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例6篇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文1

随着医药需求量的大幅上升,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之一,2003年我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都在花大力气建造或改造物流中心,有的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营。

与医药需求不断扩大和医药物流不断升温相悖的是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在持续下滑。据《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结果显示,医药的位置已从2002年的第2位降到了2003年的第8位,可见医药物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2003年度参加过调查的企业进行统计,平均费用率为19.63%,平均利润率为20.63%,净利润率仅有1%。其中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远远超过美国等医药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率(美国为2.6%)。2004年,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利润率进一步下降,仅为0.57%,已经有18个省连续3年出现汇总性亏损。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分销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医药企业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他们在资金、管理、技术、研发及品种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唯一薄弱的环节就是分销及物流配送网络。没有分销的网络资源,就意味着没有销售能力。为此,他们进入中国的突破口就是寻求与国内在物流配送网络上有一定优势的医药物流企业合作或合资,希望在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为了能成为优势外资企业的合作伙伴,国内很多医药企业将投资方向转向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还有一些医药企业为了能与外资企业相抗衡,增加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样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为博弈的主要筹码之一。

建设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无疑是直面这一挑战的有效措施之一。物流既是医药企业新的增长点,也是应对医药需求快速增长的有效方法,同时,它为医药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

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原则上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这是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医药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制药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在这三类企业中,医药批发企业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需求最为迫切。

其次,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模应与企业销售量(物流量:相一致。目前国内医药流通年营业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一级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配送运营商;对于50~100亿元的流通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成为地区性物流运营商是较好的选择。

当前我国医药物流网络体系正在形成中,7个区域可发展一级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即珠三角物流区、长三角物流区、环渤海物流区、郑州物流区、武汉物流区、西安一兰州物流区、重庆一成都物流区。

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

一般而言,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包括以下12个过程:项目意向、项目论证、筹资、立项、土地确认、方案设计、建筑方案设计与报批、方案审核、建筑招标、其他招标、竣工验收、运营。这里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1、基础条件

不是任何企业可以在任何位置建立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清楚建立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条件,主要涉及到布局、市场需求和选址问题。

布局是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涉及三个层次:国家医药物流网络体系布局、区域医药物流网络体系布局、医药流通企业物流网络体系布局。医药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布局要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现有业务和未来业务,同时参照国家和区域医药物流规划进行调整。如果规划内容没有涉及,企业就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设计尽可能合理的布局。有学者担心,长此以往,从全局看会出现不合理的网络布局,比如在上海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周边,便同时有桐君阁上海医药、九州通等至少4家颇具规模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在建,导致能力过剩。笔者认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牵头抓好国家医药物流网络体系规划布局,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由各省相关部门作出具体区域的网络体系布局。在企业层面,应由企业进行选择。

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需求分析。设计多大的仓库、存储量有多少、每天订单最大处理能力是多少等问题,需要有数据来支撑。数据来源包括:一是现有业务分析,如当前的业务量和业务水平;二是物流配送中心所在区域对医药的需求总量分析,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三是增长趋势分析(包括医药需求增长和企业业务增长);四是其他拓展业务,如仓库租赁,与医药相关的食品、化妆品存储与配送等。需求分析之后,才知道有多少物流量,需要建多大仓库,相应的设施如何配备。

规划设计会涉及到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一定要考虑区位优势,否则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2、设计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时,首先要确立设计原则。在一些项目建设中,我们与用户经过深入分析确立的设计原则是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先进性就是保证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在该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具体体现在设计理念、管理流程、物流信息系统、条码技术、RF技术、分拣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同类水平,而不刻意追求最先进的设备和高度自动化。

实用性就是充分考虑国情、行情和厂情,不作“面子”工程,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例如,在项目建设中通过计算和分析发现,自动化立体仓库可以获得最大的仓库利用率,但当前的物流量又不需要建自动化立体仓库;然而,按高架库来设计,将来物流量增加后再建自动化立体仓库就要花费极高的代价。经过权衡,我们决定按自动化立体仓库来设计库房和地基,按高架库来配置,将来一旦需要,可以方便地进行改造。根据这一思路,其他部分的设计,既要考虑高架库的作业,同时也要兼顾自动化立体仓库时的作业。虽然增加了许多设计工作量,但确保方案设计实用可行。

