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息风险范例6篇

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1

关键词:风险规避;回购契约;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e aversion is analyzed on the retailer's order quantity and the member's profits under buyback contract. Then, the member's profits and the information value for manufacturer are discussed considering the retailer's risk aversion in both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risk preference information situ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mber's profits are decreasing with the risk aversion level and the member's profits under symmetric information situation are better than asymmetric situation.

Key words: risk aversion; buyback contract; asymmetric information

0 引 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些竞争中,各个企业开始意识到如果单靠自身力量很难立足取得长远发展,尤其以中小企业为代表,他们开始将自己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起来,组成长期合作的供应链联盟关系,以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利益。而供应链上成员之间利润如何分配,如何才能达到供应链的协调这一问题也随之产生。大部分情况下,供应链上成员会选择通过订立合同或契约的方式来协调利润分配,于是供应链契约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普遍研究的热点。

回购契约作为经典契约,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广泛研究讨论,最早如Pasternak[1]对多种不同形式的回购契约进行分析比较,并揭示出了各自适用范围。随后,Padmanabhan和Png[2],Donohue[3],Emmons[4],Taylor[5],Mostard和Teunter[6]也都陆续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回购契约对供应商、零售商的影响,以及对整体供应链绩效提高的贡献。但他们都是以风险中性的假设为前提,而现实经济活动中,决策主体中的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他们由于资金实力薄弱,往往更加厌恶损失,根据前景理论[7],决策者应当都是损失厌恶的。所以,结合风险规避信息来研究回购契约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基于此,Tsay[8]研究了风险敏感性对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的影响,并运用回购策略进行调整。Zhang等[9]研究了零售商是损失厌恶型的一般报童模型,得出回购契约可以达到协调该供应链的结论。但综合上述研究发现风险规避信息都是对称的,因此对风险规避信息非对称下的回购契约进行研究,并找出一种有效方法揭示风险偏好信息,就可以使供应链主体在回购契约下的决策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回购契约下,一个风险中性生产商和一个风险规避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揭示了零售商风险规避程度对零售商订货量以及供应链上成员利润的影响。考虑了在风险规避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况下,风险规避程度对供应链上成员利润的影响,以及风险规避度信息对供应商的价值。

1 符号说明

假设该供应链为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简单二级供应链,生产商生产唯一产品,通过零售商的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为x,其概率密度为fx,分布函数为Fx,x≥0。

c为生产商的生产成本,w为批发价格,SQ为该产品的期望销售量。b为生产商的回购价格。假定p为零售商的销售价格,在每一销售期前,零售商必须确定订货量Q,而且零售商在一个销售期内只有一次订货机会。如果需求x

在集中控制情况下,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函数为:π=pSQ-CQ+VIQ

其中SQ表示期望销售额,pQ表示期望剩余库存,则:

SQ=minQ,D=Q-Fxdx IQ=Q-SQ=Fxdx

由于:

=p-pFQ-c+vFQ =v-pfQ

可知,供应链系统利润是最优订货量Q的凹函数,存在唯一帕累托最优解Q,且Q满足:FQ=

即:Q=Fp-c/p-v

2 回购契约构建

回购契约下,风险中性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π=psQ-wQ+bQ-SQ

风险中性的生产商的期望利润为:π=w-cQ-b-vQ-SQ

零售商从其期望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选择最优的订货量Q,因为:

=p1-FQ-w+bFQ

所以,零售商的期望利润是订货量的凹函数,其最优订货量为:Qb=Fw-p/b-p

考虑到零售商可能因为资金有限,更加厌恶损失,为损失规避型零售商。采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学广泛采用的分段效用函

数[12]来表示零售商的损失厌恶程度,令W表示零售商的初始财富,则:

UW=

其中,W为利润值,λ为损失规避程度,通常有λ≥0。若λ=1,则表示为风险中性。λ越大,越厌恶损失。为方便分析,假设零售商的初始财富为0,即W=0。

令θQ,b=,损失规避零售商的效用函数为:

U=λPX-Wq+bQ-xfxdx+px-wQ+bQ-xfxdx+p-wQfxdx=λ-1px-wQ+bQ-xfxdx+π

命题一:

(1)损失规避零售商有且仅有唯一最优订货量Q,满足方程:

λ-1b-wFθ+p-w+b-pFQ=0

(2)Q是λ的减函数,生产商、零售商的利润是λ的减函数:

=-

3 不对称的风险偏好信息研究

当零售商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信息,而生产商没有考虑零售商的风险偏好信息时,生产商在制定回购价格决策时,一般是基于零售商是风险中性的假设。

基于零售商风险中性的假设,由最优订货量Q,可以得到零售商最优订货量和回购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解得:

b=

把上式带入生产商利润函数,则生产商的利润函数用Q表示为:

π=w-cQ-b-vQ-SQ=w-cQ--vFxdx

同理,零售商的利润为:

π=psQ-wQ+bQ-SQ=p-bsQ-w-bQ=Fxdx-Q

可证得,生产商的利润函数为Q的凹函数,因此生产商偏爱最优订货量Q=argmaxπ。基于b=,生产商选择回购价格为bQ。

如果零售商为损失规避型零售商,当供应商给定回购价格时,零售商则从给定的回购价格和其损失规避程度出发,基于命题一的(1)式λ-1b-wFθ+p-w+b-pFQ=0选择最优订购量,而不是按照Qb=Fw-p/b-p。

表1中对比了当零售商损失规避信息为对称和非对称情况下,供应商、零售商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对称信息下,零售商的利润要优于非对称信息;对称信息下,供应商选择的回购价格高于非对称信息,但对称信息下供应商的利润仍高于非对称信息。因此,对于供应链整体,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利润要高于非对称信息情况。设销售价格为15,生产成本为3,批发价格6,残值是4,市场需求为0,20上的均匀分布,即x∈U0,20。图1为对供应商而言,零售商风险偏好的信息价值,即阴影区域。

4 结 论

本文分析了回购契约下,零售商损失规避程度对供应链中订货量及各成员利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零售商损失规避信息为对称和非对称情况下,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利润对比情况。

研究表明,供应链中零售商的订货量,以及各成员的利润均为零售商损失规避程度的减函数。当零售商损失规避信息为对称信息时,供应链的整体利润要优于非对称信息;虽然生产商在对称信息下选择的批发价格要高于非对称信息,但对称信息下零售商的利润仍要高于非对称信息下的利润;对零售商而言,其利润在对称信息时也要优于非对称信息时。所以,要使供应链的整体实现Parrot改进,供应链上的主体要积极共享自己的风险偏好信息。

本文仅考虑了批发价格由外部市场价格决定的情况,即作为外生变量,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将批发价格作为供应商的决策变量来进行分析。其次,还可以放宽对零售商只有一次订货机会的限制,允许零售商二次订货,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Pasternak B A. Optimal pricing and return policies for perishable commodities[J]. Marketing science, 1985,27(1):133-140.

[2] Padmanabhan V, Png I P L. Returns policies: Make money by making good[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5,37:65.

[3] Donohue K L. Efficient supply contracts for fashion goods with forecast updating and two production mod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46(11):1397-1411.

[4] Emmons H, Gilbert S M. Note. The role of returns policies in pricing and inventory decisions for catalogue good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8,44(2):276-283.

[5] Taylor T 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channel rebates with sales effort effect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8):992

-1007.

[6] Mostard J, Teunter R. The newsboy problem with resalable returns: A single period model and case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169(1):81-96.

[7]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2):263-291.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2

论文摘要: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内在规律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内生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相应风险的控制方法。



1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析

风险是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客体的复杂性,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某一事项或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加上人们受自身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熟知事物未来发展的确切状态,使得采取行动的预期结果与真实情况产生了偏差;二是指风险的双向性,风险既是威胁也是机会。风险与收益是“二律悖反”的,如何权衡风险机会与风险损失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是个两难选择,很难界定风险不利结果的概率。供应链管理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中,它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外生风险是指由于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引起的风险,所以外生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而内生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在运作过程中人为的产生的风险,具有必然性和确定性,因此研究内生风险更具有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1.1 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合作,而这种合作更深层次的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共享。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供应链节点上的某些成员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管理本身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的性质,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利益要求,都致力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系统内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阻滞相关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生存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各节点企业间的密切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占有权与控制权,因而其上下游企业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完全取决于该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以及供应链系统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必然会出现某些节点企业冒道德风险,隐匿信息,通过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

