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程论文范例

医药工程论文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1

1.1专用冷藏车

按制冷源分类,专用冷藏车可分为机械制冷(制冷机组)冷藏车和冷板制冷(液氮、干冰)冷藏车。目前,医药公司主要配备机械制冷冷藏车。冷藏车还需要配备带全球定位功能的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实时上传温、湿度数据到医药公司,实现冷链的全程监控。按有关规定,医药公司向医疗机构发送冷藏类药品时应由专用冷藏车运送。

1.2冷库

按建筑类型不同分类,冷库可分为土建冷库和组合冷库。土建冷库热惰性较大,库温稳定,适宜大批量、整件包装冷藏药品的存贮。组合冷库采用成套预制的保温彩钢板装配而成,施工、安装周期短,库容多在100m3以下。目前,医院大多使用组合冷库。由于组合冷库是由制冷公司按医院要求组装完成的,医院对冷库的工程技术了解程度、前期应对措施、后续维护管理及质量跟踪等工作力度,会直接影响冷库的质量。

1.3药品冷藏柜

按用途分类,冷藏柜可分为家用、商用和医用。家用冷藏柜通常采用直冷式制冷,箱体温度均匀性差,容易过冷结冰等,不宜用于药品贮存。商用冷藏柜通常采用风冷式制冷方式,虽然箱体温度均匀性较好,但无报警功能和控温精度,主要零部件质量差于医用冷藏柜,不宜作为贵重冷藏类药品的贮存。专用药品冷藏柜属于医用,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SP)要求,相对成本也最高,适宜小批量药品贮存。

1.4冷链贮运箱

主要有冰源冷藏箱(即蓄冷保温箱)、有源冷藏箱、防冻保温箱和泡沫箱4类,用于途中零星药品的转运。

1.5特殊贮存温度设备

低温冷冻箱、超低温冰箱等,用于贮存有冷冻要求的生物制品类药品。

1.6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

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可分为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射频标签(RFID)和变色标签(VVM)等,通常所说的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是指由自动记录仪和配套设施、监控软件所组成的完整系统。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可用于冷库、专用冷藏车的实时温湿度显示和记录,部分型号还可与短信报警器、全球定位系统联用,通过互联网与公司或药监部门监管系统联网,实时上传冷库、专用冷藏车的温湿度情况。射频标签为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主动式有源标签,温度传感器负责环境温度的测量,传感器把测量到的温度数据通过标签的天线发送出去,由读写器接收。射频标签常用于冷链贮运箱内的温度记录,收、发货双方均需配置相同的专用读写器。变色标签可粘贴在冷藏药品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上,温度变化信息直观,但无法动态管理。

1.7冷藏药品验收工具

红外测温仪、探针测温仪可作为药品交接、验收冷藏药品时的验收工具,可快速测定冷藏药品包装内的实时温度。

2各类药品冷藏设备技术特点

2.1药品冷藏柜

专用药品冷藏柜采用风冷式制冷,由蒸发器和风道循环组件完成制冷。风扇将通过蒸发器(安装在冷藏室外)冷却后的冷空气形成循环,不断循环的冷气流冷却物品。由于冷气流不断循环,箱体内温度均匀性好、降温快、无霜(自动除霜),适宜门诊、病区药房少批量贮存药品。此外,药品冷藏柜还具有完善的报警功能,包括高低温报警、断电报警、开门报警、传感器故障报警等。商用或家用冷藏柜常采用直冷式制冷(少数高端型号也采用风冷)。蒸发器直接紧贴冷藏室内壁,低温的内壁直接冷却空气,通过冷气的自然对流来冷却物品。直冷型耗电小、噪音低、价格低、冷藏食品保鲜(风冷易使食物风干),但也存在降温速度慢、温度均匀性较差、内壁容易结霜、需人工除霜等问题。不建议贮存贵重冷藏药品,如疫苗等生物制品。药品保存温度范围:目前,《中国药典》对“冷处”温度的规定为2~10℃,但对生物制品的贮藏温度严格要求为2~8℃。生物制品是“冷处”贮藏药品的主体,故医院在实际工作中有必要将“冷处”的温度范围调整为2~8℃,以符合生物制品对贮藏温度的要求。“冷处”温度范围调整为2~8℃后,对原来需要冷处贮藏的药品不受任何影响,简化了操作过程,便于贮藏保管。商用或家用冷藏柜由于国家标准的原因,冷藏室温度为0~10℃,箱体内容易造成冰冻,门边温度容易超标,故不宜用于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存贮。专用药品冷藏柜则以2~8℃为标准进行设计。两者技术区别:由表1可见,药品冷藏柜与商用或家用冷藏柜的技术区别,最核心的在于制冷方式、温度范围、报警功能,这3项技术特点直接影响了药品保存的质量,从而影响冷链的质量。此外,温控方式、关键部件也影响了药品冷链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2.2冷库

冷库主要由冷库保温板和制冷系统组成,从物理形态上,可把冷库看成是放大的冷藏柜。目前,主流的冷库保温板为聚氨酯夹芯双面喷塑彩钢板库板,参数为库板厚度100mm,彩钢板厚度0.6mm,库板之间用偏心挂钩连接,聚氨酯保温层发泡密度不低于40kg/m3。制冷机组可分为一体机和分体机,可根据实际安装情况选择,一体机安装维修方便,但噪音大于分体机。在确定好库容量后,计算制冷功率时,建议至少留10%余量。冷库温度通常为2~8℃。制冷机组控制系统通常为全自动智能化控制,具有温度显示、设定、精确控温、自动除霜、超温报警等功能。双冷库:2013年版GSP关于冷库的要求主要有3点,即与其经营规模和品种相适应的冷库,经营疫苗的应当配备2个以上独立冷库;用于冷库温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的设备;冷库制冷设备的备用发电机组或双回路供电系统。由于医院是高可靠供电单位,都是双回路供电系统,而且有些医院还配备发电机组,因此冷库的供电可靠性是非常高的。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市场上都有成熟商业化产品可供选购。由于冷库容量大,存贮的药品数量多、药品价值高,故冷库本身的高可靠性就特别重要。GSP对经营疫苗的企业要求配备2个以上独立冷库,是基于1个冷库出问题,另1个可以备用的考虑。所谓的冷库出问题,主要是制冷机组故障,无法制冷。制冷机组的维修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故冷库出现故障,就需要转移库内药品,这个过程耗时耗力,且影响第2个冷库的温度稳定性。单冷库双制冷机组:单个冷库配置双制冷机组基本上可解决上述问题。1个50m3冷库的成本约7万元,增加1套制冷机组约增加2万元左右。2套制冷系统轮流工作,可保证每套系统都有适当的调整周期,延长压缩机寿命,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套制冷系统互为备用,任意一套系统遇故障,另一套自动启动,保证冷库内药品的绝对安全。双制冷机组通常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不需人为管理。相对于药品价值,增加制冷机组所增加的费用相对有限,因此,医院设置双冷库,每个冷库配置双制冷机组是最可靠的。

