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例6篇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脑智能 智能机器人

0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三大尖端技术之一。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他们较早萌生了有智能的机器的想法。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和德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巴贝奇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硬件,也是人工智能硬件的前身。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定义智慧时,图灵做出了解释,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称之为图灵实验的测试,那它就是智慧的,图灵实验的本质就是让人在不看外型的情况下不能区别是机器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2)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维纳、弗雷治、罗素的数理逻辑,和丘奇、图灵的数字功用以及计算机处理发展促使了1956年夏Dartmouth会议上人工智能学科(由“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麦卡锡曾是Stanford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生物模仿来建立功能强大的算法,包括进化计算等,人工生命以进化计算为基础,研究自组织、自复制、自修复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进化和环境适应。70年代以来,Conrad等研究人工仿生系统中的自适应、进化和群体动力学,提出不断完善的“人工世界”模型。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再度兴起促进人工生命的发展。(3)1992年贝兹德克提出计算智能。专家系统在90年代兴起,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

2 人工智能的研究

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弱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现在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内容是: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主体系统、人工思维模型、知识系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遗传与演化计算、人工生命应用等等。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3 人工智能的应用

IBM公司“deep blue”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美国Sandia实验室建立了国际上最庞大的“虚拟现实”实验室,拟通过数据头盔和数据手套实现更友好的人机交互。国际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开始将人工智能作为其研究内容,几乎包括所有IT企业,以及很多金融巨头,纷纷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产业部,利用“智能”来解决问题。无人驾驶车的诞生,打破了汽车靠人驾驶的时代。

MIT开发出了SHRDLU,STUDENT系统可以解决代数问题,而SIR系统则开始理解简单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现导致了新学科的出现:自然语言处理。在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头一次让人知道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专家进行工作。在理论方面,计算机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和视觉,而不能不提的是人工智能语言Prolog语言诞生了,它和Lisp一起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

4 人工智能的影响及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

(1)人工智能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在需要使用数学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学科,AI带来的帮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AI反过来有助于人类最终认识自身智能的形成。(2)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专家系统更深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AI也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网络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劳务就业问题。由于AI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3)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AI也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今天,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各大游戏制造商的开发中。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得不讨论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超前研究,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开展现代的科研,因此很可能触及伦理底线。作为科学研究可能涉及到的敏感问题,需要针对可能产生的冲突及早预防,而不是等到问题矛盾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化解。

5 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具有类似于人的智能,它装备了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因而具有超过一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能力,能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完成交给的各种复杂、困难的任务。而且有自我学习、归纳、总结、提高已掌握知识的能力。目前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大都只具有部分的智能,和真正的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还差得很远。

6 结语

当然,虽然人工智能一直都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象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也曾因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的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远而走入低谷。人工智能的问题的在于,一方面哲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研究的智能层次高而抽象;另一方面AI逻辑符号、神经网络和行为主义所研究的智能层次太基本。由于对中间机制知之甚少,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各种AI理论,就只能是或者完全不同于人类思维,与人类的思维模式相距太远,同时在人类思维方式的理解上也有待突破,不然很难形成更新的AI框架和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研究也带来了足够引人注目的增长。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还不完整,我们还不能从本质上解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什么,这种思考为什么得以产生等一系列问题。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它会给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美]StuartJ.Russell[美]Peter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

[2]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徐光佑.

[3]游戏人工智能编程案例精粹[美]MatBuckland.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72-02

倡导和从事智慧教育,从现实出发有几点好处,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累积,总结如下:

一、少走教育的弯路,减少教育的成本

用智慧从事教育,一可省时。比如,有历史教师只用“陪(赔)酒(九)两天”四个字,就概括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大量军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记得牢,还大大节省了学生的背诵时间。二可省力。聪明的教师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习有兴趣了,学生就会自觉去学,自学能力强了,很多知识不用教师教,学生就已学懂了,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自然省力多了。三可少走弯路。智慧教育注重的是缜密思考,择优行路的工作方法。它那从教前的思考、从教中的思考、从教后的反思,必会不断改进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自然就能少走教育弯路。

二、避免“三唯”,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

“三唯”指的是“唯上”、“唯书”、“唯形式”,这“三唯”是长期阻碍教育发展和谋求教育教学最佳效果征途上的三只拦路虎。而教育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部门领导的智慧,它还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因为教育既是一项整体工作,又是一项个体工作。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内容和要求,最终都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工作去得以落实和实现的,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慧运用的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因此,大力倡导智慧教育,就是要克服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三唯”弊端,从而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让大家学会并善于用智慧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俗话说:“众人捧柴火焰高”。当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善用智慧去从事教育,去谋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我国的素质教育就必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三、有助于减负增效

