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例6篇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1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南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18-1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17℃左右,水稻是南丹县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受气候影响,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每年种植面积在9000hm2左右。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受耕作技术、管理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各种病虫的为害,每年因受病虫害造成损失在100万kg左右,病虫害成为了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因素之一。因此,剖析该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其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对策,对进一步提高该县水稻产量,实现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南丹县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识别能力差,药剂选用单一

很多群众在水稻受害时,无法分清是病害还是虫害造成的,特别在一些交通不便、山区偏僻村屯的农民对对病虫识别能力差,病虫不分,从而无法对症用药。并且在防治中只认定以前所用的农药品种效果好(如敌敌畏、乐果等),不大接受针对不同病虫而防治的其他针对性较强的新型低毒高效农药。

1.2 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且用水量不足

在防治病虫过程中,普遍存在农药用量比规定的标准多1倍,有的甚至3倍,有时3-4种农药同时混用,导致部分水稻出现药害症状,很多农民普遍认为,只有加大农药的用量,才能将害虫当场杀死,死得彻底、干净,得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而不按农药防治病虫规定的用量。这样不但加大了防治成本,而且容易造成病虫的耐药性,不利于今后的防治,从而出现恶性循环。部分农民在施药防治过程中,单位稻田药水用量只有225-450kg/hm2,比单位稻田推荐药水量900kg/hm2减少了大半多,以致药水不足,无法喷到和淋湿淋透病虫为害的地方。

1.3 治虫防病不适时,错过防治适期

在病虫害发生期间,很多农民不及时用药防治,总是在为害较为严重时才用药防治,如卷叶螟为害出现白叶、二(三)化螟为害出现枯心(白穗)、稻飞虱为害出现“黄塘”和“落窝”、稻颈瘟为害出现白穗时才记得用药,已经错过了大好的防治时机,使防治效果大大降低,有的根本达不到防治作用。有相当部分群众习惯在晴天中午时分喷药,造成药水在阳光的暴晒下挥发快,停留在植株上时间短,害虫取食不到和植物不能吸收,以致防效差。

1.4 施药部位缺乏针对性

由于不同的病虫发生为害的部位不同,在防治中应有所区分对待,而部分农民则不理会这些。在施药过程中,在稻株上随意喷药,没有针对水稻主要受害部位,使防治效果降低。

1.5 病虫防治信息不畅

虽然县农业局测报站每年水稻病虫害防治信息7-10期,并寄送到各乡镇政府和农技站,因信息的传播、公布制度及设备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反馈到各处村屯群众手中,在防治中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老办法。

2 提高当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有效对策

2.1 加强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培训

针对农民对病虫的识别能力差的特点,争取县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经常到各村屯举办培训班,特别是到田间地头现场识别,并发放各类病虫发生为害特点和防治技术资料。赠闭塞病虫防治知识光碟组织群众观看,使农民能生动形象的了解和掌握有关病虫防治知识。经过培训,使农民达到“四会”,即会识别病虫、会田间调查、会按防治指标决策防治、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科学防治技术。

2.2 严格农药合理使用,规范用药

随着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要牢记“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剂量配药,不随意加大剂量。在施药防治病虫时,尽可能多喷施到病虫发生、取食、栖息的部位或场所,达到有效杀灭病虫,提高防效。

2.3 注意田间病虫调查,适时对症用药防治

农民通过培训,会田间调查的方法后,在水稻生长期间,注意到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为害的情况,并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定用药时机,选好对症农药,及时施药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4 加强病虫测报网点的建设,及时传递信息

由县农业局牵头,各乡镇农技站和村委会共同参与,财政资金投入,成立病虫信息网络,主要是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让各村屯群众及时掌握防治病虫的信息,能适时防治。工作中植保部门与各乡镇农技站互相配合协作,搞好各地病虫调查,掌握田间病虫动态,对病虫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病虫情报,提出防治措施和意见,配置设备编发短信给各村屯负责人,及时公布张贴上墙,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防治。

2.5 抓好病虫电视预报工作

在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经常到田间地头用摄影机和数码相机把水稻病虫发生情况记录下来,编辑成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讲解防治技术,并与电视台合作,及时在本县有线电视上播放,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掌握病虫防治知识,在防治过程中能统一行动,提高全县防治的效果。这项工作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做好。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2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现状与对策 罗山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33-01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罗山县的水稻业蓬勃发展,现如今,已经发展到了30万余亩的规模。但是,水稻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的水稻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加强对罗山县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罗山县林业局制定了全面系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招募了一批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经验和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员,为全县的水稻种植户提供病虫害防治知识专业的讲解以及对当地水稻病虫害情况的实施监督和反馈,大力开展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截至目前,该局发放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资料2万余份,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8期,防治面积约2.5万余亩,受到广大林农的欢迎和好评。

