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作文范例6篇

真实的幸福作文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1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圆满

自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东南大学高兆明老师在他的《道德生活论》中系统地对幸福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并阐释了幸福与高尚的道德生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了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我认为,该书中对幸福具体而深刻的阐述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一.幸福的真正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quot;[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quot;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quot;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quot;[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13]

二. 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14]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15]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设想到,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妖颠倒的社会里,很难有个人幸福的土壤,快乐成为人贪婪自私本性获得极大满足后的浮浅表现。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斯巴达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无定所,他怎么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呢?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胆一点,为了改善目前生活的艰难处境,也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铤而走险,偷盗、抢劫或者贪污。这恰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这一初衷背道而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18]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公正,个人圆满存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基本公正表现在社会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上。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得利,总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quot;幸福",那么在大众层面就很难指望人们践履道德要求,过善的道德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由于人们道德标准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否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中,个人就根本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正确的幸福观?应当承认,在一个严重社会不公的社会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quot;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19]外在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自身的努力,虽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而放弃对人生圆满的追求,放弃对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发愤努力,在逆境中遇难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变革社会,变革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再次,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由是人的灵魂,社会还应提供给社会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每一个公民具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氛围?quot;人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生物并且大大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要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特性。"[20]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不断追求自由、在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 [21]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并且,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为这样的社会以其主动的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个人幸福的范例真实地教育了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对人生圆满追求的过程中。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幸福生活的新天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会在创造与实现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就其自身来说,本已不是什么恶,相反,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前程远大的象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里,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对肩负中国经济腾飞重任的当代青年们来说,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中国人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quot;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我们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及其有害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在人生幸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意味着要进一步破除在这个问题上的两极对立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重新科学理解在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乐等关系,就是意味着无须讳言人生幸福(包括个人生活幸福)",[22]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追求人生幸福又绝对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3]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4]

三. 关于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尽管《道德生活论》成书至今已有八年,但该书中对幸福这一范畴的阐述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quot;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25]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26]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quot;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27]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28]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quot;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9]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30]转贴于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quot;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quot;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31]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阶级纷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2][4][6][12][14][16][16][17][21][27].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262,262,264,277,264,264,265,266,266.

[3][13][18][19][22][24][26][28][30].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5,129,132,30,31,87,90,106.

[5][10][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1,292,295.

[7][8][9][15][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361,286,288,288,13.

[20][31].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7,220.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色色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除了通过以上途径拓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渠道,还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3

【关键词】感性;理性;幸福;协调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我很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撕掉了人类虚伪的理性面具,而把矛头直指向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同时也许亦是最脆弱的感性情感。当我们为我们作为文明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许恰恰忽略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忘掉了我们存在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基始的思考是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同时展开来又与“幸福”等概念相联系。我曾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去定义“幸福”。我给人的“幸福”所下的定义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分析,从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幸福”。一种是人的最原始、最自然、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真实的幸福”;一种是人为的、不自然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虚假的幸福”;前者对应的是感性,后者对应的是理性。

为什么我们会有上述的思考和结论呢?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成年男子,他身强体壮,他现在有了性的需求。如果是在原始社会中,那么几乎没有人为的规则和法律对他进行约束,他是自由而灵敏的。他会怎么做呢?我想他会凭借着自己的感性本能,在原始的丛林中寻找并发现一个自己中意的异性的同类,经过最原始的沟通之后,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那么他便会产生“幸福”感,而这便是最自然的幸福、最真实的幸福。那么倘若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男性公民,他又会怎么样呢?显然他不能象原始社会那样任性而为了。人为的法律和规则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束缚,规定他不可以这样做,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必须要付法律责任。所以经过理性的思考,他是不会任性而为的。他要怎样做呢?他首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寻找一个他满意的异性的恋人,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之后,在征得对方的同意的情况下,他可以满足欲望;但是如果对方不同意了,或是有些人因为长相、方法等原因而追求不到异性,那么便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欲望的问题了。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是在人为的种种束缚下才得到满足的,是掺水的、不真实的。

所以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前提: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目的是追求人本身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人类的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越发展,束缚便会越多,人类的幸福感就会越少。这就与人存在的目的相违背,那么人类很可能会最终毁灭,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

