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品范例6篇

诗歌作品

诗歌作品范文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的诗歌 不良作风 感染力

时代在发展,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历史跨越的新中国,面对呼啸而起的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抓住机遇,以崭新的姿态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力主沉浮,关键在于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的基础在基层,在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加深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新塑造共产党人的形象。当前在诗歌文化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共产党人形象。因此,为了解民众对诗歌中共产党人形象的看法,我们特开展此次调查,旨在分析存在问题,进而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二手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典型个案访谈法、PRA法等多种调研方法,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次调查研究以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广区域为调查点,展开实地调研。本次调查“你所难忘的诗歌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形象”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有效率88.8%。问卷回收之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编码,然后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分析所采用的是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性别状况。被调查对象中,男性所占比例59.7%,女性所占比例为40.3%。

2.年龄分布状况。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为17.5%,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所占比例为48.7%,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所占比例为22.5%,年龄在6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1.3%。

3.学历状况。被调查对象中,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占13.2%,学历是初中的占23.9%,中专/职高/技校/高中的占17.5%,学历是大专的占9.6%,本科的占29.6%,硕士及以上的占6.2%,总体看来学历涵盖面广。

4.职业或身份。被调查对象中,职业或身份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占14.4%,是国有、集体企业管理人员/职工的所占比例为3.4%,是教师、科研人员的占7.6%,军人、武警、警察的占9.6%,是私企或外企管理人员/职员的占4.8%,是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的占7.0%,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占19.4%,是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学生的占10.7%,是离退休人员的占7.3%,是自由职业的占4.5%,是无业/下岗的占3.1%,是农民的占5.1%,是村镇干部的占1.7%,职业或身份是其他的占1.4%。总体而言,被调查对象职业涉及面广。

5.政治面貌。被调查对象中,中共党员所占比例为28.5%,派人士占13.2%,无党派人士占44.5%,其他占13.8%。

6.月收入情况。被调查对象个人每月总收入情况如下: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所占比例为40.0%,月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的占29.3%,在2001~3000元之间的占15.5%,在3001~5000元之间的占7.0%,在5001~7000元之间的占4.5%,在7001~9000元之间的占2.0%,在9001元以上的占1.7%。总体而言,被调查对象中,各收入水平均有,但以收入水平不高者多,这也与我国当前民众收入水平的实际情况吻合。

7.日常居住地情况。被调查对象日常居住地在农村的所占比例为27.0%,在乡镇的所占比例为32.4%,在县级城市的所占比例为27.3%,在地级城市的所占比例10.4%,在省会城市的所占比例为2.3%,在直辖市的所占比例为0.6%。总体而言,居住地分布较广。

二、诗歌作品中共产党人形象调查分析

(一)诗歌中共产党人形象调查情况分析

1.对中国共产党的诗歌起源了解情况不多。在问及“诗歌起源于哪一年代”时,选择“1921~1931”之间的占37.2%;选择“1931~1941”之间的占35.8%;选择“1941~1951”之间的占2.5%;选择“不清楚”的占24.5%。可见,民众对于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诗歌起源不太了解。

2.对歌颂共产党的诗歌了解不多。调查发现,在问及“关于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歌,你了解多少”时,选择了解不多的占50.4%,超过一半;选择基本了解的占38.9%;选择了解的占6.8%;选择没听说过的占3.9%。可见,民众对于歌颂共产党的诗歌了解不多。

3.了解共产党的诗歌途径主要是诗坛、诗刊、电视、网络和诗歌集。调查发现,民众了解共产党的诗歌途径依次是:诗坛、诗刊(占30.4%)、电视、网络(占25.1%)、诗歌集(占24.2%)、语文课本(占9.3%)、杂志、报纸(占5.6%)、其他占(5.4%)。可见,民众了解共产党的诗歌途径主要是诗坛、诗刊、电视、网络和诗歌集,诗坛、诗刊和诗歌集是主要的诗歌发表、宣传渠道,而电视、网络的广泛使用,也使其成为民众了解共产党诗歌的主要途径之一。

4.绝大多数人知道的歌颂共产党的诗歌在30首以下。调查中,在问及“你知道多少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歌”时,选择10首以下的占60.0%;选择20~30首的占32.4%;选择30~40首的占4.8%;选择40首以上的占2.8%。总体而言,绝大多数民众知道歌颂共产党的诗歌都在30首以下。

