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例6篇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1

关键词: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

县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经济。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县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5%,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其发展的缓慢与滞后,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它有明显的区域界定,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突出。

1、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临沂市各县域因其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社会条件,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矿产、生物以及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资源。特色资源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许多特色资源甚至不为外界所知,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流失之中。

2、产业结构层次低

临沂市各县域之间第一、二产业差距明显,第三产业差距较小。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各骨干企业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县域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大部分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县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

3、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临沂市各县域劳动力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二是人口质量较差,阻碍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4、政府管理体制滞后

县级政府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地方严重,县乡机构臃肿、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恶劣,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短期行为明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1、我市北部是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性明显,各县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活跃县域经济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因此,调整临沂市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是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3、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型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把管理型政府置换为服务型政府。对于临沂市政府及各县级政府来说,要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免费试点等制度,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

目前应以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等产业集群为依托,增强产业竞争力。将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衔接起来,积极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4、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本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投资效率。(3)调整投入政策,建立农业投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对龙头企业实质性扶持的相关政策

5、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县域科技创新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己越来越明显。要增强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必须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财经.

(2)杨炎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

(4)临沂市统计局.对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分析与思考.山东省统计信息网. http://stats—/disp/gzdt/disp_new.asp?id=2004003502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2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中,要更加鲜明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重城镇更重农村。县域经济指标评价要把反映农村发展水平的比重放大,着眼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难题,更好体现关注民生。要重速度更重效益。确保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坚决摒弃唯速度论,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考核,引导GDP科学增长,避免盲目投资上项目,超越承受能力强行发展等,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相应满足。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3

[关键词]湘南地区 县域经济 第三产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1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第三产业是引导和扩大国内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扶植和鼓励的重点领域。为此,当前,湘南地区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一是培养选拔懂经济、善管理、能干事、会创业的党政领导人才,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群体。二是培养孕育一批本土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引进和培养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制定规划、设计城市、指导发展,完善、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努力改善城镇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强法制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构建诚信社会、法制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产业、政务、生态、法治和人文环境。

(三)加快改善城市公共交通

改造旧城区道路,通过架设高架桥和环市高速才是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拓展公交车运营,推行“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整顿提升出租车运营,适量增加出租车数量,强化出租汽车公司的管理监督,多家公司共同运营进行竞争。

(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注重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传媒和舆论导向作用,鼓励创业和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开承诺制和“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保护从业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监管和服务的统一。

二、以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业

(一)鼓励发展高档商务服务业

主要发展高档欢商业写字搂和高档商务酒店,要在税收、人才等方面对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予以扶持,加快发展法律、公证、会计、审计、信息、评估、广告、研究与咨询、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培育壮大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人才、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

(二)扶持发展会展业

第一,政府要着重加强会展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第二,发展壮大会展活动,改变其运作机制。第三,会展业与工业、商贸、住宿餐饮、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打造系列专业会展品牌,丰富会展内容,提升会展水平。第四,加强与长株潭的合作,组建会展城市联盟,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基地。

(三)提升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1、功全面强化科研体系。加大投入,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科研力量。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信息、政策咨询、项目中报等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企业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速高新技术转化。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

2、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就业、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市政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化服务。加强信息化社区的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大型企业利用科学高效的信息应用系统推动产业化进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政务信息速度,加强行政审批、行政价理、税费征收等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3、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业

(1)巩固发展基础教育。要积极创新学前教育投入与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切实提高初中、小学教育入学率,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放开高中阶段教育市场,建立多元化办学体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2)优化提升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理工类、服务类专业人才。适度扩大办学层次和规模,吸引国际国内名校合作办学,扩大境外学生培养规模,提升一综合研究和教学水平。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健全政策和服务体系,拓展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方向,扩大物流、旅游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委托培养和对口培养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4、调整优化医疗卫生业

加强城市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引进聘请高级专业技术医务人员,重点培养本地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加大技术交流协作的力度,争取先进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预防保健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加强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提高综合执法力度。

5、全面繁荣体育业

(1)全面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增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密度,提高人均体育设施拥有量,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体育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步扩大体育锻炼人数。积极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健身活动品牌,形成新型的群众体育文化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2)积极搞活体育产业经营。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行为边界,规范体育行业管理。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对体育场馆采取多元化经营,构建政有与市场共建的体育发展格局。

6、巩固充实社区服务业

(1)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政府加大投入,以提供廉租房的形式降低外来务工人员沟生活成本,并鼓励他们从事社区服务。另外,对入住廉租房的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各种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专职服务人员,并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服务需求信息,以统一的制服、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收费,提供社区服务。

