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管理范例

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叶家花园”

1历史沿革

1933年,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肺科医院)开业。它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从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大门进去,穿过门诊大楼和病房,在医院的深处,有一条碎石小径把人引入一座宛若世外桃源的花园——这就是在老上海大名鼎鼎的叶家花园。叶家花园距今近百年的历史,花园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环境优雅,是医疗养生的最佳环境(图1)。1908年(宣统三年、1911年,5月江湾跑马厅竣工、开幕)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字子衡)在沪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跑马厅——“江湾赛马场”。1923年花园建成,对外开放。作为供赛马赌客休憩用的场所,这里被称为“夜花园”即“叶家花园”,占地77.636亩。1933年叶子衡将叶家花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为了纪念叶澄衷,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又称为“澄衷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肺病疗养院”。1937年抗战军兴,11月上海沦陷,花园被侵华日军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花园由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今天,花园仍为医院的组成部分,而这所医院也成为全国闻名的肺病专科医院。花园内原本的延爽馆改建为院史馆,琉璃阁(原名叫“坎大利爵士茶厅”)改作茶亭会议室。叶家花园是日本人设计的,其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伏虎岭”和“卧龙冈”被设计在花园南北两侧,中间有一个池塘,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设计风格非常具有花园特性,这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颇具江南园林风格,其景色犹如一幅画卷。最大的岛中央有一幢乳白色的西式建筑,坐北向南,廊柱为希腊风格的爱奥尼克式,平台二楼前半部也是平台,站在上面可眺望全园景色。花园以湖泊、假山取胜,为当时私人花园之佼佼者。花园竣工至今已有近百年,虽然经过了多次战乱,但是其景色依然优美,其独特的气质依旧出众。

2现状调查

叶家花园于2011年2月由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杨浦区不可移动的保护单位,保护修缮的范围涉及门楼、?望台以及五座桥和九个亭子等构筑物,包括回波亭、琉璃阁、百态亭、四恭亭、听泉亭、吟月亭、牡丹亭、抗战亭、紫藤架、四恭桥、玉带桥、羲象桥、柳浪桥和晴涛桥[1]。在任何情况下,修缮施工前都需要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查,保证对修缮文物的了解程度。勘查是文物古建筑修复前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对其年代风格的识别,损毁情况的勘查是主要的关注部分[2]。经检测单位的专业技术检测以及建筑结构工程师多次现场踏勘,现状门楼主要出现了房屋倾斜、木结构腐蚀、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混凝土梁柱开裂破损、钢筋锈胀及保护层开裂、内墙渗漏霉变、外墙粉刷层脱落、墙体开裂、木窗框腐朽脱落、木格栅腐朽松动等情况;现状九座亭子主要出现了檐口大面积脱落、屋檐瓦片破损缺失、护栏顶部面层开裂破损、踏步破损及缺零掉角、地坪开裂、厅顶吉祥物毁坏等情况;现状五座桥主要出现了桥饰破损、桥面裂缝、桥底梁板及支座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桥石材开裂、桥檐开裂等情况。现状桥亭均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美观和使用[3](图2)。

3保护修缮原则

叶家花园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与园林。酸雨、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等,是现代社会较为常见的几种大气污染物,均或多或少地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4]。后期自然破坏较为严重,需及时采取必要修缮措施。本次保护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循文物建筑修缮的规定,在此工程中要保护文物的安全与价值,尽量还原文物的真实情况,保护文物的整体不受损。同时,考虑到叶家花园是一座对外开放的花园,作为医护人员及患者休憩、放松的场所,其安全性也是本次修缮必须考虑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应该按照以下方针实施:(1)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策略为主,科学合理地保护文物和建筑,适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建筑文物。(2)真实性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尊重其历史真实性,对叶家花园的任何修复都必须建立在考证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应该按照建筑物原有的特征、材料质地、工艺进行修缮。(3)“安全性”的原则: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是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二是人们在使用过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花园内的桥梁建筑距今已有近百年,桥梁遭受自然侵蚀,混凝土产生碳化现象,梁底钢筋均已锈蚀,修缮过程中必须以“安全为主”,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同时,对于有些桥梁栏杆间隔过大的现象,在征得文保专家认可的前提下,对于栏杆的间隔进行了加密,杜绝了行人落水的安全隐患。(4)可识别原则:一座文物建筑存留至今,历经多个时代并存留有多个时期的历史信息。本次修缮所采用的材料、工艺、施工技术等,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大原则下要与文物原位置有所区别,并能看出是现代修复的。(5)可逆性原则:对于维修中不得不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例如结构加固、防水材料做法等,应具有可逆性原则,给未来的保养和维护留有余地。

4保护修缮措施

4.1墙体工程。在前期,先对现有砖墙进行查看,拆除改动过和风化严重的部分墙体。对于拆除下来的青砖经挑选后,完整坚固者用于墙体的补砌,不足的部分按照原来青砖的尺寸到厂家定烧补砌。砖墙补砌时,按原砌法用相同规格的青砖进行砌筑,对于破损较轻的砖墙则采用砖粉修补法进行修缮。同时做好防潮处理,在外墙距离地面二至三皮砖做水平防潮层,并采用化学注射法修复避潮层。

4.2大木作工程。对所有亭子木结构的主要节点进行检查,如屋架的端节点、桁条及椽子的搁支点,柱梁之间的榫接点,以及附墙木柱的内侧面、柱脚的腐朽、蛀蚀情况等。木结构的屋架、梁、柱、檩条等出现局部的、个别部位的腐朽、虫蛀、开裂时,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承载力验算,并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对梁枋上的木雕,无害且轻微破损处则保留现状,不再另行修补,其上选择喷涂无色、透明的、亚光化学保护层。而针对脱落破损的单个雕刻构件,按照残留相同构件的形式和雕饰工艺予以补配。原有木构件按原传统工艺涂刷桐油两遍,新更换的木构件在刷桐油前,先刷一遍底漆做旧。

4.3屋面工程。本工程采用“揭瓦亮椽”的方式对屋面进行全部修缮。在揭除屋面瓦件之前,先做好瓦件现状记录及残损情况记录。瓦件拆卸后存放在安全场地,分类码放整齐。拆除下的瓦件经挑选后,完整坚固者用于修补各屋面屋脊,挑选其余保存完好的瓦件用于屋顶重新铺设。对于破损丢失的使用与原瓦件同型号和尺寸的瓦件进行补配。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对屋面木椽及其他木构件进行检查,糟朽较严重的予以更换。木椽及椽剜或其他部分糟朽者一律废弃,不糟朽者经整理修补,可用于它处更换其他糟朽构件。新椽子木质采用杉木,木椽连接及固定方法均与原做法相同。

4.4地面工程。将室内外后期浇筑混凝土地面予以拆除,恢复原有铺地。修补石阶沿石,对缺损的予以补配,走闪的予以归位,并清洗干净。对损坏较小、不影响继续使用的柱础、磉石清洗干净,对损坏严重的柱础及磉石进行替换,对缺失的柱础、磉石按原样进行补配。

4.5装饰工程。内外墙面工程:按原样式修复外墙及线脚,对缺失的部分进行恢复。粉刷层大部分剥落、污染,均全部清除予以重做,表面粉刷纸筋灰面层,纸筋灰按原来的方法补配,通过试做,用淋制的石灰膏配兑的石灰水刷饰纸筋灰面层。其建筑修缮的各种材料与色泽等都尽量与原来的材料一样,细木含水率控制在8%~14%。修缮檐口短机等木构件,破损缺失部分均按照残留相同构件的形式及雕饰工艺予以补配。所有木构件重做桐油涂刷。对新做木构件桐油涂刷后进行做旧处理,对原有木构件后做的油漆进行拆白处理后,重新做熟桐油两遍。上部构件涂刷保护剂。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2

1植物保护存在问题

1.1树种间缺乏合理配置

在园林设计工作过程中,在不了解植物生长特性与生长关系的前提下便盲目开展设计工作,最终导致树种之间配置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苹果树周围栽植核桃树,很可能干扰苹果树的生长;在低洼地区栽植竹等不耐水的植物,就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以上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率,并且难以有效控制植物周边环境[1]。

1.2园林设计缺乏多样性

在园林设计工作过程中,设计模式过于单一,植物群落分布相对简单,树种类型、水平、年龄趋向一致,最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若在园林内大范围种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就会吸引农田迁飞性害虫,致使园林内出现连年灾害。近年来,金丝柳凭借其美观外形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大范围栽培与种植过程中,缺乏伴生植物保护性作用,致使金丝柳出现腐烂现象,病害严重时会陆续死亡。

1.3病虫害问题严重

随着城市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往往对树种选择缺乏针对性,并未根据当地环境条件种植适宜的树木类型,盲目栽种虽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绿化效果,却极不利于园林的长远发展,树木由于无法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生长状态逐渐变差,最终无法抵御病虫害等不利因素的侵袭[2]。此外,一部分城市盲目斥资移栽大树,此种树木存活率极低,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良好的生长状态。

2植物保护发展对策

2.1科学合理配置树种

首先,要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确保树木布局的合理性,使园林美与现代美相融合,同时综合分析植物生长特性,并为其营造共生环境条件,以免因不合理配置出现病虫害问题。一部分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争夺营养,在竞争的同时,释放出有毒物质,对周边树木造成不利影响。在实际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树种间生长关系合理配置与优化树种,并充分考虑病虫害生长的环境条件,在确保各树种间相互补充、协调生长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周边病虫害的蔓延[3]。