2.3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

从普通纸质记录和电子温度记录器,到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GSP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箱体物理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市场上主流的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基本以无线方式为主。无线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组成包括以下几部分。数据采集模块: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冰箱内部,采集模块安装在冰箱外部,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电信号发送给路由模块;每个箱体都需要1个采集模块,冷库可放置2~3个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应实时显示箱体温度,便于现场查看温度。路由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发送过来的信号,转发给中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离中继模块物理距离过远时才使用。中继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和路由模块发送来的信号,然后上传到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安装数据库软件用来贮存所有的数据,并供其他计算机远程访问。监测管理软件系统:安装于数据服务器或任何一台与数据服务器联网的计算机上,显示所有箱体的温湿度数据,查询相关信息,提供表格曲线等数据报表,设置超温报警,失控短信,使用权限等功能。短信电话报警模块:与数据服务器连接,安装SIM卡后,发送报警信息。其他配套设施:打印机、移动温度记录仪等。目前,绝大部分监控软件系统对温度的报警处理,仍停留在预设一个温度范围,超出该范围就报警的阶段。温度失控主要有两大原因,即使用原因和机器故障。使用原因如冷库、冷藏柜的门是否关闭,可由普通使用者如仓库保管员或调剂药师直接解决。如是机器故障导致温度失控,则医院药品管理相关医疗设备维护的专职工程师必须及时进行维护。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经常有因报警次数多导致使用者忽视报警,这是很危险的现象。因此,温度监控系统如实现分类报警功能,则可使普通使用人员和设备专职维护人员尽快处理问题。分类报警是指温度异常但冰箱工作正常,则仅向普通使用人员报警;温度异常且冰箱制冷故障,则同时向普通使用人员和专职维护人员报警。实际上,冰箱温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在此以3种温度模型分析箱体温度及冰箱工作是否正常,并实现分类报警的功能。#1冰箱:8点上班前,为-5℃,工作正常;上班后,随着工作人员的取放药品,箱体温度升高,但仍维持在设定温度±3℃内。因此,该冰箱工作正常,系统不报警。#2冰箱:8点上班前,温度已达11℃,超过设定的2~8℃的正常范围,但上班时间内,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由此推断该冰箱有制冷能力,但制冷能力已无法达到正常值。因此该冰箱工作不正常需要维修,系统向普通使用人员和专职维护人员同时报警。#3冰箱:8点上班前,温度为4℃,在正常范围内,但上班时间内,温度超过设定值,并维持在一个温度附近。通常,冰箱压缩机不会突然损坏,因此很有可能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关好冰箱门,导致温度升高。这种情况在旧冰箱中最常见,如门封条磁性减弱,导致吸力不足,故系统只向普通使用人员报警。

3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从我院冷链药品管理分析发现,仍有管理不到位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频繁地调剂冷藏药品,开启冷藏柜门时没有及时关闭,特别是下班时没有完全关闭,造成冷藏柜温度不达标,报警异常。防范措施:制订制度,规范操作,要求药师调剂时及时关闭冷藏柜门,下班时有专人检查所有冷藏柜门是否完全关闭,并做好值班记录,以便追查。验收入库或领药出库时,由于大批量搬运,工人担心受冻受凉提前将冷库门处于开放状态,造成冷库内环境温度不符合规定要求。防范措施:制订制度,规范进出冷库时标准操作,由保管员监督,若有违规操作,从重处罚;同时配备防寒棉大衣供工人进出冷库时穿戴。医院夜间供电不稳定,造成跳闸,相应的冷藏柜、冷库出现温度异常变化。防范措施:配备温控设备,或双机组供电,避免因供电不稳定或停电造成冷链设备温度异常。冷藏柜或冷库自身制冷机组出现故障,或监控报警设施出现故障,造成温度异常或异常报警。防范措施:医疗设备维护专职工程师应每月定期检查,定期维护,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维修保护,确保冷链设备正常运转。药库到各药房间的运送没使用专用的冷藏运送贮运箱。防范措施:大件冷藏药品在30min送达各药房,零星的冷藏药品必须放在专用的冷藏运送贮运箱内尽快送达,要求各药房药师接收后立即将药品转置到冷藏柜内。

