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例6篇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1

一是要统一思想,进一步推进水稻标准化工作。各涉农部门、各乡镇要深刻认识到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的重大意义,强化对水稻标准化基础地位的认识,要把推广水稻标准与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要加强组织保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成立了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确保水稻标准化生产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要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我们要着重抓好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全市水稻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同时,还要加强水稻标准化的宣传贯彻工作,实现全年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总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

四是要大力推广水稻大中棚育苗技术,重点推广标准化大棚育苗技术。水稻大中棚育苗技术,可以提高育秧质量,具有便于管理,综合利用,经济效益高,培育壮秧等优点,进一步推动农民科技种田致富。

五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种稻积极性。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农资增支补贴、水稻良种补贴,水稻直补以及提高稻谷收购价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效果显著。另外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及时疏通农渠,维修排灌设施,加大我市广大农民在良种结合良法、科学种田方面的培训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水平。

六是要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实现水稻高产。针对我市水稻生产的实际,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培育适龄壮秧;(2)适期移栽,提高栽插质量;(3)合理运筹肥水;(4)综合防治病虫害。

2 加速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2.1抓关键措施落实,确保产量提高

一是结合良种补贴政策,选择高产、抗逆、优质的水稻品种;二是实行良种优法集成配套,重点示范成熟主推技术;三是做到“四个统一”,即品种、技术、投入、管理四统一。

2.2抓核心示范片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为在全市水稻种植区中,选定新成果、新技术应用示范片,从而达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市水稻生产区,促进了我市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2

一、主要目标

基本目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稻米产业。

*池区位于沿江江南,河流纵横交错、圩湖星罗棋布,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现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优质粮油示范区”,属于国家粮食产业带,是沿江江南产粮大“户”。全区耕地面积62.8万亩,其中,水田40亩,旱地22.8万亩,近三年水稻播种面积均在66万亩以上。从今年到20*年,力争达到如下目标:

1、产量目标。全区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平均单产在基期(20*-20*年5年平均)400公斤的基础上,力争到20*年提高到450公斤,总产达27万吨,其中商品量争取达*万吨。

2、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优质品种比例达90%。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使稻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无公害生产标准,部分稻区初步形成规模化绿色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3、品牌目标。以整合强化现有品牌为基础,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2-3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稻米知名品牌。

4、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提质、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每亩提高效益*0元以上。

二、主要内容

1.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重点支持推广一批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可与泰国香米相媲美的高档优质稻,特色稻米和节水型优质稻品种6-*个,如优质水稻、专用及饲料稻、耐储藏品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支持推广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抗性好的高产品种和优质超级稻品种(组合)*-20个,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近期重点推广中香1号、香两优68、丰优香占、两优6326、直早038、两优培九、华安7号等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2.大力推广水稻增产增效技术。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是增强稻米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我区重点推广优质水稻低成本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及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一是全力推广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二是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三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五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20*年通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沿江江南双季稻丰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梅龙镇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高产攻关区20亩,高产攻关研究展示区50亩及辐射区*万亩,加快沿江地区双季稻轻型栽培配套技术的研制。与此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品种选育及引进品种的筛选,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力争到20*年良种覆盖率达95%,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80%以上。

3.进一步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按照“生态适宜、品种对路、结构优化”的原则,形成区域优势布局,大力推广沿江早籼和优质晚粳稻。根据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和耕作规律,全区水稻优势区域分为沿江圩区和山丘畈区。沿江圩区建立优质、专用粮油品种生产区,包括唐田、牛头山、木闸、阮桥、涓桥、殷汇、高岭、乌沙、里山、马牙、墩上、梅龙、观前、茅坦、江口等15个乡镇街道,水稻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达450公斤,主要耕作类型为18万亩双季稻、14万亩中单晚稻,重点发展优质稻、专用粮、饲料稻等品种,使三者的比例达6:2:2。山丘畈区建立高档优质稻、无公害特用稻生产区,包括牌楼、高坦、梅街、梅村、棠溪、刘街、解放等7个乡镇,水稻面积达*万亩,平均单产达450公斤,主要耕作类型为一季稻,

4.加强科技项目示范区建设。坚持“区域布局,统一品种,连片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水稻丰产、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项目示范区建设。联系200个种稻大户和30个科技示范户,建立优质高产高效5万亩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40万亩。同时,选择扶持2个稻米产业化基础条件好的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改造加工设备,提升稻米加工品质,形成3-5个知名稻米品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成立以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农业、科技、人事、民政、粮食、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稻米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成立由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加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提升行动的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和管理,保证行动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

