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6篇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一、认真抓好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管理

今年以来,通过各项努力,我科申报和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痰认钅浚争取项目资金?0万元。

1、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13个街镇乡实施,落实示范户1000户,示范面积5000亩,以Q优6号、合优3号为主推品种,以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半旱式规范化栽培技术、杂中稻间栽糯稻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平衡施肥,推广专用肥技术、杂交中稻穗粒肥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为主推技术,确保示范户的水稻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目前,该项目正在顺利实施当中。

2、组织实施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已组织二批街镇乡农技人员参加市级片区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下半年,将组织100名街镇乡农技人员参加粮油、水产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3、已做好新型农民培训的准备工作,确保全年培训XX名技术骨干农民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科技教育与宣传

结合科技宣传月活动、科技活动周和《农业科技下乡百镇千村示范活动》,组织相关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了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活动,印发各种农业技术资料2万余份,及时把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三、认真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

1、及时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考核登记表。

2、组织需要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参加各种资格考试。

3、完成了2名高级农艺师的评聘工作和4名中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因中级职务岗位缺名额,目前正积极申请增设中级职务岗位,尽早做好4名中级职称人员的聘用工作。

4、认真准确统计了我局专业技术人员设置情况和人员花名册,并及时上报我局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申报表。

5、及时上报了我局新一届中级职称评审委员的推荐材料。

四、完成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XX年下半年打算

一、继续抓好项目的实施、监督、协助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加以完善,坚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完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续聘工作。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水稻核心示范区为平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为支撑,按照项目引导、行政督导和技术指导三结

的工作要求,通过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技术培训,集约项目,集约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实施范围

在金龙镇的东风村、陂头村、天龙村、烧斗村、黄金村、立新村、松山村、水口村、木金村、增坊村、合头村建设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片涵盖11个村,129个村小组,3203户农户,面积10000亩。

三、主要目标

1.在金龙镇的东风村等11个村建设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的主要目标是:双季稻亩产1100公斤(其中早稻500公斤,晚稻600公斤),示范片较上一年增产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2.在金龙镇的东风村建设一个100亩以上的水稻核心示范试验区,集中开展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集中展示水稻生产技术成果。

四、实施内容

在示范区内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要求,因地制宜,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的落实:

1.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按照“品种合法,性状优良,生态适宜,农民接受”的原则,根据我县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的表现,结合我县实际,今年在万亩示范片上,重点展示:早稻“T优898、金优898、中优207、T优832、中优洲481”;晚稻“农华优809、中9优801、Ⅰ优86、中优218、九农712”等品种,确保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集成应用高产技术。根据“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按照良种良法配套的要求,对现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按照不同品种制定技术规程,形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作用。重点突出机械化育插秧、水稻抛秧、二晚免耕栽培、集成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三控”施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合理调控群体和科学肥水管理等高产栽培技术。

3.加强病虫草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强示范片内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组装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同时,成立植保服务队,统一开展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对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4.实施专业化服务。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按照“五统一”技术服务要求,在切实做好示范片苗情、肥情、虫情、灾情等监测与预报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万亩示范片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防代治的模式服务。

5.开展专家技术指导。强化专家指导,实施专家包片、包点指导制度。在水稻生产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县乡农技人员联系户制度,开展蹲点服务,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农民科技生产水平。建立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记录。

五、资金使用

年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安排中央下拨资金20万元。重点用于物化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物化补贴、信息服务、项目考核等方面。

1.技术推广经费8万元。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对项目区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所需的交通费等开支的补助。

2.扶持专业化服务经费3万元。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区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整地、播种、收获、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3.物化补贴经费6万元。主要用于项目区内农户应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关键环节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产品补贴。

4.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经费3万元。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用于项目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和奖励等。

六、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业和粮食局、财政局、农机局、金龙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水稻高产创建实施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措施到位,确保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成立由县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站、土肥站、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管理股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加强对高产创建工作的技术指导。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负责高产创建项目的日常工作,有计划、分阶段对高产创建工作开展督查指导。

2.强化责任分工。为切实抓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工作责任的落实,建立业务部门技术指导责任制。县种子站负责示范片优良品种推广技术指导;县植保站负责示范片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县土肥站负责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县农技站负责示范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管理股负责示范片三机作业的技术指导。

3.强化资源整合。一是聚拢人力,加强种子、植保、土肥、农技、农机等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建,整体推进。二是集中财力,整合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捆绑实施,集中向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

