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设计规划范例6篇

古建筑设计规划

古建筑设计规划范文1

【关键字】:古建筑设计;城市建设;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利益多元化、开发模式单一以及建筑师创作过程城市整体意识的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建筑与城市整体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是由无数的建筑群、道路、公园、河流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是城市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表征。

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是以城市规划为前提,根据工程的技术条件和要求,对建筑的构建进行全面的设想,以满足城市对其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所研究的对象是建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属于微观的。

城市建设规划是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合理安排,来促进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现城市的宏观发展目标。它是属于宏观的,研究的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

在城市的建设中,城市建筑规划是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它需要的是更先进、更快速的硬环境,而建筑设计是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提出来的,它更重视的是人文的、自然的环境。但二者都是以城市建设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则能充分地体现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艺术性。

2、建筑设计原则

城市的建筑不仅满足了城市的基本要求,还是城市整体风貌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体现深层城市意识的任务,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将建筑放到城市的构成要素中,从整体出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来对建筑的结构、造型、色彩、材料等进行构想。

(1)整体性

整体设计的概念是基于整体观和系统观提出的,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即使要求在设计时,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包括建筑在内的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一个的局部,而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建筑的外显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和城市有共同的外在秩序,使城市成为一个秩序化、简晰化的整体。

(2)关联性

关联性原理也是也是由系统观发展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系统保持最佳状态的基本和关键条件是系统之间的各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协调。这一原则,体现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将城市这个由各种形式和功能要素,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属性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充分考虑在内,考虑到建筑与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城市的空间形态,提高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各种价值。

(3)统一性

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承担着城市的社会属性,而建筑同时也是一个个体,有着其自身的建筑属性。在遵循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原则下,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建筑学属性,兼顾城市社会属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与建筑的形式、功能等要素,将城市建筑的社会属性和建筑属性统一起来,使城市的构成更加合理。

(4)平等性

虽然城市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建筑设计在考虑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性。

二、古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古代建筑也是世界六大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其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中所遵循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城市建设个依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主要包含有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复建、重建的设计和旅游文化地的风景建筑及仿古设计两个方面。

基于古建筑设计的内容,古建筑设计在造型、样式及形式功能上都有着一定的规矩,在设计中要按照惯例以及相关的制度进行,而不需要严格遵循现代建筑规范,且古建筑的功能单一,所使用的材料传统自然,在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要考虑到建筑的整体性。

2、我国古建筑构造特点

我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材料、结构、造型、平面布局及建筑的制度化几个方面。

我国的古建筑都是以木为主,就地取材,结合土、砖、石等构造成的;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充分发挥出了土、木材料的的性能;单体建筑的造型有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的三段式和大屋顶式,屋顶的式样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等多种;由单体的建筑组成庭院后,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建筑的屋顶形式、建筑规模、装饰、材料规格、等都还体现着等级制的思想。

3、古建筑设计原则

根据古建筑设计的内容,在古建筑设计中,对古建筑的修复及重建中应遵循“修旧如旧”、“考证”的原则;园林风景建筑则须尊重地形地貌,重视生态和景观的和谐、地方性的建筑要体现地方的特色;仿古建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体现出古韵和地方特色。

4、古建筑设计原理

在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以及社会文化的心理结构的影响观念共同构成了影响古代建筑设计的观念文化,这些观念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古代建筑的发展。

在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下,古代建筑的选址和布局都遵循着风水学的理论体系,风水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它通过对从建筑的奠基到室内的装饰的安排,企图利用自然的力量和阴阳平衡来增加吉祥之气,强调用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体会环境,以近水利而避小患、交通通畅、防卫性好、生态环境良好、景观模式理性等原则作为指导,寻找到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环境。

在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中,受自然景观的影响大,建筑入口的前导空间常常借用山水、街巷等外部的环境,形成“移步换景”、“豁然开朗”或是空间诱导的效果。

