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例6篇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1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相关立法问题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著作权保护 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保护 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管理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的探索 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浅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再现与保护 IT新形势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1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baike.

/view/5275311.htm?fr=aladdin/2014-12-07.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WH/TXXX1.1--201X,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草案)[S].

[5]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6]施建石.盐城民间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J].设计艺术研究,2014:36.

[8]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EB/OL].http://.cn/Pages/ShowArtical.aspx?ArticalId=C1905B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2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object of documents and websites related to archives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monness of their archives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and suggests we should heighten the research level of practicabi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with higher angle of view.

[Key words]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档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对保护民族的文化特性,塑造国家的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档案因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显得异常脆弱,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相当一部分档案文献遗产已经遭到了破坏或已经消失。在我国逐步重视档案保护,并加大对档案保护经费投入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档案保护的相关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国外档案保护的研究模式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别,笔者重点阅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档案保护相关文献,查阅了其档案保护相关网站,总结归纳出西方主要国家档案保护研究区别于国内研究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平台高,整合性强。多数与档案保护相关的文章,都是针对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三者的。一方面是由于档案保护、图书保护和文物保护在管理模式、技术领域存在共同之处,所以保护是通用型工作,并不局限于档案部门,而是与图书馆、博物馆合作进行。另一方面则是因档案的行政管理体制所致,由于国家与地方、州与州之间,管理体制不尽相同,有的实行档案馆、图书馆一体化,有的实行档案馆、博物馆一体化,有的甚至实行三者一体化,这样客观上打破了三者的条块分割,有利于保护技术研究的整合。

2、重视保护管理研究。多数国家认为保护管理(preservation management)是将各种保护要素系统化的过程,这样能确保将保护需求纳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保护管理涉及到人员、资金、政策、计划、策略、意识等多个方面,需要机构对多个保护行为和项目进行统一计划、管理、监督和协调。《澳大利亚藏品保护》介绍了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库房管理和处理、运输、存储和展览中的保护管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保护管理》讨论的主题集中在政策与法规的形成与执行、保护的主次先后与计划、风险评估、费用估算、文献遗产利用者的责任等管理层面上。

3、可操作性强。国外对馆藏保护状态调研(survey) 、评估(access)、保护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灾难防范与恢复(Disaster Planning and Recovery)和保护管理计划(pre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细化,可以用来指导馆藏机构具体实践。《档案材料保护基础》 非常强调评估(access)、计划(planning)、行动(action)这一过程。加拿大保护协会的《博物馆馆藏保护框架》,列出了用于防止或控制博物馆藏品衰变的各种方法。《评估保护需求―馆藏自身调查指南》 一书中则对什么是馆藏调查、馆藏调查为何重要、谁来进行调查工作、怎样进行调查工作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附上调查表。这些细致的研究,多细化到机构内部的操作层面,为保护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向导。

4、研究内容广泛。与国内保护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究内容之广。国内的主流研究多局限于保护对象的理化性能、衰变规律、预防与治理的技术,虽然近几年也有学者从非技术视角探讨问题,但这些研究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欧美发达国家除了研究保护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外,对管理层面的问题也非常重视,如AATA Online网站上对保护研究的分类索引中有这样一个类别 “历史、政策、道德、立法”,主要关注人文和非技术层面的因素。具体到保护工作者的研究上,美国保护者协会的网站上不仅对保护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规定,还对保护相关人员的进行区分界定,对保护工作者的业务域、技术域、知识域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5、重视数字档案的保护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数字信息快速激增,给数字档案的保存和保护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与纸质档案不同,数字档案信息与特定载体的可分离、平台依赖、信息的易变易逝等特性使档案保护变得更为复杂,人们不仅要保证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还要保证数字档案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真实、完整、有效,当前多数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如何管理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电子文件。当前多项研究都是以项目或工程的形式出现,如:澳大利亚的Pandora“保护和存取澳大利亚网络文献资源”项目。这些工程与项目从理论、法律、标准、管理、技术、安全等不同层面对如何保护数字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推动着数字档案保护的研究进程。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分析,笔者明显感到了国内档案保护研究的不尽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①重技术轻管理;②研究平台低、研究成果共享性不强;③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④研究内容有待拓展;⑤对数字档案保护的研究有待加强。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创新研究视角,要善于发现档案保护技术与其它保护技术的共通之处,将其置于一个更高的平台加以研究,和图书馆、博物馆合作攻克技术难题,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提高研究成果的含金量与利用广度。应努力拓展保护管理的研究面,加强其可操作性,根据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管理之道,以确保保护技术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Rob Palfreyman. reCollections: Caring for Collections Across Australia.[M/OL]. Canberra:the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ts,1998