4.强化技术培训。为做好高产创建技术的推广工作,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条技术路线、一支技术队伍、一块示范基地“五个一”的基本要求,成立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展指导培训。按照县培训到乡和种植大户,乡镇培训到户的“二级”培训模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5.强化宣传引导。按照一块示范责任牌、一组媒体报道、一串行动口号、一套操作模式“四个一”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多视角、多层次、广泛宣传高产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主要成效,让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了解和支持水稻高产创建工作,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水稻高产创建活动。

6.强化工作督导。要有计划、分阶段搞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完成高产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坚持以科技和政策为支撑,以加强示范区(片)建设为关键,以发展专业化服务为重点,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优化结构,创建品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不断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目标任务

全市水稻亩产达550公斤以上,较上年提高2%,总产稳定在35万吨,水稻优质率达90%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米比重占85%,发展订单生产35万亩,项目示范区亩增效益100元以上。

当涂县(包含博望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实施好“3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和“2个农业部万亩水稻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其中省级核心示范区水稻单产较前五年平均提高2%以上、部级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稻米优质率达100%,稻谷订单收购率达90%以上。

三、工作重点

1、加快优质品种推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优质稻生产发展,稳定双季稻生产,扩大中迟熟一季稻品种比例,进一步调整优化水稻生产结构。由于今年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可进一步扩大粳稻种植面积,力争粳稻比重达60%。在主导品种推广上,中籼(组合)以两优6326(皖稻119)、广两优4号、Y两优302等为主;单季粳稻以当育粳2号、宣粳9397、武运粳23等为主。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要针对近年来水稻生产普遍存在的有效穗不足、田管粗放、肥水运用不当、病虫害危害重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技术路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重点集成推广以旱育秧为主的培育壮秧技术,以栽足基本苗为基础的增穗技术,以增施穗粒肥为核心的精确施肥技术,以浅湿交替为重点的水管防倒延衰技术,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为重点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以机械化育插秧为主体的轻型高效生产技术和以防御高温热害、倒伏为重点的避灾减灾生产技术。明确关键技术环节,提高技术应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

3、推进高产示范区建设。高产示范区建设是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水稻高产技术集成应用的展示窗口。各地要按照县区建有万亩辐射区、乡镇建有千亩示范片、村建有百亩核心区的要求,全力推进高产示范区建设,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促进均衡增产。当涂县要重点实施好“3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和“2个农业部万亩水稻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要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加强粮棉油作物高产创建管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创新运行机制,推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械作业“四个100%”,努力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

4、发展稻米产业化经营。引导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稻米购销或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水稻示范区建设,与农民签定订单,实行优质优价收购,示范区订单收购率达90%以上。大力培育稻米专业合作社,创建和完善植保、农机等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切实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程度。引导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培育创建知名品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水稻增值增效。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政策、有措施、有落实。要通过督促指导、跟踪检查、媒体宣传、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促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氛围。农业、财政、科技、粮食、统计、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目标任务实现。各级财政要统筹落实项目专项经费,增加资金投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国家、省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各地要大力宣传,做到政策家喻户晓。要进一步抓好水稻良种补贴、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强化配套服务,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政策不走样和及时落实到位。加大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力度,在种子供应、工厂化育秧、机插秧、配方肥使用、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开展政策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3、强化技术服务。要及早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机制,强化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培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要结合“科技进村入户”、“科技特派员”等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鼓励技术人员与种粮大户、稻米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结对,开展面对面服务。要加强水稻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动态监测,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组织示范观摩考察,提高基础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多形式推行良种统繁统供、秧苗统育统插、肥料统测统配、病虫统防统治、稻谷统订统收等专业化服务。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技术,突出结构优化、主攻单产、规模经营、节本增效,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任务。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万亩(早稻万亩,中稻 万亩,晚稻万亩),旱粮万亩。发展优质稻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万亩。粮食总产要达到亿斤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全市要建立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其中水稻个,杂交玉米个,大豆个;红薯个千亩示范片。

具体任务是:等县区要各建立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各创办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双季稻平均亩产公斤以上;要建立1个万亩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公斤以上;各建个万亩大豆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公斤;要各建立个千亩红薯示范片,平均亩产鲜薯公斤以上。

二、实施要求

(一)县乡联动,以县为主。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县区为主体,乡镇村配合,提升粮食高产创建水平。

(二)突出优势,科学选点。突出粮食生产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选取的示范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规模连片种植。

(三)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加强粮食高产创建考核评估、测产验收和示范点建设规范管理工作,细化县级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推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四)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整合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业资源,做到科技先行,部门整体协作,整体推进。