5.最难忘的描写共产党人形象的诗歌是:的《沁园春・雪》。调查发现:民众最难忘的描写共产党人形象的诗歌依次是:的《沁园春・雪》(占51.0%)、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占16.1%)、李有源的《东方红》(占10.4%)、殷夫的《血字》(占9.6%)、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占3.4%)、夏明翰的《就义诗》(占2.8%)、陈所巨的《我的歌献给辉煌的七月》(占2.3%)、叶挺的《囚歌》(占2.3%)、刘忠华的《小平,你好!》(占0.8%)、仇圣的《男儿行》(占0.3%),选择其他的占1.1%。可见,民众最难忘的描写共产党人形象的诗歌是的《沁园春・雪》。

6.多数人认为能通过诗歌了解共产党的历史。调查发现,多数民众认为能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诗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占被调查人数的60.5%;认为不能了解的占39.5%。

7.歌颂共产党的诗歌有助于了解共产党及其历史。调查中,在问及“你认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歌对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以及它的历史有无帮助”时,选择帮助不大的占27.9%;选择有帮助的占58.3%;选择帮助比较大的占12.4%;选择没帮助的占1.4%。总体而言,民众认为歌颂共产党的诗歌有助于了解共产党及其历史。

8.对中国共产党的诗歌促进作用最大的是陈独秀。调查中,在问及“据你所知,下面那位名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诗歌促进作用最大”时,选择鲁迅的占34.9%;选择陈独秀的占39.2%;选择的占23.7%;选择其他的占2.3%。

9.有关共产党诗歌的内容较为丰富、多样化。调查发现,认为有关中国共产党诗歌的内容丰富、多样化程度一般的占23.9%;认为相对丰富的占49.3%,认为比较丰富的占21.7%;认为没感觉的占5.1%。可见,民众认为有关共产党诗歌的内容整体上还是较为丰富的。

10.歌颂共产党的诗歌基本贴近事实。调查中,在问及“你觉得那些关于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歌有没有过分夸大,远离现实”时,选择没有过分夸大、远离现实的占20.0%;选择有,但不多的占58.0%;选择很多的占16.9%;选择不知道的占5.1%。可见,多数人认为歌颂共产党的诗歌基本上是贴近现实,没有过分夸大的。

11.歌颂共产党的诗歌感染力不足。调查发现,民众对于那些关于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歌所具有的感染力总体评价不高,认为缺乏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干巴巴的占18.9%;认为有感染力,但不多的占52.4%;认为很多有感染力仅占20.8%;不知道的占7.9%。可见,要想利用诗歌宣传党,需要加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12.多数人对歌颂共产党的诗歌持认可看法。调查中,在问及“你对于歌颂中国共产党诗歌的看法”时,持“很认可,希望会有更多的这一类诗歌出现”观点的占54.4%;持“不认可”观点的占8.5%;持“不是很认可,有些诗歌意义很深远,有的空洞”观点的占29.3%;持“不知道,不了解”观点的占7.9%。总体而言,多数民众对于歌颂中国共产党诗歌的看法持认可态度。

13.共产党的诗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影响。调查中,在问及“中国共产党的诗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有多大”时,认为影响非常大,促进了共产党的发展的占39.4%;认为影响很小,只是赞美中国共产党的诗歌的占28.5%;认为影响一般,诗歌只是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的历史过程和事件的占29.9%;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3%。可见,民众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诗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一定影响的。

14.共产党的诗歌对于宣传共产党人形象有一定作用。调查发现,民众认为共产党的诗歌对于宣传共产党人形象有一定作用,选择作用非常大的所占比例为36.6%;选择作用一般的占50.1%;选择作用很少的占12.1;选择没有作用的仅占1.1%。

15.现在建立的诗坛和成立的诗刊对中国共产党诗歌的发展有一定帮助。调查发现,民众认为中国现在建立的诗坛和成立的诗刊对中国共产党诗歌的发展有一定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鼓励一部分的当代的作者和诗人谱写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诗歌,占51.3%;二是使一些经典的中国共产党诗歌能流传于民间,占43.4%;三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诗歌发展的方向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占21.1%。

16.多数人认为诗歌中的共产党人形象对自己有一定影响。调查中,在问及“你认为诗歌中的共产党人形象对你的影响情况”时,认为影响非常大的占35.5%;认为影响一般的占51.8%;认为影响很少的占10.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0%。可见,多数人认为诗歌中的共产党人形象对自己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树立诗歌中典型共产党人形象,对民众进行宣传。

(二)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你所难忘的诗歌作品中共产党人形象”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将诗歌作品中共产党人形象的基本情况归纳如下:

从对诗歌中共产党人形象调查分析来看,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诗歌起源了解情况不多;对歌颂共产党的诗歌了解不多;了解共产党的诗歌途径主要是诗坛、诗刊、电视、网络和诗歌集;绝大多数人知道的歌颂共产党的诗歌在30首以下;最难忘的描写共产党人形象的诗歌是:的《沁园春・雪》;多数人认为能通过诗歌了解共产党的历史;歌颂共产党的诗歌也有助于了解共产党及其历史;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诗歌促进作用最大的是陈独秀;有关共产党诗歌的内容较为丰富、多样化;歌颂共产党的诗歌基本贴近事实;感染力不足;多数人对歌颂共产党的诗歌持认可看法;认为共产党的诗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影响;对于宣传共产党人形象有一定作用;多数人认为诗歌中的共产党人形象对自己有一定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生活、创作优秀诗歌,提高诗歌感染力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形形歌颂共产党人的诗歌,有些诗人的诗歌并没有让读者感兴趣,这严重影响了诗歌的传播。读者都在呼吁好的作品太少了,能像诗歌那样有感染力的作品并不多。创作者应该深入生活,挖掘更好的创意,丰富人物形象,使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具有真实性,同时让作品通俗易懂,便于广大人们所接受、认可。时代在前进,生活在进步,人们的文化知识也要跟着进步,不能在原地踏步。

(二)加大对红色诗歌的宣传,拓宽宣传途径

调查中,我们发现民众了解歌颂共产党的诗歌的传播途径不广,仅从诗坛、诗刊、电视、网络和诗歌集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把优秀的诗歌作品放入小学乃至大学的教材中,社会各界也可以经常组织诗歌演讲比赛。还可以通过广播吟诵诗歌,让诗歌进入社会生活。在网络上开辟“红色阵地”,进行红色诗歌宣传。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随着共产党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内也出现了个人贪污受贿,不为人民办实事的共产党人,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歌颂共产党的诗歌基本贴近实事,但是试想一下诗歌中歌颂的都是共产党人的伟大,而现实中却有共产党人的不良作风给共产党抹黑,这样又怎么能让人们信服呢?所以要恢复这些不良影响,必要加强党内廉政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存生,《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焰,史诗华章[M],华艺出版社,2009

[3]刘元红,让红色成为经典――解析银幕上的共产党人形象[J],电影,2008/07

诗歌作品范文2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变动的时光,却是不变的初心。为了祝贺建党100周年,很多地方都举办了建党一百周年诗歌创作活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作品集5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一顺堂老支书,父老有欢言。

处世多严谨,肩扛一整村。

常忧民众事,酸苦笑颜吞。

抗疫站山月,扶贫根究源。

家家路通达,户户好庄园。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二一自南湖劈浪行,红船一百壮征程。

栉风沐雨帆高举,伏虎擒鲸旗永擎。

担使命,记初衷,复兴重戏唱民生。

率民抗疫先锋队,漫卷锤镰映日红。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三南湖一舸,悬帆破浪济沧海;

北极七星,引路冲霄照九州。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四红色——七彩世界中最壮丽的颜色,

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永恒的力量。

红色——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

为我的人生旅途指引前进的方向。

国旗的颜色是红色,

党旗的颜色是红色,

革命者的鲜血是红色,

共产党员的一生也应该是红色。

我曾记得:

孩提时代最珍爱的红领巾,

迎着初升的太阳,在胸前飘扬。

“誓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滚滚热流在心中荡漾;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憧憬着未来的幸福和希望。

我还记得:

青年时代最引以为自豪的共青团徽,

沐浴着党的雨露,在胸前闪光。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满腔热血在身上流淌;

干革命,永远跟着党走,

是我追求的理想。

我更记得:

面对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一生中最难忘最激动的时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时刻铭记心间。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忠贞不渝,

是我坚定的信仰。

啊,红色,我执着钟爱的颜色,

像火炬炽热的光芒,

为投身教育事业的我增添无限风光!