2.2栽植密度要适中

在栽培树木的过程中,若密度过高,也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栽植密度因素。如今,城市园林设计模式丰富多样,与此同时绿化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了在短时间内凸显绿化效果,人们往往会增加植物栽培密度,这样不仅浪费了苗木资源,而且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导致各树种间争抢水源、肥料、病虫害滋生,而且防治难度加大,对城市绿化造成不利影响。虽然在早期合理密植能够提高景观效果,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合理修剪,为树木提供优质的生长空间,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2.3加强对本土植物的利用

在园林植物设计过程中,要做好本土植物的开发与利用,本土植物与外地植物相比有着独特的生长优势,更符合本地的生长环境,易于种植,方便管理,成活率相对较高。另外也可有效减少运输成本,并能在短时间内稳定当地的生态系统,使抗病虫害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避免人为破坏园林植物,还需不断强化本土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做好本土植物的推广工作。

2.4提高园林树种多样性

除了要做好本土植物的利用工作外,还需不断丰富园林植物品种,通过植物多样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园林植物的免疫力。在选择多样化物种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间的生长关系及竞争关系,并且明确了解动植物、微生物间生态作用效果,使园林建设趋向平衡性与稳定性,尽可能避免为满足临时需求而单一化种植某一树种[4]。实践表明,提高园林树种多样性是稳定园林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举,只有稳定的生态环境才具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此外,要合理安排树种分布结构,科学运用各树种之间的互补关系,促进植物顺利生长。例如在园林内同时种植梨树和桧柏,由于2种树种可诱发锈病病原菌,一旦近距离种植,就很可能滋生锈病,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情况,重视本土树木的开发和利用,坚决杜绝共发病虫害树种的近距离种植。此外,各地区气候环境不具备统一性,种植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将树木、草坪等生物有机结合,为园林植物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生态环境。

2.5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弥补化学防治技术的弊端,对自然环境及自然界生物具有保性作用。在防治园林病虫害的过程中,可借助病虫害天敌,例如瓢虫、蚂蚁、赤眼蜂等,有实践表明,通过释放寄生性天敌赤眼蜂能够显著减少鳞翅目害虫的基数[5]。此外,也可通过微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危害,例如利用细菌、真菌、病毒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是芽孢杆菌,其毒素经过害虫消化道而侵入害虫体内,在毒性作用下害虫在短时间即可死亡。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3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以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我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文物助力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明显提升,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制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办法,适时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底数,推动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率达100%。研究制定出土文物移交管理制度。加强对红色资源、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调查和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建立“一单四制”,深入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0—2022年),持续举办文物建筑博物馆消防队伍“大比武”竞赛活动。加快文物“三防”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达到100%。推动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别牵头,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合肥海关、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文物科技创新。深化基础研究,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文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考古溯源与断代新技术、有机质文物材质工艺识别、劣化程度评估与保护技术、文物考古材料组成分析等基础研究。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展览、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力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文物专有设备研制升级,建设区域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支持博物院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联席机制。(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加强含山凌家滩遗址、蚌埠禹会村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国家重大考古研究课题我省项目研究;开展繁昌人字洞遗址、东至华龙洞遗址、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组织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公布。推动凌家滩遗址、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寿春城遗址、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明中都遗址、柳孜遗址等“十四五”国家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和开放展示。支持建设省楚文化考古研究基地。强化城乡建设、县城绿色发展等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全省各级开发区文物保护评价,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做好引江济淮、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工程建设考古工作。持续开展考古工地检查,规范考古发掘行为,组织优秀考古工地评选。(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文物古迹保护。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西递、宏村、查济、南屏古建筑群等文物修缮工程,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及周边环境。加强石窟寺资源调查,开展黄山摩崖石刻、枞阳浮山摩崖石刻群前期勘察研究等一批石窟寺专项保护项目。开展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研究。加强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审批管理,强化文物本体保护和风貌管控。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相协调。推动低级别文物挂牌保护。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文物保护工程业务监管,落实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改革。支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山市祁门申报列入“万里茶道”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贯彻落实《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和认定工作。推进鄂豫皖、闽浙赣和淮北、淮南、皖中、苏南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实施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凤阳小岗村旧址等100个革命文物修缮修复工程。开展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等一批革命博物馆、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认真总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陈列展览成功经验,结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出版《革命文物通览》《革命文物故事》等书籍,弘扬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等伟大精神。支持渡江战役纪念馆、金寨红军广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系列主题产品,建设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推动革命文物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退役军人厅、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博物馆和社会文物管理高质量发展。推进楚文化博物馆、阜阳博物馆等市县博物馆开馆,支持合肥、长丰等市县博物馆建设,指导建设凌家滩遗址、蚌埠禹会村和双墩等一批遗址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实施90个馆藏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项目。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推出100个大中型原创性主题展览。持续开展“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完善大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咨询和纽带作用,完善博物馆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鼓励支持合法规范收藏民间文物。支持省文物总店举办文物艺术品交流会和展销会,培育现代文物市场。继续开展“鉴宝江淮行”等公益性文物鉴定服务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合肥海关、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编制大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推进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我省的任务。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内涵,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提升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服务水平,力争凌家滩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运营。启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力度,开展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评选推介。推出文物体验、研学、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黄山古村落研学旅行等文物旅游探索。创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建立健全促进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激励体制机制,支持博物院发挥国家文创试点作用,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支持黄山、金寨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大对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支持力度。推进长三角文博区域合作项目,开展长三角等地区联合考古研究等学术和项目交流,加快与沪苏浙博物馆资源、服务、运营一体化发展。(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省广电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壮大文物人才队伍。推动考古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科技考古等方向人才,适当扩大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加强省社科基金、自然基金等对文物保护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考古技术、展示利用、徽派古建筑营造技艺等职业教育,开展文物领域大师、名师、匠人进校园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育文物领军人才、中青年创新骨干和技能人才等多层次文物人才队伍。举办文物建筑修复、考古勘探等文物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和蚌埠、六安市等有条件的单位和地区申报考古发掘资质。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实施保护项目与人才培养联动战略,强化文物保护、展陈提升等紧缺人才培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有关要求,各市、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统一加挂文物局牌子,完善内设机构设置,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力量。文物资源富集、工作任务重的市、县(市、区)可在机构限额内单独设置文物局。(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将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目标任务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细化任务、合力推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保障。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人民政府牵头)

(十)强化法治保障。适时推动修订《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等法规规章,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加强《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等宣传,切实营造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良好法治氛围。(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检察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4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议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物资源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唯一的傣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约19125平方千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彝、瑶、苗、回、佤、壮、景颇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文化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是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曼春满佛寺和茶马古道勐腊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分别是中缅会谈纪念碑、曼阁佛寺、李定国祠、塔庄莫、景哈洞穴遗址、曼崩铜塔;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为总理泼水遗址、勐龙烈士陵园、景真中心塔、勐遮佛寺壁画、易武白云洞摩崖;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三普”新发现尚未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2家国有博物馆,全州馆藏文物233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05件。

2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虽然地处边疆,但也享受到了祖国发展带来的红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曾普遍使用于各民族民间的榨油机、榨糖机、水碓、水碾、纺织机、分水器、木犁、木耙等民族传统文物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民族文物将逐渐消失。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和网络村村通、户户通的覆盖率扩大,为少数民族群众搭建起了解外部社会的桥梁,少数民族群众获取外部资讯越来越便捷,这就对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九零后和零零后带来了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方面。西双版纳主要有12个世居的少数民族,现在传统民族服饰只有老年人还穿,在年轻人中,青年妇女则大多穿新式的采用现代工艺和化纤原料缝制的民族服饰,年轻男性平时几乎不穿民族服饰。传统民族服饰只在主要的民族节日和庆典上穿,或在有关民族文化活动的展示中出现。由于对传统服饰需求的减少,加上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从而导致少数民族纺织艺人逐年减少,纺织技艺面临失传现象。边疆少数民族人口规模较少,民族民俗文化如果不加强保护的话很容易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导致被同化或异化。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过去傣族男孩到七八岁时都要到寺庙里出家,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出家时间长短没有具体限制,可以是半年、一年、几年或者终身),接受寺庙教育,学习傣文,学习傣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城市周边傣族寨子中的傣族孩子一般都接受义务教育,很少出家当和尚了,只有边远地区的一些傣族寨子里还有一些傣族男孩到寺庙出家,但比例已经很低了,为了保证寺庙的香火不断,好多寨子里的寺住持与和尚是从缅甸或老挝请来的。由于现在的傣族男孩已不再出家当和尚,好多傣族人已经不会读写傣族文字,特别是居住在城里的傣族,他们的孩子甚至连傣话都不会讲,这不利于傣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西双版纳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交通的便利,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需求。西双版纳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西双版纳旅游参观。世界各地游客的涌入,自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西双版纳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遭到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些景区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大兴民俗表演,这些表演好多都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而少数民族一些传统的歌舞却逐步消失。西双版纳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民族文物缺乏有效的保护。一是州、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在文物本体安全和消防安全上投入不足,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许多民族文物散落民间,由于缺乏文物征集经费,再加上现在一些鉴宝节目的渲染,导致文物价格虚高,给文物征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许多民间文物不能收归博物馆保护、管理、研究和展陈。由于民间缺乏保护的条件和技术,这也加剧了文物的损毁和消亡。三是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条件有限,西双版纳现有2个国有博物馆,但是都没有文物库房。文物藏品安全是文物保护的首要工作,库房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载体,文物库房承载着文物藏品的储藏、保护、修复及防盗、防火、防虫和确保文物藏品恒温恒湿等功能。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从2010年成立以来,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把博物馆的文物库房改建成办公楼交给西双版纳州民研所作为办公地点使用。博物馆只好利用展厅改建了一个临时库房,现在的临时库房安防、消防、环境控制设施简陋,表现在文物库房安全技防设施不完备,达不到《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等级的规定》的国家标准,满足不了现代文物收藏科学规范的要求,基本上没有恒温恒湿设备,防虫防霉药品短缺,文物柜、架、囊、匣数量不足,质量不好,基本上没有按文物性质进行分类放置的条件,很难做好常年养护、保管,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极为不利。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西双版纳州有两县一市三区,除了州上设有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外,两县一市三区都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保护工作由当地的文化馆承担。由于没有独立的文物保护机构,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不利于当地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3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文化遗产;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发展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1、文化遗产的概念阐述

