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1

(一)新型教育智库的服务目标建设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自身的服务目标,做好服务定位工作。新型教育智库,是教育智库在新时代下的表现形式,但服务于教育领域的根本目标是不变的。所以,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宏观教育的发展战略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决策依据,是新型教育智库的首要任务。此外,新型教育智库也应该能够对国际、国内的教育热点、教育难点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对教育战略的实施细节提供最佳方案。新型教育智库,应该能够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并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各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卜述服务目标,新型教育智库应该同时从宏观教育发展和细节教育方案两方面开展工作,既注重战略性工作又注重细节性工作。

(二)新型教育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新型教育智库构成的基本元素,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工作。能够进人新型教育智库的人才,首先应该要德才兼备,尤其是“德”的要求占有重要地位。新型教育智库人才德的体现,一方面要敢于建言,客观公正地给出建议,不能在关键问题卜畏首畏尾、闪烁其辞;另一方面是抱定为智库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长远发展服务的理想,而非提升个人知名度、增加自身光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同他人合作。

从人才队伍的具体构成卜看,新型教育智库应该注重新老结合,既发挥老专家的教育经验,又借鉴年轻学者的新思维、新意识、新理念。同时,教育智库的人才队伍,一定要实现多领域交叉,从各个行业引进专家学者,而绝非教育行业这一个领域。

(三)新型教育智库的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制度建设,决定着新型教育智库能否长期健康发展。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智库人才队伍、领导位置的有能力者胜任。教育智库是一类特殊智库,其中的专家学者都有从事教育工作或具有长期受教育的经历,恩师、学长的关系错综复杂,名气、地位往往决定着话语权。要保证新型教育智库发声的客观公正性,就必须摒弃这种靠名气说话的传统,让真正对教育事业发展、对国家各领域发展有益的声音成为整个智库的声音。

此外,在专家聘用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既有长期聘用人员也有短期聘用人员,全面提升智库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四)新型教育智库的孵化机制建设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智慧教育;多媒体;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72-03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盲目的、填鸭式的建设只会造成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应用;而把普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是对“智慧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滥用,这样不利用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站在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脚踏实地,不断追求,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s:///services/multimedia/smarter_ planet_zh_cn.pdf.

[2]黄荣怀等.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5.9.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l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5.

[4]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9.

[5]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7]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2(2):85-89.

[8]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27-32.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3

一、2019年教育体育改革事项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制定《平罗县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党办发〔2019〕67号)),明确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快推进公办园和普惠园发展。目前,全县幼儿园共3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8所,占比达56%,全县农村13所幼儿园全部实现公办,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和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4%;按照自治区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要求,在认真摸排的基础上,按照“一园一策”、“一事一议”原则治理,目前完成移交1所,签订移交协议8所。

2.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校”改革,引进平罗县创民汽修厂进驻学校,建立与宁夏德信恒通管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与国大药房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北京嘉事堂医药公司等4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与宁夏医科大、宁夏吴忠民族学校、外省区大专院校合作,提升学生学历,打通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渠道。

3.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

召开了平罗县“互联网+教育”建设推进会,印发了《平罗县“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完成学校网络升级改造,农村小学带宽提升至500M, 县城中小学和农村中学带宽提升至1000M,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硬件升级改造,更新学校计算机2000台,多媒体设备450套。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城关一小等4所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完成52间在线课堂教室建设,全县农村薄弱学校与县城学校实现教学培训“智能手拉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深化校园足球改革

制定并落实《平罗县校园足球发展改革实施意见》,三次召开关于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会议,与外市县开展足球交流比赛36场次,组织开展县级足球联赛121场,14所部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了700余场校内足球联赛,14场足球节及嘉年华活动,有效推进学校足球文化建设与传播。安排6名足球教练员进校入园解决足球教练员紧缺问题,扎实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工作,推动了我县青少年足球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平罗回民高级中学获得高中女子组第三名,平罗中学获得第六名;平罗回中获得初中女子组第三名;平罗四中获得初中男子组第七名的好成绩。平罗县青少年女子乙组代表队获得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亚军,男子乙组代表队获得第四名。