(二)加大水稻产业的投入。通过国家、地方项目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推广、品牌推广、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和成果应用。

1.强化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在水稻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的标准化。一是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实行统一供种并专收、专储;二是实施成套标准先进生产技术,按照统一规范的技术规程,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三是实行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产品品牌,每个生产环节都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四是实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健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率先推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生产环境、过程、投入品的监测;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做到标准技术入户。

2.加快品种改良与更新。大力引进、推广优势品种,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优势农产品种质资源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种子的原种场、良种场和扩繁基地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提高良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3.加强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优质粮生产的科技含量。根据*池区不同区域生态条件、耕作规律和栽培水平,研究制定优质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程,推进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做好水稻IPM技术、频震式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轻型免耕、直播、抛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发展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重点培育和发展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的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与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商品一致性。支持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粮食加工企业,在产区建立原料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生产优质大米及其它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部门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基地农户实行统一供种、技术服务和订单收购,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五)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乡镇综合改革,理顺农技推广网络技术队伍,尽快形成以区农技中心为核心,区域站、乡(镇)站为一体的推广网络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市场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和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水稻生产的服务能力。搞好苗情、病虫情、土壤肥力和稻米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生产需要,大力扶持育秧服务公司、植保专业服务队、农机服务队、配方施肥公司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提高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资企业为农民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

(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稻米产业提升的推进力度。贯彻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良种补贴在稻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行动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稻米基地认证,加快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

(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稻田生产条件。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加强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稻田改造,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和沼肥综合利用,加大对种稻良田的保护和地力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高产稳产。针对丘岗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稻田的水冲砂压。防范稻田污染,确保稻田无公害生产。通过综合治理,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3

关键词:优质食味粳稻;选育;技术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水稻育种的目标是主攻产量,对品质重视不足,近10年来虽然加强了品质育种工作,但着眼点主要是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而对食味品质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十三五”以来,继水稻高产育种、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之后,水稻食味育种已在我国各地相继展开,呈现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另外,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劳作的人口锐减并老龄化,依靠人工操作的传统手插秧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稻作的发展需求,培育适于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简化栽培的水稻新品种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高产、优质、食味佳、抗病、适于轻简化栽培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是现阶段的育种方向。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科研工作始于1950年,历经7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育种资源和实践经验,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组合)35个,其中9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3项,其中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截至目前育成的新稻系列品种在黄淮稻区推广应用累计约700万hm2,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130亿元,为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2]。

1育种思路与技术措施

1.1育种思路

通过认真分析黄淮稻区水稻生产现状,提出了每667m2产量达650kg以上,品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抗多种水稻病害的育种目标。本着综合兼顾的育种思路,选育出高产、优质、食味佳类31型水稻新品种。为此,提出了“水稻综合育种技术”新思路,即采用“目标性状亲本互补杂交、多品种复合杂交、多性状协调选择、多年多点生态鉴定”等综合育种技术路线。

1.2技术措施

具体技术措施为:选择接近目标性状且互补的亲本,群体选择以高光效为主攻方向,以理想株型的选育为突破口,多品种复合杂交、多性状协调选择,通过多年、多点生态鉴定其丰产性及抗性水平等。1.2.1选择优点多的亲本本着地理来源较远、遗传基础丰富、双亲优点多且互补的原则选择亲本。为丰富亲本的多样性,积极从省内外兄弟单位引进新的高产、优质、抗病的种质资源材料。1.2.2低代F1超亲组合的选择低代F1选择超亲组合,即选择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的材料作为重点组合。为聚合多种优良基因,采用复交的形式进行亲本配组。1.2.3多性状协调选择后代采用系谱法与集团法相结合的育种选择技术进行分离后代大群体的构建和选择。低世代采用集团种植,混合收获,F3后进行单株选择,系统选育。单株选择注重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与稳定优势利用相结合,通过田间鉴定、室内考种等手段筛选目标性状群体[1]。1.2.4“双低双高”优质食味稻的选育在新品系选育过程中,筛选出“低垩白、低直链淀粉,高整精米率、高食味值”的水稻新品系。通过糙米率、精米率和垩白度的测定评价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通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的测定来评价稻米的食味品质,从而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食味佳的粳稻新品种,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同步改良。1.2.5生态鉴定抗性和适应性抗性强、适应性广是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是否能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大面积推广的保证。为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充分发挥优质和增产潜力[3],利用沿黄稻区、豫南稻区、苏北稻区及海南地区不同的生态气候条件开展生态育种,通过鉴定筛选,及时淘汰感病品系,筛选出生长健壮、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系。