    文化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反映。文化是一条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文化发展尽管千变万化,但是作为特定的文化,总保留着祖先的基因。

    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过去文化、智慧的继承和总结之上,通过文化遗产,人们才能够认识自己从何处来,认识祖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由此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追求,明确我们如何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1(1)

    本文“文化遗产”主要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等同于我国的“文物”概念。它包括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文物指器物、典籍、手稿、艺术品、化石等。不可移动文物指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性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历史遗址,以及周围环境。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浦东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

    研究文化遗产,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研究人的过去和未来。浦东新区地面文物的保护与统筹发展,对于弘扬浦东地区的文脉,培育浦东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持浦东地区的文物特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保护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当今社会的崇高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文保工作者的责任,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于人类的千秋功业。 2(2)

    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近年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进入了国际视野。不可否认,在管理理念、科研水平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发掘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将相关概念引入,并逐步掀起一股“遗产热”,使文化遗产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也促使建筑学、考古学、规划学等学科的学者将研究方向调整到文化遗产,以便共同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暂性的建设和经济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必须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文化遗产的维修要坚持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

    我们理解,之所以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遭遇难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重商轻文的观念在作怪,这里不仅有利益驱动,人们过分看重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更有大量的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从而使遗产原本浓厚的文化气息被忽略,从而不可挽回地造成文化传承链条的失真和断裂。

    文化遗产有其经济价值,由文化遗产而引起的旅游产业,可谓是其生命力的佐证。文化遗产所在地利用文化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导致近几年来申遗的功利性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城市意识到文化遗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情高涨的同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也抱有巨大的热情。虽然在《条例》中对名城的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城市政府仍然提出申报,愿意承担保护的责任。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个别有利用名城搭台,只为经济唱戏的想法,但还是应该因势利导,宣传正确的保护理念,提出正确的保护方法,引导到积极正确的方向。现在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111个,可以说大部分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已经囊括其中。

    在新的名城申报中,他们以新的保护观念,深入研究城市文化遗存,认识它们的价值,从而扩大保护的要素,如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遗产、乡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申报成功创造了条件。

    利用名人故居建立的博物馆是全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宣传机构,博物馆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将文化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收藏进博物馆,并不是保护工作的终极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子子孙孙永葆用”。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起更大作用。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完善的体制制度保障。

    诚如单霁翔所言,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问题。政府财力远远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目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3)当然,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才、技术比资金更为重要。

    目前上海地区主要集中在复旦大学文博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意识,因而其实践性不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博专业人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化遗产属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部门管理,由于体制所限,很难划归到文化或者文物部门统一管理,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保护标准各行其是,不利于遗产的长效保护,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格局,难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联席会议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政府依法行政、民主观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有鉴于此,在各级政府层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十分必要。在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建设上,可以考虑的另外一个方案是:建立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4(4)#p#分页标题#e#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五个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即《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5(5)。

    三、浦东新区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着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在近代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对重要的单体文物古迹的保护;第二阶段则扩大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以及对以某个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街区,历史区域乃至某个古城镇的保护;第三阶段就是由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6)。浦东新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基本与此相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浦东新区,包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要致力于单体文物、重要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发掘。如1954年修建位于浦东新区高桥的太平天国烈士墓,1959年将老宝山城遗址作为上海市第一批乙级文物单位。1979年12月12日,北蔡镇金星村(原北蔡公社金星大队)十二生产队所属三宅头黄家宅南的一段川杨河河床中发现唐代古船。这一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思路基本就是如此。

    直到1985年12月5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85)沪保办字第476号文通知:“故居现状不得有任何改变,并暂时划定故居周围三十公尺内为保护范围”。这一文件意味着对文保单位的保护进入了区域的范围,开始关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环境保护了。

    浦东新区新场古镇和高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是在具有群体古建筑的基础上开展。新场古镇拥有大量的明清时代的古建,整体风貌保存较完好,阮仪三教授曾经说过,新场古镇是上海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而高桥历史文化名镇以高桥仰贤堂等一系列代表性建筑,构筑了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思路,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名城名镇的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概念,它指的是有保护价值但没有(或不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类遗产。这就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的一项重要的补充,对“历史建筑”可以保存外观,改善内部,这为继续利用提供了方便条件。《保护条例》规定省、市一级可以公布“历史建筑”,浦东新区充分利用这个新的法定概念,深度挖掘,把那些有保护价值又必须继续使用的建筑遗产保护起来。

    博物馆、纪念馆同样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阵地。浦东新区利用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这一做法具有普遍意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点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市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纪念馆均位于浦东新区,纪念馆很好地保存了重要的文物,也成为了浦东新区文化软实力的城市名片。

    陈桂春住宅,又称颍川小筑,是浦东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浦东新区宣传部立项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后被用作浦东新区吴昌硕纪念馆,将文化名人与具有历史韵味的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使这一纪念馆具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观众在参观中无一不为之惊叹,为之感到心灵的震撼。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充分地利用了文化遗产,致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2008年底,浦东新区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这一工作历时五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初步统计,共完成611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调查工作,其中复查文物点305处,新发现文物点167处,消失文物点139处,涵盖5大类25小类。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摸清了浦东新区全区的文物家底,及时抢救保护并挂牌一批有价值的文物点。

    在三普中,作为国家文物局将工业建筑及其附属物归为近现代重要历史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子类,予以明确。这表明了政府将工业遗产保护列入了议事日程。上海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新发现的工业遗产作为三普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浦东新区也是如此。

    经过深入细致科学的普查,上海市新发现了200多处工业文化遗产,并对这些点的历史时期、地域分布、产业类型、建筑特色等等做了详实的登录工作。最为人瞩目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在世博期间成功变身,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愿,在世博结束后,再度变身,改建为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成为上海市的新亮点。上海的成功示范,为我国工业遗产与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做出了榜样。

    浦东新区在这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致力于工业遗产的深度挖掘和普查,经过2006年的工业遗产专项普查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已整理出《浦东新区工业遗产初探》等成果,初步共计96处,包括江海北关、江海南关(安记栈)等一批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址,不仅在文物形态别具一格,具有浦东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笔者在参与普查的过程中,深为浦东新区拥有众多的工业遗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对工业遗产的后续利用和保护,是浦东新区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在日新月异的浦东,保存历史,还原记忆,需要勇气、胆识和眼光,因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这一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刻不容缓。

    四、结束语

    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将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同样是没有个性的民族。

    浦东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物破坏事件屡禁不止,文博单位防火任务还十分艰巨,馆藏文物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还比较淡薄等。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6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现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在甘肃地区,这门学科的实验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川大学考古实验室实地调研情况,从实验室教学建设方面、实验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构想,以促进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博物馆的关注不断提升,物质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馆的专业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2012年增设了文物保护学专业。经过4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对于实验课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借鉴其它大学同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自身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的思路。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的调研

四川大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学及周边地区就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调研。四川大学考古实验教学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考古技术实验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下设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成分分析、体质人类学等7个实验室。另有中心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多年来,该中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遗址考古、三峡考古、西藏考古等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其采用的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考古实验教学,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在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博物馆学实验室:2006年,四川大学考古教学实验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学实验室,开设“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观众研究”等3门试验课。文物保护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分为“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无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两部分,现配备有金相显微镜、大气品质测量仪、恒温恒湿箱、电脑测控耐折度仪、台式放大镜、电脑三目体视显微镜、电导率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检测实验仪器等多种实验设备,既可保证文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基础实验教学需要,亦能支持专业师生在文物保护材料、保护技术、保护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实践。动物考古实验室:2005年,川大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组建了动物考古实验室,依托于拥有60万件动植物标本的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和考古专业多年发掘积累的动物标本及考古教学中心购买的大量动物标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动物考古学》课程和动物骨骼种属鉴定、年代测定、动物食性测试、脂肪酸测试、动物古DNA分析等实验。

二对西北民族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课程设置的思考

根据对川大考古实验室的调研情况,初步有以下构想:

(一)博物馆实验课程的设置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专业的实验课,目前仅有摄影、文物保护、绘图方面的课程,从实验器材上看,我院与川大的差距并不大,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可开设一些具有多元化的实验课,将教学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研究和实践视角,联系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通过试验培养博物馆学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操作能力。[1]

1.“博物馆藏品管理”实验课实验包括:

藏品清洁与消毒处理、藏品传拓、藏品装具制作、藏品编目与建档、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古代文献书画作品保护、民族与民俗文物保护。“博物馆陈列设计”实验课。实验包括:室内视觉环境计测试验、室内空间环境计测试验、室内物理环境计测试验、展陈工程制图、3D建模试验。

2.“博物馆观众研究”实验课。实验包括:

观众生理计测试验、观众心理计测试验、SPS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二)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专业实习课程增加

我院的这两门学科的实习课程太少,只有毕业实习一项,鉴于这两门学科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课程的比例,如可增加“田野调查实习”、“博物馆实习”等课程。[2]

三对西北民族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管理现状

从2008年“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成立至今已经有4年的时间,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验室管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实验设备管理及实验室财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放实验内容单一