[2] G. E. Gorman, J.Shep.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for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M/OL]. Sydney: Facet Publishing, 2007

[3] Canadian Council of Archives.Basic Conservation of Archival Materials[M/OL]. Canberra: the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ts,2003

[4] CCI. Framework for Preservation of Museum Collections[EB/OL].(2005-6-16)

[5] Beth Patkus. Assessing Preservation Needs: A Self-Survey Guide[M/OL]. Massachusetts: 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 2003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3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区域性、群体性、母体性艺术,渗透于普通老百姓婚嫁、丧娶、祝寿、祈福、敬仰等民俗活动之中,直接反映劳动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追求以及审美品位。其形式多样、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经集体创造、历史积淀、民族传承与保护逐步发展起来,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需要我们代代研究、创新与发展。[1]然而,由于社会的转型,其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文化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此也造成民间美术生产制作、传播使用、审美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西方的、现代的、时尚的审美理念逐步取代民间的、乡土的、淳朴的造物理念。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民间美术同样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危机,有些民间美术品类和功能濒临消亡,尤其一些传统手工绝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民族、民间、民俗研究的珍贵材料,民间美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们怎么样充分利用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有效、充分地去发掘用户的行为、认知和感性“空间”,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寻找新思维、新渠道,是笔者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2中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形态转换趋势

数字化技术在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在不占用绝对空间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图文、声像、音频之间的切换;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修改、备份、删除、移位、排序、扫描;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高速、高效地“发送”、“传播”,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准确地检索、定位。而民间美术本身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的统一,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科学材料与艺术形式之大成。其中,科学技术手段可以看做民间美术保护的“非物质”基础。我们可以从民间美术传统保护载体“竹帛”、“金石”、“盘盂”“文本”等逐步过渡到“图像”、“声音”、“视频”等现代综合化、数字化虚拟载体方向,能够实现“物质”载体向“非物质”载体的衔接,“有形”载体向“无形”载体转型的一脉相承;能够实现民间美术保护手段在时空、时序上的“无缝对接”。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活态”传承与发展,是笔者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3中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形态转换方法

3.1数字化“档案”

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可以以“档案”的形式进行存档、保护。首先,根据种族不同,对民间美术进行分类。我们通过高精度的先进扫描仪器、数字化摄影、硬盘、音频等图像处理技术把分好类的民间美术元素:图案、纹样、图腾符号、材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整理—统计—记录—价值鉴定”,由具体实物生成平面或者立体的数字化图像,即“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便于后期存放和加工。其次,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文档编辑—文献编纂”,作为后期设计创作素材。最后,进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即民间美术的数据加工和输出。其中,数据的加工包括对民间美术结构造型、纹理质感、形式美感等数据进行高精确的提炼,抽象、概括为更为现代、简洁、实用、时尚的图案数据库或者简化的工艺制作流程。然后,建立整体系统的数字化模型,为民间美术元素的保护修复、考古研究、信息共享、参观欣赏、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精准的数字化素材,即数据的输出过程。民间美术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可预见性的实践意义。

3.2数字化虚拟民俗馆

数字化虚拟民俗馆对传统民间美术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微软的“表面质感建模技术”[2](p313)把民间美术材质:竹、丝、棉、麻、布、纸的肌理和原生态气息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把由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点、线、面、体、声、光、色综合创造的图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原到一种近乎完全真实的细节。最后,当地政府、协会、非遗持有者多去组织、宣传虚拟民俗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观摩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可以引导他们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空间中近距离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尽情享受民族韵味和风情。数字化民俗馆的成立是一种跨学科的工程,需要与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师、建筑师、计算机专家、网络工程师、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等积极合作,探索新设计、新方案、新技术的应用,拓宽展览空间。

