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效率范例6篇

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范文1

关键词:政府效率的本质 政府效率的结构和数学关系

一、政府效率的定义

管理学上的效率本来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研究政府工作效率,既不能象管理学那样简单化理解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不能只注重服务对象对政府工作速度单方面的主观感受。因此,要衡量一个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必须首先给出科学的行政效率的定义。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埃默森关于“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作适当的工作”的效率原则,行政效率应当是指行政机关用合理的时间、以合理的代价、正确处理行政事务并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因此,行政效率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速度、成本、行为的正确度。

(一)行政行为速度。wWw.133229.cOm办事速度是效率的外在表现。但是,就行政效率而言,并不一定是越快越好,而是指时间使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的时间标准是指行政服务对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间的结合。所谓希望的快,当然是越快越好,即时即刻。所谓可以接受的慢,是指行政服务对象的希望底线,即不因政府工作的周期破坏其原定的计划,或者付出额外的成本。通俗地说就是不至于“坏事”。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是比较理想的。一方面,政府机关不需要为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十分必要的速度而支付不合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会对服务对象造成任何意义的延误。

(二)行政行为的成本。政府处理问题的投入成本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大致包括三个部分:行政设施成本、行政制度成本、行政人员成本。如果政府机关处理某个问题速度很快,具体的服务对象评价为效率高。但是由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与处理该问题的最后社会效果不成比例,就不能认为该政府运作具有高效率。例如,某地通往某旅游景点的公路年久失修,经常发生堵车和游客被围困在旅游景点的现象。当地政府于是派出专机免费疏散被围困的游客。如何评价当地政府的工作效率呢?对被围困的游客来说,政府办事效率高。如果是非常特别的情况,如涉及人的生命安全,作为既定的应急措施,这样处理没有问题。但如果通过及时维修公路能够解决的问题,却不及时维修公路,而是等到游客被困再派出飞机来解决,就不能得出结论说这里的政府运作效率高。

(三)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处理问题的效果是行政目标的核心。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实现和增加服务对象的合法利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成本也好、速度也好,只有同效果联系起来考察才可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对于抽象行政行为而言,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是指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各种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充分兼顾相关利益群体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行政效果是指行政机关对管理(服务)对象所作出的行政决定合法、合理、公平、公正。

二、行政效率三要素的定量分析

(一)行政速度的定量分析。

合理的行政速度是指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所花费的合理的时间。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的时间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制约:

1.行政程序设计的工作环节。行政工作环节由内部工作环节和外部监督环节两部分构成。在这些环节中,有的是必要的环节,有的是选择性环节,有的可能是不必要的环节。对一个行政环节作出必要与不必要的判断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需的。行政机关多倾向于增加内部环节而减少外部环节。从速度和经济成本而言,内部环节优于外部环节,但从正确度而言,外部环节优于内部环节。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倾向于简化内部环节,而适当加强外部环节,即所谓“扁平式”管理。

在政府行政行为中,强化外部环节除提高正确度之外,还可以减少行政行为的外部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其中相对人参与、科学论证和监督三个外部环节是保证行政行为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必要措施,但又是特别耗费时间、影响行政速度的环节。因此,每个办事环节需要花费的时间、可以节省的时间,成为影响行政速度的变量之一。

2.行政机关设施运行的有效性。处理行政事务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是否能处于有效运行状态,是决定行政工作速度的重要条件。愿意以及能够付出多少财政性资金维持行政设施的高效或者有效运转,是影响行政速度变量之二。

3.满足行政服务对象需求的时间。对公民来说,到政府机关办理有关事务,有一个时间预期。合理的时间预期上限是同类公共机构提供同类服务所能达到的最短时间,下限是不损害其他正当利益,以至于放弃正常申请而转入非法行为或者寻租。如果申请人通过计算,发现来政府机关办理该事务付出的代价包括时间与所得到的利益相比不经济而选择放弃或者以寻租等违法方式办理,那么,政府机关的该项工作就是无效率的。因此,在许多场合,违法现象或者行贿现象和行政效率成反比,申请数量和行政效率成正比。

4.法定期限和承诺期限。法律对具体行政行为多有期限要求。但法定期限只是最低限度。设定最低限度基本原则是:不保证、也不排除最快,只保证遏止最慢。因此,法定期限只是考量行政效率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承诺期限通常是在法律没有规定期限的情况下出现。如果法律规定了期限,行政机关再作出承诺,那么承诺期限必须少于法定期限。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一般没有期限要求,但在许多行政机关有内部规程,大致规定工作期限。