2选育成果

经过多年选育,在“十三五”期间育成和推广的早熟、优质、高产、食味佳、抗病粳稻品种有3个,分别是新稻69、新科稻31和新稻89。

2.1新稻

69新稻69(豫审稻2016002)于201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食味佳等优点,是河南省自2012年启动豫南粳稻品种试验以来第一个通过审定、适宜豫南稻区“籼改粳”种植的粳稻品种[4]。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5d,株高105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亩有效穗数20万穗左右,每穗总粒数约15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5.5g。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豫南粳稻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576.4kg,比对照郑稻18号增产13.0%,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参加豫南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00.4kg,较对照增产21.2%,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6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镇百亩示范方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产量645.0k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6.0,抗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品质:2014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食味品评:2018-2019年采用北京东孚久恒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和日本佐竹公司合作开发生产的JSWL200大米食味计多次对新稻69的食味值进行测定,达到好吃标准。通过蒸米品评,新稻69综合评分较高,适口性较好,表明该品种食味品质较好。

2.2新科稻31

新科稻31(国审稻20170074)于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5]。新科稻31竖叶、直穗、早熟、抗病、米质优、食味佳、具有清香味[1]。该品种属中熟常规粳稻类型,全生育期151.7d。综合农艺性状好,株型紧凑,株高100.3cm,分蘖力较强,生长清秀,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着粒较密,穗型直立,成熟落黄好,有香味。亩有效穗数20.7万穗,每穗总粒数147.4粒,结实率91%,千粒重25.2g[6]。产量表现:2015-2016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74.76kg,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7.16%。2016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73.74kg,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4.8%[5-6]。2017年在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机插秧百亩示范方,实收实打平均产量708.3k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抗性等级5级,中抗稻瘟病。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综合评价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食味品评:2018-2020年采用JSWL200大米食味计多次对新科稻31的食味值进行测定,达到好吃标准。通过蒸米品评,新科稻31综合评分较高,气味较好。

2.3新稻89

新稻89(豫审稻20180007)于201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90161,具有高产、抗病、米质优、食味佳等特点[1]。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4.6d。株高110.3cm,亩有效穗数22.2万穗,每穗总粒数133.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6.3g[7]。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国家北方黄淮粳稻组水稻联合体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663.1kg,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2%。2018年参加国家北方黄淮粳稻组水稻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5.3kg,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4%。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品质:2016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达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食味品评:2019-2020年采用JSWL200大米食味计多次对新稻89的食味值进行测定,达到好吃标准。通过蒸米品评,新稻89综合评分较高,味道较好。

3今后育种目标及主要技术措施

3.1育种目标

根据生产需要确定育种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同质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水稻灌浆后期低温危害、稻瘟病危害严重,适应轻简化栽培方式的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比较缺乏等问题,加强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病、耐旱、高效水稻新品种选育将是下一步育种的主要目标。

3.2主要技术措施

3.2.1继续加强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广泛征集特异材料,利用远缘杂交聚合多种优良种质特性,重点创制优质米资源种质、抗稻瘟病资源种质等[8],扩充亲本来源。3.2.2品质、丰产性、农艺性状、综合抗性同步改良首先,要品质、产量同步提高,不能一味追求优质而牺牲产量;其次,综合抗病性要好,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环境友好型;再次,肥料要高效利用,节水、耐旱,以减少用水量,实现资源节约型;最后,要吃得好、吃得有特色,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等,对身体健康有利,实现功能型。重点选育早熟、优质、适宜轻简化栽培的水稻新品种及特异优良食味米品种。3.2.3创新育种手段,提高育种水平逐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高选择效率;初步探索两系法、第三代杂交稻、花粉培养等育种技术在粳稻新品种选育上的应用;加强新品系生态适应性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工作[9]。3.2.4开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不断提升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水平,为优质稻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围绕优质稻米形成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一定的栽培技术调控手段,提升稻米品质,初步探索出与品质相关的关键技术指标及主要栽培措施。3.2.5做好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工作围绕当地水稻生产需要,做好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工作。建立规范化的新品种示范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及时培训种植农户,结合示范基地现场观摩进行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才林,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赵凌,李余生.水稻优质抗病高产育种的研究与实践.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21-927

[2]刘贺梅,王书玉,孙建权,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田芳慧,郭秋荣.新稻系列粳稻品种选育进程与育种思路分析.农业科技通讯,2020(6):9-12

[3]郭福泰.优质高产“特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及应用.中国稻米,2012,18(2):69-71

[4]刘贺梅,王书玉,孙建权,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水稻新品种新稻69及栽培技术要点.中国种业,2017(12):69-70

