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贸易范例6篇

有色金属贸易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1

根据瑞士嘉能可去年在香港上市时披露的信息,其经营范围包含众多品种门类,既有铜等有色金属品,也有棉花、糖等农产品。2010年,嘉能可控制着第三方锌市场60%的份额,锌精矿和铜市场50%的份额,铅市场45%的份额,铝市场38%的份额。据悉,这项全股票合并是迄今为止矿业领域最大的合并交易。两家公司合并后,有望成为规模为900亿美元的大宗商品巨头。

收购意义大于价格影响

“如此大规模的合并,当然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有色金属市场规模十分庞大,两家公司的并购并不会过大地影响市场价格。”华东最大的铅锌贸易商负责人李先生认为,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才是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根本动力。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贸易商最关注的并非嘉能可收购事件对有色金属价格产生的影响,而是贸易商收购矿产商这一事件本身的意义。

“金融控制贸易、贸易控制生产将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贸易企业只有灵活运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来实现贸易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才能在这一趋势中保住一席之地。”某国有企业大宗贸易部门负责人陈先生表示。

套利策略―独特的商业模式

2010年,被称为“大宗商品领域的高盛”的嘉能可,收入达到了1450亿美元。其招股说明书中透露,公司获得如此高收益的核心在于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吸引机会主动来找他们。

所谓独特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独特的套利策略。由于公司经营范围内许多实物商品的市场比较分散或者定期会有波动,不同区域或不同时间的商品买卖价格也会出现差异,嘉能可就抓住这一点,在地域、产品、以及时间上做文章,施展其套利策略。

“贸易公司的业务简单来讲,就是将货物从一个地方买入然后卖到另外的地方,但大型贸易商们的贸易都是与现代金融衍生品(期货和期权)一起做的。”陈先生认为,正是充分利用衍生品工具来规避风险和发掘不同市场间的机会,才成就了嘉能可。

贸易商应具备金融意识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2

【关键词】 净出口消费指数 地区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成本转移说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成本转移说”。roldan muradian和joan martinez-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根据“环境成本转移说”,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李小平等人(2010)也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产业”,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急剧增加。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入世后的2001—2008年,北京市年贸易总量平均增长率为26.8%,工业废水排放从2.12亿吨降至0.84亿吨,工业so2排放量从12.63万吨降至5.77万吨,贸易增长情况下污染却在降低,这种贸易与环境关系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悖。

二、北京市贸易规模、结构及总体环境状况

1、贸易规模扩大,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中国入世前,北京市的对外贸易量增长缓慢。1983—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入世后,2008年贸易量为2717亿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长率为26.8%。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持了贸易的平稳。

北京市环境质量方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各个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单项含量只有部分指标超出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只有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8)22%。全市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重却显着下降,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8%。so2排放中工业所占部分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47%。2009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均削减2%。

2、进口量快速增长,污染减少

北京市在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09年进口额为1664亿美元,是1983年的10.46倍;出口额为483亿美元,是1983年的3.29倍。根据“内含污染”的解释,产品中包含着污染的成本。若进出口行业结构不变,进口增速大于出口意味着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北京地区环境改善。

3、污染密集度低的行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北京市产品结构偏向于污染密集度较低的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北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两者同时表现为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200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

三、污染转移的实证分析

1、污染密集度的行业划分

基于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原理,结合环境污染状况及经济状况,将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到污染统计中,引入地区环境基尼系数rdc。

i表示行业,p代表行业污染物排放量,gdp代表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了更好地对污染行业进行重分类,采用“工业三废”作为衡量标准。在此,结合北京市自身环境状况,当rdc的值大于1时,我们认为是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当rdc的值小于1时,我们认为是“清洁”行业(大于1的数字在表1用“*”标注)。2007年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环境状况统计最准确的一次,因此选择2008年度的数据计算污染行业分类标准。

由表1可见,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废水排放密集度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

固体废物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综合以上3种污染排放,将所分析的13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排放系数行业: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个行业。另一类为低排放系数行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

2、净出口消费指数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区分污染行业后,本文利用北京市的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分析贸易所带来的污染行业转移。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可以用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在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其中,c=p-(x-m),c、x、m、p分别代表地区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对于地区而言,污染排放是由当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进出口报关产品并不是全部由该地区生产,这就存在一个数据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调减调入并调增调出的产品,排除非北京市生产的产品计入出口。对netxc进行修改,x代表出口与调出之和,m代表进口及调入之和。如果某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即平均增量大于0),则说明外国向北京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北京转移出了该产业。

2000—2009年间,机电产品在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在52%以上,有必要对其细分。表2中,将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划分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生产属性分类而不是产品分类,投入产出表将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工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可知,1997—2007年,净出口消费指数平均增量大于0的行业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这些行业都为清洁型行业,说明对外贸易向北京市转移了清洁行业,北京市不属于“污染天堂”。北京市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尤其是在“绿色北京”之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的体系构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规划》,通过制定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既可以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环境,减少污染排放。

3、贸易中内含污染的行业结构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在产品中就构成了内含污染。在分析进出口所带来地区的污染时,内含污染量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在判断进出口所带来的内含污染量时,采用出口与进口的相对比重(出口进口弹性):ki=,xi、mi表示i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当ki>1时,表明i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内含污染,加剧北京市的污染排放,用“?鄢”标出)。

从近三年北京市各行业的出口进口相对比重来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分别是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

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行业的,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为废水密集型行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

4、行业进出口量及贸易结构对比

从行业的进出口分析,北京市主要的进口产品集中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北京市的出口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2007—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品比重保持在39%以下,2009年达三年来最低(0.34)。

就进出口总量来说,北京市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出口机电产品、电子设备等污染密集度低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北京的污染排放,同时ki由2007年0.62减少到2009年0.58,利于北京市环境改善。

