS欧洲排放计划、NSW新南威尔士计划和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芝加哥交易所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欧盟,2009年其交易量仅相当于欧洲交易市场的2.23%,交易额仅相当于后者的0.34%。欧洲气候交易所2009年的交易量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80%,而美国的区域配额交易体系RGGI交易量仅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9%左右,位居其后。从碳基金的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09年,全球共有89只碳基金,资金规模达到161亿美元(折合108亿欧元),此外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资金规模为32亿美元。但国际主要碳基金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和日本,没有一支是美国的。国际碳交易中,美元计价占比也远远低于欧元。

二、美国对于低碳融资战略的态度一波三折

美国低碳融资发展的比较劣势与其战略选择不无关系。总的来说,以此次危机为标志,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危机之前美国对于低碳战略态度消极。2001年3月,布什总统发表了他给共和党参议员的一封信。信中称,作为联邦政府不应该强制性地要求美国企业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为这种做法的经济代价太高,会阻碍美国的经济增长。几天后,美国政府堂而皇之地宣布退出京都协议,导致整个世界的低碳进程遭受严重阻碍。

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成为低碳经济的坚决倡导者。2009年4月,美国国会提出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并于6月26日顺利通过。这个长达1,201页的法案在33个不同的领域为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所有处于讨论阶段的气候法案中最为全面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该法案提出了较为激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比欧盟现行的气候变化法案的覆盖面还要广泛。该法案要求所有的电力公司都需要在2020年时以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进的方式满足其电力需求的20%,其中15%需要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5%来自能效提高。此外,该法案还为住宅、家电电器及相关工业规定了应达到的能效标准。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从危机中开始复苏,政府的积极态度再次逆转。2009年11月,美国决定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远小于各国预期。在此后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的态度也让各国大失所望。态度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奥巴马在2009年的政治任务要通过医改法案,而清洁能源法案不可能与医改法案同时在参议院通过。更何况,清洁能源法案在其国内遇到的阻力更大,主要是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和石油出口国的利益。

三、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演进的驱动力分析

1.危机之前,美国是高碳经济模式下世界融资格局的受益者。

第一,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格局是高碳经济模式下美国游刃有余的根本。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美国正处于价值链的两端,即价值最高的部分,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环节。换句话说,美国在分工体系中是“头脑”,而其它国家则是“肢体”。从美国自身来说,国内经济的主导产业是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和创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GDP的增长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很少,因此,促进经济转型,走低碳之路的紧迫性,对于美国而言,明显小于其他国家。

第二,金融创新是美国经济长期扩张的重要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创新激活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了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从全社会资金配置来看,金融创新通过丰富资金供给、完善融资渠道,增加了经济中的资源活力,并且分散投资风险。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出现了高效的资本市场和各种投资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了资本的可获得性,原来可能不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或产业,通过金融创新,可以由新的融资工具来予以满足。灵活、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成为使经济增长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第三,美元的独特国际地位是美国源源不断获取世界融资的保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主导着新兴市场的分工格局:一方面,美国通过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独特地位,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美元和资本,将许多产品或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从而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换取美元,同时又以购买美国证券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撑着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贸易赤字其实正是美国向世界融资的具体表现。

第四,石油美元定价机制是美国抵御高油价冲击的重要砝码。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好处大致上有三个。第一是征收国际铸币税。正如美国一位前外交官所言:“从此之后,美国财政部就可以通过印刷钞票来购买石油,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特权”。第二是影响和控制油价。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至于货币政策如何调整,要看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考虑。第三,虽然美国并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的直接挂钩,美国也不是通过美元钉住石油价格的方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是由于美元垄断了石油交易的媒介地位,美元即使出现汇率的波动也不至于发生崩溃。

第五,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能够用下图来说明危机之前美国的融资体系。可以看出,高碳经济模式下,美国通过“石油-美元”、金融创新以及控制世界分工,成功地从世界其他国家融入源源不断且不需要归还的廉价资金,几乎摆脱了化石能源对其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甚至可以说,美国是高碳经济模式的受益者,这一模式有利于美国掌控世界资源及综合竞争优势。

