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的原则范例6篇

精益思想的原则

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 政治工作 利益原则 思维定势 辩证关系 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对官兵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愈来愈明显,由利益矛盾引发的思想问题、社会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利益原则激发官兵工作的热情,已经成为政治工作突出的时代课题。

一、抛开桎梏政治工作的思维定势,树立全新的理念。

利益,这个官兵并不陌生的字眼,却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扉,拨动着他们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再也不是卑鄙低下的代名词,追求利益再也不是“小人”与“君子”的分水岭,利益原则堂堂正正地走上了现代生活的舞台。市场经济使官兵的利益观念明显地凸现起来,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服务保证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着与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以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然而,时代的呼唤并不代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观念上已经与时代步伐合拍,也不能说明政治工作在实践中与利益原则已经真正接轨。在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上,某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实际上还在禁锢着某些人的头脑;某些既有的工作机制还在惯性地运行;某些政治工作者还不善于从利益角度来分析、把握和运作思想政治工作,生怕利益讲多了会偏离政治方向。

纵观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官兵积极性的辉煌成就,又有脱离和歪曲利益原则的沉痛教训。就其教训而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左”的方面,表现为只讲牺牲精神,不言物质利益,空谈人的思想觉悟,视利益追求为洪水猛兽。于是,政治工作的弦外之音就是“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政治工作的言外之意就是张义弃利,存理灭欲。而“左”的东西又往往和形式主义同频共振,使得政治工作过于简单化、庸俗化。二是“右”的方面,它打着强化个人利益,追求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旗号,宣扬“理想是空的,主义是虚的,金钱才是实的”等错误观点,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把物质利益同理想道德割裂开来,企图否定和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上述两种倾向都严重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利益原则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政治工作的基础,也极大地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

在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使政治工作同利益原则紧密结合,就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确立全新的理念。

首先,充分利用利益需求的内驱力,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利益驱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高无上的原则,不承认利益原则就是否定市场经济的本质。政治工作只有正视官兵的利益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励官兵为实现正当利益而工作,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其次,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利益原则。市场经济使官兵对利益的追求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是合理、合法的,有的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加之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所有这些,都需要政治工作发挥特有的功能,引导官兵去追求合理的,摒弃不合理的利益需求,达到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和坚持集体主义利益原则的目的。

再次,树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政治工作的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法。所以,关心官兵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官兵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显然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官兵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说服教育和办实事结合起来,既是思想政

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宗旨体现。

二、正确把握政治工作与利益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的需求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推动人的行为和人生追求的动力源。在人生道路上,除物质动力之外,还包括政治、文化、思想等在内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它与利益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1.利益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官兵,而官兵的任何思想活动,出发点是利益,归宿点也是利益,利益左右着思想,思想服从着利益。政治工作内容的确定,当然也不能脱离利益关系这个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在物质待遇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主要是靠政治工作来鼓动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因此,在确立政治工作内容时,把当时革命所要解决的中心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适时提出政治动员口号,如井冈山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的“翻身解放”,等等。正因为政治工作的这些具体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民族的、人民的基本利益要求,才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政治动员而毅然参加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官兵的价值观、利益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治工作同利益原则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依托利益这一基础,才能得以有效开展。否则,必然空洞无物。

2.政治工作对利益的实现具有整合作用。利益不仅有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的种类之别,而且有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层次之分,还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时间之殊。当利益最初以个体形态展现出来时,往往是分散零碎的。这就要求官兵必须对目标实施整合,才能使目标更具社会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才能使分散的利益追求得以升华。这种编织实现利益矢量网的工作,显然是党领导下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3.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携手相伴才有生机和活力。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当客观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有了实现某种目的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可能的时候,官兵的思想是否正确,主观努力的程度如何,自然就成为决定因素。官兵在物质利益追求的基础上产生理想,理想反过来又指导着官兵追求利益活动。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物质―精神,精神―物质的链环中存在着、发展着的。所以,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是相生相伴的,政治工作只有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才有存在的可能,才有发展的生机,才有旺盛的活力。

