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平面设计范例6篇

古建筑平面设计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1

关键词:酒店;平面布局;外立面设计;景观设计

进入21世纪,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中国城市进入了建设发展的高峰,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城市的破坏性建设以及忽视、破坏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的现象随处可见,历史沉积下来的优质传统人居场所濒于消亡,城市变得毫无特色。因此,如何避免城市在粗放的建设大潮中丧失记忆,努力保存城市肌理,转录、复制城市文脉与基因,成为当下非常现实的问题。普洱茶马古城酒店设计,旨在通过对云南地域建筑的重新诠释,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的动态延续与场所精神的寻回。

工程档案:云南湄公河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浙江当展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薛长宝 陈瑜文

项目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北部新区

占地面积:26902平方米

建筑面积:61770平方米

容积率:2.11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区位

项目地块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北部新区范围内,距普洱市中心城区距离约4-5公里,距离普洱机场不足5公里,距离版纳-普洱-昆明高速入口约2公里。紧邻普洱行政中心、普洱二中,据悉,高铁普洱站极有可能位于本项目南侧2公里范围内。

2、用地范围

本项目占地面积约269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770平方米。位于普洱茶马古城总规划用地东南部。

3、地块条件

本项目紧邻西北面普洱古城规划酒吧区及大型旅游集散停车场,东面为进腊梅坡新农村的水泥道路,腊梅坡寨子为震后新农村建设成果示范点,水泥道路对面形象较差,待规划拆迁。

4、道路交通

本项目南临交通干道,未来交通通达性较好,8号路为整个北部新区的交通要道。规划停车场为地块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

二、设计理念

1、项目定位

基于茶马古城的整体规划定位――妙曼普洱 ・商业/度假/旅游集散中心,酒店将被打造成为一座传承云南地域建筑特色、延续古城建筑文脉,回归人文场所精神的度假、旅游、休闲酒店。

2、功能定位

作为茶马古城整体规划的一部分,酒店将兼具旅游团队的接待及酒店式公寓的功能,部分功能同旅游休闲度假的配套相衔接,是富有浓厚云南历史底蕴的旅游休闲场所。

3、市场定位

本酒店定位为准四星级酒店,将为旅游团队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为游客的茶马古城之行留下舒适而又难忘的回忆。酒店式公寓将为中高端商务人士,提供高档、舒适、完善的服务。

三、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

1、普洱市建设用地规划条件

2、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茶马古城项目规划设计任务书》;

7、国家及省市有关建筑、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规范,条例,规定。

2、设计原则

规划以延续历史文脉,继承与保留传统人居场所为原则,将古城的肌理转换应用于酒店的规划设计中,营造出具有中式古典意境的人文场所空间。

3、面对的问题

1、地块毗邻西北面普洱古城规划酒吧区及大型旅游集散停车场,由于拟建容积率要求较高,规划设计将停车场及古城酒吧的车行道路与酒店车行道路串联紧贴红线形成外环路,以整合充分利用地块可用空间;

2、作为古城的一部分,设计需要充分与古城规划相拼合。酒店入口广场是酒吧区轴线的延续,在衔接关系上,与古城构建起完整布局。

3、异形的三角形地块是设计的一个挑战,规划设计通过建筑自然的转折关系,与地形有机的契合,既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在形式上又能完整统一。

4、规划设计的亮点

1,植于地形地貌的有机契合

2,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演绎

将富有地域文脉的围合性庭院空间,同构于酒店的规划设计中,以大小两个层次的庭院,通过入口广场轴线的串联,呈现出一个分散而富有凝聚力,共享而兼顾私密性的理想人文空间。

四、建筑设计

1、建筑风格设计原则

设计根据格调、自然、历史气息的形象定位,将云南传统地域历史特色的空间及建筑语汇,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将普洱恬淡的自然美景、渊远的历史文化和富有生机的时代精神融合,打造出一个新古交接的酒店设计典范。

2、平面功能布局特色

1、功能上分酒店和酒店式公寓两部分,考虑到酒店团队接待偏公共性和酒店式公寓偏私密性的功能特点,将酒店部分安排在靠近主入口广场及靠前的庭院,酒店式公寓部分安排在相对靠后的庭院。在使用上有明确的功能和动静分区,避免相互干扰。