四、结论

1、进出口总体状况看,污染产业转移在北京不存在

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贸易转移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对外贸易过程中,从外国转入了清洁行业,主要产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对照出口进口比重小于1的行业,北京市进口既包括污染密集型行业,又有清洁型行业,但是总体表现为环境状况的改善。这是因为北京市制定了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附加值较高产业,避免了污染产业的进入。企业缴纳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和环境税等)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使用。

2、进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结构趋于污染型产品进口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量呈现进口大于出口局面。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具有“内含污染”,从而替代了北京市自己生产,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但是进口比重连年下降,2003年为58.86%,而2009年为30.6%。清洁型行业的进口比重下降,同时侧重于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口,说明北京的贸易结构趋于清洁型。

3、污染型行业出口比重小,清洁型产品出口利于降低污染

从内含污染角度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都为污染密集型行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说明这些行业的出口增加了北京市的污染。但贸易结构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平均比重52%以上,清洁型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降低了北京市污染程度。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能耗及污染排放低,这无疑使得北京的环境状况得以改善。北京市加大清洁型产业的投入及外资引进,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倾向低污染行业。

【】

[1] 尹显萍、李茹君: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2).

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3

关键词: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426

有色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故又称非铁金属。其中,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是指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六种常用有色金属指其中的前六种金属。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有色金属工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大类。本文主要从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的角度研究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增长,逐步从有色金属工业小国发展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大国。在2002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之后几乎每隔4年增加1000万吨,2012年产量达到3670万吨。2002年以来,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分品种来说,2010年以来十种常用金属我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有的品种已经连续居世界第一长达数年或10多年。

表1显示,我国六种有色金属不仅产量快速增长,而且占世界总产量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毫无疑问,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国。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我国是不是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

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本文用三个指标来测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一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三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或地区某产业i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业出口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某产业出口总额/该产业世界出口总额。图1显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1995-2011年铜、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铅、锌、锡、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六种常用有色金属平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曾经的优势金属品种如锡和铅近年来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尽管2011年铝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10%,但总体上有色金属产品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6.1%。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产业i的进出口差额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之比,计算公式是:

其中, X、M分别代表出口额与进口额,i表示某产业。该指数取值范围是[-1,1],数值取0表示竞争力等于平均水平,越接近于1(-1)表示竞争力越大(越小)。图2显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始终为负数且呈下降趋势(以六种金属平均代替),表示我国有色金属国际竞争力较差且呈恶化趋势,但近两年稍有好转。分品种来看,铅和铝贸易竞争力指数一般为正(因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为负数除外),其他品种金属的贸易竞争力为负数;从变化趋势看,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明显呈上升趋势,锡和锌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他品种金属呈持平或波动状态。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是:

其中,xia表示国家或地区i在a产业或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 xwt表示a产业或产品在t时期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额,xit表示国家或地区i在t时期总出口额, 表示世界市场在 时期的总出口额。RCA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提出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0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图3显示,我国六种有色金属平均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低于1,表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总体上有色金属工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稳定,但品种分化明显,铝是唯一上升的品种,铅、锌、锡是下降的,铜、镍总体持平。

三、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这里对主要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简要比较。本文以六种常用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锡、镍)为例进行国际比较。另外,需要交代的是,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部分采用的基础数据是进出口贸易中的实物贸易量数据,而非贸易额数据。

(一)精炼铜

据统计,2011年精铜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智利、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赞比亚、印度、波兰和韩国;精铜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和印度。世界主要铜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2、表3所示。

综合表2、表3信息,中国铜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智利、赞比亚、波兰、俄罗斯等由于资源丰富,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在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中,中国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也最差。

(二)未锻铝和铝合金

据统计,2011年铝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联酋、印度、巴西、挪威、巴林;铝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韩国、巴西、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世界主要铝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4、表5所示。

综合表4、表5信息,中国铝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中游水平。国际市场上,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在金砖四国中,中国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相对较差,明显逊于俄罗斯和巴西。

(三)精炼铅

据统计,2011年铅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意大利;铅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德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英国、巴西和印度。世界主要铅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6、表7所示。

综合表6、表7信息,中国铅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衰落,现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较强;但在金砖四国中,中国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相对较好。

(四)锌锭

据统计,2011年锌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韩国、印度、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秘鲁;锌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巴西。世界主要铅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8、表9所示。

综合表8、表9信息,中国锌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衰落,现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秘鲁等国产业竞争力较强。在金砖四国中,与中国锌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最差。与中国锌产业呈下降趋势相反,印度的锌产业呈不断增强趋势;巴西、俄罗斯的竞争力表现一般但比较稳定。

(五)精炼锡

据统计,2011年锡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秘鲁、泰国、玻利维亚、比利时、印度、巴西;锡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比利时、西班牙、巴西。世界主要锡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10、表11所示。

综合表10、表11信息,中国锡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衰落,现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秘鲁、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产业竞争力较强。在金砖国家中,中国锡产业的表现也是最差的。

(六)精炼镍

据统计,2011年镍产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芬兰、新喀里多尼亚、哥伦比亚、古巴;镍消费量居前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意大利、南非、比利时、法国。世界主要镍生产和消费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如表12、表13所示。

综合表12、表13信息,中国镍产业虽然占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竞争能力很弱,处于下游水平。国际市场上,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芬兰等因资源丰富而使该产业占据有利竞争地位。