二、忽略的因素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有危言耸听的味道,如果说出去肯定会被当成疯子。我自己也有些困惑,以及些许的排斥,因为它与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我试图去寻找它的突破点,不想我竟能如此侥幸地发现我原来忽略了一个问题。

为了便于问题的说明,假定还是那个有欲望的男人。在原始社会中,他凭借着强壮的身体击败了其他的竞争者,取得了支配异性的权利,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获得了幸福。这是我们作为前提的假定。但是——我们若按照常理般地推想便会发现——与此同时,其他和他一起追求异性的竞争者并没有得到幸福。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扩展到任何生物,当他的追求没有达成,反而被其他同类得到时,他显然是不会幸福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认为,竞争者没有得到幸福,或是一个,或是几个。我想在我们得出这个结论后,我们更需要注意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忽略的是,那个异性的感受。她会幸福吗?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她,不能理解她的感受。但是我想有一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即任何人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做出某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不会是幸福的;或者至少他不会有最真实的幸福。所以我想,我们的主角——那个有欲望的男人,他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其他人的不幸福甚至是痛苦之上的。如果我们不加约束地追求个人的自然的幸福,那么我们就是在推崇强者的幸福和利益,推崇一种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因为强者更容易获得幸福。这样便会形成“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形成霍布斯所描述的人类最初的可怕的状态。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才建立国家,发展社会,建构制度框架,创制法律规则,推动文明的发展等等,这也许就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初动力之一。即使我们不从这方面考虑,我们从幸福本身的量的对比方面考虑,虽然原始人的强者可以获得真幸福,现代社会的文明人获得的是假幸福,但是在全人类的幸福总量上,我们也不能说原始人类的幸福总量(包括强者的真幸福和大部分弱者的不幸福)要比现代人类的幸福总量要多,这是很难对比出来的。而在思维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与认为现代人在量上要更多些,因为强者毕竟只是极少数,而现在全世界却有60多亿人。

三、对感性与理性的协调

再次回过头来看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似乎是必要的。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失去了它们,人类将陷入战争和混乱。从全体人类总体的幸福的量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那么既然我们需要文明,并正处在文明社会之中,抛开全体人类的幸福不谈,作为一个个人又应当如何自处呢?作为一个个人是否可以追求自己的感望,而不必理会理性的警告呢?我想,这就是下面我要说明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毕竟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他个人的角度讲是为了追求他人生幸福的最大化。倘若是因为全体人类的总幸福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崇高理想而不得不让自己被迫地生活在抑郁之中,这将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啊。然而我们知道任何事情总会是有路可寻的。诚然,社会作为整体的存在对于个人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个人依然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幸福是指感性幸福。我想,这只是一个协调的问题。

我想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便于问题的说明。倘若有一名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从理性的角度看,作为一名学生,很明显他的最大的任务当然是学习。所以他当然应当勤奋学习,按时上课,在课堂上应当认真听讲,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不走神等等。倘若在一工作日的下午,天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位平常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学生那天特别特别想去动物园逛逛——没有什么真切的原因,就是想去动物园逛逛,莫名其妙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显然,学习是一点都学不下去了。他很困惑,他应该怎么办呢?是用理性战胜感性,逼着自己那颗根本学不下去的心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还是跟着感觉走,去动物园逛逛呢?中国的学生是一个奇怪的群体,若是小学生或大学生,或许会逃课去动物园了;若是初中生或高中生,很可能是不敢去的。当然我们现在在讨论的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我要说的是,他大可以跟老师请个假去动物园逛逛,那节课或那个下午的课就不要上了。我当然不是在此鼓励学生逃课,也不是说个人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无拘无束、不顾一切。我只是想作为一个人,不管是学生也罢还是其他什么人也罢,在长时间地面对某一他对应的压力的时候,或许是出于潜意识,或许是出于生命自我保护的本能,或许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难免有时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或者逃避压力的心理趋势,那么便自我调剂一下也未尝不可了,而我想这需要一个对“度”的把握。

说到这里,我想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度”的问题向来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尽管确实有对“度”的把握这样一门学问和技巧,这是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么换一个思路,也同时换一种说法,我想可以把我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确一些:作为一个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追求个人本身的幸福,在追求某一幸福时,如果不涉及到他人的切身利益,你可以感性地去追求自己的真幸福;如果涉及到他人的利益,则需要经过理性地思考,然后再去追求。我想这算是一个比较明白的说法了。而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并非不可能。事实上在我们面对某一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心里已经开始了取舍,并在这个取舍的思维较量中权衡利弊进而做出我们最终的选择。这是现代人追求幸福的方法。