5.行政人员的素质。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是保证行政效率的关键。行政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熟练程度和工作责任心两个方面。业务熟练程度主要取决于行政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工作责任心主要取决于道德水平和利益制约机制。一个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评价结果,构成影响行政速度的另一变量。

(二)行政成本的定量分析。

行政成本是行政效率的基础,正如投入是产出的基础一样。行政成本是否合理,是计算行政效率的出发点。什么是合理行政成本?就是要与行政行为的效果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让纳税人相信,花这么多钱,养这样一个机构,办这些事情是经济的、正当的。一个高效率的组织其运行成本必然与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竞争态势下,通常会略高于其他同类组织。特别是对生产耐用商品的机构而言,竞争往往是一种成本投入的竞争。

因此,公共机构要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自然不能忽视或者回避成本投入的问题。从办公设施、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甚至适当超前。例如,政府办公设施不应当豪华,但应当先进;行政程序不应当繁琐,但应当尽可能扩大当事人参与;公务人员队伍不需要太多的高级专业人才,但在关键技术岗位应当有代表当地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入,并且努力保持他们在本专业领域内的领先地位。为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支付的费用就是行政的资金成本。社会应当支付的行政资金成本的标准大致应当与当地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机构的运行成本水平持平。略低于或者略高于其水平都是合理的。这取决于当地的财政支付能力。

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是衡量行政成本的一个基本要素。可以认为:财政预算是一种预期成本,执行情况是实际成本。

(三)行政行为正确度的定量分析。

行政行为的正确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合法性、合理性、满意度。合法性的定量考核比较简单;合理性考量虽然复杂一些,但还是可以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考量相对要复杂一些,但基本方法不外乎民意调查结果、投诉率、复议和诉讼的胜诉率,行政违法案件发生率、特定机构的业务增长量等。

在上述三项指标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需要特别予以强调。一个行政行为,如果合法性为零,则行政效果为等于小于零。

三、行政效率诸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

对行政效果进行数学计算,必然要确定行政效果有关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

(一)行政效率诸因素之间的相互递增和递减关系。

在影响行政效率的各个因素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都是以递增或者递减方式联系的。因此,影响行政效率诸因素之间的基本数学关系是乘法。

假设行政行为的时间为t,;假设行政效率的成本为c,那么,它包括预期成本c1和实际成本c2。行政成本为c1/c2;再假设效行政行为正确度为p²,行政效率为e。

关于行政效率的基本数学关系可以表述为:e=c×t×p

(二)关于行政行为正确度在行政效率计算中的特殊作用。

在行政效率计算中,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公众关于行政效率主观感受的基础是行政行为本身合法、合理。否则,快的速度和合理的成本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当行政行为发生错误后,纠正错误以及消除错误的影响所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将是巨大的。

因此,在数学公式中,正确度p应当加权为p²。

假设p≤1,在速度和成本不变时,正确度每降低10个百分点,行政效率值按几何数级整体下降;反之,正确度每提高10个百分点,行政效率值按几何数级整体上升。

例如:某机关平均办事速度为1,成本开支为1,均为最佳,正确度为100%,也为最佳,则该机关行政效率为1,满分。如果其办事速度为1,成本开支也为1,但办事正确度为80%,即0.8,则该机关行政效率为1×1×0.8²=0.64。

(三)完整的行政效率计算公式。

在行政机关办事速度t中,包括预期时间t1和实际时间t2,用预期时间除实际花费的时间,等于行政速度,数学表述为t1/t2;行政成本c,也包括预期成本c1和实际成本c2,行政成本为c1/c2;此外,行政行为正确度加权后为p²²,因此,完整的效率计算公式应为:

e=c1/c2×t1/t2×p²²

四、关于行政效率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影响行政效率的三个基本要素中,速度是最直观的、最外化的评价要素,成本是内显的评价要素,正确度是基础评价要素。三个要素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平衡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

(一)办事速度和其他两项的逻辑关系。办事速度是行政机关服务对象的直接要求,它直接关乎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也是行政效率的主要外显指标。但速度的提高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提高行政成本,例如请更多的工作人员,或者加班加点等;二是降低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或者是提高降低正确度的风险。这里有一个利益平衡的问题。对具体的服务对象来说,他或者她是不关心成本的,也不承担行政决定错误的风险。这里的成本和风险由行政机关承担,并最终要由公众承担。

(二)关于行政成本和其他两项的逻辑关系。从效率公式上可以看出,降低实际行政成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降低行政成本,又可能危及办事速度,也可能危及正确度。例如,裁减工作人员,减少必要的办事环节,降低工作人员福利开支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行政机关而言,这一因素又非常重要。每一个具体的行政机关都会要求、甚至是不断要求提高机关运行成本。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对他们工作的一种奖赏和回报,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重要动力。