四、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前述分析表明,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但不是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现阶段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偏弱,一些传统优势品种如铅、锌、锡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则出现明显弱化趋势。从当前形势看,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一)工业化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推进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住、行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拉动着中国经济增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重化工业建设投资等大幅度增长,由此导致单位经济增长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有色金属占比较大,这必然促使我国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大国。然而,尽管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大国,国内有色金属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求不足部分需要靠进口来弥补,由此导致这种现象,有色金属产品进口大大大于出口。因此,出现现阶段基于进出口贸易量或贸易额衡量的各种国际竞争力指标偏弱或呈恶化趋势。

(二)资源禀赋

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也包括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产业,因此,增强资源保障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一般也是资源丰富的国家,或者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或者是能源资源丰富。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铜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铝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铅锌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0%,镍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同时,在境外已形成的有色金属原料权益产能不多,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境外铜矿资源实际权益仅占矿产原料进口量的不足4%;铝资源实际权益仅为矿产原料进口量的3%;锌资源实际权益仅为矿产原料进口量的2.8%。增强资源控制力,突破资源约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三)政府政策

长期以来,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产业政策重点作用领域之一,产业政策必将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过去的情况来看,产业政策已涉及有色金属工业的产业组织调整、企业兼并重组、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对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有弊,且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并不一致,需要具体讨论。

“十二五”期间对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产生最大影响的政策主要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铝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的核心要点是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控制总量。“十二五”时期,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46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为8%,其中精炼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控制在650万吨、2400万吨、550万吨和72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8%、5.2%和6.9%,均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

二是节能减排。总体上,“十二五”期间将比“十一五”时期实行更严格的淘汰落后工作,包括淘汰落后铜冶炼产能30万吨;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80万吨;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120万吨;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40万吨。铜、铅、镁、电锌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到300千克标煤/吨、320千克标煤/吨、4吨标煤/吨和900千克标煤/吨及以下,电解铝直流电耗、全流程海绵钛电耗分别降到12500千瓦时/吨和25000千瓦时/吨及以下。

三是技术创新。重点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精深加工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绿色高效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品种和质量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

四是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90%、电解铝90%、铅60%、锌60%。

五是环境保护。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均降低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防控,2015年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

六是资源保障。加快境外铜、铝、铅、锌、镍、钛等原料供应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勘探;进一步加强国内重点成矿地带的普查与勘探,增加资源储量,提高查明资源储量利用率,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边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参考文献:

[1]林黎明.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市场,2010,(19).

[2]工业和信息化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OL].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2011-12-04.

[3]工业和信息化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J].有色金属工程,2012,(1).

[4]《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副主任赵武壮[J].中国有色金属,2012,(5).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4

――编者

尽管中国拥有着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稀有金属资源,但长期盲目而无节制的开采已经让我们开始产生资源大国竭泽而渔的危机;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金属资源出口大国的生猛形象,但贪婪的需求已经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资源无限供给所带来的环境重压隐痛。因此,当中国政府试图拨正资源开发与出口的政策罗盘时,也许需要纠正的不只是市场惯,还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博弈。

一、丰饶的金属资源藏量

也许是上苍的慷慨所赐,也许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下蕴藏着举世无双的稀有金属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科技价值与军事价值不可限量。

稀土: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供应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稀土是一种包括镧、铈、镨、钕等17个元素在内的有色金属元素,在传统产业如钢铁、冶金、机械等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被称作“当代的工业味精”。与此同时,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新材料的宝库”。稀土的最显著功能在于大幅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美国爱国者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中使用了大约4公斤的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钐、钕即是稀土元素。

钨:我国钨资源在世界储量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85%。钨被广泛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在坦克装甲车中,钨合金不仅用来制作炮弹,也用来作为复合装甲的成分,提高热强度和耐高温能力。各种导弹武器由行速度极高,必须在外壳应用钨合金,对抗高速飞行中因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包括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也都离不开钨合金的成分。

铟:铟在我国储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80%。铟主要用于平板显示器、合金、半导体数据传输、航天产品的制造。铟是一种伴生在铅锌矿中的金属,其在锌精矿里面的含量只用PPM(百万之)计算,非常稀少且不能再生。但据统计,近年来国际铟消费量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递增。

锗:我国锗储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供应量的50%。锗主要用于夜视仪、热成像仪、石油产品催化剂、太阳能电池等生产,并被广泛用于光纤通讯领域。

钼:我国钼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供应量的24%。钼用于炼制各类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超级合金,在军事工业中应用广泛,被称作“战争金属”。

钽:我国钽储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供应量的34%。钽不仅使用于军事枪炮的制造,而且也是宇宙空间探索的必要材料。

此外,锶、锑、镉、铱、铋、铑、钛、镍、锆、铬、钴等等及镍铬、镍铬硅、镍铝、钛铝、铁镍、黄磷等在我国都储量丰富,而且这些资源也被广泛运用于宇宙航空和军事领域。

经济的全球化也铸就了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国际化,稀有金属储量丰饶的中国上升为左右全球相关贸易棋盘的决定性力量。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黄磷出口国、最大的氟石出口国、最大的镁和镁合金出口国、最大电解锰出口国、最大工业硅出口国,最大的锌出口国……。

也正是基于稀有金属资源的重要价值和未来前景,全球各国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收储战略,而且主要目标对准中国的资源输送与出口。如美国国防部后勤署在最近5年中从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大量收储钽金属,目前其已经成为钽粉的最大拥有者,而且曾一度买断了世界三分之一的钽粉。欧盟委员会在其的一份新的战略文件中建议欧盟针对一些主要工业国和资源富产国展开战略性的“原材料外交”,在所有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及监管对话中加入有关原材料供应和可持续管理的内容。日本专门制定和出台了“国家能源资源战略规划”,并辅之以相关的法律,规定国家和部分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矾、锰、钴、镍、钼、钨、铬等21种稀有金属,且要求储备足够三个月到半年的消耗量。无独有偶。韩国也制定和公布了有色金属资源收储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储备专项资金,并不惜为进口稀有金属动用了大量的国家预算。二、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尴尬

