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例6篇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建设性模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78-04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金融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为维护金融稳定,作为世界上金融监管经验丰富的金融监管者,美国充分实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美联储充分行使自己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其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一些做法,对我们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业还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最后贷款人职能行使分析

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a,以下简称LLR)是指在危急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设立LLR法律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中央银行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防止暂时流动性危机向清偿危机和系统性危机转化,使陷入困境的银行走出困境。中央银行通常作为LLR,向可能或已经发生信用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3月由于大量涉足抵押担保证券业务,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贝尔斯登属优先级市场交易商,管理着大量的客户资产,在债券市场被称为“聪明的交易者”,交易规模在投行中位居前茅,同时为大批中小券商提供担保和清算服务。如果贝尔斯登因流动性不足倒闭的话,美国的债券市场将受到冲击,数以万计的投资者资金将被冻结而停滞。为此,美联储通过摩根大通向其提供了为期28天、利率为3.5%的紧急资金援助。2008年4月,由于看不到贝尔斯登起死回生的希望,美联储决定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9月继贝尔斯登之后陷入绝境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由于未能得到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援助,只好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兄弟是一家大型国际性投资银行,其资产规模高达6390亿美元,约占美国金融业16万亿资产的4%,具有158年的悠久历史,经历过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被业者称为“一条有着19条命的猫”,曾经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连续40年独占鳌头,是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上最大的承销商。尽管这样,美联储并没有像对待贝尔斯登那样对雷曼兄弟伸出援助之手,以致本来对其有收购意向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巴莱克银行和美国银行先后弃它而去,终使其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也重创了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以下简称AIG)。受投资评级下调预期及公司大幅举债等消息的影响,AIG股价大幅下跌,单日跌幅高达61%,市值一天内蒸发近180亿美元。投资评级下调和股价跳水使得世界各地投保人对美国国际集团的信心大减,骤增的解约压力使美国国际集团陷入了流动性困境。美联储向AIG提供了为期2年、利率为3月期libor利率再加850个基点的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之所以对AIG实施救助,是因为AIG属于那种“大而不能倒”的企业,拯救AIG就是在拯救其遍布全球的交易伙伴。当然,美联储对AIG的拯救并不是无条件的,AIG要以其全部资产为该紧急贷款提供抵押;美国政府可获得AIG几乎80%的股权,有权否决普通和优先股股东的派息收益,有权撤换其高管等。从美联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行使LLR职能的情况看,其行使LLR职能有以下特点:

第一,受援助的金融机构是因流动性不足而非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该金融机构的危机对其他金融机构具有传染性,对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已构成威胁。第二,金融机构发生的流动性而非清算性危机以及该危机对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构成威胁这两个条件只是金融机构获得LLR救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LLR在决定是否对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实施救助时,不仅要考虑危机的类型以及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第三,在决定是否对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实施救助时,美联储具有完全自。第四,接受援助的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层要受到惩罚。金融机构受到的惩罚是其要为紧急贷款支付高于普通贷款的利息,管理层受到的惩罚将是被撤换。第五,作为LLR的美联储提供给金融机构的援助资金一般都是短期的。第六,美联储对危机金融机构的救助仅限于解决其流动性不足,并不保证其不被兼并或破产。第七,接受LLR援助的金融机构都要为此提供抵押。

二、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失

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紧急贷款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等规定之中。在金融实践中,1997-1998年,我国有42家有问题的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的机构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为防止个别、局部的风险演变为系统性、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危机,在对问题机构的处置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向这些机构提供了数额巨大的紧急流动支持。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LLR法律制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一)最后贷款人的法律职责不明确。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3条第3项中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第4项规定,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第28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第32条第2项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同时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是指国务院决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上述规定,虽然包括了LLR定义的“特种贷款”,但更多的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由中央银行提供的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般再贷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的临时头寸不足,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履行LLR职责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二)最后贷款人的法律架构不清晰。我国

LLR的救助工具过于单一,无论在法律规定中抑或在实践操作中都以央行提供再贷款为主,其他方式如组织商业银行进行联合贷款救助安排等基本没有涉及。《紧急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从目标、贷款条件、贷款用途、期限、利率、贷款管理等方面对紧急贷款的方法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并未从问题银行处置的流程上进行说明,只有在《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中,才明确了一旦出现暂时支付风险的处理办法。

