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例6篇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1

“不仅是人要住进来,住进来还要有工作,有工作干之后,还要让他生活得好,还得有商业、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要构建社区。”这是华夏幸福基业(600340.SH)在县域产业新城建设中的实践理念。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县域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49.8%,撑起半壁江山。

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县域经济需要“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来推进产业升级,而产业新城模式被认为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华夏幸福基业副总裁张亦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华夏幸福基业一直注重产业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对产业新城模式做出探索,目前建设的多个园区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县域工业一定要进园区”

报告指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四个问题:一是县级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二是产业“低、小、散”问题突出,未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三是产业发展中“拼资源”、“拼排放”现象普遍,资源环境压力大;四是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现有发展模式难持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弱的一环就是环保。

上述报告显示,与城市比较,县域经济更加粗放,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导致县域工业发展往往需要比城市工业耗费更多资源,产生更多排放。有些政府为了鼓励外来企业进驻,给出的优惠政策甚至是“公司成立5年内前两年免征排污费,后三年减半征收”。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县域经济发展要依靠工业,但过去没有完善的规划,工业发展想到哪儿就到哪儿,造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既浪费了土地,又污染了环境。“县域经济发展工业,一定要进入园区。”他说。

变“睡城”“堵城”为产业新城

当前,很多县域为了发展经济,工业园区、开发区已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但这些园区真的实现了良性发展吗?

肖金成曾对开发区做了全面的调查,发现很多开发区内产业单一,白天很热闹,晚上却一片沉寂,被称为“鬼城”。他认为,开发区不能仅发展工业不发展商贸居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要破解“鬼城”困局,就要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市县区互动融合,产业跟城市集聚空间、休闲空间、生态空间结合起来。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甘肃;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72-05

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县域行政区间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从动态和其实质来看,更是发展中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区域性过剩,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由长期以来以农村的自然经济为主开始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农村建设与发展属于县域经济的范畴。21世纪以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这些转折性特征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县域经济,即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

县域经济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2006年甘肃省县级行政单位(76县、市、区,与国家统计局测评口径一致,下同)占到了全省的行政单位的88.37%,人口为2 179.2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3.62%,地区生产总值为1 254.94亿元,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55.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1.37亿元,占全省的10.63%。

1.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还涉及经济要素构成的微观层面;不仅包括县域范围内的所有经济要素,还包括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不仅表现出特定范围内的整体性,还表现出一定范围内的依赖性。为此基于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实际运行状况的认识和研究,课题组在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时所遵循的设计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公正原则与可行性原则。

根据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目前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研究的成果,结合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课题关于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从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6个一级指标进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对于每个一级指标下面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和设计原则再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加以表征,从而构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具体详见表1。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

县域经济总体经济实力是县域宏观经济总体状况的展示,是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集中体现,也是县域经济实力强弱态势的重要标志。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GDP 、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商品零售总额4个三级指标来反映经济总量;通过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入、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经济分量;通过GDP近5年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经济增长态势。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产值、产业结构、产业效率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课题组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表征产业总量;通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征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第二产业5年平均增长速度、第三产业5年平均增长速度表征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

金融资本是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紧缺的资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金融资本在县域经济生活中不仅支撑着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而且推动着各项建设不断扩张与持续发展。在对全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金融资本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人均储蓄表征县域金融资本存贷状况;通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征县域资产状况。

基础设施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竞争力反映的县域基础设施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基本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的能力与服务水平,使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课题组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公路密度、民用汽车拥有量表征县域交通运输状况;通过每百人网络用户比重 、每百人本地电话用户比重 、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比重 、每万人邮政业务量比重表征县域信息通讯状况。

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证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政府行为可以推动区域制度的创新和市场资源配置环境的优化。评价政府服务经济的竞争力时要从宏观上考虑政府的服务要素,以反映地方政府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方面的作用。课题组在对甘肃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政府作用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教育支出 、科技支出 、人均教育支出 、人均科技支出表征县域政府服务状况;通过养老保险职工占从业人员比重医疗保险职工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表征县域社会保障状况。

人力资源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的、人文的、民族和个人的等多方面的多重因素,具体表现在民众的健康状况、教育状况。在对全省76个县(市、区)2006年县域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测度时,通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医院床位总数、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医院床位表征县域居民卫生健康状况;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学龄儿童入学率 、高中升学率表征县域科教状况。

1.2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判定

根据以往研究的研判方法,结合甘肃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评价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及研判法则作了如下界定:

1.2.1 本课题研究和评价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1)评价时段。本研究以《甘肃省统计年鉴》(2002~2006年)和甘肃省统计局提供的各县域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测度了甘肃省2006年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2)县域评价范围。课题组对甘肃省除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金昌市金川区,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之外的76个县(市、区)进行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市(州)评价范围。以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为基础,对甘肃省嘉峪关市之外的13个市(州)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研究。

1.2.2 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判定

根据以往研究中的三分法原则,课题组设定了两项评价标准。

(1)县域经济竞争力区段划分标准。本研究将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1~25位的县(市、区)判定为上游区,处于26~51位的县(市、区)判定为中游区,处于52~76位的县(市、区)判定为下游区。

(2)优劣势指标的划分标准。分别用绝对优势、一般优势、中势、劣势、绝对劣势5项评价标准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作了判定。具体为:将县域经济竞争力和评价指标处于1~10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具有绝对优势、11~25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具有一般优势,26~51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具有中势,52~66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处于劣势,67~76位的县(市、区)判定为处于绝对优势。

2.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态势的综合性指标,根据上述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6项一级指标的测度结果,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6项一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2006年甘肃省76个县(市、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情况如表2、表3所示:

(1)从甘肃省76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来看,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域有25个县(区),其中又分两个层次;处于中游区域的是26个县(市、区);处于下游区域的是25个县,其中又分两个层次。

在全省76个县(市、区)中,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域类型的第一层次的居1~10位,有肃州区、甘州区、玉门市、凉州区、肃北县、崆峒区、阿克塞县、西峰区、敦煌市、华亭县,这10个县(市、区)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处于第二层次的居11~25位,有永登县、庆城县、临夏市、肃南县、成县、榆中县、合作市、永昌县、临泽县、山丹县、瓜州县、华池县、金塔县、景泰县、天祝县,这15个县(市)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一般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在第一位的酒泉市肃州区,其基础设施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都排在全省第一位,金融资本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二位,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在全省第六位,但是产业竞争力排在全省第十九位,反映了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3.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6%,人均GDP达到12 381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25∶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128元,比上年增长9.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682元,增长8.0%。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奶牛、制种、蔬菜、草畜、粮食、林果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子、洋葱、脱水菜等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①。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在第二位的张掖市甘州区②,其金融资本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一位,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三位,基础设施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都排在全省第六位。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7.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51%,人均生产总值11 513元。财政收入3.4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内收入1.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995.33元,比上年增长5.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2元,增长4.69%。三次产业结构为25.5∶34∶40.5。农业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已初步建成了粮油、瓜菜、甜菜、果品、奶肉牛、瘦肉猪、蛋白肉鸡等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制种、粮油、蔬菜、畜牧、林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在第三位的玉门市,其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都排在全省第一位,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玉门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处于西部的第57位,全国第377位,竞争力状态稳定,竞争力等级为B级,居民收入水平A~级,科学发展环境A级。“十五”期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人均GDP达到2.8万元, 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28亿元,新续扩改建项目278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根据中组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玉门市在酒泉市组织的考核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名列第一。2006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57.8亿元,较2002年增加24.4亿元,年均增长15.9%;财政收入完成1.66亿元,较2002年增加5 627万元,年均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亿元,较2002年增加8.5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市属完成12.2亿元,年均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亿元,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 841元,年均增加近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583元,年均增加2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控制线以内。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中游区域类型的居26~51位,有安定区、碌曲县、陇西县、民勤县、永靖县、高台县、古浪县、民乐县、临洮县、静宁县、泾川县、徽县、武都区、皋兰县、靖远县、玛曲县、宁县、崇信县、会宁县、庄浪县、秦安县、镇原县、甘谷县、武山县、西和县、文县,这26个县(区)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优势不显著。

县域经济竞争力处于下游区域类型第一层次的居52~66位,有两当县、迭部县、灵台县、合水县、清水县、礼县、通渭县、张家川县、正宁县、临夏县、渭源县、岷县、临潭县、康乐县、夏河县,这15个县(市、区)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处于弱势。处于第二层次的居的67~76位,有康县、环县、宕昌县、卓尼县、舟曲县、漳县、东乡县、广河县、积石山县、和政县,这10个县(市、区)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处于绝对弱势。