我们可以因为拥有稀有金属储量若干个世界第一而骄傲,我们更可以因为创造了金属资源出口的许多记录而沾沾自喜,然而,只要将目光凝聚于资源大国但非资源强国这一残酷的镜像上来,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无奈与心痛。

物以稀为贵,经济学的最普通原理在无数产品上得到过佐证,但在中国稀有金属身上似乎难以得到应验。人参卖成了萝卜价、金属只卖出纸价钱是人们对于目前中国稀有金属资源价值的形象描述。以稀土为例,储量、产量和出口量的中国绝对优势完全可以造就高价位生态,但从1990年至今,中国稀土出口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全球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对稀土资源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不但没有水涨船高,而且被无情打到目前的最低位(作为稀土价格风向标的镨钕产品只有8万元/吨)。无独有偶,按照铟资源的本来价值,国际市场上的合理价格应该在3000~5000美元,公斤,但目前中国铟的出口价格只有1000美元上下,甚至有的年份竟然贱卖到50美元一公斤。

按照常理,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国家势必能主导资源价格的话语权,其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就是国际市场的铁矿石谈判。在亚洲钢铁企业与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石资源商的近五年谈判中,对方始终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就在于他们掌控了全球铁矿石70%的储量,进而牢牢掌握住了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发球权。遗憾地是,这一正常的价格决定规律并没有在中国稀有金属之上体现出来,尽管中国很多稀有金属占世界的储量基本都在70%以上,但我们在国际稀有金属的定价权方面依然显得那么地赢弱与被动。

资源“贱卖”与定价权“旁落”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国稀有金属开采与出口管理的混乱。一种资源的开采,几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蜂拥而入,获得外贸自的企业在出口中竟相压价,内部“抢食”与相互“自残”的结果最终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压至最低。以稀土行业为例,按照《2009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入册企业仍有20家,而此前,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竟高达200多家。如杂芜般的出口企业为了各自的眼前小利长期陷入内部之间价格的相互倾轧,结果,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在最近10年中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

却一路走低,稀土行业利润长时间被抑制在微利状态之中。

令人叹息地是,就在中国企业忍受着价格被打压和利润空间受挤压的折磨时,我们还面临着被国外企业残酷盘剥的痛苦。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稀有金属转化为制成品的核心技术十分匮乏,相关资源的高端产业链被国外控制,因此,我国出口的金属产品多为中间制品或初级产品。市场结果至此已经非常清晰:国外企业廉价购买我国金属资源,加工成制成品后高价出售给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例证是,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微型钻头的生产加工企业,中国五矿旗下的南昌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增加钻头的硬度,必须在里面添加钨精矿。然而日本从中国进口低廉的钨矿初级加工产品――钨粉,他们又将这些钨矿初级产品再进行深加工――超微细钨粉末,随即以高价出口到中国工厂进行合作生产微型钻头。民进中央委员、中科联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双利曾在向全国人大的提案中这样痛陈:作为多种稀有金属的主产地,中国却不掌握定价权;氧化钕出口价20多万1吨,人家把钕卖给我们,这个价只能买1公斤。

我们还需正视,由于无序的开采和盲目的出口,中国稀有金属的存续周期正在剧烈萎缩。有资料显示,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再过30至50年,中国将从钨矿、锑矿、稀土矿的资源大国变成小国,世界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矿藏将可能在30年内消失,有“世界钨都”之称的江西赣州矿藏也将在20年内开采殆尽。而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的开采速度,钼仅可采16年,锌只可采10年。

三、资源话语权的大国博弈

围绕着消除稀有金属资源开采与出口的乱像,更为了扭转中国在国际市场中资源定价权的被动和尴尬,中国政府调整政策风向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前不久,中国国土资源部正式下发《2009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明确限制钨矿、锑矿及稀土矿3个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而就在日前,中国政府作出了对焦炭、稀土、硅、滑石、黄磷、锡、钨和锌等资源加征出口关税的决定,其中黄磷出口征收70%的关税,对矾土征收15%,对焦炭征收40%,对氟石征收15%,对镁征收10%,对锰征收15%-20%(依产品而定),对金属硅征收15%,对锌征收25%-35%(依产品而定)。

然而,中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随即招徕了欧盟与美国的极度不满。在他们看来,中国对稀有金属的出口管理实际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实质上的竞争便利,并使欧美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中国作为主要金属材料的出口国,提高相关产品关税势必直接扰乱国际原材料的正常供应秩序,抬高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美欧为此共同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提讼。而该案一旦展开,无疑将成为中国加入WTO之后首次收到的关于中国出口政策方面的控诉。

从理论上分析,美欧之所以要将中国推上WTO的被告席位置,其看上去似乎胸有成竹的理由是,中国对金属资源出口的限制不仅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而且大大超出了“入世”所承诺的范围。然而,只要我们仔细研究相关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条例,认真检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文件,就会发现中国政府对稀有金属的关税管制既不违法,也不跑理。

第一,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理符合联合国的贸易法则。联合国大会在1974年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第四条(5)款规定:“每个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充分的永久。为了保卫这些资源,每个国家都有权采取适合于自己情况的手段,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任何一国都不应遭受经济、政治或其它任何形式的胁迫,以致不能自由地和充分地行使这一不容剥夺的权利。”

第二,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理符合WTO的基本准绳。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20条的“例外条款”中明确规定,如果WTO成员认为某一种资源或者某一种资源性产品甚至这种资源性产品的加工性的出口如果过度,带来本国资源的枯竭,或者是环境污染过度的严重,WTO成员国有权对这种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