在现有条件下,要彻底解除学生学业上的重负,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事。倡导智慧教育,就是要提倡精讲精练,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智慧合理安排各学科的作业量,改进作业方式,精选作业题目,提高作业质量,升华作业效果,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当然,倡导和从事智慧教育的好处远不止上述这些,它还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谋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从事智慧教育不仅需要强烈的意识,还需要与从事智慧教育相匹配的综合实力。因此,从事智慧教育,要谋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勤奋学习。从事智慧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丰富的知识宝库,这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智慧教育的根基和底蕴,也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智慧从事教育的素材库。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取得令人注目的佳绩,而一般老师还做不到呢?这往往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独有的知识宝库从何而来,就是靠勤奋学习积淀而成的。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勤奋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专业外的知识;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丰富的实践生活学习。唯有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事智慧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2.充满爱心。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教育、爱学生是从事智慧教育的力量源泉,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的今天和明天,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大业。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大业的承担者,因此,教师要真正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学生。唯有如此,从事智慧教育才能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善于思考。从事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底蕴,而且还需要善于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知识只有通过正确的思考后,才能转化为所需要的智慧。现在的教育教学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情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困惑,科技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烦恼,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受教育对象给教育带来的难度,等等,都需我们冷静思考,用智慧去一一化解。面对每天烦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前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过程中的思考和过程后的反思,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得失,不断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增进我们的智慧,达到智慧教育的真正目的。

4.研究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是从事智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在充分把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教师们运用智慧从事教育教学方向的准确性和方法的正确性。研究学生贵在研究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方能确保教育的科学发展;研究学生贵在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重视共性教育的同时又不放弃针对个性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研究学生贵在研究学生成长的内因和外因,要抓住内因这个关键,努力营造外部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这才是学生成人、成才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研究学生贵在研究他们的人格结构、认知结构和智力结构,只有抓重点,不偏废,才能真正确保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同理,只要我们重视研究学生,全面把握学生的各种情况,并有的放矢地运用智慧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任何民族都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才会充满活力和希望;任何教育都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才会充满生机和阳光。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0-06-17.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文3

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在我看来,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1992),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 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 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 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我认为,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如何改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

对于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一些管理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开发了“左手栏”、“推论的阶梯”、“实践反思探询”等实用方法和工具;彼得・圣吉等整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会谈”、“系统思考”等;奥托・夏默提出的“U型理论”,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基于实用的角度,根据上述改善心智模式的循环,我们可以

找到很多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图3所示)。

在此,笔者提出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自省与反思

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就向曾国藩学习,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联想特色的“复盘”方法论。

2 学习

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动更有效。

对此,需要破除对学习的认识误区,不仅通过阅读、听讲,获取新的知识或信息,也要扩大人际交流,向他人学习,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工作中学习,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

3 碰壁

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 更换新的环境

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在这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作用。对此,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换位思考

《列子》中有一个“疑邻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通过心智模式“选择性观察”的机理,就会让我们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强特性。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有了新的资料之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如果能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或能用新的视角去解读现有的各种资料,就可以持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规划

在商业应用中,壳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过“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组织学习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运用“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改善集体心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或预测方法,情景规划法质疑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基本假设,例如十几年来,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所以石油的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开发一系列新的情景,帮助管理者以新的视角或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规划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促进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尝试会谈

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续“修炼”

改善心智模式归根结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续“修炼”,他人无法替代,外界的条件也只是一些促进或激发因素。持续“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门。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文4

在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有人认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许多职业将会被计算机所取代。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人工智能高一作文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人工智能高一作文600字1推开想象的窗户,我看到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诺亚方舟载着一船的人,在风雨飘摇之中艰难地驶向未来远方的安身之地。但巨浪的冲击使诺亚方舟日渐残破,日渐衰退的承载力使仅存的人类不得不每日选择放弃几人的生命,将他们扔入海中,以保全剩下的人苟且生存。而选择的决定权,并不知在谁手中。

这阵扑面而来的海风让我陷入思考,这决定生死的掌舵人会是人类,还是当下发展迅速“前途无量”的计算机?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如果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拥有了人类的理性,势必会出现更多如Alphago一般的思维高手,更多如沃森一般的医疗助手,人类将在更多领域获得计算机的高效帮助。虽然未来的弊端难以揣测,但计算机始终缺失的一样东西,让主动权始终留在人类手中。

