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鉴赏范例6篇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1

一、继续以“鉴”和“赏”作为命题的支点,但“鉴”的方面在诗歌考查中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两道题明显体现出前难后易的命题特点。第一道试题是对“鉴”的考查,诗意理解清楚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诗歌鉴赏的试题的作答,没有诗意的理解,所谓的关于艺术手法的“赏”之铺垫技巧(2016全国卷Ⅱ)、典故寓意(2016全国卷Ⅰ)以及关于文章的情感考查(2016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选材事迹(2016江苏卷)、诗歌意象(2016全国卷Ⅰ)等理解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近年来,“鉴”的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戏份越来越足,其在诗歌鉴赏整体命题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加重。

二、摆脱了对比阅读中狭窄的课本素材的束缚,诗歌文本体裁的范围有明显突破;从近年来诗歌鉴赏追求容量和广度考查的趋势(近两年多数省份出现诗歌对比阅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回归到对课外诗歌的考查,这既是一种正确的回归,更是对鉴赏能力迁移的考查。高考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熟练程度的有限检验,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题材多样,精品纷纭,今年的诗歌文本选择了对唐代乐府诗歌进行考察,打破了人们对高考只考律诗、绝句、曲、词考察的狭窄认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引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试题在命题的题干设问上趋于平易,减少专业词语对考生审题的阻碍,直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2016年诗歌考查的两道问题,审题障碍小,尤其是第二道题直接出示了铺垫的艺术手法,摆脱了常年考题设问中对艺术手法类型的针对式考查,在应答中就避免了学生鉴赏能力到位而作答不精准导致的失分问题。这种平易的设问形态抛弃了符号化、专业化的专业术语长期以来对学生鉴赏前的心理压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出学生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2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美;语言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9-01

一、体会意境美

诗歌意境美是鉴赏的重难点,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要想尽快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形成诗歌鉴赏意识,提高鉴赏能力,必须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二、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巧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1、品读诗歌语言的画面美。 中国诗歌讲究“立象”,“象”即客观事物,“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熔铸在形象中,不要特别的说出来。例如:要抒发满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氛围中。

2、品读诗歌语言的动态美。中国古代诗人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3、品读诗歌语言的色彩美。诗歌的语言不仅要表现出形象和动态美,还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商隐《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 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

4、品读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画面立体空间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滩,远有飞燕子,近有睡鸳鸯,高低富有变化,前后错落有致,形成了辽远深邃的空间立体美感。又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样具有气势雄浑的空间立体美。

三、培养学生综合鉴赏能力

1、要多读。这里的“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二是读诗的数量要“多”。古代学者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带解脱,自晓其义也。”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去寻找相同背景、相同题材、相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本延伸到课外。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3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诗歌鉴赏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诗歌鉴赏还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中,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

在诗歌鉴赏中,通常会有“艺术手法”这一概念,但是许多学生对这种考题不知所措。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表现手法指的是铺垫、象征、托物言志、扬抑、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方法、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只有扎实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这里,“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出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假如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法,则要考虑其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则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例如,在《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一诗中: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本诗采用了描写法,从小处入手,本诗采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凄凉感怀的情感。作者通过虚实衬托的方式,对潇湘山的水画意境进行虚写,实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之美景,反衬出作者在关外的凄苦生活,表达了一种忧郁无奈的情感。

二、对“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本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本诗中某字的表达作用和技巧”等题目,这些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程度。首先应该寻找诗的“诗眼”。一般来说,在整首诗中,“诗眼”是最传神生动的字,其使用精妙在内容上又极为关键,抓住“诗眼”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一般来说,诗歌的“诗眼”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因为一般情况下诗人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景再抒情,而抒情的内容往往是重点。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二、三、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三、四个字。而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主要分为“炼实字”和“炼虚字”。实字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一般包括副词和连词等。所以对于诗歌中以上词性的字,应该重点注意,应从中找出使用最生动、能形成意境的那个字,便是整首诗的“诗眼”。

三、通过诗中意象描写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在做这类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各个意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细致揣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描写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意象就是作者的心理情感与现实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在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要抓住诗歌的艺术气氛,并借助艺术气氛真正感受诗中此人、此景究竟为何。所以,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感染作用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象的组合,一般来说单独的意象并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把握,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状态;再现画面时,除了要抓住原诗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要在平时对景物营造进行概括,常用的描述词语有清新、旷远、雄伟、凄凉、萧瑟、振奋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才能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整体有所把握,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家海.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4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意象 意境