三、建立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官兵思想观念带来的新变化、新课题,我们只有将政治工作纳入整个社会改革的大系统中,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

1.确立利益兼顾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根源已被消除,官兵关心个人利益亦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政治工作面对官兵利益的正当追求,不仅应以明智的心态予以充分理解、认同和支持,而且必须善于利用这种利益追求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我军处在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调解利益关系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的焦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再也不能像在“大锅饭”体制下那样,把个人利益的正当要求抑制在官兵的心灵深处,也不能只用特殊条件下的“奉献牺牲精神”,要求常态下的官兵无限制地放弃正当的个人利益。相反,政治工作应该积极地寻求如何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处于公正而和谐关系之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彻底摆脱只用自我牺牲解决利益矛盾的非对称模式。我们应充分肯定必要的自我奉献牺牲,但也应朝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发展。可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机制是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的当务之急。

2.确立教管并举机制。思想教育是政治工作运用利益机制的重要环节。政治工作一方面只有与利益调整挂起钩来,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官兵的心坎上,否则就会把道理讲空、讲远、讲假。另一方面,它又要为官兵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正确的导向。引导个人利益升华为社会公众利益,就必须在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伴之以经常性的全局观和长远利益观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官兵追求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是实现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十分重要的思想保证。与此同时,还要施以必要的管理手段来保证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结合落到实处,而政治工作与利益原则的正常运转需要纪律的强力保障。因为,官兵追求利益的一切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事,对于利益追求中的“犯规”、“越位”等现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则需要辅之以行政纪律,甚至法律的处罚。这样就能形成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教中不足,管来弥补;管的弱势,教来加强,从而克服政治工作长期存在的软弱无力的问题。

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2

关键词: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产品;辩证关系;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58—04

在现代化的构建过程中,文化是无法缺位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创作生产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需要。精神文化产品是精神文化生产者劳动智慧的结晶,它主要指精神文化生产者通过脑力劳动对生产对象进行思维加工所创造出来的思想观念形态产品。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认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规律。

一、 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得以呈现的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注重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是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

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的成果。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这种对别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通过交换实现其使用价值的产品,就是商品。精神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必然要求其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受到商品规律和市场法则的制约,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尽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那些物化程度较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如书刊音像制品等,更要重视经济手段和科学管理,注意研究文化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产品适销对路,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市场,适应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精神文化产品本身内在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获得了多少经济利润,而在于它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这一本质特征,亦即它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社会效益是社会效果和社会利益的总称,又指某种事物对社会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程度。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就是要求精神文化产品问世之后应当对社会产生积极的、进步的、良好的影响和效果,能够引导人们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只有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才是美好的精神食粮,才会有补于世、有益于人,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讲求社会效益是注重精神文化产品深层次的本质性的思想、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广的社会影响,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为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增强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社会效益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着经济效益的增长。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增强有赖于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市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人越多,社会效益就越广泛,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反之,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如果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则没有使用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交换价值,不可能有经济效益,也不可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是辩证的统一体。

二、指导原则: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辩证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也是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是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重要课题。