二、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气候不利

河南省罗山县处在河南省的东南方,大别山北部,地处淮河南岸,全县总面积达到2065平方公里,有十九个乡两百九十七个村子。耕地面积广阔,多达220万亩。整个县城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每年4~7月常有锋面和副高控制或过境,年降水量丰富,土壤很肥沃,是一个种植业大县,雨天比较多,每月常在15度以上,有利于南方虫源的迁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5-6月平均气温偏高,雨日较多,日照不足、阴雨低温,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较早,对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多种病虫的发生有利。

2.抗病虫能力差病虫源基数大

我国近年来种植的水稻大部分都是优质米品种,产量高,但是抗病虫能力非常弱。水稻病虫害经常发生,虫源的数量多,暖冬时期,病菌和虫源更易存活。罗山县近年来油菜、蔬菜种植面积大,全县虫源田、桥梁田充足,加之稻草还田,小麦、油菜等免耕栽培,造成螟虫越冬基数成倍上升。

3.主栽品种抗性较差

近年来,罗山县杂交水稻普及率达95%以上。从乡镇调查数据来看,感病品种面积比达50.5%。特别是对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无抗性,有利于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的种群增长,繁殖倍数高。

4.稻瘟病发生危害呈周期性变化

根据对1980-2005年历史资料的分析,稻瘟病是罗山县水稻病虫害中灾变系数最大的一种病虫灾害。稻瘟病常年发生面积变异系数为82.3%。自杂交稻推广以来,罗山稻瘟病总共出现了4个发病高峰,分别是1983-1985年、1991-1992年、1999-2000年及2004-2005年。近年来虽然推广水稻品种较多,但抗性普遍较差,加之预防不力,稻瘟病呈大流行态势,进入又一轮重发周期。2004年、2005年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5万hm2和1.6万hm2,虽经大力防治,实际损失仍达4000t以上。稻瘟病病穗率平均为52.5%,最高100%,病情指数平均为41.37,最高为95.50,损失率平均为39.88%,最高为95.0%。平坝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病情,历年来罕见。

5.纹枯病危害损失严重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罗山水稻纹枯病重发频率高,危害较重。1980-1990年间,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1.2万hm2左右,损失1500t以下,1990-2000年,发病明显加重,发生面积达1.4万hm2以上,损失2000t。由于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田间种植密度增加,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纹枯病发生。2001-2005年,罗山县纹枯病进一步加重,近年来发病面积达1.5万hm2以上,损失3000t以上。2004年7月,在官庄镇甚至出现纹枯病病株率达100%,产量损失70%以上的田块。

三、防治对策

1.积极引进和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抗(耐)虫品种强化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种植抗(耐)虫品种能有效地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大大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药对稻谷和环境的污染。病虫测报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农业植保部门要及时病虫的发生预报,制定防治预案和防治对策,争取病虫防治主动权,及时控制和扑灭突发性、暴发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灾害。

2.加速推广低毒高效广谱低残留农药新品种

罗山县农业劳动者素质低下,对各项植保技术措施的应用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农药使用技术落后,仍然使用低工效的工农-16型手动大容量喷雾为主要工具。这样一来既造成了农药的大量浪费,又增加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更新落后药械,提高药剂的有效利用率,是解决的主要办法之一。今后要大力推广泰山型机动喷雾器、PB-16型超低容量喷雾器及卫士牌喷雾器,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近年来筛选推广的新型高效新农药如“吡虫啉”、“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等,从杀虫活性、持效性均优于目前大面积使用的“扑虱灵”、“杀虫单”、“三唑磷”等,是防治水稻害虫理想的杀虫剂。

3.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打好“三大战役”

一是搞好秧苗期的水稻病虫防治工作,减少后期压力。二是重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挑治叶瘟。三是打好保穗战役,重点防治穗颈瘟、二代螟虫和稻秆潜蝇等病虫危害。

四、结束语

水稻业是罗山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本文详细分析了罗山县产生病虫害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切实把防治方案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病虫害的发展对当地水稻种植的危害,提高当地的水稻种植经济效益。而万万不可只是空喊口号,仅仅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停留在表面,只有脚踏实地的做,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陆瑞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71-173.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3