(2)从甘肃省13个市(州)(不包括嘉峪关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排序来看,县域经济竞争力平均得分处于上游区的市(州)依次为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兰州市(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说明这4个市(州)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县域经济竞争力平均得分处于中游区的市(州)依次为金昌市(永昌县)、平凉市、庆阳市、白银市(不含白银区、平川区)、陇南市,说明这5个市(州)在县域综合竞争力方面不具有优势;县域经济竞争力平均得分处于下游区的市(州)依次为天水市(不含秦州区、麦积区)、定西市、甘南州、临夏州,说明这4个市(州)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

全省13个市(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第一的酒泉市,2006年按照“项目带动、全民创业、富民强市、又快又好”的要求③,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168亿元,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8亿元,增长26.2%;财政总收入14.03亿元,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增长14.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12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 755元,分别增加904元和290元,增长9.8%和6.5%。在这一年中,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建设展现新的面貌,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地方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旅游商贸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13个市(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第二的张掖市④,2006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总量跨过了1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37∶29∶34调整为2006年的31∶35∶34。4年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50.8%。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利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5%,在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83%。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达到72%,加工转化率达到47%,农业产业化进入初始阶段。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0元左右。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星火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4%。中小学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高中教育继续加强,高考升学率连续4年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全省13个市(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第三的武威市⑤,2006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01年翻了一番。生产总值达到161.8亿元,年均递增11.9%;工业增加值达到39.98亿元,年均递增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6亿元,年均递增14.3%。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同步提升,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年均递增12.55%;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年均递增16.96%;财政支出达到21.78亿元,比2005年净增4.7亿元,比2001年净增11.85亿元。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4亿元,年均递增33.2%,是改革开放以来23年投资总和的2.7倍。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日趋活跃。工业富市战略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武威建设初见成效。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干事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3.甘肃省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一是检验原有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可以看出,Bartlett值=626.07,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考虑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KMO值=0.705,大于0.5,意味着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是能接受的。

二是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80%的标准提取主成分。设这6个主成分分别为F1,……,F6,从数据特征看,表现出了很大的趋同性,根据六个一级指标在主成分所占的载荷,确定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的权重

三是以2006年76个县(市、区)的标准化数据乘以相应的载荷,再以各因子所对应的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得分,结果为表2所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②2007年《甘肃年鉴》

③陈春明.在酒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2007-1-16.

④田宝忠在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张掖日报,2006-12-27

⑤肖庆平在武威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武威日报,2007-1-19.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李德新,彭国强等.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M].2006年3月,内部印刷稿.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2007年10月.

[3]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

[4]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县域;特色产业;竞争情报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24-04

特色产业是一定区域内依托特色资源、提供特色产品或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县域特色产业的基础是县域产业分工和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资源。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增强县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县域地区三大产业的协调互助,共同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湖南省县域特色产业已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对发挥县域地区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湖南省科技厅首次启动实施区域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县市区特色产业发展,到2013年开展区域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地区已覆盖全省80%的市县区,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先后为其36个县市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产业数据服务。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针对各县的重点产业开展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探索出一条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业情报资源保障。

1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县域特色产业构成不均衡,龙头企业缺少

从县域特色产业中的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在县域特色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农业占主导,如湖南永顺县的猕猴桃、武冈的脐橙产业、新晃的龙脑樟、湘潭的湘莲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其次是第二产业,邵阳的装备制造、岳阳的生物制造、衡山县非金属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品逐渐成为该县域的特色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仅有数个地区将旅游业、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作为自身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地区不论企业数量还是产业规模,产值均比较弱小,只有部分特色产业已发展成支柱产业,多数特色产业只停留在有特色无创新的阶段,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也较弱。

1.2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县域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轻工业加工和重工业制造产业,一些产品在初加工和中档产品市场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精、深加工领域和高档产品市场优势明显不足[2]。县域特色产业以农产品种植加工为主,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产品既属社会公益性产品又属市场竞争性产品,当前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重视度不够;县域内的传统行业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部分企业管理制度落后,生产设备陈旧,产品附加值低。

1.3县域特色产业技术人才紧缺,创新能力薄弱

县域特色产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主力军依然是农民,技术人员比例偏低,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县域特色产业粗放型生产企业居多,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通过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大部分企业只是跟随、模仿,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多数企业还没有研发机构,企业科技人员缺乏创新素质,难以适应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导致高新技术人才紧缺。加之现有的科技开发型人才少,科技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等原因,企业对农产品深加工的开发技术有限,产品技术含量少,市场竞争力薄弱,影响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3]。

2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开展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必要性2.1竞争情报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