[5]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田芳慧,马朝阳,马晓红,王书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新科稻31的选育与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8-30

[6]孙建权,王书玉,刘贺梅,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田芳慧,胡胜利,邵性宽,王东海,马朝阳.新科稻31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北方水稻,2018,48(5):49-50

[7]田芳慧,孙建权,刘贺梅,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马朝阳,王书玉.水稻新品种新稻89及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9(2):84-85

[8]石瑜敏,毛昌祥,宋智萍,韦善富,周行,谢丽萍.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可行性分析.广西农业科学,2006,37(6):627-631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4

盘锦市现有180万亩阡陌相连的水田,且稻作历史悠久,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水稻是盘锦粮食生产中高产稳产的优势作物,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盘锦市水稻生产现状

1.水稻生产能力较强

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和细粮生产基地。平均年种植面积180万亩,占全市粮食面积的90%以上,平均亩产600kg左右,年产量5亿kg。盘锦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2.主体品种明确,品质有改善

近年来,盘锦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培育和应用了一批丰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强、米质较优的系列品种,以辽粳9号、辽粳294、盐丰47、盐粳68、沈农265、辽优5218和屉优418等为主体的高产优质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持续稳定增产效果。

3.稻作技术基本成熟

盘锦历来十分重视稻作高产高效实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三农”密切协作,优势互补。为了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品质,近几年大力推广了十项实用新技术和新举措。即:推广水稻园田高台育苗技术,推广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技术,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和完善机防队伍(全市达到25个),推广“三米”生产技术,推广水田“三旱”整地技术,推广水稻机播、机插技术,推广稻田养蟹技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把十项技术推广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户、地块,并把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抓出成果,抓出实效,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了高产稳产。

二、水稻生产与品质优势

粮食生产居盘锦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首,优质水稻生产又是盘锦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对于盘锦来说,“生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抓粮食生产、抓优质米生产。优质米产业是盘锦农业“十一五”期间重点资助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后劲的战略性举措。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与优势:一是区域比较优势。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城乡居民对优质稻米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势头;二是自然资源优势。盘锦光、温、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适宜于常规和杂交粳、糯稻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发挥优质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品质优势;三是品种选育优势。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坐落在盘锦,该所是以水稻育种为主的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新品种(系)、新组合选育与开发能力,已成功地培育出有较大影响的辽盐、盐粳、盐丰等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四是栽培技术优势。盘锦具有较好的“三农”协作基础,在稻作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近年来,在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蟹田种稻技术、无公害稻米生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部分技术措施已经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三、盘锦大米与五常大米的比较及分析

1.五常大米的总体情况

据联合国大气本底监测站设在五常市境内龙凤山水库的检测点证实,这里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常年活动积温2700℃左右,无霜期130~140d。而且,不同于其他稻田的地下水灌溉,五常市有大小河流200多条,稻田属河流灌溉。五常稻作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开口盆地,像一个开口朝西的巨大“C”字,水稻灌浆到成熟的8月和9月,盆地内气候最为适宜,使水稻成熟期相当集中。真正的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一碗米饭折到另一个碗里,空碗不挂饭粒,且碗内挂满油珠,剩饭不回生,这是支链淀粉含量高的优点。之所以反复强调五常大米的生长条件,是因为其地域的特殊性,“即使同一品种,采用同一技术,出了五常地域改种到其他地区,其品质都将发生变化。曾有专门部站就此问题做过调研,结果发现即便与五常处于同一纬度的地区,也只有极少数地方能种出与五常品质类似的水稻。也因为这些特殊性,五常大米“好吃”在民间广为传播。但真正让五常人意识到“五常大米”这个品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米袋子上开始印上产地,由粮贩子带到全国各地,第二年又来了更多的粮贩子购五常米,而且愿意出比一江之隔的区域更高的价格。如同当下时尚人群手中的“LV”LOGO一样,当年“五常大米”4个字就是一袋子大米“身份的象征”。由于造假猖獗,五常大米品牌严重受损,价格甚至一度比周边地区还要低。

2.五常大米存在的问题

如何保护五常大米的课题浮出水面。在哈尔滨市工商局的建议下,五常市成立大米协会,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产地证明商标。彼时,正是五常市的小作坊式米厂纷纷提升加工能力,开始转型为加工能力为50万t以上米企的时期。在大米协会的积极宣传和米企自身需求的相互推动下,证明商标的申请成倍增长。两年后,五常市使用该商标的米企达到200余家。