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要注重总体鉴赏。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鉴赏是通过调动思维用理念和情感同作者发生碰撞,进而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也是审美再现创造的过程。要想二者合拍,就要对诗歌类别、创造背景、表达技巧有初步了解,从而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功效。如果掌握了鉴赏切入点,就会化难为易,高屋建瓴,依规花圆,巧中取胜。那么如何找到诗歌鉴赏的?我谈以下几点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一、从作者背景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诗歌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其内涵是作者的心声;故而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如要读懂李煜的《虞美人》就应先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他亡国前后的词呈现不同的风格,前期作品多表现豪华奢靡的生活,后期作品多表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如《虞美人》 写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初七,正是李煜的生日,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本词就是抒写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二、从捕捉意象到体察意境入手,感悟诗情。

意象是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中有象征性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入手,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四、从标题含义入手,切入主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诗歌的标题对文中广泛而丰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和总括作用,分析时应抓住关键词语,对诗歌的理解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如:《题李凝幽居》诗人的住宅幽远深旷,但他却很喜欢这里,因为这儿可以安静地思考,悠闲地品味着逃离世俗的超脱滋味。偶而来一位诗僧,披一身月色,奇文共赏,棋子闲敲,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很满意,可以在闲适之中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息,脱离尘嚣的纷扰. 题目中的“幽”字,就不难体会整首诗的主旨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五、从诗歌描写景色入手,把握情调。

诗歌中景色的“冷”、“热”往往是作者内心的映射,反衬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当作者一切顺心时,勾画出的景物都是清新明快的;当作者心情不爽时,写出的景物都是萧条、寂寥、死气沉沉的。如: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是在被贬朗州后写的。秋天,草木枯萎,万物萧条,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笔下,便具有愁肠九曲的秋意。诗人一扫千古陈说,拓展出崭新的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凤毛麟角。 本诗题为《秋词》,所以在诗开头,诗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写出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它勾画的是一幅明快、清新的秋景图,而没有秋天的萧条,故而抒发的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努力进取的情志。

六、从诗歌中的典故入手,领会诗歌的内涵。

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深刻的主题。我们若不了解其典故,就无法领会其诗歌的内涵。如:袁枚袁枚《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看到《马嵬》,我们自然会想到《马嵬》中涉及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反映唐明皇玄宗宠幸杨贵妃的经过及其悲剧;二是杜甫《石壕吏》中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了解了这两个典故,就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的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痛苦,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伤与同情之心。

【参考资料】

[1]薛金星主编《语文基础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3版【2】蔡秀主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复习教材》语文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1版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5

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如下:

一、研读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规律。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研读能力。

一是扫除诗中的障碍,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

二是要通典故。不了解典故就无法打通诗词精髓的大门,搞清典故的出处和作者的用意,是理解诗词的关键。

三是查背景。要让学生读懂诗词,进而达到鉴赏,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生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才能全面了解作者的作品。

二、感悟能力的培养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一是学会捕捉意象,体会意境。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融入作者思想感情后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

二是学会分析技巧。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通过技巧分析,提高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这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查点。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6

关键词:诗歌鉴赏 应考策略 鉴赏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8-02

1 试题分析

笔者以新课改后2010——201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卷)为探究对象,对三套试题中诗歌鉴赏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三套试题三首诗词,分别是2010年江总的《雨雪曲》,2011年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晏几道的《思远人》。这三首诗词类型上分别属于边塞诗,怀古诗,相思诗,三首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诗词阅读难度都不是很大,学生基本都能看懂。

(2)三首诗都有环境的描写和渲染。

(3)三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有明确的方向,如《雨雪曲》表达戍卒身处辽远、艰苦、荒凉的边塞征战时,内心的愁苦和对家的思念之情。《春日秦国怀古》则借眺望秦国故地表达一种怀古伤今之情。《思远人》则表达了对远方行者的思念之情。

(4)三首诗设置的考题有很多相似交叉之处,分值都是11分,三套卷每卷分别设置诗歌考题两大题,共6小题,10个问。其中涉及到景色描写的问题有4个,涉及情感的问题有4个,涉及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的问题有2个。特别是2011年的问题问得更干脆,第8题“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试题分析结论:综上所述,笔者发现,虽然有新课改的旗帜在飘扬,其实诗歌鉴赏考题在实质和内容上却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考的仍然是一些诗歌鉴赏常见题型,甚至可以说是一些诗歌鉴赏时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所有题型几乎都建立在对诗歌景色描写,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和艺术手法的掌握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之中还是要把这些内容作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

