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例6篇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语文老师要致力于创建一个校内外相互联系、课内外相互沟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整合各种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学习的环境更加优化,学习模式更加先进有效,并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来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1.有序性与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序进行的,学生可以规划自己的学习,有步骤的进行,来保证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有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应该也是开放的,它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社会问题,课本和实际生活等。而且学习的时间空间没有限制、指导方式、组织方式具备开放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灵活的选择是在课堂还是在校外教学,同时学习时间的安排也具有很大的弹性。

2.综合性与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包括了写字识字与口语交际,阅读以及写作等四个方面,它是这四个因素的综合,这四个方面同时也是语文学习要达到的课程目标。例如:在体察社会,体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到语文的学习来自于生活。综合性学习,还是一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这种学习方法将学习的探究与学习的接受综合起来,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综合起来,将课堂所学与课外所学综合起来,比如:学生可以自己策划一个主题然后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得出分析结果,写出活动的计划与总结。

3.全体性与主体性

综合性学习要求的不是个别同学的参加,而是所有同学的参加,即学生的全体性,使每位同学经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来达到使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从另一方面说,全体性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即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身其中,能够很好的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尊重对方,善于理解和宽容他人,就如目标要求的那样“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同时,综合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亲自设计并且组织活动,注重探索与研究过程。

二、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案

1.注重探索的过程

具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体验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促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每个学生实际上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在主客观的互相作用中来构建主体自我的,从而使个性素质最终形成。我们应该注重过程,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情感反应与探究行为表现上,而不是只关心以结果的形式来展现和检验的技能与知识,比如:学生只要融入感情,真切体验并且全身心投在新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学生的个性素质有所发展。

2.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为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倾向于功利主义,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还是以与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相关的内容为依据。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们应把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而不能只关注那些可以通过结果来呈现、检测的知识与技能。从这一角度来看,应该对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和体系来重新构建与思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注重对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出坚强的毅力,使自我个性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3.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目标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关键性原则就是生成原则。学生必须积极主动的实践与综合性学习有关的行为,有了亲身体验以后,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产生,从而新的目标和问题就会产生。比如《说说广告》,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即“设计自己的广告”会产生,使新的课程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构建。

4.主动探索、创新实践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能否体验活动过程,能否掌握研究才是最为重要的,而非研究的成果。如在《说说广告》活动中,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小组合作搜集形形的广告,对广告进行分类,课上既启发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也为学生创造了多向思维的环境。在学习中,学习如何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向别人学习将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于终身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结语

本次语文课程的改革亮点在于综合性学习方式的提出,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目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实施,正确的理解掌握和虚心的接受,这个课题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它有待于每个教育工作者去为它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文学 韩国语 教育 方法 学习 活用

韩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性的提高,在国际上对韩语的关注度也有所增加,关于作为外语的韩国语教育而言,韩国语教育的方法也需要有一个积极模范的阶段。即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外语教育,要根据韩国语和韩国文化,制定一个模范的教育方法。比起具体的通过文学作品来学习日常沟通,培养学生本质性的韩国学或者韩国文学学习,是方法论理论的基础。

还有像这种方法性的模范化的必要性。根据韩语教育学支配的原理,语言不仅仅是”使用”层面的活用,更要是”文化”原理层面的活用为重点。这样要求的韩语学习的必要性,不仅仅是日常沟通,文化学习或者文学学习要呈现扩大的趋势和密切关联。再加上,最近研究学习韩国语的专门家也在增多。这些专门学习韩国语的人,也会让韩国留学的人数增多,韩国语学习的必要性和期待水准,从现在起,要展开其他的形式。韩国语学习的必要性要呈现多样化,韩国语学习方法论也要有新的模范性的理论体系出现。

一、在韩国语教育中文学的地位

一般来说,对于外国语的学习,以一般日常沟通为目的。如果想上升到学习文化和文学的话,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英语为例,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但是仍然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还有,英语教材中,可以用来学习韩国文化和高级语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内容完全废除了。韩国文化不仅仅是对韩国情况的理解,是可以帮助学习者运用韩国语的能力,关于文化或者文学,不能和读写能力相连接。这些现象不仅仅是教育者和教育机关的问题,实际上关于韩国语文化的教材的收录地域间有很大差异,作为外国语教育来讲,资料也没有做到活用。