然而,申请难,监管更难。关于证明商标的指向性,现任五常市大米协会总结了几点:区域覆盖性、区域名称保护性、品质的特殊性、地位的垄断性和手续的完备性,这5条缺一不可。但显然,在过去10年间,这些“门槛”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在某些善于“用白萝卜刻公章”的人看来,在米袋子上加上这个标志太容易了。一时间,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装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几毛钱,口感差别却很大。一次,五常市绿办的工作人员去外地参加展会时在展馆外的地摊上发现,连远在山东的小作坊,也敢在米袋子下面一边印着明晃晃的“山东济南××米厂”,一边在上面烙上“五常大米”四个大字。据介绍,证明商标并非一经批准就可以终身使用的,而是要每年一检。然而,自2009年的证明商标年检开始至今,也只有几十余家企业主动提出申请,而通过年检的也只有三十几家。”也就是说,至今市面上流通着的200多个印着证明商标的品牌,绝大部分是在“违规使用”。

3.盘锦稻米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盘锦水稻生产能力较高,总量供应较为充裕,但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稻米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稻米产、加、销产业链严重脱节,没有形成盘锦米业应有的整体优势,致使盘锦大米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影响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受面积不能再增加,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可能性不大的限制,加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都将受到洪涝、干旱灾害的威胁和病虫害的影响,所以,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难度很大。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受技术和管理水平制约,农业生产中水、肥和农药等投入品的利用率比较低,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组织化程度又比较低,订单农业也比较少,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农民销售农产品基本上还是直接面对大市场,风险较大,利润很低。四是加工粗放,品牌意识淡泊。就稻米产后而言,纵然稻米加工企业较多,但由于加工能力弱,市场意识不强,产品不能够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在国际、国内贸易中仍以“大路货”居多,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大米品牌,甚至也有一批有机大米、绿色大米、无公害大米品牌出现,但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加工不精、包装粗糙等种种原因,档次明显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稻米品牌化与抢占市场的着力点与出路

盘锦市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之一。2007年,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当年,大米加工企业由原来的80多家增加到200余家,盘锦大米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盘锦大米市场无序竞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侵权仿冒情况越来越严重。为有效保护盘锦大米这一金字招牌,2009年,盘锦市工商局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切实维护该市70万稻农的切身利益。

在出台《盘锦大米地理标志实施管理细则》的基础上,盘锦市大米协会起草了盘锦大米驰名商标保护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大米加工企业吸收为协会会员,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书,发放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证。现有120多家较有影响的盘锦大米加工企业符合盘锦大米的生产要求,其生产销售的大米占该市销售总量的80%以上。此外,为解决盘锦市稻米品牌较多的问题,盘锦市工商局研究制定了品牌整合办法——凡是盘锦市所产大米,统一使用盘锦大米品牌。企业在设计大米包装时,以盘锦大米为母商标,以企业品牌为子商标。该办法实施后,盘锦市大米协会会员企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品牌整合。

盘锦大米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盘锦市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在做强做大稻米产业上做文章,帮助企业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该局有针对性地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全国性的经贸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盘锦大米。2009年,盘锦市工商局利用工商局网站这一快捷、便利的平台,宣传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会员企业,使盘锦大米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工商机关还积极引导企业扩大盘锦大米精品销售网络覆盖面,在市内主要街道建成盘锦大米精品一条街,并在多个省区市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网点,盘锦大米在全国各大高端市场的销售份额逐渐增加。

通过实施品牌建设工程,盘锦大米价格不断上涨,农民获得丰厚收益,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盘锦市每千克水稻价格为2.5元,比2005年增加0.6元,粳冠等品牌精品大米每千克销售价高达40元,盘锦市70万稻农增收6亿多元。当年,在辽宁省驰名商标企业市场价值评估活动中,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辽宁省最具综合实力的驰名商标”称号,品牌价值达23.5亿元。目前,盘锦大米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粮食市场最畅销的品牌之一。

五、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具体的建议

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必须以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四者统一为目标,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兼顾为原则。以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丰产性较好、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为核心技术,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扩繁与推广应用力度,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选择并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依照优质无公害稻米技术标准组织规范化生产,采取科研、推广、加工、营销通力合作的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实行“订单生产”。组建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发展,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上,尽快实现“质”的突破,由过去主攻高产转变为以优质为重点,以高效为核心,兼顾高产,逐步过渡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盘锦由产稻大市向产米强市的跨越。

(1)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专用生产基地。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分品种连片布局,统一社会化技术服务和机械化作业,建设好优质稻生产基地。