三、实施内容

(一)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各县区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高产创建活动要求,有选择的确定粮食高产创建的主推品种,确保万亩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结合生产实际,适合推广的水稻参考品种:早稻有株两优、株两优、金优、陆两优、陆两优、早籼31号等;中稻有丰源优、Y两优号、准两优、金优、金优、两优等;晚稻有金优、T优、岳优、金优、T优、晚籼号等。玉米品种有联农号、科玉号、三北号等;大豆品种有春豆、号等;红薯品种有超然、辐1号、豫薯等。水稻万亩示范片要做到高产和优质结合,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生产。

(二)大力推广应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各县区要因地制宜,选择一批有增产潜力、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在万亩高产示范片内,要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水稻:要搞好品种搭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防止刈青过早。重点推广抛秧、免耕抛秧、旱育秧、频振式杀虫技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玉米:因地制宜增加种植密度,适当早播,推广宽窄行种植,推广配方施肥。重点推广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及玉米、大豆、红薯间作套种技术等。

红薯:大力推广高产、高淀粉红薯良种和起垄栽培。

大豆:引进推广大豆新品种,改净种为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努力抓好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科学制订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方案和预警机制,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要准确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预报动态。要组装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配套技术措施,要信托公司、企业组建专业防治队伍,签订约束双方义务责任的合同文本,连片开展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确保示范片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全市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要达到72万亩。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确保粮食产品质量安全。

(四)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年要继续重点抓好水稻和玉米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要科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明确肥料品种、施肥量、施用时期和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确保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要严格做好对各种肥料的质量监督和抽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

(五)推进机械化生产。重点推广水稻生产的机耕、机收,促进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购置农机具。

(六)建设标准粮田。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有利机遇,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等,切实强化示范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率地利用好国家给予优粮工程、种子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改进粮食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各县区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要做到早部署、早动员、早安排,要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高产创建的各项组织和技术措施,并将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实施方案于月底前报市农业局。

(二)组织实施。各县区要结合本地粮食高产创建的实际情况,选择好万亩示范点和主推品种。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村驻点。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和交流。要建好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档案,做好生产日志,记录生产过程和主要的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三)测产验收。根据粮食高产创建的实际,市里分别在月和月进行两次测产验收评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万亩示范片生产情况开展自测和预估,水稻、玉米、大豆在成熟前~天进行理论测产。市农业局对县区高产创建示范片自测和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排序,然后组织有关专家验收。

(四)总结表彰。年底,市里将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先进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各县区农业行政部门要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和汇编,做好总结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成立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编印相关技术资料,全面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开展粮食高产技术指导、培训和测产验收工作。各县区要相应成立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技术到位。

(二)加大建设力度。按照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各县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粮食高产示范片要适当实行资金扶持,支持开展良种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各县区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扬,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水稻;技术;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的种植及发展有了新的挑战,要想充分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水稻产品的需求。就必须对水稻发展做出相应的改进。因此,实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概况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上,全县总面积6003平方公里,年种植水稻面积可达30万亩,是东北地区水稻主产区之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明显,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高温多雨。四季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4.5℃,年均4月中下旬解冻开泡,10月下旬结冰,绝对最高气温39. 8 0C,最低气温39.2℃,年平均≥10℃的积温2681. 9℃,年平均地温4. 8℃,年平均无霜期158天。降水季节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季节差异大,春季干旱低温;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且多为阵雨,秋季天气晴朗,降水明显减少,但仍多于春季。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降水量少,但是冰雪资源极其丰富。水资源丰富,为杜尔伯特县水稻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二、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小规模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水稻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的农业要素比较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农户才能在水稻种植中得到较好的收益。小规模种植水稻在技术推广应用和产品质量上很难保证,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生产呈现个体、分散的小规模种植模式,不能形成大规模成片种植,这样不利于大型机械化的推广,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机械化规模。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操作者技术水平、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该地无法全面实行大型机械化作业,依靠人工作业,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和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对本地区水稻种植投入的科研比较少,在新品种的培训和推广上提供的经费比较少,支持力度小。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大标志就是生产力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有科技的不断进步才能保证人类文明不断的向前发展。农业生产也需要技术的不断支持,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正说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关键因素,技术人才是保证。目前,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的重要问题,该地区没有专门从事水稻生产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有关生产过程中施肥情况和病虫害的防治情况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比较多,家里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这些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种植技术差,多数情况下无法保证水稻的种植达到最佳状态。