2、为了适应以体验为主的旅游需要,酒店对不同区域采用开放、半开放、围合、半围合等组合布局。不同的形式布局有意模糊了建筑中一些传统的空间界限,使其古老的神韵不减,真正达到了得“意”而忘“形”。

3、引入中国历史传统建筑的节点空间,注重室内外的过渡,在处理灰空间时,讲求建筑与自然的无边界对接,设置院落、露台、阳台、柱廊等开放和半开放的过渡空间,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使人的生活因空间的灵动而变得多姿多彩。

3、外部立面设计

1、普洱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一般以木结构作为支撑体系,古城酒店在保护与发展古城建筑形式的前提下,运用了现代的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钢木结构作为局部的支撑和装饰,试图让人们体验新古交接带来的冲击感与新气象。

2、建筑色彩本着尊重云南普洱本土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的原则,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精致的木结构栏杆与格栅、檐口与山花,使建筑本身的现代感与传统古朴感合二为一,为建筑平添了几分精巧、灵秀的气质。

3、建筑屋面设计,采用气势恢宏的四坡庑殿式屋顶,通过跌落与组合,呈现出富有层次感、聚落感的建筑形象。细腻的灰瓦、偶尔探出屋面的塔楼,组合出传统建筑富有生命感的第五立面。

这些民族传承下来的元素、符号与建筑的现代气息巧妙结合,经升华创新形成一种普洱古今交融的时空感。它遵从自然,融入了普洱人民的生活哲学,让人们体味到当地人典雅、细腻的审美意识。

4、剖面设计

建筑的剖面设计中,利用中庭的高空间、大进深来营造入口大堂壮丽华贵的气势。酒店大小空间结合中空庭院,动线设计按照人的视觉印象,空间感受与行为体验来区分,使人在建筑中行走有种时抑时扬,收放变化的感受。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2

关键词:静宁成纪文化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静宁是我国史记中记载的古成纪城所在地,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成纪文化城是以纪念人文始祖伏羲,发扬伏羲文化为宗旨,文化城主体建筑应为祭奠性建筑。伏羲时代距今7千余年,史前文化时期那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可能是草棚茅茨,对纪念人文始祖的大型殿堂来说,表现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所谓“礼不忘本”,也说明汉唐时代非常了解、重视建筑感化社会的重要作用。作为纪念性建筑,如果能逼近哪个时代形式,无疑会提高历史价值的含量。设计早期的明堂感到史料不足,但战国或秦汉形式还是能推测到位的,采用秦汉形式只能说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能掌握的最早期的形式,而不是说就是哪个时代的形式,而只是表示伏羲时代的久远。所以以秦汉风格的明堂作为伏羲大殿的形式,来表现那个时代的久远性。这样拉开祖先和我们的距离,是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

一、建筑设计

成纪文化城位于县城中心的繁华地段,占地100余亩,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以南北主轴线对称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广场、阙楼、画卦台、伏羲主殿,远期发展还有续建大殿、后殿等。伏羲纪念馆主殿端部东接博物馆,西连文化馆,体量宏大,形成气势磅礴的朝拜圣地。平台承托起的主殿由东西配楼簇拥而起,主殿和配殿二层,框架结构,面积为6736平方米;文化馆衔接与主殿的西段,为了强调其文化性质,在院落前部设置两座增加文化内涵的石牌坊,文化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2042平方米;博物馆衔接于主殿的东端部,其主入口朝东,入口两侧向东突出,以造成围合空间,突出部分做角楼以和主殿气势相符。博物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2875平方米;图书馆和文化馆相衔接,在建筑外观形式和风格与群体建筑保持一致。图书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1674平方米;文化局坐落在成纪文化城西北角,是一组庭院式仿古建筑,这座办公性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画卦台直径为30米,位于主殿前区中央部位,是文化城主要景观之一。画卦台主要设置伏羲先天八卦图,卦爻采用天然白色花岗岩铺设,拟采用科学手段使之产生天人感应。卦坛下部,是根据八卦方位设置的河图洛书和命运之神,以增加伏羲画卦的神秘内涵。

二、结构设计

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主体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对称。建筑总长89.000米,中间最宽处为45.400米,平面布局由中间大殿和两边配殿组成,建筑面积为6736平方米。在正殿和配殿间设有变形缝,将整个建筑分为三部分,即中间为大殿,两边为配殿,对称布置。配殿为四层,其中一层为台基,上部为三层,各层层高依次为4.650米、7.400米、5.050米、7.050米,屋脊结构高度为24.430米。大殿建筑为三层,其中一层为台基,上部为二层,各层层高依次为4.650米、7.400米、14.480米,结构将第三层又分为三层,层高依次为7.020米、3.550米、3.910米,结构总共分为五层,屋脊结构高度为26.480米。