5.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借助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新技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深度。组织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人员共900余人参加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教育”专题培训,指导平罗中学、职教中心等学校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和网络资源,职教中心使用高仿真智能综合数字模型,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全面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融合。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结合“运用思维导图撬动课堂变革”局长突破项目,借助在线互动课堂、北师大“精准教研”课题、洋葱数学学科助手、作业盒子学科助手、“双师英语”智慧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促进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6.推进高中学校集团化办学发展

围绕银川都市圈联盟校建设,平罗中学与银川九中、吴忠高级中学开展全方位教育教学合作,回民高级中学与宁夏大学音乐、美术学院,与宁夏师范学院外语、音乐、美术系开展教学教研合作,邀请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建立了以学校自主发展为基础,学校之间互动为手段,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资源共享新机制。

二、各项改革事项存在问题

1.学前教育师资匮乏,自聘教师过多,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推进缓慢,签订协议的多,移交工作不到位。

2.中高职衔接不畅通,助产、康复技术等专业成了断头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匮乏,缺乏编制,教师队伍不稳定。

3.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没有可复制借鉴的模式经验,采用试点先行边探索边推进,使用缺乏专业化、实践性的指导,存在碎片化项目实施现象,工作有待于精细化,整体项目推进缓慢。

4.“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还不能做到有效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有待于提升。

5.足球发展的比赛和训练经费缺乏(按区教育厅相关文件,每县要有100万专项经费支持)。业余训练教师工作量没有相关政策依据,训练经费不足,学训矛盾阻碍校园足球普及与推广。

6.高中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周边地区优质高中有差距,目前难以适应新高考制度改革选课走班制教学的需要。

三、2020年工作打算

1.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全县中小学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M以上。继续推进在线课堂建设,为平罗中学等17所校园新建22间在线互动课堂教室,实现全县中小学在线课堂全覆盖,缩小城乡教育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动教育云融合应用。坚持把宁夏教育云做为教学支持、资源应用、学校管理的主平台,把服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为教师、学生、家长搭建起网络学习平台。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4

一直以来,他都以满腔热情,殷切赤心奉献在社会道路上。路途中,郑慕智博士没有刻意追求华丽,亦无心于绚烂,更无志执着于区区名利,只是澹泊以致远,朴实中蕴光华。

当用心去聆听,沉醉其中过后,他的一阕奉献之歌,留下了无限的延续和回味:唯有奉献才能真正彰显人生价值。

服务教育,改革旗帜飘扬

2009年10月21日,香港政府宣布,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已经委任郑慕智博士为教育统筹委员会(简称教统会)主席,任期两年。时至是日,一贯低调行奉献之事的郑慕智博士才“潜龙浮出水面”。然而,在教育行业,他服务由来已久,曾是教育委员会主席和教统会委员,亦曾致力服务香港大学校董会和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及谘议会。

据郑慕智博士介绍,教统会主要考察香港整体教育情况,向政府提议,替政府执行相关方面的改革。一般教育委员会的自身成员都会被安排参加教统会的工作,因此在他担任教育委员会的时候,他就参加到教统会的工作中了。后来在教育改革中,将教育委员会和教统会合并。合并后,他顺利进入教统会。在里面兢兢业业服务了六年后,按惯例,郑慕智博士隐退。但由于他在教育事业及公共服务领域有着丰富经验,“赋闲”两年后,还是被教育界的人士盛情邀请回教统会担任主席。“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继续参加教育改革层面的工作。”对教育发展满怀热忱的他,每次都倍加珍惜机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新一届的教统会主席,郑慕智博士任重而道远。当下,香港政府正在致力于“三三四”的学制改革,即将原来的“五年中学、两年理科、三年大学”(“五二三”学制)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学制。目前,教统会正积极参与此次改革。对于此次改革的目的,郑慕智博士分析道:“改革主要就是为了让香港的教育机制跟上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让香港的学生,无论是在香港学习,还是到内地求学,还是出国留学深造,都可以跟世界上的主要机制接轨。”