主旋律是音乐学上的术语,是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主旋律是一种比喻,用来指某种精神、思想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是指反映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精神文化领域主要观念形态的集中表现。“主旋律”是对主要观念形态的认同和定位。首先是在精神文化领域认同这一观念形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起核心的作用,或占据基础地位,起基石的作用,因而称其为“主旋律”;其次是其他观念形态要围绕主要观念形态这一核心,支持和保障主要观念形态的地位,同时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使命,从而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3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法则对社会道德风尚、思想水平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使部分人的人格商品化、功利化,形成贪婪、狡作、冷漠的人格缺陷;它又是人们思想道德迅速提高的肥田沃土,人格升华的现实基础,它鞭策着人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以为,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中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问题和特点,贯彻执行国民和学生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嫂变和重组的震荡,它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市场原则的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市场机制的魅力来自固有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价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只欣赏强者,不同情弱者,商场即战场,商场无父子。优胜劣汰是时刻高悬在社会经济主体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透出阵阵血腥之气,使人们的心理变得凶狠、冷酷。效益原则使经营主体形成的将经济行为量化对比分析的思想定势自然引人社会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及社会人际关系常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www.133229.Com它容易诱使某些人投机钻营、见利忘义,强调社会权利,漠视社会义务,淡化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眼中看来什么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身救人统统与效益原则相悖。这种经济原则在意识上极易滋生虚伪、奸诈、狡猾的人格心理。等价原则,这种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法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它导演和衍生的一幕幕肮脏交易的腐败丑剧,它们诱发社会操守意识和职能意识的扭曲、畸形。这种观念与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斤斤计较、虚荣攀比、患得患失心理结合,从而使雇佣思想嫉妒排他意识扩张和膨胀,形成对社会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淡化和离散心理。物质利益原则,使人们的焦点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获利的多寡,容易在观念上把人们导向目前的、直接的物质利益;以金钱的占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以物质的享受程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易使人物欲横流,索取社会、享受人生。极端个人主义、现代腐败、拜金主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种种源于市场法则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淀带来广大群众思想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人们思维和心理平衡被打破,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就业焦虑、对社会风尚的悲观情绪大有逐渐蔓延之势。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甚至使极少数人产生厌学,厌政府和反科学、反社会等不良心理。粗俗的“法轮功”在群众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出人意料,即与市场经济法则对人们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全民的、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近些年来,从领导到一般群众,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同志感到理论贫乏、底气不足,从而认识肤饯,畏难踌橱,这是在所难免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说它在思想政治领域只有负面效应,这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性错误。市场经济发展将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正逐步凸现出来。应该说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提供了契机,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肥田沃土。

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平等权利的反映,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观念的彻底荡涤;是对官本位等级制的否定,它将直接改变社会人际关系不平等状况,否定裙带关系,使人们人身依附观念逐步淡化,对投机钻营,买官卖爵有效遏制,并摈弃奴性的人格。平等原则的深化和泛化,逐步使人们抛开一切成见、偏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因市场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较之以前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人才选择上成分、出身、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种不平等的要素,让位于公开、公平的竟争,从而培养人们自主、自葬、自信的人格。

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它表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价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必然折射形成对人们社会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尺度。等值等价、等质等价、等量等价,表明人生的价值不仅有质的原则,而且在量上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它激励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正值取向,并力争进人高的社会价值层次。它正确地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各种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价值领域,较好地把握价值坐标,从而形成人们务实、稳健的品格和素养。它将彻底摈弃“官本位”的一元化人生价值选择倾向,逐步形成人生价值目标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人生价值领域和实现的空间。

效益原则,追本溯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执行效益原则从自发到自觉作用的结果。市场条件下效益是首先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效益之价值尺度。这有利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品质中的沉积,扼制和泯灭私欲的过度膨胀。商誉是经济主体的生命,效益的源泉;诚实、笃信的品德必然附在其中。效益的现实性,是人们能力的物化,知识的外化,必然要求主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压力。优胜劣汰鞭策着社会主体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它不仅促进人们努力提高自己在科学文化上的素养,而且引导他们的道德、社会意识进人更高的境界;使自己与社会更融恰。能者上,庸者下,大浪淘沙,竞争使优秀人才快速成长,道德思想水准迅速提高,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

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4

一、适应市场竞争性原则,实现平均观念向竞争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原则。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竞争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还不规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就很容易诱发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膨胀。这些人一味强调以我为中心,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保护在合法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又要教育人们,遵循社会共同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行为准则,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机制,竞争具有强制性、排他性,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会给人们一股强大的外在压力,从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观念向竞争观念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就业形式、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较单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平均而且稳定。同时,由于个人缺乏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个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大锅饭”的体制,必然导致平均观念的存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主体,这必然促使人们凭其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并发展自己。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促使人们竞争观念的加强。竞争是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竞争也有其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的利益,往往是一个比较确定的量,部分人获利更多,往往就意味着其他人利益的损失。因此,在竞争中损害他人、损害集体的情况时有发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保护竞争的激励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集团的系统功效。