从欧美发达国家竞争情报发展的历程来看,竞争情报对于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认为,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灵活,可更快速地进行战略调整,但企业可能不能及时获得一些重要信息,这就需要设立部级的机构,开展经济情报工作。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竞争情报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竞争情报发展实际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单纯的企业竞争情报逐步向以产业竞争情报为带动的竞争情报发展阶段。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开展了面向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情报服务工作,既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竞争情报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2.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有发展模式面临挑战,科技领域孕育着重大突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4]。在此社会背景下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利用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开展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有助于县域特色产业,牢牢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有效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行动上偏差,科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3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必然支撑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12月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湘发〔2008〕14号),并于2012年2月29日《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明确了创新型湖南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社会协同创新。开展面向区域创新的产业竞争情报研究和推广,有助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全社会的协同创新,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升级。

3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的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内容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依托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为县域特色产业机构提供科技文献服务;针对该县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定了产业情报服务方案,并予以实施,为县委、县政府提供支持本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服务,其中包括平台建设单位使用省竞争情报中心服务器,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为平台单位进行平台设计、程序开发、模块设计、功能测试以及平台页面设计等。

3.1信息技术服务

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为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竞争信息服务能力,是全县重点产业及企业的竞争信息服务平台,全县科技信息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平台,全县科技信息高级人才培养平台。

3.1.1县域特色产业科技信息网站建设

建立和优化县域科技信息网站,为广大种植户、合作社、企业,包括农民、技术人员、市场经纪人、基层管理者、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提供相关服务,网站连接对接呼叫中心、信息服务系统、数据资源库以及基层信息服务站点,为用户提供各类涉农资源与下载、信息与查询、技术交流等服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系统访问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平台门户实现在线咨询、电子交易、起到产业技术交流、产业技术联合攻关、信息与查询等服务等功能。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为县域特色产业建设了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为农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新材料等县域特色产业竞争信息的采集、编辑、分析、及使用提供健全的网络平台;高准确度地为本县优势行业主管领导、决策层领导、信息需求者及时报送热点、焦点信息。

3.1.2县域特色产业信息获取服务

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情报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情报能力成熟度模型。该模型从企业内部信息共享能力、外部信息获取能力、创新信息分析能力、创新信息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分别研究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信息情报能力。通过对长沙市中小企业的信息情报能力的诊断发现了企业信息情报能力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为此,根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围绕企业新产品开发这条主线,设计了从市场分析、产品定义、技术分解,到资源匹配和形成方案的立体服务方法。通过省级竞争情报中心、县域特色产业科技信息网站等技术平台为县域企业提供科技文献查询服务,以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风险,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2数据情报服务

数据情报服务主要包括资源建设、情报产品等内容。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按照选定的特色产业制定信息资源采集策略,通过雷达和手工两种方式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并在竞争情报平台上适时。

3.2.1县域特色产业情报服务

根据县市区的实际情况订制开发专业竞争情报产品,为县域主导产业提供相关产业情报服务,例如在构建湘潭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时,为湘潭县的湘莲、生猪养殖、油茶特色产业开设专项专栏,定时更新相关的市场走向、行业政策、数据分析等情报信息;根据地区需求提供最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标题信息,每日提供情报短信等,帮助县域特色产业了解市场动向,行情走势,对目前的竞争态势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企业和政策及时反馈。

3.2.2县域特色产业舆情监测服务

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媒体成为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形式,产业舆情监测服务是根据地区需求为县域政府部门及特色产业部门提供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区域竞争比较、产业动态监测、企业竞争情报、国际竞争情报等综合信息,每周提业竞争情报周报;根据地区需求提供领导者决策参考的依据,不定期提供竞争情报内参;根据地区需求提供某一个时间段某产业或某类别产品市场情况分析,不定期提供竞争态势分析报告。

3.3教育培训服务

教育培训服务主要包括对科技条件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专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产业、企业情报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中,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先后开展“湖南省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协同创新竞争情报平台专题培训”、“湖南省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培训”等专题培训共14次,培训情报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次。

3.3.1开设竞争情报专业或竞争情报课程,培养竞争情报专业人才

2007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举办情报学专业(竞争情报方向)在职研究生班,为湖南省有色金属产业竞争情报中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情报中心、湖南竞争情报省级中心、衡阳特变电工企业示范中心等单位培养了一批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同时,聘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宝钢情报中心等国内知名专家,组建竞争情报专家团队,多次到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开展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讲座,加强与相关高校的联系,2012年9月,在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竞争情报课程,教授竞争情报理念与方法,培养大学生竞争情报意识与情报收集、分析能力。