3.3数字化模拟技术

根据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采取数字化模拟技术来应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当前,常用的数字化模拟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濒临消亡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保护,通过运用虚拟漫游和人工智能技术把一些破损的、变质的、将要消亡的民间艺术品进行修复、保护,虚拟和复原最本源的面貌,并呈现给大家。一类是针对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造型形式、色彩搭配、工艺流程进行具体地模拟演示,让观者身临其境地参悟它们内在的联系,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避免“猎奇式”和“拟古式”的创作误区。例如,让机器人与传统皮影艺术合作,让它代替人类在民俗博物馆里给观者模拟演示皮影戏,把最新的科技与最传统的美术结合,用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展示,是民间美术数字化的结果。

3.4数字化交互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Wi—Fi、iPad和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碎片化”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间美术要实现从‘日常’到‘创造’,从传承保护到创新发展的转型,就要发展更符合移动用户感官舒适、精神愉悦、审美体验的交互技术。当人们与民间美术产品发生作用时,能够参悟到交互时的真情实感;能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本质;能够唤醒民族的同理心;能够找到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里过着“慢”节奏的生活;能够实现民间美术创意发展的目标。因此,把新型美术产品放在一个动态的数字化文化环境中,与观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交互关系是开发民间美术创意产品的重要途径。例如,我们把民间美术与动画产业相结合,开发民间美术新产品,让其与观看者产生新、奇、特的交互反应。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民族民间美术濒临灭亡的事实出发,将民间美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致力于研究与开发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具体的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获得民间美术“活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积极地推动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产业动态、学术研究提供更宽广的技术支持;为民间美术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宽阔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推广平台;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赢得国际文化竞争机制主动权。

参考文献: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4

[关键词]芒市傣族剪纸 数字化 保护与传承 新媒体 民间艺术

2006年,云南省芒市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首批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8月,随着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芒市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也随之入选。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芒市傣族剪纸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相关机构的重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现代生存环境和民俗流变的冲击,芒市傣族剪纸在保护平台、机制、手段和方式上有着不容忽视的缺憾。首先,从保护平台来看,芒市缺乏相关专业人员规范化的登记和整理傣族剪纸相关信息;第二,保护手段上,芒市傣族剪纸资源的全面整合紧靠传统技术已难以实现,其影像资料和实物展示等应用欠缺新媒体技术的支持;第三,保护方式上,芒市傣族剪纸多以家庭传承和学校教育为主,但是随着传承人年龄增长及社会资金短缺等问题出现,剪纸将面临后继乏人和技艺衰退的困境。此外,有限的传播覆盖面和传承渠道不能让社会大众对芒市傣族剪纸有深入了解,传统方式的保护只是形式,面对这一现状,在新媒体语境下,芒市傣族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不得不随着改变。

一、数字化技术——芒市傣族剪纸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数字米开朗基罗”项目开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河,之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始成为世界的整体趋势。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行“世界的记忆”(“MemoryoftheWorld”)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进程。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数字化保护技术正在替代传统的技术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三维信息获取、数字影像、多媒体、虚拟现实与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运用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数据库,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和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实施内容之一,还可以进一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宽带网络、数据库与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服务。

芒市傣族剪纸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借助数字影像、信息三维获取、信息存取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与宽带网络等技术,构建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为基础的数字平台,从而实现对芒市傣族剪纸的保护、传承和再提升。

二、数字化技术在芒市傣族剪纸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面向芒市傣族剪纸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向三个方向发展。第一,利用各种媒体的数字化储存技术对剪纸进行分类和存储,构建相关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平台;第二,借助相关数字化技术,对芒市傣族剪纸的历史演变、制作技艺流程等进行真实的再现,构建包括图像、声音、视频、文字、虚拟现实在内的数字化多媒体演示平台;采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对损毁的剪纸纹案实施修复及再现,建立现代生活与古代文化进程相协调的数字再现平台;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芒市傣族剪纸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展示及宣传,构建公众化的网络展示平台。

