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超市范例6篇

建材超市

建材超市范文1

04年9月11日

今天,我和妈妈去建材超市买东西,只见这个超市很大,我想里面一定有很多东西,果然一进门,就看见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木地板,沙发,淋浴房等等,真是应有尽有啊!我激动地东瞧瞧西逛逛,乐此不疲!最后,虽然我们只买了一只盘子,可是我心里很快乐!就这样,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了。

建材超市范文2

[关键词]建材超市;存货;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36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02

1 目前建材超市存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材超市大部分采用软件做账,而出纳一般采用手工做账。有些企业往往出现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担任的现象,这加大了财务舞弊风险。

1.2 存货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采购人员对市场不熟悉,采购前未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也未与一线销售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不了解市场上货品的价格波动情况,也不清楚畅销和滞销商品情况,从而导致有的产品进货价比市场上卖的价格还贵,甚至出现供需矛盾。

(2)在采购商品时未严格执行采购相关流程。采购人员未制订预算或采购计划,已制订的计划未办理相关采购手续,在写采购申请单时未严格填写信息,导致采购员对上次采购的商品价格及现有库存情况无法准确掌握。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商品库存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超市积压了很多存货但顾客却买不到想要的商品。

(3)未签订采购合同。部分商品在采购时未签订采购合同或购销协议,导致商品售后服务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产品在购买时虽签订合同,但合同内容不够具体,很多都只是浮于表面。

(4)缺乏对采购人员监督的制度。存在部分采购人员与厂家代表勾结吃回扣,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同时,部分采购人员利用自己与厂家的关系,直接为自己亲友进货,导致市场控制混乱,泄露商业机密。

1.3 存货保管过程中的问题

1.3.1 存货入库

有些存货的入库只由仓库管理员或门市部相关人员点数,采购人员并未到场,验货过程中未认真核对存货的品名、型号、颜色、数量以及价格等信息,导致在销售产品时才发现产品存在色差或损坏等情况。

1.3.2 存货保管

建材超市存货商品品种繁多,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特性,这对保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建材超市为节约成本,一般选择年龄偏大、学历较低、没有仓库管理经验的人来进行管理。很多超市没有自己的升降式叉车,货物的搬运主要靠手工,存在人为损坏货物的情况。

1.3.3 存货盘点

存货盘点业务存在不科学现象。存货是建材超市最重要的资产,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及规格多等特点,因此其盘点是一项十分艰巨且繁杂的任务,需要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建材超市涉及的存货数量和种类繁多,每月都盘点所有库存商品,因此,核对账目是不现实的。需区分重点物资与一般物资的盘点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盘存。

1.4 存货销售过程中的问题

货物售出后由收银台打出销售单,仓库凭销售单发货。建材超市的仓库管理人员,在发货时只是简单核对商品数量,而很少核对商品的质量、颜色及型号信息,这可能导致错发货物现象。

建材超市每年都会做很多促销活动,有些促销是厂家支持的,有些则是对过时、残次品进行处理的促销,以优化产品结构为目的。但超市销售人员一味热衷于厂家支持的促销,忽视对处理品的促销,长期积累,导致超市存货结构不合理。

2 建材超市存货内部控制改进策略

2.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2.1.1 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

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存货的全过程,或全过程中的某个重要环节都需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分工负责,以起到监督控制作用。例如存货的验收入库工作,应由采购员和仓管员同时验货,且需共同签字,才能交由财务做账;盘点存货时,应由本部门的人员负责盘点,同时还需一人(与该部门没利益关系)进行监盘。

2.1.2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采购、保管和记账工作要有不同部门负责,且部门之间相互监督。财务部门对仓库的稽核一方面可通过盘点实物,另一方面可核实验货单和销售单,并审核已销售未发货和已购买未入库商品的情况。按会计制度规定,存货至少应每季度盘点一次,财务部门参加的实物抽查盘点,至少应每年年终时全面盘点一次,以保证账实相符。同时,对价值较高、体积较大的产品应一个月盘点一次,及时处理存货,更新产品。

2.2 加强存货采购的内部控制

第一,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采购人员对市场行情的考核力度,并将采购人员与一线销售人员的沟通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中。