一、当前早稻病虫发生情况

据区植保站调查监测,我区今年早稻穗期病虫害发生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稻瘟病,稻飞虱呈重发生态势。目前,稻瘟病在全区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仍呈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稻飞虱前期迁入早、数量多,近期田间虫量增长快,呈大发生趋势,部分田块已达到或接近防治指标。纹枯病丛率15~20%,接近防治指标,正处于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稻纵卷叶螟近期大量迁入我区。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6月我区雨水较常年偏多,极易造成稻瘟病的暴发流行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危害。早稻穗期稻瘟病和稻飞虱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若早稻穗期防治不力,上述病虫将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二、充分认识当前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各村委会、场必须对当前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把早稻病虫害防治作为当前农业生产一项紧迫任务。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抓紧部署,加大宣传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组织到组,宣传到户,责任到人,技术到田,尽快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把好病虫害防治关,确保今年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狠抓防治工作措施落实

(一)广泛宣传,积极服务。各村委会、场要通过板报、会议和各种宣传媒体等多种途径,把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及时向广大农民宣传。尤其及时把镇农业服务中心印发的《病虫情报》,张贴到村民小组,通知到户。特别是要做好偏远村组、外出务工人员之家、防治观念差的农户的宣传和指导工作。让广大农户掌握病虫科学防治方法,及时进行有效防治。

(二)科学测报,深入指导。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做好早稻穗期病虫害的测报预警的同时,要在早稻穗期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各村委会、场指导防治工作。镇农业服务中心植保员要集中精力抓好病虫预测预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每个村要有人负责病虫防治工作,指导农户切实抓好早稻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4

关键词: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90-04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安徽省植保工作者紧紧围绕这一植保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立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使示范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667m2防治次数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667m2使用量下降30%~40%,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及食品的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概况

1.1 制定方案,开展试验示范 2010-2013年,省植保站连续4a制定并印发了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实施基点和任务,细化了防控措施。示范区做到“五个一”,即一块核心示范田、一块示范标牌(1m×1.5m)、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主推技术体系、一名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设定绿色防控区、农民自防区和不防治区3个处理,进行不同防控技术的效果对比,重点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2010年建立了42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32个、小麦7个、棉花1个、果树1个、蝗虫1个。2011年建立了30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18个、小麦7个、玉米、棉花、果树、蝗虫、茶树各1个。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小麦、2个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13年茶树、蔬菜作物示范区数量进一步增加。粮食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33.33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67hm2;园艺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6.67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7hm2。

1.2 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 近年来,安徽省植保总站多次利用有关业务活动或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示范效果;2010年,在肥西县召开全省水稻二化螟性诱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全省应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的县(市、区)植保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011年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交流会。此外,还分别在宁国、萧县、霍山等县(市)召开了水稻、玉米、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交流会。各地也通过举办培训班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植保技术人员结合病虫防治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正确掌握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1.3 总结技术模式与经验 全省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认真进行不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田间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及评价方法等研究,并开展经济、生态和社会3大效益评估,积极探索与总结新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推广经验,为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 主要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在省农委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级植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性诱、物理诱控技术示范应用

2.1.1 性诱剂技术示范应用 性诱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具有安全性高、兼容性好、选择性强、防效突出、无抗药性、无损于天敌、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安徽省得到广泛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1)大面积多点开展性诱技术应用示范。为进一步加大性诱剂应用示范力度,2010-2012年省植保总站连续3a安排专项经费,大范围开展性诱技术应用试验示范。3a共计投入128.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置二化螟、斜纹夜蛾、玉米螟、蔬菜蛾类、茶树害虫等昆虫性诱剂,3a共计采购诱芯12.2万个,在居巢、颍东、蒙城、霍山、肥西、庐江、桐城等20多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区,年示范面积超过2 000hm2(0.67万hm2次),示范防治对象包括水稻二化螟、棉花斜纹夜蛾、玉米螟、莲藕斜纹夜蛾、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茶黑刺粉虱、茶毛虫等。同时,还在全省15个试验点共7种害虫上进行了性诱剂测报应用技术试验。

(2)应用性诱剂防控梨小食心虫。砀山县连续多年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大力推广应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2009年拿出100多万元,采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85万粒,防治面积2万hm2次,占全县梨树面积43%。2010、2011、2012年,又分别投入60万、100万、150万元用于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所需的经费补贴,2012年建立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面积达2 666.67hm2。该县应用中科院动物所研发的性诱剂诱杀食心虫,同时结合杀虫灯、黄板、套袋等其它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好,可将梨虫果率压低至3%以下,而非措施区虫果率一般为5%~8%。此外,还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节本增效平均效益提高20%左右。2012统防统治示范区酥梨价格平均2.60元/kg,每kg较农民自防区高0.70元,以667m2产3 000kg计,667m2销售收入增加2 100元,经济效益显著。