开放实验的内容单一,大多数实验室配合课程设置,依赖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占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设计好的模式步骤进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2.开放实验难度缺乏梯度

开放实验难度缺乏梯度,这与内容单一是相互关联的,正因为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配合理论教学内容的,所以适用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大三、大四的学生,这些实验难度显得简单,此阶段这些学生更需要的是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对于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就要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互补,实验难度应有所降低,才能适应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

3.开放时间固定

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固定,大多数学生上实验课时,课内时间有限,仅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内容,熟悉仪器的时间少,实验效果差。对于一些外聘教师的授课,也存在授课时间短,往往在一周内集中授课,可能与正常的课程有冲突。

4.开放实验室设备维护困难

开放实验室设备维护困难,开放时间的不确定性,实验员的缺乏,使开放期间设备的维护较为困难,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修理,不仅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更给实验课程带来不便。

5.开放实验室财产容易丢失

目前开放实验室的易耗品的管理缺乏规划,小的实验材料没有准确的登记,容易丢失,缺乏有效的实验器材电子管理系统。

6.实验员、指导教师工作量

一些开放性实验是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员及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这就存在加班费问题。

(二)实验室进一步开放的功能定位

1.提供课前预习时间

大多数实验课时间安排紧凑,同一组同学数量又多,在有限的课内时间里,仅能够完成实验内容,对仪器熟悉时间少,对实验内容理解的也不够深刻,往往实验做完了,并不理解通过了哪些实验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仪器,一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理解、对仪器操作的时间。

2.提供课内实验没做完补充时间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实验室仪器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学生都能操作的条件,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将实验内容完成;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实验设备故障或动手能力太差等原因没有完成实验内容,这些问题也需要实验室的开放来解决。

3.为外聘老师指导学生实验提供条件

文物保护分析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各种材质文物的分析、修复、保护,需要有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员演示及讲解,而这些人员往往在博物馆、考古所等单位工作,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培训和指导。

4.为学生自选实验项目提供条件

实验项目可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而选作实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时间,可由实验内容安排固定的指导教师,对于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5.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条件

以往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综述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时间、设备和场地,使理论联系实际。

6.为大学生创新项目提供条件

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由学校提供1000-10000元的资助,我院学生更是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为这些课题的完成提供更好的选择方向,也为这些课题的完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7.为实行导师制提供条件

我院实行导师制已经近4年时间,导师制是指一组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制度,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进行个别指导,开放实验室为这一制度在我院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中心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验室建设的情况,从增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提出了设想,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推进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完善。

作者:于永平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7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的视野都比较狭窄,部分高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相对落后,因此,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美术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一、美术鉴赏课需要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高效的素质教育,这就让美术鉴赏教学有了全新的意义,同时也让高中生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起来,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在美术鉴赏课的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术课程应当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主导作用,也就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教师们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并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美进行充分观察和体会,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让理解更加深刻。

二、美术鉴赏课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教学领域,教师也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鉴赏教学。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就具体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美术鉴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对高中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捷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大有裨益,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了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在运用网络实施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融入网络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网上交流,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让美术鉴赏变得更高效。除此之外,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让自己的灵感与想法得到表达,设计完成之后,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作品评选活动,选出艺术性高的作品,然后让全体学生观摩和学习。

三、美术鉴赏课需要寻找到自身的特色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探寻美术教学的特色,并且要把这种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起具备个性化特点的美术教学课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需要教师进行钻研和分析探讨,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当美术鉴赏课程变得更加个性化后,美术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必不可少。

四、美术鉴赏课需要运用创新型作业

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也需要重视课堂之下的教学,也就是作业的布置。作业对于学生们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理解作业的用处,并且思考如何让作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这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美术作品的艺术范畴进行讨论,可以探究手套、书包甚至是一张纸是否属于美术作品,为了让学生的探讨更加深入,理解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产品会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为此,教师应当对全体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在每一个小组之中选出一名代表作为美术作品的设计人员,然后让其余的学生作为会的参与人员,设计人员的目标就是把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告知参与人员,不但包括作品的造型,也包括颜色和功能,等等,在这个介绍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他们能够对所要表达的要点进行详细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这包括介绍语言的有效组织和要点的充分思考,要尽可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进行相关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介绍美术作品的时候,应当充分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并对主题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这样一来,他们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自身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教师们需要充分发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主导作用,并对美术鉴赏课程实行整体化思考和改革,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为提升高中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个人素质而不断努力。

作者:董啸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参考文献

[1]耿婷婷.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刘倩.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128.

第二篇:食品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实践

摘要:

伴随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课程均应围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设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食品无损检测技术”是高校工程装备及食品机械方向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体现实践能力的课程,非常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探索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要点,并通过反馈进行教学评估及分析总结。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为推动高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思路。

关键词: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是江南大学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食品及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同时讲授了各技术的原理及系统构成[1-3]。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及掌握课程知识,并顺利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实践及工业现场,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科相关专业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为培养下一阶段的工程人才奠定基础,为下一时期国家的科技发展、工业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本文所提出的创新教学方法正是以江南大学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1301班为对象开展,下面将从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这些方面来详述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开展及成效。

1任务驱动式教学环节的系统组成

1.1教学思路设计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的“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思路设计主要有以下3个重要模式:“任务式”“模块化”和“一体式”。“任务驱动”以一个特定的教学目的为主线,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编排,驱动授课过程能够顺着该主线进行[4]。所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借助课堂教学的帮助,探求完成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掌握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专业的好奇心,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同时,“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来自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模块化”授课模式可以运用丰富的辅助手段,构建易于学生接受的、方便展开、贴近实践的各模块。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媒体课件、实验台、工业现场照片、工业产品手册、相关产品及教学网站等。“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思路需要设计者具有较深厚的专业背景,在充分把握“任务驱动”内涵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应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运用“任务驱动”模式要将“任务链”与“知识链”进行完美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应更注重“模块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单一学科知识系统的“边界”,适当地融合相关学科,为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服务。应用“任务驱动”思路设计教学,应明确“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师组织教学中,应突出“在教师帮助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重点。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时数不断缩减的情况下,仅仅依赖课堂中有限的师生交流来完成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所以应当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1.2教学方案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与教学大纲紧密联系,同时较好地融入授课主线的各个模块中。所设计的方案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在适当的讲解难度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任务设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提出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直观地面对“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来自工程实际的任务是最有趣、最能体现学习设计的情景性;二是必须具有连贯性。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使用目前教材中的线性体系,往往教授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任务设计中应按照任务链合理设计具有连贯性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分析→解决→举一反三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必须具有趣味性。在授课过程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问题,以此为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四是与传统教学不同。任务中的每一个不是针对特定应用软件或功能设计,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与食品、农产品对象合理结合,在应用中不断深入了解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以用带学,并可直观获得学习成果展示。任务拓展是在完成任务引导和知识点描述之后,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和固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贯彻“任务驱动”的思想,切忌将任务拓展变成习题集。同时,任务拓展不应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布置,应利用电子教材和网络将教学的空间及时间进行拓展,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空间,才能充分发挥“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优势。因此,教师的评价与总结能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总结,可以从另一方面表现教师授课的合理性,以及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给出适当的修改意见。

1.3教学效果分析

由于“食品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中教授的各种技术及装备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思路及方案进行改进。“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应用于该课程后,从学生的上课表现、作业及后续课程表现中可以更好地提出所设计主线的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反馈的新技术、新知识点,可以结合教学大纲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案,传授紧跟时展的内容给学生。为了全面取得学生反馈,主要可采用以下3种形式。(1)课后作业。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消费者”,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他们为主体。由于缺少了学生课后反思及消化的过程,上课提问与交流无法真正地、全面地反映授课情况。而课后作业是学生在理解了知识,真正接受了“任务驱动”式授课内容之后给出的反馈,因此以课后作业作为反馈更为科学。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后,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平均作业得分提高了31.7%。(2)考核结果分析。课程的考核主要有闭卷考试和大作业2种形式。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大作业主要考察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卷面成绩提高了16.2%;而大作业的表现中,对于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设计方案更贴近工业实际。(3)后续课程及实践环节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能够得到后续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检验,更能证明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与后续课程的授课教师沟通后发现,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记忆更为巩固,对相关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对于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更为得心应手。

2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求授课教师设计一个清晰合理的授课主线,以及一系列与主线密切相关的独立模块。通过这一思路下设计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真正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通过课后作业、考核结果分析及后续相关课程表现,可以发现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对于相关知识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与此同时,能改掉以前读死书的坏毛病,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很适合用于“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下一阶段将会把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相近课程,并逐步将之推广,为更好地培养工程人才提供一定的基础,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宋飞虎 李静 李臻峰 陈海英 单位: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伍萍.任务驱动下的模块教学训练模式有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34-41,93.