第三,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理符合中国“入世”的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附件6为“实行出口税的产品”清单,此清单包括钨、锌、锡、铅、铌、钽、钒、锑等金属矿砂及其精矿、未锻轧金属及其合金、废碎料和粉末,还有铝、铜、镍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第四,中国的出口管理政策符合各国通行做法。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几乎是WTO成员的一致性行动。如美国的森林资源很丰富,但却明确规定联邦绝大多数木材不准砍伐出口,而为了保护本国资源,美国很早就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同样,加拿大不许出口祖母绿宝石,日本连可再生的木材都禁止出口。

据此,我们认为,美欧联手对中国高调“发难”既是其在国际范围内争夺战略资源的表现,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中国政府既不应惊慌,更不值得奇怪。明知性选择是,清楚地认识资源出口权为我所有的垄断优势和中美、中欧之间日趋紧密的贸易利益关系,在与对方进行不卑不亢的抗争中谋求自己在稀有金属国际贸易中的最大话语权。

四、基本的启示与结论

与以往中国政府对于稀有金属资源采取基本放开的管理态度相比,尽管最近几年宏观政策相应加大了收缩的频率与力度,但稀有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出口无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战略性资源的价值也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对出口贸易的管制也引致了贸易的纠纷与摩擦。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应当在对原有管理政策进行系统清理的基础上,进行更长远的战略设计和制度创新。

首先,创建稀有金属资源的国家战略。短期的资源出口管制尽管可以调节产品的贸易量和价值流,但却不能最终张扬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最终话语权。为此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1)国家对稀有金属进行一定规模和周期的收储,达到既调控价格又确保企业利润来源的双重效果;(2)制定出口中长期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WTO规则,分阶段地实施和逐渐限制稀有金属资源的出口,这样既可以向进口国、消费国发出政策预警,又可以减少贸易摩擦纠纷;(3)建立以中国供货和定价为主导的稀有资源国际期货市场,将稀有矿产纳入更为高端可控的市场化轨道;(4)将稀有资源定价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大目标进一步绑定,尽快实现稀有资源交易的人民币化(中国已经提出了“超货币”的国际金融大目标,为此应当以世界上最值钱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黄金及稀有资源为支撑)。

其次,实施国有化的垄断经营。鉴于稀有金属资源的战略价值,中国应当参照石油、电信等国家控制方式,或参照新的中航大飞机公司的治理方式,推动稀有金属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应当承认,垄断可能会造成国内民众利益的受损,但在国际贸易中却可以为国家创造极大的经济利益,也正是如此,石油资源藏量丰富的国家基本上只有数家公司来经营,铁矿石生产商在全球也只有3家。这种高度垄断的经营模式,已经使得这些资源大国赚得盆满钵盈。为此,中国必须利用产业振兴规划的机会,在拥有绝对自然资源优势的稀有金属行业里加大整合力度,力争每一种战略资源都能形成一个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欧佩克”。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5

(一)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过去30年,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对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贸易价值量顺差的同时,大量出口所产生的巨额环境逆差的凸显,形成了“产品输出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尴尬局面。

环境与贸易专家组初步研究表明(胡涛等,2008):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方面却在产生逆差。专家组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CGE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十五”期间SO2污染物排放量中,如忽略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我国“十五”期间每年对外贸易造成的“SO2逆差”约为150万吨,占我国每年SO2排放总量的近6%。如果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由于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因而,由外贸拉动的“SO2逆差”将更高。

同时,通过分析外贸行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SO2、CO2与COD排放量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入世以来外贸对污染物排放与能耗的贡献也非常惊人。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外贸在过去十年中对SO2、COD等污染物排放的贡献都在20%以上,对CO2排放的贡献在3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20%的SO2、COD和30%的CO2排放是由净出口到国外产品中的隐含污染物排放所致。如果按照欧洲碳交易市场平均交易价格10欧元/吨计,2007年净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我国损失了171亿欧元,即我们替其他国家生产产品释放了碳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

(二)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转型临界

1.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形成我国外贸转型的倒逼机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存在以我国为主的东亚出口模式、欧美高消费模式以及资源供给国的经济模式,形成三角循环,世界经济处于黄金组合期。但金融危机基本打破了这些模式,使得国际市场总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产品的总供给能力越来越强,但全球的总需求水平在金融危机后大大下降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那么未来的全球市场在哪里?是否依然可以依赖全球市场为我国“十二五”、“十三五”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增长动力?可以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形成了促使我国外贸转型的外部倒逼机制,今后不能再主要依赖外部市场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必须考虑扩大内需。

2.支撑出口导向贸易政策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变化

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劳动力价格上升迅速,有技能的劳动力明显短缺。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廉价自然资源时代已经逐步被进口自然资源的模式所替代。2010年我国进口了约2.4亿吨石油,石油的外部依存度达到50%以上。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木材、铁矿石等的主要进口大国。

支撑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政策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变化,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在逐步萎缩。以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世界加工厂”,在国际市场上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资源、环境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迅速丧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发生根本转变。

3.粗放式出口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出口产品近年来在海外市场频繁遭遇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产品召回或通报等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重点,每年涉案损失300多亿美元,2009年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成为个别国家对华调查的主要形式,涉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案件也在增多。

2004年以来,国外将我国诉诸WTO争端机制的案件涉及集成电路、汽车、原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产业政策以及金融、关税政策。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最近在2011年全国贸促工作会议上说,2010年全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64起,涉案金额约70亿美元(新华社,2011)。贸易摩擦不仅来自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来自于巴西、阿根廷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中既有针对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也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

最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匆忙结束根据其国内301条款调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案后,以中国对风能设备制造的补贴违反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为由,将我国正式到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国际仲裁(USTR,2010)。这是在继美国中国的稀土管制案后的另一个重大案件。