第二,严格执行采购相关流程,落实计划申报的可预见性和实效性。采购人员要在采购申请单中明确写出采购价格和现有库存,并注明库存损坏的情况,认真核实物资计量单位,由店长或经理随机抽检采购人员的采购申请单。

第三,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责任,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水平。

第四,对采购人员实行轮岗制度,完善采购制度,将对人的完全胜任转变为对员工的合理胜任,并加强制度牵制。

2.3 制定合理的存货保管制度

2.3.1 存货入库

商品入库时,仓库保管部门要检验存货的品名、型号、颜色以及数量等信息,审核采购申请单、供应商的销售单,并与实物一一核对,核对无误后才能验收入库,开具并打印商品入库单。入库单需仓库保管员和采购人员共同签字。商品入库单一式三联,一联由仓库保管人员留着备查,一联交给采购人员,另一联交财务做账。直接入门市的获取也要由门市负责人和采购人员一一清点,方可入库。对于无法入库,直接运抵使用现场的货物,要由采购、质检、仓储及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到现场验收并签字,打印入库出库单,交财务做账。

2.3.2 严格执行仓储保管流程

第一,仓储人员按照仓储保管规程,分类保管存货并及时填写储物卡;仓储部门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对违反规定造成的损失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按照相关规定及物品价值和事故等级,交由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二,采购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及以往的经验,在年初拟定各类存货的最低储量、最高储量,并根据各个季度的完成情况适当调整,确保存货量的合理性。

第三,从仓库调拨商品到门市需及时填写调拨单,由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及时由仓管保管员做好记录,保证仓库、门市的库存信息均准确及时。

第四,对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存货质量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禀报,合理处理,减少成本积压。

第五,定时对仓库保管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的仓库管理知识和理念。

2.3.3 采用先进的存货盘点方法

存货作为收发频繁的流动资产,需要定期、不定期地清查盘点库存情况。结合建材超市存货的特点,可采用ABC分类控制法。盘点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以及经技术鉴定需报废的存货,应按授权权限范围由公司领导批准处置。同时对重大存货的处置,应按照公司章程,经管理层批准后处置,公示处置结果,并进行备案。

2.4 完善存货销售流程

建材超市范文3

我国从1992年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当时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这6个城市和深圳等5个特区,每个城市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1999年7月,国家经贸委与外经贸部联合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将开放地域由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国务院特批的个别企业,外资股份可超过51%,股权最高限制是65%。《办法》对于设立合营商业企业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在每个城市的开店数量不能超过3家。受此限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百安居一共在全国范围分布了八家连锁店,欧倍德则是四家。2001年12月11日起,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将在入世后两年内放开对外资进入零售与批发业的股权限制和地域限制;政府逐渐将税收规则平等化,取消批发市场的包税制;取消中外合资零售业的限制,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及连锁商店,同时也将放宽外商独资商店2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限制;分销和零售业将在入世5年后允许外资控股65%。百安居在其目前筹划或者执行的2003年计划中,增长是达到15家,即是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7家连锁店的建设。

实际上,目前这些国际建材零售巨头在中国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至今,在国内所开的大型建材超市中有三分之二不赢利。建材超市占我国建材市场的份额仍不超过5%,这其中还包括国内的建材连锁超市诸如东方家园、好美家和一些地区性建材超市。即使在建材超市业态发展最快的上海,市场份额也不超过20-30%。虽然在上海的消费者已开始习惯像在超市购买日用品一样在建材超市购买家居建材用品;在深圳,自从2002年3月百安居罗湖店落户以后,以往热闹的传统建材销售区域八卦岭已日渐萧条。但在我国全国范围,沿海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城市还没有大型建材超市。在我国,主要的市场份额仍为传统的摊位制建材市场所占据,摊位门店租赁、仓储批发仍是建材市场的主流模式。从1996年我国第一家建材超市天津北方家居开业、1999年6月百安居率先在上海开办连锁店至今,建材超市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更多的是一种消费观念上的改变。但就如宜家家居接待的顾客更多是参观者一样,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尚未形成一种习惯在建材超市购买家居建材用品。国内传统的经销商销售模式根深蒂固,在WTO政策全面开放之前,目前无论是在店面数量亦或是在产品价格、物流配送方面,建材连锁超市的业态优势远远还未发挥出来。于是,我们不妨将国际建材零售商在中国的全面扩张之前的阶段称之为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们带来了观念、熟悉了中国的市场环境、通过筛选逐渐调整供货结构及进出口产品比例(百安居70%的产品供货来自我国国内。)。