2 应考策略

要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很好地应对诗歌鉴赏题,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增加学生诗歌鉴赏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让他们知道面对诗歌鉴赏的相关问题时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考虑,做到理论先行。我们要结合教学经验,针对考点,让学生从理论上对诗词规律性的东西有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使他们在鉴赏诗词时不迷糊,不混乱,有据可依,有路可探。

2.1把握诗词鉴赏的相关规律

明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倒装现象。对诗词的情感的理解建立在对它的内容的了解基础之上,而古典诗词语言跳跃性大,浓缩度高,而且倒装现象多,阅读的时候,要把倒装现象按现代汉语习惯理顺,并加以想象,尽量在头脑中还原诗歌描绘的画面,并能让推导出的情景,情感,经验能在现实生活中说通,存活。比如,《春日秦国怀古》中的“云和积雪苍山晚”中的“晚”应该是时间状语,应提到整句话的前面,对整句话的情境进行了时间上的限制,描绘了暮色苍茫中,从天到地广阔空间里,云在天空飘荡,远山苍苍茫茫堆满积雪的那幅苍凉,空旷,寂寥的景象。

了解诗词的一般结构,比如绝句往往会把主旨句压在第四句。律诗往往前两联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后两联抒发作者情感。词则是上片写景居多,下片常常抒情。

引导学生搜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传统意象,并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殊含义,作者往往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营造某种特定的氛围,传达自己的某些情感。如2011年的《春日秦国怀古》中通过一组意象很好传达了情绪,“荒郊”“古碑”“苍山”“残阳”“黄沙”等,这些意象营造出暮色中作者眺望秦国故地见到的荒凉,凄清的氛围,传递出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情。

了解诗词常见类型,按诗歌内容一般分为边塞诗,怀古诗,思念诗,羁旅诗,写景诗等等,不同类型诗歌往往表达作者不同情感,学生可以对这些类型诗的情感进行了解和总结,然后对照类型去揣摩不同情境之下各种类型诗的情感。

让学生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见艺术手法,并熟悉使用这些艺术手法的一般效果,学生要熟悉诗歌鉴赏有哪些艺术手法,并能形成一定量的储备,特别对常见艺术手法更要了解和清晰,比如,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非常常见的艺术手法,只有头脑中有这些艺术手法方可在考试中针对具体情况去鉴赏诗歌。

积累诗歌鉴赏相关的专业术语。诗歌鉴赏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它的一些特有的专业术语,比如说到情感,往往会用愉悦,悲愁,哀伤等词语;说到氛围,往往会用凄清,悲凉,萧条等词语来概括;说到艺术手法,往往会用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语言来表述(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平时上课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多使用专业术语来上课,让学生养成使用这些术语的习惯),专业的表达更能显示出学生在诗歌鉴赏认识上的深度。

除了艺术手法外,诗歌还有些角度也是可以深入进去鉴赏的,比如从色彩,听觉的角度。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猿”的哀鸣是借声音传递哀愁,而“渚”的清冷,“沙”的凉白都是借冷的色调传递悲情。

2.2指导学生了解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小技巧

诗歌标题常隐含着重要信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不例外,有的标题包含人物,情境,作诗的背景或诗歌的类型等等信息,这对我们了解诗歌情感,把握作品主题很有好处。比如2012年的《思远人》一的“思”字表明了作品类型和主旨。2011年的《春日秦国怀古》透露出季节,地点,诗歌类型,《雨雪曲》借冬日雨雪纷飞的环境渲染了氛围,明确了这些标题的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作品的主旨了。

关注诗歌的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他们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往往会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关注作品提供的注释,一些考诗会在下面标注作者创作该诗的特定时代,当时的境遇,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身处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原因和特定境遇之下的思想状态。

阅读诗歌时,养成勾画好词,提领内容之词,表达情感之词的习惯,它们可能是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副词等,如《雨雪曲》中“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中的“坏”,“低”就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和环境的艰苦及士兵们在这种环境之下低落,压抑的心情,而“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中的“愁”和“别”则是主观情绪投著在客观事物之上,借写云,路表达士兵们内心的愁苦和对家的思念之情。在《春日秦国怀古》中“牛马放多春草尽”“烟伴残阳绿树昏”,一“尽”一“昏”,描绘的尽管是春天但目力所望之处却是黄昏时分一幅昏暗,荒秃,凄清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