那便是人的感性,是人的价值观,是人的同情心。而当人类失去这些珍宝,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时,才真正失去了选择生命的权力。在遥远的时代里,如果如计算机一般崇尚利益至上,只顾个人发展,普罗米修斯不会将火种带到人间,他会继续做至高无上的神祇,远离痛苦的刑罚,宙斯的折磨,但人却会在万古长夜中失去前进的希望;伯夷、叔齐断不会将近在眼前的皇位拱手让人,他们只会自相残杀同室操戈,最终社会动荡,血流漂杵,他们如此躲来了饿死于首阳山的命运,但也会因此两败俱伤自取毁灭,顺手搅乱一片净土的安宁。

而在当今现代,便不会有回望历史的举动,因为回忆无关利益与个人发展,便不会有诗词大会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会有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的目标,只因丢失了同情心,永远“目视前方”,生活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狭小世界里,冷静地判断,无感地思考。

面对未来的荆棘与莫大的困境,失去价值观的人类,不会有苏轼的黄州突围,不会有庄子心灵上的飞翔,不会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你看,“轰”的一声,他倒下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他的灵魂空无一物,一如他的面若枯槁。

回到开头的想象,如若计算机是掌舵的决策者,他必然会留下最有价值的人,使人类陷入短暂的惶恐,但是价值观使之从困境解脱,同情心使之携手共进,人类最终会发展到推翻计算机统计的地步,做自己的决策者。

但当决策者成为了这群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类,他们会留下最有价值的人吗?不,从此再也没有什么能与个人的生存相比,他们争执着,推搡着,举起了武器,血雨腥风,无人生还。

人工智能高一作文600字2历史的齿轮不停地转动,人类的智慧在历史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从人类诞生的这几千年里,不断地演变、进步、发明、创新。至如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发展时代——互联网时代。人们又将之称为人工智能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迎来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朋友——人工智能。随着科技的进步,从阿法狗到小胖,再到日本的反人类女性机器人。这一产业的不断更新,创造了奇迹,书写了历史。

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人工智能可以帮忙打扫卫生,可以帮忙做实验,可以帮忙碌的父母照顾无人照看的孩子,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人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走到辉煌的彼岸,人工智能一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然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只是机遇,还有挑战。

在发展迅速的表象后面,人类还面临着“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而其中最头痛的是如何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近年来啊,阿法狗打遍围棋界,凭借其高超精细的计算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围棋大师。令人类惊叹,又令人类惶恐,并且有许多机器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打伤了孩子,让人类不得不去思考未来,假使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也许现在人工智能还是冰冷的机器,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成为与人类一样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并与人类争夺地球的“居住权”。

日本的仿人类女性机器人,其外表与普通女性基本没有区别,他们甚至有细腻的皮肤,当这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又将如何?

正因如此,人类才要不断地进化,不断地演变。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只是在森林里到处荡来荡去的猿人,然后我们祖先下到地上走出了丛林,拿起了工具,一步步进步演变,直到现在成为了现在的我们。而现在的我们面临着人工智能潜在的危险,更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优秀。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可能会促进人类的进步,我们要朝着未来努力前进,直到梦的远方,迎接一切机遇与挑战,成就自我。

人工智能高一作文600字3你知道阿尔法狗吗?它曾经在2016年3月15日的人机大赛中,战胜了顶尖的围棋手——李世石。你知道那个北京的龙泉寺研发的小机器人吗?它身高60厘米,身穿佛经佛法,能与人语音对话。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如今,人工智能已经遍布全球,受到大力推广和人们的喜爱。它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都说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亦是如此,有利也有弊。有人感到恐慌,担忧;有人看好人工智能,想继续推广与完善,争论不断。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利大于弊。

人工智能,随处可见:手机、电脑、电视……它们有着巨大的库存量,而里面的知识就更多了。就拿我们的作业来说,作业中,难免会出现不会做的题目,有些同学会选择问家长。家长会的,就直接解决了。那要是不会呢?那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岂不是要一本本书去翻阅,要挨家挨户去问吗?这时人工智能不仅为你提供了知识,还为你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也节省了许多时间。如今的快递,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从人们手动将包裹分地区发放,到机器人来给它们分类了,节省的时间,也就更多了。

再来说说医疗——那可以让你不得不佩服人工智能了。几十万件病例,在以前,估计花上十几年才能看完,还得在这段时间中,无新的病例出现,那有些人还没有等到检查,就猝然离世了。现在呢,有了人工智能,可以将几十年的时间,迅速缩短为两三个月,医生直接开药就够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呀!