(三)最后贷款人的法律规定不完善。《人民银行法》有关最后贷款人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2条、第4条和第23条之中。《人民银行法》仅仅确立了人民银行的LLR地位,至于人民银行如何行使该项职能则没有规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包括动用存款准备金、采取各种自救措施、提供担保、实施现场监管等七个方面的措施,但对紧急贷款条件、利率和期限等规定的不具体。如,关于紧急贷款条件,美联储在决定是否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时不仅考虑金融机构的危机是流动性危机还是清算性危机,更关键的是考虑危机的传染性和对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是否构成威胁。而我国的《暂行办法》却没有把紧急贷款的关键条件定位为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以及对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构成威胁。我国《暂行办法》第7条规定,紧急贷款仅限用于兑付自然人存款的本金和合法利息,并优先用于兑付小额储蓄存款。这样规定,严重削弱了LLR制度的价值,限制了其解决流动性不足的功能。如,关于紧急贷款的利率,我国《暂行办法》第9条规定,紧急贷款应执行总行制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发生逾期的紧急贷款,应执行再贷款罚息利率。美联储对AIG进行救助时适用的利率是3月期libor利率再加850个基点,年利率将在11.5%。美联储LLR职能行使的是惩罚性利率,从而把紧急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紧急贷款的对象是因流动性不足而陷入困境的银行,紧急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风险要高于正常贷款。另外,对紧急贷款适用惩罚性利率也有利于防止道德风险,促使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如,关于紧急贷款的期限,《暂行办法》规定紧急贷款的最长期限2年;贷款到期归还确有困难的,经借款人申请,可批准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LLR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因暂时性流动不足而给金融体系整体安全带来的风险问题,并非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因此,我国最后贷款的期限不应过长。

(四)最后贷款人执行“模糊”与“透明”相结合的原则不紧密。有学者认为,在LLR是否对危机金融机构进行援助的问题上应遵循“建设性模糊”原则。所谓“建设性模糊”是指LLR在事前向所有的金融机构表明,如果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其不一定会进行资金援助,是否援助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学者认为,“救援标准不明确,对哪些机构应该拯救,哪种程度应该拯救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以致实践中对危机金融机构的救助基本上是无限度的支持,对所有出现危机的金融机构都实行贷款援助、对所有的存款者都实施赔偿的过度保护,客观上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虽然学者认识不一,但“建设性模糊”原则已在西方各国的LLR制度中普遍得到实施,美国也不例外。实际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之所以能选择性对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就是因为美国的LLR制度遵循了“建设模糊性”原则。美国LLR法律制度没有规定只要金融机构发生危机,美联储就应进行救助,而是赋予其相机抉择权。同时,坚持事后的“透明”,通过采取透明的有效措施向公众证明中央银行对事件的干预能力,加大对央行LLR角色的外部监督,防止最后贷款被滥用,确立抵御恐慌的信心。目前我国LLR制度的事前“模糊”性和事后的“透明”性结合的不好,不论是发生流动性危机还是清偿性危机,央行总是从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行干预或救助,央行的独立性被过多的社会职能冲淡。在多数情况下,央行的处境相当被动,在救助时机、救助方式等的决策上,没有相对超脱的决策权。

三、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业“一行三会”的管理体制随着银监会的成立而确立,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LLR制度,实际却是存在LLR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担负着LLR的职能。因此,我国的LLR法律制度也应随着金融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一)科学界定最后贷款人的法律地位。要建立规范的LLR制度框架,明确LLR的宗旨、目标、责任、范围、方式等,增强救助的目的性、规范性、操作性和时效性,增强我国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要制定专门的《最后贷款人法》,合理划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在危机救助中的职责,对运用再贷款、动用存款准备金的权限可依据数额大小在总分支行间进行划分,以把握救助时机,降低拖延成本,提高救助效率,最大限度地防止危机蔓延和减轻存款人的损失,防止单个银行危机演变为系统性危机。要在立法实践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组织多种形式的救助行动,商业银行应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明确LLR可以不作为的情况,如对于陷入清偿力危机的金融机构、股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自救的机构、经判断不会引起系统性危机的单个金融机构,人民银行有权决定不对其进行救助,使人民银行可以从法律上获得充分的“自由量裁权”。可以考虑以清晰的方式确定人民银行贷款数量的最高限额、最低利率、最长期限、担保及抵押品的估价方式、操作程序、与银监会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和罚则等。

(二)逐步完善最后贷款人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法》应对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行使LLR职能的程序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尤其是对《暂行办法》要规范化、具体化,其第5条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统称借款人)申请紧急贷款,应符合下列条件”应修改为“应符合下列必要条件”。其第5条中应增加一项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应符合的条件,即危机发生的原因是流动性不足,而非资不抵债。第2章最后应增加一条规定,金融机构满足前述贷款条件并意味其就有权要求人民银行发放紧急贷款,其最终能否获得紧急贷款还需人民银行结合其他情况综合考虑。其第7条应修改为:紧急贷款仅限用于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在用紧急贷款解决流动性不足时要优先满足存款自然人的资金要求,尤其是小额储蓄存款自然人。其第8条应修改为:紧急贷款的期限为3个月。贷款到期归还确有困难的,经借款人申请,可批准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紧急贷款展期,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限报批,并由担保人出具同意的书面证明。其第9条应修改为:紧急贷款的利率应高于正常情况下再贷款或同业拆借利率;