对新能源的看法范文3

3月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监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召开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具体部署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部际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代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作了重要讲话。经请示省政府领导同意,我代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对我省工作进行部署。

刚才,鄞州区、长兴县、常山县、青田县政府作了典型发言,讲得都很好,我深受启发。下面,就我省贯彻落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40号),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看待我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回头看”行动重要性的认识

**年8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8号)下发后,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实施意见》(浙政发〔**〕62号),对我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在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但是,由于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利益诉求增多,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全省各地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还时有发生,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小、散、乱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仍是长期的任务。

1、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成效明显,但成果仍需巩固。

通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省共查处无证开采749起、超层越界开采149起,限期整改矿山527个,关闭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矿山187个,查处非法转让采矿权6起、注销勘查许可证6个、注销采矿许可证534个,纠正违法违规发放的采矿许可证4起。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了“集中整治爆炸物品”专项行动,检查矿山和爆破工程7600余次,整改安全隐患857处;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查处了140个违法经营矿山,取缔了36个无照经营矿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108号)的要求,认真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城镇周边、风景名胜区周边、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等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已经基本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矿山得到了有效整治,矿山伤亡人数逐年下降,矿区社会稳定,环境持续改善。但是,我省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非法买卖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有的探矿权人圈而不探,扰乱勘查秩序;一些地方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矿区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等。

2、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严格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按照“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关停,规划限采区内的矿山收缩,规划开采区内的矿山集聚”的总要求,大力调整矿山布局,全省矿山数量从规划基准年的8672个,减少到2007年底的3433个,减少了60%。二是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到2007年底,全省应治理废弃矿山1613个,需治理面积2965.87万平方米,其中已治理废弃矿山达到1048个,治理面积2117.36万平方米,治理率达65%。三是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所有矿种采矿权的市场化配置,探矿权有偿出让工作也在大力推进,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显现。四是根据《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我省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整治、矿业权市场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监管方面的体制、机制、法制还不能适应保障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规划的调控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一些地方矿产资源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力量十分薄弱,矿山督察职能难以很好落实,存在着行政不作为的问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难度还比较大;维权维稳的任务还很重。

应该说,我省的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成效明显,规范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此,我代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和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回头看”既是一项重大的专项行动,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省和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定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地抓好这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真正把“回头看”行动抓紧抓实抓好。

二、联系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回头看”行动

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40号)、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的通知》已经对“回头看”行动做了全面部署,各地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紧部署开展“回头看”行动。

1、“回头看”行动的目标任务

“回头看”行动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工作成果,防止违纪违规行为出现反弹,确保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任务。主要是六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深入清理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全面查处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严肃查处污染破坏矿山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五是严肃查处越权审批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六是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

2、“回头看”行动的时间阶段

我省的“回头看”行动从2008年3月初开始,到5月底结束,分两个阶段进行:

清查处理阶段(3月初到4月30日之前)。清查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回头看”行动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本地整顿规范工作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领导批示、媒体披露、群众举报的重点问题,认真开展对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对清查出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到位。

检查验收阶段(5月15日到25日)。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将组织检查验收组对各市的“回头看”行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凡各市及所辖县(市、区)存在矿产资源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应关闭矿山无正当理由未关闭、假借整合名义保留应予关闭的矿山、应缴纳费用无正当理由未足额缴纳、擅自新设置采矿权等情形之一的,均不能通过检查验收。对未通过检查验收的市,将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其探矿权、采矿权审批。

3、“回头看”行动的工作要求

一是要认真学习绍史部长的讲话精神、九部委的通知,认真学习省整顿和规范领导小组的通知,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决执行,在措施上狠抓落实,根据全国、全省的整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方案,迅速部署,抓紧抓实抓好。