(2)实行标准化栽培,确保稻米品质发挥。要提高稻米品质,在选用优质稻品种的同时,必须根据品种本身特性,按照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实行优质栽培,充分发挥优质稻品质的优势。根据近年实践与最新研究,优质稻保优栽培措施应重点抓好播种期、肥水、病虫草害、收割等关键技术环节。

(3)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稻米精细加工可以增值,实施名牌战略更为重要,名牌才能卖出好价钱。因此,要发展盘锦优质米业,必须实施名牌战略,采取横向联合,全面开拓市场,扩大盘锦稻米市场占有份额。当前,关键是培育和扶持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切实改变目前盘锦稻米加工企业小型、分散、低水平、粗加工的状况。把稻米加工从服务加工型向产业流通型发展,组建大型的、设备一流的、工艺先进的稻米加工企业,在用足用好已技术改造的稻米加工厂的同时,新建一流加工流水线,建成由原粮到分级小包装流水生产线,提高优质米精深加工工艺,为创名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具体措施

优质稻米产业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农技部门创业,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呵护。

(1)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稻谷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粮价持续走低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开展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加快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化。在发展初期,依靠行政推动力量,搞好规划,组织调查论证,制定产业发展目标、计划、任务和具体措施,快速推进盘锦优质稻产、加、销一体化进程。

(2)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随着中国粮食生产融入WTO,稻米需进入国际大市场和全球大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不解决好粮食出路的问题就难以适应大环境。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5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 2008—2010 年承担了由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 项目编号:2008201003) 。为更好地示范推广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盘锦稻区的土地、灌溉水、温度和光照等农业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减少对稻谷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负责起草了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草案。

    1 规程的制定依据

    制定该规程引用了 GBT17891 优质稻谷质量标准、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5117 无公害食品———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 规程的研制过程

    本规程制定始于 2011 年 8 月,首先建立了由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有关专家组成的标准编写小组,并进行详细的任务分工与合作。在项目已取得水稻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地调研,收集了有关超高产水稻生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而制定了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草案。取得与盘锦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相关研究成果。( 1) 通过研究不同播量对水稻秧苗素质以及本田干物质产量、单位面积的颖花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适宜播种量 150 ~ 200 gm2,秧龄 40 ~ 45d、叶龄 5. 0 片[1]。( 2) 通过研究不同行穴距、移栽基本苗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颖花量、结实率、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子粒产量的百分比等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指标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高、中、低级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稀植移栽的行穴距分别为 ( 30 ~33) cm × ( 15 ~ 20) cm、( 30 ~ 31) cm × ( 15 ~ 17)cm、30 cm × 15 cm; 移栽基本苗数分别为 75. 0 万 ~82. 5 万hm2、82. 5 万 ~ 90. 0 万hm2和 90. 0 万 ~97. 5 万hm2[2-3]。( 3) 通过研究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氮磷钾肥适宜施入量为氮 ( N) 240 ~ 300 kghm2、磷 ( P2O5) 90. 0 ~105. 0 kghm2、钾 ( K2O) 67. 5 ~ 90. 0 kghm2[4-5]。( 4) 通过研究氮素基孽穗肥施入比例水稻生育、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氮素基肥、蘖肥与穗肥适宜比例为基肥 20% ~ 30%,蘖肥 ( 一、二次蘖肥比例 6∶ 4) 40% ~50%,穗肥 ( 促花肥、保花肥比例 7∶ 3) 25% ~30%[6]。( 5) 通过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遭受水分胁迫对其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适宜的灌溉技术[7]。( 6) 通过研究不同药剂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确定了盘锦稻区水稻病虫草害的适宜防治技术[8-10]。

    3 规程的审定过程

    2011 年 10 月,盘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制定的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草案进行了评审。结论如下:该规程从品种选择、整地开始一直到收获,包含了水稻生产全过程中各生育时期的生产管理要点,充分体现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内涵。内容详实、要求具体、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对本地区水稻生产实现高产、优质及规范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该术规程与我国当前推广的重大农业技术和本地区水稻生产现状相适应,具有较好的协调配套性。应用本技术规程不仅能生产无公害食品,而且还能实现高产高效,既能保证盘锦稻区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又能提高稻米质量。《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DB2111T 0048-2011) 作为盘锦市农业技术规范于 2011 年 10 月 28 日开始实施。

    4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4. 1 产地选择

    水稻生产地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及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NY5116-2002 的要求。

    4. 2 品种选择

    选择经审定推广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和生育期适宜的优质水稻品种,生育期 155 ~165 d。品质应达到GBT17891 粳稻谷质量标准。 稻米品质达到 NYT419-2007 大米品质指标粳米优质米 3 级标准。