1.数字档案库

数字档案库是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文、声、图、像的形式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永久性的存储和保护。现阶段,芒市傣族剪纸的保护基本以采访、拍照、书面记录和作品收藏等方式为主,这些传统手段各自独立、互相不兼容,它们忽略了芒市傣族剪纸赖以生存的民间民俗文化特性,仅仅是记录了芒市傣族剪纸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不能对其进行完整、系统的保存。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高精度的图像图形处理技术与设备相继出现,根据芒市傣族剪纸相关资料的类型,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收集与记录方式。如平面扫描技术,用专门的设备对图片、文字等平面的信息进行记录,这种资料记录方式对于芒市傣族剪纸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先进的二维和三维扫描技术、数字摄像摄影、三维立体建模、图像处理和虚拟场景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度获取与保存剪纸工艺各层次构成的资料信息。建立芒市傣族剪纸的数字档案库,要在傣族剪纸原有及现存情况的基础上,从其相关历史资料、现存状况资料、未来发展趋势资料等方面进行整理,做好充分详实的数据记录,并进行数字媒介载体收藏,如电子书、DVD、CD等,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对傣族剪纸进行保存和管理。除此之外,还可创建资料性的素材数据库和符号库,也就是说将傣族剪纸的各种造型、纹案和色彩等等这些主要的构成元素归类整理成符号库,这样可以通过数字手段对各类符号进行提取组合,方便传习者调用主要纹案对剪纸艺术进行创新。在符号素材库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包括剪纸符号纹案的调入、设色、修改和模拟制作等等设计软件。借助这些数字技术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傣族剪纸的创作效率,同时为剪纸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平台。

2.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是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存储、、管理、查询、展示与传播的数字化平台,使大众群体可以主观地操作程序的界面来认识和了解芒市傣族剪纸的品类、存在方式、制作工艺与流程等工序,同时配合音像效果,借助虚拟场景建模和多媒体虚拟场景演示,重塑一个体验型的虚拟博物馆,让受众在构建的虚拟文化空间中自由漫游,从多角度感受傣族剪纸的艺术魅力。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出的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三维空间形式的虚拟世界,把对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的模拟提供给受众,让观众如同身在其中,感同身受地观察三维虚拟空间中的事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芒市傣族剪纸构建虚拟化体验场景,不但可以展示傣族剪纸的发展历史、民俗艺术特征,还可以通过构建傣族剪纸的虚拟制作坊,让观众参与到剪刻等动作,使更多的观众能够在互动的游戏中学习,推动芒市傣族剪纸的传承与传播。这对现阶段需要拓展发展空间的芒市傣族剪纸来说,进行虚拟化的开发利用,无疑开辟了更方便、更先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因为数字博物馆中使用到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观众在虚拟场馆中漫游,相关展品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轻松的观看。芒市傣族剪纸数字博物馆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操作来实现亲身观看,提高了相关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其次,采取虚拟现实场景及互动操作,具有较强趣味性和直观性,加之传播受众面的扩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民族传统艺术传习中,使傣族剪纸后继有人。最后,通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方便同其他相关的民族文化产业互相交流,实现信息技术的共享和互相促进。

3.基于Web的数字化平台

现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中运用最多的领域也是互联网技术,它也将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使数字化的芒市傣族剪纸实现更为广阔的传播。随着现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信息资源逐渐发展为以Web为主流形式,由此看来,借助Web技术为芒市傣族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服务,是信息化时代要努力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处理信息也日益重要。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网络浏览让人机交互的界面和谐一致,这可以使信息的获取与传递更加生动直观。网络浏览的重要内容是网页设计,如何组织网页内容成为相关人员关注的焦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呈现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设计芒市傣族剪纸中的可视化部分,并把成果上传到网络空间让用户进行搜索及浏览,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环境得到信息化处理后的傣族剪纸资源。对于芒市傣族剪纸的艺术作品、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等既可以通过静态的照片图片展示,也可以通过影像视频来展示,甚至可以制作成flas或三维立体动画来展示,同时还可以分解傣族剪纸的创作流程,对其进行分步讲解,使用户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传习这门技艺。除此之外,以网页形式为主的在线小游戏也是人们了解和接受芒市傣族剪纸的另一途径,通过互动游戏的手段来对芒市傣族剪纸进行传承将是前瞻性与创新性兼具的尝试。与此同时,芒市傣族剪纸的相关机构还应该将新媒体及移动媒体的互动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多种Web平台的宣传媒介,如微博、微信、社区网站等,使大众加深对傣族剪纸这一民族技艺的了解,从而促进芒市傣族剪纸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