啊,红色,我衷心赞颂的颜色,

凝聚成我永远不变的情结,

用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五您是一面旗帜,又是一个整体,

是您把镰刀铁锤高高举起,

因为您代表中国工农。

那一年的“七一”,

我举起右手面对您宣誓,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从此我就是您的儿女。

年年“七一”我总把历程回忆。

难忘那:

旧中国的“三座大山”,

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

送来了马列主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的烽火;

从“五次反围剿”到抗战八年赶走侵略者;

从“三大战役”到打败国民党蒋家王朝。

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

二十八年的前仆后继,

千百万党的好儿女用鲜血和生命,

换来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这一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难忘那,

人民翻身做主人,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

十三个“五年”规划,

您带领人民绘就崭新蓝图,

如火如荼、如歌如泣,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迈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继往开来小康社会步步实现。

科学发展经济腾飞国立强,

和谐社会国富民强地位高。

一百年来的理想信念,

一百年来的纲领路线,

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

只为祖国强盛人民幸福。

一百年的日月星辰,

一百年的艰苦奋斗,

洒满了共产党人泪水和汗水,

映红了共和国的希望与愿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辈子都如醉如痴地唱,

赞美您啊,鲜红的党旗!

诗歌作品范文3

关键词:现象学 英伽登文本结构理论 语音层 诗歌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8-01

英伽登深入分析了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他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指出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四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复调和谐”,读者通过“具体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在英伽登的《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例证多半是以小说为例,以诗为例并不太多,所以用其理论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值得我们实践的。

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中,英伽登区分了“具体的语音材料”和“语音的典型形象”,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指的是作为典型形象的语音”,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典型形象。诗歌中有韵律、格律等,诗歌近似于音乐。英伽登说:“作诗的技巧在于它能掌握语音不同的乐调属性,将它用于作品中表现纯粹的乐调美,并且把这种美当成一种艺术表现的工具,使语音的乐调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整体的构建中。”法语中音素在诗句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比如,[l]、[m]、[n]等音素,蕴含一种流动性,常与水发生联系。对于语音层,我们可以以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以《我熟悉的梦》(Mon rêve familier)为例: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押韵方式为ABBA、ABBA、CCD、EFE的形式,前两节为环抱韵。同时,这也是一首典型的十二音节诗。第一句《Je fais souvent ce rêve étrange et pénétrant》中,前六个词每三个一组,都是以[]、[]、[]的音进行排列的,句中音素[]和[e]也多次使用,对三种音素的重复形成了乐感;,音素的重复使用,使得诗句有了音乐美。第二句中femme, j’aime和m’aime中,[m]的使用,增加了流动的感觉。第三、四句中[m]和[n]的使用,体现了“我”梦中的朦胧不清与情感流动。从第一节第二句到第二节第一句,每句的开头基本都在语音上呼应了上句的末尾,如:第三句末尾“ni tout à fait...”与第四句开头的“ni tout à fait...”相呼应;而第二节第一句开头的“... me comprend”则与第一节最后一句末尾的“me comprend”相呼应,这略微有些与古语中顶真的修辞相近。这样的语音结构使得句子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诗义中的缠绵之感,这时的语音就牵连着意义层次。

在第二节中,每句中开始的主语都是“elle”,且第三节第一句又是以“elle”开始,语音整齐划一,且二、三、四句中都以“...elle seule...”为开端,又增加了第二节的语音整齐性;要提到的是,二、三句中“elle seule”后的“hélas”与“et les...”在语音上有着近似相同的发音;而这四句中,从第一句的“coeur”,第二句的“d’être”,第三句中的“moiteurs”,到第四句中的“rafrachir”,以依次递减的形式排列,都以[r]结尾,这又是语音上的一次有趣的统一。这些语音上的特点使得诗节处于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体中,产生和谐之感。

这首诗通篇存在大量的[l]、[m]、[n]、[r]的音素,使得梦境充满流动性,有一种神秘之感。

当然,不只法国的诗歌存在语音层次上的创造,中国的诗歌也不遑多让。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知道在中国的诗词中有“平仄”之分,“平”是指平直,而“仄”指曲折,四声调中除了“平”之外,其他三声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声运用遵循一定的格式,这便是“格律”。人们通过对平仄声的合理排列配置,使诗歌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五律诗首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语音节奏排列,颔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颈联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尾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这首诗属于仄起平收的格律。举以上两例是为了说明在语音层次上对诗歌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诗歌的价值。

语音层次是其他各个层次存在的基础,因此语音层次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语音层次理论运用得当,我们会对诗歌有更新颖的理解角度。

参考文献:

[1]郭永健.文学现象学――英伽登《论文学作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诗歌作品范文4