5、我国古代城市规划

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最大的思想是“思和求中”,也即是“思阴阳之和、求天地之中”,都城的中心地位选择在统治区域或是经济的中心,以达到“四责八贡道里均”,城市规划“方正取中”,即是“国于域中,宫立国中,殿位宫中”,这既是取阴阳和合、中庸之意,表统治者的中正,也是考虑到了防御的因素。

其街道的布局,一般都是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尤其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多数的城市都是由方格网街道布局来划分行政区、居民区和商业区,以唐朝都城长安为例,其以正对皇城中心的朱雀街为中心,将长安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虽然不适合当前的城市建设,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仍适合城市的发展,将去伪存真后的古建筑元素应用于当代的城市规划中,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也已有了如开封御西街西侧项目规划的成功案例。

结语: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城市中的古建筑也是城市的符号和标志,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的建筑设计和规划除了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科学技术和经验,更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独特的古建筑体系中汲取养分,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促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科学、别具一格,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蓓蓉,张文宇.浅析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原则.[J].民营科技,2012,(5).

[2]郝磊.建议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J].行业管理,2012,(8).

古建筑设计规划范文2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古建筑设计规划范文3

Abstract: City entrance area as the gateway to the city , link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is a very good show the image of the city,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window.This paper selects Old Town of Lijiang entrance area: namely as a into the entrance area is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entrance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 the show the dual function of entrance area of the city im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ity entrance area city image design,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s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to continue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texture,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jiang ,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ancient city,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城市入口区城市形象城市设计丽江古城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本文选取丽江古城入口区为例,凡从火车站与飞机场入城的车辆,基本都是从该入口片区路经过,为丽江市的主要入口区域,亦是丽江古城东侧入口区域,位于丽江大研古城东北部。丽江古城入口区是丽江城市特色与文化的浓缩和集中体现,是作为空间界定标志和交通要塞而存在于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用以交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并供人类活动的城市空间单位。而丽江整个城市形象则是处在城市入口这一特定区间的一切有形的建筑及其它景观形态,包括车站、沿街商业、古迹等,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丽江的整体城市形象。通过对丽江古城入口区城市形象设计实例的研究,为丽江古城入口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思路,并为其他古城入口区形象设计提供相应的借鉴。

古城入口区城市形象设计要素建构

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涵盖广告、绿化、建筑、设施、灯光等。

其一、户外广告布局应该艺术化、网格化,体现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之成为净化心灵、美化城市的一种软质景观环境,实现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的立体结合。城市入口户外广告,应主要从广告内容、与环境相协调方面考虑,与邻近的建筑物、绿化协调统一。随着电子显示屏等广告形式的走俏,户外广告的科技含量也会不断增加。

其二、道路绿化布局应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通过艺术的构

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种植应符合行车防眩要求。如在中间分车带上种植绿篱或灌木球,可防止相向行驶车辆的灯光照到对方驾驶员的眼睛而引起其目眩,从而避免或减少交通意外。

其三、建筑外观的高度应统一,建筑物正立面应协调一致,外墙色彩和材料的统一,与附属物设计兼容,道路与建筑的比例恰当。

其四、街道形态应具有同时性、连续性和系统协调性。这就要求街道外观要格调一致、具有相同风格,尽量避免天际线落差大的问题,控制建筑高度的落差,保持天际线的韵律美,同时注重形态的连接与连贯,注意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效果的合理搭配,使街道形态成为具有协调美与统一美的有机整体。

其五、灯光配置是营造夜间入口景观效果的实际需要,也是交通照明的需要。因此,在夜景灯光的配置上,既要与其他物质要素相协调,又要尽量与城市交通网络灯光工程相配套。

行为活动要素

行为活动要素包括通行、交往、观赏、休闲等。这些要素表现为使用者、城市职能和运营能力等三个方面。

其一、使用者。设计者所构想的环境中,市民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应得到满足和加强,其价值观应被确认。城市入口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其的使用。入口空间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用途和公众的心理暗示,通常规模较大的入口空间给人以开阔、通达性强、纪念意义突出等感受;相反,规模较小的给人以幽静、别致、充满情调的感觉。

