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的方法范例6篇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1

一、“六书”与汉字形体的演变

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在远古的中国,人们运用图画来记录一些东西或事情,渐渐的这些图画就成为了文字,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汉字属于象形字。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象形字的含义,例如:“牛”字,他是象牛角,所以是由表示牛角这一图形演变而来的。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由此看见,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有的指事字单纯的表示象征性的符号,例如“三”用三条弧线表示,当然有的指事字则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指示性的符号,例如“本”字,这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横,表示的是树木的根,进而引申出根本之意。

会意就是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的意义。由这种方法组成的汉字是合体字,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意义,但是有些字又可以组合在一起,从而组合成一个新的字,这时意义便不同了。例如:“淼”字是由三个“水”字组合而成的,“明”字是由“日”和“月”组合而成的。

形声就是由表示类属意义的部件和表示字音意义的部件组成新字,无可厚非,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含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形声字是现代汉字最多也最常用的造字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形声字的运用,例如:“问”字,从“口”,“门”声。

转注属于用字法,对于这种方法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南京大学的徐昌火指出:由于《说文解字》中部首都是形符,即表义的偏旁,因此我们说许慎所谓转注,可能就是指的以合体字作形符的合体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以“考”字和“老”字为例。

假借也属于用字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已知某种含义,但是没有用来表达着种含义的汉字,所以要在词基础上去寻找某个字去代替这种意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以“令”字和“长”字为例。

二、六书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应用

关于汉字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刚刚开始时,基本上采用“先语后文”的办法。就是在五六个月内,学生只接触拼音,不接触汉字,在学生掌握了几百个生词后,才开始同时学习汉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刚一开始不接触汉字,只学习拼音看起来是很容易的,可是到了后来会集中学习汉字,学习新汉字的同时还要回顾旧汉字,这样更加重了学习的负担。随着汉字的增多,需要巩固的就知识就越多,学习的难读也就越大,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单纯的形、单纯的音或者单纯的义的教学都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科学的汉字教学,必须要把汉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这就要与汉字的起源—“六书”紧密相连,汉字的形体结构复杂,但是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组合方式,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起源,教师可以从汉字起源这个角度来分析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程。

象形文字的教学在汉字教学中看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教师只要把象形符号的含义充分又形象的讲解,外国学习者一定会印象深刻的记忆,对于这种图画式的文字,也许学习者会很感兴趣的。就拿“牛”字来说,教师可以先分析这个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中“牛”字的写法是,到了金文则演变为,篆文为,到了隶书则基本演变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字形。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外国学习者便可以清楚的记忆“牛”字的写法,也不会觉得学习汉字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只适用于刚刚接触汉字的人们,汉字的演变历程是复杂的,教师在讲授汉字演变历程的时候不可以过分的深入,简单讲解就好,否则外国学习者会有所反感,适可而止。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对指事字的讲解要更加形象才对,首先要分析一下象形字,然后还要分析经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转变为指事文字。比如说“本”字,“木”字下方加一横,表示树木的根部,这个字根现代汉字的字形“本”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树木的根部即代表树木的根本,进而“本”字的含义就是本来、根本。用这样的方法讲解指事字是很生动形象的,学习者便于理解,方便记忆。

会意字的讲解与指事字是相差不多的,会意字大多数都是两个或几个指事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那么在讲解了指事字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还要讲解一下组合在一起的指事字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比如说“明”字,这是“日”与“月”的组合,,日光加上月光,又岂能不明亮。

这样的形象的汉字教学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字,这些也只适用于初学汉字的学习者,毕竟汉字中这些造字法是占一小部分的,而对于大多数的形声字才是汉字教学的最大的难点。