(三)关于正确度和其他两项的逻辑关系。行政行为正确度是评价行政效率的基础,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行政效率的值,另一方面可以使公众降低对行政机关办事速度和行政成本的期望来间接提高行政效率的值,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提高预期的时间值和预期的成本值。在效率计算公式中,表示可以适当提高c1和t1值。分母不变,分子值提高,最终结果提高。

再实践中,办事时间和经济成本往往是基本固定的,降低的空间比较小。而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的空间相对要大许多。

而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内部途径包括规范内部工作流程、激发机关工作活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等;外部途径包括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加强监督检查等。当然,采取这些措施又可能需要提高行政机关办事的实际时间和实际成本。

五、关于高效率、中等效率、低效率和无效率的临界值

确定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等级的临界值,可以作为评价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参考。根据数学公式,可以假定行政效率最优为1,最低为0(本文暂不研究效率为负,也不研究超过1的情况)。但这只是理论值,对衡量单项行政行为有意义,对衡量整个机关的效率基本上没有意义。因为对一个机关一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价,一般不会有所有办事时间、耗费成本都与预期的完全一致,所有决策完全正确、当事人完全满意,所以效率为1;另一方面,也不会发生所有决策都是错误的,所以导致效率为0。那么,怎样确定行政机关高效率、有效率、低效率和无效率的临界值呢?基本方法就是分别计算出时间、成本、正确度三项指标的临界值,再进行综合。

(一)办事时间评价的临界值。如前所述,办事时间包括法定期限、预期时间、实际时间三项。法定期限是最低限度。机关事务基本上都是在法定最后一天完成,这个机关的工作效率只能为勉强合格,属于低效率;如果在基本上都要超出法定期限,为无效率;如果平均在预期期限内完成,属高效率;介于高效率和低效率中间的值为有效率。

如果法定期限为20日,那么预期时间为10天,实际时间10天为高效率,临界值为1;15天为有效率,临界值0.66;20日为低效率,临界值为0.5;0.5以下为无效率。

(二)行政成本评价的临界值。行政成本的计算应当以财政预算和工作任务两个量为依据。在预算内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属于高效率,成本考核为1。如果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完成工作任务但超出预算,成本考核<1。假定只完成80%的工作任务,或者超出20%,属于正常现象,可以计算为有效率,成本考核为0.8;工作任务完成50%以下,或者超出预算50%以上,为无效率;那么,0.65为低效率临界值。

(三)行政行为正确度评价临界值。所有行政决策都具有100%的正确度是少见的,理论上可以忽略不计。假定公众能够接受的差错率为5%,那么正确度0.95为高效率,0.85为有效率,0.7为低效率,0.6为无效率。

如果上述假定经过论证后可以成立,那么,最高效率值为0.9,有效率临界值为0.38,无效率临界值为0.16。

六、提高行政效率的建议

提高行政效率的具体措施很多,各地、各机关具体情况不同,需要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就不同。从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压缩办事时间,同时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压缩办事时间,是服务对象最直接的要求;而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意义在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使行政效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一)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简化行政行为内部环节,大力压缩办事时间。

(二)改善行政成本结构。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可能意味着要适当提高一些环节的行政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为了降低行政行为的外部成本,即降低社会运行成本,适当提高行政机关内部成本是必要的。如果整体提高行政成本不可行,则唯一途径就是改善现行行政成本结构。在进行该问题论述之前,需要说明合理确定行政行为的预期时间和预期成本的重要性。

适当降低行政成本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如果实际行政成本超出必要,或者行政成本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在经济上也是必需的。但是,就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还是成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行政成本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成本过低导致执行成本不必要地提高。许多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决策过于匆忙,留下一大堆的问题到执行过程中去解决。解决不了,只好重新决策。如此反复多次。解决的办法是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强化行政决策的公众和专业论证,适当、逐步提高决策成本,减少决策失误,降低执行成本。

2.工作人员正当收入偏低而机关有形成本过高。一方面,公务员普遍反映:公务员正当的工资收入则低于本地区同等教育背景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机关的有形物质条件往往超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例如豪华的办公楼宇、办公设施、大量的公务汽车等。政府机关工作属于人力资源型产业,它的主要工作成本就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开支,即员工工资、福利、培训等。而目前许多行政机关的员工工资开支远低于日常办公费用的开支。解决的办法是大大压缩有形行政成本,推行简朴办公,同时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和教育培训成本。