3.3.2组织竞争情报培训活动,提升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工作技能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自2005年起,每年邀请相关专家来湘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面向科技管理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开展竞争情报相关理论培训,满足各类情报人员对竞争情报知识的普遍需求。此外,近几年与法国工商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中法竞争情报合作交流,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在长沙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每年组团一次赴法国考察竞争情报体系建设和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竞争情报国际交流活动。针对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市场、产品、客户及技术情报分析需求,通过专业辅导为企业培养CIO(信息情报首席执行官)和情报分析团队,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开展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能力。

4预期的主要建设成果

4.1县域特色产业竞争情报工作体系建设

县域特色产业竞争情报工作体系是指引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南,是县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县域特色产业竞争情报工作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指导、省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撑、县域产业机构的物资支持。政府应采取科技计划引导、政策导向等各种措施,鼓励各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与具有专业优势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县域经济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应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服务,企业需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强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立项比重,以集成各方力量,利用县域经济理论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提高县市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2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湖南省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①按照全省平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制定本县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和实施工作计划;②建立与本级平台运行和服务相适应,并与全省科技条件服务平台相联接的网络软硬件环境;③按照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标准规范,建设本级科技条件服务网站;④建设和整合符合统一数据规范要求的共性科技信息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科技信息资源;⑤按照平台数据信息共享功能部署规范要求,建设科技信息交换系统,并及时将本地科技信息汇交到省科技信息资源中心;⑥利用全省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共享的各类科技资源,面向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服务与宣传推广活动。

4.3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培训基地建设

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随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消费者对特色产品要求的转变,对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人员要求也随之提高。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不同培训基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形成培训网络;培训基地可开设竞争情报的培训课程,为有关人员提供培训;并进一步完善竞争情报网站等。

县域经济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已为实践所证明。倡导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省级产业竞争情报平台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培训与应用方面的优势创新资源,与县域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创新合作,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文君,李增欣.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解决之道,2012,(4):44-45.

[2]焦伟伟,胡建,权聪娜.保定市县域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113-115.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4

研 究 生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 城市产业战略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4.3.4 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系、所)领导签字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5

――广州市环科院博士、高级工程师李明光

“要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就要充分发挥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提升环境竞争力来吸引高端发展要素,创造经济价值。”

“广州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提升环境竞争力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各区县环境竞争力排名的公布,有助广州未来全面提升环境竞争力。”

……

日前,广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市环科院”)了“广州市各区县环境竞争力排名”,逐一分析全市12个区(县)环境竞争力优、劣之处,并针对不足提出具体提升意见,为区县改善环境和利用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点灯引航。

排名利于各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南沙区环境竞争力得分70.9,排名第一。”这是广州首次对区县环境竞争力进行排名,在“广州市区县环境竞争力评价”专家座谈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细康表示,此举在广东省内亦属首次,在国内都是很超前的,有利于各区县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据悉,环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利用环境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能力。此次“广州市区县环境竞争力评价”采用百分制,主要设置有环境资源与容量竞争力、环境质量竞争力、环境治理与建设竞争力、环境资源与效率竞争力、环境管理与形象竞争力5项一级指标,下设16项二级指标及35项三级指标。研究基于2013年数据评价基础上完成,根据报告显示,各区县当年环境竞争力从强到弱排名依次是:南沙、从化、萝岗、番禺、天河、增城、花都、海珠、越秀、荔湾、黄埔和白云。

“现今环境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优良的环境质量和利用环境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对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影响。”广州市环科院副院长李肇铸介绍,从2012年起广州市环科院就开始尝试对广州和其他国内中心城市及国际大城市的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对比发现,提升广州整体环境竞争力基础还在于提升各区县的环境竞争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区县近年来也逐渐认识到提升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广州市环科院博士、高级工程师李明光补充说。但各区县的环境竞争力先天条件和发展状况不一,通过开展评价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其环境竞争力总体态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绿色发展潜力。

对症下药评价建议更具实操性

“评价的意义不是得出一份排名,如何帮助区县提升环境竞争力才是关键。”李明光介绍,与国内总体区域管理者为对象的宏观环境竞争力研究不同,“广州市区县环境竞争力”评价主要从微观、实用、环保及面向吸引对象(企业及人才等)的角度进行研究。