其二、城市职能。城市的职能就是对于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吞吐与承载,可达性和可容性是其主要内容。相关的城市职能应得到合理便捷的组织。可达性的难易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到入口空间的使用频率、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可容性要求城市入口需具备承载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能力,以保证城市入口功能的正常循环。

其三、运营能力。作为交通要塞的入口,其运营能力就是确保交通的畅通和便捷。城市入口具有运营能力和引力,运营性越好,城市入口的区位价值就越高。较强的运营能力对公众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对城市入口形象设计诸要素的分析,其目的是为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提供参照指标,为达到城市入口形象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提供依据。

丽江古城入口区现状资源分析与调研

2.1 自然条件分析

入口片区地块北高南低,地势高差起伏较大。地势最高点为西北角,海拔2437米,地势最低点为东南角,海拔2392米。道路两侧用地与道路高差很大,有部分呈台阶状,甚至有的地方高差可达5、6米。片区南部是田园风光区,西部是是古城保护区。由于历史原因,曾经植被茂盛的金虹山现植被较差,山上乱掘地较多,地貌破碎严重。

2.2 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入口片区现状总用地为34.37公顷。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较多,主要集中在金虹路沿线。片区内有部分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存有少量文物古迹用地,绿地很少,道路广场用地也偏少。其中:居住用地最多,占总用地的51%;其次为公共设施用地,占25.4%;仓储用地9.3%;工业用地为2.8%道路用地为9.7%。

片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居住用地建筑密度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没有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偏少,部分地块内部道路过窄致使交通不畅。作为城市入口区域和古城入口区域,配套的停车位严重不足,绿地过少,没有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极少,道路绿化也不足。片区内有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与上位规划以及古城保护规划相关规划要求相违背。

2.3 现状公共设施分析

市政办公类设施主要有:丽江市公安局侦查二大队、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古城区环境保护局、古城区派出所。

文物古迹类有:戴汝吉故居、武庙、文庙。

片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商业虽然满足需求,但比较杂乱,环境较差,需要规划整理。医疗设施方面,只有沿金虹路有两家小诊所,完全不能够满足需要,且这两个小诊所,卫生方面也较差,需要综合整治。

2.4 现状道路交通分析

现状对外交通主要有:⑴金虹路——西接福慧片区,东与金山路相交,是进出入丽江城市的重要通道。⑵金山路——北接金虹路,南接丽大路和祥和路,是到达丽江火车东站和机场的重要通道。

现状内部交通主要有:⑴车行交通:依托金虹路,金虹路南有五一街文明巷、镇东路等五条路可以通车。⑵步行交通:大部分道路均是步行道路,比较明显的有接近古城的五一街兴仁上段,其余均为古城区或是古城延伸出来村落中的步行通道。大多是2到3米的石板路。现状地块内,没有一个较大成规模的机动车停车场,仅有五一街兴仁上段有一个小停车场,大部分车辆都是沿街停靠。

2.5现状建筑分析

由于片区处于古城保护区以及古城发展控制区,因此大部分建筑都为传统建筑,三坊一照壁变形而成的院落式建筑形制 ,统一的瓦面坡屋顶。片区内部有部分比较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四合五天井,也有一些历史保护单位, 大部分新建的建筑,也秉承古城建筑风貌,院落式格局,坡屋顶形式。在金虹路上,道路南侧部分建筑,虽然在较低地势建盖,但是屋顶高度正好挡住视线,使得道路沿线,向南观赏风景受到影响。