无可非议,形声字是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在讲解形声字的时候这两方面都要讲解,通过大量的汉字的训练,让学习者可以清楚的辨别形旁和声旁。深入了解到形旁所表示的意义范畴,清楚的知道怎样辨别读音。这就要对形声字进行归类,一类一类的讲解,从中找到规律性。表示意义的部首通常都代表了一类的属性,所以通常情况下,同一个表示意义的部首所组成的不同的汉字在意义方面都有一些关系,这些意义可以形同或相近,也可以相反或相向。拿形旁“日”来说,由它作形旁所组成的汉字,有表示明亮之意,例如:晴、昭等,也有表示昏暗之意,例如:晦、暗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与“日”的含义有关,“日”的本义是太阳,有阳光的时候天气是明亮的,没有阳光的时候天气则是昏暗的,由此可见,形旁的表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在汉字教学中分析总结形旁所表达的意义范畴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整体上对形声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不会盲目的去死记硬背,这样的联想记忆对汉字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形声字的声旁而言,它与汉字的读音息息相关,同一个声旁与不同的形旁组合可以组成读音相像或相同的汉字,例如:住、注、柱、拄、炷,这些形声字都与“主”字有关。在形声字的教学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形声字都能清晰地找出形旁、声旁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教师在讲授这类字时, 要强调学生对音形义的整体记忆, 特别要强调形旁对字义范畴的影响, 另外也要配合常用词和语境进行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汉字 字体演变 书写效率

效率性、准确性是文字书写的两大基本要素。汉字担负着记录、书写汉语言的任务,在书写速度上具有快捷的效率性,在书面表达上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这是汉字演变发展围绕的中心。为满足书写的效率性要求,汉字字体在不断地趋向于简化,表现形式是汉字字体不断符号化,内容是字体的结构由繁杂趋于简单;为满足准确性要求,汉字字体的演变对效率性又有所抑制。汉字字体演化到现代汉字这种体式,虽然在书写的效率性方面比以往已有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汉字本身在书面表达上所具有的高度准确性,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节奏、高效率,汉字的书写效率仍然是滞后的。然而,汉字简化一直处于演变的主要矛盾方面而成为主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高效快捷、便于书写的追求。

一、汉字字体演变中对书写效率的追求

汉字的产生,有“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的传说。其实,仓颉不过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使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作了总结性的统一罢了。以后由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隶,由隶到草、到楷、到行书,以及现代汉字的简化,都是这种情况。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等在内的大篆和小篆合称篆书,是古文字的统称。早期的古文字在书写方面师法自然、据物绘形,具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相同的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而且结体不拘,用笔自由,没有定型,书写起来相当困难。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对古文字进行了整理,石鼓文可为其代表。石鼓文的特点比早期古文字规范、严整,结构较紧凑,字体较完备,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并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于是形成了“小篆”,古文字也因此进入了定型期,奠定了汉字“方块型”的基础。经过技术性的处理,小篆这种字体结构统一稳定,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书写线条化,在运笔速度上较大篆迅速多了,所谓“小篆为大篆之捷也”(晋・卫恒)。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隶书,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快速记录语言、快速书写的需要,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也就是草体,由下级官吏创造并推广使用开来。《四体书势》曰:“隶书者,篆之捷也。”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说:“秦始皇的特出处,是他准许并奖励写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进了由篆而隶的转变。”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仅是整理简化了古文字,统一了文字,而且开创了今文字,实现了古今文字的分野。文字研究表明,秦王朝在汉字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在短暂的几十年内创制了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

隶书取代篆书的过程,是破和立的过程。它通过对汉字字体和结构的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草化等技术手段,对汉字的字体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将篆书的象形图画线条变成了书写笔划,使文字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横方,使文字显出了符号性的特征。这种从文字结构、笔划到字体上的变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它既奠定了近两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块汉字字体的基础,又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为记录速度在技术革新方面提供了方向。

汉字在新旧字体演变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发展,在效率性与准确性的矛盾中不断演进,每一次演变和发展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进步在书写技术革新上也都有直接的体现,而每一次革新都凸显了在使用上“实用”、在书写上“迅速”这一汉字字体演变的“魂”。