以排名靠后的白云区为例,报告显示其NO2可用容量、PM10可用容量、人均可用水资源量、COD可用容量等12项三级指标属于劣势指标。李明光告诉记者,结合调研了解到该区的实际情况,报告中列出了如加大环保问题源头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环保财政投入、建设先进监控和预警应急系统等多项应对举措。

“从日常工作经验看,这些意见都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白云区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优先考虑报告中提出的措施。

记者还发现,与时俱进是评价体系的一大特点。“对于环境管理、形象与文化等,很多时候并未被列入国际或者省域环境竞争力研究。”李明光介绍,将“环境管理与形象”作为构建评价体系的五大一级指标之一,是广州市环境竞争力研究的一大创新,广州市环科院计划今后对其概念内容和指标体系进行专门研究。“目前社会对广州市各区县之间环境保护与管理情况的对比很感兴趣。”有媒体已经连续两年推出广州区县生态环境榜单,对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及环境保护与管理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大多选择以媒体舆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作为评价指标,这些实际上反映的是区县环境社会形象的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帮助区县塑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形象,将会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与环保可实现同频共振

“就广州目前所处发展阶段而言,环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吸引高端发展要素的能力。”李肇铸解释说。做这个排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广州各区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从而吸引高端产业进驻,形成双赢。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立足县情和发展新要求,围绕“基础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固边稳县”战略,努力建设“绿色西盟、生态家园、活力佤山、和谐边陲”,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西盟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西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探索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战略重点,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西盟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性和操作性原则。规划既要对“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西盟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发展战略和目标,又要以发展战略为指导,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规划内容和发展目标,要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年度、落实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要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的评价机制,努力使规划成为贴近人民、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实施性和约束力的规划,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行动纲领。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在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对影响全县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抓住西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十二五”规划编制要尽量减少行业发展等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容,充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要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针对性、方案性。

公众参与原则。进一步提高规划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化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改革的过程、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使“十二五”规划真正成为体现政府要求、反映人民呼声的规划。

规范程序原则。在编制程序上,按照前期工作、立项、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重大问题研究

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一批重点课题,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乡、区域、科技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提出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本部门、本领域“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县发展和改革局结合西盟实际,研究提出我县重大的前期研究课题《目录》,以及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意见。

(二)编制总体规划

编制好总体规划,切实增强行动纲领的功能,确立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龙头”地位。总体规划要突出特色,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县“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提出涉及本单位和部门、本领域的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和措施建议。

(三)编制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决策依据。做好专项规划就是基本建设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审查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编制专项规划,首先要界定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专项规划要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要明确提出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的项目安排。所提目,要求达到可供政府决策的深度。重点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核平衡,报县人民政府确定后,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起草。其他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组织编制。

四、进度安排

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我县实际,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3月底以前,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重大问题和规划思路研究,起草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提出编制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工作方案。

1.从西盟实际考虑,前期研究工作初步确定为2个研究课题及35个重点专项规划(见重大研究课题及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各有关部门及课题承担单位,应抽调专人成立课题调研小组,按课题要求深入开展工作,于2010年3月初提交研究报告,并由咨询委员会组织专题研究报告评审。

2.由规划办牵头,各综合部门参与,在汇总分析前期专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我县“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听取单位、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并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衔接。2010年3月底前,向县人民政府报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并准备好向县委规划建议起草汇报的有关材料。

3.提出编制县级重点专项工作方案,以基本思路为指导,部署专项规划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从2010年4月初到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前,主要是配合县委建议起草,继续深化重大专题研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工作,明确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政策导向、战略重点等,形成规划纲要框架。组织部门研究提出纳入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围绕纲要框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有关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部署开展县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后,组织起草规划纲要草案,并做好向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汇报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等工作。

各部门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和时间安排,适度超前部署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1.2010年7—8月,集中力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初稿。

2.2010年9—12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由咨询委员会组织评估后,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查。

3.2010年6—12月,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4.2011年1—3月,进一步做好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各行业规划修改完善和衔接工作,总体规划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实施。重点专项规划、各行业规划组织专家评审后,按规划编制程序上报审批实施。

5.2011年4月进行“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西盟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成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扶贫办主任

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县民宗局局长

县监察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人事局局长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交通局局长

县水务局局长

县农业局副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县审计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文体局局长

县统计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司法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地税局局长

县国税局局长

县工商局副局长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粮食局局长

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镇人民政府镇长

乡人民政府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从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抽调。

(二)组建专家队伍

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全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草案及有关重点专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强化人员保障

要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要加强有关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落实工作经费

县级“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五)及时沟通衔接

各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共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