发生逾期的紧急贷款,应执行紧急贷款罚息利率。

(三)积极实施“模糊”与“透明”相结合的救助规则。对于央行在提供流动性救助时是否应设计一些明确的规则,目前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我国制定一个明确的救助规则是必要的。LLR救助不当会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也是LLR政策难以解决的间接成本问题。在LLR制度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到“大而不倒”的正效应,又必须确立“让失败者出局”的制度。具体来说,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问题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系统性影响”做出实时、动态的判断和权衡,对那些基础薄弱的机构,可直接采取接管或并购的救助措施,慎用最后贷款。应尽快完善《破产法》,对于那些明显不具备“生存能力”的机构,要坚决执行破产程序,严格执行对“股东或管理层惩罚”的罚则,不仅要对问题机构管理层进行处理,亦要对其总行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尽管现阶段宜采取明文规定的立法原则对央行LLR职能权限和不作为的标准进行界定,但在是否对特定的机构行使LLR职能、何时行使LLR职能、采取哪种具体的最后贷款方案上则应该实行“建设性的模棱两可”,以规避道德风险,减少问题机构的盲目依赖,同时确保央行相机抉择的权利。

(四)注重加强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我国建立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之后,中央银行负责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专事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的划分决定了只有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才能快速地得到金融风险方面的信息,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不可能给发生挤兑风险的金融机构以资金救助,因为中央银行是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履行者;而金融风险一般都具有暂时性、突发性的特征,一旦不及时救援就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监管体制下,必须强化中央银行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合作与协调。要建立日常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各监管主体对监管对象获得及时、全面的了解,防患于未然。要健全监管主体高层的互相参与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管联席会议。在监管联席会议代表的基础上,再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金融专家、民间监管代表等召开研讨会,针对当前的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展开讨论,以集思广益,协调多方行动,提高监管效率。面临金融危机时,各监管主体及时进行磋商,采取一致行动应对危机,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在危机发生时尤其要加强与国外监管机构及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

(五)建立健全被援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鉴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光有单个破产法还远远不够,要抓紧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规,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内控系统、外部监管、拯救机制、存款保险机制等支撑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和规定。同时,必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存款保险公司、人民银行、司法部门在破产过程中的权责利。如,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应该由谁担当管理人;金融债权申报程序如何,债务人财产如何评估和处理;一旦破产,金融机构管理人是否必须由监管部门选任,司法部门是否派驻等。另外,还要制定统一标准和程序,规定金融机构什么情况破产,行政如何介入,何种情况动用公共资金和储备基金救助等等,真正提高被援金融机构破产的可操作性。

(六)切实强化最后贷款人的法律责任。要对最后贷款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在罚则中确定具体的惩罚性措施,严格执行LLR制度中罚则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市场揭示对违法行为的处理,营造良好的法治秩序。另外,LLR还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如,银行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实现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增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度,防止发生单个银行挤兑的恶性传染;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履行好对银行的监督治理职能,惩治违法违规银行,保证银行的经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参考文献:

[1]关联储批准贝尔斯登交易[OL].省略.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文2

中小企业要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大的转机。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有五条。

其一,这次危机的酝酿时间长,经济泡沫大。

其二,这次金融危机涉及面广。西方发达国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在高负债的状态下超负荷运行。消化这一状态,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其三,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扩散。今年有可能爆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第二波金融危机与上次金融危机最大的不同是:2008年第一波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主要是流动性风险,扩散到实体经济。而可能发生的第二波金融危机,是受实体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形成,出现了安全性风险。因此,有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为猛烈。

其四,目前各国采取的抗击金融危机的措施基本上是经济扩张的方式,即采用扩大信贷投放的措施。它有可能以制造更大的虚拟泡沫为代价。扩大信贷投放的确可以延缓危机的过程,但同时也可能加剧金融危机的本身,反过来更强力地作用于危机的发展蔓延。要知道,现在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虚拟泡沫的产物。

其五,我国不良资产数额巨大。据保守的计算,仅损失类和可疑类贷款,就达5万亿元以上,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约为12%,占贷款余额的比例约为20%;占银行业总负债的比例约为12%,占各项存款的比例约为15%。如果再加上次级贷款,那么,不良资产的口径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美国,引发金融危机的仅仅是次级贷款。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对金融危机有较强的耐受性。

第一,我们有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我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国民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的政治威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优势。依赖于强有力的政府行政系统。这一政治优势,在抗击非典,抗击5.12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发挥得非常充分,也必将在抗击金融危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我国人民群众有储蓄的习惯。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都有一定的存款贮备,至少可以保证一两年的生活所需。这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极大的差别。西方国家的人们普遍是负债消费,金融危机切断了信贷输入,马上就影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稳定。而在我国,有储蓄存款作为缓冲,既可以保证绝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也不至于市场急剧疲软,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危机的杀伤力。