(2)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果信息流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那么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不能确定采购商的商品销售状况、销售速度以及订货时间,在组织生产和准备货源时只能凭借供应商企业自身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与决策,这会导致存货成本或缺货成本的上升。同样,采购商不能准确获得供应商的库存信息,不能确认供应商能否保证及时供货,因此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采购企业自身单方面的数据进行决策。信息的不能完全共享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各成员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中企业对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信息向上游的前进逐步放大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链中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无法实现真正的共享,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例如,零售商为了保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应付各种不确定性,其订单的变动性一般明显大于顾客需求的变动性。为了满足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必须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以此类推,结果导致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发生了更高的成本。因此,牛鞭效应导致了整条供应链管理的显著无效率。

1.2 道德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委托问题和节点企业利益与总体利益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给委托-机制带来很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为了自身利益被动隐藏需共享的信息、以及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人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对委托人隐藏需要共享的信息,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尽管委托人与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信息泄露会给企业的正常的运转带来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该节点企业将迫不得已隐藏企业自身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1.3 投机风险

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盟是平等的、临时性的,随合同产生,随着业务完成而解体。合作企业可以选择这一次合作,也可以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投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供应链的控制机制的松散性,每个节点企业都会在同类型的其它供应链中同时出现,当一个企业在其中一个供应链中获得利益远小于在其它链条中获得的利润时,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退出利润小的供应链,那么该供应链就会出现动态变化,必须寻求新的合作企业,而供应链联盟的额外的总体利益就在于其资源与信息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共享,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与利润增加的幅度,这势必给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的投机风险,因此,投机风险对供应链本身来讲是由其自身的动态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1.4 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外溢性,供应链成员既竞争又合作,在密切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容易外泄企业的核心技术,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份额,最终被迫退出供应链。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获得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失去了这种屏障,企业在供应链中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把知识产权当作是商业机密,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的整体的优化和控制,对各节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构成威胁,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操作难度。

1.5 库存风险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持库存就成为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一项措施,因此,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拥有一定的库存。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包括对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的优化,减少库存风险。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客户的的需求不能确定,导致零售商的订货时间和订货量都不能确定,分销商就必须维持比零售商实际需求要多的库存,以此类推,制造商必须保持比分销商多的库存,供应商必须拥有多于制造商的库存,库存依次的增多导致库存风险的增加。

2 供应链管理内生风险控制

2.1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加强企业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企业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与外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提高可以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加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从而改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

2.2 建立健全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激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构筑利益共同体,增加供应链可视度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利用动态合同和“敏捷信任”来规避风险,增强供应链的强度和协同性,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积极性。

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其经营目标都是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合理的收益分配队各企业都是一种激励,这其中包括针对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根据合作伙伴的行为结果确定其收益,参考外生变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确定合作伙伴的收益,并且,外生变量所引起的风险应在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分摊。

2.3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节点企业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这样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从而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投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再次,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只有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从供应链管理中受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企业联盟才能更加稳固。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3

[关键词] 供应链 风险 控制

一、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析

1.外部风险。(1)自然环境和恐怖威胁。一些突发的人为不可抗拒的事件,都会对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产生巨大的影响。(2)政策和法律风险。供应链运营管理中所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与法律相关的风险。(3)经济波动风险。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供应链的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市场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风险。

2.内部风险。(1)企业文化风险。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涉及多个不同的企业,无法实施单个文化的管理,不同企业、不同国别的文化差异常常带来沟通的障碍甚至冲突,而大部分的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沟通。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个体的文化、组织的环境、管理的风格和技巧都有可能造成沟通和协调的障碍。这种障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2)库存风险。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包括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减少库存风险。

3.关系风险。(1)投机风险。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投机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增加供应链的风险。(2)信任风险。供应链是个动态战略联盟,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既存在信息的公开共享,也存在着企业本身机密的安全问题,供应链伙伴企业间容易出现相互不信任、不规范行为,因此带来企业之间的信任风险。(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为谋取短期利益而伤害供应链长期共同利益的风险,导致的道德败坏行为造成损失的风险。(4)契约风险。从概念上讲,供应链契约是指通过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激励措施,保证买卖双方协调,协调销售渠道绩效获益的有关条款;即使供应链达不到最好的协调,也可能存在Pareto最优解,保证每一方的利益至少不比原来差。而供应链契约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契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