二是要全面清理,不留死角。各县(市、区)要根据“回头看”行动的总体要求,对辖区内所有的开采矿山和勘查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重点矿区和勘查项目要集中力量进行深入检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此项工作要整合力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按时完成。

三是要认真整治和查处。对清查出来的问题,尤其是重点矿区的违法违规勘查和开采要一抓到底,严肃查处,既要处理事也要处理人,绝不手软,绝不姑息。对无证勘查开采的,要当场予以取缔;对越界勘查开采、或以采代探的,要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罚;对符合立案标准的,要坚决立案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瞒案不报、压案不查要严肃追究责任。整治和查处各地自查自纠为主,自己整治查处到位,县里不麻烦市里,市里不麻烦省里。

四是要进一步推进资源开发的整合。我省建筑石料、石灰石、叶蜡石、钼矿等目前开采小而散的矿种,或者影响大矿统一规划的小矿、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的密集区、地质环境脆弱区都要纳入到资源整合的范围内来。要加快整合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整合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今年上半年争取大部分矿区的整合基本到位。

五是要积极探索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各地对“回头看”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研究,着重从管理上查找原因。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对违反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要进行清理和纠正,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要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对尚未建立的制度要限期建立,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新机制新制度建设,积极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六是要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利益矛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回头看”行动取得实效

各级人民政府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责任主体,也是“回头看”行动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回头看”行动各项任务的落实。

1、要加强领导。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国务院《通知》和省里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整顿和规范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整顿规范工作机构和人员。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重点,尽快制定“回头看”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措施,并抓紧组织实施。

2、要协同配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希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共同打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回头看”行动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要落实责任。省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工作,各地要把工作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员。要真抓实干,决不能敷衍了事,决不能“走过场”。

对新能源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新闻源主体;隐匿;道德

一、隐匿新闻源主体中的两类情况

“拥有新闻信息并且实际介入或参与到新闻报道得以形成的个体或组织(群体)主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源主体。简单一些说: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实际充当了新闻报道者(或是新闻传播本位主体)之新闻信息来源的主体,就是新闻源主体。”“由于不同的新闻源主体常常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或参与到新闻媒介(主要是通过记者)的新闻活动中,因而在记者与新闻源主体之间会出现或生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为了讨论的方便,同时也是为了从新闻道德论角度抓住问题的要害,我们可以把记者与新闻源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态关系;第二类是非常态关系。所谓常态关系是指在记者与新闻源主体之间,没有特殊的、比较困难的新闻道德问题需要处理;所谓非常态关系是指在记者与新闻源主体之间,有一些特殊的、比较困难的新闻道德问题必须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处理。对于媒介或记者来说,面临的道德难题主要生成于或存在于非常态的关系中。在非常态关系中,最突出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媒介或记者如何对待新闻源主体的匿名问题。

新闻报道中隐匿新闻源主体的情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记者自己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主动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源主体做出匿名处理;或做出某种形式的替换处理,即把来自甲新闻源主体的信息说成是来自于乙新闻源主体,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匿名处理;第二类是有些新闻源主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记者提出匿名要求,记者不得不在新闻报道中对源主体做出隐匿处理。在这两类“匿名报道”(为了方便,我们把不透露新闻源主体真实身份、姓名等信息的新闻报道,统一命名为匿名报道)中,都涉及到职业道德问题。以往学界主要关注的是第二类匿名,这可以说是抓住了主要问题,但看得出并不全面。因为在第一类匿名中存在着更为明显的道德问题。下面,我们对两类情况分别加以分析。

二、记者主动“塑造”的各种匿名

在新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记者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或者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的某些具体信息上,没有指H{明确的新闻来源,或者对新闻源进行了有意的模糊化处理,使新闻收受者无法清楚判断一些信息的具体来源。

