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传说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5-11 10:34:04

关于七夕的传说范文1

1、七夕节的传说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2、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关于七夕的传说范文2

关键词: 中国 韩国 七夕节风俗

每年阴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特别是近年来称为“中国情人节”,而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友邦韩国,作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汉文化圈国家,七夕节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韩两国的七夕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本文将从中韩两国七夕的由来、风俗、食俗等方面分别进行比较,探讨中韩七夕文化的异同。

一、中韩七夕节的由来

在中国,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和凄美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相关。据记载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在三四千年前,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加深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已经有了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古人将东西南北各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为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称为“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汉字里“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人把日、月,以及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称为“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这种方式,在韩国语、日语中都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在韩国,受我国文化影响,同样将阴历七月七日作为传统节日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早由专门记载我国汉代怪谈故事的《斋谐记》流传至朝鲜半岛。被挖掘出的建于公元408年的高句丽古墓中发现画有中间为银河,两侧为牛郎织女的壁画,这也是七夕节极早传入朝鲜半岛,在韩国有着悠久传统的证明。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称牵牛星和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遇是早在中国周代人们通过年复一年地观察天象得出的经验。

二、中韩七夕节的风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即使同为七夕节,各地的节日风俗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举例来说,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开七夕香桥会的传统。每年七夕,人们都会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人们在夜晚祭祀牵牛织女双星,乞求福祥,并焚化香桥,象征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相会,这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在陕西,七夕晚上女孩们将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并给“巧姑”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剪下一截,放入清水中,使之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茶酒等祭品,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脂粉。祭拜双星后,把脂粉分为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韩国,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妇女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织布手艺向织女乞巧。在七夕节当日的清晨,妇女们将香瓜、黄瓜等瓜果摆在桌上,向织女行礼并祈祷女红技艺提高,之后妇女们观察供桌,如果供桌上挂有蜘蛛网的话则认为是天上的织女接受了自己的请求,会感到十分高兴。或是少女们在酱缸台上舀好清水,在清水上摆设一个盘子,盘内铺设平整的香灰,如果说第二天香灰上有什么东西经过的痕迹的话,就相信这是织女显灵。相信织女在天上掌管针线手艺并进行乞巧源于中国唐代的传统风俗,但是韩国人的七夕节并不与中国完全相同,在七夕节的当天韩国各家各户摆设煎饼和当年摘的水果,妇女们在酱缸台上舀放清水,祈祷家人长寿和家宅安宁。在一部分地区还有着在七夕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或到农田里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韩国阴历七月酷暑已经逐渐消退,农家除草等农活结束后直到秋收之前相对比较清闲,因此,在经历了梅雨季节之后的七夕之际,韩国农家有着晾晒梅雨季节里变得潮湿的衣物或书籍的习惯,称之为“书曝衣”。《东国岁时记》中记载着这种七月七日晾晒衣物的古老风俗。这一天人们凭借各家拿出来的衣物和书籍用来评价各家生活状况的好坏。

三、中韩七夕节的食俗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传统节日里各种食俗文化非常发达。七夕节的传统食品以南方的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花样丰富,主要材料为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在七夕这一天晚上,人们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乞巧。有的地方饮酒,有的地方过去流行未婚女子趁天黑结伙偷菜,回家做成一锅炖菜,或者做成包子或饺子,包子或饺子里放顶针或针,谁能吃到包有顶针或针的,就会变得手巧,但是近年来七夕节经常被商家利用进行一些营销活动,大肆炒作,古老的节日渐渐变了味。

韩国的七夕传统食品主要为面条和煎饼。这是因为韩国人认为七夕过后如果说开始刮冷风的话,小麦制作的食品就是过季的食物,食用这种食物是一种忌讳,所以在这一天要使用小麦制作的面条和煎饼,意味着珍惜一年中最后品尝小麦食品的机会。

四、结语

尽管中韩两国民族不同,七夕节的习俗各异,但是乞巧、祭祀等活动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反映了两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优良传统,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对于传统历史的重视渐渐减弱,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都更多被商家视作销售的大好时机,“节”味减退,“钱”味渐浓。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通过和家人共度传统节日,享受合家团圆的同时延续传统文化,这对忙碌的现代社会人来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顺峰.我们的岁时文化和传统游戏百科辞典[M].迦兰文化社,2006.