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室内正常环境为一类,卫生间为二类a,基础、露天构建为二类b。

基础设计。根据《静宁县成纪文化城伏羲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形平坦,地面以下7.2米为杂填土,以下为粉质粘土,该层地基承载力为160KPa,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地面以下20米未见地下水。

上部结构设计。仿古建筑不同于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它不仅仅要求神似,而且首先要求形似,进行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木结构建筑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对于木构建筑的一些薄弱部分,如大木上下架结合部分,尤其是斗拱与柱头及额枋结合部分,必须做到既符合现代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又不能与木构建筑有明显差别。所有这一切,都是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梁架。传统古建筑木构架多为抬梁式构架,其构造特点为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瓜柱上架较短的梁,如此重叠数层,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各层梁端架设檩条,钉铺望板,构成坡屋面。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若按照古建筑风格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枋、檩,则梁柱节点多、节距小,局部可能形成短柱,对抗震不利。由于屋脊的形成和屋面坡度的逐渐过渡,结构方式需按照“叠梁式”,其传力途径为屋面荷载通过望板传给椽,椽传檩,檩传梁,各层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梁架之间则形成了短柱。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如短柱和角柱处,应加强抗震构造措施,如提高柱的配筋率,箍筋加密或预埋型钢等。对栌斗与柱连接部位,由于截面尺寸较小,若按计算配筋则钢筋间距过密,不易于施工,该部位采用角钢形成刚域,以防塑性铰在柱中形成。

翼角。古建筑翼角为重点加强部位,为保证翼角的稳定性,在大角梁上预埋螺栓,采用钢板压在翼角椽的尾部,以防倾覆。木制椽条与钢筋混凝土檩条用螺栓连接,沿檩条通长预埋扁钢与螺栓焊接,保证椽条稳定。

构件制作。传统木构建筑是事先将柱、梁、枋、檩等木构件预制加工成单件,凭榫卯结合进行现场组装,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是通过支模、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使构架体系一次成型。若全部采用现浇,则模板制作品种繁多,混凝土浇筑困难,施工难度大。为减少施工难度,本设计采取以下措施:

斗。斗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作为一种过渡部分,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起传递梁的荷载至柱以及支承屋檐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传统木结构以斗型木块与肋型曲木组成,各层之间留有缝隙,以显示其层次感。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要符合建筑形式,也应符合古建筑的受力特点,为了让各种斗真正起到受力作用,而不是作为装饰品附着于结构梁柱表面,采用整片现浇的方式,各层枋之间利用隐刻形成层次,既体现了古建的风格,又保证了框架结构传力体系的合理性。

墙体。墙体厚度采用古建筑传统模数,用砌体砌筑,仅起维护作用,不承担屋顶重量,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交接处予留2¢6通常拉结筋,间距500mm,横向设分布短筋¢6@250。构造柱钢筋绑完后,应先砌墙后浇柱,墙柱以马牙槎五进五出型式连接。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3

【关键词】仿古建筑;城市建设

1、引言

虽然中国的古建筑经历了长达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但其固有的特点及风格并没发生多大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堪称为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在选用材料、处理平面和外观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木材为主的建筑物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木材容易腐烂且防火性能差等,而新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为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新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仿古建筑中,既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也提高了仿古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如今的 仿古建筑汲取了中国古建筑优良的一面,并将它不断发展完善。以下本文将来谈谈在仿古建设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2、工程概况

某建筑物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有的建筑规模已不能满足相关事业的发展需要,经相关部门研究决定,自2004年开始对其进行修复扩建,大悲殿就是该项工程中的一项。大悲殿为南方单层双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积1200m?,总高度25m,面阔七间,共37.8m,进深六间,共30.6m。屋顶形式为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铺盖,飞檐翘角,气魄雄伟,檐下为七踩斗拱。 室内采用露明造,使空间更高大、更宽敞。

3、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认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一下三个要求:

a 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而且建筑物的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

b 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股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风格。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被 称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将那些只包含了一点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建筑物有点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称为仿古建筑。

4、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4.1 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