可操作性就是规划设计方案对项目后续的施工、招投标、运营有指导作用。例如,地基的施工要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部位的地基和仓库其他部位的地基承载能力不同,要保证相应的承载能力;仓库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根据规划设计的结构来细化;设备的采购要根据规划设计提供的技术要求和厂家来招标;运营管理要根据规划设计制定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操作流程、岗位职责来组织、招聘、培训和管理。

经济性就是考虑投资回报。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要花费巨额投资,投资回收期较长,如果在设计时不精打细算,将会导致较低的股东回报。一方面,在建设费用的预算上,要按中等以上标准来测算,尽可能减少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在收益计算上,要全面考虑物流配送中心建成运营后的总收益,包括物流服务收益、进入物流功能区的企业迁入后腾空的可出租或可置换资产的收益。

3、设计要点

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的关键性工作是物流量分析、业务分析和流程分析。

4、物流量分析

物流量是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的关键参数。众所周知,由于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物流管理相对落后,基础数据十分匮乏,给物流量的统计带来极大困难。例如,药品标准编码不一致,制药企业还没有完全使用条形码,包装尺寸五花八门,且没有录入信息系统,数据是事后录入的,无法反映实时状况。因此,在统计物流量时,需要补充和测量许多数据,注意区分品种、包装单位(箱和件),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天入库品种和数量,金额,订单品种、数量,订单行,包装尺寸,以及销售额;还要考虑库存周转期(或周转次数);之后换算成当量物流量;再计算出每一个标准托盘(1200×1000)可以放多少个当量箱;最后可以算出需要多少个托盘,也就知道了仓库的最大容量。

此外,还要根据出库品种对物流量进行分类,通常是作ABC分类。根据20/80原则,出库最频繁的品种划分为A类,约占总库存量的86%,品种占总库存品种16%;不常出库的品种划分为BC类,约占总库存量的14%,品种约占总库存品种84%。还有一些冷冻品、串味品、精、麻类药品,因数量较少,没有列出,但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物流量的分类为仓库存储和配送区域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物流量分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分拣量分析,以确定每日的最大分拣量,并以此来设计区域、选择分拣设备。

业务分析

经营的业务不同,物流配送中心的设计会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业务包括药品采购、存储、销售和配送四大类。

药品采购:包括招标信息、供应商管理、药品价格维护、招标合同管理、供应商往来账、退货处理等。

存储:包括入库、分拣出库、分拣补货、盘点、退货等工作。

药品销售:包括订单处理、开票、收款、客户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

配送:包括装车、配送路线规划、配送信息反馈、车辆维护与保养、配送费用统计等工作。

流程分析

流程分析决定了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总体结构布局,应根据所开展的业务设计其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

药品采购流程:采购流程的关键是订单生成与审核。对于同一品种规格,若有多家供应商,需要确定订单分配策略;订单生成之后,需要审核,如果多于二级以上审核,需要确定审核的方式,是逐级审核还是共同审核,审核不通过如何处理等。审核通过之后,将订单传给供应商,确定订单传送的方式(电子邮件、打印传真或通过信息系统)。供应商收到订单后,要发出确认信息,并做出发货通知。货到之后,转入入库流程。

入库、分拣出库、分拣补货、盘点、退货、配送等流程是仓储管理及物流配送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信息系统