4结语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

1制定与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围绕培养临床药学和工业药学两个方向,制定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形成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药学学科准确定位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紧贴社会行业需求,创新药学教育模式,形成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两个学科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药学方向以“懂医精药,能力为先”为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服务人才”;工业药学方向则以“实践能力为基础,行业需求为牵引”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胜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及药品监管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1.2构建了“校企(院)一体化、三阶段递进式”的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医院)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础实践阶段—职业技能实践阶段—专题化实践阶段。(1)基础实践阶段:该阶段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开展,实践时间为1个月。主要依托校内中试实训中心与省糖尿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新药创制与评价工程中心等平台以及临床药学案例教学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模拟药企中试规模的实训项目或培训学生开展药物服务基本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医院)实践的良好衔接。(2)职业技能实践阶段:该阶段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展,实践时间为6~12个月不等。针对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应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具有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资质的医院药学部进行临床实践,完成2~4个临床科室的轮转(每个临床科室不少于3个月),参与病例讨论、用药咨询和药学查房,并完成教学药历、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上报以及医嘱审核等临床药师职业技能培训。该培养完成后需提交阶段小结并由所在科主任签名,或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出科考核。针对工业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学校与江苏恩华、江苏万邦、苏州康润等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协同培养,学院统筹安排学生去实践单位的研发部门进行轮转。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熟悉并掌握工业药学主要职业技能。该培养完成后需提交实践总结报告。(3)专题化实践阶段:该阶段从第二阶段完成后开始,直到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少于6个月。工业药学方向研究生在校内或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可选择药物研发、生产和药物临床评价中的一个专题进行实践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临床药学方向研究生在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组成的带教小组的指导下,在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中的一个固定科室进行专题化临床药学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

1.3优化课程体系

在知识结构上力求理论性与药学实践性并重,专业基础与前沿技术并重,奠定药物研发、药学服务理论基础;在课程体系上,围绕药学服务、药学技术转移等实践内容构建“基础理论+校内实践”的体系。突出问题先导,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实践性、应用型贯穿于整个课程培养过程。另外,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求,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拓展讲座:一方面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开展与药学相关的研发、生产、药学服务技术前沿讲座;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学者、企业人力资源部等授课专家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设计及生产安全的讲座。同时,每年邀请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荷兰莱顿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和德国Merck公司、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国际知名行业专家,结合临床药学、工业药学的前沿技术给学生开展知识拓展讲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加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实践训练环节中,我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满足“三阶段”实践体系中职业技能实践阶段和专题化实践阶段训练的要求。近年来,我校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积极拓展优质临床药学培训基地,如南京鼓楼医院、北大人民医院、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等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作为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同时,我校与台湾佳生科技顾问有限公司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组建徐州佳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附属医院资质、场地与临床资源,开展专业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分析的医药研发服务,打造中国指标性一期临床研究中心,为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高质量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实践平台。此外,我校与江苏恩华药业、江苏万邦医药、苏州康润医药、江苏福锌雨医药、南京济群等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4个药学相关的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以此为纽带聘请产业教授作为兼职导师,丰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资源。在积极开展众多企业委托的新药研发技术服务的基础上,依托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福锌雨医药共建新药协同创新中心,并作为第一单位成功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反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使学生直接参与药物研发的过程,满足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

3开展以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纽带的企业横向合作服务

我校充分发挥药学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与示范效应,与徐州佳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规范化、国际化的新药临床试验服务平台,建立了包括符合国内及国际质量标准的临床生物等效性试验基地(徐医附院东院)及生物分析实验室(国际GLP实验室),开展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为制药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分析的医药研发服务。目前已在BE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以及临床执行各个方面共同培养研究生,并以此为纽带聘请产业教授或兼职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实践与撰写论文。同时,我校以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目标,以企业委托的新药研发技术服务为载体,努力提升学生在实践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如我校与江苏福锌雨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成功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学校还与江苏恩华药业、江苏万邦医药、江苏豪森药业、苏州康润医药等企业长期合作,通过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促进产教研交叉融合。自2015年至今,与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福锌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亚东启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蒙金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徐州耀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多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涉及原料药合成、质量标准建立、剂型改良、临床服务以及协同创新等委托合同。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反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药物研发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4构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4.1重新修订徐州医科大学授予药学专业硕士学位有关研究成果要求的规定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考察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术的数量和质量、学位论文质量。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如引入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情况、参与成果转化、申报新药等考核指标。

4.2对研究生实践过程实行过程监控

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和教育质量的保证,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教学宜采取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研究等方式进行,可以在学校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训车间、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及与企业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临床医院等部门开展,着重掌握药品生产实际中所涉及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专业知识或在药学服务方面,掌握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评价,对医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在临床用药实践中收集、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完成后,研究生需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并参加实践能力考核。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校内外导师和实践部门的专家)对其实践总结报告及实践能力做出综合评定。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5结语

我校积极探索构建了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双跨、研究生共培养等机制,充分调动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拓展优质临床药学实践基地,有效保证临床药学方向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积极促进校企协同,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教授为纽带,制定政策支持资深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从企业的行业需求出发,联合开展新药研发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反哺药学专业学位工业药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泽,杨庆,季瑞雯.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比较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6):1-6.

[2]刘耀,邱学文,夏培元.关于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6,27(6):851-853.

[3]郭怀忠,崔秀彦,申蕊.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中南药学,2017,15(11):1651-1654.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3

一、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

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因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做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工作安排及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生产实习作为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要采取实地考察和资格备案制度,由主管教学的老师组成考察小组,每发展一个实习基地,要先期到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中药材种植规模、经济效益和人员管理,尤其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向企业提出建议,待企业符合实习的要求后,学院会与企业签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进行授牌仪式,并在学院备案。这样既增加了对企业的了解,也引起企业对实习工作的重视。

二、全员导师制为实习作铺垫

近几年,河南农业大学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每名导师每一级带4~6名本科生,导师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理论学习、综合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导师不仅要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业,提供专业引导,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能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生活、品行与心理等方面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同时,以河南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两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南地产大宗道地药材为载体,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通过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的参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促进科研基础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前的准备

生产实习内容确定后,在进入校外单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还要召开实习小组会议。首先,强调纪律,包括实习时间、试验等;其次,是怎样去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此外,还要就责任管理、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压力管理、个人金钱管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了解、价值观、爱情观等方面再次进行生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个人管理、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爱情等方面的观念,并且作出明智的选择,使学生有信心进行有意义的实习之旅。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试验设计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与药用植物生产相关的课程,并且经历过实践教学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锻炼,但在进入实习以前,还要再一次进行试验设计方法、调查方法的培训,最后还要在学校科教园区进行田间实战练习。另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实习相关内容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文献检索的途径。比如在学校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搜索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所查的文献,进一步讲解如何从文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此过程,逐步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对下一步的生产实习做到心中有底。通过实习前的这些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中药材田间试验设计中的问题和方法,并对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积极引导和适时鼓励,以便下一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己的试验。