3.一线运行成本偏低而内部管理成本偏高。在机关运行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真正在管理、服务一线的办公条件较差、经费不足,人员不足。而从事机关内部管理的部门,相对就要宽松得多。因为机关管理部门掌握资源、并负责分配资源,本能上就有自我优先的倾向。再加上“帕金森”定律影响,机关内部管理越来越复杂,人员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高。如果是分级管理的部门,总部的工作人员往往多于全部一线人员之和,市一级机关工作人员数往往大于所辖全部各区机关工作人员之和,区机关工作人员数往往大于所辖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之和,呈倒金字塔型。当然这里有职权划分的因素,但机关内部管理成本偏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精简管理部门,压缩内部管理成本,加强一线工作部门。

此外,许多机关还存在风险防范成本偏低而临时性支出成本偏高、制度建设成本过低而应付非制度性事务成本过高等问题,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三)合理确定行政行为的预期时间和预期成本。

提高行政行为的正确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物质保障。因此,合理确定行政行为的预期时间和预期成本,是保障行政行为合法合理的重要条件。在这一问题上,有的机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不注重行政效率时,行政机关的办事预期时间和预期成本,基本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仅仅根据行政机关的自然运行状况而定,有的根本没有时间预期,也就是没有关于办事期限的规定。而一旦强调行政效率,又不顾机关运行的基本规律,将可能达到的最短时间作为预期时间,向社会承诺。这样做的结果不外乎两条:一是大幅度提高机关行政成本;二是大幅度提高行政错误的风险。

行政效率范文2

“效率”本是个物理概念,它指能量转换过程中输入能量与输出能量的比率。在这个意义上,效率只是个数量概念。19世纪末,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们,把”效率“引入到管理中,使之”成为表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果的一个专有名词。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机器的日益庞大,政府管理工作日趋复杂,效率“又”被逐渐引用到政府工作中,从而产生了“行政效率”的概念。行政效率可以理解为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投入的工作量与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行政效率也可以用公式简单地表示为: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行政效率自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衡量政府工作状况的基本综合指标,是政府行政能力的主要表现。追求高效率的政府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望,然而实践中,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普遍偏低却是客观存在的,它既是政府工作中的主要顽疾之一,也是社会公众批评政府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

一、公共行政低效率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公共行政低效率的现实表现主要有:

公共部门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常常推诿扯皮、相互掣肘;文山会海的大量存在;行政审批程序众多,办事手续繁琐;铺张浪费严重;行政人员不负责怕负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普遍偏差等。

一方面,公共行政低效率将会产生政府财政危机。最直观的解释源自于行政效率的公式,行政效率低、数值小,就意味着在分子一定的情况下,分母偏大。即在维持一定行政产出的情况下,行政投入过大,而行政投入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也就是说,是超大的财政支出在支撑着巨大的行政投入。这一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财政危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为纳税人提供诸如医疗保障、贫困救济、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政府雇员自身的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却较小。而在我国,政府部门不仅自身运转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于许多乡镇、县级财政实质上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仍然不改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

另一方面,公共行政低效率还会导致政府信用缺失,引发政府信用危机。所谓政府信用缺失就是指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未能科学地、负责任地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从而导致政府信用的不断丧失、降低,逐渐失去公众的信任。面对行政效率低下产生的社会消极影响,我们有必要去探究一下公共行政低效率的原因。

二、公共行政低效率的成因分析

(一)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低效率原因的探讨在西方行政学研究领域对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进行了深入分析且极具影响力的首推公共选择理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

(1)缺乏竞争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是导致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的主要原因。

公共选择学派中官僚经济的集大成者尼斯坎南则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官僚群体也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者,为追求个人的地位、权力和收入,官僚必然追求本机构预算的最大化,故官僚的目标函数是最大预算而并非最大效率。而且议会与官僚机构组成的公共物品生产与消费的供需关系具有双边垄断性质决定了官僚机构实际上获得了公共决策中的优势,它是政府低效、等政府弊病丛生的根源所在。

公共选择学派中委托——理论则认为,官僚作为人,在接受政治家的委托直接生产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常常为追求个人利益,以“选择性效率”去完成委托人委托的任务:对于己有利的任务高效率完成,而对于己不利或关系不大的则拖拉、勉强应付。

(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认为我国公共部门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垄断性特征与竞争机制的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的主体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但政府部门依然是公共经济的最大垄断者。垄断意味着对竞争的排斥和限制,其结果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所言,垄断免除了公共部门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免除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而且行政人员也不会因为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