在此就系统使用的两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文2

关键词: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即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医药行业产品研发的落脚点。它包括技术成果的研发,规模化至产品以及后续的应用、推广、销售等活动。它是“成果产品商品-品牌”的阶段动态过程,是一个使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品牌化不断逼近的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内外市场接受的商品,不仅能给国家、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医药科技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医药科研成果1800多项。但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8%,而医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中,科学理论成果仍占大多数,应用技术成果占整个科技成果的比例还不到3O%,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的约占成果总数的15%[1]。总体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50%-70%的转化率相比,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探索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有关我国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通过国内外横向对比的方法来寻找阻碍因素与提出改进措施两方面[2-4]。然而,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具体项目从投入到产出的一系列资金运作、资源配置过程。因此,相较于学者的宏观理论研究,企业家更关注医药项目开发的资源配备、资金需求与分配、规模效益等实战性问题。但是,通过广泛的资料检索,我们发现从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角度来分析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学术性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少涉及。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医药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与分配以及各项资源的配备涉及大量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故不易取得;(2)从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角度来研究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一课题涉及众多学科,包括医药学、资源管理学、财会学、产品经济学等,且对每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深入掌握,故难度较大。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无论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还是投入与产出,都亟需一套系统的且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资金运营模式对其进行有效指导与规范。基于此,我们依靠自身医药产业集团━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公司的多种资源优势,包括医药学和管理学知识,多年的医药项目开发创新实践经历,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多个经营子公司等,立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成果产品商品-品牌”三个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为研究方向,设计调查问卷,先后对三家医药企业的三个产业化项目进行了详实调研。并运用要素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分析搜集到的调研资料和数据,见表1。

由于调查内容涉及大量企业财务数据(如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等)与商业机密,所以在调研样本的选择上,以提供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首要标准,其次最大化满足医药企业的多样性和医药科技成果的覆盖面,而后兼顾调研信息的可得性。

A、B、C三家医药企业涉及国有控股大型医药企业、国有控股中型企业以及外资控股的大型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三个产业化项目覆盖了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三个重要的医药科技成果领域。因此,基本上满足了医药企业的多样性和医药科技成果的覆盖面。

从表1可见,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阶段需要配备的人才、场所、设备不尽相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也不一样。从成果产品商品―品牌的产业化过程中,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量之比约为1525(或更多)。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与分析,我们从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构建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医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见图1。

图1形象直观地表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包括成果、产品、商品-品牌三个阶段。成果研发阶段需要配备实验室、仪器等实物资源和相应研发型人才,形成研发成本。产品生产需要配备厂房、设备等实物资源和生产技术型人才,形成生产成本。产品商品化、品牌化阶段面向市场和消费者,需要配备销售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且需要支付巨大的营销费用和销售部门的管理费用。进一步地,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约为1525(或更多),即规模化产品生产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约是技术成果研发所需资金量的5倍,而产品的商品化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则约是技术成果研发所需资金量的25倍。且以销售收入为指标,随着规模化品牌效益的创造,需要投入更多倍的资金量。此外,在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进程中,都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有效管理。

为了验证构建出的医药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我们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山东东方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并购案中,按照该资源配置模式和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关系1525(或更多)对连年亏损的DF药业的医药项目进行了仔细评估,确定了相应的并购金额和具体的人力资源、实物资源与财务资源配置内容与方向。后经有效实施,并购当年盈利。这表明从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创新构建出的医药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是科学的、合理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各医药研发、生产、营销企业参考借鉴,推广应用。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针对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和探讨,而是针对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探讨。特别是具体到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各阶段,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发现了产业化的资金投放规律,构建并验证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和行之有效的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并创新性表明医药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及其配比关系。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资源整合、医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保障医药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体来说,从医药产业的具体环境阐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条件并建构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突出医药产业的特性;以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为基点探索医药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最大化考量各类资源的关联性;首次披露了医药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丰富了医药产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

结束语

在当前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积极推动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促进我国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为研究方向,阐明了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及其各阶段的资金投放规律,为成果转化的成功实现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方法,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稳步、良性运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整体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有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敬培胜,赵先柱,黄国琼,等. 层次分析法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08,37(24):2859-2862.