(2)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婚姻殡葬等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三、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努力培育新兴第三产业

(一)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对于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具有探索性意义。着重推动民间资本的盘活、规范,通过信托基金、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产权交易等途径引导资本流通。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控制金融风险。

(二)努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科学文化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合理配置,为各种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平台,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发展集创意企业孵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品交易、文化服务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以旅游业为龙头迅速提升生活服务业

(一)全面拓展旅游业

1、要大力提升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线路;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策略。建设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区。

2、加强区域合作,广泛开拓一市场。各地在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设施建设方而加强协调合作。利用自身差异化的旅游产,以市场、产品、资金为纽带,与周边城市以及区外城市开展合作,在旅游客源、旅游活动、旅游宣传方面实施联动,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组合,捆绑促销,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

3、强化旅游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质量监督和旅游公告制度,为游客提供旅游质量保障。建设旅游指示导向系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公交专线系统,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要以打造旅游精品工程为目标,对各主要旅游项目,按照国家景区评级标准,分别制定评级目标,对相关责任人实施目标责任制,促使各景区在景区环境、景区标识、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向国家标准看齐。

(二)梯次发展房地产业

合理规划住宅类地产项目,适度发展高端度假型和商务型居住项目,加快生态化、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提升房地产建设水平,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增加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完善住房产权制度,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形成完善的房地产交易体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和顶警预报机制,加强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三)积极提升住宿、餐饮、商贸和休闲娱乐业发展力度

住宿、餐饮、商贸和体闲娱乐业是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要以有效改进服务质量来提升服务竞争力,使之发展成为拉动消费、繁荣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发展中要严抓服务质量。要在扩大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服务供给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质量、做优做精。要制定实施严格的分类标准和服务标准,培养正确的服务意识,使各项生活服务向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先从大型企业做起,星级酒店、高级娱乐会所率先统一规范服务标准,服务人员须通过专业培训才可持证上岗,从仪态、衣着、谈吐、态度等各方面规范服务人员。以“人性化”为服务理念,注重服务细节,使顾客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同时,要借助市场力量,降低服务价格。以优惠、补贴等多种形式降低服务企业生产成本,在打造本地服务品牌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服务企业,通过竞争降低服务价格。

五、以物流业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生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1、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国省道公路网络建设。在市区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上,对内要重点加强各区县、主要交通枢纽与主城区的联系,加强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对外重点拓展与外地的联系,形成以衡阳为辐射源和中转点的、层次分明、通达便捷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通过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构建以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网络,方便货物进出。

2、加快物流载体建设。第一,全力推动专业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物流企业、专业工场的进驻。第二,以信息化提升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各种有效的物流服务信息,通过多样化的物流信息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第三,对物流交易信用与安全进行认证,支持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第四,加强地区物流合作,与区域内重要城市间搭建长期的物流信息交流机制和物流项目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物流线路和物流网络。

3、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第一,积极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将其物流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股份制公司,实行社会化运作。第二,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强化对外合作,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提升本地物流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第三,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本地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物流职业教育,重点引进具有现代国际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掌握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

(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端正对第三产业的态度,尊重三次产业的划分,把第三产业纳入与第二产业共同主导发展轨道。

其次,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要强化中心城镇的功能,要完善城镇公用服务设施及其它基础服务设施,要激发第三产业中第二层次行业的活力。为此,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城区化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要本着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原则对三次产业的发展体系作出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雪娟,陕西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2] 徐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扬州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商场现代化,2009.3

[3] 顾雅青,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区域分工研究,特区经济,2007.6

[4] 魏建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经济顺利转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5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4

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⒈收入分配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腐败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

⒉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

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

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

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

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

、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⒉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加地方财力。提高中央和重庆市对县级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方分成;调整增值税的征管范围和分成比例,分配比例和增量返还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来分层对待。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适当缩小市、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方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5

会议认为,今年上半年,湖北省74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1599.77亿元,同比增长12.9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个百分点,为近几年增速最快的。其中20个扩权县市生产总值708.04亿元,同比增长13.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95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表明,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的重大作用开始显现。

会议认为,宏观调控已进入关键阶段,调控效应更加明显。在宏观调控中,湖北省经济运行中的某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快速发展与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矛盾;部分领域、行业重复建设和资金短缺的矛盾;生产发展与销售不畅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经营亏损的矛盾,创业热情与经济发展环境欠佳的矛盾、这些都将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会议认为,对县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中小企业,多年来一直被融资问题所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北省从1998年起着手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担保机构89家,共为全省15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3966笔、担保额50多亿元。受担保的中小企业分别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5亿元、就业4.98万人。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快了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的步伐,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与发达地区比,湖北省担保机构担保资金规模偏小、风险准备金不足、担保放大倍数较低,不能满足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今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拿出1亿元资金,引导20个扩权县市率先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将安排5亿至10亿元的贷款规模,支持20个扩权县市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和担保业务。