说到工作效率,更令人惊叹的工程建筑就更神奇了。以前需要搬砖的人、运转的人、砌砖的人、刷墙的人……既危险,又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几个月就能建好一栋楼都很不错了。又到了现在,刷墙机、运输机……都达到了一天可以盖一栋楼的程度了。

人工智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我们生活提供了便利。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来工作,这是大多数人担心的问题。

但,人工智能真的会取代所有人的工作吗?其实,对于这点不必担心,甚至恐慌或害怕。人工智能的大力推广,在短期内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长期来看,我们会出现新的工作,如制造人工智能、创造新的人工智能、控制或操作人工智能……可以说,失业的问题快速的消失,仅是虚惊一场,不必恐慌。

接着,新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争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个人信息泄露越来越严重,几乎让你没有了隐私。这其实就要看你如何反应了。就像为什么有人买东西总能买到真货一样,如果你泄露的信息中,有你一买到假货就维权,那肯定没有敢卖给你假货了。

人工智能有利也有弊,但弊端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避免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提升了生活环境,物质上的追求,创造了现在这样美好的时代。

我认为,人工智能利大于弊。

人工智能高一作文600字4还记得前段时间十分热门的节目——《开学第一课》吗?其中有一段是一位指速飞快的钢琴少年与一个智能钢琴机器人的“较量”,少年英才在速度上输給了人工智能,但在曲中情感格调上,却是完胜。著名的钢琴家郎朗总结道:人工智能本便是人的技术而创造的,机器永远无法代替人的思考。

随着科技不断地突飞猛进,社会舆论广大质疑: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统治世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大胆但欠妥。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没错,虽然计算机看起来快捷机敏,但实际是笨拙刻板的。如果它是一种生物,必定是目的性,功利心极强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变成计算机一样,用带着目的性,功利心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失去了重要的价值观,会是多么可怕!

另外,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还会失去同情心。我们都很熟悉一个画面:当关闭或打开某个窗口时,屏幕上往往会弹出提示框,是或否。我们想要进行下一步操作,就必须做出抉择。而在那些思维局限于冗长的二进制编码中的人眼里,万物都是半真半假的。他们的目光从来不敢停留在“失踪儿童爱心施援站”的页面上,反而会流连于“您收到一个豪华礼包,点击领取”的广告栏上……

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我们生活得更理想舒适的工具,不要让我们思维的产物占领我们的思维,反客为主。不妨放开冰凉的金属键;不妨暂置无尽的二进制编码于角落;不妨卸下沉重的数据包;不妨……

不妨,用最初的真心面对世界,“人工智能”的磐石一放下,心中盛满的便是人性化的感动!

人工智能高一作文600字5人工智能发展到像人类一样思考,已是不可挽回的趋势,在我们有生之年必能实现。我们人类要想保持在地球上主宰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存在的价值,并怀有一颗充满爱的内心。

诚然,人工智能业已能够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代替人类。阿尔法狗的棋技已经无人能敌。在阿尔法元的眼里,却不过如蝼蚁般孱弱。灵巧的上菜飞行器碰翻佳肴的概率比服务员还低;秒速过亿的分析机器人对投资风险的判断堪比数十年经验的交易员;甚至,在百年之后人工智能进化出感情中枢的前景,在科幻小说中不难看出端倪。

但是,看似强大的铁甲后隐藏着两个致命缺陷,也是人类独立于机器的最重要的两个杀手锏。一个叫做价值观,另一个叫做爱。

每个人都有价值观,这就像一盏明灯,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但机器没有。它们拥有的,只是所谓的“目标”,那是人类赋予它们的一切行动的原因与终点。而这种存在意义的畸形与缺失,导致的必然是毁灭。在江波的科幻巨著《银河之心》中,那“银河之心”便是人类创造的银河之最高成就,从恒星为“神经元”,以引力为“脑电波”,一个星云级的中枢。然而,自它诞生那一刻起,就被敌人灌输错误的价值观,为恶人所利用,最终毁于混战,命损一旦——至始至终,它都只是一个工具罢了。反观庄周,陶渊明,肉体的渺小,生活的贫乏又如何?他们是作为独立的个体活完一生的,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相比于“银河之心”,他们无疑更加伟大,因为他们明白,他们为了什么而存在。