片区内,空间肌理基本延续古城的肌理。建筑肌理延续传统院落围合式,建筑体量、高矮、色彩等方面都与古城相协调。与古城连接的街巷空间,也延续古城街巷风貌,采用宜人的小尺度,顺应山水地势,自然延伸。但由于该地块处于古城周边,鉴于古城保护,建筑均延续古城风貌,大多建筑与古城建筑属于同时期建筑,因此建筑多木构,质量也相对较差。以古城为中心,向外扩散,金虹路对于古城风貌有一定的阻碍,因此从金虹路向外的建筑,多砖混结构,建筑年代相对较早,质量也相对较好一些,整个片区建筑色彩,基本是白墙灰瓦,门窗多木构漆红色,整体色彩较为协调统一。只是金山路与金虹路交叉口的幼儿园,色彩较突出,与整体风貌严重冲突。

思路与对策建议

城市入口区形象设计对于完善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一区域进行合理布局规划,以美化道路及沿街景观、建筑,不仅能够改善和丰富城市的整体环境,提高环境质量,还能为城市和环城市区域带来繁荣与活力。一个成功的城市入口形象,将彰显出这个城市独特的竞争力。为此,在深入现状调查分析及对该片区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出对入口片区的整个形象布局规划设计。

3.1整体景观系统设计

关于此片区的设计,35.42%的受访者认为该设一条绿带,27.08%的受访者觉得需要建一个丽江民族特色的公园,22.9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建一条象征时间的文化街。关于该片区还需要添加的功能,受访者中分别有62.50%、60.42%、56.25%的人认为该相应加入文化、休闲、观赏功能,与该片区的设计意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此片区的设计应以绿化景观为主导,糅合公园、文化街得相关功能。规划将山体绿化、美化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进行,避免以往城市建设中忽视景观效果,而绿化景观建设又和城市土地开发割裂的局面。其次,结合金虹路南侧深沟与陡坎形成一条绿带,穿插广场与公园,形成本区域绿化休闲中心。通过对金虹山的环境整治,以及绿带的建设,形成丽江东部的景观中心,为形成丽江门户区的“窗口”与“亮点”。

3.2建筑系统设计

关于入口片区的建筑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总体是要保护特色,发展旅游。按“延续古城肌理,保护古城风貌”的宗旨,建筑更新规划中保留符合古城肌理和风貌的建筑,对不符合设计目标的建筑进行拆除或改造。根据规划总平面图,规划区南侧和西侧,即靠近古城的区域,保留建筑较多,形成了新建建筑和古城建筑之间的一个过渡带。规划区西侧片区按照古城保护规划的要求,规划为1层或2层;东侧片区由于不属于古城保护规划范围,作为协调区,可将建筑调整至3至4层。形成由古城向外建筑高度逐渐递的空间感。

3.3公共设施设计

鉴于规划片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很少、住宅建筑密度过大的情况,通过置换不适宜用地、拆迁改造等手段,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开敞空间,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居住环境。营造开敞公共空间,方便居民交流生活。将入口片区可开发建设用地按组团规模进行划分,适合开发建设。同时按照组团的公共设施配套要求布置小区级商业设施和文化设施,形成服务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居住区。

4结语

城市入口地段是城市特色与文化的浓缩和集中体现。面对众多风格迥异的城市,借鉴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对场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则是形成自然而有特色的城市入口片区形象设计成果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 董光器主编,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1999

3. 普鲁金著、韩林飞译,《建筑历史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 袁听,“浅议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石断口操作过程”.《城市规则》.1999

5.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09

6. 常怀生、李健红,“圣·索菲亚教堂一哈尔滨建筑艺术”,《建筑学报》,

7. 赵志荣,“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城市规划汇刊)),1999.01

8. 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梁雪、肖连望编著,《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0.田银生、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1.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丽江古城东郊环境整治控制性详细规划

12.吕拉昌.文化板块与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人文地理[J],1996(2):28