应用基于Web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迅速传递和广泛覆盖,有效的填补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覆盖盲点,更快地点对点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传递和互动。

三、结论

数字化技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新的思路,数字化技术展现出的艺术性和时代性,赋予了芒市傣族剪纸新的生命力,相应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的构建必然使芒市傣族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构建面向芒市傣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平台,能够使更多的群众深入了解这一民族民间艺术、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加强群众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缺失的情况,同时也必将为这门传统的民间技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J].美术研究,2006,(1)

[2]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民出版社,2009,(5)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5

一、载体寿命的差异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

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 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

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

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用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对电子文件而言,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此外,电子文件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电脑病毒是一种程序,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并把自身的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因此,如何保护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文件保护的重要课题。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范文6

关键词: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数字版权保护

Abstract:The object of the archive heterogeneous database integration,which is the existing and receiving digital resources, and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the existing and receiving digital resourc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n o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the author have analyzed the positive role which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has played on the archive heterogeneous database integration, then I have expounded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problems which the archive heterogeneous database integration has mentioned. Finally, I have brought forward the measures based on the archive actual situation which can solve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Keywords: Archive heterogeneous database;Integration;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整合是对馆藏数字化资源和接收现有电子档案资源进行的,经过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现有档案电子化这两种模式来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档案数据库成为当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桥梁。而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现有档案电子化涉及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也较为突出,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的法律及其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字版权保护的积极作用

1.1 促进现代档案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尤其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多种高新科技的影响,版权保护也在不断发展。加强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数字版权问题保护的研究,是档案工作理论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条件,能为档案部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利用了现代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依托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以网络传输为主要工作手段。网络所固有的管理非中心化、信息的不可控性、互动性等特点,给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工作中数字版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数字版权保护对改进档案工作方法与管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加强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的数字版权保护,明确数字版权保护的内容、范围,其目的之一就是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网络高速、快捷、高效、海量的特点,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

1.3 促使我国档案工作的法制化体系建设。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档案法,在随着网络传输以及现代数据复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难以应对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中涉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1],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档案法律体系将及时做出调整,来满足档案异构数据库之间数据互操作的数字版权问题。

2 数字版权保护问题

各级国家档案馆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中,由于所整合的对象是馆藏数字化档案资源和新接收的电子档案,再加上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需要借助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网络链接问题所涉及的数字版权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同时,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需要对这些异构的档案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转换,这些都给档案数据库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出了新课题。关于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中的数字版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档案数字化转换操作。对档案馆藏原件的缩微扫描数字化转换操作容易造成侵权[2]。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共享的前提就是将馆藏档案实体进行数字化,并将数字化后的档案电子版上传至档案数据库中,借助档案网站进行传播。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对馆藏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操作中,以及在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由于各个档案数据库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实现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要对结构上存在差异的数据库内容进行数字化格式转换。这些均易造成对馆藏档案原件的著作权人的侵犯。

2.2 整合过程网络链接操作。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网络链接是目前大多数档案将采取的主要方式,这种网络链接操作容易造成侵权[3]。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档案网站整合成为当今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而在网站链接中,有的档案馆所采用的链接方式所指向的被链网页的网站地址,但是,在源链接网站的地址栏未显示在该档案网站首页,这些都将造成侵权[4]。

2.3 整合数据格式转换为同构数据库操作。由于我国对档案数据库的数字版权的保护主要看其是否具有独创性,而其独创性主要体现在档案数据库内容和编排两个方面上。目前,我国形成的档案数据库无论在内容还是在编排结构上都各具特色[5]。一般内容都是以各自馆藏资源为主,各地的馆藏资源存在着众多的差异,这些馆藏内容映射出各地的历史变迁、民俗等。而在编排上,各个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对其建立的档案数据库在开发时形成的结构和数据类型均不一致。因此,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档案数据库开发者的独创性,也就受到数字版权的保护。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与服务集成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异构数据库的数据格式转换为统一的格式,或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同一主题的档案信息整合为一个专题档案数据库,这些都将遇到版权问题。