[2] 湖北省科技厅2007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与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 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管理[J]. 江汉论坛,2009,(10):140-143.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医院药学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17-02

一、我校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作为一种知识框架结构,体现了职业或岗位对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识、素质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也要依赖课程体系的实施。

药学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药学专业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获得财政部和教育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河南省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多项殊荣。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通过对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岗位需求分析等工作,明确了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确立了医院药学方向和药物制剂方向两个主要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了以“突出职业方向,分段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药学专业(含两个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医院药学方向主要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社会药房培养专业性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药品调剂等工作,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用药,正确指导合理用药,具备错方的识别及处理能力;掌握药物的稳定性、配伍、贮存保管等知识。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的医院药学方向已建立起“专业平台+职业方向”课程体系。专业平台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职业方向主要结合岗位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医院药学》、《临床疾病概要》、《中药鉴定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课程,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药学专业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一样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倾向于学科本位,有本科简约化和压缩化的痕迹,课程的职业特点不太明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不断改善医院药学方向实验实训条件,通过学校、企业、医院三方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立了具有良好职业环境和设备、功能齐全仿真的药学服务实训基地(模拟药房药库)。同时加强了与附属医院药学部(药剂科)的联系,建成了天津药业、郑州中心医院、天天好大药房等18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教学改革力度,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本着“共建共享、双赢互惠”的原则,学校与医院、企业共同研究,在基地的管理上进行创新,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行业)双重管理模式,确保实训基地科学规范有序运行,为教学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模拟药房药库、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实训技能综合项目过少;医院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工作要求等。最核心的问题是医院药学方向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与岗位工作过程实现无缝衔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不明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院药学方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才能真正使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岗位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领域较为先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为出发点,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结构为框架,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实施,凸显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1.凸显工作过程导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应该以岗位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为改革依据,把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完整的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因此,这一课程体系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主线,使课程体系各个部分之间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和产品换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这也使得部分职业和工作岗位发生变革的速度在同步前进。而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更需要具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这也使得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做相应改革。由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日益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青睐。因为这一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位,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3.以职业特性和工作过程为依据重组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正是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将体现职业特性和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以此来设置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色。这一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特点,还充分考虑了将来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等因素,力求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改革。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我校依据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及药学专业岗位需求情况等确立了医院药学方向为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之一,并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设计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加强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明确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做好就业市场调研和岗位需求分析,这一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出发点。为了满足市场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我校组织相关教师以各种行业会议、专家访谈、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药学专业发展趋势、药学专业职业能力、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等信息;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的走访等;全面分析了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药学专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毕业生素质要求,根据药学专业面向的岗位对药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形成了以“职业方向培养”为特色的“渐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制专科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培养过程分为基础培养、强化培养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基础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等,使学生必要的专业认知实践和理论学习。第二学年为强化培养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医院药学方向在各级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在分析药学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校通过精简、整合、及增设相关课程等,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更加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课程改革方面,主要以医院药学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课程目标制定、校本教材编写与实施、实验实训项目改革等措施,体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中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融入到课程中, 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工作的原理与步骤, 将课程与工作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开发及实践教学方面, 我校实行院校共同参与, 根据岗位需求及工作内容设计方向课程,大胆创新和改革实训课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

既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体系,那么评价体系也应该相应调整,调整为更加注重学生能力考查的能力本位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式重点不在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在于考核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合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不能脱离医院药学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要注重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改革,我校医院药学方向已经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核心, 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将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为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从军,王清媛,王夕芬.基层药学服务浅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9)

[2]石森林等.加强临床药学教育 培养服务型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 2010(04)

[3]祁秀玲,陈俊荣.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 2009(21)

[4]周金生,冯少青,陈元俊.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业. 2009(14)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文4

[关键词] 以药养医 市场定价 回扣 市场准入规制

一、药价虚高的原因探求

1.药价虚高的三个源头

药品经由药企、各级商,通过招标进入医院,最后到达患者手中(如图1所示)。我国现行的政策是:药品的出厂价,除少数由国家调整价格的药品外,都采取市场定价策略;在从药企到医院的流通环节中,采取招标的方式来控制药品价格。鉴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同时也规定医院在药品招标中不一定要最低价中标,而且在制定终端销售价时,能以15%的加价率提高药品价格,超出部分作为医院利润收入。整个过程表面上看去合理合法,但实际上医院、商、药企都是造成药价虚高的根源。