二、汉字字体演变中对书写效率的抑制

汉字虽然因记录汉语言而产生,但也受到形与义联系的松懈而更注重视可视性的制约。由于长期为了满足于使用者视觉的需要,也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比如因为同语音相联系和易于辨识,而大力发展半形半音的形声字;为便于书写的需求,产生了草书。广义概念的草书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体,如草篆、草隶、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等。汉字字体演变发展到草书这种字体,标志着汉字记录性书写在速度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后汉蔡邕对草书的形成有这样的说法:“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草篆、草隶;唐代张怀璀在《十体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稿草、章草。宋代张拭在《南轩文集》中说:“自笔札以来,便已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草体;明代赵宦光在《金石林绪论》中也说:“草书起于列国,天下有事,急就为之,或起草他简,然后正书,皆不暇致详而作。”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草篆、草隶。

对草书产生的时代,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草书是由于“救速”、“赴急”、“赴速急就”、“急就为之”而产生的“急就章”。所谓“写得不谨”和“不暇致详”也是因为“急”“速”所致,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写出最多的字数。不难看出,草书是在特定条件下,在实用价值的驱使下,用比隶书书写速度更快捷的一种字体。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隶书;隶变;笔画;结构

中图分类号:J29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03-02

从小篆到我国目前的现代汉语通行字,汉字经过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简化字等发展阶段。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彻底破坏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变曲为直、变断为连,线条符号化;有意无意的简省、合并、讹变,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改变了汉字的结构理据;促进了秦以后二千年的方块表意兼表音文字,巩固了一个新的文字体系。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圆润俊秀的小篆的使用寿命,竟然和残暴的秦王朝一样短暂。在秦灭之后,小篆在西汉初使用了一段时期后便被另一种字体所替代,而就像秦王朝是被奴隶、农民起义所的那样,替代小篆的也是一种创自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它就是隶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隶书的形成过程、隶变的规律及其对汉字所产生的影响。

一、隶变的过程

隶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隶变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这两个阶段自身和两个阶段之间都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

1.秦小篆产生之前的隶变。近年来出土的四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度性字体。青川木牍属战国中期作品,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者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度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天水放马滩秦简则在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佻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

2.与秦小篆同时的隶变。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在书风上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秦简结体欹、侧、倾斜;圆转与方折初见端倪。秦简用笔出现了提按和运动的节奏感,出现了横细竖粗,并开始出现波挑与掠笔……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书与隶书对比过度之复杂关系的成果。

3.西汉早中期的隶变。到了西汉早中期的时候,隶书已经成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可以证明。它由尚残留有篆书的封闭空间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没有固定的外轮廓,笔画长短已不再以本字的方形轮廓为其限度,常常出人意料地拉长或缩短。

4.东汉的隶变。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建议正定经本文字,写定《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等七经文字共刻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世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字书体一致,均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庄平典雅,在东汉晚期被作为标准书体的隶书,世称“八分”体。后由王次仲所作的“八分”体方正而波势规整,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所以后世又称“八分”为楷隶。到此隶书的演变也基本完成,但隶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还有待确定。

二、隶变的规律

“隶变”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①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②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③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点、捺、钩、折等笔画。(楷书则是成熟的笔画文字)。④隶书的笔画,已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为粗细不一。⑤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字体结构比小篆简省。⑥隶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征的特征在隶书中已完全消失。下面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来对隶变作个具体的说明。

1.笔画方面。隶变是“隶定”的结果。《晋书・卫恒传》所引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不仅指出了隶、篆的渊源关系,而且指出了隶书的特点:篆书快写即成隶书。在笔画上主要表现为: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如:

这种隶变方式,汉字学家称为“隶古定”,以后又简称“隶定”,意思是把汉字的形体用隶书写法固定下来。

2.结构与形体方面。

(1)隶变在笔画转变的基础上,不顾原文字的结构原则,把小篆的一个形体分化为隶书的许多形体或者把小篆的好几个形体混同成隶书的一个形体。例如:

(2)笔画的合并简省。隶书往往把篆字的两笔合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件合并起来,或省去一些笔画,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如:

(3)用简化变化的偏旁代替繁复或难写的偏旁,如:

(4)由于隶书变小篆的长圆形为扁形,从而也引起了字的偏旁布局和写法的调整,在布局上一些篆书为上下结构的字,在隶书中则变为了左右结构,如:

(5)还有一种不合一般转变对应规律的形变,这钟方式的隶变几乎无迹可寻,找不出什么转变线索,称为突变,例如: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4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88-01

字理识字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方法,它凸显了汉字的字理,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不仅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为课堂增添了浓厚的语文味。然而,当前盛行的字理识字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我们教师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更好地优化字理识字教学,让汉字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3册《“红领巾”真好》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汉字“蓬、跃、棱、巢、崭、牌”,同时请学生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部分学生在使用加一加、换一换偏旁的办法记住了“跃”“牌”二字,其余的汉字则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办法进行识记。此时,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呈现汉字“巢、蓬、崭”,并出示了这几个汉字的字理:

巢:古体字“”下面的“木”代表树,“木”上面犹如鸟窝里有3只小鸟一起栖息在树窝上面,因此,“巢”就是小鸟们的家。

蓬:是个形声字,“艹”表示草,即蓬草的意思。(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崭:古体字“”,表示陡峭的山崖。(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些汉字的字理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其余的汉字。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7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问题: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此时,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教学法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并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是“上”,有的说是“土”,有的说是“旦”。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之”字的演变过程:

(金文)(小篆)(楷体),演示完成后,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之”的上面就好像是一只大的脚趾头,代表脚,下面是“一”,代表地面或目的地,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足到地面,即表示为“去”“到”的意思。因此,题目中的“之广陵”是指“去广陵这个地方”。

在这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都采用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这说明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字理识字教学意识,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我国的汉字文化。经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教学案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一、不可为了突出字理识字而牵强附会

在教学案例1中,教师采用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教学“崭”字。但是“崭”字的本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古体字与课文中要学习的“崭新”一词关联不大。再者,教师对“蓬”字的本义与课文中的“蓬松”一词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关联教学,这对学生的识字帮助并不大,没有达到字理教学的课堂效益。

开展字理教学是要从字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本义,弄清汉字的“源”与“流”的关系,为学生的书写和运用汉字打下基础。在案例2中,教师利用字理识字教学法将“之”字的演变与含义很好地呈现出来了,并且突破了古文翻译这一教学难点。那么,在识字教学中是否需要把汉字的演变过程一一呈现给学生呢?其实未必。比如人教版语文第3册《纸船和风筝》一文,出现了“漂”和“飘”两个生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识字:“漂”的“氵”旁与水有关,因此纸船在水上漂呀漂;“飘”的“风”旁与风有关,因此风筝在空中飘呀飘。通过对比、甄别,学生能迅速掌握“漂”与“飘”二字的特点、含义。

二、字义与语境相结合,凸显其人文价值

在教学案例1中,“巢”字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字的本义,假如把“巢”与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进行随文识字教学,那么字理识字教学就更显张力,内涵也会更为丰富。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巢”的含义是家。家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地方。在课文中,是谁给了小鸟一个家呢?这样的教学把“巢”字的字理与文本语境相结合,使“巢”字有了感情,充满了情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理呈现,为识字而教学。

如对人教版语文第3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中的“困”字,也可以进行字义与语境相结合的教学。

师:在浅水洼里,小鱼面临的情况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困”字的演变过程。说明:“困”中间的“木”是指生长得很茂盛的大树被围住了,无法舒展开来,所以一捺就变成了一点)

(教师结合文中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困”字的字形,体会小鱼受困的情景)