(2)水稻加工水平低,加工规模小

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该地区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水稻种植是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的主要发展产业,但是该地并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大规模水稻深加工,而是将商品粮出售,这样就减少了水稻种植的收益。即使有水稻加工企业,也都是小规模的加工作坊,技术水平落后,机器设备陈旧,不能进行产品深加工。总的来说,生产、加工各个环节都是脱节的,无法形成水稻产业链发展。当今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加工,让经营企业深入人心。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加工受很多方面的限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虽然把农业生产放在主要地位,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有限,农业生产基本都属于初级阶段,即使有所突破和发展,也是在品种的选择上有更多的经验,在加工技术等方面,仍然很落后。县内小的加工企业最初的经营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他们都是经济实力比较好的个人开办的,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生产知道,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生产加工经验,维持企业的经营发展。对于这些小规模的加工企业来说,他们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不会为了长远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和发展企业的加工环境。小规模水稻加工企业多,对提高该地水稻的市场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生产经营分散,不利于水稻规模效应的形成,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宣传,当产品进入市场时,竞争力就会大大减弱,严重影响水稻产业的长远发展。

(3)水稻发展市场建设不全面,品牌意识薄弱

稻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市场开发体系并不完善。由于生产规模、地域和资金的限制,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自己的产品品牌还没有创造出来,市场渠道建设不完善。在我国水稻生产地区很广,该县要想在众多水稻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力度。然而,由于运输等成本的增加,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面临着资金的限制,无法实现市场的大面积开拓,市场建设问题一直是困然该地水稻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该地的经营者只能通过分散的小规模销售取得少量的经济收益,但是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极大地遏制了水稻品牌建设,严重影响水稻加工企业的市场知名度。与其他地区的水稻销售企业相比,该地竞争优势相对薄弱,这种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的小规模销售,不整合加工企业,进行大规模经营,是该地稻米的品牌竞争力大大减弱。此外,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也是分不开的,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的产品销售对象基本都是老客户,也就不存在市场宣传的问题,但是依靠老客户这种销售渠道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实现大米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拓展新客户,依靠品牌的力量为该地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品牌是产品销售的灵魂,一个好的产品品牌,可以为产品带来更多的消费群体,一旦产品品牌形成,他就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最大的保障。如果品牌建设做的不到位,也会给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市场上会出现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这些会严重影响有机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从而影响有机水稻的长远发展。

三、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组织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技术

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种植呈现出规模小、种植分散的基本结构,这种小规模的种植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得。近几年来,随着水稻发展的前景不断转好,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逐渐增加水稻的种植面积,压缩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农业综合开发,保证水稻作为农场内主要农作物的重要地位。在规模生产的同时,还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有机水稻在选种过程中,要根据查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状况,科学地选择水稻的品种;在水稻的播种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播种,种子之间的行距和深度都需要进行精确的技术测量,保证水稻在最优环境下进行生长,同时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田间的病虫害检测预报技术,随时掌握水稻生长状况;水稻的收获可以通过科学测量得出相关数据,如水稻籽粒的水分,稻秆的颜色等因素,科学地判断出水稻的成熟期,不仅仅是凭借种植经验进行水稻的收割。先进的技术能够保证水稻的生产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保证水稻的成品质量。此外,要想实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先进的生产技术必须被农民掌握,才能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国家应该在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要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水稻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促进该地水稻的循环发展。

(2)改善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加工

把分散的加工企业整合起来,各企业充分运用自身的生产优势,组建成一个技术水平超高的水稻加工企业群,提高水稻的加工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从而保证稻米的成品质量。依靠技术进步进行精深加工,提高水稻的附加值,是水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应该高度重视水稻的加工产业,加强技术服务与支持,保证水稻精深加工的不断发展。水稻的精深加工不仅仅表现在对稻米的加工,在循环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它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对其加工后所剩原材料的利用。水稻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碎米,这些碎米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以生产出多功能米淀粉。同时,水稻加工后所产生的米糠可以提炼出米糠油,再经过加工,变成营养价值高、健康安全的米糠食用油。水稻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后,会生产出许多价值极高的附加产品,真正实现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水稻的发展要保证各环节标准化生产,强化专业技术的创新,通过精深加工提高水稻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主导产业的地位。