2、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压力。一方面,公共部门的活动绝大多数是不计成本而且即使计算成本也是很难做到精确的,这导致行政人员长期缺乏成本的观念,更缺乏节约成本的意识;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公共部门的产出是无形的,其质和量缺乏确定性和可量度性,如国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效益都是很难用货币尺度去分析衡量的。这又使得利润的概念难以在公共部门形成。所以公共行政管理中,成本与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割断性使得公共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程度大大增加了。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必须建立在监督者对被监督者信息的全面、有效掌握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公共部门所处的垄断地位导致社会公众无法接触到其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所以公众对公共部门的监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有效性。此外,相对于政府来说,众多的社会公众是分散的,社会公众要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是困难的。因此,在形成对公共管理活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上,社会公众相对处于弱势。

4、权力过分集中。行政管理必定受制于国家政治体制。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和基层的自过小,地方政府的活动常常需要层层请示汇报,这当然地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5、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众所周知,在组织内部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有规律性的。层次过多,组织内部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严重,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幅度越宽,组织内部协调越困难,行政效率也会因此降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级制政府,每级又再设了3-4个层次,组织机构可谓臃肿。除此以外,我国长期以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组织横向划分过细,加之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相互间推诿扯皮,这些都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合理还表现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的,有很多机构已明显表现出与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但此类机构仍然庞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但却没有相应的机构处理。政府职能的缺位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6、行政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种复杂而系统的活动,需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法规来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现行行政法规不配套、不协调,部门行政法规之间的“碰撞”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机关内部常常因此产生许多新的内耗,干扰行政工作的正常、有序地开展,从而影响行政效率。行政权力应当在法律规范的限度内行使,任何超越法律规范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但现实中,许都行政机关凭长官意志办事,而且造成不良后果也无人追究责任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同样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7、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等方面,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缺乏竞争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未能有效施行选优用优。并且长期以来人事激励机制不健全,奖惩不分明,造成干和不干一个样,多干和少干一个样,严重打击了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降低了行政工作效率。

8、“目标移位”现象突出。自(,世纪“,年代中期起,在政府管理的基本模式中,除人事制度的部分领域外,我国基本全部接受了官僚制的理念和方法。规制导向的官僚制强调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运行以取得最大的行政效率。然而正如罗伯特。莫顿所指出的,固守程序会导致效率降低等不可预见的结果:固守规则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出现,但最终却转化为目的本身了,从而出现人们所熟悉的”目标移位“现象,也就是”工具价值变成了终极价值“。#”%实践中我国公务人员对组织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演变成了政府机构的目标本身,目标移“位”导致公务人员行为的僵化和形式主义泛滥,降低了政府处理日常事务或突发事件的效率。

三、提高我国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

(一)西方国家在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布坎南对于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主要有: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税赋制度,约束政府权。

尼斯坎南则强调:

(1)在官僚机构之间引入竞争;

(2)重构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

(3)将私人时常方法扩大运用到公共服务的生产中,采取签约外包方式提高效率。

委托理论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有:

(1)缩减政府规模,将公共服务签约外包;

(2)加强对人的监督;

(3)强化有利益冲突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竞争;

(4)制定激励契约。

基于上述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部门民营化改革浪潮。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通过解除政府管制,引入合同制等使公共部门面貌一新。

新公共管理理论则认为,无论是在私营部门还是在公共部门,管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各国在公共管理中广泛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在提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评估、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以提高行政效率。

实践中,英国政府专门在首相办公室成立一个效率小组负责政府效率稽核工作;美国由副总统戈尔领导成立“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并通过《政府绩效与成果法》力争“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除此以外在政府工作评价系统中还引进了政府开支项目“损益分析”方法,强调对每一项目的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细致比较,并将利润分享机制引入政府部门。

上述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政府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但不可照搬照抄。寻求提高我国公共行政效率的方法应当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

(二)提高我国公共行政效率的对策

1、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无所不包,政府权力无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在进一步规范其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努力推动有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此可以把部分管理职能划归企业或转给社会中介组织,以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强化社会的责任感。

2、按照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政府机构。按精简原则,实现国家机构组织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尤其要巩固每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避免走入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反复和恶性循环中。

3、依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首先,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既要保证中央对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宏观管理领域的问题有决策权、宏观调控权,对地方政府有监督权也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计划的同时拥有中观调控权、决策权;其次,要理顺政府内部的职能关系。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应负责处理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另一方面要理顺政府中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关系。直线领导人对决策负完全责任,参谋、专家不负具体责任,但享有建议、意见权。