中国的古建筑物一般都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木构架结构,布局看似平常,实则层次丰富,均衡对称,空间结构井条有序,各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分工,承重结构布置合理;在对古建筑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形状、大小及制作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不仅如此,古时的建筑师们还设计了多种独具风格建筑形式,并且通过合理的装饰方法,使建筑物显得即庄重又华丽。中国古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叠梁式、 穿斗式、井干式等。

4.2 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4.2.1 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4.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4.3 在建筑结构中有许多构件具有独特的装饰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两种。

4.3.1 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个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型制,处于柱子和木结构梁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导屋面的荷载、加大屋檐挑出的长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 对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来说,斗拱主要起着装饰的作用。

4.3.2 雀替

用于额枋,与檐柱相交处,类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装饰的构件。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辅助拉结和装饰等。

5、仿古建筑在防雷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5.1 接闪器未按照规范要求安装

仿古建筑物的天面设计一般使用尖顶、斜屋檐等。接闪器得形式一般是明敷避雷针与避雷带相组合。依据要求,在建筑物的众多易受雷击的部位都应设置避雷带,并在突出部分加设壁垒小针。但有时考虑其外观的影响,在有些应该安装避雷针的地方并没有安装,从而使一些易受雷击的部位不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当雷击侵袭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这些部位的瓦片、混凝土块等构件的脱落,再次对行人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样的伤害,必须安装应有的避雷针。有些仿古建筑物为了满足亮化的要求,在天面安装了一些彩灯线路,部分线路还直接缠绕在接闪器上,受到雷击时,电流会通过彩灯线路窜入电源线路中,对连接在电源线路上的其他用电设备造成损害。

5.2 明敷引下线没有考虑触电压的危害

为了避免触电压对人体构成危害,相关部门明确规定明敷引下线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橡胶管等保护措施。此外,还应沿建筑均匀布置尽可能多的引下线,以引下线的分流系数,降低每根引下线中的雷电流,降低雷电反击的概率。

5.3 接地装置没有注意跨步电压的危害

山地的土壤电阻率比较高,一般会在建筑的四周埋设人工接地装置,以降低仿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然而山地石多土少,接地装置一般埋设较浅,对于此类的接地装置检测时,应重点注意其是否沿建筑外沿构成环形回路,埋深深度是否足够,必须的绝缘措施是否妥当。

5.4 仿古建筑内的电子信息设备没有考虑防雷措施

在大多数公园内都安装有多种电气装置,此类电气装置多数安装不合理,使得这些装置极易受到雷击。在对其进行检测时,要使电气线路在进入建筑前埋地敷设大于10m,并在建筑的进出口处安装电涌保护器。

5.5 其他注意事项

为了消除由雷电而导致的电位差,在仿古建筑物内必须实行等电位连接的方式。所有金属构件都应等电位连接起来,并可靠接地。位于仿古建筑旁的大树也应该设有雷电安全警示牌,指引游客选择正确的避雷措施。

6、结语

仿古建筑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建造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传统建筑设计的有点病将其发扬光大,同时正确利用现有的高科技和材料加以改造,使之产生美的吸引力,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键雄,林世祺;论仿古建筑在防雷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新建设;2011年7期

[2]王弦;论当代仿古建筑[J];艺术探索;2008年04期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古建筑;修复;保护;信息集成

古建筑受风雨侵蚀、阳光照射、虫蚁侵害等自然原因,也受现代城市建设的拆毁等人为原因,让很多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无法复原古建筑,所以历史建筑的复原与保护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发展的现代数字技术尤其是数字建模技术可以构建一个与原建筑一样的虚拟环境,为历史建筑资料的保存和复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古建筑的修复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很大方便。新时期探讨数字虚拟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修复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古建筑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古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保护古建筑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近年来,受旅游业、城市建设、环节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古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形和损坏;古建筑中大多是木质结构,古建筑中的很多考究的工艺细节和工艺元素,受气候影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现在是腐蚀损坏非常严重,有的已经是面目全非。而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其工艺手法渐渐失传,古建筑安全保护与模拟复原是任重道远。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但受政府财力限制,只对部分著名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大多数古建筑还没有列入保护计划,即使列入了计划也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所以保护古建筑是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数字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利用电脑和传感器模拟一个和真实环境非常逼真的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构建一个三维数字虚拟环境,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感觉,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多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构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等数字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如用数字技术来虚拟复原古建筑。虚拟古建筑需要构建可视三维模型,建立古建筑复原系统,收集详细的古建筑资料,建立数据库。建立可视化三维模型首先是建立古建筑的三维结构;接着是对模型进行贴图、打光、渲染等处理,最后是描述处理物体的运动和行为,这样一座仿真的虚拟古建筑就建成了。