悬瓮山松绿,

送来水如玉。

龙失凤不倒,

撑天柏有功。

正看羞含笑,

侧望笑带哭。

沙尘挡日寒,

略看频回头。

春冷避暑山庄

京城柳已新,

燕窝仅松青。

棒槌插寒山,

瘦水照枯枝。

承德赋

山峦龙盘,

城墙鳍展。

内外平川,

树被草毯。

湖碟河练,

飞檐风卷。

塔耸指竖,

龟蛙神满。

辉煌礼化,

壮烈军胆。

日落日出,

阳光灿烂。

松挺柳舞,

春花人间。

我看见黄山

我看见山下石

我知道

那是支撑你万丈身躯的脚跟

我看见岩上枝

我知道

那是你伸出拥抱世界的手臂

我看见舒卷云

我知道

那是你飞凌霄汉翅膀般的衣

我看见碧天峰

我知道

那是你任何时候都不低的头

我看见晨月亮

我知道

那是你永远带着微笑的脸庞

我看见夜明星

我知道

那是你远眺未来雪亮的眼睛

我看见红朝日

我知道

那是你魅力四射多彩的青春

仁化丹霞山

丹霞落岭南,

神奇向霄汉。

叠彩仁化地,

风情千万山。

青藏铁路

贴着大地母亲的胸脯

奔向地球最高处

又云路

原上原下更畅通

乘着长城吹来的东风

驶向至巅的雪域

太阳红

回首春水遍神州

天安门

那是安在天上的门

看得清地球和星系

那是站在地上的门

扎根祖国的陆地和海底

流淌门前的金水河

连接着海浪和雨云

河上弯弯的金水桥

通向无垠的平原和山岭

那不褪色的大红灯

辉耀着悠久的文明

那高昂的五星红旗

把太阳升起并送上天顶

红旗红旗旗帜旗帜

由人民和伟人举起

红旗红旗五星五星

是时代为你不断地增辉

河西走廊

莫说古道遥,

神鹰铁公欢笑。

月亮不再远,

飞船巡天报告。

不只丝绸舞,

客货天下竞跑。

劝怨事俱往,

酒香春风齐飘。

鹰潭龙虎山

轿车如鹰飞千里,

健儿展翅龙虎背。

一串奇峰玉带系,

满腔凡尘碧空净。

敦煌

阳关以西故人堆,

琵琶弹得春风驰。

大漠孤烟化彩锦,

丝路鸣沙变金星。

壶口瀑布

争做壮烈

欲夺壶口飞

天无闪电

黄雪卷惊雷

谁愿尾随

只追赶前行

杭州西湖晓色

睡眼惺忪

在淡淡的晨雾里含羞

柳丝如发

在微微的清风里柔拂

水似面容

在静静的霞光里润红

峦胜胸脯

在甜甜的呼吸里起伏

登塔西湖畔

才如煮

上到塔顶处

得尽浩荡风

别叶目

高层环四周

眼收天下绿

上海东方明珠

尖卷云海朵朵涛,

珠落银河颗颗俏。

满目东风宇宙花,

回首没了尘埃草。

嘉兴乌镇

老街四合深巷静,

古河十交乌船轻。

条石立木水浮窗,

长天飘花雁飞文。

千岛湖

一路群山一程绿,

新的路厂新的屋。

千朵芙蓉千顷波,

鲜的太阳鲜的风。

登千岛湖梅峰揽胜

阳光灿烂正当午,

倦意顿消上梅峰。

诗歌作品范文5

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写诗、读诗、评诗的人还有多少?诗歌是不是真的衰落了?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上,诗人、诗评家和爱诗者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

作者多了,名家少了

诗歌界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的诗歌作者队伍人数在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以上传统诗刊发表作品的新诗作者约有60多万人,旧体诗作者有200多万人,每年发表诗歌几十万首,而近5年来,网络诗人更是多如繁星。但与过去相比,特别优秀的诗人,即所谓名家少了,优秀的作品更是罕见。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认为,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大众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高科技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娱乐品种越来越多,诗歌自然而然从中心走向边缘。

张同吾说,尽管如此,我国诗坛内部仍是一片繁荣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作者仍然痴迷于诗歌创作,诗歌协会内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的诗坛还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官员诗人”和“企业家诗人”多了。不少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有了闲情雅趣,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创作诗歌表达内心的感触。还有一些干部一直坚持创作,比如这次参加诗歌节论坛的朱增泉中将,作为军中的干部,他写出的诗也相当漂亮。而那些名牌大学毕业后下海经商成功的“儒商”,也不忘对诗歌的爱好而坚持写诗,他们经济实力雄厚,常常自己出资出版诗集。

二是诗歌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沉寂后,21世纪以来,诗人们在追求审美的多样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逐渐走出了过于朦胧和晦涩的误区,重新回归诗歌的“真、善、美”。默默耕耘且拥有一定实力的诗人多了起来。