四、老师指导下的实习生自我管理

虽然选好一个实,将决定一个实习点实习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好的实习效果。但我们采取实习生自我管理、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即每位实习生轮流作为组长进行管理,这样每位实习生都能够得到管理方面的锻炼。通过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实习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通过实习生自我管理,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实习水平,做到对专业的专和精,这样对学生自学管理、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均有促进作用。另外,实行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对于大学期间没有在学生会和班委锻炼的学生也是一次锻炼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通过实习,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通过电话、短信息、E-Mail、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构建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反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习基地间的学生也可以彼此信息沟通,交流实习经验。此外,在学生实习之初,建立规章制度,第一,每14d向指导教师通过E-Mail发1次实习汇报,实习结束后以PPT的形式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心得、取得试验结果等进行集中汇报,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汇报结果对下一步查阅文献、数据整理、论文撰写等进行指导。第二,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从进实验室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工作,个人试验用品及时整理归位。第三,贵重仪器按照实习单位要求在使用前登记,严禁私自打开查看,以保证贵重仪器免受人为损坏。第四,试验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先进行了解和学习,试验基本操作过关后才能真正进入试验。第五,独立、认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步骤,做好详细的实验原始记录。通过定期沟通,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去。对于实习试验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和同学或老师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及时总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习生活,也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六、实习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对于实习生来说,课堂上学习的有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方面的知识只是个概念。因此,实习单位不仅结合大学生活跃、上进的特点,给他们安排了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订阅了杂志和报纸,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还定期给他们培训中药材GAP相关知识,讨论中药发展的问题。通过金银花GAP基地和丹参GAP基地的田间实习,实习生了解了金银花、丹参两种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内容和评定标准及目前GA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了金银花、丹参的繁殖器官和种苗培育技术,以及大田整地、施肥、中耕、灌水、病虫害防治及金银花修剪等栽培管理过程,理解和掌握了金银花、丹参的采收技术(包括采收时期、方法等)及初加工技术(包括金银花不同的干燥方法、丹参发汗等)。通过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实习,学生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能够独立熟练操作,掌握了金银花药材中总黄酮、木犀草苷、绿原酸等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

七、实习与考研关系的协调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间的矛盾促使了考研热的形成。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生产实习跨越第6学期和第7学期,这2个学期是考研准备的黄金时期。针对这个矛盾,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清实习与考研的关系,统筹好复习时间,生产实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生产实习和理论知识复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二者结合可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以牺牲专业生产实习为代价,假如研究生没考上,实际生产实践能力差,就更难就业。此外,本着鼓励学生考研的思想,在合理安排实习日程的情况下,给予考研学生适当的集中复习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其余时间做好实习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在金银花GAP基地、丹参GAP基地等实习的学生实习和考研成绩都比较理想。

八、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完成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必须以查阅大量文献为前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专题研究和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撰写。开始写作论文前,查阅当年毕业论文的要求,掌握好论文的结构,然后结合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并结合英文摘要、综述和致谢的写作,完成毕业论文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至少和学生讨论修改3次。论文定稿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论文PPT的制作并进行预答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流程,还教会学生记住和感谢在求学道路上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教会他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

九、小结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药学类;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不断线,教育部要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药学类教指委”)通过调研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经过1个多月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学类专业如何在疫情持续期间及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的生态重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1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现状

1.1中药学类专业在线课程资源情况

2020年2月,在调研了全国各普通高校目前拥有的本专业类在线资源的基础上,中药学类教指委向相关高校推荐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共计257个,其中理论课资源245个。从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中药学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较为充足,11门核心课程[2]资源数占理论课在线资源总数的38%。但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仅有24门,民族药学专业在线课程资源8门。而实验教学在线资源匮乏,仅有5门实验课和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资源中有各类部级在线课程资源46个、省级在线课程资源97个,占推荐在线资源总数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间应急上线课程12门。

1.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基本状态

目前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的布点数约200个。此次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12所西医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1所独立学院参加调研,涉及86个中药学类专业点,占全国专业布点总数的42.6%。参与调研院校多按照原定开学时间开展线上教学,截至到2020年3月底,开课时间最长为7周,最短仅1周。37所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数为20445人,在线学习参与率为98.81%;共有2978名教师参与了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教师在不同专业授课,各专业均计为1人),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分别占31.2%、36.2%。截至目前,各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共开设课程1925门、4148门次,其中公共课617门、专业基础课654门,理论课1724门、实践课201门;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方面,以线上资源为主的课程数与采用直播、录播形式授课的课程数之比为1.29∶1。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面,37所高校共有5800余名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面临毕业,校内外2000余名教师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在论文类型上,实验型论文占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92.4%。

1.3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效果

经过1个多月的运行,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已经由“应急之举”向“持续改进”转变。各院校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技术培训、在线研讨等方式,使中药学类专业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迅速提升。通过随堂小测试、随机提问、互动答疑、小组学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居家自觉参加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参与调研的37所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的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在线教学的认可度或满意度达到80%以上。但是有2所高校认为在线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占比例超过35%,提示这2所高校在线教学的组织、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应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或开展学生访谈,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在线教学质量。

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中药学类各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

首先是中药学类专业线上课程资源数量不足,尚不能覆盖全部主干课程,与满足全方位、大规模进行在线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各院校使用在线资源为主开设的课程数量占开课总数的56%。其次是各专业所拥有的线上课程资源不均衡。调研结果显示各高校中药学专业平均开设课程27.5门,平均开设课程次数为75.1,远高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而从推荐的课程资源中也可以看出,理论课资源基本可以覆盖中药学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而另外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尚未囊括该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这可能是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办学历史较长,特别是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一直有所偏重,投入较多。而另外3个专业开办时间相对较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仍不够清晰,专业建设不够成熟,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对中药相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与农学、工学学科交叉的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课程开设的情况不够理想,在线教学资源存在空白。