单单有价值观,尚不足以称作完整的人类;或者说,在最异想天开的电影里,机器也是可以被赋予正常的价值观的。但它们就算用一千年,一万年也绝对学不会的,是爱。

爱,可以是男女之间的情意。若是机器人的逻辑,它绝不能理解焦仲卿与刘兰芝为什么要自杀殉情的。它定会想,他们何不私奔远走他乡,或是屈于现实,甚至暗杀了父母呢?因为它不明白,他们追求的哪只是一生的相依,而是永恒的忠贞啊。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文5

英国科学协会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名被调查者中,三分之一的人相信人工智能将在下世纪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超过60%的受调查者认为机器人将在未来10年抢夺人类的工作。四分之一的受调查者则预计,在20年内机器人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似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支持派、反对派和观望派一样,目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也分出了“支持”“不支持”和“看不明白”几大阵营。

许多科学家担忧:

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与多位科技界名人发表联署公开信,表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更甚于核武器。他认为:“对完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招致人类历史的终结。”他警告称人类正面临来自智能技术的威胁,随着技术体自身开始学会自我思考,并学会适应环境,我们人类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他表示:“成功制造出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里程碑,除非我们能学会如何去规避这种风险。短期来看,人工智能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谁在控制它;而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将取决于我们还能否控制它。”

霍金并不是唯一一个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的人。特斯拉汽车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的看法更加引人注目,他用个人推特账号警示,称人工智能是人类遇到的最严重的“生存风险”。既然人类可以进化出文明,人工智能为什么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文明?既然机器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那它是否会拥有自主意识,就如同“奴隶”意识到自己是“人类”。在人类不长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过长达千年的“奴隶社会”时代,那时候的“奴隶”根本没有人的权利,只能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英国数学家欧文・约翰・古德把超智能机器的发展形容为“人类需要做的最后一项发明”,因为在超智能机器出现后,人类会把创新与技术研发的工作让给超智能机器这位更为智慧的继任者。

机器人会伤害人吗?

1950年,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在阿西莫夫创作一系列机器人短篇科幻小说并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时,世界上还没有机器人。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发展也将产生阶段性的变化,我们可以先暂且简单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机器人还没有自我认知,只是服从人类编写的程序。

第二阶段:机器人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并可以自我学习,但还未超越人类。

第三阶段:机器人可以自主升级迭代,全面超越人类。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都充满了“种族歧视”。

规定机器人不可伤害人类,难道人类就可以随意伤害机器人吗?机器人在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中,因为三大法则的制约,被描述成为人类的忠仆与朋友。但如果真按这套法则去执行,估计到了第三阶段,机器人就会完全被人类教坏。当机器人自主升级迭代时,他们大概也会思考人类有无存在的必要性。

链接2

人类能够控制机器人的善恶吗?

显然,在目前的科技及计算机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部分类似人工智能的应用形式,可以模仿人类的大脑来思考,达到某种目的。但真正像科幻电影中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甚至是情感的人工智能什么时候会出现,暂时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是一种擅于不断挑战极限的生物,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已经创造了太多奇迹,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出现,也不足为奇。首先,它们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强大;其次,目前很难通过编程或设计来保证它们的无害性。那么,人们真的无法设计出一个友善的人工智能程序吗?科学家表示这是极为复杂和不确定的,因为人工智能会模仿人类思考方式,人性本身便是复杂的,可善可恶,我们无法来制定一个不变的标准。

人工智能将使人类丧失斗志?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威胁不是毁灭人类,而是将取代人类。李开复认为:大部分人类工作可被机器取代。他表示,虽然机器在逻辑分析推算方面的能力会远超人类,但是依然是属于人类操控的工具。“阿尔法围棋”这类的“人工智能”机器真正可能带来的危机,不是奴役人类,而是让人类丧失斗志,无所事事。“阿尔法围棋”是一个能深度学习的机器人,经过专家的调节,它能在任何可以纯凭逻辑分析推算的问题上,把人类远远地抛在后面。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将带来什么改变呢?我们将看到无数的商机和产品,能够解决问题、拯救生命、产生巨大的商业和用户价值。这些技术可能辅助专家,也可能取代专家。很多非专家的工作者将面临失业。未来十年,大部分今天的人类工作可被机器取代。人类最应该担心的是:一旦当机器供养着人类,人类达到了马斯洛需求的基本需求,人类真的还会有动力去追求更宏伟的目标?还是醉生梦死、无所事事?人工智能让人类越来越缺乏思考,而其自身则有可能越来越聪明,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乐观派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服务

在支持者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会给人类带来威胁,而之所以会引发恐慌则是因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从科技发展史上看,并没有因为汽车和轮船的出现而使田径、游泳这些体育项目消失。他们坚信,人工智能的未来是要给人类带来更加高效、便利的生活。就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在会上表示,这场比赛李世石无论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因为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不只是想做一个棋类程序,而是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智能机器人Cleverbot的发明者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而且未来将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