2.药价虚高的原因

(1)对药品流通链的分析

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两条链,即“实际链”和“账面链”,如图所2示:

由图2可知,在药品行业中实际上存在两条药价链:实际链和帐面链。假设某种药品单位药量在实际链中的出厂价为20元,一级商自留利润为10元,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二级商。二级商给医院回扣40元,回扣最终加进了药价里,因此通过招标机构时药价是80元,招标机构再自留利润为5元,药品流进医院时就由开始的20元,变成85元。由于国家15%的加价政策,医院卖给患者时就达到了98元。

(2)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知药品价格虚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规定的15%的加价政策,在加价比例同为15%的情况下,底价越高,医院所能获得的利润自然就越高,这直接促使医院选择价高的药品;二是国家规定的企业自主定价政策使流通链中的“灰色收益”(回扣)得以实现。

二、对试引入“市场准入规制模型”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理论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只要废止医院15%的加价政策,剥夺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药价虚高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基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市场准入规制模型”,由政府确定药品的终端销售价格,可使药价降低。

1.市场准入规制模型的引入

规制是为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弊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政府为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弊端,通过对法律、法规、规章、命令及行政裁决的应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控制或干预。

图3中D(P)是指社会总体对某种药品的需求曲线,AC(Q)是指药品生产行业中某一特定生产企业生产该药品的生产曲线。现在假设在市场准入规制存在时,某一种药品市场上共有20个厂家在进行生产,每一个厂家都以最小的有效规模q进行生产,社会对该药品的总需求为Q*=20q。一般来说定价总是高于生产厂家的边际成本,如果低于厂家的边际成本则必然会有厂家从这一产业中退出,从而导致供给小于需求,使得药品价格上升。本模型中的价格P是出厂价,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在原模型基础上把P改变为由政府制定的药品终端销售价。

2.引入市场准入规制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1)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目标约束

目标:Z:降低药品价格

M1:有利于药企发展

M2:医院能够维持生存

能否通过政府定价来达到上述目标?假设以上所有约束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只要给出具体定价模型,药价虚高问题便能得到解决。

(2)通过药企之间的竞争,解决约束条件M1(有利于药企发展)

政府制定了终端销售价P后,医院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选择出厂价格比较低的药品。如图4所示,假设药效相同的药品A厂的生产成本是a,B厂的生产成本为b,且a<b。当A厂药品的出厂价在(b, X]浮动时,B厂也能以相同的价格和A厂竞争,但是如果A厂继续降价到(a,b)之间的某个值时,B厂就丧失了竞争能力,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由于常用药利润非常有限,生存下来的药企将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新药研发和管理改革。从长远来看,引入市场准入规制模型对整个药企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那么约束条件M1就得到了解决。

(3)通过医院与药厂的博弈,解决约束条件M2(医院能够维持生存)

引入市场准入规制模型后,药厂和医院之间由合作性博弈转变为非合作性博弈,如图5所示。

在讨论医院与药厂的博弈时,会牵涉到四个利润极限的计算。对于医院和药企来说,都会有利润的上下限。在这里仍假设政府制定的终端销售价为P。

药企利润下限:药价链中药出厂价为E元,假设药厂要维持生存至少要有m%的利润空间,由此计算出药厂利润下限为a=E*m%。

医院利润下限:假设要保证医院正常运行,药品利润率至少要达到n%,那么医院利润下限为b=P*n%。

由于P已经确定,而出厂成本为E(1-m%),因此可得药企与医院共同分配的利润空间V=P- E(1-m%),推出:

药厂利润上限:a’=V-b=V-P*n%医院利润上限:b’=V-a=V-E*m% 厂家实际利润=a+x 医院实际利润=b+yV=x+y

以上x和y的值将由药企与医院通过博弈来确定。

3.药价P的求解模型

设 P=Y+机动价格

机动价格=医院的利润下限(a)+伸缩利润空间(b)