2.2实践教学开设难度较大,质量难以保障

疫情期间,37所高校共计开设实践课20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71.1%,但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佳。在线教学不能让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下的操作训练,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教学视频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而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药饮片市场见习、医院临床药学见习、药品生产实习、制药企业生产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更是难以采用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实践课的在线教学效果很难和线下教学同质等效。而中药学类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较为抽象,正常授课时教师多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迅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效果。但疫情期间只能先集中进行在线理论学习,待返校后进行集中实践学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此外,根据《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紧密结合中医药科研与中药生产的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设计)[3]。虽然调研院校中,90%以上的学生仍然按计划完成实验型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目前正在完成论文综述和实验设计,但是大多数学校表示将会根据疫情进展情况和开学安排,对毕业论文类型进行调整,不排除本届毕业生将出现大比例以综述型论文毕业的情况发生。

2.3在线教学管理和监控有待加强

各高校虽然制定了在线教学应急工作方案,并组建了在线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看课,开展学习满意度调研,每周在线教学质量报告、督导简报、学生学习满意度报告等形式,监控中药学类各专业在线教学质量,基本保证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同质等效。但仍存在既无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团队,又缺乏由传统课堂教学管理转变为在线教学管理的经历或经验,适于线上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也亟待构建和完善等问题。另外,由于现有在线课程资源大多分布在22个在线课程平台,加之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在线课程平台和直播平台,使得线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来源不同、观测点不同、数据统计口径不同,不利于得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全覆盖的立体网络化的在线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价结论。

3对深化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的思考

3.1巩固特殊时期在线教学成果,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带来机遇。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教指委推荐的在线教学资源,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精心培育、精心建设的,应该说这些课程资源是有质量保障的。但是在中药学类专业以往的教学中,在线课程资源都是由教师自主选用,优质在线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疫情过后要固化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成果,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应该要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等同对待。在课程建设上,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经验和本校实际作统一部署,明确中药学类各专业、各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在线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可以将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改革试点,以落实好《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现中药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用足、用好现有的各级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而将成熟经验推广到中药学类专业全部课程。同时,要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单独制定在线教学工作考核标准,以制度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3.2把握在线教学规律,丰富在线课程资源保证

在线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对课程的研究,特别要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研究,要对在线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对于一门课程,要根据一流课程建设和《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遵循中药人才成长规律、知识传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双思维”“三有”的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原则[4],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方法途径,线上实验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内容,利用在线资源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方式和科研思维训练方法,在线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方式等。要加强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是进一步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设目前在线资源相对不足的3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力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一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学生课前感受、课后感悟,另一方面增加如有毒中药炮制等现有条件不能开设的实验项目,弥补学生不能亲身体验的不足[5]。同时,要关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例如引入“三药三方”治疗病毒肺炎的案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将其制作成微课、记录片等,通过案例导入或是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并指导科研实践。

3.3推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与学的新形态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5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通过维普网的“期刊导航”功能,搜索核心期刊列表,获得72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点击查看每种期刊的期刊评价信息,挑选出2016年IF≥1的期刊共202种。通过百度和360搜索引擎搜索这202种期刊的官方网站,其中没有搜到独立网站或网站在维护中的期刊共29种(14.4%),最终对其余173种(85.6%)医学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数据调研时间截至2018-06-10)。通过建立Excel表格,对这173家期刊网站的40多个栏目进行整理和统计。由于期刊网站存在一些按功能集中在一起的链接群,没有标识栏目名,例如“PDF、CAJ下载”“加入我的书架”“把文章推荐给朋友”“加入引用管理器”“输出BibTex/EndNote”等设置在文献打开页面周边的按钮,本研究将其统称为“阅读相关服务”栏目;还有一些性质相同、但在不同网站上名称各异的栏目,如“编辑推荐”“重点推荐”“优秀论文”等统称为“专题/热点文章”栏目。最后对栏目出现概率及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2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1期刊基本信息

173种样本期刊的网站首页都详细地列出了期刊的封面、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单位、主编、刊号、版权、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绝大部分(149/173,86.1%)期刊提供了编委会成员名单。有个别期刊网站增加了配图以丰富页面设计,比如专家风采(配照片)、编辑照片及简介、领导或专家题词、期刊获奖照片(滚图形式)等。

2.2在线投审稿系统

在线投审稿系统的开发水平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此次调研显示,有163种医学期刊都已实现网上投审稿功能(不包括通过E-mail投稿的期刊),占173种期刊的94.2%。虽然不同期刊网站使用了不同开发商研发的采编系统,但其功能基本相同,极大地便利了作者投稿、查稿,提高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工作效率。

2.3论文资源上传及开放获取情况

论文资源是期刊网站信息建设的核心部分,关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站的点击率、学术的传播交流效率,乃至期刊编辑部的效益。

2.3.1网站论文资源上传情况

调研发现,173家期刊网站的论文资源上传类型可分为仅上传目次(9家,5.2%)、上传目次及摘要(22家,12.7%)、上传全文(131家,75.5%)、不上传论文资源(11家,6.4%)。大部分期刊网站上传了论文全文,但其中大部分开放获取(OpenAccess,OA)论文存在上传时滞和阅读限制。