[2]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罗丽君.微视频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黄巧芳.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ord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6):88-89.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当下,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时期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优化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初中信息;高效教学;优化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日益普及,我国教育领域已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教学高效性,而实现这一高效性需要教师在不断探究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借助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信息技术课堂快速发展。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对实际教学而言,良好的导入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如果在设计导入上足够用心,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会更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掌控力、为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问题导入。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的时候,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这样提问:“第一,计算机有哪些作用?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应用计算机?”然后,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导入使得学习热烈氛围一下子就被激发,之后教师再寻找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将本课内容。其次,展示导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所教授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出相应的电脑作品,并向学生展示,以此调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学习,从而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例如对Flash动画的运用和展示。再次对比导入。这种导入方式常常是将已学的信心技术知识同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对比的,突出新知识的价值,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丰富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了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及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互动学习,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首先,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上的、能起到情感激励作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提高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中学生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为核心,然后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和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再思考、再发现、再学习,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许多软件操作和练习的学习都是带有任务性的,为了将这种任务性的乐趣激发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驱动,以求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这种既有趣又需要实际操作的教学中,促进教学课堂的高效开展。例如在进行“Word”操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和制表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其次,分层教学法的开展。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即以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潜能的大小等为评价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对其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加强信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巧能力

上机课是学生获取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与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上机操作课是将理论知识同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平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是很喜欢上机课的,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上机课的进行速度,学生就很有可能处于“放鸭子”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会使上机课失去其有的意义。为此,教师要将“上课纪律”作为重点,在上机课前,先向学生强调一遍,让学生知道,上机操作并不是玩,而是学习。其次,教师要将上机的学习任务明确地交代出来,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在上完课后,还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份上课总结,将自己的上课表现等写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地反思,还有利于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技巧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发挥、巩固中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从而促使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并充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的展现,久而久之,必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从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合理开展主题任务、加强实践操作教学等多个方面着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做有心人,实现良好的配合,把握好教学方法使用的时机和技巧,就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与收获。

作者:周亮 单位:泗洪县洪翔中学

参考文献:

[1]段艳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王亮.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

第四篇:资规专业拆分地质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

地质学与地貌学是许多高等院校,针对资规专业本科生教育与培养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2012年,教育部将资规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新专业为例,在地质课程改进与创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成果。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地质学与地貌学

教育部1998年批准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1](本文简称资规专业)。随之,许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创办了该专业,到2012年多达177所[2]。尽管不同学科背景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理解方面的意见不一致,课程体系和学生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但大多数都将地质课程做为专业主干课,只是课程名称有所不同而矣。可见,地质课程对资规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2012年教育部将“资规”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3],2013年多数院校将原来的资规专业改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河北农业大学则将资规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根据新专业本科生培养需要,进行了地质课程改革,增开了环境地质学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尝试。本文在地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理由与愿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地质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成果。

1改革理由与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和掌握地质课程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教与学联系卡”,分课初、课中和课程结束后三种。开课之初,通过学生对“你为啥要学这门课?你将如何学好这门课?根据您对地质学的了解,请您叙述一下学了地质学有啥用途?”等问题的回答,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地质学的感知程度,学习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目的、态度和愿望、课程学习益处等方面的情况。课程进展到一半左右时间,主要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时间、读了哪些课外书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对授课方式、授课方法等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授课的满意程度,同时向学生争求教学意见。课程结束后,除继续向学生了解授课满意程度外,主要通过学生对“这门课有哪些重点和难点?学了这门课你有哪些收获或者启发?你是否将想继续拓展地学知识?如果是的话,你将采用什么方法获取你想得到的知识?”等问题的回答,了解教学效果与愿望。自2010年到2013年共发出和收回“教与学联系卡”1587份。根据调查问卷汇总分析,绝大多数学生诚恳地表达了自已的心声,并对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提出了宝贵意见,有效问卷1516份。根据1516份有效问卷,统计了学生在课程兴趣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课程难度、对授课满意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多数学生对地质课程感兴趣,学习目的较明确或明确;学习方法不好或一般;感到课程难学;对授课方式表示满意,通过课程学习有较大收获,对地质学有了较系统的了解,认识到地球对人类的意义,能够较科学地解释地球上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明确了地质学与本专业的相互关系。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授课不满意,超过10%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没有多大的收获。因此,对地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十分必要。

2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2.1课堂综合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课程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及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具等。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方法很多,目前广为应用的有问题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问题式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或问题本位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为PBL)起源西方国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施设计问题、获得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自我评价、总结和反思的螺旋式循环过程,促进学生构建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培养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自主与终生学习、合作与辩论等方面的能力[4-5]。问题式学习充分体现“知识的意义存在于知识的应用中”的理念,使概念在课程的许多问题中被学生反复经历,便于学生灵活地构建与应用知识[6]。问题式学习以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对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益,但因学生掌握的知识容易分散不系统,且很费时,因此,不能完全套用到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地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地质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课堂教学应结合地质研究与工作实践,首先宜选择典型案例,然后通过案介绍或演示、分析与讨论等,促进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这就是所谓的以案例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7]。案例教学法克服了问题式学习的一些不足,但对于一门课程或初学者来说,不可能堂堂课都可以使用。课堂教学选用何种方法,因人而异,因课程而异,没有完全适用所有课程、所有人的教学模式。根据地质地貌课程内容和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同问题式学习、案例等教学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到以下关键环节或问题的处理:第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和作用是保障教学效果良好的关键。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除了负有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把控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等责任和义务之外,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指明本课程的学习方向,并介绍相应的参考文献等。第二,入门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理论或思想。对资规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质学与地貌学、环境地质学都是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因此,传授给学生入门基础,并告知学科学习的主要方向,引导学生入门显得非常重要。第三,问题设计质量关系着问题式学习的成败。问题设计质量是指问题的种类、数量、难易、大小等。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设计适量的问题,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大问题和小问题两类。其中,大问题即所谓的综合性问题,适合整个课程的学习使用,如“地质资源与环境条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有怎样的影响作用?”、“请从地质学角度,谈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都属于大问题,需要随着地质课程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地提升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小问题则是指在一次课上使用的问题,学生可根据当堂课所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大问题一般5~10个,供学生选择完成;小问题也不能太多,一般一次课5~10个,一般需要当堂课完成。小问题一般可在一次课的开始提供给学生,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完成解题,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提问和讨论。如通过“煤、水、空气、玻璃、冰糖、方解石、水晶等物质,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问题的提问与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矿物”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就属小问题。第四,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选择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使用。与问题一样,案例也可分大案例和小案例。小案例是指教师为形象、直观地表述基本概念而设置的案例,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形或实物照片,还可以是语言文字描述。如在讲滑坡时,采用PPT向学生播放滑坡的实物照片,通过照片向学生传授有关滑坡的基础知识。大案例是指涉及地质学的许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案例,通常是实际的科研或生产项目,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可用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锻炼,一般是在课程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给学生讲解,并要求学生参与研究和论论,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第五,在地质课程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单纯地靠语言往往很难描述清楚,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配合完成课堂教学,并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后。现代教学技术[8]是指以多媒体、互联网、通信等为基础的教学技术,如MOOC、视频、PPT、微课等。选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作为教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平台,可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时空观[9],

2.2教学内容编排科学化与丰富化

教师授课能否吸引学生,不仅取决授课方法,而且还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因此,授课不可依教材按部就班,应在课堂PPT设计与制作时,科学和合理地编排授课内容。为了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问题方式导入新课,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每章PPT的开头列出精心设计的“问题”,一般5~10个。通过这些问题的讲叙,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提醒学生,在讲课过程中随机请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第二,用图片或示例表达授课内容,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眼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深印象。在制做每章PPT时,根据授课内容需要,选用适量的图片,包括彩色照片、动画片或用atuoCAD、MAPGIS、Photoshop、CorelDRAW等制图或图像处理软件制做的图片,将远远超出人的生存时间和能够直接接触的空间,及复杂的自然地质现象。直观形象地表达,既突出了地球科学作为感知性的特点,又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直观、形象理解。第三,用专栏扩展课堂授课知识容量,有助于满足学生渴望了解书本知识的愿望和需要,并提高学生对地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和制作每章的PPT时,除传统知识内容和结构外,增设了类似美国大学地学教材InGreaterDepth、PlanetaryGeology、EnvironmentalGeology、EarthSystems、Web等专栏[10]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可拓展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包括介绍参考书、规范和标准及学科专业网址等,引导学生了解或学习更多的地球科学知识。

作者:赵文廷 张蓬涛 张利 安丽娜 单位:河北保定生态文明研究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所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罗建美,黄志英,赵卫华,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查与实践——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37(4):132-1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EB/OL].

[7]严宁珍,高明,李振轮.案例教学法在《地质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3):297-300.

[8]袁爱华.“普通地质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举措[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1-34.

[10]马施民,胡社荣,邓小娟.中美大学地学教材编著特点与启示[J].煤碳高等教育,2014,32(2):98-101

第五篇:文物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在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民族院校的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亟待从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学生背景以及专业合作与交流等多个方面来综合改善教学环境,以求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综合型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关键词]

民族院校;文物保护;教学方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当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物。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1],是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2]针对这一情况,不少民族院校相继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分别开设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文博人才,以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民族文物包含着特定时期存留下来的丰富信息,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受文物本身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等客观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变化,这些改变了文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掩盖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3]可见,民族文物迫切需要科技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基本指导方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文物的材料、组成成分、结构与性质、制造工艺、文物产地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老化、变质、锈蚀毁坏的影响及劣化机理,并制定文物科学保护的方法与具体实施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3]它大量借鉴了物理、化学、生物、微生物、地质学、建筑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技术,使文物分析更科学化、综合化、定量化,为文物保护方案、方法、材料、工艺的选择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民族文物亟待科技保护,全国不少民族院校也都相继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文博单位的科研与工作需要。本文依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对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文物保护学不仅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保护材料的合成技术和操作技能,还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与制陶、造纸、纺织、彩绘、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技术学科紧密相连,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材质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然而,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单调枯燥,也很难将文物保护中的某一问题剖析透彻,这急需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文物保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文博专业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文物保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而授课教师往往又偏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单一,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物保护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若长期得不到实践,势必会造成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荒疏,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文物保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全面支撑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需求