    4. 3 整地

    秋翻整地: 旋耕 2 ~3 年后进行 1 次秋翻,翻耕深度 18 ~20 cm。春旋整地: 春季旱旋耕深度达到 12 ~ 15 cm,旋耕后进行旱修边、旱打埂等作业。盐碱较重的田块要注重泡田洗盐。根据施肥计划,旋耕前或水耙地前铺施基肥。整地效果达到田面平坦、上糊下松,高低差不超过 3 cm。

    4. 4 育苗

    水稻旱育壮秧指标: 秧龄 40 ~ 45 d,叶龄 4. 5 ~5. 5 片; 株高 15. 5 ~ 18. 0 cm,充实度 2. 5 ~ 3. 0 mgcm;单株根数15 ~20 条,根白色,根毛多而粗壮; 叶枕距正常; 秧苗整齐一致; 叶色绿而不浓,叶面积指数4. 0 ~ 5. 0; 植株富有弹性,耐凋萎性强,无病虫害。

    4. 4. 1 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采用 15 ~ 20 ℃ 的温水浸种 3 ~ 4 d,同时采用 10% 浸种灵乳油 ( 5 000倍液) 或采用 25%咪鲜胺乳油 ( 3000 倍液) 浸种消毒。当种子吸水量达到其质量的 25% 时进行催芽,首先保持 30 ~32 ℃ 高温破胸 20 ~ 30 h,然后把温度控制在 25 ℃左右催芽,芽长 1 ~ 2 mm 为限,播种前摊开晾芽 6 ~8 h。

    4. 4. 2 选地做床

    选择靠近水源,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无病虫杂草、无除草剂残留的园田、高台地或稻田地做育苗田。育苗田耕层土壤盐分含量低于 0. 2%。床长 10 ~20 m、宽 1. 8 m、高 20 cm 左右。

    4. 4. 3 配制营养土

    选择无盐碱、无病菌、无虫卵和无草子的肥沃园田土或优质旱田土与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 体积比 8∶ 2)混拌均匀,过筛后与壮秧剂充分混拌制成营养土。

    4. 4. 4 播种

    播种期: 4 月上旬至中旬播种。采用无纺布作覆盖材料的提早 2 ~3 d,种子未经催芽的提早 3 ~4 d。播种量: 150 ~200 gm2。播种方法: 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撒施在隔离层上,播种前浇透底水,播种后覆土。

    4. 4. 5 苗田除草

    采用60%丁草胺乳油2250mLhm2对水15kg 进行苗床喷施防治,或采用 1. 2% 丁?扑粉剂 10 ~12 gm2进行苗床撒施封闭,也可采用 2. 5%稻杰悬浮剂 600 ~1 800 mLhm2或采用 10% 千金乳油 900 ~1800 mLhm2进行茎叶处理。采用丁草胺、丁?扑粉剂防治苗田杂草,一要控制床土的湿度,二要保证施药的均匀,以防止药害发生; 采用稻杰、千金防治应在稗草2.0 ~3.0叶龄期进行,既可提高防治效果,又可防止药害发生。

    4. 4. 6 苗期管理

    浇水: 播前浇足底水,播后至青头之前以增温、保湿为重点一般不需浇水。青头期浇 1 次水。此后视土壤含水率适时适量浇水,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 80% ~95%,移栽前 5 ~ 7 d 控制浇水,进行蹲苗。通风练苗: 秧苗二叶期开始通风练苗,床内温度控制在 25 ~30 ℃。施肥: 采用壮秧剂、有机肥配制的营养土,秧苗在 3. 5 叶龄期以前不需追肥,若后期脱肥时,浇施硫酸铵 30 ~50 gm2,施后用清水冲洗两遍。立枯病和青枯病防治: 秧苗 1. 5 叶龄期,采用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1 gm2或采用 25% 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 1 gm2对水 2 kg 喷浇防治。

    4. 5 移栽

    移栽期: 适宜移栽期 5 月中旬至下旬。移栽密度: 行距30 ~33cm,穴距14 ~17cm,每穴 3 ~5 株。移栽基本苗 75 万 ~90 万hm2。

    4. 6 施肥

    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496-2002 有关规定,并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平衡施入氮、磷、钾及微肥。基施化肥应与机械整地、移栽相结合,实现全层施入。有机肥: 翻耕或旋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肥1. 5 万 ~ 2. 25 万 kghm2。化肥: 施 N 240 ~ 270 kghm2,P2O590 ~ 105 kghm2、K2O 75 ~ 90 kghm2。氮肥分为底肥 20% ~40% 、蘖肥 ( 一、二、三次蘖肥比例 1∶ 6∶ 3) 40% ~50% 、穗肥 ( 促花肥、保花肥比例 7 ∶ 3 ) 20% ~30% ,底肥于旋耕前或水耙地后施入,蘖肥于水稻6. 5、7. 5、8. 5 叶龄期 3 次施入,穗肥于水稻 12. 1、14. 1 叶龄期两次施入。磷肥分为底肥 50% 、二次蘖肥 50%。钾肥分为二次蘖肥 67%、促花肥 33%。复合微肥 30 ~45 kghm2与底肥同期施入。