[2]rose1001.duri.to/.

[3]张帮俊.日本的“七夕”节[J].农家之友,2011.8.

[4]baike.省略/view/8489.htm?fr=ala0_1_1.

关于七夕的传说范文3

节日起源

自然天象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们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迟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

时间数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xx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妇女乞巧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传承发展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9]有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书经》时代(春秋中期)。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1]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了乞巧习俗,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习俗。

20xx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七夕赋予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现代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相应诞生了一些关于女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习俗。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民俗专家表示,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节日别称

乞巧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乞巧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关于七夕的传说范文4

七夕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20xx年七夕是几月几日?20xx年七夕节时间为:20xx年08月09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二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情人节节日发展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七夕的传说范文5

“许了什么愿啊?”

“这是秘密。”

在日剧《大奥》里,为了纪念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大奥》里的女人们正在忙于把写着自己愿望的彩纸系到竹枝上。长着酒糟鼻的浦尾的愿望是“今年一定要瘦下来”,吉野则希望“可以存下俸禄盖起大房子”,而头发花白、已经徐娘半老的葛冈夫人写的竟然是“希望可以得逢良缘”。

像“圣诞树”一样的许愿树

没错,日本也有类似“圣诞树”的玩意儿,只不过这树不是杉树,而是竹枝;它不是用来过圣诞节,而是用来过七夕的;树上挂的不是琳琅满目的礼物,而是五彩缤纷的愿望。每年七夕,在日本随处可见高高的竹枝上坠满五颜六色的纸笺和各式精致的小饰品。而这一天,带给日本孩子们好运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来自中国的神仙――织女。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不知在什么时候漂洋过海,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落了脚,并被日本人民发扬光大,赋予了新的意义。最初是在奈良时代,那时的七夕是达官贵人们的节日,他们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到了江户时代,七夕节传入民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智慧,这时的七夕节,在日本有了丰富的内容,“圣诞树”的创意,就是源于这个时代。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因此我们才能在描述德川时代末期宫闱生活的《大奥》中,看到写愿望、挂竹枝那样盛大的喜庆场面,而在此之前,七夕节的种种风俗,已经完成了由上流社会传入民间,在民间发扬光大,再次传入上流社会这样的过程。因此,德川时代上流社会的七夕风俗,已与民间并无二致。

如果说牛郎织女是日本从中国借去的故事,七夕节是日本从中国借去的节日,那么“圣诞树”的创意,绝对是属于日本本土的专利,也是日本独有的风俗。直到如今,每年的这一天,大人和小孩们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纸笺上写下千奇百怪的愿望,用彩纸做出精致的饰品,一起挂满竹枝。于是在脍炙人口的动画片《蜡笔小新》里,我们看到调皮的小新居然爬到了竹子的顶端。

据说愿望挂得越高,就越有可能被实现。这大概是因为越高,便离神仙越近的缘故吧。

无关爱情的情人节

除了“圣诞树”,七夕这一天,日本的家庭也会在院子里摆些水果和精美的食品供奉神灵,希望织女保佑自家女孩书法、裁衣等技艺能有所进步。发展到商业活动丰富多彩的今天,七夕节的许愿内容也变得千奇百怪,可以祈求姻缘、事业,也可以具体到想要一本书、一个玩偶。

但无论如何,日本的七夕节都不是恋人之间的节日,没有巧克力,也没有玫瑰花,这场盛大的庆典活动是全民性质的,是日本人民将中国传说和本土文化融合起来的产物,商业色彩淡薄,极富传统风韵。

有人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不是个美满的故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有什么值得庆祝呢?