13.任磊、陈晓恬.从“改土设流”、“改土归流”看丽江大研古城的生长.城市规划汇刊

古建筑设计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筑环境色彩

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作为组成我们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因此,对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发展历史与渊源进行探讨,对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所做的大规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文化圈,辐射和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的城市建筑艺术。无论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建筑艺术、哥特式建筑艺术、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以及后来的巴洛克、洛可可建筑样式,无不被建筑环境艺术家饰以丰富的色彩。

二、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远古时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和虎头梁人就曾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说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彩来点缀和装饰他们的生活环境,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用色鲜明、设色大胆而著称于世界。利用色彩来加强建筑造型,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常见的。如屋顶采用暖色调的黄色琉璃瓦屋面,背光部分檐口、斗拱等选用丰富的蓝、绿色等冷色调,就是利用色彩的冷暖感、明暗感来加强建筑造型的性格和表现力。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色上达到极致,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屋黄色的琉璃屋顶,使得运用了环境色彩的故宫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国各民族的建筑环境色彩也各具特色,如江南民居就运用层层叠落的马头山墙、白墙青瓦的色彩对比,创造出清新隽逸、色彩清丽的民居建筑环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环境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和等级差别,当我们谈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传统时,当然也应该包括它的色彩表现。

三、当代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我国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已开始探索,通过色彩规划设计来美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引起我国许多新一代设计师们的重视。国内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管理部门纷纷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之中。城市建筑环境色彩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逐渐引起足够的重视,展望未来,我们的城市也必将因为对建筑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日益重视而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

古建筑设计规划范文5

【论文摘要】: 古建筑是消亡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但目前国内很多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文章就针对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 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专业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专业规划。

当前,尽快能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的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二、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通过对平遥古城消防建设整体规划、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中消防站及配套给水建设工程、浑源悬空寺消防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1. 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扑救。

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部分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余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如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的文庙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

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相当紧张的实际,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以下特点:

a 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平方公里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择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分钟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

b 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

c 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

d 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和一致。

2. 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米,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是消防车辆要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情况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消防车辆,应配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对这类型的古建筑,火灾扑救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3. 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少,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灭火的需要。

(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这样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4. 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座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的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就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 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搭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5. 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的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规》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2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势必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的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这类事故也多有发生。2004年4 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6. 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三、结论

1. 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 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设计规划范文6

(一)国外影视村落发展现状

20世纪初,美国电影制作中心由纽约逐渐移向阳光明媚的西海岸。1913年西席•地密尔在好莱坞(Hollywood)大规模的拍摄活动和派拉蒙公司建成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标志着影视基地的诞生。随后,好莱坞迅速成长为美国和世界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成为美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代名词。乐安邑城民俗村建在韩国全罗南道顺天市18000多坪的开阔地带。登上城墙就能观赏到民俗村的美丽风景。位于顺天市照礼洞的电影、电视剧外景地,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被分为三个村,共有房屋200多间,是韩国规模最大的外景拍摄场地。60-70年代首尔的月亮屯(Daldongnae)的街景、80年代首尔周边的变化都历历在目。作为众多高收视率电视剧诞生的摇篮,这里已是声名远扬。两个坐落于荒地的普通村落,正因为介入了影视文化的开发构架,突出以影视美术设计为特点的整合与合理布局,方才造就了今日众多影视作品的诞生,更成为其地域文化保护、影视文化输出的一个著名案例。

(二)浙江村落的影视开发现状

水乡古镇作为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汉族水文化地域风貌的标示符号,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清丽婉约的粉墙黛瓦、水波竹影凝练出温雅的画面,以“水”为线,以屋舍为面建构出独特地域性的千年汉文化肌理。在嘉兴50公里之内已经有了七大成熟的、规模较大的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古镇(乌镇、西塘、同里、甪直、周庄、枫泾、锦溪),仅在新塍塘河区域就拥有两大全国著名的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城镇乌镇和西塘,更诞生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谍中谍3》等影视作品。早在世纪之交,各地政府针对有商业价值的古镇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迁改与整体布局规划。巨大的商业诱惑,造成小部分地方政府以此为模板乐此不疲的进行超量翻制。新塍作为具有同等地理优势与先天资源的古镇,错失了特殊年代的伸展未能赶上大刀阔斧的整改之路。身处围合的棋盘死局,变与不变都决定着这座江南古镇的未来发展,而是否以影视为推动力进行合身的改造与规划则成为破局的关键所在。