3 数字版权保护措施

针对各级国家档案馆在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所涉及的数字版权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3.1 强化档案鉴定工作。将档案鉴定工作提前至文件阶段来开展,区分开放档案与保密档案,做好解密划控[6]。目前,各级国家档案馆在对开放档案进行鉴定时,态度较为保守,而有的单位在档案鉴定阶段忽略不做,特别是现在网上开放鉴定工作更是困难。由于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价值了解不够,不敢轻易下定论。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与服务集成时,各级国家档案馆在进行档案数据库互访或统一检索操作时,各个独立的档案部门可将鉴定工作迁移至文件产生阶段,由文件具体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鉴定。因为在文件形成时,工作人员对此份文件的价值了解较为深入,而当文件进入档案阶段,档案鉴定部门再对此进行复查。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到期档案价值的鉴定。经过调查,发现厦门市档案局在对档案鉴定上采取了三个环节的鉴定:首先,由文件具体操作人员来执行此操作;其次,由档案鉴定部门对之前文件具体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审核;最后,由档案局负责人进行全面审核,对其进行解密划控操作。因此,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通过强化档案鉴定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对数字版权的侵犯。

3.2 在技术上保障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中数字版权的保护。为了做好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中的数据库保护问题,除了建立健全数字版权法外,还应加强技术运用与监管。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盗版与非法复制行为的发生,防止各档案数据库之间互操作的侵权行为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各个档案数据库的数字版权。借助当今高新计算机技术,对档案内容数据库进行必要的技术设置,如数字水印技术,对档案内容进行保护,防止档案利用者对其进行非法复制操作。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档案利用者,采取登记申请的办法,同时,还要签订相关的合同,以防对档案数据库数字版权的侵犯[7]。

3.3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由于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每个档案数据库都是独立的,都含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还有的档案数据库中有自己馆藏的特色数据库[8]。虽然,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的操作,每个档案数据库仍然是独立的,不受其影响,但是,各个档案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共享,这样,会导致有些档案部门利益受到侵犯。同时,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根据档案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进行整合检索档案利用者所需的信息时,会出现将各个独立的数据库中的资源收集整理完提供给档案利用者,这种操作将影响到有些单位的利益,这些单位将不乐意进行资源的整合操作。一旦整合了,其特有的馆藏资源将成为公共的[9],因此,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操作时,做好各方的利益均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公众的素质的提升和对数字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在实现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档案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及互操作检索问题将产生具体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可以根据各方主体达成协议,实现利益上的平衡,形成一种健全的经济关系。这不仅对法律制度起着良好的补充作用,而且,能够为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数字版权保护营造一种合理的协调机制,大大减少利益各方的精力和物力浪费[10],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访与实现共享有着积极的意义。

3.4 区分好所使用的链接方式。对于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采取链接方式问题,应区分所使用的链接方式所指向的被链网页的网站地址是否在源链接网站的地址栏中显示出来。若是链接转入的是被链接网站的首页,这时,网站地址栏上显示的是被链接网站的网址,那么,链接功能只是引导档案利用者进入另一个网站,它并未对被链接网页的内容进行复制和传播,这种情况则尚未涉及数字版权问题。若源链接网站的地址栏中并未显示被链接网站的网址,而是对被链接网站的网页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或调整其结构,那么,此时,其内容还是来源于被链接网站的内容,因此,这种情况还是牵涉版权问题[11]。所以,在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时,若采用链接方式进行时,需要考虑到版权问题,在链接时需要将被链接网站的网址在地址栏中显示出来,避免侵权问题的产生。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档案异构数据库整合中涉及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加强对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涉及的数字版权问题进行保护。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中的数字版权保护将是我国档案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处理好涉及的版权保护问题才能保证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璇.保护、冲突与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D].合肥:安徽大学,2006.

[2]肖文建,刘志,杨雁.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探析[J].档案时空,2008(10):20~21.

[3]蒋冠.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5.

[4][11]王少辉.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版权和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5]鲁欣.图书馆视角下的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J].图书馆杂志,2009(06):23~25.

[6]曲红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J].兰台内外,2004(05):16.

[7][9][10]郭红.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J].档案时空,20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