2.3.2网站论文资源OA情况

期刊网站上论文的OA程度对论文本身及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都有影响。在上传论文全文的131家医学期刊网站中,有100家实现了论文OA,即在网上公开全文,供读者免费获取;其余31种非OA期刊在自建网站上公布了期刊目次和论文摘要,公众需要付费订阅或注册为会员才能阅读或下载全文。(1)OA论文回溯年代。在这100种OA期刊中,大部分期刊的OA论文回溯至2011年及以后,但与回溯至1991—2000年、2001—2010年的期刊分布差距不大,也就是说,这100种期刊主要实现了近30年论文的OA出版。(2)OA论文时滞。在这100种OA期刊中,对当期论文及时实施OA的期刊占绝大多数。这些当期或超前实施OA的期刊认为,相比于纸质期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及时公开论文全文有利于提高学术交流效率,吸引更多在线读者,提高网站访问量和论文下载量,扩大期刊影响力。也有一些期刊认为,OA模式的确有利于扩大期刊影响力,但也给期刊带来了各种问题,比如提高OA期刊出版费用、影响发行收入等,但在利弊权衡之后,部分期刊选择复合OA模式,即比当期滞后一段时间或选择已出版的部分卷期的论文实施OA出版。(3)OA论文的期数。在这100种OA期刊中,开放期数在200期以内的期刊占多数(表3)。有7种期刊开放论文全文超过400期:《山东医药》(1044期)、《中医杂志》(823期)、《中国中药杂志》(608期)、《护士进修杂志》(527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510期)、《中成药》(494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20期)。(4)OA论文实现方式。OA论文数量的增加会增加期刊出版成本、降低期刊发行收入,但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又不容忽视。因此,期刊采取了各种不同的OA策略,如将OA全文与目次和摘要不同步上传:100种OA期刊中,14种期刊全文的上传时间要滞后于目次和摘要的上传时间;8种期刊的OA论文回溯年代要晚于目次和摘要;2种期刊兼具以上两种情况。89%的OA期刊无条件地为公众提供OA论文,另外11%的期刊需要读者免费注册为会员才能浏览并下载论文全文。无论使用哪种OA策略,其目的都是最大化地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的优势,在尽可能不影响期刊经济收益和出版费用的情况下,以适合期刊自身情况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期刊和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2.4网站服务及扩展信息

期刊网站除了期刊基本信息、在线投审稿、上传论文信息3大模块外,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信息平台,还必须具备多元化服务功能和足够的内容承载量。调研结果显示,投稿须知、新闻及公告、检索、相关/友情链接、在线订阅、下载中心、论文排行榜在超过100家期刊网站上出现;而在搭建网络社区化互动平台(如论坛、微信/微博),内容资源的增值开发(如专题/热点文章、E-mail/RSS推送、继续教育),整合运用新媒体、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动画),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比较薄弱(表4)。

3讨论

3.1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成就

调研显示,相较于早期医学期刊网站的建设水平,现在的网站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94.2%的期刊采用了网上投审稿系统;75.7%的期刊网站实现了论文全文上传,而其中100种期刊提供了论文全文OA。此外,网站的服务功能更加多元化,扩展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优势,设置特色栏目,如《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外科天地”、《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骨科新观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的“组织工程图片秀”,等等。从整体来看,这些优秀的医学期刊在网站建设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但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2医学期刊网站建设的改进方向

3.2.1探索复合OA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不断升级,出版行业已经迎来了知识付费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愿意为所需知识付费,尤其是医学期刊面对的用户大多是成熟的网民,且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偏高,对知识的渴求更强烈。OA模式给论文带来的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论文OA出版后的早期,随着出版时间的增加,OA论文和非OA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慢慢趋同。因此,医学期刊应该将论文全文上传至期刊官方网站,但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性地OA全文,可采取超前、滞后、限时免费等复合OA策略,适当收取费用,权衡期刊影响力、出版成本与收入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选择OA还是非OA。

3.2.2搭建网络社区化互动平台

期刊网站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提高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黏性、打造期刊品牌效应。社区化互动平台可集中作者、读者、编辑、审稿人,就共同兴趣和关注问题在同一平台实现即时交流。在本次调研的期刊网站中,8种期刊设立了论坛,但因缺乏维护,其中部分论坛没有内容,或只有几篇文章,没有互动交流。微信、微博是近几年发展极快的社区化交流平台,用户已达几亿,医学期刊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新媒体技术。医学期刊可以同时搭建多种互动平台,互为补充。平台的搭建除了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以外,更需要编辑人员增强信息感知和集成能力,起到连接作者、读者、审稿人的中介作用。

3.2.3开发增值内容资源

期刊网站的建设绝不是将纸质内容直接转化为数字内容这么简单,对内容资源的增值开发才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特征。专题/热点文章汇编、个性化电子版订阅、继续教育(读者阅读感兴趣的文献,参与文后的测试或其他活动以赢得学分)是科技期刊常用的增值服务和内容资源开发方式。此次调研的173家医学期刊网站中,分别有64家和52家网站提供了E-mailAlert和RSS订阅服务;16种期刊开发了继续教育资源,国内医学期刊在这一服务领域存在空白,与国外医学期刊有较大差距。深度开发期刊内容资源的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团队和高素质的学科专家队伍,并对不同的用户开展充分的调研,以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效服务。

3.2.4借力新媒体途径和多媒体技术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学期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比如开发和运营与期刊相关联的App、微信或微博公众号。App开发运行成本高,在期刊界运用受限,但微信和微博开发、维护成本较低,流行于各种移动终端,其对快速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次调研的173种期刊中,有77种期刊在其门户网站上提供了微信/微博公众号二维码,数量较过去有所提升,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次调研结果还显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医学期刊网站上还很不足,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的期刊所占的比例为31.2%(54/173),其中有的是“帮助视频”———关于专家审稿、作者投稿、作者注册流程讲解的幻灯视频,部分期刊的“视频中心”中只有关于某学会或期刊成立周年的纪念视频,而真正将学术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的期刊不足20%。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多次开发期刊内容资源方面,国内医学期刊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著名医学期刊的经验。如TheLancet为重点文章配上文章导读、作者访谈录音,时长大约20分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定期上传临床医疗视频(VideosinClinicalMedicine)供会员学习和教学使用,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之内,便于下载;《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BMJ)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开发出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图。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可能还不具备开发高质量多媒体内容的能力,但一些在国内已经取得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期刊,应该充分利用优质的学术资源优势,积极实践多媒体融合,引领我国医学期刊的数字化进程。