这种隐匿消息来源的做法通常都是记者主动做出的,大致有这样几种可能的情况:第一,有些记者似乎是为了提高新闻源的权威性,赢得受众的信赖,有意转换新闻源的角色身份,把来自张三的消息说成是来自李四的。比如,有些记者把明明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消息,说成是来自他人的消息,即把自己的身份转换成其他角色身份,诸如“本地观察家、消息灵通人士,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等等。当然,我们不会否认,有时记者的一些信息确实来自“观察家,消息灵通人士,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第二,有些信息本来就属于道听途说,没有明确的来源,但一些记者想做报道又不愿意花费时问、精力去核实。于是,要么采取“有闻必录”的手段,要么采用隐匿新闻源的“技巧”,要么干脆没有任何新闻源方面的说明,这在当下的一些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中屡见不鲜。第三,还有个别的极端情况,极个别记者敌意捏造新闻,捏造新闻源,但又故意神秘地说为了保护新闻源,不能公开姓名和身份等等。

这些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背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其中一些做法是明显的造假行为,对受众带有公开欺骗的意味,隐匿新闻源不过是造假的手段和“技巧”。主动“塑造”匿名报道的动机、过程或手段显然是不道德的,也不可能获得善的结果。其中的道理也比较简单,不必过多的阐释。

三、必要隐匿中的道德问题

隐匿新闻源主体,是指新闻媒体或职业新闻人不向外界透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姓名等的一种做法。在隐匿新闻源主体的行为中,主要关涉的道德问题是:隐匿的根据是什么?如何把握好隐匿的度?当隐匿行为追求的利益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道德上如何选择?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隐匿新闻源主体的身份、姓名等,一般都是由新闻源自己提出的,记者或媒体之所以答应新闻源主体这样的要求,最直接的原因是媒体或记者认为一定的新闻源主体独一无二,只有他或她才能提供一定的信息,而且只有答应其匿名’的要求,才能获得信息、继续获得信息并公开发表相关的信息。

记者或媒体隐匿新闻源行为的理由通常有这样几条:(1)这样做,可以保护消息提供者,包括其声誉、人身安全和其他利益。要求匿名的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往往是一些自己通过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甚至是私人关系获知的重要信息,如果公开提供者本人的身份信息,很可能使提供者失去工作、陷入社会关系、私人关系的困境,甚至可能带来生命的威胁。(2)隐匿新闻源,可以维持媒体或职业新闻人获取一些重要新闻或特别新闻的渠道,如果不隐匿,就将失去一些独特的信息渠道。正如美国媒介法学家唐·R·彭伯所说:“如果新闻与信息是新闻界的血液,那么,消息来源便是血液的重要源泉之一。许多新闻记者,尤其是自认为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常常须臾离不开他们培养的消息来源。”进一步说,隐匿新闻源,也就等于保护了新闻媒体和职业新闻人的利益。如果不隐匿,就不能获得一些重要的、独家的新闻,从而也就可能失去获得社会声誉和实际利益的机会。(3)隐匿新闻源,可以保护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权利。如果设有隐匿,知情者就没有更好的机会自己知道的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信息。(4)隐匿新闻源,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得到特别的满足和实现。如果没有隐匿,社会公众就没有机会获得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信息。

从以上这几条理由可以看出,隐匿新闻源的行为要想获得道德上的支持,隐匿动机必须是善意的,隐匿手段应该是正当的,隐匿的后果应该是好的、善的,对匿名者、媒体或记者、社会公众带来的是好处。换个角度说,隐匿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应该的,就是因为隐匿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而要使隐匿行为在整体上成为道德的行为,必须使用道德的隐匿手段和达到实际上保护了言论自由、维护了公众知情权的结果。

媒体或记者隐匿新闻源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度在哪里?这是媒体或记者答应匿名要求时的道德难题。过度隐匿新闻源,即轻易答应新闻源主体的匿名要求,或过量使用匿名报道方式,自然会损害新闻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为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提供恶意利用媒体或记者的机会。但是,过度严格控制隐匿新闻源的报道方式,也有可能使一些“好新闻”、“大新闻”失之交臂,使公众利益受到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害,使言论自由失去本来可以更好实现的机会。因此,在隐匿与公开之间,考验的不仅仅是记者的品德,还有记者的经验和智慧。