文物保护研究按其材料分类,包括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彩绘壁画类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皮革类文物保护以及骨角质类文物保护等,其探究的分析方法、腐蚀机理、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材料都各不相同,又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土木工程等自然与工程学科。[3]要想教授文物保护学的所有分支内容,需要教师具备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理念与技术。目前,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课程一般仅有一名专业教师担任,而教师的研究方向又较为专一,对于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只能泛泛而授,难以深入。因此,仅凭教师的个人力量很难满足不同材质文物的文物保护教学需求。

(三)学生的教育背景相对薄弱,且学科背景又以文科为主,缺乏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人文与自然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对学生的教育背景要求较高,学科背景也需要文理兼备且以理科为主。然而,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主要以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科生源为主,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文物保护课程的时候,感觉较为吃力,对文物保护中的腐蚀机理、仪器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兴趣。

(四)与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足

中南民族大学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这对于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民族文物保护人才十分有利。遗憾的是,很多民族高校仍然没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或者是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但文物保护专业与其以及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往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单位以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二、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组建文物保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文物保护的课程特点及其学科的发展需求,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应以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为核心,以民族学博物馆为平台,以优质的文博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文物保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博人才教学实验体系。[4]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将会直接改变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文物保护所需的设备、技术以及操作流程等有个感性而直观的认识,培养其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文博单位输送优秀的文物保护人才。

(二)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开设系列文物保护专题课堂

由于文物保护涉及的文物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使用的保护材料又比较丰富,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机理都讲解透彻。中南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设立文博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文物保护课程,民族院校文博专业还是要加强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前来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满足学生对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方法与技术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文物保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实践教学水平

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与周边其他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其联合开设文物保护课程、开展文物保护课题研究以及建立文物保护的实践教学基地,增进双方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让学生亲身接触文物保护的第一线,真正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方法、理念以及发展现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同时招收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并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文物保护学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地质学、建筑学、工程力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受到文理分科的影响以及文博专业的招生惯例,民族院校的很多文博专业仍只招收文科背景的学生,这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文博专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现亟待同时招收具有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以满足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与实践工作的需要。同时,在文物保护课程授课之前,仍需对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文物保护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综合型文物保护人才。

(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文物保护课程的趣味性

文物保护讲授的内容较为繁杂,而文博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较差,在讲授文物保护课程时,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4]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消除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畏难情绪。如笔者常将文物保护专家比作“医生”,把文物当成“病人”,而文物保护专家在修复、保护文物的时候与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况相一致,这样就给学生一种直观而熟悉的情景,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变化可以将文物保护课程讲述得易于理解,也能增强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本文依据民族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开设的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应亟待增加实验教学、开设文物保护专题课堂、加强与周边院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改进招收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来完善教学环境,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作者:胡飞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们发延.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6(2).

[3]王惠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魏国锋.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2012(5).

[5]陈素华.档案文献编纂与历史研究[J].大学教育,2012(3):17.

第六篇:物权法课程论辩式教学方法运用

摘要:

面对信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传统物权法课堂教学存在着无法适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等局限性,故而有必要将论辩式教学方法引入到物权法课程教学之中。论辩式教学法应与案例教学法共同使用,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论辩式教学法具体操作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辩论过程及课后总结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应该予以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论辩式教学法;物权法课程;自主学习;案例教学

物权法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是“民法学”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权法教学方法越来越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亟待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现笔者结合自身从事物权法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尝试探讨将论辩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物权法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期冀对物权法教学方法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物权法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物权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向来以艰涩难懂著称,例如物权行为理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等,其所涉及的知识都具有较高的理论难度。正基于此,传统物权法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采取以自行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思路[1]83。然而法律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正如著名英国法谚所称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非逻辑。”故而,在物权法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并酌情增加其比重。对于此,通过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显然难于实现。另外,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能发挥学生作为重要教学主体之一的作用,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或完全不能形成学习动机,甚至对课程学习产生逆反情绪。

(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自行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获取其所需要的学习资料。物权法课程作为传统的民法部门法,也是国家司法考试民法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因为如此,信息网络中提供了大量的物权法课程学习资料。如果授课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仅仅其他知识的传播媒介作用,而不能培养学生自行收集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包括对已经获取的物权法学习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必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物权法课堂教学具有上述局限性,探讨对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始得必要,而论辩式教学方法在物权法课程中的援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论辩式教学方法

在物权法课程中运用的基本操作

(一)基本原则

1.论辩式案例教学思路。在高等学校法学教育领域,论辩式教学方法首先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的“论辩式案例教学法”[2]85。在开展论辩式教学方法时,往往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共同运用。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法律论辩不仅限于实际案例讨论,也有纯粹的理论思辨过程,但是物权法作为我国财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而法律案例则是实践性教学最基本的教学资料。值得注意的是,采取论辩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忽视法律理论的讲授,而需要授课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进度,尽量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论辩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案例之中。

2.学生自主性学习原则。论辩式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因此,在采用论辩式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予以合理定位。授课教师并非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除设计案例和提供论辩方向外,应将课堂的发言机会赋予学生,提高辩论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二)具体操作步骤

1.课前准备:案例与辩题。采用论辩式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拟讨论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对学生辩论思路的引导方法,辩题的拟定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等。这里笔者着重讨论案例的设计和分析环节,案例的选择是决定论辩式教学成败的关键,通常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如下三个要素:(1)具备一定的争议性和适当的理论难度;(2)与物权法课程教学的进度相适应,并反映物权法课程教学的核心知识点;(3)注重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相衔接,可以有一定比重的其他课程知识点。在案例设计或选择完成后,授课教师应自行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假设自己属于案例讨论的其中一方,分析其争议焦点和可辩论的主要理由,并最终拟定辩题。通过这一点,也可以进一步论证案例的合理性。授课教师应在实际授课前,将所设计的案例告知学生,为学生预留一定的准备时间。授课教师应告知学生查询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并指导学生在正式参与课程前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工作的情况,也将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范围之内。

2.辩论环节的展开。授课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对案例分析结束后,向学生公布辩题(通常可以设置2~3个辩题),并将学生按照人数划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确定,小组设置组长1人,辩论发言人2人,小组成员最多不得超过8人。分组完成后,授课教师可以再次预留短暂的准备时间,供小组成员确定具体的辩论思路。正式开始辩论后,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事前的分组情况,指导各个讨论小组开展辩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辩论不同于一般的辩论赛,也不同于法庭辩论(包括法庭辩论),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最终的辩论规则。为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授课教师可以在辩论开始之前与学生就辩论规则的制定进行讨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可以授权学生自主制定辩论规则。辩论开始后,如果讨论小组偏离核心议题或出现人身攻击等突发情况,授课教师应该给予指导和纠正。

3.课程总结。授课教师在课程辩论结束后应该及时进行授课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讨论案例的初步分析意见,争议焦点以及所涉及到的物权法课程核心知识点,授课教师应对学生讨论所遗漏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3]65。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校,可以将论辩过程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予以记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予以保存[4]83。在教学活动完成后,授课教师应该对课程辩论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听取学生或者其他同行教师的意见),以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使自身的教学技能不断得到改进。

三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培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论辩式的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除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务经验或法律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特别是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授课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培训、实践性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这一环节,对于以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尤为重要。

(二)课程考核模式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论辩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必然面临课程考核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变化。授课教师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考察为主的试卷型课程考核模式,而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衡量。授课教师可以要求讨论小组在课程辩论结束之后,提交书面形式的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课程考核模式变化的同时,高等学校也应该对物权法课程的教学评价模式尝试进行改变,注重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过程进行考察。

作者:熊明高 李琼宇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学荣.案例分析在《物权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1,(23).

[2]申艳红.论辩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功能与应用[J].教育评论,2012,(12).

[3]项定宜,王丽华.提升“物权法”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J].兰州教学学院学报,2012,(11).

[4]贺栩溪.关于合同法课程研讨型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观察,2016,(8).

第七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改革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中、高职及大学会计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从以往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看,本课程的考试通过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因素,另一方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科,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评价

首先,理论课程在财会专业中的比重比实操部分多,要完成该专业的实践操作必须要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支撑。由于本课程的操作练习都需与账簿等会计资料打交道,很多学生对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会计工作态度。其次,传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都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效率低。最后,在会计专业考试方面,该课程的考试以上机形式进行,考试涉及的内容广、题量大,考试重点难确定,考试难度明显上升。然而,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不明白该课程在会计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忽视了该学科的学习,导致该学科的考试成绩较靠后,影响整体成绩。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1.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省市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也开始不同程度的改革,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案例分析题所占的比例增大。老师们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考试变化。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在会计科目教学过程中效果比较突出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老师可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较为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案例,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老师们可以选择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实例进行分析,改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例如,在进行法律责任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展示以下案例。2014年6月,某市财政局的检查小组检查某公司的会计工作情况,检查结果显示:第一,该公司设置了不止一套账,其中,大帐负责对外使用,而小账则在公司内部使用;第二,该公司的出纳岗位由本企业总经理的亲戚担任,该亲戚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第三,该公司在进行会计资料管理时未能完整保存,造成原始会计资料丢失;第四,该公司资金不足,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压力,财务管理负责人陈某为了成功取得银行贷款,在公司董事长王某的许可下对公司2013年的财务会计报告做了调整,把原来的亏损状态转变成了盈利状态。提问:该公司的上述行为是否存在违法,如果确有违法现象,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案例展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鼓励每一位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深化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老师们应该在学生讨论之前把讨论的主要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重点了解法律责任的概念,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主要表现及其应该承担的后果,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违法行为外,其他会计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明确讨论内容和目标,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老师对各小组的讨论发言情况进行点评。