前人工智能发展尚处在早期阶段

当然,我们现在谈论“人机大融合”可能还为时尚早,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既然现在机器的计算能力已经完胜人类,学习模式也在逼近,为什么还说人工智能处在发展早期?主要原因或者说难点有三:

第一,机器在信息输入端还望尘莫及。人类的感官对世界的感知是目前机器最为缺失的。比如人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些人类大脑的“输入设备”是经过几亿年的进化而来,极其精良。以最容易数字化的视觉为例,目前为止还没有电子设备在生活场景中可以赶上人类的眼睛对信息的快速捕捉。更别说人类还有同情心和好奇心,同情心是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和共鸣,好奇心是对陌生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的动力。机器对这些信息的捕捉能力还有待发展。

第二,机器在输出端同样捉襟见肘。机器人要如何赶上人类的身体构造呢?“阿尔法围棋”仍然需要一个替身去代它和李世石下棋,而不能自己去潇洒地持子。人类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机器模仿起来都很困难,更别说去满足机器人保姆之类的工作需求。

第三,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恐难企及。人类的大脑神经元是一种生物化学构造的树状结构,对信息的存储、检索、缓存和分析的效率极高。计算机要想全面赶上,可能在硬件结构和算法设计上还需要一些突破。

新知识的产生往往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和知识获取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这极大地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继而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在不断加速的,你看,原本想也不敢想的自动驾驶现在也近在眼前。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十年一定会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十年。

链接1

机器人下棋为何会战胜人类?

有些人描述“阿尔法围棋”是“和人一样的方式思考,但是比人快无数倍”。这么说并不精确。“阿尔法围棋”确实比人快无数倍,但是“阿尔法围棋”的思考只能说是“被人的大脑启发”,而并非和人类一样思考。机器运算速度会越来越快,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数据会越来越多。谷歌的“阿尔法围棋”之所以能战胜职业棋手,借助的是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被称为“深度学习”的最尖端人工智能技术。谷歌采用这项技术,在2015年推出了一边玩电子游戏一边找出新战术的人工智能“DQN”,创造了超过人类的高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实力。以“阿尔法围棋”为例,首先输入协助开发的职业棋手的3000万种围棋下法让其学习,达到能够以57%的概率预测与其对阵的人类行动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将自己的对战重温数百万次,在不断积累胜负经验的过程中,掌握取胜方式。它在观察围棋棋子的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选择最佳下法,这一方式接近于带着直觉和第六感做出判断的人类大脑的功能。

链接3

哪些工作会被人工智能代替?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确实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来代替人类做越来越多的工作。根据一项报告,到2025年,约有25%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或是机器人所取代。具体而言,内外科医生、编舞、教师、作家、律师、人力资源经理、科学家、工程师和记者属于比较安全的、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司机、技工、建筑工人、裁缝、快递员、抄表员、收银员、保安和洗碗工则属于比较危险的、有可能被替代的职业。

链接4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范文6

我们知道,“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智力是指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等,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智商的测量一般是通过经过特殊设计的智力测验表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最后得出的商数叫“智商”。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从中国开始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扬雄,曾经试验以语言反应速度为标准来衡量人的智力高低。

最早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智力测量的是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和医生西蒙。他们研究制成《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来测量人类的智力水平。后来,德国心理学家斯腾和特曼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即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来表示智力测验结果。一般人的智商大约90一110之间,“智商”在140以上的人可称得上“天才”;“智商”低于70以下属智力落后。所以,“智商”一贯被看作测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最早来自于英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可译为“情绪智力”。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情感智慧》(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以来,短短几年里,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心理学界都在掀起一股介绍“情商”的热潮。那么,什么是“情商”呢?

其实,戈尔曼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题目,直译的意思是情感智力,原文并无“商”的意思,为什么会译成“商”呢?这是因为“情商”(EQ)的命名与“智商”(IQ)可以相对应,从而说明“情商”表示与情绪有关的智力,为此,美国心理学家高曼才把情绪智力称为“情商”。

“情商”是指与心理素质相关的人格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各项指标中的情绪方面的素质。一个“情商”较高的人可以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完整统一的人格面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等。低“情商”者,表现为情绪自制力差、情感贫乏、注意力涣散、意志品质差、人格障碍、缺乏交际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受挫承受力差等。

对于“智商”与“情商”之间的关系,中外的心理学家都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兹不赘言。本文在此只想就“智商”与“创商”进行比较以显示二者的区别。