3 数字虚拟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探索

3.1 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数字化仪器应用

第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不受环境条件限制,能够对建筑物表面进行快速扫描,并测量、获取数据,这些数据量大且精准,是一个庞大的三维坐标点的云数据,能满足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的高精度要求。这些云数据具有完整、精确、永久等优点,是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的依据。利用这些云数据和一些软件,就能构建出建筑物表面的三维模型,还原已经不存在的古建筑。

第二,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利用全站仪测得的数据就能够计算出任意观测点的坐标,能够准确测量古建筑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还能自动绘制出古建筑的平面、剖面、立体等三种图像。在立面测绘时,免棱R全站仪能够选择任意安置点测量古建筑高度,能把所测得的数据准确及时地在草图上标注。

第三,GPS。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由高空中的卫星、地面控制监测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三部分组成,具有全天候、全球性、高精度、及时性等特点。在古建筑保护中,应用GPS,通过动态和静态定位方法,能简化摄影测量户外控制工作,测得的数据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处理。

3.2 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数字化保存

古建筑保护修复中使用数字化仪器,不仅提高了测量效率,也提高了数据精度,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还能够实现数字化保存,科学归类存放古建筑的年代、建筑内外部结构、图形尺寸和纹理等一系列数据。数字化保存能实现高保真度,调取查阅方便,如果日后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复、研究,就可以随时调出这些数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建筑数据库的作用,增加数据的利用价值。

3.3 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数字化监管

古建筑信息数字化保存后,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定期不定期地对前后图像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出古建筑图像的匹配度,及时发现古建筑中的风化、腐烂或损坏的部位、程度等详细信息,专业人士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古建筑进行虚拟修复与复原,还其本来面貌,全程实现数字化监管。

3.4 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数字化辅助设计

在古建筑保护修复中,可以利用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对平面图案、三维实体造型进行数字化辅助设计,也可以对已有的典型图案、三维实体进行创新设计,使得更加便利快捷地复原古建筑。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借助古建筑原有的测量数据,创建仿制品,准确地复原与再现古建筑。

3.5 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数字化展示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数字博物馆,借助于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场景,无需一砖一瓦,阅览者通过点点鼠标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内容详尽的历史原貌,让人们产生身临其境感觉,这不仅节省了物质资源,也大大扩展了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全方位展示古建筑,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漫游在虚拟而又真实的博物馆中,就能饱览古建筑的艺术风采和人文魅力。

4 结语

古建筑保护运用数字技术就可以为人们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为古建筑提供数字化保存、监管、辅助设计和展示服务,为实现对古建筑的动态监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能实现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意大利罗马古城的复原,让世界人们又一次目睹了罗马古城的风采。中国建立圆明园的虚拟影模,让人们又体验了大清盛世时皇家御用园林的磅礴气势。江西建设“南昌明城”,重塑明代繁华。所以说,数字虚拟复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它是将来文化遗产复原和保护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旭春,丁延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2(02).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5

关键词:兴城;古建筑物;防雷技术;研究

兴城作为我国著名旅游休闲城市,所拥有的丰富古建筑群落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因此,做好兴城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工作以及开展创新防雷技术的研究,则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古建筑物防雷的内涵

1.1 古建筑防雷技术的内容

古建筑的防雷主要是针对其建筑结构、建造特点、建材性质以及所在地理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预防雷电灾害的措施。古建筑多处于地势较高的山脉、丘陵位置上,或者是坐落在容易产生土壤电阻率突变的山脚边,并且往往都有着较大的建筑格局,其建筑物的外形也都相对普通建筑物更加雄伟、宏大。加之古建筑物中包含的金属材料和外缘易起火的的砖木结构等条件,都为其遭受雷电的侵袭埋下了不安全因素。

1.2 兴城古建筑防雷技术的意义

兴城古建筑的防雷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要概括起来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兴城古建筑物本身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内涵,注重防雷技术的不断演化更新,对保障古建筑物的存在、使用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其二,防雷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确实提高预防雷电灾害相关技术做出了有益示范,并将此技术运用到科技、生活的其他方面,对促进人们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