这是一个个人追求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原始社会那种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也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个人必须在人类为文明社会定下的规则框架内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任何人,不管他是谁,谁试图去冲破这个规则,谁就是想要选择去欺凌他人,谁就是与人类为敌。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它,也逃离不了它,那么我们只好去适应它。如果我们想尽可能地去追求我们自身幸福的最大化,而同时又不违反人类社会的规则、不会受到因违反这个规则所带来的伤害,那么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的这样一种平衡了。而我想这也可以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我们国家声称要创建和谐社会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政策去推动创建这个和谐社会时,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名光荣的公民,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不需要太过崇高或太过遥远的规划纲领,我想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和谐地去追求自己本身的幸福就好了。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都幸福了,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培育

随着近期权威媒体到祖国各地采访基层老百姓 “你幸福吗?”等系列报道的播出,“幸福”无疑成了当下最热门词汇。“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流砥柱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由于整个社会价值观混乱,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和迷茫。正是这些迷茫导致了他们对幸福的迷茫,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幸福观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幸福观”的内涵

幸福归属于伦理学传统道德范畴。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向往着幸福,不断探索着幸福的真谛以及追求幸福的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在千百万幸福追求者的心目中,幸福也含有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义。要使人们获得幸福,就必须科学地阐明幸福,阐明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和怎样去追求幸福。早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哲学家在探究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时就提出幸福这个概念了。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幸福看成是灵魂的特性,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灵魂的发展,彻底摆脱现实生活,摆脱任何物质欲念,摆脱肉体对灵魂的束缚,使灵魂回到理念的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把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统一起来。尽管这些论述对幸福观有不同的表述,但实质都是指出对幸福的基本态度或看法,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我们应当明白,幸福和幸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身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一个人只有在不断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世界、社会以及自然进行改造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会获得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因此,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大学生树立“幸福观”的重要意义

幸福观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在思想上的反映,它指导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大学生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因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1.正确的幸福观,是新时期大学生感知幸福的必要前提

幸福不是既定的元素,也不是哪个设计的地图,而是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也许一个人一辈子都未曾感受到过幸福,体验过幸福的感受。其实,它可以是简单的日光感受,期待之中的简单理想,总之它是受自己所持的幸福观而决定。因此正确及理性的幸福观,对人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自身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幸福观能使我们理智地去面对并勇于接受严峻的挑战,从而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幸福感的获得。在当今社会时代,转型期中的不完善体制和西方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滋生蔓延。这些非理性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了他们对幸福真谛的理解。比如,奉行拜金主义幸福观的大学生,认为金钱至上,把追求金钱作为个人的人生目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无视社会公德。这种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幸福,但从人的自身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其实质并不幸福。

2.正确的幸福观,是新时期大学生勇于进取的强劲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超越自己、超越当前似乎成了主题。而在每一次理想目标的实现及超越中,都会感受到那一份来自成就感的幸福。幸福感不是永存的,它具有流动性和非定在性。因为幸福感是伴随着自身价值得以发挥而滋生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而消逝。正因如此,幸福是守不住的,也不可能驻足停留。所以,要想得到新的幸福,必须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进取以创造新的人生价值和目标。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他们追求幸福而努力奋斗有着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强劲动力。大学生作为知识丰富的社会群体,具备良好的价值观无疑对社会的进步文明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3.正确的幸福观,是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控机制

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幸福的获得需要以良好的道德为基础,反过来正确的幸福观又会促进良好道德的生成。这正如德国哲学教授包尔生在关于德性与幸福的论述中所说:“人们通过对自己道德加以思考都会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真理,即善良的人比邪恶的人要生活得更好一些。”这种有福即是德、有德即是福的正确幸福观对大学生而言,有利于他们在追求幸福时自觉践行道德准则,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一切言行,抑制违背道德的不当行为,不会因自己的幸福而牺牲别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为了别人的幸福无视自己的权益,以至宝贵的生命。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曾有论述:“善良的人为了祖国、朋友总是不惜一切、尽心尽力,乃至在某些时候付出宝贵的生命。他对荣誉、金钱鄙弃,对不择手段相互争夺的那些人们鄙视,为自己他只求得高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高尚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三、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主要途径