师:在课文中,设想“木”变成小鱼,“口”表示浅水洼,小鱼被困在了浅水洼里。

生(读):小鱼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5

在声乐教学中,语言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声乐这一艺术形象,声乐便是音乐中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语言则是这一表现形式中的基础要素,在对歌曲内容进行演绎时,语言可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的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字正腔圆的吐字功底有助于完成歌曲的演唱,帮助听众理解歌曲的内涵,突出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

[关键词]

吐字技巧;声乐;教学;运用

一、传统声乐中吐字的重要地位

早在明代时期,我国便有声乐家对吐字的训练做过相关记载,对声乐具体唱法及规律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这些文献记载可以充分体现出古人对吐字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同的声乐家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歌曲演唱时的吐字要求进行论证,规范了歌曲演唱中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对声乐演唱中的吐字审美标准进行具体的定义。古人对吐字尚且如此重视,我们现代的声乐专业院校也应当在声乐教学中,对吐字的训练进行系统规范,这对学生今后演唱歌曲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准确把握吐字的具体技巧,应当从汉语的语音结构着手,充分认识汉语的语音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迅速掌握吐字的基本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演唱时也可以将声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得更加完善。

二、汉语语音特点研究

歌曲是音乐的独特形式,是语言化的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形式。汉语的语言称之为演唱歌曲的基础要素,对不同歌曲的演绎与歌词有直接的关系。要想将歌曲的特色能够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帮助歌曲成功演绎,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因此,歌唱的表现形式受到语言的直接影响。要想将歌曲演唱出独特的魅力,清楚掌握吐字的技巧对歌曲的至关重要。而歌唱的基础便是先掌握汉语的语音结构特点,了解汉语的语音特点是歌唱中严重的环节,是清晰准确传达歌曲语言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所在。

1.把握好汉语中音节的发声

在汉语普通话中,音节通常被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所谓声母是一种辅音字母,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可以分为五类发音部位,分别是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及喉音,分别表示在口腔中不同的发音位置。所谓韵母也是在声母后面的元音部分,通常根据发音的着力点不同,分为四种不同的形态,即开、齐、合、撮,这是根据发音时的口型变化及具体着力部位划分的。声调则是每个字的具体音调,根据字音的高低及升降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通常被分为四个类型,得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及去声,声调的科学把握可以有效区别具体的字义,帮助演唱者正确表达词义。因此,要想做好咬字吐字就应该先从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着手,用心分析并掌握好具体规律。

2.把握好声乐中的语言艺术

歌曲有很多情感可以通过旋律及歌词表达出来,其中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歌词,因此语言在歌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歌曲的意境及人物和情感的表达都可以通过歌词直接体现。在进行歌曲的语言表达中,应当休息汉字咬字吐字的具体技巧,结合专业的发声规范,做到符合声母、韵母的不同发声规律。在声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歌词内容,寻找符合歌曲规律的发声方式,歌曲的体裁丰富,有的舒缓而轻柔,有的诙谐,有的严肃,有的在书写第三者的情感,有的歌曲则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情感,在处理发声时巧妙用好共鸣及行腔的方法,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学会作用语言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将歌曲的真情实感通过歌曲表达出来,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来。将歌词里音乐巧妙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要想将歌曲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应当从咬字吐字的具体技法着手。

三、声乐教学中的咬字吐字技巧

歌曲的演唱中,汉字的语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文已经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要想将歌曲演绎地得体到位,需要掌握好汉字三部分的结构,即字头、字腹、字尾。早在古代我国便对声乐理论进行了相近的阐释,其中也对歌曲中的汉字咬字与吐字给出明确的论述,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两概念还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将这两者区分开来。