文学是学习语言的学习者的重要资料。在学习韩国语的过程中,文学可以成为优秀的听力和阅读的资料,通过积极的阅读和听力的练习,写作和说的表现也会有好的方向的发展。即,通过文学可以对韩国语的理解和表现有整体性的执行。

二、韩国语的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和文学

我们以以上论述为基础,文学在韩国语教育中到底要怎样学习,我们来具体看一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学知识不仅仅是教育,是培养文学活用的语言能力。通过相比较而言更广阔的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性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了解韩国语这门语言的表达和韩国人的思考方式。比如金素月的《金达莱花》这个作品,不要只是考虑这个作品的文学性的意义,而是要以从诗的表现来段炼说和写的活用为中心。通过具体的对诗的朗读,可以对诗的内容有所理解,可以展开对作者的思想的讨论。即以具备比喻性的表现或者强调性的表现的语言构成能力为中心,不是教文学本身,要选择学习文学属性的方法。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引下,教授学习的方法首先从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出发,组织学习者的语言活用。特别是根据文学作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活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漫画,广告,文件,新闻报道,杂志等中收录的评论,旅行记录文等也可以作为文学学习活用的材料。通过这些实际的资料,可以慢慢培养韩国语的运用能力,解决现在韩国语教育中的困难。也可以把自己背的单词不费力的在生活中见到并且就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媒体表现和文学性作品的理解可以包含创意性的能力思考,这种能力可以对说和写的运用有帮助。并且还可以结交韩国朋友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对于学习新的词汇,网络用语流行语的学习也有帮助。韩国语教材的开发是以后核心的迫切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的多样化和位界化和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不同制定不同教材是中心问题。首先,我们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先以文学活用为基准。提供多种的语言学习场景,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际语言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有效果性的提高。

三、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韩国语教育中文学教育为次元来展开讨论的文章。通过文学的学习对于高级的语言学习者的帮助。

这样的论述方向,在以后的语言等级教育中,方法教材等的问题,不仅仅是韩国教学研究中的软件问题,也是关于韩国语教育的政策指导性的硬件性的要素出现。比如,没有对于韩国语教育的一惯性的促进的机关部门,体系性的教授研究韩国语的教育机构也没有。针对外国人学习韩语的课程的体系性的指导要开始养成。专门性的研究的学会逐渐设置。特别是在大学中,首先系统化的设立。通过这样的专门化的学习,可以对韩国语语法更准确的来学习,可以学到生活中更实用的韩国语。实用性的日常沟通的必要性,韩国文化教养的必要性,韩国学研究,作为专门研究者的必要性,可以实现学习者多方面的要求。

最后,关于韩国语教育的问题,可以很好的受用于讲授学习者的方法的研究的成果,积极的起到模范作用。特别是最近新出现的研究,新出现的观点,更要带着新的理念和研究成果,用于韩国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的实践,才可以开拓出更受用的韩国语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权重分.学习外语中新体语能力的重要性及文化的关系[J].首尔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1998.

[2]金多行.通过英国的文化教育――评价,语言和文化的透视[A].韩语教育研究[C].首尔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1997.

[3]金钟石.小说感赏的有型和小说教材的位阶化[A].小说感赏方法论研究[C].首尔大学出版社,1995.

[4]孙东哲.话剧阅读的活用中的英语教育方法[A].英语教授-学习方法论[C].韩国文化社,1999.

[5]李永主等.韩语教育学研究和教育的机能[A].《四大论总》46集[C].首尔大学校司法大学部,1993.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文3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文4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何谓学困生,一般来说,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低于课程标准中听说读写的要求,并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学生,我们就称之为学困生。由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学生也无法摆脱这种学习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转化,争取让学困生摆脱困境。

一、学困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差

学困生平时不爱学习,因此一些语文固定词语和句子还有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导致在运用中无法使用。语文基础知识主要表现在字词、修辞、古代和近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写作等等相关的知识。学困生对于这些有一定的掌握,但是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比方说在字词这方面,不会读和不会写的字还有很多,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3500字。在写作方面,由于平时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导致在写作时,根本没有词语可以用,导致生搬硬造的现象频发。所以,有的学困生根本不写作业,即使偶尔写作业也是字迹模糊,错别字一大堆,平时考试成绩低于平均分。