    4. 7 灌溉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6

关键词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现状;优势

中图分类号 S511;S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83-01

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年均降水769.9 mm。境内湖泊众多,大型湖泊有借粮湖、白鹭湖、返湾湖、苏湖、张家湖等,小型湖泊不计其数,湿地资源相当丰富,非常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2010年至今,在白鹭湖农场等地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以建设现代农业的理念,加快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服务,发展生态农业,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稻米品质与农民收入。

1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生产现状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在湖北省潜江市分期分批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试验基地、新品种繁育及生产基地。建立“公司+科研单位+农户+基地”的高效模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逐步完成了“稻-鸭-虾”高效复合种养模式下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技术,形成技术操作规程和地方标准,建立核心示范区80 hm2,辐射示范0.3万hm2以上,2010年开始在白鹭湖农场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应用”,至2015年种植面积达0.3万hm2, 5年期间种植面积增加0.28万hm2。

在推进“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下绿色水稻生产达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在生产方面,从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引进3个优质高产专用和多用型的新品种(组合);同时,大面积示范推广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发的土壤培肥和耕地保护、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优质高效模式栽培、健身保优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无害化、轻简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了“稻-鸭-虾”绿色技术规程等6项湖北省地方标准,把农业生产按照工厂化的管理模式来操作,实现了绿色稻种植标准化。近年来,该模式主要推广了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稻。

2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的优势

2.1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水稻2010年产量为9.55 t/hm2,2015年产量为9.98 t/hm2,年均增产86 kg/hm2,农民种植效益逐年提高。绿色优质稻谷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增产300 kg/hm2;小龙虾产量达到3 t/hm2;养蛋鸭195只/hm2,年产鸭蛋2 500 kg/hm2。

2.2 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

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小龙虾捕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越冬害虫及微生物,降低病虫草害基数;次年水稻移栽返青后,实行稻鸭共育,利用鸭消灭田间杂草、捕食各类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同时鸭在稻丛间穿梭觅食,和泥通风,降低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水稻虫害发生明显减少。连续5年在田间调查发现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明显减少,化学农药每年用量平均减少50.3%以上,达到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目的,大大减少农民使用农药的次数,既保护了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1]。

2.3 稻米性状优势明显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稻米性状优势十分明显,经过中国水稻所米质检测中心检验:糙米率81.3%,精米率75.9%,整精米率56.8%,米长6.7 mm,长宽比2.9,垩白粒率23%,垩白度2.9%,透明度1级,直链淀粉含量15.7%,蛋白质含量9.9%。米粒晶莹透亮,米粒长,米饭松软可口,“高档优质中籼品种鄂中5号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开发”获2010年湖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2010T-015-1-002-001-D01);“湖北省水稻区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201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J-245-1-036-003-D03)。鉴定意见认为,整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此外,2012年在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潜江市虾乡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生产的稻米荣获“金奖大米”的殊荣。“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应用”2012年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和潜江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4 社会效益逐步提高

通过实施“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覆盖区的社会效益逐步提高,推进了水稻、小龙虾、蛋鸭高标准生产,保证了项目覆盖区的稻米、小龙虾、鸭蛋均无农药残留,多次被潜江市评为地方特色和绿色食品,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打响了“虾乡稻”的知名品牌,带动了潜江市运输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

3 结语

我国一些科研部门近年来开始开展对水稻田各类种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稻鸭鱼共育、稻鸭共育、稻鸭泥鳅共育等模式,或研究其生物群落,或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或研究其经济生态效益等,其涉及领域较为单一。本项目对“稻-鸭-虾”模式的研究在全国尚属首创,经过5年探索,对该模式的生态稻生产原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手段、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生物的种养技术均进行了研究,涉及到种植、养殖业、水产等专业,在种植业上又涉及了栽培、土肥、植保等专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3-4]。

4 参考文献

[1] 刘军,刘东,李汉东,等.潜江市“稻-鸭-虾”高效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应用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308-310.

[2] 许幼青,寿绍贤,谢金木,等.“稻-虾”轮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稻米,2012,18(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