(3)应用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2009-2012年,连续4a在全省11个示范区县开展性诱剂防控二化螟应用示范,年示范应用面积共计666.67hm2、1 333.33hm2次。巢湖市2012年应用示范53.33hm2,示范结果表明,剪开性诱剂诱芯封口的处理区对水稻二化螟的诱蛾效果与控螟害效果均好于未剪开诱芯封口的处理区,综合防治效果达50%以上;水盆式诱捕器效果好于干式诱捕器,总诱蛾量差异极显著,干式诱捕器加设高度对诱捕蛾量有一定影响,且对二代影响差异极显著。潜山县2010年示范面积66.67hm2,示范区稻株枯心率为4.25%,比空白对照区低50.8%,但比药剂(主要为康宽)防治区高109.4%。贵池区典型调查,早稻、中稻田放置性诱捕器处理区比不放置区667m2卵量平均减少43.96%、34.66%。性诱剂防治早稻、中稻平均枯心率分别为1.41%、1.04%,枯心防效分别为40.25%、44.39%,对螟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性诱结合常规化防对水稻的平均防效为92.51%,防效比化防对照区高7.37%。

(4)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连续多年在玉米产区进行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2010年在3个县设示范基点,示范面积200hm2共600hm2次;2011年、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220hm2、共660hm2次和160hm2、共480hm2次,示范应用效果较好。萧县示范区2010年5月21日放置性诱剂诱捕器,6月26日调查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性诱剂防治区、空白对照区玉米被害株率分别为5.3%、18.0%;性诱剂防治区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72.7%,防控效果明显。蒙城县2010年对示范点二代玉米螟诱控效果调查,性诱剂示范田玉米螟着卵量、百株残虫、玉米被害株率分别减少了67.5%、66.5%和79.3%。

(5)性诱剂防控棉花斜纹夜蛾应用示范。连续3a在无为、宿松、东至3县开展棉花斜纹夜蛾性诱剂防控示范,2010-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36hm2、56hm2、60hm2。2010年宿松县开展性诱剂诱杀试验示范,性诱剂区8月9日结合药剂防治1次,较药剂防治区减少药剂防治3次,斜纹夜蛾信息素诱捕器7~9月间的81d诱蛾量为53 883头,是同期频振式杀虫灯的19.31倍,7、8、9月诱蛾量为4 391、23 817和25 675头,分别是频振杀虫灯月诱蛾量的30.49、21.71和38.04倍;8、9月调查防效分别为87.46%、88.40%,较常规化学农药防治区高7.18%、7.64%。无为县示范调查表明,应用性诱剂与应用氟铃尿防治4次棉田的棉花斜纹夜蛾为害率相近,为害率为未防区的50%以下。

(6)应用性诱剂防控莲藕斜纹夜蛾。2009-2011年,在包河区连续3a进行性诱剂防治莲藕斜纹夜蛾技术示范,年示范面积33.33hm2以上,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对莲藕斜纹夜蛾防控效果显著,示范展示作用明显。2009年在合肥市包河区进行了莲藕斜纹夜蛾两种性诱剂诱芯(SL20093161型和SL20093162型,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比试验,每种诱芯试验面积6.67hm2,试验结果表明,在包河区161型性诱剂诱蛾量比162型高出41.2个百分点。

2.1.2 物理诱控技术推广应用 全省水稻、茶叶产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常年应用控害面积已近6.67万hm2。(1)水稻示范区应用情况。2011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利用筹集的81.4万元采购太阳能杀虫灯370台,发放22个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各县(市、区)也积极利用杀虫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示范。南陵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共3 000多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面积的50%以上。杀虫灯覆盖区域的稻飞虱、二化螟数量是非覆盖区域的60%左右,在害虫发生高峰期平均每盏杀虫灯日杀各种害虫100g以上;天长市水稻病虫害防控应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台,覆盖面积近3 333.33hm2,2010年调查,用灯区少用药1次,防治成本下降。8月20日示范区内稻纵卷叶率平均为3.6%,化防区一般卷叶率为9.4%,高的可达30%以上;怀宁县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270余台,防控水稻病虫面积800多hm2。近年示范区调查显示,有灯区使用农药次数较无灯区减少1.2次,平均667m2节省成本12元,产量一般较农民自防田每667m2增加8%以上。