为此,郑慕智博士对于各项具体措施和问题,都做了一番审慎的思考,他条分缕析:“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如今,资讯发达,不再需要老师收集资料后发放给学生了。老师应该充当资料的‘过滤器’,从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达致教学相长,教学互动。

其次,就是要协调好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往学校分科明显,很多学生学习的领域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生对理科知识知之甚少,理科生对文科学问也是不甚了解。培养使用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是大势所趋。再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并重。除了学习,学生要加强实践,平时多沟通,多讨论,加强公民教育,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培养健全的公民。

最后,要做好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做好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衔接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读大学,但是每个都需要接受专业方面的教育,以获得将来安身立命的技能,因此,职业教育一定不能有所偏废。”

任何的改革都不可能一马平川,一蹴而就,郑慕智博士也坦言,改革才刚刚起步,很多情况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有待完善改进。他不无担心地说:“这次改革可能为老师、家长带来新的负担和压力,如何去减轻他们的负担,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改革后,学生成绩如何评估,考试如何定位,如何与国际接轨,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竭力尽智,努力奉献。”

律师生涯,生命之树长青

郑慕智博士满腔热情奉献在教育行业,然而他本身却不是一个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教育是他的“志业”,他的职业是一位律师。

年轻时候的郑慕智先生的志向是从事社会工作,因客观原因而放弃。其后,他梦想做一名会计师,然而,彼时的香港尚没有高等院校开设会计相关专业。要想从事会计行业,要么去当学徒,要么到英国留学。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我的家境不是很好,而出国留学费用很高。我父亲只能给我买去英国的机票,到英国的一切费用都靠我自己。我只好选择了放弃。”

正当郑慕智先生彷徨之际,突然出现了转机。1969年,香港大学始设法律系,他报名考试后顺利被录取。“香港大学开设法律专业的创举,在当时意义重大。它不但打破了当时律师入行的传统,而且为更多的有志之士踏入法律行业提供了基础。”回顾当时,郑慕智博士感慨良多,也许正是由于教育的创新,让他成功地迈出了人生事业的第一步,他才会在日后的岁月里对教育事业怀有殷殷热心。

1972年夏天,郑慕智先生顺利毕业,获香港大学法律学士学位。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他通过教会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到里面学习实践。1973年,他加入胡百全律师事务所,经过两年的见习律师磨练,于1975年,正式成为香港高等法院律师;1978年,成为英格兰及韦尔斯高等法院律师;1979年,成为胡百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1983年,成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高等法院大律师;1985年,成为新加坡最高法院大律师;1994年,成为胡百全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郑慕智先生以诉讼部门的工作作为其法律专业的开始,专门处理各类民事诉讼案件。在1983年,他率先在胡百全律师事务所成立知识产权部门,后逐渐将其发展成为全面性的商业公司事务部。从业至今,他协助客户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次公开招股上市、协助上市公司遵守公司管理守则及维护良好的公司管理模式,进行融资活动、公司重整及为公司的债务和借贷筹集资金等,各种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他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加强香港与外部的联发展,可谓是功勋卓著。

纵观郑慕智博士的从业经历,发展可谓直线上升,显然,这都是他勤力拚搏、执着奉献、学无止境的必然结果。期间,他还获得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等。

作为胡百全律师事务所的首席合伙人,郑慕智博士笑言自己相当于律师事务所的“董事总经理”、“CEO”,正是“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一方面作为最高领导者,他要肩负事务所发展的重任,随时洞察市场,寻找新的市场业务。很早,胡百全律师事务所便开始从事中国委托公证人,现共有五位中国委托公证人,郑慕智博士便是其中一位,这在香港绝无仅有;另一方面,他要维护事务所在社会上的形象。多年来,郑慕智博士热衷社会服务,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现任或曾任数十个社会公职,诸如廉政公署社区关系市民谘询委员会主席、离职公务员就业申请谘询委员会主席、香港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圣公会法律顾问、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等。同时,加强