1.咬字的技巧训练法

在歌曲的演唱中,通常将字头的部分定义成需要发音的部分。声乐课堂上咬字训练应当将字头的发音作为正确发音的先导,如果字头的发音不准确,则汉字的发音会变得不准确,整个字的读音就会偏离正确读音越来越远,歌词中字与字间的相互衔接也会变得生硬而不准确。有时字与字之间的合理分离得不到正确的诠释,也会使听众混淆词义,这样的歌曲演唱后得不得应有的效果,对整首乐曲的表现带来负面影响,至于会同观众带来怎样的听觉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在汉字的字音形态中,字头还分为声母作字头的情况、介母作字头的情况以及声母加介母一同作字头的情况,这三种类型工头构成了字头的基本形态。首先应当掌握好字头的这三种形态,才能更进一步地运用好其他发音规律。声乐课堂中,教师应当适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训练,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投身到校正不良发音习惯的行里中来。对于字头发音中常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提前提醒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例如,经常会有学生在字头的发音中出现错误,通常是字头发音过短,导致声母发音含糊的情况,字音不清晰,字头因咬得不够准确,或是咬得过重或过久,字音会变得不再柔和,整个字的读音变得生硬起来。也有演唱者因为方言的影响,导致部分音节发音时不准确。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字头的发音状态,尽量强调字头的发音,将嘴巴放轻松,在对字头发音训练时,尽可能要求学生学会咬字的力度需求,这是改变声音效果的关键点。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发音条件适时加强对学生口腔肌肉的训练力度,让他们通过摩擦感受到字头音发声时应当掌握的技巧。当字头在嘴巴上被准确的咬出时,应当注意控制好时间长度,尽量将字头部分的发音快速弹出,如果时间过久,不仅会感到喉头的负担过重,还会影响发出的声音。原则上,字头部分的发音应当是快速而有弹性的,把握好“度”十分关键,另外要尽量避免字头发音时粘在嘴巴上,尽量做到字音不分离的效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将每个汉字的读音都发得准确,为今后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吐字技巧训练法

吐字的部分通常集中在字腹和字尾的部分。字腹应当是整个汉字读音中最关键的部位,也是最响亮的部位,要想让歌曲演绎地赋予变化,这部分发音准确非常重要,字腹也可以给歌曲带来色彩的变化,使整个歌曲不再按照单调的方式演绎。要想将字腹发音准确,需要将口型进行合理地要求。在字腹的部分,韵母是重要的角色,不同的韵母对应的是不同的口型,嘴巴的开合幅度也直接决定了字音的准确性如何。如前所述,字头的发音是夸张而短促的。一旦声音过度到字腹的位置,随之而来的应当是放缓节奏,将嘴巴尽量放松下来,随着气息舒缓地有节奏的震动声带,此时的口型和舌头在舒展的状态下合理搭配,将韵母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声带位置。字尾的部分决定整个汉字发音的形象是否完美,它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学生通常爱在字尾部分不归韵或归韵不够准确,导致收尾的字意和情感表达欠佳,因此要多注重学生在字尾部分注意如何准确收音,使整个汉字完整呈现在歌曲中。

四、吐字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研究

日常生活中的讲话,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发声状态,是发声器官的一种生理反应。而歌曲中汉字的发音则比日常交流更需要注重字音的力度与弹性,要注意声音此时不再仅仅是交谈的工具,而是传递音乐灵魂的载体,需要不断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因此合理掌握吐字技巧可言将歌曲演绎地更加完善。在声乐教学中,要想将吐字的技巧发挥在歌曲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通道与吐字的关系

所谓通道,我们可以形象化地将其称之为发出声音或气息所经过的路途,在演唱歌曲时要时刻牢记将字与字间的连贯性做到统一化,这样可以使整个歌曲听起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汉字音节,因此在字音转换时要注意将口腔时刻保持打开的状态,以科学通道作为平时声音课程中训练的重点,让声音畅通无阻地通行。我们可以形象地将这样的状态看作是高速公路一般的交通状况,这样处理的每个汉字发音在流畅发出的同时,也不失自身的特色。

2.气息与吐字的关系

演唱歌曲离不开气息,它是保证语言能够顺利流动的要素,也是歌唱时的动力所在。每首歌曲的演唱都是通过正确的调整气息发出的声音,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通过气息传递出来,这就如同是一串串珍珠项链,不同的汉字就好比是珍珠,气息则是串起珍珠的绳子,因此气息与吐字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演唱中脱离任何一方都不能成立,这也要求演唱者要正确把握呼吸的基础,将歌曲演绎成最佳的艺术效果。