2002年我国建材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580亿元。预计"十五"期间住房装修产值将以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全国装修建材需求有望突破6500亿元。如此之大的市场容量是这些国际建材零售商孜孜以求、布局圈地的根本。而无论是在资金、管理、业态模式各个方面,国内传统的摊位制建材市场都难以与之竞争。为了加速扩张,这些国际建材零售商采取了包括:与国内知名涉及建材的大型企业合作,如欧倍德与海尔集团合资成立欧海家居有限公司;百安居与北新建材在深圳合资开店。与房产商的合作,建材超市与房产商结盟,为开发全装修房提供团购材料,如百安居与上海复地集团。与商业地产商合作,如百安居、欧倍德借助大连万达集团在国内的地产资源优势开辟店面等等。

建材超市范文4

关键词:建材物流;业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U214 文献标识码:A

一、建材物流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建材企业集团的构建群体上马,带动了建材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物流配送的快捷直达将会发挥良好的作用。建材物流业在依托建材主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开始借助于建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推动力,去实践建材物流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建材产业与建材物流业的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我国建筑业的粗放式管理,使建材物流中许多环节都处于全行业混乱状态。比如采购环节,“潜规”横行,“暗箱操作”,导致采购费用居高不下。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入现代物流理念与技术,加快产业供应链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把现代物流业纳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根据经济发展要求,选择适宜的建材物流模式,推动中国建材产业规模经济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建材物流市场业态变革分析

建材物流业态即建材厂商商业模式,是指建材厂商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是零售活动的具体形式。通俗理解,业态就是指厂商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业态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商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建材物流也日渐繁荣和规范,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多种业态共存发展的格局,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建材摊位市场型、建材连锁超市型、建材市场联盟型、建材品牌专卖店型、建材综合批发市场型等。

1.建材摊位市场型

建材摊位市场是中国传统的建材市场形态,业主或经营者在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的面积内,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一定的的资金,在一定的面积内,经营着一定品种的建材。作为摊位经营形式,投资少、门槛低,市场准入及退出方便,可以吸纳众多的经营者;自采自销、选购灵活、可以吸引众多的低收入消费者光顾,使其有生存的客观条件。

(1)摊位制建材市场的优势

首先,摊位制建材市场是一种源于我国传统集市贸易的有形市场形态,市场培育时间长,品牌的堆积效应也较大,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基本适应我国目前相对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几千年来老百姓传统的消费习惯,在我国生产和流通集约化未完成及老百姓的传统消费习惯未发生改变之前,它仍是一种颇具上升潜力的业态形式,绝大部分产品进入流通还有赖于市场这一快捷和方便的渠道。

其次,在经营体制方面,摊位制市场的每个商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自负盈亏,最大限度地对自己的经营负责。因此,他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市场动态,获取市场信息,对市场的敏锐性及经营管理政策的传导性比在一个经营主体下的商场、超市要敏锐得多,对市场的反馈与回应也要迅速得多。

(2)摊位制市场的劣势

由于摊位制市场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商户自主进货,市场的开办者尽管可以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一系列的质量监控手段来防止假冒伪劣商品的进入,但从监控成本、监控程序等要比超市高昂、复杂和间接得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市场成为伪劣产品的集散地、藏污纳垢的避难所。此外,市场的分散经营的状态导致其缺乏统一的售后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对市场的信任程度降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流通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市场这种落后、粗放的经营方式必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它的发展也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建材连锁超市型

建材超市是国内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型业态,从1996年底我国第一家建材超市创办至今,建材超市数目呈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英国百安居、德国欧培德等国外著名建材零售业巨头在此领域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而国内一些实力企业也闻风而动,大有取代摊位市场之趋势。建材超市就是在仓库里卖建材,建材超市具备货真价实、购物环境好、退换货方便等优势,一般品牌都以能够进入建材超市为荣。建材连锁超市对商品的品质和物流服务要求都很高,建材连锁超市一般提供免费班车、集中配送物流服务,并且有知名装修公司与超市共同为顾客提供从设计到采购、配送、装修一条龙服务。