4.资源流风险。(1)物流风险。物流风险是指与供应链上的运输、搬运、仓储、加工、制造等活动相关的风险,如运输时间的改变或中断、商品的损坏或灭失、生产物流的间断等。(2)资金流风险。资金流风险是指与投资、现金的流动和结算等活动相关的风险,如投资失误、电子支付系统的安全和供应链上的成本透明度等。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提供信用,各企业都需要在反应速度和效率之间进行权衡,一旦哪一家企业出现资金危机,这就导致链条某一环的断裂。(3)信息流和知识流风险。如何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与效益最优化,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信息的不确定,以及信息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失真引起供应链的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称之为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1.采用延迟战略、增加市场柔性来改进响应能力。通过产品设计和工艺的标准化、通用性和模块化来延迟产品的差异化,为减少风险提供杠杆,以防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中断。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柔性,用定制来同客户建立密切关系,可以在供应链中建立柔性、实行快速交付。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延迟柔性来应对通常的需求波动;而在出现中断时,延迟柔性可以为恢复供应提供有效的应急计划。

2.制定发生供应链风险的应急措施。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首先通过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在风险发生之前,尽量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减少风险发生。但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往往难以避免发生一些风险事件,所以供应链企业要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充分的准备,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程度,制订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应变事件的领导小组,以便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企业有能力承担最坏的后果,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风险事件出现后,要运用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对损失的后果及时进行补偿,促使其尽快恢复。

3.供应链再造。(1)对于供应风险,核心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2)对于需求风险,核心企业可以采用接近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这不仅有利于缩短上市时间而且可以直接获取需求信息,降低供应链风险。(3)对于流程风险,核心企业应尽量简化供应链,即节点企业应按照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 建立跨越企业和职能边界的团队,合作制定日常生产计划和战略规划,同时应使产品的零部件标准化。(4)对于网络风险,核心企业有必要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对为了实现系统目标而使个体利润受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5)对于供应链上的物流风险、资金流风险、信息流风险和知识流风险,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成员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6)对于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风险,核心企业必须在供应链上建立供应链远景,从而防止供应链成员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另外,核心企业必须在供应链上建立这样一种理念,即任何成员企业的风险都是整个供应链的风险。

参考文献:

[1]Jiang, B., et al., An analysis of job dis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to reduce global supply chain risk: Evidence from China[J].J Operations Manage.2007: 1-16

[2]Schoenherr, T., et al. Assessing supply chain risks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oviding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offshoring decision by a US manufacturing company[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8:1-12

[3]张以彬陈俊芳: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框架及其柔性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1:47-52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5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风险 防范措施

一、引言

供应链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因其信息共享、凝聚各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能力,而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追捧。但在供应链这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引起连锁反应,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和发挥供应链优越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二、供应链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具有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等天然特征,使其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供应链风险。它是一种潜在威胁,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从目标控制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风险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供应链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

从风险来源分类,供应链风险可分为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类。

内部风险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它由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潜在互动合作关系所致。这类的风险通常是由于信息缺乏透明性,缺乏深层次合作意识,JIT的错误应用和不准确的预测等所造成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过程风险和控制风险。

外部风险来自供应链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此类的互动关系包括罢工、恐怖活动和自然灾难造成的破坏等,供应链中任何阶段发生的破坏与外部因素有关的故障都可归类于外部风险。主要包括:供给风险和需求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如图1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特征分析

尽管供应链能带来诸多好处,但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毕竟是市场中的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所以彼此之间必然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在这种不稳定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和无形的道德约束来实现协调顺畅,因而导致供应链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且这种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除了客观必然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传递性

传递性是供应链风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由供应链自身组织结构所决定的。由于从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仓储配送整个过程,都是由多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完成,根据流程的顺序,各节点企业的工作形成了一个交错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某一个企业既可能参与一个环节也可能参与多个环节。因此各节点环环相扣,彼此依赖和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节点,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这种风险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传递,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危害和损失。如最具代表性的“牛鞭效应”。一般来说供应链越长,中间的非价值因素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2.复杂性与多样性