而且,据我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首席代表介绍(高虎城,2011),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贸易摩擦的政治化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活动构成障碍。

4.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由于外贸大幅顺差造成外汇累计储备持续增长,我国的2.8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成为众矢之的,不仅美欧压迫人民币升值,连巴西、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敦促人民币升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不断暗示人民币汇率需要更灵活的调整。进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依然居高不下,并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外交战略。

由此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环境、资源与劳动力等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转型的临界点,绿色贸易转型势在必行。

二、构建我国的绿色贸易转型战略

本部分主要基于中国“能源一经济一环境”CGE模型,针对不同的绿色贸易转型方案,对2010~2020年的对外贸易引致的进出口隐含能源消耗量、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SO2排放量、出口隐含COD排放量进行了模拟,以考察不同转型方案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极其减排效果。

(一)绿色贸易转型方案的设计

“绿色贸易转型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尽快消除贸易的环境逆差,并逐步实现环境顺差。这就要求我国单位净出口产值的隐含碳排放(或隐含碳排放强度)、净出口拉动的SO2排放量及隐含COD排放量等指标不断下降。也就是说,由贸易拉动的各项隐含污染物排放逐步降为零,甚至由正排放量变为负排放量。

为了争取在今后的5~20年内使我国外贸的环境逆差转变为零,我们设计了以下3种外贸转型方案。

1)快速转型方案:2015年“十二五”末实现我国外贸的环境平衡,即要求各项隐含污染物指标年均20%的减排率逐年递减。这不仅需要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采取更多的 经济手段,如征收碳税、硫税等,而且还需要停止实施金融危机后启动的鼓励出口的普遍出口退税政策,需要对主要污染行业的“两高一资”产品征收10%以上的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

2)中速转型方案:2020年实现我国外贸的环境平衡,即要求各项隐含污染物指标每年以10%的减排率逐年递减。这也需要停止实施金融危机后启动的鼓励出口的普遍出口退税政策,需要对主要污染行业的“两高一资”征收5%~10%左右的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

3)慢速转型方案:2030年实现我国外贸的环境平衡,即要求各项隐含污染物指标以大约5%的减排率逐年递减。这基本上相当于在此期间不采取新行动的基准情景。即到2030年,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趋势,保持目前的节能减排力度,不采取其它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我国也基本能够实现对外贸易中环境逆差的平衡。

(二)绿色贸易转型的情景模拟

1.绿色贸易转型方案对部门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转型方案对不同的行业部门影响有所不同。我们运用CE3~GEM模型模拟给出了定量的影响程度,并把慢速转型方案作为基准情景,比较对快速与中速转型方案的影响。

在快速转型方案和中速转型方案中,相对于基准情景,受政策影响最大的前几个行业主要是8个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依次为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工业、石油开采业。

在快速转型方案中,这8个重点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最后一年,相对于基准情景,出口减少的幅度为18.3%~23.134%,而其他行业所受影响很小,相对基准情景,部分行业出口速度稍有放缓,甚至有的行业出口速度有一定的增加。重点行业的污染减排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环境核算平衡贡献最大。对投入一产出表中各个行业的影响如表1所示。

在中速转型方案中,这8个重点行业在“十二五”期末,相对于基准情景,出口减少的幅度为3.352%~9.562%,而在“十三五”期末,相对于基准情景,出口减少的幅度为3.014%~9.556%。其他行业所受影响也很小,相对于基准情景,出口变化率在-1%~l%之间。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也可基本实现环境核算平衡。对投入一产出表中各个行业的影响如表2所示。

2.绿色贸易转型方案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模拟计算,我们考察相对于慢速转型的基准情景,快速转型和中速转型方案中GDP、总进口和总出口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率,以了解不同方案对宏观经济的可能影响。具体模拟结果见表3和表4。

总的来说,快速与中速转型方案对GDP的影响有限。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GDP的增长速度,但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弱,甚至可能转变为正面的。表8.8和表8.9的快速和中速转型方案中,相对于基准情景,GDP变动幅度不大,减少的幅度均小于0.05%。如在快速转型方案中,在转型实施初期,GDP所受的影响最大,比基准情景的数值减少了0.039%。同时,从快速和中速转型方案的模拟结果也可看出,短期内GDP虽然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2010年GDP的增长速度小于基准情景,但自2015年之后,GDP的增速都超过了基准情景。且在中速转型方案中,相对于基准情景,GDP的增速在不断提高,这说明长期内绿色贸易措施可能会促进GDP的增长。

由于快速和中速转型方案中采取不同程度的节能减排政策,因此,相对于基准情景,在政策实施后,总出口额增长的速度放缓,受影响的程度远远高于GDP。如在快速转型方案中,与基准情景相比,总出口比基准情景的总出口额减少了1.371%。2015年政策的力度大幅增加,因此相对干基准情景,总出口减少的幅度增至1.74%。尽管相对于快速转型方案,中速转型方案的政策措施相对温和,但相对于基准情景,总出口减少的幅度也在0.434%~0.862%之间。

总体而言,快速和中速转型方案的实施对总进口的影响不大,相对于基准情景,总进口的增速也在放缓,但相对于基准情景其减少的幅度很小,在0.001%~0.091%之间。总进口额增速放缓的原因可能是,当中国采取相关措施抑制主要能源与环境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时,短期内这些部门的生产规模将萎缩,这将促使资本和劳动力向别的相对清洁的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满足了国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而不必再大量进口,因而总进口将不断减少。

三、实现绿色贸易转型的政策建议

为实现绿色贸易转型就必须实施绿色贸易政策。我们在此所界定的绿色贸易政策是指一切有利于我国环境友好的贸易方式。也就是说,在进出口环节增加一个可调节的环境保护“阀门”,限制资源环境密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环境密集产品进口。