4、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部门管理主体多元化。对具有竞争性质的公共部门应当打破其垄断局面,实现政府、私人主体、第三部门等管理主体竞争的格局,在竞争时可采取民营化、公共服务合同出租等形式。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用威廉。奈斯凯南的主张,允许若干“办事机构”在某些行政工作的分配问题上彼此展开竞争,以提高办事效率。总之,在这一问题上,公共选择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5、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有效监督。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我国现有行政法律框架下(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等。此外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公务人员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严格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最大限度地防止“随意行政行为”的发生。强化对公共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一方面,要建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监督防范机制、惩治腐败机制,促使公共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工作应逐步走向公开、透明,在此基础上加强各方监督如人大的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团体、新闻媒介、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促使公共部门提高行政效率。

6、建立科学客观的政绩效考评机制和富有活力的政府人事激励机制。行政绩效评估是对政府行政管理的业绩、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及政府施政能力进行测量、评价以提高政府运作绩效的活动。是对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测评也是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构建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评估、考核、奖惩机制对促进行政管理的优化完善,提高行政效率有重大意义。

公务员是从事政府管理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升行政效率的关键。首先,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绩酬一致”的改革做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其次,在公务员的录用、培养、管理退出等过程中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优秀的公务员脱颖而出。最后,在公务员晋升的问题上,要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和职务任期制度,使竞岗前后都做到优胜劣汰、能上能下。

行政效率范文3

一、市场经济下行政法效率职能的科学内含

行政法的效率职能不但是市场经济的必须要求,而且有相对完整的科学内含。以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的状况而论,行政法的效率功能有如下强烈要求。

其一,效率功能要求行政系统确立新的目标——价值目标。任何行政系统或行政机构都以一定的目标为存在的前提。行政目标甚至是行政体系和行政机构的决定因素,它赋予了行政权独有的特性,决定了行政活动的原则、行政机构的组织体系等。同时,行政机构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族等环境中,无论机构总体还是机构中的个人都受这些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为了使这种目标和价值体系适应政府大系统,国家往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将其确定下来并形成定式。我国传统的行政系统目标价值体系既是由历史延续下来的,又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行政法程式化、权威化、一统化功能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效率功能要求确立新的目标——价值体系。其基本含义是:以政府责任法和公务员权利义务立法确立新型的行政系统与社会以及经济、文化诸事务的关系形态,使行政系统的目标具有服务、统筹等属性,使政府行政价值以市场为基本观念。

其二,效率功能要求确立新的体制结构。行政体制结构是指行政系统的分层、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包括权责关系、信息技术流通关系、工作流程关系和各级别之间的勾通关系等等。科学合理的体制结构是机构是否高效工作的关键。以前我国行政机制结构弊端很多,正如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多次指出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职责不明、权责不清、踢皮球等。这些弊端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机构消耗过大,即总体行政开支和职员的个人消耗。据财政部公布,这两项开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二是机构不能高效工作,使得行政管理职能难于实现,甚至一些机构的存在已成为一种社会负担。目前这种行政体制结构恰恰是行政法效率功能的对立物。那么,依效率功能新建立的行政体制结构应当一则具有较少的规模,机构数和职员数都应少而精;二则机构层级应当少,不能有较多的中间环节;三则行政机构的工作过程和流程关系应当短而有序,等等。新的体制结构的确立应与行政组织法的完善同步。就是说,通过有关的行政组织法实现体制结构上的效率化。

行政效率范文4

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运作的规律,是合理开展企业相关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从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引入,介绍其特点。探索目前引起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文章最后探析如何管理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执行力素质,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行政管理;行政效率;原因;改进方法

管理是一个企业经营的灵魂,好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中人才的能力发挥至最大化,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鉴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许多增加效益的方法还有待探索,科学的进行行政管理任务依旧艰巨。因此,我们还需积极倡导科学、依法、高效行政,合理展开高科技和高智能的实践活动。

一、企业行政管理

1.企业行政管理的概述及特点。

如何从容应对社会化的大型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是一个好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问题。有效组织整个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产链,合理调动各环节部门积极配合,不管何时何地出现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各个环节之间张弛有度,由强制力权威统一管辖,分工合理,才能顺利实现生产目标,提高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度。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和纵向性三个主要特点。权威性是指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指导力量是上级的行政机构,只有下级认真配合,服从命令,并积极有效的完成,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及时性是指应对企业生产中的突况,管理部门下达的调整命令能够及时的作用到相关的人、财、物、事之中,顺利解决问题。纵向性是指管理的层次是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往往是企业中的领导阶级对其下属部门进行任务安排,因此主要是纵向调节和指挥。