由于供应链组织特有的组织结构导致其从构建起就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所要面对的风险,如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还要面对由组织结构而决定的特有风险,如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信用风险、文化冲突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因此供应链风险相比一般企业的风险,种类多、范围广,复杂性更高。

3.实际运作性

供应链的外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也是不可控制和预测的。但由系统内部因素引起的一些风险,如合作风险、信用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从本质上来说是实际运作风险。只有企业之间以供应链方式存在实际运作时,才有这些风险发生。

4.此消彼长性

供应链中的很多风险是此消彼长的,一种风险的减少会引起另一种风险的增加,下面从两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供应链系统内各节点企业之间风险的此消彼长性,即一个企业风险的减少可能会导致相关的企业风险的增加。如制造厂商为了减少自身的库存风险,要求上游供应商采用JIT方式送货,在保证整条供应链顺畅运行的条件下必然导致上游供应商送货成本、库存的增加,即制造商库存风险减少某种程度上是以供应商库存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

(2)是从整体来讲,把供应链看作一个虚拟企业群,企业内一种风险的减少会导致另一种风险的增加,如营运风险和中断风险,减少库存营运风险减少,但中断风险随之而增加。所以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风险之间的联系。

四、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由于供应链趋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出现问题时不仅损害节点企业的自身利益,而且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为了能够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地分析评价,必须根据供应链风险的类型与特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部门,及时地预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供应链风险。

预警部门受供应链核心企业决策层领导,一般由各个合作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控等措施,分析和预测供应链上的各种风险因素,提出处理可能风险事件的措施。供应链风险预警流程,如图2所示:

2.建立并完善物流合作法律、法规

政府应切实执行法律调控手段国家应建立物流经营合同法规、物流企业合作法规,明确物流经营企业的基本法律责任和权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导向和监督作用,防止少数企业的单方面违约活动,从而保证供应链长期合作的稳定性。

3.建立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机制,促进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

建立广泛有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应是一种基于彼此严守承诺、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总体优化便利的合作关系才可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提高利润和优化服务的目标。然而建立相互信任的有效机制,需要做以下具体工作:

(1)提高企业的欺骗成本。企业的失信行为是因为企业失信带来的收益大于其支出成本,失信有利可图。因此提高合作企业的欺骗成本是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有力武器。通过提高欺骗成本,使采取欺骗行为的企业在获取眼前利益的同时承受更大的远期成本,减少企业的失信行为。

(2)提高合作的预期利益。企业相互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共同的预期利益。因此,要想使企业更少的合作就必须使预期利益远大于目前利益,从而合作伙伴为了更大的预期利益而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里的预期利益不仅包括可见的各项利润,而且也包括各种无形资产。

4.实现供应源的柔性化管理

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措施,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

5.建立企业间的激励机制,增进供应链合作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建立并实施相关激励机制,有利于协调供应链中各方企业的利益,有利于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主要的激励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价格激励。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中各个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的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以及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平衡。供应链的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

(2)淘汰激励。淘汰激励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这样一来,供应链成员企业为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获得群体优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发展,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激励方式对防止合作伙伴短期行为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3)研发激励。邀请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共同投资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让供应商全面掌握产品的开发信息,有利于新技术在供应链企业中的推广和开拓供应商的市场,同时也能增强供应商的责任感。

6.加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增强透明性

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充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各个供应链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导致双方的信任危机,妨碍了相互之间合作关系的存在与发展。利用IT技术,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企业可以拥有大量的有用信息,并且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使之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加以应用,从而形成信息强化的供应链,如图3所示。在信息强化的供应链中,接受来自顾客的事前需求信息,同时向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传递这些信息。从而实现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建立互信机制,共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

五、总结

供应链中存在多种安全风险。其防范不是仅靠上述几条措施简单的应用就能取得显著成效的。而是要依靠供应链上及周围相关群体联合努力将防范措施融化到日常工作中才会慢慢显示功效。因为在供应链时代只要“货物处于静止状态就是处在风险之中”。所以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及将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George A.Zsidisin,Gary L.Ragatz ,and Steven A.Melnyk.The Dark sid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rview[J].3.2005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预警;防范控制