我们以为,要想把握好隐匿报道的度,媒体特别是记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立这样的基本观念,公开是新闻的本性,可信是新闻的生命,公开是新闻可信的基本条件。公开不仅是说新闻报道是公开的,也指新闻源是公开的,公开意味着新闻的可证实,可证实就意味着可信。媒体或记者正是通过“可信”的信息才能获得受众的“信任”。其实,在一般意义上说,匿名报道面临的最大道德难题就是“信任”问题。任何新闻传播在其源头上就是要取得新闻源主体的信任,这样记者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任何新闻传播在最终意义上就是要取得新闻收受者的信任,不然报道就是无效的。诚如英国新闻道德研究者卡伦·桑德斯所说,“信任是新闻报道这座大厦得以平地而起的全部基础。”如何使新闻源主体确信匿名的保证,新闻收受主体相信匿名报道,才是记者赢得道德信赖的关键。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隐匿新闻源主体的身份等信息必须慎重,慎重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要求,它内在要求记者应该真诚地对待新闻源主体、对待受众。第二。正因为如此,记者面对新闻源主体的匿名要求时,不能轻易答应,而是首先要争取公开,争取不匿名。在不得不答应匿名要求的情况下,要努力掌握承诺匿名的技巧,但不能利用技巧设计陷阱,让新闻源主体落入自己的圈套,这样做是不诚实的、不道德的,有可能给新闻源主体带来过度的伤害。反之,记者应该明确告诉新闻源主体,消息公开后可能给新闻源主体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以便新闻源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第三,作为记者,在向新闻源主体承诺匿名前,要和自己的上级(如编辑或主编等)协商,因为职业新闻工作是集体性的、组织性的行为,有些重要的决定要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这本身就是媒介组织作为道德或伦理实体的要求。其实,与自己上级协商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讨论或者道德辩论的过程,一般说来,经过协商,记者能够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第四,记者应该向新闻源主体说明,即使有了匿名保证,提供信息,仍然意味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不仅有可能的法律责任,还有可能的道德责任。这既是记者对新闻源主体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新闻收受主体的负责。这样,也就促使新闻源主体能够慎重对待自己提供的信息,防止对他人和公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麻烦。

“保护新闻来源是新闻工作者取得新闻源信任、忠实履行对新闻源的承诺和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的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记者一旦做出匿名承诺,就意味着与新闻源主体有了道德约定,意味着媒体、记者与新闻源主体之间建立了道德信用关系,双方都得保持诚信。记者需要高度自觉到,守诺是道德的,不守诺就是不道德的。但这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涉及到具体问题时,恐怕并不是如此绝对和简单。因而,做出匿名承诺的记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承诺匿名后,只要实行报道,就要匿名,并且不能报道新闻源明确说明不能公开的内容。承诺不匿名后又公开新闻源,这是不守信用的行为,是对新闻源的欺骗,是极大的不道德。既然承诺了,就要担当承诺的责任或义务,这是赢得后继信任的必须,也是能够继续获得相关重要新闻(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一种保证或条件。

其二,由于匿名报道往往是一些揭露内幕真相的新闻,因此与其他一般报道相比,匿名报道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官司。这就意味着相关媒体或记者也极易陷入有关官司的旋涡之中——或充当被告,或要求充当证人等,必须经历各种道德信念的考验和煎熬。媒体或记者,有时必须在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的冲突中做出选择,在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中做出选择。