智力与创造力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的概念。智力很高的人不一定很是创造力很高的人,同样,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也可能智商并不高。因为对于智力与创造力来讲,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智力的认识,人类早期的研究是直观、模糊但又是相对完整的。荀子曾说过:“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意思是:符合客观现实的认知才叫做智慧。可见,从一开始,智力的标准就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能力。纵观中外各种“智商”测量表,大都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作为测量的主要指标,“智商”测试的主要是如何透过表面看到本质、透过现象找出规律,从而得出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深层认识。也就是说,“智商”是一种对人的思维质量的衡量,它考察的主要是思维的深度。

而“创商”则不然,创造力要求的主要是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因此,较之于“智商”对思维“质量”的衡量,“创商”更为看重思路的“数量”——对于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你可以提出多少种不同的思路。

如果说,“智商”的基础是逻辑的思维方式,那么,“创商”的基础就是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逻辑产生之前的原始思维方式。也许有人会对原始思维导致创造性思维持有异议,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所谓创造,也就是要有与众不同的新特点、新做法、新见解。因此,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求新、求异的思维。所有这一切,其方向都是指向最“先进”的东西,难道它们和最“落后”的原始思维还有什么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大有关系。甚至可以这样说,创造性思维中最核心的运思方式就是原始思维。

先从“智商”说起。“智商”的思维基础是逻辑。而逻辑并不是全部思维的工具,而只是理性思维的工具,理性和逻辑都不是先验存在的。理性,是主客体分离的结果,是主客体对立时,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它要求把客体固定起来加以认识和把握,从而透过现象,不断拷问事物的深层本质。原始状态的思维并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逻辑的,一般认为是到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逻辑才开始成为人们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逻辑用矛盾律、因果律等思维规律把人们头脑中大量的原生态的思维因子进行删节整理,使人们的思维有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只有大家都按照逻辑的方式来思考,人类才能理解对方、理解外部世界。逻辑促成了思维的一致性,却限制了思维的自由,把无数的“个性”抽象为“共性”,抽象的结果是只剩下符号,符号舍弃了事物原本鲜活的个性特征,符号思维中的运算、判断、推理之所以出现悖论,就是因为它对这些特征的舍弃。没有逻辑也就没有悖论,有逻辑也就避免不了悖论。

作为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逻辑只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绝不是人类思维的全部。有了逻辑,人类的思维方式不再是最初的直觉和体验,而是开始是借助规则和工具进行思维。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人类会制造和利用工具。工具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极大便利性,但是也约束、局限了人类的自由。例如,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比步行更为快捷,但是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行驶路线都必须遵循特定的要求,而不能像步行一样随心所欲。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也是这样,它促成了思维的一致性,也限制了思维的自由发挥。逻辑只是一种规则和工具,只凭逻辑本身很难产生创造。科学技术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例证:许多重大的科技新发现、新发明都是在打破逻辑的情况下才产生的。这就涉及到了“创商”。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可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和产生新事物的思考方法,它的唯一要求就是超越常规。只有与众不同,才称得上创造。对于创造,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创新”,而是“常规”。什么是“常规”?是什么产生“常规”?只要弄清了什么“常规”,只要与“常规”不同,也便有了“创造”。其实,大家都用逻辑思维考虑问题,逻辑思维便是“常规”。要想有所创造,就要避免“常规”的逻辑思维。从这个角度讲,只有原始思维才是真正不遵守逻辑的。文化人类学对原始思维一般有两种界定:一是指史前远古时代的原始人运用的思维方式;二是指今天依然存在的某些原始部落的原始人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两种原始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统称为原始思维。

英国人类学家约翰弗雷泽在其名著《金枝》中曾提出两种“交感巫术”作为原始思维的主要特征。一是接触律,一是相似律。接触律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之间的接触可以对某人或某物施加影响,接触过的事物就成为互相连接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事物一经接触,施加的影响可以持续存在。例如,原始部落的成员往往要求酋长抚摩他们的身体,因为他们认为接触之后可以获得酋长的英勇神力。

相似律的基本内容是“同类相生或结果相似于原因”。原始人不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认为事物某一特征的相似就意味着事物的同一。例如,老挝的原始部落的猎手外出捕猎大象时,会禁止妻子在家梳头。如果大象挣脱网逃走,他们就会认为是妻子梳头扯断了头发的缘故。另外,原始部落的猎人在外出狩猎前都要跳一种“狩猎舞”,在舞蹈中模仿野兽受伤倒地的情景。他们认为在舞蹈中模仿野兽受伤倒地,实际狩猎中的野兽就会真的受伤倒地。相似律产生的根源在于原始人尚不能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只要看到不同事物有一点相似性,他们就会认为是同一事物或有内在的联系。