二、适应市场求利性原则,实现利己观念向义利统一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求利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在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有些人只图金钱,不讲仁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只顾眼前利益,不讲理想情操;把人的价值、尊严、良心、道德全部商品化,货币化,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和先富起来的愿望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正当的手段追求物质利益,切实保障人们正当个人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人们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去指导其物质利益的行为取向,使物质利益的追求保持正确的方向。要教育人们,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决不能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去奋斗;要教育人们,决不能把经济生活所遵循的原则引入到政治生活之中,防止社会政治生活的商品化与市场化。求利原则的影响,使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求利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就会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观念向义利统一观念的转变。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培养责任感,义利要统一。要注重责任观念和利益观念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避免社会文化传统的断裂,社会人格模式的错乱。马克思说,劳动产品只要通过交换表现为商品,就必然带有物化的性质,进而产生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尽管我们在宣传和教育中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鼓励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无法不承认经济利益的重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就是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生产者进行生产的基本动机。有市场就必然有竞争,有竞争也就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防止个人利己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维护人们的物质观念和经济利益,把思想工作做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以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三、适应市场自主性原则,实现人治观念向法制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必须适应自主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者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主性原则。这有助于人们摆脱以往经济隶属关系,等级关系和特权关系。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则会导致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的增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存在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活动的根本特点,就是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属性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市场秩序混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们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根本利益和大政方针的思想意识,从而自觉执行或积极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场经济自主性原则的影响,要求市场主体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但这种自主原则一旦浸入 人们的思想,就容易使一些人淡化组织纪律观念,强化个人意愿,甚至不执行国家的法令,严重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治观念向民主法制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活动主要操纵在政府手中,经济生活实际成为政府行政的一部分,没有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人们习惯于听从和贯彻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经济权利和义务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政府部门,经济个体只是被动地追随,这就是人治观念存在的社会土壤。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及经济自由,不仅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而且对其行为后果负责,从而使人不断提升自觉性和自律性;由于市场独立地位的形成,以及纳税人意识的增强,民主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权大于法的人治现象和家长制作风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人们适应经济地位及相应观念的变化,要理智地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人们应该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又要强调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四、适应市场开放性原则,实现一元化观念向多元化观念转变

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价值生成

 

    从已然的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日益彰显。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其生成根源。

    一、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差异性。围绕不同的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冲突,其根源不在别的,而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冲突,根本就是一种利益冲突。进一步说,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

    1.利益冲突的时代性。当代的利益冲突不仅存在于经济或政治层面,而且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层次,而且存在于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层次。这集中体现为当代人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利益,而且更要求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利益。精神利益指人们在精神上所得到的好处,即精神需要的满足,如人格受到尊重,理想、信念得以实现,精神负担或心理障碍得以解除,良好的思想品德得到认可等。物质动因的实现构成了物质利益,精神动因的实现则构成了精神利益。无论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不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利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精神动因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在今天,科学、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心理、人际关系等体现人们精神利益的因素,与物质生产力系统愈来愈直接地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和人们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劳动者的精神利益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精神利益非常困难,人的精神利益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它不像物质利益那样感性直观。由于精神利益自身的隐蔽性,使它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而且精神利益具有多样性,使人们在关心和保护精神利益时容易顾此失彼。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也使人们对精神利益更难把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很少表现为纯粹的物质需要或纯粹的精神需要。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使得人们很容易用显性的物质利益来代替隐性的精神利益,从而使精神利益的保障成为薄弱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为确保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和精神需求”[1]的目标价值的实现,而鄙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失误。其结果是既异化了精神利益的原本意义,又忽却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因此,辩证地看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及其关系和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题中之义。走向极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更是有害的。