3.2.5国际化接轨

很多医学期刊以创办国际知名刊物为奋斗目标,若要在国际学术领域争取话语权,从网站国际化建设做起是一条捷径。对于以中文为主的医学期刊,网站的英文版页面是对外吸引国际稿件、提高国际知名度的关键窗口之一。此次调研的173家期刊网站中只有39家期刊网站有英文版页面,但页面总体质量不高,很多也只是搭建了英文栏目框架,鲜有将文献摘要、投稿须知、新闻消息等翻译后实时更新上传,更没有双语出版的英文文献。打造优质的英文版网页,不能单纯地将中文版网页对应翻译过来,点击进入的还是中文链接,而应以期刊的英文文献(将所有中文文献翻译为英文不易实现,可多吸引优质的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为核心内容资源,结合学科国际大环境,将英文版页面作为一个独立页面打造,如建立国际通用采编系统,针对国外客户端推送信息,介绍国际学术动态等。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发展进入4.0时代。工业4.0时代,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呈现出了“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的趋势,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迫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满足我国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2月底,教育部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倡导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新工科”要求树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塑造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建立分类发展的新体系[1-2]。物理化学作为化工、材料、医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有效理解化学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过程的同时,其解决相关实验和生产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繁多、逻辑性强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不断压缩的教学课时更是加剧了物理化学教学的难度,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领会物理化学的精髓、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并开拓其创新能力则是当前物理化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工科背景下,改革传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专业兴趣和科学素养上下功夫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和课程组老师物理化学课程多年教学经验和感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以期供同行们参考。

1让课程内容回归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意识不仅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受教育期间,即使走出校门在工程实践中乃至一生都是自我不断修炼的内容。因此,在大学阶段结合专业学习将工程意识作为培养、教育学生的内容至关重要。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实例,从具体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科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解决问题可供参考的思路,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使枯燥的理论易于理解进而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解单组分系统相变热力学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入“高压锅设计使用原理”的实例,向学生介绍高压锅主要是利用气压不同而对于水的沸点不一样的原理设计的,在高压锅内通过对水加热形成的水蒸气在密封环境下形成高温高压,使气压大于一个大气压,使水要在高于一百度时沸腾。在介绍的过程中剥离出具体的分析模型,明确其本质是计算饱和蒸气压和沸点关系的模型公式即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再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实验室常用仪器旋转蒸发仪工作原理以及速滑运动员冰刀的设计原理等。在课程其余章节的讲解中最好也能都结合一个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气体性质的玻意耳定律时结合“压井”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在讲解稀溶液依数性时结合海水淡化-反渗透技术、宇航员吸氧排氮的科学原理;在讲解电化学时结合汽车蓄电池、手机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实例可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还可活跃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可将自己及同事的科研发现引入到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好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物理化学具有知识内容抽象、深奥、逻辑性强、公式繁多、推导困难等特点。传统口述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定律、原理和公式推导转变成比较生动形象的图像、影像和动画,通过运用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资源,运用动画、图像演示等多种方式对枯燥晦涩的定律和公式进行诠释,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相互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加深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由课堂延伸到课余,学生可以通过慕课、云课堂、雨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物理化学课程学习效果。

3利用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以OBE理念进行课程论文设计,为避免固定题目难以满足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让学生自主选题,将发现和提出有创意的问题作为论文水平评价的第一指标,倡导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对比、评论和批判,鼓励他们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需体现出系统缜密的思考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课程论文的必须按照期刊论文的格式和规范进行撰写。强化课程论文的交流和借鉴,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评,成绩评定公开、公正、公平。成绩评定时注重论文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强调撰写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勇于质疑、敢于批判,同时让学生明确学术道德底线。

4结束语

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创造力的复合应用型优秀化学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贝绍轶,倪彰,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汽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优化[J].高教学刊,2019(7):73-75.

[2]罗钧,侍宝玉,付丽.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75-77.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产教融合;药学;创新创业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区域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创新办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命健康以及医疗保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行业作为药学产业的三大支柱,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从事药品生产、购销、管理工作的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因此,紧跟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药学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成为开办药学教育的高职院校的新使命。

1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是医药产业大省,全省医药制造业总体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医药生产企业有512家。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2016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选结果揭晓,江苏省有20家企业入榜,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医药企业更是常年入榜并一直处于国内上游水平。经统计分析,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要八大门类包括制剂、原料药、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器械、制药机械、卫生材料。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城六区”的产业格局,“一城”指的是中国医药城———泰州,“六区”指的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连云港、南通6个医药产业区域。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坐落于“中国医药城”———泰州,2016年全市共有持证药品生产企业43家,药品批发企业2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700多家。泰州目前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成药、麻醉药、维生素C三大生产基地。扬子江药业集团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中国医药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综合收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医药企业前3名。《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6年)》指出,未来几年,泰州市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力争达到千亿元级,其中,生物医药是泰州市最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新兴产业。

2区域高职药学教育现状

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药学人才需求量较大,高职药学教育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16年底,江苏省开办药学教育的高职院校有26家,其中专业药学类院校5家,分别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非专业药学类院校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1家。泰州地区开办药学教育的高职院校有两家,为我院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在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目前开办药学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与社会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2016年出台的《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从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我院以泰州地区医药产业快速、高质发展为契机,主动适应区域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等药学类专业,为区域医药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归纳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接轨,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接轨;注重将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将医药行业最新技术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我院药学类专业“四阶三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3.2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我院非常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挖掘、整合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划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技术课、创新创业选修课。我院创新创业基础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创业实训。此外,我院药学类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充分挖掘与开发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充实了药品营销实务、新药研制技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等课程,在传授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3.3创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校企共建育人平台