会议要求全省20个扩权县市必须在今年内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并开展业务,尚未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县市2005年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力争到2006年,全省形成较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会议认为,各地要把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湖北加快发展、并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改善环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市、州、县要参照省里的做法,以“政府筹措、市场运作、银企支持、社会资助”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担保资本金;担保公司要按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给予支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引导担保机构增强信用观念;担保公司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多渠道、多途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快人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用担保人才。

会议认为,湖北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最大的差距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下半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的主题是: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认真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变挑战为机遇,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下一步,全省县域经济的重点要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县域工业聚集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推进名牌战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民营经济。同时,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力度,努力缓解煤电瓶颈制约、运力紧张及企业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6

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经济运行环境的需求

虽然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绝对数和在GDP中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但从发展趋势分析上看,民营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且发展方式遭遇瓶颈,急需转型升级。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变增长“类型”,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人、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这一转型过程企业涉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兼并重组等大量的经济活动。为破解遭遇的瓶颈,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自发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有的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不断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占领新的细分市场;有的围绕产业链延伸,着力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的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相应的经济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涵盖了市场准人、要素供应、行业管理、产业布局、社会服务、税收等多方面制度、机制的完善和提升。在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也提出,希望地方政府结合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反映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二是产业政策,包括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等等。三是行政管理和审批,包括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行业管理、标准管理、税收制度等。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及时开启和布局相应的行政审批、产业布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建立和持续优化等一系列改革进程。这些改革涉及到大量利益格局的调整、管理思路的转换和创新,牵动着县域数万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个地区能否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何种方式来协调各方、达成共识?如何保证改革具有充分的针对性与合理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改革的成效。我们认为,构建多方参与、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将是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有力保证。

二、构建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一)总体思路。

紧扣民营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瓶颈,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着力构建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助推郫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二)协商层次。

探索构建多个层次且各层次协商内容各有侧重的协商层次体系。一是政治协商会议协商,主要针对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二是工商联(总商会)协商,组织总商会会员围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研讨,收集意见建议,就解决问题进行协调、呼吁。三是行业协会协商,重点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行业自律水平提升专题讨论。四是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协商,依托已经建立的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会同相关县领导和县级部门(镇),组织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收集意见建议,研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建议。五是建立县级部门和镇级协商会议,主要针对县级部门和镇职责范围内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交换意见。六是民营企业内部协商,主要针对企业发展、员工管理和工资福利等进行协商,发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劳资和谐,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主要措施。

1.强化重要政策制定前的协商。一是依托县政治协商会议’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政策、措施与包括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民营经济领域专家在内的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主管部门牵头起草各产业项目人驻投资强度、建设强度、税收贡献等准人控制指标和产业布烏、产业扶持政策时召开协商会议,邀请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征求意见,吸纳合理意见修改后再提交县委、县政府审定。三是国土、规划部门和各镇在制定与较大数量和规模民营企业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道路规划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征求规划区域内民营企业的意见。四是能源保障部门制定水、电、气管道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召集相关专家和部门进行论证时,邀请区域范围内的民营企业代表参加;能源使用高峰期采取应急措施时,与受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事先沟通、交换意见。

2.深化调査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建议。一是依托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围绕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建立和持续优化等,组织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深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二是依托工商联和各产业协会,就促进民营企业从资本、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型,选择一些具体领域、行业,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题讨论,形成提案建议。三是行业标准主管部门会同行业协会,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组织专家和行业企业进行调查、论证、完善,推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或更高层面的行业标准。

3.完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实施协商制度。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与民营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具体实施办法(材料报送、工作流程、尺度把握等)时,采取适当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二是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具体事项的处理中,多沟通、多商量,对不合法或难以实现的要求多解释,减少分歧和误会。三是以协商促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对反映较多的问题,由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共同商议提高效率的办法,亦可向参会企业解释推进缓慢的原因,争取理解。

4.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领域的协商。一是制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时,组织专家论证期间,邀请部分民营企业代表参加,深人听取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在撬动企业科技创新投人方面的作用。二是依托总商会和各产业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座谈会、沙龙等活动,选择一些细分产业(行业),就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进行协商,提升细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0三是在县级部门组织的企业家培训会、座谈会等活动中,邀请专家和具有成功案例的企业家参加,交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