    一言以蔽之,由于当代社会的利益冲突在复杂、深刻得多的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社会的利益冲突,因而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态度、简单的方式对待和处理利益冲突。只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当代社会变化了的人类的利益关系,教育人们把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结合起来,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高层次,深刻反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

    2.利益的激励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人的意志和愿望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动机水平上的反映,当这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物相结合时就体现为人的切身利益。正是这种切身利益构成激励的基础和出发点,使利益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发挥成为可能。人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是引发、刺激、激励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因。这是因为人的需要和利益触发了人发生行为的思想动机,从而激发人的行为,形成人的利益兴趣和利益认识,继而产生对一定利益目标的持续追求。利益激励可分为物质利益激励和精神利益激励,即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激励过程中,“道德因素是满足个体利益需要的调节杠杆”。[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充分发挥利益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各种利益力量和激励因素的协调性,要经常交换激励信息,优化激励目标,并综合考察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种教育活力,达到利益激励的最佳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促使这种利益激励作用机制的达成中生成和发展的。

    3.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人是一种有精神意义的社会存在物,需要在社会关系中以人们自觉意识到了的利益体现出来。需要是利益的真实内容,利益则是需要的社会格局。然而,利益的确认与实现,又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自发现象,而是一种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下通过人的意识、意志和行为去完成的认识—实践过程。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又在实践中实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价值的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一过程的核心和动力机制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追求建立在对自身提出的利益要求、价值要求的合理性、正当性的确认和坚信上,另一方面这种利益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进行价值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往往以其所蕴涵的价值主体的利益的矛盾、冲突为依据,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为根据,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为动力和目标,从而获得生成的空间。

精益思想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机制 层次性 公平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力资本。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涵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内涵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把握时代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和特点,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文化背景,通过设计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和多层次的奖励和惩罚体系,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提高职工对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正确认识,加强使命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以促进和鼓励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原则

在建立和实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具体过程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1、公平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公平性原则,是指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能一视同仁,为职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并以贡献等要素作为激励的客观标准。公平原则不仅仅是指在制定激励制度上的公平,也包括了在执行激励制度上的公平,既包括形式上的公平,也要包含实质上的公平。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对于不同的职工,应该以其工作岗位,技术水平,成长背景不同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以层次作为确定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参考,制定出能够适合职工年龄层次和学历层次的激励方案。我们既要关注到公平性、平等性,又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层次性,做到既平等又有差别性对待的激励。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物质需求属于较低层次需求,而精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其离不开物质需求,只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激励的预期目的。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途径

1、对于经营者的激励

经营者在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往往是生产的组织者,流程的管理者,制度的制定者和信息等资源的参与者,怎么样激励经营者成为激励制度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薪酬激励往往是我们俗称的年薪制,即以年度为基本单位,给予经营者基本年薪、绩效考核、浮动奖励的一种分配制度和激励方案,它使得经营者为了能够提升年薪水平不断改革创新,增产增效,但是其也使得经营者过于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于是,股权激励方案应运而生,这种激励方案让经营者能够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升企业的效益。.

(2)声誉激励和参与管理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良好的声誉是经营者具备优秀经营能力的最好证明。因此,经营者往往会比较注重其外在的声誉,采取证明其能力的精神激励方案能事半功倍。参与管理,就是在制度层面上让经营者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更大的自,这也是对经营者的尊敬和器重。同时,让经营者站在管理的角度上看问题,更加可以高屋建领地思考问题。

2、对普通职工的激励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要通过普通职工来体现,对普通职工的激励途径如下:

(1)年金激励法

年金激励法是根据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状况而建立,职工参加企业年金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受益、权。基于层次理论的考虑,这种激励机制在不同的职工中是可以区别对待的,企业年金也使得职工比较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关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为职工带来归属感和受尊重的感觉。职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贡献越大,其获得的企业年金就会越多,这种物质上的差别也会给职工带来自豪感,荣誉感,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

(2)榜样激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