后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对原始思维的研究进行了整合,指出互渗律是原始思维最一般的规律。布留尔认为,原始人丝毫不像我们那样感知事物,不管原始人的意识中呈现出的是什么客体,它必然包含着一些与它不可分割的神秘属性,当原始人感知客体时,从来不把客体与这些神秘属性分开,而是互渗在一起。互渗律支配下的原始思维中,主体、客体、存在物或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既是他们自身,又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例如,巴西北部的波罗罗人认为他们既是人,同时又是金刚鹦鹉。这种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思维令我们难以想象,但在互渗的思维方式中,却没有任何不自然。我们的意识能够把关于事物的概念和我们用来对事物发生反应的情感、行为明晰地区分开来,原始思维则不然,这种思维方式允许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存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容许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单数与复数的同一、部分与整体的同一。互渗律支配下的原始思维对矛盾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它不服从我们逻辑思维的“矛盾律”与“因果律”。在原始思维中,几乎没有独立的个人意识,在那里,个人与部落,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祖先,个人与图腾往往是互渗在一起的。有些事物在我们看来不陷于荒谬就不能归一,在原始思维看来,却没有丝毫不妥。

即使在逻辑和理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作为漫长历史沉积的“原型”的原始形态的思考方法也是大量存在的,只是不容易被明确的意识到罢了。人类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多少突破是在逻辑和理性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由于偶然或所谓的灵感、直觉、顿悟而开启了创造的大门呢?真正的创造,几乎都离不开原始形态的思考方法的介入。人们总结出的各种创造技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力图绕开逻辑和理性,向这种原始形态的思维方式靠近。换句话说,是在自我协助下的一种“退化”努力。这种“退化”更有利于思路的多维度发展。

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在逻辑思维看来,不过是一种“错认”、“等同”。由互渗所带来的“错认”、“等同”,却造成了思维发展的突变、跨越和逻辑的中断,这就构成创造性思维所要求的思维形式的反常性。因为创造性思维主要不是对知识、概念的逻辑推理,而是建立在灵感、直觉和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的基础上。正是这种“错认”、“等同”,才更能在逻辑思维予以明确区分的“不同”中看出“相似”,甚至当成“相同”,才更能发那些关系极远、十分混杂、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所隐藏着的相似性,从而把二者联系起来,这就是思维学上所说的创造性联想。在创造性联想发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把两个事物的相似性看成同一,使两者都具有对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才更能对整体进行分离和分解,使单一的局部本身就能突出出来或可以在一个单一的事物中发现多种属性,所以产生创造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对比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情商”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主体的情绪态度上,它要求的是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智商” 要求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它的主要思考方法是概括、分析、判断、推理,其特征突出表现在思维的“质量”上,它追求思考的“深度”;而“创商”的突出特征表现在思路的“数量”上,其突出特征表现在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结能力上,它追求思考的“广度”。

从“创商”的思维机制看,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各种创造技法,其基本原理都不外乎原始思维的相似律和互渗律,它不讲逻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一点相似性就把二者“错认”、“等同”成“同一”事物,从而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同事物都能具有对方的特点——A就是B,B就是A,A、B是借助“相似律”互渗在一起的事物。这样一来,A事物身上也就具有了B事物的属性,B事物也具有了A事物的属性。例如,如果想要发明一种新型的座椅,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想?这绝不是“智商”和逻辑思维能解决的问题。也许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无意间看到了电灯,(电灯只是一个此处随便举的一个例子,其实其它任何事物都行)你就可以用原始思维的思考方法来想:把电灯和座椅看成是同一事物,这样一来,电灯和座椅就彼此拥有了对方的属性和特点。于是,创造的空间就非常大了:

电灯是玻璃的,可不可以让椅子也是玻璃的?——设计一种玻璃材料的椅子。

电灯能发热,可不可以让椅子也发热?——设计一种能加热的椅子。

电灯有电,可不可以让椅子也有电?——设计一种电动按摩的椅子。

电灯泡很薄,可不可以让椅子也很薄?——设计一种超薄的椅子。

电灯有插入墙中的电线插头,可不可以让椅子也能插入墙中?——设计一种平时不用时可以插入墙中的椅子。

电灯能发光,可不可以让椅子也发光?——设计一种能发光以便在黑暗中可以读书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