中小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

中小企业面对的金融环境是严峻的。在西方,是居民负债消费,切断信贷资金链就影响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在我国,是企业负债经营,切断信贷资金链对企业是致命的。现在,人们把这个原因归结于政策导向,寄希望于政策猛药,希望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把这个问题再一次凸现出来。长期病要用治本的药才能奏效,不能指望一剂猛药就药到病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长期病,难在我们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难在金融功能的缺失,难在没有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我这里强调的是金融体系、金融功能、金融机构,而不是银行体系。银行功能、银行机构。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大银行的服务对象,应该以高端企业、大商业为主。它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成本,适合对大企业、大商业的服务,却支撑不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就像交通一样,大型的飞机能飞美国,飞香港,飞哈尔滨,但无法完成从北京市东城区到西城区的运输,更不能完成农村山间小路上的运输。让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就像要求大飞机进行从县城运化肥到乡镇乃至到小块耕田的作业一样,不恰当也不现实,应该用铁路、卡车。拖拉机甚至手推车来完成任务。换言之,我们真正迫切需要的,是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能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和信用社,及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结构。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有数以万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效地服务了零散农户和社队企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专业银行几起几落,时断时续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涌现出众多的地方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中小企业有多元的融资渠道,支撑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但今天,放眼望去全是大镊行,专业银行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几乎所有的地方银行,如深发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甚至民生银行,全都成为全国性的大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也改制成为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全是大型的。这种金融结构单一化、巨型化的贪大倾向非常严重,致使我们实际上缺少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适合载体。

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金融环境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自己金融体系和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契机,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金融环境,必须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在建设多元化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要细分市场,使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对应服务于不同地区、不同经营规模的企业群体。

首先,对一些大银行进行分拆,使它成为省和跨省的区域性银行。针对我旧目前大银行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竞争过度的状况,选择一至两家甚至更多银行,进行分拆,使之经营规模适用于为中型企业服务。

其次,抑制地方银行的扩张冲动,加强地方银行服务当地中小企业的理念。长期实践证明,地方银行是必要的,但也是扩张冲动最为强烈的。我国之所以大银行林立,是和这种强烈的扩张冲动相联系的。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对现在的地方银行,即通过由原信用社改制成立的地方商业银行、特别是地市县的银行,应该适当降低层次,以便于服务当地的中小企业。

再次,建立信用合作社,服务于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型。微型企业。需要明确的,是要建立真正的“信用社”,而不是挂着信用社招牌的银行。在世界各地生气勃勃、在中国发展历史中也曾做出重要贡献的信用社,近年来在中国大地却烟消云散,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背离了信用社的方向,把信用社办成了银行。因此,建立信用社,必须按照“罗虚代尔原则”,即:第一、自愿入社,不受任何限制。所谓入社即是入股合作社。入社后成为社员而非股东。第二、民主管理,权利平等。社员无论股金多少,地位高低,一人一票,权利平等。合作社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联合社。第三、财产集体所有,经营成果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具体体现为三项内容,即集体积累,公共事业发展基金和社员分红。在社员分红中要严

格控制按股金分红,主要是按交易额分红。第四、经济互助,技术教育。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社员之间在经济上合作互助。第五、每个合作社必须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它可以和区域的、全国的、乃至国际的合作社组织相联系,但每个信用社必须是独立的,不能成为联台社的下级。

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多种形式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要接受我国以前办理上述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变相办理银行业务而导致失败的教训,真实地开办非银行金融业务,而这些业务,恰恰是中小企业所迫切急需的。

最后,开办信用保险业务。这是我国金融保险业务中的一项空白。为了弥补这个空白,很多地方建立有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公司,但这些担保公司多数是依靠地方政府。开办信用保险业务,既和国际接轨,也是利用世界金融保险业的成功经验,更是体制的正常回归。

中小企业自救和他救相结合共渡难关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中小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局势,学习政策,学会利用“他救”,更需要了解自己,提高生存能力,尽一切努力自救。

(一)提高自身的经营质量是关键。目前,中小企业经营质量低下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问题。市场法则有两个:一个是“优胜劣汰”,另一个是“劣币驱逐良币”。后者在企业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是认真长期做技术投入的企业反而做不过依靠模仿和低成本的企业,导致更多的企业采取非可持续的短视战略,造成企业群体质量低下,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自主生存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珠三角地区企业受到的冲击表现得尤为严重,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因此,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质量,特别是提高资金抗风险能力,最为重要。

(二)抑制扩张冲动,适当控制经营规模。要把“适度经营”作为至理名言。就我从事金融信贷工作26年接触倒闭破产企业的感觉。绝大部分是由于非理性投资、盲目扩张所导致的。在经济高涨时期没有留下必要的抗风险储备,进行超负荷投资和经营,一旦经济形势有个风吹草动,就血本无归,更不用说碰到今天这样的金融危机了。很多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钱回不来,无法继续经营。这样的实例说明这些企业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从反面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为库存生产!要控制适当的经营规模。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文3

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贸促会、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独立组展商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南京举行。与往届CEFCO不同的是,CEFC02009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召开的,这使得这次论坛格外引人关注。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论坛上表示,宏观经济回落将对展览业产生明显冲击,随着参展商收紧开支,会展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展馆经营也将面临更大困难。面对全球经济下滑的严峻考验,展览业将何去何从?