2 兴城古建筑防雷中存在的缺陷

2.1 防雷设施不完善

同其他古建筑一样,兴城古建筑物的防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便是防雷的基础设施不完备,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古建筑物没有达到防雷的相关标准。虽然其中部分的建筑物经过改建、重建、修建、扩建等工序后,已经对古建筑安装了防雷的相关装置,但这些设备也并未达到防雷的最佳效用。例如对最易遭受雷击的建筑部位布设的不合理、防雷的引下线不够用、没有均压和防球雷的措施以及防雷系统的距离位置不够等问题,都会造成防雷效果不尽人意。

2.2 防雷设计不合理

与基本的缺乏防雷设施相比,设计的不合理更是在这种基础上对防雷效果有着更大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对古建筑进行防雷设置的安装会使得其与古建筑本身的外貌形成一种“反差”,而一味迁就古建筑的风貌保持又往往会造成防雷环节的薄弱。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研究者更要从多方面考虑,力求达到防雷效果与美学价值共存的最佳结果。

3 兴城古建筑防雷的技术方法

3.1 接闪器的设置方法

改良古建筑物的防雷方式,要对古建筑物外部的装置进行分析。在传统的防雷设置中,外部防雷主要包括接闪器、接地装置以及引下线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便要了解接闪器的设置方法。

为了不对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进行破坏,所以在布置接闪器时最好采用避雷带和短避雷针相结合的方式,工作人员应当在敷有防雷引下线角落的避雷带上再焊接长度为30cm到50cm的避雷针。这种方式主要是将接入的闪雷电流马上泄入到地下,在设计安装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雷电的规律,对建筑物的屋顶、斜脊、烟囱等部位进行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敷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雷电电流的影响,要避免锐角、直角等弯曲线路,且尽量采取圆弧形的线路弧度,引下线的弦长也应该大于其对应弧长的10%。

3.2 关于引下线的设置方法

引下线的设置是防雷布设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防雷引下线根数越少,其分流量也就越小,每个引下线中所分担下的雷电流也就随之变大,由此所造成雷电流二次效应危害也就更为严重。据此,在对引下线进行设置时,还应当适量增加引下线的根数,这也为引下线减少自身电感而造成的雷电流感应电压提供了帮助。在安排引下线的弯曲时还应当采取“软连接”形态的弧形连接方式,采用直径8mm以上的圆钢,并在引下线到地面1.8m到0.3m位置设置性能良好的覆盖物对引下线进行保护,避免人体直接触电而造成的危害。

3.3 有关接地装置的布设方法

在布设接地装置的过程中,要对其装置的性质、用途、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例如在人员聚集较多的地区应当采取均压的措施,在面对古建筑宽度比较窄的状况下可以采取接地装置水平周圈的设置方法。而面对不能达到规范设计规范,要求保留安全距离的时候,要将地下管线连为一体,构成均压的接地网,这也能够使得接地网中的电流做到均匀分布。此外,要降低雷电流的跨步电压给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接地体与古建筑物出入口或其他人行道位置的距离少于3m时,其接地体的局部应该再深埋1m以下距离。当深埋过程出现困难时还应敷设厚度在50mm至80mm之间的沥青层,其敷设宽度也应保保持在接地体2m的范围之外。另外,在埋设接地装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掩埋在土壤中的接地体一般要采用直径在40mm左右的镀锌钢管,其长度也要保持在2.5m左右,壁厚要在3.5mm以上。采用镀锌扁钢材料进行接地设置时,要使用截面积超过100平方毫米、厚度不少于4mm的扁钢。当接地体垂直时与人体距离达到5m的情况下,其所受的限制也可以适当减少。

3.4 其他有关防雷的设计方法

关于兴城古建筑的防雷技术还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制作一些防侧击雷与球雷的设计,以及从古建筑物内部展开的防雷设计,这些都能够帮助防雷任务得以更加有效地实现。但在这些手段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特殊方面需要注意,简要概况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积极开展防雷设备的研究,切实提高防雷的技术水平,实现防雷先进设备的不断更新。安全防护措施是防雷的基本要求,在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应适当引入网络技术、智能化管理等科技,进行合理运用。其二,要努力实现防雷工作的规范性建设,健全制度建设。一方面为满足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开辟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对防雷制度理论的学习也促使相关工作人员责感与使命与安全意识的增强。此外,全面了解和掌控防雷的制度,也能防止相关人员在防雷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而致使监测失控等情况,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防雷工作的程序性、规范性要求。其三,在建成整个防雷体系之后,也要注意设立对雷电防护的定期检测制度,完成对古建筑物每年2次的检测任务,及时将问题、漏洞危害扼杀在形成期。