2.推广项目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首先,对教学项目进行明确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会计操作上的技能水平,完善其会计行为。例如,我们可以将本门课程划分为会计法应用能力、支付结算法应用能力、税收法律应用能力、财政法规应用能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这五个模块,并确定每个模块的教学项目及需要达到的职业技能。第一模块:会计法应用能力。教学项目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档案整理、违反会计法的案例分析三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职业技能包括:会计基本技能(识别伪钞、点钞、记账、文字录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档案整理,其职业技能有:档案管理能力。违反会计法的案例分析,其职业技能有:识别违反会计法的行为及责任后果。第二模块:支付结算法应用能力。教学项目包括:支付结算规定、银行账户的识别与设立、支付结算的违纪行为三项。支付结算规定,其职业技能包括:熟悉支付结算流程、识别有效的票据行为及规范出票、正确使用票据权利等。银行账户的识别与设立,其职业技能包括:正确使用、管理银行账户。支付结算的违纪行为,其职业技能有:合法使用支付结算方式。第三模块:税收法律应用能力。教学项目包括:主要税种的计算及征收管理、税务登记程序、违反税法的行为三项。主要税种的计算及征收管理,其职业技能包括:正确计算税金、依法纳税申报缴纳税额等。税务登记程序,其职业技能有:依法登记。违反税法的行为,其职业技能包括:不同税收征收措施的识别、识别违反税收管理法的行为与责任等。第四模块:财政法规应用能力。其教学项目包括:预算法律、政府采购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职业技能包括:识别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明辨是非,依法办事等。第五模块: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其教学项目包括:会计职业德内涵的理解、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两项。职业技能包括:识别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等。其次,明确项目教学目标及相关要求,让学生清楚在学习中应重点掌握哪些内容。老师们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告知学生,他们在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在实施项目前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复习。最后,将项目分解成具体的任务,明确任务实施的具体要求,熟悉任务实施的步骤,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学生完成任务后,老师们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项目实施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其对新知识的吸收。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实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项目教学法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例如将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效结合,共同应用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中,全面保障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诚信、守法观念,重视会计资格考试

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及相关会计职业规范和准则。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诚信守法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老师们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明确课程教学方法革新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多数学生表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是考试难度最大的部分。教师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树立诚信守法意识,培养会计相关职业道德。其次,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巧妙融入教学课堂中,使学生慢慢形成正确的会计职业价值观。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会计行业,这就使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更为迫切。老师们必须要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对财经法规的理解,树立守法观念。最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工作做好准备。

三、小结

要想确实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轻松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科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守法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蔡卉 单位:梅州市技师学院

第八篇: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文章提出了以下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阅读;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参加麦积区中学教师新课改教学技能的培训,笔者对传统教学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理念截然不同。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欣赏者、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可能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与研究,政治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本次实践主要尝试了以下教法。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对授课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在课前给学生提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商品”时,不直接讲内容,而是提出问题:“商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无时无刻都可能用到它,有的学生会问,‘无时无刻都在用的是物品,难道物品就是商品的代名词吗?’”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从而很巧妙地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注意听教师讲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关系,从而让学生能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缺一不可,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这个教学设计,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紧紧抓住学生的阅读

(一)联系实际

针对中学政治课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中小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启蒙阶段,为了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我们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的材料举例说明,尤其要重视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例说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就会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历史就会变得鲜活,易于被学生接受。如学习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时,我们可以将鸦片战争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中国这两次开放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阅读。

(二)以图激趣

图片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如改革开放沿海城市的繁荣景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瓜分中国,带给中国人的灾难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感。

三、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引下,按小组进行讨论式学习。第一步,学生把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拿到组内交流,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第二步,小组统一认识,小组长把组内统一的认识归纳好,然后在班上阐述;第三步,其他小组针对发言可以补充、质疑。第四步,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给予鼓励和赞扬,并指出不足之处。例如,讲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课时,就可采用了此方法。通过提问:①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什么?③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从而引出所要讲的内容: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接着,学生就把课前以及书上收集到的资料在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小组长就组内的讨论结果在班内发言,内容很详实,回答很全面,其他小组还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总之,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无疑,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信息,表达、交流、评价等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的本质意义所在。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胆地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问题的发问者以及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由他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无形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

作者:翦彬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桥南联中

参考文献:

[1]张绍津.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J].教育科学,2016(3):89-90.

[2]唐金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才智,2009(23):112-113.

[3]王海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56-57.

第九篇:传感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探。以测速系统为原型,阐述六步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片段,旨在总结传感器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而凝练传感器课程教学的一般方法,指出该方法对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传感器;六步教学法;测速系统;应用

0引言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工科类课程中,传感器技术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各种传感器的学习涉及电学、光学、磁学、力学、热学、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1],难度较大,知识点相对松散,令很多学习者望而却步。为了改善课程的教学现状,激发广大学习者的潜能,笔者及教学团队瞄准课程的教学定位,设计基于本课程的六步教学法,旨在摆脱课堂知识抽象枯燥和学生学习无趣乏力的教学困境,引导传感器技术课程进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1教学定位

传感器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传统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包括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等,知识点相对独立,不宜形成理论体系,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针对现状,教师可适时调整教学方向,抓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定位,实现在应用系统设计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突破点”。为此,根据本课程以往的授课经验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笔者初步实施六步教学法并进行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2]的有益尝试。

2六步教学法

在以应用系统为能力目标的学习背景下,六步教学法的主要任务是剖析传感器自身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凝练其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内在关联,为解决系统设计的各类问题找到一般思路,最终形成传感器课程教学的一般方法。我们以测速系统在课程中的讲授为例,详述六步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及部署情况。

1)第1步:设计情景项目。六步教学法中第1步为提出问题,将课程教学带入情景项目中,引出与传感器相关的系统(速度测试仪)设计。与单纯地引出问题相区别,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设计情景,积极分析和思考该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此环节中至关重要,其中可供参考的技术性问题包括:速度测试系统如何与传感器关联?哪类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便于被测速系统处理?

2)第2步:引入敏感元件。在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选取某类传感器讲授理应视课程的教学进度而定;而对于六步教学法中敏感元件的引入,可选取适于项目设计的各类传感器进行分析和比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习者对不同传感器特点的认识,还能为系统的宏观设计甄选传感器并为后续教学环节准备条件。霍尔开关属于磁电式传感器的一种,常用于磁性物质的检测,利用磁场还能将非电量如力、位置、速度、角度等物理量转换为电量进行检测和控制[3]。光电开关则能够利用光电反射进行目标物体的检测[4],擅长液位控制、产品计数等。由于这两类传感器在应用过程中采集电路简单,输出便于处理,因此在测速系统中应用最为普遍。

3)第3步:分析工作原理。在六步教学法中,涉及传感器原理的讲授无疑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原理分析过程中,课堂教学需要帮助学习者厘清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参数、敏感特性、变化规律、应用电路等,而此环节也是授课过程中难度最大且最为枯燥的部分。教学设计者应配备相应的图文动画、仿真测试、实物模型等教具辅助课堂授课,旨在平复该环节中学习者知难而退的抵触情绪。就霍尔开关的测速原理而言,教学的辅助资源可包括磁感应动画、霍尔开关仿真电路、霍尔元件的实物展示等。

4)第4步:划分电路模块。在六步教学的设计中,情景项目的选取往往关注其趣味性和完整性。就一般的传感器应用设计而言,系统的构成至少包括敏感信号的采集、数据的转换和控制以及系统的显示电路,测速系统也不例外。在系统整体方案出炉之前,构建系统功能模块是学习者的必经之路。就课程本身而言,为强化传感器的学习目标,授课时更应关注敏感信号的采集和转换、数字信号输出时与控制、显示电路的接口设计及工作原理。

5)第5步:运行仿真测试。系统模块间建立关联之后,项目的教学设计也趋于完整,此时验证设计方案和编写并运行测试程序将成为六步教学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从教学效果上讲,仿真环节将验证前4步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案正确与否,成功的测试结果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者的编程能力并非传感器课程的考点,然而就传感器应用系统的智能化[5]发展趋势而言,软件的编程及移植能力必将迅速提上传感器技术课程能力培养的议事日程。仿真测速电路中,霍尔元件产生的脉冲信号由脉冲源替代,测速系统的中的键盘、单片机、液晶屏和扬声器分别实现调速控制、速度计算、显示输出和阈值报警功能。

6)第6步:梳理应用系统。以项目式教学为[6]驱动的六步教学法中,应用系统的梳理环节意味着展开一个项目所涉及传感器知识点的整理,旨在引导学习者进行传感器应用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和知识积累,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的理论升华。

3结语

以测速系统为例,六步教学法为传感器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般思路,即以剖析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设计规律为主线,以传感器应用过程中的参数变化、敏感特性、工作原理为基础,通过对比敏感元件、构思设计方案、连接系统模块和编写测试程序,为学习者展示一个全景的传感器应用与实践平台,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相关的课程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设计能力,增强了其应用系统开发的信心与勇气。鉴于以往传感器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者的掌握程度,项目的选取更加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此供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参考。

作者:张婧婧 李勇伟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平.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54-180.

[2]李姿景,张具琴,陈嘉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10-111.

[3]丁芝琴.基于霍尔传感器的电机测速装置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0(5):81-83.

[4]左兆陆,郑宾,丁高林,等.基于红外线光电开关的测速系统设计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11(8):82-84.

[5]谷有臣,孔英,陈若辉.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综述[J].物理实验,2002,22(12):40-42.

[6]吕振华,殷香麒,荣长军.论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62-63.