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客观的风险因素。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风险是利益的代价,利益是风险的报酬,两者相辅相成。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对供应链的正常稳定运营构成威胁。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与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不仅要求在供应链中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为了避免风险、减小风险对供应链构成的威胁与损失,还应建立合理的供应链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决策并采取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供应链风险的内涵及种类

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和破坏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使供应链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给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危害。供应链上物资从供应源流经众多节点企业,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虽然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这一切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利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企业在供应链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既要最大化供应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持续利益,更要对供应链中潜伏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并建立起防范与控制机制。

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 enOLl$Risk)。内生风险是指供应链系统内部来源于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各环节企业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引发的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能力风险等。外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如经济环境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战争风险等。

二、供应链合作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供应链风险预警是一种主动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供应链主体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经营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强调积极预防,通过有计划地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为防范和控制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提供经济、合理、可行的预案,从而将灾难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二是强调整体性,其立足点是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一)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对供应链的考察不能局限于某一企业以及其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应全面、整体考察整个供应链,即要求风险预警系统从考察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且对各类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予以充分考虑,做到监测指标不重复、不遗漏,使监测指标体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2、层次性原则。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人手,三个层次彼此联系。宏观风险一般是以信息决策流的运行表现出来,中观风险主要是以资金流的运行表现出来,而微观风险主要是以物流的具体运作表现出来。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也应从信息层、资金层和物流层三个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3、动态性原则。动态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供应链与企业不同,它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独立性,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联接的,而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有一定的柔性。

从时间上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动态分析监测还可以反映供应链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监测时间跨度上看,监测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水平。动态性还体现在这个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内容,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性,

4、灵敏性原则。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特殊性,一种微小的风险都可能带给供应链剧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完全破坏一条供应链,使之解体。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所采用预警指标的灵敏度要高,即指标微小的变化能直接、客观、及时、准确地映射出供应链运营状况的变化。

5、及时性原则。从预警的性质来说预警是一种警报,即在供应链的运营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险情之前,能够及时地亮出“黄牌”,给予警示。为此,预警机制必须具备及时性,能够及时发现并警告供应链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否则,等到风险已经转变为损失后才拉响警报,而此时“木已成舟”,预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及时性是预警机制的灵魂。

6、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因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预警机制而导致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构建预警机制只在重要环节和领域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同样周密的预警,

(二)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内容

1、风险意识。在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中,风险并未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难以置信的结果可能令人手忙

脚乱。其实,其中有些后果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能被系统地管理起来,识别风险并能确定其影响范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必须提高对风险的主动意识,对待风险及其影响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预案、有措施。

2、风险识别。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描述,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3、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其目的和任务是评价供应链已识别风险的原因和结果,

4、风险处理。是指针对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处理的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控制型和财务型。控制型风险处理手段是损失形成前防止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风险控制与反馈。

(三)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控制策略

供应链风险防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预警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号显示,分别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的解决和消化供应链风险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消除或降低供应链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科学的进入考评标准。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关系属于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它应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考虑新成员的加入时,应根据一套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考评。这套标准体系涉及到对企业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如服务质量、交货时效、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另外,还涉及到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优势能否实现互补、文化是否兼容共存、组织是否协调有效等。科学有效的考评系统,有利于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选择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规避风险,加强供应链的稳健性。

第二,订立防御性合作关系条款。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在订立相应的合同内容时,可适当考虑加入一些防御性条款。比如,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可以达成共识,对于新进的成员,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做出相应的责任承诺,如资金或设备的投入,或名誉、商誉的保证。如果放弃合作关系,该成员企业的人力、设备和商誉等资产将受到很大损失。通过这种防御性合作条款的订立,一方面,可以使有意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做好充分准备,达到既定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约束成员企业关心整条供应链的兴衰成败。另外,较高的退出成本也可以尽量消除企业通过欺骗而谋私利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供应链上各企业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早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至少应该包括:库存信息、销售量信息、订单信息、计划信息、物流信息等。

第四,完善供应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约束机制,使得合作伙伴的合作行为能得到比败德行为更大的利益,或败德行为被发现所受到的处罚远远大于败德的期望收益,以此来消除人的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