这个节日,一开始和爱情有关,但因为传说的女主角有一双无与匹敌的巧手,在之后漫长的年月里,无论是在故事的本土中国,还是在发扬了故事的日本,人们近乎忘记了那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憨厚农夫――“乞巧”,成了七夕一以贯之的主题。

女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奉上新鲜的瓜果,虔诚地祭拜,用意无非是祈求织女赐予好手艺,从而觅得佳偶良缘。总之,一切逃不脱一个“巧”字。

现代社会,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需要的不再是一双会穿针引线的手,而是一个能转动的大脑。所谓“识字三分巧”,日本人在七夕这一天,不过翻版的2・14情人节,他们“乞巧”,祈求织女赐予智慧和知识,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并非“兰月兰夜”

尽管日本的七夕过得有声有色,但细细追究起来,它其实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夕。

在我国古代,根据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每个月份都有一个“花名”,农历七月,兰花吐芳,故七月被称为“兰月”,七夕的夜晚被称为“兰夜”。

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后,大多数地方的七夕节直接挪至阳历的七月七日。这多少让人觉得遗憾。

我们的祖先在制定天文历法时,无不秉承大自然的规律。一年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候有一候的特征。“七月天汉清如练”,农历七月,在季夏与孟秋交界之际,凉风初起,大雨时至,河汉西移。“七七”之夜,当月光洒落银河,牵牛星和织女星正当头顶、大放光彩,这才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确是“胜却人间无数”。如若是阳历的七月七日,喜鹊还在路上,牛郎织女还在遥遥相望,下界就已经热闹开了,不免有些莫名其妙。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罢了,不必太较真。如果硬是要推敲,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有16光年之远,即便是牛郎打个电话,织女也要16年之后才能听到。更何况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已经无人再醉心于这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算一算,我们已经多久没有仰望星空?几十年、几百年?就算偶尔想抬头看一看,环境恶化,隔着城市的夜空,恐怕也是“月朦胧、鸟朦胧”了。

链接:中国七夕

何时回归传统?

韩国人将端午节申遗,国人愤怒了,可是除了愤怒,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端午中秋放假了,可除了当黄金周过,其他一切照旧;人人都觉得应该过我们自己的节日,可逢年过节,气氛还是那么淡薄。这些传统节日,仿佛都跟随着旧历,成为了岁月深处的古董,一些抽象而遥远的概念。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就处在这样一种无奈又无力的状态上。

关于七夕的传说范文6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此次活动突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在全社会营造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氛围。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为引导社区居民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我街组织社区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邀请居民参加了这次活动。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聆听社区书记精心准备的有关七夕节的家庭美德小故事,一边诵读中华经典读物,促进了家庭和顺,邻里和睦。在活动中,居民们不仅了解掌握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更是由此走进了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品味到祖国浑厚悠远的文化风韵。

  整场朗诵贯穿古今,既有古代"乞巧"的重现又有现代诵读的演绎,通过朗诵中华经典美文展示了社区人员庆祝传统佳节的喜悦心情。《七夕的传说》、《读唐诗》等诵读表演,引领回到古代美好的画卷,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热爱传统文化的颂歌,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耳熟能详、满蕴深情的名篇佳作和优秀诗文,充分挖掘我国传统节日"七夕"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工作人员认知传统,感恩祖国,亲近中华文化,热爱和传承华夏文明,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本次活动中,我街道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对广大群众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热潮,更传承了七夕文化精髓,为我街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 日,也是过去青年男女最为重视的日子。社区举办这次七夕节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主要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社区、家庭幸福的生活环境,并且树立广大青年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社区开展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围绕“我们的节日·七夕”为主题, 社区成员在支部书记带领下,组织了部分青年男女参与此次活动,活动内容有:诗朗诵、情歌对唱、观看古代七夕爱情电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

  二、大力宣传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传承中华情爱文明,讴歌纯洁爱情、诠释爱情续写 、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三、通过本次活动,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底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广大青年认识了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社区青年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该做什么?希望能再下次的活动中,社区广大青年在各领域能作出更加重要贡献。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为了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引导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按新都文明办[2011]37号文件的部署,北管委认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节”主题活动。

  一、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节日氛围为更好的开展此次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管委会制作了七夕节日宣传栏,对节日的来历和民俗传统进行宣传,受到机关全体人员和群众的好评。管委会还收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七夕的优美故事和传说,编辑成电子书,上传至互联网供人们免费下载和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进一步使人们关注这一传统节日,为整个社会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举办七夕爱情讲座,体现真情关爱在七夕节前夕,管委会举办了“七夕爱情讲座”,讲座从“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诗词等方面向参加主题活动的人员宣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了解七夕文化所蕴含的崇尚忠贞爱情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怀。大家还围绕七夕佳节颂扬忠贞爱情,家庭幸福的主题,诵读爱情诗歌,激发人们对真情的追求,对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