(2)茶叶、蔬菜示范区应用情况。2010年开始在霍山县开展太阳能灯诱杀茶树害虫技术应用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茶园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后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毒蛾、茶蚕、茶尺蠖、茶蜡蝉成虫发生稳定期,田间虫口量分别减退29.3%、32.4%、25.9%、24.2%、25.5%、14.5%。同时,分别在歙县、和县、霍山县开展了黄板诱杀蚜虫、蔬菜蚜虫和茶叶蚜虫技术应用示范。2010年霍山县在茶园中试验示范应用信息素黄板,引诱、粘杀害虫。安装黄板3 300张,示范面积6.67hm2。在示范区进行小绿叶蝉、茶蜡蝉发生稳定期调查,虫口数量分别减少41.6%、71.3%。2012年,在霍山县等地茶园安装黄板数量达9 000多张,示范面积超过20hm2。

2.2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推广应用

2.2.1 栽培措施避病防控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技术推广应用 调整玉米播期,使其易感粗缩病生育期(玉米出苗至6叶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错开,以此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2008年,我省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全省发病面积13.33万hm2,平均病株率7.5%。自2009年全省全面推广调整玉米播期避病栽培措施,即春玉米播期定在4月20日以前;油菜、豌豆、大蒜、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其后茬夏玉米播种期推迟至6月10日后,以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传毒期,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2009年以来,各地粗缩病发病程度较轻,即使在2009年春季灰飞虱发生量大的情况下,当年玉米粗缩病平均病株率也仅为2.7%。全省沿淮地区等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重点推广水稻迟直播,即小麦收后于6月5日以后进行水稻直播,使水稻易感病的秧苗期有效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的高峰期。全省目前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hm2,对条纹叶枯病的控病效果在80%以上,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重发地区的发病程度。

2.2.2 生态控蝗技术推广应用 安徽省历史上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之一。多年来,安徽省坚持推广生态控蝗技术,使飞蝗长期以来保持在低密度发生水平。主要是在蝗区推广种植蝗虫不喜食植物如棉花、杞柳、大豆、花生等,并积极探索不同作物套种模式,使常年生态控蝗面积达到蝗区面积的60%左右,不仅天敌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多年来大面积蝗区蝗虫发生数量被控制在0.2/m2头以下,促进了对东亚飞蝗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治理。

2.3 生物控害技术推广应用

2.3.1 稻鸭共生控制水稻害虫 该项技术是当雏鸭12~15d龄、大田栽秧后10d左右趁晴天放入,每667m2投鸭15~20只,每0.67hm2稻田修建一个简易的供鸭休息、补饲和避护的鸭棚,同时,稻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将诱杀到的昆虫对鸭进行补饲。望江县自2003年以来,利用农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666.67hm2稻鸭共生控虫示范区,年实施面积近1 333.33hm2。2007年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稻生长中、前期,鸭子能够很好地控制稻飞虱发生,无须施药,四(2)、五(3)、六(4)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控制效果均在80%以上,平均控效为85.2%,比化防区的平均防效高24.4个百分点;水稻生长后期,由于田内少水以及稻飞虱的大量回迁,加之鸭子陆续出田上市,鸭子的控虫效果逐步下降,此时稻飞虱达标田块需开展化防。此外,稻鸭共生对水稻分蘖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防效可达70%;对二化螟的平均控制效果达92%,比化防区平均高22.7个百分点,稻鸭共生田块化学农药施药次数较农民自防田平均减少2次。2006年,该县“稻鸭共生”示范区生产了6 000t生态米和20万只生态鸭,示范区直接增收172万元。宁国市植保站2011、2012年连续2a在有机稻生产基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2012年稻鸭共育示范面积16.67hm2,示范基地每只稻鸭可获纯利润15元以上,合667m2纯增收225元,生产的有机稻米经包装后市售20元/kg。2012年该有机稻示范片核心示范区经测产为559.6kg/667m2,整个示范区平均实产为450kg/667m2。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措施目前还在六安市金安区、天长市、金寨县等地推广应用。

2.3.2 Bt等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多年来,全省一直大力推广应用Bt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玉米螟等,全省一代稻螟虫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应用Bt防治面积均达13.33万hm2左右,均占应防面积的20%以上。玉米产区则主要推广Bt粉剂撒施于喇叭口防治玉米螟技术。全省常年开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示范应用面积均在0.67万hm2以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叶不卷)防治稻纵卷叶螟近33.33万hm2次,并在生产上大范围推广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花及茶叶害虫等。