3.情感与吐字的关系

不同的歌曲随着高低起伏的旋律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应当将这种情感通过歌词正确传达出来,这些情感的表达是歌曲的灵魂,没有情感的吐字是空洞无味的,演唱者应当将情感赋予汉字上,声情并茂地将创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怀展现出来,以此达到通过歌曲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歌曲的演绎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及表现方式,将富裕我国风格的审美情绪,它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声情并茂地将情感演唱出来,这是几千年来的艺术结晶。因此,在声乐教学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不能忘记歌曲的实质是情感的传达,应当牢牢把握好汉子吐字,将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能够伴随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随心所欲地展现给听众,进而突出歌曲演唱的完整性。

作者:吴巍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雷礼编著,2004.

[2]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小燕编著,2006.

[3]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韩勋国编著,2001.

[4]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徐小懿等编著,2002.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6

设计是一种美学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美可以说是无所无在的,无处不有的。人们需要生活中的美,也离不开美的生活。美具有多种层面以及无限的渗透性,它既有感性的层面,又有理性的层面。既有物质性的层面,又有精神性的层面。说到字体设计就一定离不开设计美学。设计中的美学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会。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从中国古代文字“美”字结构上为我们探索美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美”字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有两种解释,分别为:“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美”的感受: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关联。这两种对美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汉字的演变及美学风格的发展

1.汉字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用来记录历史文明的工具和传播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大千世界的不断认识,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变化和发展、文字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美学,从古代单一地记录事物的象形符号到逐渐发展出书法字体的出现等多种字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历史各个阶段字体设计演变的结晶,并且在以当今社会信息传达为背景以及充分结合美学元素为主导的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

研究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风格并探讨其时代特征和设计特点,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汉字结合汉字的字体没计理论,将促进汉字字体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我们所学专业也是很有帮助的。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2.汉字的演变

汉字书法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这种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各种书写方式是字体美学历史发展中所沉积的精心设计的结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而它们的共同点,是作为一种字体,既有实现字意和语义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美学效应。

3.字体设计的美学发展

字体设计也能反映出每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不仅如此,设计还和书法一样,能够通过抽象的点画线条,千变万化的节奏旋律来体现某种气质、某种精神、某种审美。从最初单一的宋体字到现今丰富多彩的艺术字体。这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尽管仍是那么几种基本笔画,但今天这些字体的时代风格和美学价值却是早先的字体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融注了历代字体设计者的智慧和心血,更经历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检验和认可。字体设计也是整个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华民族气质的体现。

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1.汉字的特征美

文字具有图形化特征,一直是设计师最忠实的设计素材。汉字起源于像甲骨文一样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创作,而现代社会使用的中文简化字也保留着大量的象形文字的感觉,其他国家的文字很少具备这样的特性。 因此, 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含义,它既是文字又是图形,这与现代字体设计领域中形意结合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设计中也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注定了汉字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2. 汉字的形态美

汉字的独特视觉审美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文字的精神内容。无论是汉字设计还是拉丁字母设计,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并通过特殊的方式表现自身的独特韵味,通过视觉传递带给人们一种愉悦感。确定了涉及范围,在迎合主题的前提下,对笔画和形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

现代设计中的汉字美学

1.汉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字体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构成元素之一,在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汉字运用的历史由来已久,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把汉字的形、音、义 ,结合几千年来汉字书法的演变,用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加以提炼,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现代造型特征,又融入了图形创意的元素,是民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有效融合。

2.汉字美学对我的启发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文字样式,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含义,俗语又说:“见字如见人。”这更说明即便是同一个字,出自不同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方法,其形象甚至含义都可能差异很大。这也决定了汉字在平面设计中必将是一种拥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现代字体设计正是对汉字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