与政府的合作联,支持内地的改革开放,为内地来香港发展、上市的企业公司提供谘询帮助。

参政议政,服务步伐不止

作为首席合伙人,郑慕智先生带领事务所不断开拓市场,锐气进取,不仅在香港树立了口碑,还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内地,将正在快速崛起的内地西北地区作为重要市场。他分析说:“北京,作为内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不适合我们这样私营性质的公司。而上海,作为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城市,虽然有很多企业需要法律服务,但基本上都被国际上一些超大的律师事务所占了先机。因此,我们选择以成都为突破口,只在北京、上海设有联事务所。同时,还可以配合国家的西部开发政策。”

选定好方向后,郑慕智博士迅速行动起来,带领团队去当地实地考察,了解市场民生。很快便得到了成都司法厅的批准,而成都的政协也以极大的热情邀请他参加政协,他也立马应允。“作为政协委员,不但可以为当地的发展建言献策,将自己的经验分享,亦可以很好地了解当地政策和发展情况。成都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对外来投资有着很好的政策,能够担任政协委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郑慕智博士总是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除了担任成都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外,郑慕智博士还是北京市的第十届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奔走在两地参政议政,他忙得不亦乐乎,成都媒体曾经戏称他“打飞的”去参加每年的政协会议。而作为香港的政协委员,对于职责,郑慕智博士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作为港澳地区的政协委员,有义务充当一个桥梁作用,让外面的人了解内地,让内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参政议政的路途上,有件事让郑慕智博士非常难忘,也极为骄傲。当年,他根据香港和国外的经验,向北京市政府提出的有关解决交通拥挤的议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他笑着介绍说:“那个议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我建议希望各个交通路线相互配合,公路和陆路的交通结合起来;第二,就是在路上有什么意外,要马上处理,快速理赔,不要拖拉,尽量减少交通阻塞;第三,各种交通工具应联在一起,协调起来,相互配合,诸如公车和地铁等。”

当下,郑慕智博士正在研究有关空气环境的问题,他说:“在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环境非常好,基本没有污染,如何将这奥运期间的好情况长期维持下去,我正在酝酿中,希望尽快构思好此方面的议案。”

价值人生,奉献之花正盛

令郑慕智博士感到欣慰的是,在服务社会的路上,他并不是独行,而是有一大批同道者。他说:“我觉得香港之所以能保持这么久的繁荣,与大家都热衷奉献是分不开的。在香港,很多人都乐意把业余时间投入到社会工作中,这是很令人欣慰的,只有香港自身发展好了,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才能不断吸引外资,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郑慕智博士祖籍福建,在香港出生长大。他坦言早年对于内地不了解,但是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联日益加强,让他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内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99年,他被邀请参加国庆五十周年阅兵仪式,当时的盛况让他受到极大的震撼,忍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傲。

毋庸置疑,郑慕智博士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艺术的爱即是一大表现。在大学读书的四年间,他参加了四场歌剧演出,平均一年一次,也是在那时,他开始学习了歌剧。后来毕业工作,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力将香港塑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都市,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组织成立了香港歌剧协会,并担任主席四年之久。他回忆说:“当了一段时间的主席后,我决定退下来交由别人负责,这样既可以体现民主,更主要的是可以为协会注入新的发展思路和血液。不久,协会将会上演一套莫扎特的歌剧。”而在香港演出后,整个项目将移师到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的成长,郑慕智博士经常给予鼓励,他寄言说:“香港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献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献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亦是他对自己的鞭策,促进自己不断地奋斗,不停歇地奉献智慧,因为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教育方针;历史源流;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70-02