(3)扩大产品宣传力度,建立专用品牌

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水稻的发展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稻米等相关产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农民文化水平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种植技术可以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是对市场的敏锐度却是要依靠各种因素不断总结的。如果种植户们不能充分认识水稻的品牌建设,就无法全力开拓市场,因此加强水稻在种植户中的培训,是开拓水稻市场的根本要求。首先,加强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指导,让他们更多的掌握水稻的生产发展资料,转变农民传统农业的观念,把水稻的种植作为生产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在消费者之中开展大力宣传,消费者是水稻产品的直接消费群体,只有他们对稻米品牌有充分认识,才能产生购买欲望。一个好的产品要想在市场销售中脱颖而出,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增强品牌意识。杜尔伯特内蒙古自治县要想扩大产品品牌,就必须保证水稻的生产品质,保证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质量,不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以诚信的力量赢得更多厂商和消费者的青睐,使产品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保证市场销售的稳定性。(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希刚.中国的稻米生产和一体化经营.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夏延斌.食品质量与安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萍乡市;杂交水稻;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良种推广

作者简介 王朝新(1961-),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湖北武汉 43007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萍乡市是中国水稻主产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稻米生产区和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区,地处赣西湘东,现辖芦溪、上栗、莲花县和安源、湘东区及萍乡经济开发区,拥有农业人口124.47万,耕地面积69.57万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适应南方籼稻生产。本地区人多地少,水稻种植技术和单产水平高,优质高产稻种业初具规模,水稻技术创新体系相对完善,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万亩。因此,回顾总结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确定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战略不仅对于萍乡市在新的形势下处理好粮食主产区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做大做强萍乡市杂交水稻产业链,增强萍乡市杂交水稻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成就

水稻是萍乡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众多,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但是萍乡市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和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和杂交水稻育种与耕种技术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以萍乡市农科所为依托。以颜龙安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形成

在萍乡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萍乡农科所是最重要的研究单位。萍乡市农科所创建于1971年,主要从事

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属国内最早开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

颜龙安院士是萍乡市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主要创始人,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1970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1987年,他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2005年至今,以颜龙安领衔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

(二)杂交水稻繁育技术不断创新,社会贡献巨大

萍乡市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种植在我国起步最早,可以说是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策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颜龙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常规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该科技创新团队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部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20世纪80年代,萍乡市水稻研究人员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得于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

在萍乡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中,颜龙安院士是最重要的研究者,以他为核心的萍乡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团队选育的“珍汕97”不育系,自中国应用杂交水稻以来,应用面积每年都占全部应用面积的50%以上,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累计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加上该团队研究的其它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成果大面积应用,可以说,萍乡市农科所对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三)萍乡杂交水稻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稳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繁制种”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内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进步和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各省制种基地纷纷内迁。萍乡市“南繁制种”人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承担着全国水稻“南繁制种”的重任。目前,萍乡常年在海南制种的育种队有100多个,“南繁制种”人员5000余人,制种面积在5-10万亩,拥有各种农机具500多台套,仓库晒场等固定资产过1500万元。30多年来,萍乡海南“南繁制种”基地制种面积累计达118.69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1亿公斤,约占全国“南繁制种”任务的85%,常年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全国籼稻产区提供优质种源,种植面积累计达1.58亿亩,粮食产量累计达600亿公斤以上,加快了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平抑了水稻种子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发展。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的管理,促进南繁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南繁办,

江西省成立了南繁工作站,萍乡市成立了萍乡市南繁管理站和萍乡市南繁制种协会,并组建了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天涯公司为龙头,制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大户为基础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业,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产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00万元,总资产达1.1亿元,年产值1.6亿元,年实现利润2500年万元,现有职员162人,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20人。现任董事长张少虎,农学本科毕业,在海南从事制种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制种经验和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业团队正在开创萍乡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局面。

二、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的地位及经验

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到举世公认。萍乡市虽然由于耕地面积比较少,水稻总产量所占全国稻谷份额很小,但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种植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杂交水稻所占比例,为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基地提供了水稻产业基础和试验平台,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推广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示范作用