2.4 科学施药技术推广应用 推广一季稻大田水稻栽插后1个月不使用化学农药技术,保护稻田天敌及中性生物繁衍,为后期控害打下坚实基础。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区,全面推广棉花苗期蚜虫不防治技术。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仅2009年全省推广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10多万hm2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近13.33万hm2次。此外,在宣城市、巢湖市居巢区、潜山县进行了醚菊酯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示范。

2.5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

2.5.1 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生育期病虫为害技术特点,组装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近年来,全省在小麦、一季稻、夏玉米作物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应用。

2.5.2 以靶标为害生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2010-2012年连续在巢湖市、无为县、潜山县实施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蒙城县实施二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2.5.3 以绿色防控投入品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生物期靶标害虫消长规律,重点应用新型高效绿色防控投入品,辅助其它非化学防控措施,组装而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如近年来在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试验示范防治玉米螟采用性诱剂、自走式高杆喷雾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巢湖市、无为县示范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增强 随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性和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的责任性和艰巨(下转106页)(上接92页)性不断加大。

3.1.2 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近年来,安徽省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全省范围全面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有健全的植保推广体系和充足的经费保障。由于没有足够的绿色防控专项经费,且植保队伍体系不够完善,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3.1.3 广大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不够 目前,具有一定知识素质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意识较差;绿色防控技术前期投入物资相对较多;小范围运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反而可能加大使用区域的病虫危害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3.2 建议

3.2.1 领导重视 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列入财政专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1.2 健全植保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植保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形成省、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植保网络,力求做到每村有1名植保员,解决植保技术推广最后1km的难题。

3.1.3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要加强宣传指导及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多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简单易行、防效优良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5

一、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江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水稻病状识别技术

1.黄叶

1.1白叶枯病黄叶。由下向上蔓延,病叶发黄至枯白色。受害后先在叶尖或叶边缘出现暗绿色斑点,后变成黄色长条形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象波纹形。后期在叶面上有小圆球菌胶。剪下叶片,用两块玻璃夹着,滴上清水,有烟雾状菌体涌出。

1.2黄矮病黄叶。先从顶叶及其下1~2片叶发病,向上、下扩展,后逐渐发展到全叶发黄,或变成斑驳花叶,植株矮缩节间短,禾叶下垂平展,黑根多,新根少,往往纵卷黄枯死亡。

1.3生理早衰黄叶。由下向上蔓延,病叶多表现橙黄色,有金属光泽,成片或全田发生。黄叶上没有病斑,没有菌脓物。

1.4肥害黄叶。碳铵、氨水、农药等施用不当,会引起中毒致使成块成片稻叶熏成鲜黄或金黄色,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

2.叶斑

2.1稻瘟病叶斑。稻叶发病时,急性型的,病斑开始是暗褐色小斑点,后变成椭圆形,叶背有灰碌色霉状物,慢性型的,病斑成梭形,旁边红褐色,中央灰白色,有1条褐色线贯穿病斑中间。潮湿时,病斑背面可见有灰绿霉。

2.2胡麻病叶斑,病斑初似针头大的小点,后逐渐形成椭圆形斑点,形似芝麻,粗看病斑为黑褐色,较稻瘟病斑色深。细看颜色分三层:有黄晕,边缘层较宽,黑褐色,中央多呈灰黄色。特征:病斑黑褐色部分对光看,往往隐现有细轮纹,病斑两端无坏死线。

2.3褐条病叶斑。病害开始发生在叶片基部的中脉上,后向上下伸展,似褐色条状。病部折断流出乳白色汁液,受害严重的病株,下部腐烂。发生腐臭气味。病叶枯心,心叶死于禾心内,变成枯心苗。

3.青枯

3.1小球菌核病青桔。田间常成丛发生,也有一穴中几株发病。稻株基部组织软腐,有黑褐色病斑。最易识别特征: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可见有许多比苋菜籽还小的黑色菌核。

3.2细菌性基腐青桔。田间零星发生,1穴中1~3株发病,病株基部呈鼠灰色腐烂。特征:剥开基部茎秆,充满臭水,无菌核。

3.3生理性青枯。稻株茎秆干缩,手捏稻茎基部干瘪,易倒伏,状如褐飞虱菌核为害。但茎基部元虫体、无病斑,叶鞘及茎秆内无菌核,多在晚稻接近成熟期发生,成片成块青枯萎蔫。