尽管保护一些特殊的新闻源主体在新闻界已经是一种惯例,是职业新闻工作者普遍的一种道德权利,但把隐匿新闻源作为职业新闻传播者的一种法律权利——通常称为“隐匿权”、“匿名权”或“秘匿权”等,并不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实行的。人们看到,有些国家的法律承认记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隐匿新闻源的权利,有些国家的法律则没有赋予记者隐匿新闻源的权利(比如在我国记者就没有这样的法律权利)。隐匿新闻源主体一旦不构成现实的法律权利,这就意味着记者也像其他任何公民一样,有在法庭作证人的义务,有接受法庭调查并讲出真话的义务,即有在一些情况下交待新闻来源的义务,提供没有公开发表的相关新闻采访资料的义务;否则,便被视为蔑视法庭,有可能受到处罚。超级秘书网

面对法庭调查,我们看到媒体或记者的选择有两种:一是接受法庭调查,提供信息来源或没有公开发表的相关采访资料;二是拒绝法庭调查,接受法律惩罚,保护新闻源主体。对这两种选择,从新闻道德论的角度看,我更赞同后一种选择,其中的主要理由是这样的:首先,在一般意义上,保护那些特殊的新闻源主体,既有利于当下的社会公共利益,也有利于长远的社会公众利益。对此,我们在前文已经作了解释。其次,承诺匿名而又不守承诺,是直接的、可见的背信弃义,是公开的不道德,会直接损害整个新闻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性形象。而拒绝法庭调查,并不存在直接的不道德行为,它也不是对国家或人民不忠诚的表现(法律是人民普遍意志的反映,体现为国家意志),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利)。即使从功利主义角度考虑,也无法直接证明两种行为到底哪一种会获得更大的善的结果。一旦公开新闻源造成的道德恶果是直接可见的。再次;在法律要求与道德承诺之间,记者对新闻源主体的道德承诺是先在的,因而具有自然的优先位置。因此,记者首先应该实现自己的道德承诺,这里的理由是遵从社会习惯——先来后到。

对新能源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网络媒体

消息来源 认知度

传统媒体引用网络消息来源的一般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观察期的20天里。CNN共头条热点新闻300条,其中以网络新媒体作为消息来源的有38条,比例达到12.7%。尽管目前数量不算太高,但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一定将会逐渐扩大。

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分类后,我们发现:生活资讯类消息所占比例最高,达33.3%:在体育娱乐新闻、环境新闻、社会新闻为消息来源时。其比例依次递减。分别达到了24.5%、18.1%、17.5%:而在以往以严肃客观著称的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中,其比例分别为7.7%和7.1%。这说明:在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环境新闻、体育及娱乐新闻、生活资讯类新闻中,按照娱乐与资讯的程度不同,网络新媒体作为消息来源的作用正逐渐扩大,也就是说娱乐和资讯的程度越高,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越大。

消息来源的特性在新闻分类标准下会有它不同的表现:在生活时尚类资讯中,以网络新媒体为消息来源的比例高达33.3%。生活资讯类报道本身是为了迎合大众,时尚潮流就是由大众的价值判断标准所决定的。网络新媒体由于其广泛的网民基础,可作为大众化的代表。网民所挂心的问题,网民的价值判断指标,网民所讨论的话题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公众的意愿。因此。生活时尚资讯类报道在选取网络作为消息来源时。体现其大众化的特点,传统媒介会倾向于大众化特征明显的网络新媒体。

体育及娱乐新闻属于新闻报道中的软新闻,除了获取信息之外。这类新闻更多地满足了受众对于公众人物的好奇心,可以说这类新闻的娱乐性大于其信息性,如在统计中,涉及体育及娱乐新闻所占比例达24.9%。其中对美国高尔夫运动员泰格伍兹的报道共有3条新闻,有2条均以网络新媒体为消息来源,均是报道其婚后的绯闻。以迎合大众对社会生活的娱乐需求。