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式发展为核心理念,整合学院和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与实训要素,共建集教学、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设备设施更新速度快、资源共享程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示范辐射作用大的药学类专业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对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药学类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院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实训基地(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中药科技园等校内实训基地,建有药品生产实训中心、药品检测实训中心、药品营销实训中心、中药标本馆等药学类校内实训中心26个,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药品生产、检测等训练需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我院坚持走开放、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与扬子江药业集团、中崇信诺生物制药泰州有限公司、江苏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南京奥赛康医药集团、上海同仁药业有限公司、苏州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等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可接纳400多名学生顶岗实习、300多名学生就业。企业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还接收专业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我院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3.4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型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四支队伍培养计划”,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基于产教融合的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四支队伍”指的是“教练型”教学名师、“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等。“四支队伍”的培养显著提升了我院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输送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建设成效

医药工程论文范文8

立足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文化和中蒙药材资源优势,依托内蒙古医科大学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支撑,构建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蒙药产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科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为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蒙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极有优势、最具特色的学科,其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中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的优势领域,不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而且对我国新医改、人民健康、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1]。蒙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内容,为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2]。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蒙药现代化研究,并将中蒙药产业作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高层次中蒙药人才是保证内蒙古中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最早的高等医药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中蒙药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中蒙药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在中蒙药学本科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蒙药学研究生教育。2010年,学校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现有学科目录设置框架内,开展了中药学和蒙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实践,使该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创新型中蒙药人才培养体系。

1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立足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科优势和蒙药材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对中蒙药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资源进行梳理,准确定位学校中药学学位点。以培养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中蒙药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开创了以中药学为主体,中药和蒙药两个学科方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特色办学模式。

1.1民族特色

蒙药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诊疗手段,对许多常见慢性病及疑难病有很好疗效,具有副作用小、炮制简单、取材广泛、用量少以及便于保存和携带的优点。该学位点以特色蒙药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着传承与发扬并举的原则,培养高层次蒙药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2地域特色

内蒙古地域辽阔,中蒙药材资源丰富,是甘草、麻黄、黄芪、黄芩、防风、赤芍等大宗中药材的道地产区,是肉苁蓉、锁阳等特色药材的主要产区,更是细叶铁线莲、悬钩子木等野生特色蒙药材的主要分布区域。本学位点依托内蒙古丰富的中蒙药材资源,通过各类资金项目支持,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帮助医药生产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为自治区相关产业培养和输送紧缺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3“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

学位点以学校蒙、中、西医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体办学格局为背景,通过整合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以中药学为主体,中药和蒙药两个学科方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办学特色。两个学科方向既相互支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蒙药学方向主要依托蒙医药学院的学科队伍和师资条件,培养以蒙语授课为主,偏重蒙药基础理论、本草、方剂、炮制、药效药性等传统研究内容的蒙药学人才;中药学方向主要依托药学院的学科队伍和师资条件,培养以汉语授课为主,偏重蒙药资源、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药理毒理和药物制剂等现代研究内容的中蒙药复合型人才。

2加强条件建设,强化办学优势

内蒙古医科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能够同时培养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人才的高等医药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在自治区内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通过优化校内资源、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中药学硕士学位点学科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

2.1构建良好的学科专业支撑体系

学校自1958年招收蒙医本科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两千多名蒙医药人才,其中多数已成为全区蒙医药界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蒙药学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蒙药学作为民族医学专业研究方向之一,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中药学专业获批教育部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毕业硕士生14名,其中中药学学科方向和蒙药学学科方向各7名。该学位点主要依托药学院和蒙医药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支撑学科包括生命科学、基础医学、药学、蒙医学、蒙药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其中,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医脾胃病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蒙医学为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

2.2打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支撑平台

教学支撑平台包括1个部级和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支撑平台包括自治区蒙药研究所、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学校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等。现有科研场所占地近5000平方米,配有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2.3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学位点现有师资队伍近150人,覆盖中医药学、蒙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等支撑学科。其中专职研究生指导教师15名,均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导师专业背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均较合理。根据中蒙药学科发展特点和自治区中蒙药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中蒙药师资的专业背景和科研特长,本学科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6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中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蒙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中蒙药炮制机理及工艺规范化、中蒙药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理、中蒙药给药系统及制剂工艺、中蒙药药效、药性与本草学。

2.4借助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蒙药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学校更是将蒙医药确定为办学特色专业,突出蒙药研究开发在相关学科中的龙头地位。在学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研立项、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遵循“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宗旨,学位点加强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内涵建设,确保中蒙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1构建体现“一体两翼”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4个模块组成。中药学和蒙药学两个学科方向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但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分为汉语授课和蒙语授课两个体系,各模块的课程设置亦各具特色。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知识体系包括中蒙医药基础理论、现代研究新技术及方法学、学科前沿进展三个部分。

3.2搭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平台

通过开展组会、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本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校企产学研攻关项目、学位论文研究构成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

学位点质量管理体系由学校、二级培养单位、学位点三级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构成,内容涉及导师遴选及指导、招生就业、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答辩、学位授予、奖助体系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有效保障了中药学学位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改进计划及发展探讨

2015年,学校中药学专业第一届中药学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同时迎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项评估。通过总结学位点近五年的建设内容和成果,本学位点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和发展规划。

4.1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医药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

中药学学位点从设立之初就承担着传承蒙医药文化、培养蒙医药高层次人才、建设和稳定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人才队伍、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学位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自治区领先、影响辐射周边省区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为自治区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政府投入和建设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和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4.2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学校中药学学位授权点在招生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限制了本授权点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家应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自治区和学校应通过政策倾斜,适当扩大学位点的招生规模。

4.3进一步突出蒙医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将通过强化蒙医药、中医药、现代医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蒙医药协同创新,突出蒙医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蒙药现代研究,培养满足自治区和周边省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蒙药学人才。未来5年,是学校中蒙药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借助国家和地方对民族地区和民族医药教育的政策扶持,通过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蒙药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提升高层次中蒙药人才培养质量,适时开始中蒙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争获得中药学(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开创学校中蒙药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新飞,吴启南,洪骏,等.中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4,30(5):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