“展位不好卖了”

记者从中国贸促会展览部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贸促会2008年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超过1800项,但到11月实施办展的只有1000项,实施率约55%,与上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困难情况比较突出。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经济增速的放缓,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会展业也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寒意。记者在年前参加的一次展会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场馆负责人还是组展商都表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伴随着金融风暴的侵袭,展会主办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展位不好卖了”成为众多组展者的口头禅。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坏消息”接踵而至。11月,一份紧急通知挂上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网站,声明原定于11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第五届广州婚庆博览会延期举行。同样是在广东,原定于9月召开的2008东莞房地产与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推迟亦向后推迟。业内人士透露,受金融海啸冲击,作为中国会展行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展会活动取消或延期,其中包括机械、日常消费品展等。

在这一轮风暴中,品牌展会同样受到不小的影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成交效果最好的进出口贸易平台,第104届广交会虽然以规模超过111万平方米跃居世界规模最大的交易会之列,但是本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仅有315.5亿美元,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下降。多数参展商和一些海外采购商认为,本届广交会海外采购商人数比前两届有较明显下降。在中国(深圳)国际玩具及礼品展览会开幕前,约500家企业表示不再参展。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有不少企业面临倒闭、转移的困境,也有企业正面临着资金困难。

论坛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首次正式公布《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这是自2005年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以来,中国贸促会连续第五年公布中国会展业年度报告。王锦珍着重从展览业的宏观发展态势以及市场特征两个侧面对2008年中国展览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中国展览市场的前景进行展望。王锦珍表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去年我国展览业一如既往地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展览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会展业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等,但危机带来的影响正日益显现。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志君表示,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较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环境恶化的危机。会展行业由于其行业规模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弱,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遭遇重创,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带来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展会数量将减少。“另外,展会市场化运作难度加大。对一个展会来说,企业是参展参会的主体,但就目前而言,大量企业效益下滑已成共识,很多地方的企业已经倒闭。”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中小企业局披露的数字显示,广东省2008年1月至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数),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展会的组织,在提倡市场化运作展会的今天,金融危机将使展会市场化运作更具艰难。”江志君称。

“展会经济效益将下滑。在北方某省,有的展览公司现在只能想尽办法去花政府的钱,去给政府办会,借此降低风险,展会根本就不收展位费。可以说,随着展会市场化运作难度加大,金融危机下的展会展位费门槛必将降低,否则,企业承受不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参展参会的展位费、食宿费、交通费、考察费、招待费等累积起来数额不小的各项开销。可以预见,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展会的总体收入将明显减少,经济效益也将随之下滑。再者,展会国际化程度降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日等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问题突出。比如,美国今年9月的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0%。可以预见,境外企业来中国参展参会的机会和数量将明显减少,展会国际化程度降低基本上已成定局。”江志君强调说。

参展预算紧缩将持续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论坛上表示,宏观经济回落将对展览业产生明显冲击,随着参展商收紧开支,会展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展馆经营也将面临更大困难。

2008年的调查显示,参展商有收紧开支的迹象,王锦珍副会长认为,这种状况将延续到2009年。展会组织者的主要收入来自展商,参展商参展预算的紧缩,将直接影响到组展商的收益,并进而影响到展会的组织水平。因为在收入下降的背景下,组织者为了渡过难关,同样会在买家邀请、现场服务等方面减少预算和开支,并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会展行业组织水平下滑,以及参展商和观众满意度的下降。为了保持展会的延续性,同类展会在争取客户方面必然面临更大的竞争,最终导致展览企业重新洗牌,一些实力弱小的会展企业可能因为经营困难而退出。王锦珍同时认为,经济下行期向来孕育着机会,历史悠久的知名展会可以趁此机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与同类展会的联合。

展馆急剧增加展馆经营将面临困难。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港澳台除外)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不包括可用于展览、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的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已达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高达537万平方米。展馆的急剧增加,