(P是政府制定的最终的销售价,Y为政府对药品出厂价的评估)

由前面模型分析所得,要合理确定某种药品的终端零售价P,只要知道该药品的平均消耗量,估计出其市场需求即可。假设,该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已通过市场调研获得,那么只需要对回归方程作出估计即可。回归方程中有两个数a和b待估,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到

b=

a = y-bx

其中xi为某种药近n年中第i年的需求数量,yi为某种药近n年中第i年的价格(企业正常的出厂价格),y和x分别为近n年的平均价格和平均需求量。[4]此时,只需将历年数据输入EXCEL,利用回归分析,就能求出回归方程的各未知数。

三、总述。

药品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惊人的虚高价,其根源在于医院的以药养医体制和国家规定的加价政策,利益的驱使使得医院更倾向于进购高价药:而药厂自主定价的权利使得药厂有机会标高药价,也使商提供给医院的“灰色利益”潜藏到被人为标高的药价下。如此一来,包含高额回扣的药价自然就高了。而厂家因为过度竞争,利润微薄,导致整个药品生产行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力水平低下,这又进一步抬高了药价。

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必须对整个药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可行的办法是由政府制定药品终端零售价P,间接控制药品出厂价格,从根本上降低药品价格。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药品生产厂家的行业准入条件,整顿药企生存环境,鼓励技术革新,特别是扩大高端医药市场的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夏金彪药价虚高:治理关键还在流通环节和医院[N].中国经济时报,2006-3-9

[2]于立肖兴志:规制理论发展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1,23(1):17

[3]孟光兴:我国药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制理论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 (22):1692-1694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药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urvey

ZHEN Zhen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1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provide the basis; Methods: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Professional III School Distric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employment jobs information studies; Results: The main job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followed by pharmaci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e employment rate increased rapidly. The proposed increase in the required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ability to post correspond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中药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校企合作,了解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状况,努力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上岗能力,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我们对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①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

我们收集了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四年制2009年~2011年毕业的中专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进行了信息的收集、统计和调查分析。

2 资料分析

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见表1、表2 、表3、图1。

3 调查分析

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显示,近3年中药专业中专四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从各个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本校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

从整体的就业率来看,我校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59%,说明目前中药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说明目前市场上对中专中药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一些变化和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3.1 药厂方向

这两年药厂的需求量有所上升,我们每年的就业实习双选会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药厂更愿意招收有中药学习背景的中专生进入药厂生产线和药厂物流的相关领域工作,也就是说药厂对产线上的工人要求提高了,工资待遇也较好,而且学生从业后比较稳定。

图1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百分比

表3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

3.2 药店方向

药店就业方向向来是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工资待遇好,需求量大,可选择面广,学生能得到锻炼,有发展前景,但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性大。这几年整体的就业情况平稳,随着人们对健康、防病的重视,药店便利、快捷、价格合理的优势还将得到发展,就业需求还会持久的旺盛下去。

3.3 医药公司方向

医药公司的就业去向这两年增长得非常快速,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药店代表和物流、仓储方面的工作。

3.4 医疗机构方向

以前学生普遍认为医院这个就业去向是最主流的、最理想的,这几年卫生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中医保健作为医疗机构的就业去向也出现较多。

3.5 升学方向

从学生就业回来的反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还是会设置门槛的,比如有的工作岗位中专毕业还是不够,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教育或是直接考大专。

4 总结分析

(1)与以前相比,目前我校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已经从医疗卫生单位转为药品经营单位。(2)目前多数药品营销单位要求学生加强市场营销学、贵细药材鉴定、中药贮藏保管、医药商品学、GSP管理、物流管理、营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②并且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导购能力和提升空间。(3)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辨识中药材及药品调技能力等,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取得从业人员上岗资格。(4)从目前职业岗位的种类来看,中药专业新增了中药实验室技工和中药材购销员、药店咨询师、中医保健调理员、中医养生原、中医保健美容员、中医保健药膳员。④国家要求中专院校不能开设中医专业,但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学校可以在中药专业瞄准新兴职业,加大培养的力度。

5 结语

以上就是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需求、目前中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中药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希望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 王利胜,陈蔚文,肖凤霞.本科中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教育纵横,2005.3(8):47-48.