学习知识基础差的学困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学困生没有积累知识的意识。没有完全意识到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语文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一般过多地强调小组合作和讨论,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三,学困生缺乏学习的环境。基础知识的积累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的积累,很多家庭不注重营造读书氛围,没有让小孩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第四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这门学科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没有系统性,如果语文教师不总结,那么学困生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

(二)学困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一门的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分散,走神好动,听课效率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学生没有运用正确学习方法的意识。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其实他们不知道人的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毕竟不同的记忆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记忆维持的时间更长。第二,语文教师没有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于学困生的关注较少。第三,家长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很多家长都认为,语文是母语,已经有先天优势,不需要再过多的关注。

(三)学困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多因素的原因造成,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丧失的学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学困生没有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必要,只是浪费时间,所以根本学习不到语文的精髓。第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枯燥无味,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有一些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固,学生会产生不信任的情绪。第三,家庭教育中不重视语文教育。过度地强调数理化。

二、针对高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一)教师层面对学困生进行关注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照顾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教学的合理性。学生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长期积累的,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学困生面临的困境无法解决。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照抄照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在优等生和学困生差异较大的班级,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师计划时,必须要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优等生的提升,又照顾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二)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语文教师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语文教师向学困生灌输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主观上有这个意识,然后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授有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学困生在背诵诗词时,一般都是死记硬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指导学生分阶段地背诵,并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达到最佳的记忆状态。

其次,提高家长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的家长。很多高中学生的家长对于高中学生寄予很多的希望,造成学生很多的压力。家长一直有偏向于数理化的学科,对于语文不加重视。所以,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就较差,因此,家长必须要给学困生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照顾,才能让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动力,在学校更好地学习。

最后,增强学困生学习的意识。高中生已经基本上都接近成年的年纪,所以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已经有很多的想法并且拥有一定的责任感。所以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责任,树立一种“为自己学习”的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困生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高中生已经可以明辨是非,对于教师出现的一些错误,学生应该主动向教师反映,而不是不信任教师,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得不偿失。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语文素养,让学生信服,喜欢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过难或者过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困难不是一两天造成的,而是长期学习不当的结果。针对学困生知识基础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争取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同时,语文教师也必须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来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外语教育模式;本族语文化;课程改革

在中国,外语学习热现象由来已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意识到语言的学习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学习,因此目的语文化导入成为很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之一,很多人对外国文化了如指掌,却对本土文化知识甚少。但是,这种趋势早已产生诸多弊端,很多学生把目的语文化学习当成学习的第一要务,却忽视了对本族语及其文化的关注,长久下去,势必导致外语学习者本土文化意识的淡薄,进而导致本族语文化的缺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当前外语热现象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果外语教育和本族语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那么,这种一边倒的趋势是不是真的符合外语教育的初衷?本文将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对外语教育中的本族语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如何同步提高两者的学习效率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一、中国外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很多研究者对中国当前外语学习现状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韩特指出,大部分父母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很多家长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尽早开始,以免输在起跑线上。董燕萍对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在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三分之二的学校在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也有研究者认为把外教资源融入到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和体系中,会对外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学者意识到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提出外语教学中应该伴随着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和深入学习。综合学者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把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现状特点总结如下:(1)英语学习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2)越来越多的聘请外籍教师;(3)推崇课堂语言单语制(即信奉课堂语言应该全部为英语);(4)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外语学习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当前中国外语学习现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是不是年龄越小,学习效果就越好呢?是不是外教就真的比本族语外语教师更适合中国的学生呢?另外教学语言到底是单一的英语好,还是英汉结合更合适?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针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才是学习任何语言的必由之路。