虽然有效地解决了会展业发展的瓶颈约束,但同业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虽然2006年和2007年场馆建设速度一度放缓,但去年又重拾升势,且新展馆多位于中西部地区。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志君认为,国内展览业目前很脆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会展业是服务行业不是生产性行业,抗击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遇到社会上特定较大事件的发生,就容易波及到它;行业企业脆弱。多数展览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十几万、几十万,百万以上注册资金的展览企业为数并不多。可以说,整个行业的企业规模、实力普遍不是很强;展览项目脆弱。全国展览项目资源是有限的,对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展会来说,参展对象是行业内的企业,也就是说,全国某行业的企业数量是一定的,可是,全国同题材类展会众多,大家都在争抢这一块蛋糕,导致大家的日子都挺艰难,尤其是同城同题材展会的竞争更是如此,大家都有岌岌可危的感觉,每年都在为选项目、如何更好地巩固项目发愁;会展教育在我国也是刚刚起步,这些本来就不是很多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一大部分又不从事展览工作,使得会展人才一方面是企业需求告急,一方面是人才储备不足。”

合作或成“过冬”良策

展会数量将减少、参展预算紧缩,面对全球经济下滑的严峻考验,展览业将何去何从?王锦珍表示,2009年,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中国会展业在未来的一年中,同样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王锦珍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且仍在蔓延。面对如此严重的影响,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政府、协会以及企业都要有危机意识,都要有应对危机的责任感。首先是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可以加大对参展企业以及展会组织者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措施,减轻会展企业负担,降低会展企业运营成本。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对场馆的建设务必谨慎,场馆建设项目是否立项审批建造,关键要看市场是否需求,以免造成资金浪费;其次是协会层面,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各级各类会展行业组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些机构一定要切实加强行业组织在行业研究和人才培训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方面通过专题研究等多种途径探讨会展行业运行规律、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以及会展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在职培训等形式,提高从业人员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前沿部队,会展企业应重点做好三点:一是树立信心,在危机中寻求机会,特别是在企业产权的并购方面,经济萧条的时候,往往孕育着更多的机会;二是要利用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平衡性,转换市场结构,近一段时间将市场主体转向受经济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特别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三是苦练内功,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经营压力转化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动力。

王锦珍称,2009年随着同类展会竞争的加剧,参展商的数量将出现下滑,有些小展会可能无法正常举办,被淘汰出局,会展业的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会展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波及到展馆,目前,在我国展馆总量已经相对过剩的背景下,仍然有在建和扩建的展馆陆续竣工,随着展馆数量的持续增多,必然会导致展馆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展馆在总体上的闲置现象也将难以避免。

谈到会展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江志君称,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超过有利因素,大概持续1年甚至2年的时间。他同时认为,危机有利于会展业结构优化和品牌培育。

“现在,中国的展览项目一年多达4000个左右,而世界上的展览强国德国,展览项目只有几百个。一定程度上说,由于我国的展会资源分散,影响了品牌展会的培育。过去,我国出国参展参会的企业多数是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考虑到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成本因素,企业出国参展参会的热情将明显降低,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企业也不会原地踏步,而是会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一部分出国参展的企业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展会市场上,继续通过大展名展寻找客源,巩固客户。这对于国内大型展会来说,无疑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中国展会市场上可能出现同题材展会大鱼吃小鱼现象。一部分小型同题材展会将因招商困难而停止举办,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反而有利于已有品牌展会聚拢业界客户资源,有利于品牌展会在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的生存;另外,有利于办展理念提升。面对金融危机,更多的展览企业会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展商搞好服务,提高办展水平才能度过难关。相对于过去常规的招商招展工作来说,他们不得不进一步认真学型展会的组织经验和办展理念,学习业界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展览企业的运作模式等,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招商服务水平。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展览业界可能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展会项目的选择,哪些能够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哪些行业可以作为长线来培育展会等。这将促进企业办展理念的不断提升;再者,有利于展览业政策完善,促进行业协会诞生。在金融危机面前,很多展览业界知名企业家和专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问题,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加大扶持展览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规范市场管理政策,已经引起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商务部有关司局领导已经做出积极表态。”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和加深,中国会展业受到的负面影响将愈来愈大。“由此,行业协会的问题也进一步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业界人士关注。在我国,相对于医药、化工、机械、建材等成熟行业来说,会展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这些成熟行业都有行业组织来统计有关损失,通报业界有关最新动态,向政府积极提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引导业界同心协力抵御潜在的风险。可是会展业却因为行业协会组织的缺位而显得十分无助。业界应该积极团结起来,支持有关部门把协会建立起来,进一步促进会展行业的科学发展。”江志君称。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发展,稳定外经贸增长等措施,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以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进而对延缓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此过程中,会展从业者势必要理清思维,积极探索中国会展业稳定发展之路,通过改善环境,加强培训,创造更多的中国品牌展会。