② 蔡扬帆, 陈裕良.高职中药专业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0):949-951.

医药行业需求分析范文6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价格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之一。运用价值规律,分析药品价格,对于拨开价格迷雾,分析药品市场形势,指导药品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今年四月份对辖区药品市场药品价格的调研,谈谈价值规律在药品监管工作中的应用。

今年四月份,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选取4家大型医疗机构、10家药品经营企业、20家村级卫生所对辖区内市场药品价格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药品市场药品价格的基本状况是:由于药品销售“路线”不同,形成了两种相差悬殊的价格体系,即药店药品价格体系和医院药品价格体系。充分竞争状态下的药店价格体系,药品价格相对趋向合理;非充分竞争状态下的医院药品价格体系,药品价格处于非正常虚高状态。

一、对药品价格趋向合理的分析及对策

价值规律认为,由于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尽管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是一致的。体现在药店价格体系当中,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药店以及众多的药品使用者,形成一个以药品的质量信誉和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得到了实现,在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调节下,药品价格水平基本处于正常波动状态。

但是,药店体系通过市场竞争带给市场药品价格趋向合理的同时,还带来由于过度竞争引起的负面效应--据了解,目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5000多家,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企业基本靠生产仿制药品维持,产品科技含量低,普药生产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甚至是过度竞争。而流通环节批发企业达到120__多家,同样存在规模小、经营费用高、经营品种趋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生产经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不得不竞相降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今年的“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便是明证。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需求与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凸现的新形势,我们食药监部门应该怎样应对呢?按照价值规律的理论,企业获得利润的秘诀在于如何改进技术,改善管理,从而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药品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应对措施是:一是提高行业标准,加强宏观调控,坚决制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提高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从严掌握新开办制药企业的条件,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二是严格GSP、GAP的跟踪检查,进一步完善认证的操作流程,形成认证标准统一、专家评价标准统一、操作流程统一的认证体系,强化对药品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自身的劳动生产力。三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认证标准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或停产,为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空间,促进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二、对药品价格非正常虚高的分析及对策

大家都知道,价值规律适用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具有可以自由选择的供求关系,否则,就无从谈起。

在医院药品价格体系中,药品的最终使用者—患者,对使用何种药品以及哪家企业的药品无权依据药品质量信誉和价格做出选择,只能将选择权交给医院行使。这样,医生既决定药品的需求,又决定药品的供给:对药品企业来说,医生代表患者向其提出药品品种、数量及其质量等需求;对患者来说,医生通过为其提供诊断、处方和治疗等服务并代表医院提供药品的供给。正是由于医生的这种双重属性,往往使得医生成为决定药品市场供求均衡点的关键因素,这显然是与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因为市场均衡点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在这里,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对药品的供求调节就完全失灵,即药品价格越高,医生所得回扣越多,医生对药品的需求越大;反过来,由于医生可以“自由”决定患者的需求,医生对患者的药品供给越多,则药品需求越大,这更是与供求原理格格不入。所以医院药品价格体系的特点是:价格分化严重,政府严格管理的少数药品品种药价相对合理,但销售量通常较低,而替代性的其它药品价格虚高,销售量大。

面对药品非正常虚高问题,我们食药监部门可以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严格新药审批。既要鼓励企业提高新药研发能力,又要严格新药审批,建立完备的新药上市前端审核程序和标准,禁止通过改头换面赢取暴利的假新药,必须扭转药品生产企业千方百计生产高价假新药的倾向。目前,虽然我国新药审批程序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基本相同,但对临床实验的要求还不够严格。必须严格新药审查批准流程、标准和评价制度,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程序改造和完善我国的审查批准流程和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创新药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使更多的新药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同时要调整药品生产的品种结构,加大对生产疗效稳定、价格低廉普药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对药品价格非正常低廉的分析及对策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如果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因此,对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