2.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

整体流程按照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控制工作进行展开。全面考虑,细致规划,精确预算,合理预测,能够有效的对项目进行管理,这也是科学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组织机构需要做到任务的合理分配。通过安排各个级别负责人员,从而建立起明确的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尽量做到权力不交叉,对于行政管理渠道上的任务,均能有的放矢。行政管理中的命令和指示必须保证畅通无阻。职、责、权组成的结构体系需要在指挥工作中尽力调节,指挥系统可由部门中的具有权威性的厂长或部门经理担任,来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调动各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完善员工的监督、激励、奖惩等制度,注重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对贡献较大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听取员工的反馈,及时调整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管理者的用心和被管理者的积极配合,从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达到企业管理最优化的途径。

二、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1.行政机构松散,权力过度集中。

许多企业行政机构发展到今天,难免会面临机构过于臃肿庞大的问题。曾经设立的行政机构,多而不精,效益不高却耗费了公司大量的人力、财力。出现了“精简、精简,有增无减”的恶性循环。领导阶级的权力过分集中,对于公司的各种决策性意见,信息闭塞,缺乏创新,也相应的产生了严重的,封建制度。下属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无法和上级进行交流,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缺乏活力,只是机械的运转,听从少数人的指挥,必然效率低下。

2.运转不周、体制不全。

扯皮现象是对当前某些行政机构运转过程的形象描述。数目过多的部门,冗长繁杂的环节,在执行命令时难免会涉及到部分人或少数单位的利润,这些单位找借口拒不执行,整个项目就会停滞不前。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目前还没有健全的行政法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已有的行政法规执行力度不强,同样也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整个管理系统不科学,以及不能合理将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管理之中都是效率不高的原因。

3.人员素质不高。

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企业员工的要求,没有一套既定的标准,人事制度也不健全。聘用的员工可能存在专业技术不过硬,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团队合作能力意识不强,遇事没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只追求自己利益不考虑公司总体效益。这样的人员组成的集体,没有凝聚力,办事效率低下,容易发生矛盾冲突,难于整体管理。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1.管理层次不同,重点要求不同。

权利归属,分工明确。一个好的管理系统要充分体现出它的纵向性和权威性。公司中重要的规划、决策、控制等工作要由上层机构完成。因此科学的领导方式要高效且符合民意,决策程序尽量做到详细明确,组织结构精简,物尽其用,信息反馈及时准确,监督机构合理完善。

2.健全体制,科学管理。

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工程制度要以文字、表格、图表的形式进行明确。一份健全的工作制度,可以有效的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引入科学管理方法,改进陈旧的行政命令,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责任感。

3.加强人员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部门在聘用人员时,应该严格把关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等过程。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真的考核。注重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凡是表现出色、业绩突出、认真工作的员工,要给予奖励和表扬,鼓励其带动周围更多的人。反之,要视情节轻重,进行教育、处罚。领导阶级的人物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开拓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认识,认真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工作阶层的员工,应努力加强法规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风险意识,积极配合公司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法制水平,探索如何提高公司效益,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业务能力。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企业行政管理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了其三个特点,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内容。然后就目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了三个主要的原因。文章最后,笔者探析了用于参考的改进方法。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企业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更优的办法,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作者:李博 单位: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广.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4,(7):145-146.

行政效率范文5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提高素质;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教育行政管理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教育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和办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机构的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是当前教育界和管理学界有识之士关注的课题。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

(一)教师

教师是在教育机构(学校)从事知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人员,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关键对象。教师群体普遍具有知识学历高、专业素养高、思想品德高等特点,因此在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时,主要应从尊重和服务的角度来进行,切不可采取蛮横、生硬的管理手段方法,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事业。

(二)学生

学生是在教育机构(学校)内接受知识教育的人员,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对象。在对学生或与学生相关的事项进行管理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性特征,善于寻找和把握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心比较重、接受新鲜信息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共性特点,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三)行政干部

行政干部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属于“关键少数”,这一群体虽然人数相对比较少,但大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既是行使教育行政管理职权的主体,也是需要接受教育行政管理的对象。在对行政干部进行管理时,需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巧,采取更富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能够在管理和服务中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并完善学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

一是要结合现代教育行政管理形势变化和现实需要,立足学校具体实际,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人事、财务、办公用品、考勤等学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要抓好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形成遵守制度、守护制度、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积极改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终身制”聘用制度,建立完善“能者上,庸者让”的人才竞争制度,形成鲜明的教育行政管理用人导向,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行政管理岗位和人员,实现人岗相适和权责相适。四是实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不断引进年轻优秀大学生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行政管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二)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

围绕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方案,加大教育行政管理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把握问题、应用相关知识和现代科技开展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同时,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法纪和道德建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广大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彻《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和道德建设,为提升教学行政管理效率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队伍党风、政风、纪律作风的优化,以实际行动让广大师生员工真正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满意。