杂交水稻技术问世,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迅速发展,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较缓慢,杂交水稻平均普及率一直徘徊在60%~65%左右,很难超过70%。而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策源地,大力开展杂交水稻良种推广进村入户工作,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切实提高杂交稻良种良法的入户率、到位率。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普及率快速上升,到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总面积98.9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97.9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8.9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萍乡市的芦溪、莲花两县建立了200个杂交良种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湘东区、上栗县、安源区建立了10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上栗县、湘东区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安源区示范面积2千亩以上;开发区培育5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要求良种科技示范户良种覆盖率达100%。根据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要求,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主推品种播种面积。2008年早稻主推淦鑫203、金优463、先农3号、金优213等品种组合;中稻主推扬两优6号、博优141、准两优527、博优752、两优036等品种组合;二晚主推金优207、天优998、博优752、丰源优299、岳优9113等品种组合。2007年萍乡市各县区杂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见表2)。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实现杂交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萍乡市杂交水稻繁育和种植科技不断创新,使萍乡市成为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面积97.7万亩,总产47.81万吨,亩均产量达到了489公斤,水稻平均单产再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萍乡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繁育了系列水稻新品种,改善了水稻稻米品质,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萍乡市大力实施优质稻生产工程、良种繁育工程、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引进和推广早、中、晚稻优质新品种(组合)83个,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40万亩,使粮食优质率达94%以上。在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萍乡市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使最新的杂交水稻技术直接为农民所用。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0户左右示范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将最新、最适应的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在田头推广给农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深入到户、落实到人,使科技兴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使萍乡市水稻单产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经过专家对萍乡市2008年早稻高产示范片测产,最高单产达到680.9公斤。

三、萍乡市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萍乡市杂交水稻单产和普及率虽然在稳定增长,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增长,水稻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呈下降趋势,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混乱,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市场上杂交水稻品种多乱杂,技术服务不到位。早稻品种很多是农户自留种,如栽种历史悠久的老品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种子经销商经营的组合有很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同组合不同名,也有少数用老组合换新包装、新组合的名,影响了水稻良种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萍乡市水稻种子市场经销商销售的种子数量达到50余种。许多种子经销商对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不了解,特别是有不少盲目引种的组合,不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导致高产品种不高产。不少农民只重视新组合而不重视新的栽培技术,不能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组合的增产作用。种子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售后技术服务不到位,绝大部分不具有种子的基本常识,售后服务严重滞后,而种子使用者也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种子种后怎样管理,能否适应自己的田块,种子的丰产性难于体现,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影响了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实际生产效率。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改革开放近30年,中央与地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有一定投入,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多数地方是“望天收”。

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8年,萍乡市农资价格和全国一样明显上涨。肥料平均上涨40%,其中钾肥上涨126%,磷肥上涨66.6%;农药平均上涨30%;种子价格略有上涨;农膜上涨15%。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抵消了国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收益和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所带来的收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农资价格上涨还可能会诱发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种粮不赚钱已是粮农的普遍心态。在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农产品价格低迷,种粮比较效益低,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种粮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粮。粮食生产下滑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已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妇孺老幼,农村就出现了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杂交水稻的推广。

四、稳定杂交稻种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气候变暖,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稀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除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农业科技进步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稳定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有力的战略性措施来确保杂交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

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是提高水稻单产、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以推广良种良法、加强配套服务为途径,各水稻粮食主产农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优质中晚稻新品种,加快优质早稻稻基地、优质中晚稻基地、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结合农业科技示范万户工程的实施,在督促县区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水稻免耕栽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抓好水稻高产示范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的水稻高产示体系。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杂交水稻稳定发展

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正在启动,补贴范围在不断扩大,补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种粮补贴发放到种粮者手中,而不是按面积均分,要把良种补贴真正补在良种推广上,要把直补全额补到农户手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系统完成现代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孱弱,功能差是各地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普遍存在排灌渠道不通、堰塘淤积、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系统方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经过若干年,完成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利网络建设,形成粮食高产区、专业区,大幅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自然风险,为粮食安全提供现代物质基础设施条件。

(四)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进一步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路,建设以国家基层推广体系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推广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要重视引导和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建设以种子引进繁育推广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要抓住撤乡并镇的机遇,按照当地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性的要求,重新整合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突出重点,强化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调整推广力量,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综合农技推广中心服务站,成立一批围绕产业服务的专业服务队,集中推广力量,服务优势产业。特别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病预防和控制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农接推广体系来完成,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提升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服务功能。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吸纳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推广队伍。整合现有几个农林场站的科技人才,新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社会管理功能移交给当地乡镇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示范。二是成立乡镇农科站。将站所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解决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将他们从农资经营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三是配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村至少一人,可将此纳入村干部编制,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其待遇。

(五)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合理利用好耕地资源

萍乡市人多地少,农工与粮经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坚持杜绝乱占滥用耕地和损害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法保护好耕地。要用更加科学的耕作方式利用好耕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和各种中微量元素肥;实行水、旱轮作,扩大油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禁工业废水、废渣侵入耕地。继续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修整机械通道,以满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