第十篇: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

变态心理学;角色扮演法;学生模拟教学法

应用心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干预技能的专业人才,变态心理学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重点之一是描述异常心理现象的表现,即与正常心理现象的区别,可为在心理诊断和咨询工作中鉴别严重精神障碍,方便及时转诊治疗打下基础。为此,本门课程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应侧重培养对心理障碍的解释、鉴别、诊断等实践能力[1]。针对在校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症状的现状,变态心理学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研究针对变态心理学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分别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作比较,以探讨变态心理学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承德医学院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1班为实验组,共41人,采用多种教学法;2班为对照组,共28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班学生平均年龄均为20周岁,男女比例均衡。两班均在第五学期开设变态心理学课程,均使用张伯源编著的《变态心理学》教材[2],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两班学生年龄、性别、对心理异常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授课时,实验组学生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模拟教学法等。下面以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学生模拟教学法为例进行概述。

1.2.1角色扮演法:在学习心理障碍症状这一章时,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施教。学生分为5组(其中1组9人,2-5组各8人),同时将所有心理障碍的症状名称随机分成5部分(A-E),每组学生负责一部分症状(如1组负责A部分,依次类推),用一周的时间进行预习和角色编排。课上每组选一名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本组心理障碍的表现,表演后由同组另一名学生讲解知识点,并共同讨论相关案例。

1.2.2学生模拟教学法:在讲授人格障碍这一章时,采用学生模拟教学法[2]。实验组学生随机分为8组(其中1组6人,2-8组各5人),每组学生抽签确定所负责的人格障碍类型(以ICD-10为依据),提前一个月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课堂上,学生模拟教师的角色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集思广益,用各种新颖的方式来讲述本组负责的特定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模拟教学完成后学生集体讨论,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

2结果

在第五学期末进行变态心理学期末测试,试卷成绩作为总成绩;分别将涉及心理障碍症状、人格障碍章节知识点的所有习题分值相加,作为作为相应章节的评价依据。实验组学生心理障碍症状部分成绩、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学生人格障碍部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变态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各有不同,对于实验组的学生,本研究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理论的同时结合案例教学,遇到难点时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知识空洞、抽象的章节使用角色扮演法,容易混淆的章节使用学生模拟教学法等,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3.1角色扮演法

心理障碍的症状是变态心理学课程的重点章节,是诊断和鉴别各种心理障碍的基础,也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学生普遍反映异常症状的概念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各种症状相似度高,难以区分。因此,对于心理障碍症状章节本研究采取了“角色扮演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心理障碍症状部分成绩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学生。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设计相关情景,扮演具有某种症状的患者角色,能更深刻地体会此类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其他同学也能更鲜活地看到各种症状的表现特点,便于学生对各种症状的理解和鉴别,记忆更加深刻,更易于达到教学目的。具有体验式特点的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更精准地领会并揣摩各种异常心理症状的表现和特点,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表演中轻松掌握知识,迅速提升症状鉴别能力[3]。因此提示,角色扮演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学生模拟教学法

在精神障碍诊断系统中,人格障碍是一种独立于精神病和神经症的疾病体系,是变态心理学课程的重要章节,但由于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不同人格障碍的表现存在交叉现象,容易混淆,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模拟教学法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准备与教学试讲,让学生熟悉教学过程,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4]。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讲授人格障碍章节时使用了学生模拟教学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组学生课前积极准备,课上认真讲解,熟练掌握了各种人格障碍类型。在模拟教师角色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组织教学、梳理知识、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教学实践经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完善。但由于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在向其他学生讲述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内容系统、清晰地展现出来,影响了其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每组同学仅熟悉本组负责的人格障碍类型,对其它人格障碍类型的了解有限,最终该部分测试成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以后用该教学法讲授此章时,可加强“教师归纳总结”环节,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

4小结

本研究变态心理学期末总成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变态心理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模拟授课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任何教学方法都各有所长,有其独特的适用群体和适用课程,本研究将其细化到适用的知识点类型,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至关重要。但要综合考虑整体授课过程,以适当的频率开展,避免过度加重学生课下负担,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作者:杨志杰 陶佳雨 何雪娟 单位:承德医学院心理学系

【参考文献】

[1]张瑾,刘新民,刘培培,等.变态心理学“基于问题学习”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138-139.

[2]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6.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8

一、历史保护区的更新

1.保护区的划分

库车县城规划区内现共有30处遗址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为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9处。包含龟兹古城大遗址核心保护区,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萨克萨克历史文化街区、试验城历史文化街区、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科克奇买里——欧尔达巴格历史文化街区共5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48.5公顷。在这一层面,主要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的风貌特色。以地块为单位进一步评估现存建筑的价值、特色,保留或拆迁改造的经济社会成本,进而细化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控制要求。对构成保护区风貌特征的历史建筑、街巷、植物、传统文化空间等要素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的措施,并围绕保护建筑要素和城市风貌特征要素制定城市设计层面的规划控制导则,确定拆迁改造力度和时序。

2.重要单体的保护

针对库车城区内18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场所;县域内27处部级、自治区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根据道路和建筑现状,详细论证划定城区内18处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的保护区划,并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和保护建议。整理、补充完善库车城区周边的27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要求。

库车民居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建筑造型优美、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库车地区现存的古代民居建筑表现出优美的造型、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在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人们总结利用自然环境的经验,吸取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点,发展出本地区的优秀民居。库车传统住宅院落沿街巷两侧排布,多为合院式的内向型布置。建筑采用土木作为结构材料,朝院外一侧为素面墙体,朝院内一侧开门窗,并多设置外廊作为室外与院落的过渡。库车老城区对原住居民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具有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适当降低居住密度,在室内添加现代化设施,就可以形成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既可以保持传统的社区构成,又可以减轻社会动迁的改造成本。

根据在老城区内全面的入户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保持着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是一家一院的,院子里的绿化都很好且依然是家庭活动的中心。部分居民也已经在房子里安装了抽水马桶等,获得了较满意地居住环境。根据随机抽样访谈的结果,大部分居民均表示,只要老城区内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他们都不愿意离开。库车历史文化遗产可观赏性较强,并与自然景观关系密切。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展示利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当地旅游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山水格局保持了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库车建城于天山南麓渭干河和库车河水系的交叉地段,北倚却勒塔格山。穿过库车历史城区的乌恰河和盐水沟,是库车城市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目前盐水沟在城区段内水量较小,河床长期裸露;乌恰河河床内也因长期干涸而开垦为农田或建造了民房。但由于河床与两侧高差数米,因此河流的边界仍然十分清晰,反映出了真实的历史环境信息。老城区内道路体系保持了清代的格局,但部分街巷没有沿用传统路名。将老城区现状平面图与库车民国年间的“库车县街市图”相对照,并结合历史文献、《库车县地名志》的记载和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可以确定老城区内80%以上的道路保留了下来。

历史城区内,除天山路和实验城路打破了原有道路体系外,其余新修道路基本都沿用原有道路的大致走向。如建设路等与龟兹故城东城墙平行,没有干扰历史信息。现存的大量民居建筑均是在历史过程中,由原住民自发营建的。即使年代稍晚的建筑,也大多沿用传统的建造方式和传统装饰,较完整的保存了清代风貌。为了更准确地判定清代老城区范围内现存建筑物状况,我们对每户进行了入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7大项30小项。共调查12000座建筑,6000余户,采集数据近20万项。整个调查区域内的民居均以一层为主,个别加盖二层楼(老民居也有),均为院落式。主要居室设于院落的一侧,或成曲尺形布局,也有的围成三面。建筑本身采用平屋顶,外廊式。结构大多以木构梁、柱为主体。外墙用土坯包砌,上作平顶,门窗用木质材料。在建筑细部处理上,不但有当地惯用的雕刻装饰,同时吸纳了许多中原建筑的做法,反映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和。部分民居有着一、二百年的历史,形式、材料、技术做法特点突出。但即使年代稍晚的民居,也多真实的保留着这些古老的传统。

二、历史城区利用开发

库车历史城区内清晰的保留着城市不同阶段的历史遗存,尤其是汉唐故城内的哈拉墩、皮朗墩、萨克萨克墩等重要的文物古迹,是汉唐时期内王宫、宫苑、佛寺的重要遗址。曲折的城垣和高大的墩台,也是空间上的重要景观要素。虽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地的人们对这些文物古迹的历史毫不知情,几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更未予以强调和突出,有的地方还在慢慢的被蚕食。相比汉唐遗址,老城区受到的关注度略高。库车县文物管理部门在2008年,对库车老城区314国道南侧的清代子城城墙遗址进行了局部修复和环境整治。通过修复北面、东南面城墙本体和铺设青砖路面,培植绿化带等,使沉寂百年的清代古城墙遗址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对于同为城市重要组成的外城城墙遗址、十字街等,并没有予以同等重视。

目前城区内开放展示的文保单位只有4处,城区内开放展示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作为博物馆使用的林基路纪念馆和库车王府,作为宗教场所使用的库车大寺,这些多由文物局负责讲解。但其缺乏统一的展示规划和管理机构。其中,林基路纪念馆和库车王府博物馆属于库车县文物管理部门管理。库车王府的其余部分分属库车王和旅游公司使用,库车大寺属于统战部管理。老县衙主要作为林基路纪念馆宣传,没有强调其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库车大寺和宗教法庭、库车王府虽然已经对外开放参观,但也是孤立式展示,没有将其与城市整体的展示结合在一起。在老民居的展示利用上,主要是由文物局主持修缮加固,旅游局负责联系接待,由政府与户主签订旅游接待合作协议。目前的开放试点有高台民居(霍加老总住宅)、大法官住宅(阿不都瓦依提卡孜阿吉住宅)、警察局长住宅(尼牙孜阿吉住宅)等3处。由于目前开放的民居数量较少,展示解说和活动特色不突出,彼此间缺乏串联且与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有机联系,利用效果并不太理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