一、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源流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回顾历史,在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早在1950年5月,中央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了最完整的表述:“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951年3月,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成员。”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规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大命题,显示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雏形。两年后,即1954年2月,总理在政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这一论述,将教育部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的提法更改为“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如今教育方针的表述在培养目标的规格方面奠定了基础。1955年9月,教育部又规定:“小学中不但要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由来。1957年2月,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后来又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须”)。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高教六十条”)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人们一般都将后者的表述与前者的表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冠以“教育方针”字样的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完整表述。这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方针,有人称之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方针。

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方针,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以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基本路线为政策依据而制定的。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政权关于教育发展的总纲领以及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本质特征,融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简括性和凝练性。就其性质而言,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优良传统,而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因而其后数十年一直沿用这个教育方针,并于1978年将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影响之大、执行时间之长,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唯一的[1]。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检讨和反思建国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尽管在表述上沿用了不少过去的提法,但作为党的决议已经公开放弃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这是我党在总结32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重新表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上述精神不再提20世纪50年代的方针,而改提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总共41个字的新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它作了修改和补充,在“现代化”后面加了“建设”二字,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外,把“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为“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余照旧,总共43个字。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对它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在“德智体”后面加了“等方面”三个字,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七个字,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余照旧。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新中国历史上第二块里程碑式的教育方针,已完成法律程序,载入教育的根本大法。 新中国第二代教育方针针对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不要制定一个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什么服务,以前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否适用于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不要写入教育方针,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受教育者进行“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还是“五育”(德智体美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认真的反思。新中国第二代教育方针结束了“”前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政治化偏差,实现了新中国教育史上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开创了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时代。但我国第二代教育方针也存在着试图通过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以纠正政治化偏差、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结果使教育的政治性合理要求、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等功能被弱化甚至忽视等主要失误和问题[2]。

二、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

1999年6月,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2000年1月,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教育方针又进行了重大修改和补充,一方面继续强调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将“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这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将“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以文本的方式在国家的正式文件中确立下来,揭开了教育方针史上新的一页。2002年11月,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世纪党的教育方针的这几次论述,一次比一次更丰富、更完善、更精练、更准确。

三、我国新世纪教育方针的反思性解读与未来发展

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表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赋予教育方针以崭新的内涵。但我们认为当前的教育方针仍有值得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1.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其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群体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对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两育”(智体)、“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还是“五育”(德智体美劳)、“六育”(德智体美劳技),思想上左右摇摆;诸育之中是“有主有次”还是“诸育并重”,也各自引经据典,莫衷一是[3]。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仅是一种理想,作为操作性更强的教育方针,现阶段强调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我们认为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能更为恰当。

2.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文化理论教养、科学实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更科学和更准确地得到体现与实现。但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实践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社会实践的内涵也更为丰富,它不仅包含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等实践,还包括人们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生产劳动”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一种包容关系。而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将“两个结合”并列,在逻辑上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的包容关系是矛盾的,因此,建议将生产劳动从教育方针中去掉。

3.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至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人才培养的规格,先后有多种表述,且不论这些提法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这里要讨论的是接班人是什么意思?标准是什么?建设者与接班人有何区别?接班人是否比建设者的层次更高些?接班人难道不是建设者吗?这些问题都很难说清。“建设者”与“接班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相容交叉关系,或者是同一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有一部分要成为接班人,而另一部分则要充当建设者?如果是相容交叉关系,那就存在不当并列的逻辑性问题。如果是同一关系,提一个足以涵括或替代另一个,那也就无须在“建设者”后面再加上“接班人”,或者在“接班人”前面再加上“建设者”[4]。此外,“接班人”的提法更强调的是教育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是“左”倾意识形态在教育中的体现,人们更易于将它与应试教育相连接,也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因此,最好将“和接班人”从教育方针中去掉。

总之,教育方针是教育规律的概括性体现,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性,体现了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方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理论科学、规范完善、表述准确、实践有效、利于操作,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本关怀,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共和国教育方针史略[J].师资培训研究,2002(4):33-35.

[2]何光全,廖其发.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成就与失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6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