4 结束语

古建筑物的防雷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项条件的互相配合。相关工作人员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对防护措施进行运用,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以此促进整个防护体系的完善,实现预期的防护效果,保护古建筑物免于雷电灾害,进而保障人身、财产的基本安全。

参考文献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6

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课,它是我校古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最低要求是学生背诵经典诗词作品,而比较高的要求则是学生透过古典文学能够把古典文学和古建专业相结合,明白古建筑是从哪来的、是怎么来的,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古典文学和古典建筑归根结底都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类的课程不会立竿见影显现教学的直接效果,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与古典艺术形式融合的目的和状态。我们在为古建筑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和同行交流。对于古典文学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拿捏和掌握非常重要,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如果规定课时是40课时,那么假如任课教师只是粗浅地讲下来,则每一章节都难以展开,对具体的知识点难以深入,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还是所学寥寥、一头雾水;如果教师精讲、细讲,则每一个章节几乎都可以讲40学时。所以任课教师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紧紧抓住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有目的有条理进行课程归纳和提炼。我们可以对比下面两种教法的异同和效果:

(1)现代化的“传统教学”将每一章节的诗词歌赋用PPT幻灯片制作演示投影,精美的古典绘画插图,知名播音员的诗词朗诵音频,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诗词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介绍,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诗词表达作者隐含思想的揭示。这可以说是一堂标准传统授课方式的课程计划,虽然内容丰富,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的幻灯片演示,图文并茂的插图,电子设备音频输出,但是并没有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背景以及这门课程在整个古建筑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的专业印记和特征。换句话说,如此的课程设计可以给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没有针对性,没有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仍然是传统授课。只是把传统的课程内容经由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展现出来,其内容和本质还是传统授课。课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是否能够结合,结合是否紧密,结合得是否有机是检验课程设计效果的标准。

(2)迁移教学设计如何将古建筑知识体系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相结合,将古代文学知识揉进古建筑艺术设计,我们进行如下尝试,例如唐诗中的楼、宋词中的庭、元曲中的台、明清小说中的阁。也可以设成:唐诗中的“亭台楼阁”、宋词中的“栏杆庭院”元曲中的“雕梁画栋”、明清小说中的“水榭花木”,诸如此类,将古典文学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把其中和古建筑有关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和古建筑知识共同讲授。下面以宋词章节的课程设计为例对迁移教法进行展示。①“知识点”导入部分:宋词中的“庭院”,先给学生看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的剧照,对小说简单介绍之后讲小说名字《庭院深深》的由来。②“知识线”形成部分:由琼瑶剧照《庭院深深》引出欧阳修的“庭院深深”———《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提问学生庭院为何“深深”?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来,那么教师可以引导“:面阔”是指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进深”则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所谓庭院深深,就是进深方向的尺寸比较长。然后向学生介绍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形式。中国古建筑无论皇宫还是民居都是平面展开,用“进深”表达院落的距离大小规模,四合院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之分。除此之外,院落的平面是四方形,而且轴线分明,左右对称,这种平面布局是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体现在建筑布局上也是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另外,院落的平面还有一个特征是左右对称,这和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一样都是规矩方圆、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反映,这是儒家思想的范畴。接下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整首词进行翻译、解释。然后教师对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其中的名句传承进行拓展,比如,李清照非常喜欢欧阳修的这首词,尤其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还因此作词《临江仙》效仿“: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借此,让学生对比欧阳修的词和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丰富和润色,引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概念。进而向学生介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其中的古建筑知识。这样,古建筑的景和词人的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宋词的精华和重点知识,寓情于景寓景于词,水到渠成完美结合,便于学生对所学古建艺术的知识进行横向的思考和对比,加深专业知识的记忆以及宋词文学修养的提升。③“知识面”扩展部分: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词,比如歌词。歌词中古典文学的文脉清晰可见,比如取自古典意境的周杰伦的《台》、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周杰伦的《青花瓷》,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等。这些现代词人一首三分钟的作品,往往要背后下上三十年的苦功研习古典的精华。同理,一个建筑师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古典文化的承载者,然后才能成为传播者。

二、课程设计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