3.建材市场联盟型

建材市场联盟是由一批建材生产商、销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建材大市场等组成的装饰建材联合采购营销网络。各地建材市场通过联盟,建立营销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于更加齐全的货品和更加快捷的物流,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2002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个建材市场联盟―国际建材物流与采购联盟在山东青岛保税区天悦国际建材自由贸易城宣告成立。该联盟是集建材生产商、销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建材大市场组成的建材联合采购营销网络。主要是采取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两相结合,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三位一体,国际供应网络和国内营销网络双向互动,实现集中采购、直销产品、便利客户的先进模式。

4.品牌专卖店型

品牌专卖店是指只销售一类产品,如地板,或只经营一个品牌的商店销售模式,它大约占建材市场份额的10%左右。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品牌建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热切关注。建材品牌专卖店已成为建材市场的亮点,成为建材物流的重要模式。但是在同类商品品牌差异存在情况下,消费者一般需经过一番比较方能得出鉴别。因此,品牌单一、规模不够成为限制专卖店的因素,不少专卖店在向专业店方向发展。品牌专卖店一般只经营一类具有精妙的设计、精致的工艺的高端建材,品牌专卖店丰富了国内家居建材市场的业态,满足了消费者对优雅、纯正、时尚名品的追求。纵观国内品牌建材市场,在都市人追求生活质量和注重豪华风格的推动下,品牌专卖店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加大建设品牌专卖店的力度,大面积铺设品牌营销和物流服务网络。

5.综合批发市场型

一般规模较大,位于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边,商品种类集中、价格低,以批发为主,占建材市场份额的20%左右。目前,国内投资超亿元的建材城有60多个,还有数千个规模不同的建材市场。较有代表性的是天津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以其批发、零售、推广、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经营特色,目前已形成覆盖天津各地区市场网络及终端市场的物流配送基地,建立起了规范的建材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同时,综合发市场的配送中心依托大市场提供的巨大的展厅和丰富的商品使消费者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可使消费者的选择变得简单化。消费者一开始并不需要在市场内漫无目标地观看,而是可先直接到配送中心,根据所买商品,到该类商品的工作台前,通过电脑和商品目录查寻,选出目标以后。再到市场该销售商处看货,并且通过配送中心和商家的询价对比,这样消费者就可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了。由于进入配送中心的商品质量和价格是经过了配送中心的严格把关,杖绝了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价格欺诈行为,使消费者打消了以前对批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和价格混乱的疑虑和担心,再加上配送中心一整套完善的配送和售后服务措施。使消费者真正做到了买得放心。买得舒心。可以说,建材综合批发市场通过资源整合、增值服务等方式,借鉴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是完全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

三、建材物流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建材物流业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重点扶持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建材物流园区(基地)以一种崭新的模式进入建材物流领地,并将成为引领建材物流发展的新潮流。国内正在规划建设和已建成的建材物流园区(基地)有十余个。总而言之,随着消费模式的转变,建材市场的发展形态近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单一的摊位市场到建材超市,市场形态发生的变化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多元消费模式共存带来的方便和惠利。随着一些新兴的产业形式,比如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开设和启动,使得建材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摊位市场,建材超市,市场联盟等这些市场形态都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大众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革。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皖锦.建筑业的新宠――建材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3-23(008版).