(三)高公兴酱园的历史风貌

这座以“水”为源的高公兴酱园正是新塍古镇辉煌历史的印证,尘封百后落寞的依存于塘河西岸。酱园位于新塍镇西南大街南岸,建于清朝乾隆33年(1768),残留的晚清区块为砖木混合建筑,为典型的江南民居院落群。沿街的7间门面房及大门旧址集中体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变迁。设有营业门店、仓库账房、收发验货、生产工厂等各经营场地。以嘉兴“新塍高公兴酱园”为设计对象,通过影视美术的专业特色对原有的明清古建、50年代厂区、80年代厂区进行整体形态转化设计,通过影视效果修复、套景遮挡、影视道具陈设的特殊性,把其整合为符合古镇开发需求的影视拍摄与旅游区块。

(四)实地现状与改造定位

按目前通行惯例的保护和开发的理念,几乎都是打造古镇“酱园”文化旅游品牌,其利用价值仅仅是旅游观摩收益。如按照著名古镇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建筑风貌分类法,整个酱园除了古建遗存的部分一类建筑,多数为“三类建筑”“四类建筑”,60至80年代翻建与拆建的建筑群达到60%,如果对这些建筑群进行大规模拆建,工程量巨大,耗资巨大。即便对那些破败的晚清建筑群进行修复,依然耗资巨大,且难以浸透出原汁原味的古朴。它的后续开发极易脱轨,整改价值最小化且难以维持生计。恰恰相反,借用影视产业链的包装与延伸,规避大规模的拆平重建即可以更好地保护原有历史风貌,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界限,通过影视美术创作的历史街景来分切整合为一体,从而成为更具独特发展潜力的“影视”古镇。“拍、看、展、论、游”五位一体,功能齐全。即兼具“影视拍摄、影片观看、产品展示、高端论坛、特色旅游”各大功能。(图2)整个新塍古镇开发以影视拍摄基地的策划概念与产业需求来进行整合,利用影视美术创作的独特视角与优势,不仅能够保护与修缮好高公兴酱园文保辖区内的古建遗址,还能够结合嘉兴的地域资源与历史原貌来改造毫无保留价值的四类建筑群体,融会贯通。以影视旅游双结合为主要产业,附属服务和延伸产业、衍生产品都能成为新塍古镇整个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二、影视美术设计的创新应用

(一)专业优势

“江南古镇”作为江浙一带的形象品牌象征,无论西塘还是乌镇,即使接到过剧组,也未能产生很好的影视业态。影视作品中的水乡古镇多为影视城搭建的单片街道,内部局促空间。由于各大影视基地前期规划与使用的局限性很大,无法完整的呈现一座真实古镇的脉络肌理与历史留痕。借助于现有的影视美术造景手法,在古镇中规划出凸显地域特色且满足不同拍摄需求的影视基地成为新的命题。在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江南古镇中之所以未能产生影视业态,最为根本的理由,就是单一按照建筑本身的年代特征去修复它,而影视美术创作的独特性不仅要求场景严谨的体现建筑的年代特征与生活质感,还必须做到即符合历史原貌又符合影视拍摄的空间需求与经济时效性,结合道具的制作与陈设来增添场景的生活气息。这是一般建筑设计院所无法满足的。其最根本原因是服务对象不同,以及工作程序的不同。影视场景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主要目的是借用实景改造与棚内搭建来满足于影视拍摄的需求。多景套用、内外合用、风格多样、合而不同成为其最大的特色,其设计目的不是单纯的历史还原与满足常规居住使用,而是满足视觉创作的大需求与拍摄调度下的实际诉求。时至今日,由于影视制作的周期与特殊性,国内外多数影视作品的场景拍摄与制作首先都要建立在灵活多变、多快好省的基础上来展开设计。那么,影视基地的设计与搭建成为影视外延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整体设计思路