青岛海名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泉表示,他们公司也相应采取了应对措施,对展会进行转型,在保持专业性展会的同时,开始开发新兴市场,更多的面向内需市场,同时联合同行,整合资源,合并同类展会,降低成本。业内人士认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会展业在越做越专业的情况下,重新走回联合的道路,将同类展会进行合并,便于节约成本。同时,注重专业观众的邀请,“像香港贸发局斥巨资邀请专业观众,邀请范围也由原来的‘金砖四国’,扩大到远景五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阿根廷)。而这些应对措施,无疑都需要会展企业间的合作。”该业内人士称。“2009年大家的合作比什么都重要,这不仅包括组展商间的合作,还包括组展商与场馆的合作;不仅是国内企业的合作,更要注意与国外的合作。应对金融危机,首先要消化现有过剩生产。通过会展可以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于遏制经济下滑、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工贸结合、提升城市化服务功能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需求下降、销售不畅、经济增长滞缓的形势下,国家出台拉动内需的政策对会展业发展是难得的机遇。”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文4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均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在此金融风暴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下,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宋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在就“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话语权均受到大幅度削减”这一说法,答记者问时说,“但西方价值观与规则根基并没有瓦解,新兴力量真正崛起并起主导作用尚需时日,”“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另在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时间跨度问题方面,宋玮表示:“货币崛起与经济崛起之间往往存在着30年至50年的时滞。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这一时滞有可能会缩短”,“强势经济是强势货币崛起的必要支撑与起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一)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

1、发达国家储蓄资金增高、消费额减少;2、新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急速上升;3、回归实体经济,减小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4、低碳环保式经济发展壮大;5、国际化趋势加快。

(二)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必然会做出一些调整

1、企业进出口比率的变化,出口额的大幅度缩水,要求企业向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向发展;2、创业型经济急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形成,要求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3、生产要素的转变,减少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增长,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来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深入改革,不断扩大发展,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金融结构并不平衡,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金融业如何在现阶段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实现国家针对金融发展的要求,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现阶段地方金融现状分析

地方金融,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包括三类机构:1、地方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2、地方准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3、其他地方性机构,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这三类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同步,秩序性也依次减弱。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地方金融业急速发展,各类机构不断涌现,但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无法实施城市化金融市场监管,造成了地方金融业管理的混乱。现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地方金融机构、同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为政,造成地方性明显,使得吸纳来源广泛的外来资本困难,不利于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另外,地方金融机构对外借贷利率过高,借贷方式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零散资金的注入。

(二)地方金融机构的秩序混乱。城乡差异、或地方差异,导致某些金融管理制度,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规章制度设置不甚合理,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金融在面向本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时发挥作用,对当地经济产生更深影响。

(三)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上建立并实现运转,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但是地方金融中政府主导现象严重,或者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职权,成立金融办、并授予金融办职权主导当地金融机构运作,如上海和宁夏等地,均不利于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化。在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下,应规范政府职权,明确政府干预方式,避免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内部具体操作,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度和调控能力。

(四)地方各级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各级地方金融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内部各级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各机构之间交易手续繁杂、工序繁琐,无法适应高速的金融业的发展,不能实现统筹规划,促进地方金融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三、后金融危机下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的研究

在后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业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际市场影响下,国内金融业高速发展,全面开放,地方金融业纷纷增加融资,提高经济影响力。但在现行金融制度下,地方金融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地方金融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针对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管理策略。

(一)金融管理模式方面

在“分类管理,专办协调”的模式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联系,增强金融管理。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与“分类管理,专办协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国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人民银行在国债监管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二是按照《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加大对考评对象的国债发行组织和账务处理情况的检查考评力度,提高业务规范性,促进国债销售机构规范其国债业务核算,规避国债资金风险,自觉维护国债信誉。三是及时总结反映检查、考评情况,对于检查、考评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或问题,及时与上级国库沟通、反映。四是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纳入货币政策委员会“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时的考虑范畴,减少或避免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发生。

(二)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发展状况,实时实地的实行国家相应政策。灵活运用,积极创新,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制度在本地的适应性,使其更好的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促进地方金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三)规范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管理方式

规范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方式,明确地方政府权限,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操作,将管理重心由争取资金转向协调服务。使地方金融更好的融入市场经济,提高地方金融的市场调控性。为地方金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发展地方金融。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调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加强联系,相互监督,增强监管力度,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增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五)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

地方金融管理中,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正在逐渐增加,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地方金融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区域平缓的背景下,地方金融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的调控,吸引中小型企业资金,在增加融资的同时,更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业对本地经济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方面金融管理的重视,提高监管力度。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文5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教育;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3-02

引言

当前,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为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这场金融海啸,不仅席卷全球金融系统,也日渐向实体经济传导,严重影响了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学家预计,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度外。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8月的14.2%下降至今年8月的12.7%。由于对外贸易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美贸易的持续走低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在这样不容乐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采取怎样的妥善应对策略,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积极拓展其他海外市场,以弥补美国市场萎缩带来的损失。同时,逐步扩大内需,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在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其中今年中央投资1000亿元。

1 金融危机对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影响

计算机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石,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首当其冲地体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由于国内大量企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同时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导致大量中国留学生失去工作机会,他们很可能选择回国就业,本已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潜在的影响可能会很多,例如:

(1)随着国家放松银根、下调贷款利率以及扶持中小企业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2)在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机场、核电站、战略资源储备)和大型机电设备生产(如大飞机、大型船舶、重型机车)的影响下,用人单位将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工程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与可信计算、项目管理有关的课程将成为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甚至必修课。

(3)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增速的放缓,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子女按时交纳高等教育的学费。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对一所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声誉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5)为了缓解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可能会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6)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为了扩大内需,不排除国家会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7)软件外包企业和国际大公司的在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将会暂时减少,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基层单位。

(8)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都出台措施降低中国学生的留学“门槛”,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一利好消息,将有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就读香港的大学。国内计算机相关专业将会失去部分优秀生源。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的领悟程度将会有所变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管目前金融危机对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应该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准备,帮助国家、帮助自己顺利度过这场金融危机。

2 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应对金融危机可采取的措施

应对金融危机,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化“危”为“机”:

(1)研究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从中找到发展的机遇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应解放思想,树立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深入研究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从中找出发展的机遇,主动调整、改革,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针对我国政府计划投4万亿元拉动国内内需这一机会。计算机相关专业首先要认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的开发与应用,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主动与国有大型企业联系,为毕业生的实习、就业创造新的空间。

同时在师资、生源的投入上,要向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如文化产业)、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型机电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专业方向(如动漫、嵌入式系统)倾斜,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由于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多都是“安全攸关”的领域,同时为了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可考虑开设可信计算、软件可靠性、项目管理有关的课程将成为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此外,计算机相关专业应解放思想,改革现行的学籍管理办法,承认学生跨专业选课的学分,支持更多的学生选修第二学位,聘请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开办讲座,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IBM公司认为:IT人才只有具有了“IT”的知识结构才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今年中央投资的1000亿元中教育事业投资占4.4%,共44亿元。这44亿元中,投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30亿元,投向“农村中职教育”10亿元,投向“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4亿元。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可考虑开展面向农村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将现行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发展。

(2)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来华任教

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努力把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国外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留学吸引力。

目前为了摆脱国内经济不景气的负面影响,欧美发达国家都出台措施降低中国学生的留学门槛,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一利好消息,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

“世界是平的”。既然外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积极扩大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国际化视野,参与到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之中,借助国外力量来拉动内需。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6.2万余名国际学生在我国的高校等机构留学学习。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就开办了“中法联合培养班”招收来至法国的留学生。

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负责人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海外宣传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

此外,国内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还可以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吸引国外优秀教师来 华任教,把外教的授课范围从外语向其他专业课程扩展,把外教的聘任从短期向长期扩展。

建设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内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要做好“外籍人士担任专职教师”的准备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不仅与国外的高校建立起稳定的教师聘请关系外,还聘任了一位专职外籍教师。

(3)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毕业生要走上社会,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在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手段。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宣言》和《行动框架》也强调:“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单纯是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教务部门也要改革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支持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例如,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和雅虎公司都是当年大学生自主创办的。笔者在“计算机组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用很短的时间向学生展示这两家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杨致远的照片。从学生兴奋的反应,就明显感觉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就为本科生开设了“IT创业管理”课程以及“企业家论坛”,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校授课或演讲,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支持学生按照公司管理模式创办学生俱乐部。目前已有多位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不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还不高。为此,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与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尝试“弹性学制”并改革现行的学分学年制度,为大学生在校创业提供方便,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在这方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事实上,比起没有离开过校园的大学生,那些品尝过创业艰辛的大学生返回校园后,将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刻苦学习、作风更加踏实。这反过来会带动学风、校风的改善。

另外,计算机相关专业还要加强各地校友会的建设。无论学生在哪里创业,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学校、校友会的支持与帮助。

(4)努力降低办学成本,避免发生财政危机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强化“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办学成本。这无疑是一个明智而正确的举措,通过在水、电、车等后勤部门与机关办公管理等领域推行“精细化管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过笔者认为目前各个高校降低办学成本的着眼点还可以扩展到教学领域。

例如有些老师提交的考试试卷中对纸张浪费严重。具体表现为:填空题、选择题的题间距很大;尽管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只有少数几个数字,但是每个答案都占一行;试卷中的字体过大,图表过于松散等等。这就导致设计出的考试试卷少则十几页,多则三四十页,不仅浪费了纸张,而且还增加了装订、保存试卷的开销。

在考试试卷设计中实行“精细化管理”,适当、合理地压缩试卷的篇幅,不仅能够降低教学成本,更体现了学校的文明程度。因为在当今社会,文明的一个内涵就是保护环境。所以我国承办奥运会的一个口号就是“绿色奥运”。

因此,教务管理部门在审查试卷时,可增加一个检查点“试卷是否是环境友好的”。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适当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辩、上机考试和计算机判卷等。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已连续多年开展了上机考试和计算机判卷工作,有效地降低了考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