二、外语教学中的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

因为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目的语文化往往被看作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脱离文化因素的外语学习很难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早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和语言教师的重视。但是,作为某种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母语文化又往往在外语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如何正确处理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却存在很多误区:首先,大多数研究者注意到了目的语文化的重要作用,认为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与语言本身的学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研究者却往往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同样,外语学习者也往往更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却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一个误区。其次,即便有研究者意识到本族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更多的关注点也是停留在本族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影响层面,如母语文化负迁移等,这方面可参考的文献比较多,具体可参见袁彩虹的系列文章。但是对于母语文化的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再次,虽然一些研究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母语文化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性,但是对母语文化的界定并不严谨,只是给了一个泛泛的“母语文化”的概念。原因就在于母语文化本身涵盖面非常丰富,大部分研究者没有对具体的、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母语文化进行概括和总结。另外,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于发现的问题并没有提出十分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教师和学生却往往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学习,这种现象体现在诸多领域,对于很多年轻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认知水平较低,缺乏古典文学素养,在英汉语交际,特别是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蹩脚的翻译,甚至是错误的表述。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节目中,曾经有一个求职应聘者,面对公司企业负责人提出的翻译《白蛇传》的要求,表现的茫然而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在于她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白蛇传》知之甚少,以至于翻译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明显的内容方面的差错。

三、外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模式的建构

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要求我们寻求一种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模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要找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模式,将外语学习与本土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结合实际的、多元化的外语教育理论和方法

束定芳曾经用“呼唤”一词形容建构有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迫切性。并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外语教师意识到,国外的相关理论虽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但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更需要自己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展,很多理论逐渐退出人们关注范围并逐渐被新的理论所代替,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到人本主义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兴起的建构主义,从源于拉丁语学习的语法翻译法到19世纪末的直接法再到二战后推行的听说法及后来的交际法,合作教学法、多元智能教学法。必须承认所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曾经为英语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础。发展全新的教育理论,同时对另一理论的某方面进行理性的批判和思考固然意味着进步,但是全盘否认某一理论也同样过于武断。因此,只关注某一教学理论,只依赖某一教学方法的行为是片面而狭隘的,必须充分认识并理解每种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和长处,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将他们有机结合,发展出一种多元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理想”的外语教育工作者

长久以来,很多人坚信核心英语国家所推行的“最理想的英语教师应该是母语为英语的教师”。支持该观点的Quirk表示,最理想的英语教师应该是母语为英语的教师,并提出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师所提出的办法来解决。原因是外教在语言流利性、习语的掌握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上相对于当地的本族教师更优秀。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语音方面,母语为英语的教师较为理想。但是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音的学习,所以单纯从语音角度去考虑理想英语教师的问题显然是片面的。根据欧洲语言教育的传统,理想的某种语言教师应该是在语言水平上十分接近该目标语的本族人,同时又与学习者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显然,这样的传统考虑到语言学习中涉及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认识到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并充分意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如果本族语教师通过不断刻苦的学习掌握了作为外语的英语及相关的知识,同时他又对学生的文化和语言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那么这样的英语教师就比外教更具资质。

3.有明确学习意识的学习者

所谓有明确学习意识的学习者就是指学习者必须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渴望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逐渐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率。可是,决定何时开始外语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具体说来,教师的资质、学习者可以用来与英语相互转换的母语水平、对英语语言的态度等都要考虑在内。在中国,很多学习者由于年龄过小,母语认知水平低下,加之父母老师施加的学习压力过大,种种因素导致学习者很小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盲目的从众心理是很多家长和成年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学习的原因之一,一些学习者变成了“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甚至有一些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还是外国的语言高级,还是外国的文化进步”的错误观念。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这必然要与每个学习个体密切相关,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答案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学习外国语言,弘扬本土文化。

4.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有机结合

学习英语不该以牺牲本土文化为代价。戴炜栋提出“所谓本土性原则,就是指建构外语教育体系时应该立足于我国外语教育实际,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主张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特点,有助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当然,文化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我们最终要以该语言进行交流,如果没有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很容易导致一些由于缺乏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而产生的语用错误和交际失误。但是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目标语语言文化而使本土文化的学习和导入被很多人所忽视。我们要学习他人,但同时要重视展现自我,作为英语学习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宣传自己的文化,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也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四、结语

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热现象固然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但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使英语学习变得事倍功半。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有必要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杜绝盲目推崇和完全依赖外国教育模式和方法,深刻认识英语教育必须与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只有全面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推行立足本土情况的英语教育模式才会使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走上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韩特.我国外语学习低龄化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11.

[2]董燕萍.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语要从小学起”的问题[J].现代外语,2003,(9):40-47.

[3]陈伯超,付瑶.把外教教学纳入开放式教学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0,(9):63-65.

[4]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2):4-9.62.83.

[5]Quirk,R.Languagevarietiesandstandardlanguage[J].EnglishToday,1990,(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