建材超市范文5

项目介绍

积压装修材料超市,专营企业和个人手中剩余的建筑、装修材料。既可面对建材经营者、企业,也可面对普通的家庭装修者。

操作方式

据王选松介绍,积压建材交易中心的经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收集到各种积压库存建材的信息,然后在网站、报纸等媒体,寻找买家,交易成功后再收取一定的中介费。另一种是用现金将别人积压的货物盘下来,然后转手,从中赚取差价。

考虑到资金、品牌、库房等种种条件的限制,积压建材超市最好采用中介的形式。货品在卖出前,仍存放在卖家处,经营者只收集供求信息,通过网站或实体店。

积压建材交易超市的前期投入并不高,包括广告、网站建设等,总计大约8万元左右。而经营这样的积压建材超市的关键是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不但要找到哪里有积压的货物,还要能尽快找到买家。

市场前景

由于楼市持续低迷,许多建材商经营困难,面临资金压力,甚至考虑转行,急需将手头的库存变现。开一家专门接手这些积压建材的公司,或者帮别人把积压货物变现,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他们手中的积压建材销售,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一般家庭装修房子之后,通常都会剩下不少装修材料,有的无法退货或是退货太麻烦。而在装修中又往往出现某些材料差一点的情况,由于建材一般都是成箱成捆销售,有时因为差一点点,不得不买下整箱,十分不划算。现在,消费者可以把手头剩余的材料到积压建材交易中心网站,寻找有需求的买主。或者通过估价后卖给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来处理。从供求两方面看,积压装修材料超市都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经营建议

1.最好采取网站和实体店相结合的方式来经营。网站用来大量的供求信息,实体店则作为小宗产品销售和样品展示的平台。

2.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如可在淘宝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上开网店,在当地的论坛尤其是建材、房地产、装修等方面的论坛上信息等。

建材超市范文6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利弊;经济;环境;文化;

0. 前言

从第一幢超过100m的现代建筑――纽约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落成算起,世界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已逾两百年。两百年来,超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时至今日,世界上超过百米的建筑已有千余座。我国的现代超高层建筑虽然是改革开放之后建设的,发展不过短短30几年,但超过百米的建筑也有200多座,相当于今天美国同类摩天大楼之和。而在世界现役十大高楼中,中国就占据了五席。除了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在阿联酋迪拜,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第七和第九高楼分别位于中国的台北、上海、香港、南京和广州。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除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外,各大中城市都有超高层建筑的规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总结前人,再评超高层建筑的利弊,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超高层建筑与经济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社会需求又是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主因。但透过社会需求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其后的经济基础本质。历史上每一个撼动人心的雄伟建筑,无不与当时领先世界的国家相关。从强盛的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那高达149.6m的千年金字塔到1884年世界之都巴黎落成的埃菲尔铁塔,再到1931年取缔伦敦成为世界新经济中心的纽约帝国大厦。今天,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东南亚、中国、西亚一座座高楼不断刷新着世界第一高度的纪录。从目前的规划来看,未来的20~30年内,世界高楼的建设热潮仍将由亚洲的西亚和中国引领,超高层建筑仍将是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风向标。

然而,由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提出的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的概念则认为大型工程的兴建往往与宽松的政府政策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有关,但当过度投资与投机心理而起的泡沫即将危及经济时,政策便会转向紧缩以应对危机,从而使得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政策与经济转变的先声。未来,在亚洲仍将有超过800m的超级摩天大楼的兴建,我国大陆地区也有600m的超高层建筑在建或者拟建。亚洲的摩天大楼能否逃出这一“魔咒”,我们将拭目以待。

图1 世界及中国大陆在建及拟建超高层建筑 图2 台北101大厦夜景

2. 超高层建筑与环境

超高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会对城市的区域风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超高层建筑体型高大,其周围极易形成较强的气流,使大楼出入口处常产生较大的风速,影响路人和行车的安全。大量玻璃幕墙容易在局部区域造成强光反射,形成光污染,影响行车安全和居民的正常休息等。超高层建筑内部热量聚集多,集中排放负荷大,造成城市局部气温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形成热岛反应;2)超高层建筑窗户多数采用密闭型,只能通过人工方式提供换气功能,往往存在较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由于超高层建筑多为高档写字楼,竞争压力相对较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生活单调、工作紧张容易对使用者心理造成一定不良影响;3)根据建筑能耗调研结果。我国一般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大约为20~60kwh/m2,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大约为70~300kwh/m2,其中商场类建筑能耗水平约为200~300kwh/m2,高档办公楼大约为200kwh/m2,宾馆饭店类平均在100~150kwh/m2。这说明,随着建筑体型的增大,实现同水平的室内环境品质,超高层建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然而,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人口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尽管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有着种种的矛盾,但本文认为超高层建筑的一个明显优点就是它节约建筑用地的潜力巨大。纽约、东京、香港这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人口稠密,无不挣扎在有限城市建筑用地与人口增长的巨大矛盾中。但是林立的高楼缓解了这一矛盾,以香港南部海岸的海怡半岛花园为例。该小区占地仅15公顷,却容纳着4.5万人口,密度很高,住宅平均接近40层,基本都是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我国大陆的两个超级城市北京和上海,快速膨胀的人口,有限的城市用地,使得房价高居不下。除了在垂直空间寻求解决方案外,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同时,在节约建筑用地的前提下,城市还能留出更多的绿地公园服务市民,改善环境。