如果说体育及娱乐新闻选择网络新媒体为消息来源是由于其娱乐性,那么社会及环境新闻则更多地关注其亲历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上的优势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有成为消息来源的可能性,他们通过网络新媒体的组合而形成一个消息来源的强大集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是有人参与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而成为一种新闻事件。在社会新闻及环境新闻中,媒体致力于向受众传达一种现场感,因此在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中,传统媒介在引用其作为消息来源时。通常会抱着“影响受众对该事件认知”的态度,运用其作为大众媒介的优先话语权。传递意见及态度,并且服务于其所代表的新闻立场。因此,除了网络新媒体对信息及时之外,其亲历性的特点是其成为消息来源的重要原因。

对于时政新闻及经济新闻,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将消息来源的选择扩展到网络新媒体上了。但较之其他类型的新闻,则显得更加谨慎,其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1%。(教育卫生类新闻本次统计为零,暂且不论)。由于时政新闻及经济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政治人物的言行或立法过程中的朝野协商,抑或是政治选举等等,皆是媒体报道的重要题材,正是由于这种重大性,使得媒体在对时政新闻消息来源的选择上,较之其他类型的新闻显得更加谨慎。但在政治领域,网络新媒体似乎又有一项重要功能――即代表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媒体之所以开始选择网络新媒体,作为其时政及经济新闻的消息来源。正是选择了其民主性,如在本次时政新闻类的调查分析中。就出现美国总统奥巴马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其他政要谈话的内容。在作为官方代表的总统,选择了网络新媒体作为其消息的工具,传统媒体将其作为消息来源也变得顺理成章了。网络消息来源的引用类型分析

我们将网络消息来源的引用类型分为:网民意见、名人及专家意见、个人亲历、网民话题、网民投票及其他(各官方网站或其他传统媒体网站内容)。统计发现,不同类型的新闻在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的引用性质上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和特征:

就时政新闻而言,“名人及专家意见”显然是受到更多重视,其比例达到了57.1%。在美国社会,政治信息化程度较高,官方开始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发表意见及看法,而传统媒体也在逐渐开始适应这样一种新型的信息。“其他”意见作为独立于官方、公众、专家的意见也受到时政新闻的重视,其比例达到28.6%。这一现象在一些跨文化、跨宗教的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

经济新闻对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的引用呈现出了和时政新闻极为类似的形式。“名人及专家意见”的引用率达到了60%。其余40%来自“其他”意见的转述。

在社会新闻中。各种消息来源又呈现出了相对较为平均的状态。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都得到了一定比例的引用和转述,传统媒体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其立场至少是看起来客观。而在这其中。网络新媒体的“个人亲历”作为消息来源时,受到其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限制,与直接采访而得的个人对事件的描述不同,它仅能作为一种对客观事实补充说明而存在。而“名人及专家意见”通常被看作一种权威的看法,主流媒体需要一些代表其新闻立场的权威意见,去影响甚至改变公众对于特定新闻事件的看法,导致舆论一致性。

在环境报道中。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的引用则显得较为单一,两条新闻均来自“个人亲历”。其中一则是关于“菲律宾遭遇强震”的报道。而另一则是关于“美国东南部遭强风暴和龙卷风的袭击”,两则新闻均属于灾难性报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针对环境新闻中的灾难性报道,传统媒体更倾向于提供灾难的直接经历者的感受。

“个人亲历”在体育及娱乐报道中占有了最大的比例,达到了41.7%,这一现象在“体育明星Tiger Woods绯闻事件”、“演员Robert死亡事件”、“歌星gry kah Badn在美国JFK机场脱衣事件”等等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显然地,与时政及经济新闻选取消息来源的比例刚好相反,体育及娱乐新闻在选取消息来源时则会更加倾向于“网民意见”、“网民话题”、“网民投票”,其比例分别达到了16.7%,8.3%和25%,而“专家和名人意见”仅占8.3%,这更多的是由于体育及娱乐新闻的大众化和娱乐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公众不需要名人和专家告诉他们应该关注事件的哪一方面;反之,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公众的看法。