(一)绿色贸易政策矩阵

绿色贸易政策的“阀门”可设置于进、出口环境关税环节、市场准入与退出环节与投资环节,可以作用干产品、企业与行业3个层次。根据贸易理论与多年的实践,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贸易专家组总结归纳出了绿色贸易手段主要可能的政策矩阵,如表5所示(李丽平等,2008)。由表可见,可选择的绿色贸易政策手段包括出口政策与进口政策。

如针对一些高能耗产品,可采取的措施有:征收出口关税及调节出口关税税率,而且要在征收出口环节关税基础上,加征出口资源环境关税,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限制其出口规模;加强这些产品的许可证管理、环境标准管理,强调环境审计,适当缩小该类产品的贸易规模;投资政策方面,可运用信贷限制手段,缩小对这些产品生产的外资规模。

禁止贸易类产品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破坏自然资源或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如“两高一资”产品。对于这类产品,要禁止准入,禁止任何外商投资。

许可贸易类产品是指非鼓励贸易类、限制贸易类和禁止贸易类产品。大多数产品属于这一类型。对于这一类产品,要结合环境管理的需要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征收出口关税及调节出口关税税率,适当加征出口环境关税;同时,加强这些产品的许可证管理、环境标准管理,强调环境审计,提高贸易环境效率;按需确定投资规模。

由于已经形成并实施的WTO、自贸区等多双边国际贸易规则,对进口产品往往不易实施限制与禁止政策,除非已纳入已有的国际、国内法规体系中。而对于出口产品,目前的国际法规定不多,主要根据我国的环境分类指导政策。因此,我们的绿色贸易政策更多地作用于出口产品上,以避免与现行的国际法冲突。

(二)以征收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为主导的绿色贸易政策

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征收出口环节出口关税(退税、补贴等可视为负关税)是最主要可行的绿色贸易政策。

我国从2007年6月1日起对142种“两高一资”产品 开始征收出口关税。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财政部,2007)。目前我国征收出口关税及出口退税的产品涉及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成品油等能源性产品,粗钢、铁合金等钢铁类产品和铝、铜等有色金属和稀土金属等,并对减少这些产品出口、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有许多高污染、高风险的产品尚未纳入其中。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和蔓延,我国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出口政策,共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降低出口信保费率、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鉴于此,我们建议在“十二五”期间,系统考虑对煤炭、石油、金属矿、炼焦、化工、冶金等8个行业的产品加征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包括彻底取消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退税。

从我们模型对绿色贸易转型的模拟的结果来看,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与取消出口退税对节能减排有非常明显的贡献,政策力度越大则转型越快。具体见表6。

(三)对生态标志产品实施出口退税等差别税,鼓励生态标志产品出口

在我国,生态标志产品包括: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节能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纺织品,低碳标识产品等等。鼓励生态标志产品出口,不仅是我国企业突破发达国家贸易壁垒、提高竞争力的客观必然,同时,也将为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施绿色贸易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从相关配套政策和生态标志产品的规模来看,我国已具备了鼓励出口的市场条件。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为例,到目前为止,中国环境标志已经在家电、办公设备、日用品、纺织用品、建筑装修材料等领域开展了66大类产品的认证,有2000余家企业生产的21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获得中国环境标志的产品年产值已经达到900多亿元。我国制定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为下一步制定鼓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出口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国已经与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欧、泰国、中国香港8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互认合作协议,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20多个国家组成的全球环境标志网(GEN)及瑞典、加拿大、丹麦等6个国家组成的全球环境产品声明网(GED)加强了交流与合作。这为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今后,我国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合作方式,进一步加快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与他国环境标志的互认工作,如可以与美国EPEAT电子产品环境标识体系,共同开发中国电子产品环境标识认证、监管和服务体系。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对选定产品采取统一的退税规定,无论环境行为好坏。我们建议对生态标志产品应实施差别税率,对生态标志产品出口产品退税税率可高于没有获得标志的同等产品的政策t并可以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在原六位税号基础上给生态标志产品一个新的海关税号,从而有利于生态标志产品的识别以采取差别税率。

(四)鼓励进口替代政策,促进节能减排

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进口“两高一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生产,促进节能减排。例如,我国应当进一步鼓励进口废旧钢铁,出台鼓励进口生铁等其他重化工产品的政策,实现进口替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这类产品在国内生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加快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降低关税、进口退税、减免进口增值税等方式,用经济手段鼓励这类产品的进口。

(五)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有利于绿色贸易转型

汇率对一国的经济总量、结构与效率都有很大影响,而这些经济因素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如果运用得当,汇率可以成为很好的节能减排的宏观经济手段。

有色金属贸易范文6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出口贸易,工业分行业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占据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大比重的各轻工业和重工业行业部门对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滞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排放及低附加值的商品居多,可以知道我国的贸易增长是以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从而导致了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减排压力加大。我国作为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尽可能的在保持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规模稳步上升的同时,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刻不容缓的目标与任务。我国作为第一出口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对于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生产导致中国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进口商品又起到了节约碳排放的作用。这两种相反方向的碳排放效应,是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变得复杂。以因素分解模型,通过对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对工业各行业出口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分析,得到我国贸易各行业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分析,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长期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与资源制约,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对能源等重点资源的消耗,为全球减排行动作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对于碳排放的效用已经被大量的学者研究。而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对于碳排放效用也同样被大量学者作为研究重点。谷祖莎(2013)认为贸易开放程度对碳排放有着区域性的影响效应。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的现状及问题。Peters等(2007)运用结构分析 法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特别研究了我国的CO2排放量,结果发现总量呈迅速上升趋势。朱启荣(2009)认为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加工制造业,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农业、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较低。闫云凤和杨来科等(2009)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魏本勇等(2009)、孟祺(2010)各自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得出相似的结论,即对总出口碳排放贡献最大的部门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进口再出口排放对部门总出口碳排放"贡献"最显著的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供应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徐盈之和邹芳(2010)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从27 个产业层面分析,分析认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生产者碳减排责任和建筑业的消费者碳减排责任最大。闫云凤、赵忠秀(2013) 等基于OECD 投入产出表构建MRIO 模型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其排放责任。以上这些学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实证模型和经验方法测算研究了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本文通过对工业分行业数据碳排放强度的分解计算和与占出口贸易比重关系的比较分析,通过图表的变化分析,得到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相应提出政策结论,实现工业行业节能减排。