以嘉兴“新塍古镇高公兴酿造园”作为研究对象,以影视美术的设计原则为研究方法,从研究新塍古镇特有的人文脉络、历史风貌、故人往事出发,到深化认知高公兴酱园的常规建筑形态与肌理特征,还要从影视拍摄基地的策划概念与产业需求来对比分析整合,从而通过规划设计而转化为布局合理化、成本最小化、功能多元化的崭新形态面貌。设计团队通过对高公兴酱园的分析与实地测绘,在27000平米的建筑群落中按照年代、样式、破损度进行详尽的考量归类,最终通过文保片区、非文保片区来划定为:改建面积6600平米、新建20400平米(真实搭建18200平米,景片搭建12200平米)。这其中又根据原有的街面宽度与拆建布局把街区设计为:高公兴码头、旧址酱文化陈列馆、羊城街区、北平街区、梨园府邸街区、民国厂房街区、重庆老街区、教堂街区、石库门街区、监狱片区等。在如此小的建筑面积内,以现有的建筑为依托,实现如此多元化的混搭布局实属不易,更从多个需求角度来满足了不同类型影视题材的拍摄需求。(图3)

(三)特色节点分析

文保片区占酱园总面积的1/6,遗存的建筑隶属嘉兴文保单位。现有的布局为石库大门、沿街门市部,账房、祖宅、工房、食堂及仓库。原两进门面主楼为晚清砖木建筑,穿抬混合式梁架结构。主楼坐北朝南,进深五柱,廊下保存有精美的木雕雀替与垂花柱,瓦口为花檐滴水。这一区块的设计偏向遵循原有布局的修缮原则,以影视美术特有的做旧手法施以效果,复原当时的室内陈设样式,唤醒百年古风遗韵。非文保片区的建筑多为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厂房,规划主要以现有的建筑布局为依托,融入年代建筑元素,以南北风格不同的建筑群落融会贯穿,最终实现布局合理而丰富统一,满足影视拍摄与旅游参观的多重诉求。“因地制宜”“节省空间”成为设计的主旨,外立面改造与局部拆建相结合为主要手法。对于“危房”的拆除会腾出新的多余空间,对于大的空间采取整体风格贴合下的单体建筑设计,而局促的空间则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吸纳到利用原有的建筑脉络中进行整合。车站(内部为摄影棚)、胜利饭店、王府四合院都是在拆建的基础上配合区块定位与功能划分而设计的建筑群;教堂、厂房、羊城大街则是利用原有的建筑作为依托而进行的外立面包裹设计。在整体的区块设计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狭小的空间与地形特殊的高地,而这些也是进行二次深化设计的最大亮点,力求在设计中把建筑的每个转面、每块区域都能物有所用,成为可以拍摄的小型景点。石库门巷、芝麻胡同的设计便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不但不显局促反而冲破了原有块状建筑的单一与呆板,营造了特有的南北巷弄风光。另外,对于节点的介绍有一处东北角的设计不得不提——重庆老街是布局之中、意料之外的收获。在整体的拆改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的倾倒工作会产生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消耗,为何不直接置于厂房院内作为高地使用,则可以设计有坡度的民国木构建筑群。堆砌的建筑垃圾在合理的布局下与城墙的高低差形成错落围合,变废为宝。这种小型的街巷在影视城别灵活好用,墙面的主干道又方便停驻拍摄车辆,坡度的高低反差与曲径斜巷更好的规避了穿帮所带来的拍摄烦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