综上所述,媒介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是采取了不同的消息来源引用

逻辑。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虽然代表一种新型的消息来源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背后仍然是由特定的群体组织操控。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各个群体又重新适应了这样一种新的消息模式。因此就不难理解在各类新闻中。网络新媒体的消息来源呈现出了与传统消息来源十分类似的格局。

网络新媒体作消息来源的优缺点

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网络新媒体消息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便利性,打破了传统消息来源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提供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及资源。它正在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通过“名人及专家意见”、“个人亲历”、“网民意见”、“网民话题”、“网民投票”等。参与社会的各种新闻事件,或“亲历”,或“评判”,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新闻的不同要求,并提供独立于传统媒介之外的意见和看法。其作为消息来源的作用正在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将产生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影响。

与传统的消息来源相比,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除有上述种种优势外。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是网络新媒体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考验。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符号化为一些代码,因此极易产生网络流言。有的媒体对网络流言不加证实的转载,使得网络流言迅速流传到现实世界,成了网络流言的放大器和演播场。

二是其客观性也遭到怀疑。虽然在一些消息来源被封锁的区域,民众通过网络新媒体向世界传递了信息,但其中相关信息是否经过加工、美化、隐晦、畸变是无法得到验证的。即使网络新媒体提供了真实的现场和信息,但由于人们总是爱关注到那些带有血腥、暴力及奇文轶事的心理。在经过多次传播之后,难免出现按照主观意愿去理解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错误。

三是网络新媒体的使用群体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近网络,但实际上。就目前而言,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人群大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热衷于社会活动的人群。大众媒体在引用网络新媒体作为消息来源时,往往将其看做是代表大众看法的。而由于社会阶层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底层的民众根本无法接触到网络新媒体。这一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体所引用网络新媒体的观点仍然无法代表大众的看法及观点。

对新能源的看法范文6

论文关键词:卫星教学资源 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整合应用

论文摘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实施“六步教学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贫乏,手段单一、陈旧,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9月,我校安装了远程教育站。从此,我校开始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探索。我校重点对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合及应用进行了探索,探索出了“教师研讨、分类整合、提出问题、学生观看、交流答疑、辅导反思”六步教学法。

1 六步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1教师研讨

由专任教师定期按时下载卫星教学资源的“空中课堂”内容与配套光盘内容存储到电脑中。然后定期组织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观看,观看时要求教师眼、耳、手、脑并用,针对卫星教学资源内容的优点、缺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指定专人记录,由教研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1.2分类整合

通过研讨后,对卫星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分类。对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直接应用到教学中;不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运用媒体手段,进行有效地加工、整合。

1.3提出问题

对直接应用到教学中的内容,教师要根据研讨的建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对整合后的内容要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根据要完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进行反复思考推敲,然后设计出教案和学案。

1.4学生观看

组织学生观看时,首先要出示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然后,导入新知,提出在观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观看时,任课教师要随时巡回进行指导;学生要聚精会神,仔细看、认真听、用脑想、动手写,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保证观看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5交流答疑

新授知识播放完后,学生进行分组互动,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进行巡视,随时指导。通过互动交流、主动合作、亲身体验来提高对新知识的巩固效果。交流时学习组长要随时记录同学共同的疑问,交流结束时提交给老师,由老师解答。

1.6辅导反思

教师对作业要进行辅导,并运用检测、提问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反馈,检查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写出课后反思。经过反思,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并在反思中改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六步教学法”在课堂的有效应用,促进了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方法,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位数学教师谈了对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后的感受:“以前上课时总怕学生学不会,多讲,恐怕有讲不到的地方,到最后学生还是掌握不了。通过观看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学生上课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2.2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2.1运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六步教学法”,创设探究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入境动情,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时,整合后的“空中课堂”内容把课本上插图变成实景、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率提高了。

2.2.2化静为动,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

整合后的“空中课堂”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都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是由长方体体积转化而来的,整合后卫星教学资源运用动画先将圆柱体等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又将这些小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2.3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发展了学生思维

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l”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发展了学生思维。

2.3运用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整合后的卫星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景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