4.枯心

4.1螟虫枯心。稻株下部可见有虫孔或虫粪,枯心易抽起。

4.2蝼蛄为害枯心。稻株茎部无虫孔、无虫粪。枯心株易拔起,茎基部和根部呈撕碎状。

4.3条纹叶枯病枯心。病株心叶生有黄色条斑,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成“假枯心”。基部无虫孔,不腐烂,枯心不易拔起。

5.白穗

5.1三化螟白穗。稻茎上部有虫孔、虫粪,白穗易抽起,穗颈无病变,田间白穗团明显。

5.2稻颈稻瘟病白穗。稻茎上无虫孔,白穗不易拔起,穗颈、穗轴、枝梗生有黑褐色病斑。穗颈或枝梗易折断,潮湿时,病部生有灰绿色绒状霉。

5.3纹桔病白穗。在叶梢、叶片或穗颈、茎秆上,初期出现暗绿色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方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间淡褐至灰白色。基部组织发软,白穗贴地倒伏。

三、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与总体化防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 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秧田防治

秧田防治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是治小田保大田措施之一,秧田面积小而集中,治1hm2秧田等于治大田15~20 hm2,省工省药防效高。防治秧田白叶枯病和二化螟1代方法是:在秧苗3~4片真叶时,秧田用川化-018(叶青双、叶枯宁)2.25kg/hm2,加25%三环唑粉剂1.5kg/hm2加18%杀虫双3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还可兼治稻蓟马等病虫害。

2.化学除草与追施返青肥相结合

水稻移栽后返青时,应早施轻施返青肥,以促进有效分蘖。重点开展化学除草,可选用50%丁草胺乳油2 250mL/hm2,或50%杀草丹乳油3 000mL/hm2,或5.3%丁西颗粒剂7.5~9.0kg/hm2,任选1种除草剂与尿素225~300kg/hm2,混合均匀,成为药肥,撒施秧田,田间保持浅水层5~6d。

3.孕穗圆秆期施药

水稻进入拔节圆秆期,田间病虫已累积到一定数量,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用药防治。进入7月中下旬,水稻抗性机制减弱,病虫混合发生,采用药剂混配,如杀虫双、叶枯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和稻纵卷叶螟。施药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60%稻金丹900g/hm2+井冈霉素2.385kg/hm2+25%叶枯宁2.25 kg/hm2+20%大功臣300g/hm2,对水750kg,进行常规喷雾。施药期田间保持浅水层。

4.破口抽穗扬花期施药

这是水稻病虫危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大,用药剂防治格外重要。施药时间在8月上中旬,主防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三化螟3代等。用有机磷“1605”1 500mL/hm2+20%粉锈宁1.5kg/hm2+5%井冈霉素2.25kg/hm2+25%扑虱灵750g/hm2,以泼雾防治为主,亦可采用粗喷雾防治。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6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变化,我县水稻病虫害呈逐渐加重趋势,给粮食稳定丰收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迁飞性害虫连年严重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由上世纪80-90年代的3-5年一次,上升到平均每两年一次,发生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次和17万亩次以上。二是二化螟等钻蛀性害虫成逐年加重趋势,年发生面积达到18.9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33%。三是稻瘟病流行频率增加,年发生面积14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约42%,特别是*、05年的水稻穗颈瘟,造成一些地方水稻大面积绝收。四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死灰复燃,年发生面积达到*万亩次以上。

针对上述情况,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把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措施来抓,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地方水稻病虫害还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甚至出现了区域性大暴发,这既有自然气候的作用,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往往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常常是等到出现病虫害后才回过头来反思,研究解决办法,没有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没有把握生物灾害的发生规律,导致病虫害防控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技术准备不足。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系统的跟踪研究。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气象、环境、耕作、栽培等因素变化与生物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病虫发生和危害规律,集成和应用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技术。然而,目前,我们对机械收割、免耕栽培、秸秆还田等措施可能带来的植保问题以及台风频繁发生对稻飞虱迁飞路线和发生区域的影响,还缺乏对策措施和前瞻性研究。

三是应急准备不足。**年褐飞虱大暴发和穗颈瘟大流行,社坛镇大堡片水稻大面积绝收。就其原因主要是监测预警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监测预报不到位;有的地方虽然监测到了,但信息上报机制不健全,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和进行相应准备。褐飞虱暴发初期,一些地方防治指导和宣传没有跟上,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大暴发以后,各级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全面施药防治,出现了有效药剂供应不足问题,有些地方急于把稻飞虱压下去,又出现了重复用药甚至滥用药剂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应对重大生物灾害暴发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应急动员、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没有到位。