(三)大力推进学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强化学校管理内涵挖掘,提升学校行政管理软实力,创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狠抓教育行政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交流任职机制,激发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学区和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通过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干部和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学区化和集团化建设,推进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优质化、特色化、一体化发展。此外,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校为本,在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注重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改革与优化,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教育行政管理是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一项管理,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项围绕“人”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想提升教育行政管理效率,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非常关键的是要从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对象———人来进行思考,针对教师、学生、行政干部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具体对象及特点采取具体管理办法,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从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推进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作者:朱翠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考试院

行政效率范文6

一、总体目标

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即:区直有关部门(含垂直管理单位)行政审批事项(包括省、市下放和委托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人员集中到专设的行政审批服务股,行政审批服务股再成建制集中到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统一受理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区直有关部门(含垂直管理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进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要落实到位,区直有关部门(含垂直管理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行政审批权要授权到位。通过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积极探索审批职能与监管职能分离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优化政务环境,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行范围

凡实施《水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精减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府发号)中涉及经济发展、公共安全以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区级保留行政许可、省、市级委托、下放实施的行政许可、实施有关内部管理审批事项的单位原则上都要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具体单位为:区物价局、区工信局、区建设局、区人社局、区交通局、区公路分局、区教体局、区城管执法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安监局、区人口计生局、区文广局、区粮食局、区药监局、水国土分局、区民宗局、区工商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水公安消防大队、区烟草专卖局共26个单位。

各单位必须按照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

三、工作任务

㈠归并职能,设立行政审批服务股。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单位,要根据区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尽快将机构和职责调整到位,行政审批服务股从事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必须有2人以上且具有行政执法资格。各单位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归并后,行政审批服务股主要履行本单位行政审批职能,有关职能股室主要履行监督职能。各单位要建立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形成审管分离、权责并重、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监督运行新机制。涉及垂直管理单位的职能归并和内设机构调整由单位按区“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要求,报请省、市主管部门作相应调整。

㈡集中办理,分类组织实施。对区政府精简、清理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含区级行政许可,省、市级委托、下放的行政许可,内部管理审批事项),凡涉及经济发展、公共安全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都要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集中办理。具体根据实际分以下三类情况组织实施:

1.行政审批服务股成建制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其行政审批事项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具体单位为:区工信局、区建设局、区人社局、区交通局、区执法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农业局、区药监局、水国土分局、区工商局、区地税局。

2.行政审批服务股成建制进入本部门的专业办事大厅,其行政审批事项进入专业办事大厅办理,具体单位为:水公路分局、区林业局、区人口和计生局、区民宗局、区粮食局、区国税局。

3.行政审批事项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的综合窗口集中受理,具体单位为:区文广局、区民政局、区教体局、区烟草专卖局、区农业局、水消防大队。各单位行政审批服务股按时办结,由窗口统一送达。

㈢授权到位,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各单位行政审批服务股成建制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后,中心窗口成为单位实施行政审批的唯一窗口,行政审批服务股股长担任窗口首席代表。各单位对窗口首席代表必须授权到位,由单位下达授权书,授予行政审批服务股股长(首席代表)承办本单位的即时办理事项的审批权、承诺办理和上报办理事项的牵头协调和督办权、代表本单位组织联合审批或参与其他单位组织的联合审批,并签署联合审批事项会签意见等权限。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对即时办理件由行政审批服务股股长(首席代表)全权办理,对承诺件、上报件和确需单位集体研究或分管领导审批的行政许可事项,也应由行政审批服务股股长(首席代表)协调和督办。确需分管领导审批的,由分管领导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签批或到窗口审批。

四、方法步骤

㈠行政审批服务股设定(年8月底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完成区政府机构改革单位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和设置行政审批股方案的批复工作。

㈡专题动员(年9月底前)。区政府召开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专题动员大会,动员部署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重点部署区政府机构改革单位内设机构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及人员岗位调整,组建行政审批服务股,做好行政审批服务股成建制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集中办公的各项准备工作;部署垂直管理单位按要求报请省、市主管部门整合和归并行政审批职能,组建行政审批服务股工作。

㈢区属单位行政审批服务股进驻中心(年10月底前)。区政府机构改革单位完成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及人员调整,行政审批服务股成建制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集中办公工作;垂直管理单位完成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和归并,组建行政审批服务股工作。

㈣垂直管理单位行政审批服务股进驻中心(年11月底前)。垂直管理单位行政审批服务股成建制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集中办公。

㈤检查验收(年12月中旬)。区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单位“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验收情况报请区政府在全区通报。

五、组织落实

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是深化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习昆山经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创建最优政务环境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优化政务环境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各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困难,抓好落实,全面完成这次改革任务。

上一篇葡萄干营养

下一篇长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