三、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分行业工业产值数据为基础数据,计算工业经济出口碳排放相关数据,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进行处理换算成标准煤。同时,工业主要消费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这里电力与热力行业因其碳排放是按火力发电和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为避免重复,没有单独计算其碳排放。根据统计年鉴对行业的划分,将行业划分为36个行业部门。计算过程如下:

(1)碳排放估算采用如下模型:

式中 为碳排放量(万t), 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 为每个行业中第i种能源能消费量。

本文采用的能源种类有原煤、原油、汽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及柴油。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采用IPCC 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 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转化系数为1 ×104 t 标准煤等于2193 ×105 GJ。先将所有数据统一折算成吨标准煤后,再计算碳排放强度。

(二)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

采用公式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

其中,为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为产业部门的总产出。

(三) 出口贸易排放量:用碳排放强度乘以工业出口产值所占比重算出工业出口碳排放比重。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年鉴基础数据,经过上列公式之后,得出我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如下表

可以看出,随着年份增长,我国整体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基本属于下降过程,但中间略有波动。从右边的迷你柱状图可以看出,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燃气开采业、其他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料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这七个行业2005-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中间有波动之外,其余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在减少。图一为碳排放强度折线图,本文由于部门众多,所以主要分析碳排放强度最大的部门,他们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除了其他采矿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升高趋势之外,其余都处于下降趋势,尤其是煤炭开采的碳排放强度降低幅度最大,这也和煤炭开采的规范化和技术效率的提高有重要联系。其他采矿业的碳排放强度增大可能是由于非主流采矿业处于兴起阶段,各方面的不规范和技术水平较低所导致。

下面分析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先将工业行业出口所占比例求出,然后乘以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得出各部门出口碳排放所占比例,单位%

首先,可以看出,除了其他采矿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几个行业的出口碳排放有个别较大波动,黑色金属冶炼及有色金属冶炼有较小波动之外,其他行业的出口碳排放额趋势都是越来越小的。通过图4折线图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各行业出口碳排放的多少。首先,出口碳排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也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中峰值是在2009年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010年又迅速回落。这些行业与之前图1分析的结果不一样的原因,还要从这些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说起。

如图三所示,出口占比最多的几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行业稳居出口前几位,在2008年前,他们对外出口占比在40%以上,在2008年之后稍有降低但还是占领导优势。至于2009年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突然占比升高,是由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以橡胶鞋、塑料鞋为最大的出口品种的中小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达到了顶峰,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巴西、加拿大、阿根廷3个国家对我国出口鞋进行反倾销或反补贴立案,因此2010年又快速下降。

结合上面三组折线图来说,对于出口占比平均高达60%以上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来说,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碳排放强度仅仅1%左右,所以对外出口碳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虽然碳排放强度变化不大,也由于出口规模大,碳排放的规模和所占比例也并不是最低;碳排放强度最大的部门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也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但是这些产业随着年份的推移,出口碳排放的强度逐年减弱,这说明了我国在2005年后逐步限制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行业并且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在煤炭等重点重工业,加强规制,这对这些产业出口碳排放的降低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受技术效应影响最大的行业如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均属于高碳产业,随着国家扶持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这些高碳产业的碳排放也逐渐降低,所以要实现地碳排放,实现清洁、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各产业部门工业产值和出口情况,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规模上分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虽然碳排放强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还是较大;从结构上分析,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其碳排放强度较高,导致资源性产品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占比例较高。其它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比例处于下降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发展本国低碳经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安全、提升本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手段,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总战略是我国成功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本文研究对外贸易中产业的碳排放,对于我国产品应对征收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的低碳之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外贸易应该不断降低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比例。

(二)、调整产业结构

对外贸易应该不断降低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比例,降低传统出口部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抑制化石能源的超额需求,限制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和产品。由此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逐步降低高碳排产业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高技术产业等节能环保产业来替代能源依赖型产业,利用技术创新来降低低碳产业的生产成本,制定发展低碳产业的支持政策和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和提高新兴低碳产业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应用

我国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出,"要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大力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技术来加快构建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以低碳或无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制定长远的规划,抢占高端、先进低碳技术的制高点。

(四)、完善建设机制,建立合理碳排放交易体系

碳排放交易在我国目前是蓬勃发展的产业,完善机制建设,鼓励企业使用和投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促成可再生能源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同时降低节能成本,为减排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完善的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才能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陈红蕾,翟婷婷.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失衡度分析.国际经贸探索(07)[J].2013

[2]丛晓男,王铮,郭晓飞.全球贸易隐含碳的核算及其地缘结构分析.财经研究(1)[J]..2013

[3]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J]. 2012

[4]王媛,魏本勇,方修琦,和夏冰,杨会民.基于LMDI 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J].2011.

[5]鲁海帆.2011.我国出口产品能耗CO2排放及其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12)[J].

[6]王丽丽,王媛,毛国柱,赵鹏.2012.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 分析.资源科学(12)[J].

[1]Li Y., Hewitt C. N. 2008.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Emissions .Energy Policy 36:1907-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