今年,我县水稻生产采取了一些新的增产技术,全县水稻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等原因,水稻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发生面积142万亩次。由于5月份的几次暴雨天气,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从南方提前迁入我县,三建、龙河、江池、武平等乡镇田间虫量剧增。迁入时间早、数量大、峰次多,平均百丛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1.6倍,最高达405头/百丛,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水稻病虫发生和危害形势,站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着力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

今年的粮食生产要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目标,必须扎实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其他病虫不大面积扩散危害,单个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内。防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方针”、贯彻“两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搞好“四个结合”。“一个方针”,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两个理念”就是进一步贯彻“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要充分认识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公共服务性质,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控。“三个重点”就是突出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四个结合”就是系统监测与群查群报相结合、源头防控和区域治理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应急防治与综合防控相结合。为此,要着力抓好几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抓好宣传引导。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科技赶场、印发资料、出动宣传车和召开现场会、院坝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防治要领,引导农民及时防治、科学防治、有效防治。做到“四个到村到户”,即:认识问题的解决要到村到户,防治技术的培训要到村到户,防治工作的指导要到村到户,防治所需资金物资的解决要到村到户。

第二,要抓好监测预报。今年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是“两迁”害虫(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和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县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害发生的长、中、短期趋势预测,及时病虫情动态。各乡镇农服中心要确定专人,认真开展病虫情普查工作,定期向县农业局上报普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发展群查群报,建立群众监测点,通过知识宣传和采取测报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群众监测和报告病虫发生情况,力争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把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三,要抓好技术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合理施肥管水等农业防治措施,全面推行科学防治。一是要开展好田间技术指导。各镇农技服务人员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要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讲解防治技术,做到指导到田头、服务到田头,将防治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为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及时开展提供技术保证。二是要抓好示范片防治。县农业局要加强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高镇、十直、社坛三个市级科技兴粮示范镇的病虫害防治。各乡镇要重点抓好粮食高产示范片病虫害防治,通过以片带面,促进全县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三是要引导科学合理用药。从稻田生态出发,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技术,保护病虫天敌和生态环境,减轻农药残留和药害,尽量避免水源和面源污染。四是要掌握好防治关键时期。稻飞虱的防治关键时期是孕穗期施药预防,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关键时期是3龄前(即卷叶初期)施药。稻瘟病的防控重点环节是孕穗末期(破口初期)至齐穗期,主要预防穗颈瘟发生。对于水稻螟虫,要在螟卵盛孵期内,以正处在孕穗期的水稻为防治重点,抓住破口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

第四,要抓好统防统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早期症状不明显、流行速度快、发生地域广等特点,如果到爆发流行时再防治,已错过防治最佳期,其防治的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都很强,农民一家一户难以有效开展;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病虫害防治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下降、施药技术落后、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以企业、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依托的多元化、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在重大病虫暴发前,全面开展预防性的统防统治;在区域性暴发时,及时开展应急性专业防控,解决一家一户难以按统一时间、药剂、剂量开展病虫害防治的问题,防止出现你防我不防、一户漏防危害四邻的情况,控制病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

三、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要成立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指挥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增加投入,落实防控措施。要加强病虫监测动态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信息上报制度,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从6月初到8月底,要实行值班制度,每周上报一次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发展趋势和防治情况,特殊情况要随时上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制定水稻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防控准备。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凡因病虫防治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物资储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及其发生特点,搞好高效对路药剂的生产供应和余缺调剂,确保主要病虫防治季节主治药剂不脱销断档,确保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农业部门要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资金物资、技术措施、专业防治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县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

四、关于当前的其他几项工作

一是农村沼气建设。今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共涉及12个乡镇58个村,要建设农村沼气池“一池三改”配套建设示范户6837户。去年12月15日,县上组织召开了农村沼气建设动员大会,现在时间已有半年了,但实施进度很不理想,全县12个乡镇实际安排沼气建设仼务6719口,农户自筹资金上交1539户/口,占任务数27.91%,己完成建池465口,仅占下达任务的6.92%。就其原因,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宣传发动不充分、示范现场推动不力、考核机制不健全。下一步,各乡镇要着力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要强化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考核,实行重奖重惩,调动工作积极性;要集中精力抓示范点工程建设,督促落实项目区的村社干部、党团员和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带头按“一池三改三结合”标准建好沼气,典型引路,点面结合,大力推进建设进度;要落实责任,定人、定岗、定责、定村、定任务,集中领导、人力和时间,汇战6个月,确保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