诗人群体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局面,诗坛中的活跃分子既有朦胧诗人余脉、知识分子或学院派主力,也有泛口语写作的新生代诗人,他们各自的诗歌主张不一,风格不同。

作品多了,读者少了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日趋控制人们闲暇生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诗歌。诗歌的读者群日渐凋零。张同吾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确实有衰落的趋势,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读者数量大大削减。

即便这样,仍然有坚持用心感悟生命的“真性灵”作家在诗歌的园地里辛勤耕耘。近年来,诗歌作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过去多了起来。

表面上看,现在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不多,出版社对诗歌也缺乏热情,公开发表的诗作有限,但民间的诗歌报刊和自费诗集以及网络诗歌却红红火火,作品不断问世。“民间”诗人们在圈子内部相互交流,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定期保持联系,互相阅读、评价作品,但在圈子之外影响甚微。

颇有影响的《诗刊》主编叶延滨分析说,20世纪80年代,一首好诗全国人民都传看,那是因为当时开始提倡思想解放,许多新观念成为诗歌的内容,比方说反腐败、环保、科学是生产力、冤案等等都成为诗歌的热点。随着时展,诗歌曾担负的新闻、政策、民情表达等附带作用,都在正常渠道得到了宣泄,诗歌为诗歌爱好者所关注而不再是大众的聚焦点,换句话说,诗歌回到了文学本身,这是诗歌读者减少的最根本原因。近年来一些诗人在关注诗歌本身创新的时候,忽视了大众读者的感受与接受,也直接导致读者减少。

叶延滨说,以前,一条“古典诗歌和民歌相结合的道路”全体诗人都在走,现在作者创作风格和流派多了,作品差别也大了,每一种样式甚至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读者群”,各个读者群之间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而这些读者都不是普通的读者,往往也会写诗和评诗。这种态势,使诗坛从金字塔式变成平面花园式,而其受众与过去相比,规模小了,水平高了。

有诗评家尖锐地指出,有了民刊和网络两块自由阵地,发表几乎不受限制,鼓励了“小圈子”诗人甚至已经有所建树的诗人的创作热情,有的诗人一天能写几十首,但仔细一看,却难以发现真挚感人,让人动心的诗句,多的是重复的意象,重复的立意,重复的比兴,当然得不到广大诗歌爱好者的青睐和共鸣!这也是诗歌读者减少的原因。

传播渠道多了,传统刊物少了

当前,诗歌传播渠道正在从单一的传统纸质刊物向民间刊物、民间沙龙、互联网、手机等多种方式发展。网络诗歌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在纸质媒体上发表的诗歌带来很大的冲击,传统诗刊数量逐渐减少。

叶延滨说,用纸张传播的传统刊物和民刊都在向网络转移,阵地越来越小,民刊更多地汇流在网络上,一些传统刊物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络促进了诗歌的传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网络诗歌版图的不断扩张,名家、新人,精品、习作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参与编辑诗歌电子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浏览和评点诗歌作品,在网络上畅通无阻地宣泄自己,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强,诗歌作者与读者之间可以更直接、更充分地交流。

记者在网上浏览发现,个人诗歌网站多了起来,主页上不仅有诗人自己的个人简介、照片、诗歌作品、创作观点,还能看到别人的评论,具有了“互动创作”的新特点。比较活跃的网络诗人多是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而写作执着、作品风格成熟的网络诗人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诗歌网站这一新传播媒体的成熟见证和推动了中文诗歌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批著名的诗人也开始通过创建诗歌网站来阐释诗学观点,聚拢写作人群。目前以围绕在核心诗人周围为特点、较有影响的诗歌网站包括:韩东的“他们论坛”、伊沙的“诗江湖”、陈先发的“若缺论坛”、余怒的“不解论坛”等。这批诗人通过网络宣扬自己的诗歌主张,如“若缺论坛”率先提出“兼容汉诗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观点。一批新锐诗人也通过个人博客网站扩大着自己的诗歌影响。

网络诗歌的勃兴,使得诗歌的传播体系显出空前的繁荣与庞大,而且更加驳杂。有学者指出,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到纸质书面传播后的又一次大飞跃,是诗歌传播史上的深刻变革。这种新媒体在改变诗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

诗歌复兴指日可待

叶延滨说,中国有悠久而优秀的诗歌传统,李白和杜甫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名片。

诗歌作品范文6

【关键词】新诗能力培养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二、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怎么学

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悟是诗歌感悟。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