3. 超高层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人类梦想的反映,是一种价值观和美学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的现代建筑,是符合西方美学观和价值观的。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几千年来有着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然而,在西学东渐的百年历程中,这些标志中国文化的建筑却被掩盖地不见踪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与材质厚重的建筑材料难以有效的结合。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屋顶、门楣的造型,适合于采用木材等材质轻韧性好的建筑材料,这样既烘托了建筑内部空间,又不会过分增加结构的重量,而且传统的卯榫连接方式从力学来讲属于柔性连接,具有较为良好的抗震性能,虽然集众多优点于一身,但是不得不看到,与材质来源丰富的混凝土相比,木材再生周期长,且用于建筑消耗极大,不利于环境和生态。但是,如果用混凝土构筑同样造型的庑殿、歇山等传统中式屋顶,钢筋混凝土材质的重量将是木材质的4倍!而且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结构构件造型美观和空间立体美感,装饰复杂,如果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施工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难道真的就难以找到超高层建筑与中国文化交集吗?答案是否定的。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中西合璧范例(见图2)。建筑层层收进的造型,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竹,将竹的造型应用于建筑给人以坚固但不失灵巧的美感。而单独取出建筑中的两层又好像一个阿拉伯数字“8”,与中国方言中的“发”谐音。而建筑的整体造型又像一座巨型的中国塔。建筑师李祖源,以一个东方人的审美观,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和设计技术,像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与现代融合的独特魅力。

文化犹如一瓶陈年的佳酿,在历史的积淀中只会愈久愈醇,在时间的砥砺下,更犹如凤凰之涅,历久而弥新。超高层建筑肯定不会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终点,能否让中国文化在超高层建筑中传承与发扬,也将是当代与未来中国建筑师的世纪重任。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上个世纪的经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保护和修缮,致使众多的古代建筑因为城市发展而被现代建筑所取代,破坏了原有的古城风貌与历史遗迹,从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保持民族特色,维护古建筑周围景观,保持城市中古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也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超高层建筑的基本方针。

4. 超高层建筑在中国的未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中有限土地价格飙升,从而使投资建设高楼的浪潮不断上涨,超高层建筑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组成部分。2011年6月21日,上海绿地集团在武汉公开介绍了全球第三高楼606米武汉绿地中心大楼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将加入超高层建筑“俱乐部”,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的5―10年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热潮仍将持续。

发展超高层建筑是经济与科技创新的需要。在科技创新方面,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的普及,其他新兴建筑材料的出现,以及施工技术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这些无不是适应现代大型、超高层建筑的需要。也唯有社会需求的大型工程项目才更能体现出这些科技进步的价值。

发展超高层建筑是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初,中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对未来进一步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了目标: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方面,提出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特别是东部较发达地区,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方面,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方面,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化、区域集聚和人口集中的进程仍将继续,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也将日益体现高效节约、优化开发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超高层建筑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其发展势头也将更为迅猛。

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我们发展超高层建筑。尽管肆虐西方的恐怖袭击,让欧美发达国家的众多超高层项目叫停。这与西方国家多年来奉行霸权主义与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双重标准不无关系。我国是一个历史上经历外强,又逐步依靠自身力量走向独立富强的发展中大国。外交上一直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让我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而在国内,刚刚完成“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十二五”的伟大蓝图又紧锣密鼓地展开,民心求稳,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国际、国内形势让我国有了一个十分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为我们扫除了对超高层建筑影响和破坏最大的人为因素。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