幸福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反映,它的确立根源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把与之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促进正确幸福观的养成。

1.加强大学生挫折调适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和平年代的环境之中生长,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他们人生中的不幸遭遇最少,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常常忽略了幸福的珍贵。因此加强引导新时期大学生对挫折与不幸的深刻认识,有助于他们正确幸福观的形成。幸福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完美的切身体验,是在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换来的,同时幸福作为对人现实生活的体验,只有经历不幸与痛苦的感受,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和感知它的真谛。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幸福内在蕴涵着痛苦。资料表明,少数学生受到挫折就走向极端甚至轻生,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锻炼个人意志力的训练,如长跑、登山、游泳、室内攀岩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意志、团队意识以及敢于正视挫折的态度。要使大学生学会清醒地珍惜和感悟幸福,使之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人才,必须加强对其心理素质培养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成熟、理智地看待问题。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物质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价值观念间的互动日益增强,这给我国社会带来一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冲击。毋庸置疑,金钱和物质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即幸福是以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为基础的,但是金钱、物质并不代表就一定幸福。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在当前物欲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物质观,正确处理物质、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是幸福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教育引导:一是拥有再多的物质、金钱,也不代表自我价值得到完全实现。二是如果一个人仅仅把金钱视为人生理想目标,就容易丧失理性,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

3.强化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我们应当围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特色团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在新世纪,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优越的社会制度已经逐步形成,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实现有机统一因此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必须清醒认识正确的幸福观,在马克思看来,幸福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人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兼顾社会利益并为之作出贡献,同时社会也应当为每个人的发展给予支持和关心,使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只有到达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才会真正感到幸福。总之社会主义幸福观要求以他人幸福为己任、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相统一。因此,在具体的引导实践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关系的认识,让大学生在集体荣誉感中感知幸福、感受幸福。

4.塑造大学生高尚道德人格

大学生应当努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热爱生活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及其生活的一种积极倾向,体现他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气和信心。学会正确地对待索取与奉献的关系,树立以奉献为主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除了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外,还应加强自身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把幸福与追求美好的道德理想结合起来。道德是以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信仰为监督手段的一种社会规范,它直接体现了自我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是自我幸福获得不可缺少的因素。稳定持久的幸福,离不开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幸福境界,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5.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一个人对成就感、幸福感、满足感的获得往往依靠物质因素,而对精神的、艺术文化的以及内在素养抛掷九霄云外。实质上,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人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内在的感受水平、感受能力。为此,对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文艺对人灵魂有所熏陶的优势,对大学生爱美、感受美的教育引导,以更形象、更生动地对幸福感加以把握,真正理解幸福的深刻内涵;另外还可以发挥历史的人文价值,使大学生在历史的发展中感受幸福的真谛。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良好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校园风气,增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想政治不断提高,促进他们奋发图强,为社会、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自我幸福。总而言之,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地文化修养,就容易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不健全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更无可言。

参考文献

[1]陈学明.当代社会幸福观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03).

[2]王敏.试论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3]赵丽娟.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及教育引导[J]. 文学教育:上,2012(06).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5

[关键词]德育 大学生 幸福观

[作者简介]尤勇(1972- ),男,陕西富平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5-02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领先地位,对此,全社会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践行着。然而,综观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从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注重社会原则与规范的认同与纳入,忽视了学生个体实际的道德情感与需求,学生不断地被社会化与工具化,这与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偏重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只掌握了知识是培养不出学生善良、正直、诚实的品质的。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诉求和根本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植根于人的生活,只有以生活为根本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价值体系,追求生活的幸福。

幸福是人天生的追求权利与人生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作为人类行为之本原和始点的幸福是最重要的道德动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原则和规范从“入眼入耳”到“入心入脑”的转变,进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就需要引入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起点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观念,但却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紧密的关系,幸福观是稳定的、系统的、深层的价值选择体系,是一种评价幸福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就不可能拥有高水平的幸福感。正确的幸福观是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源泉,即使处境不利,也能不懈努力追求幸福,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发现快乐。相反,有些人由于树立了不正确的幸福观,即使生活一帆风顺,仍然很难从中找到欢乐、获得幸福感。因此,幸福观是幸福产生、维持和深化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吉林大学“对大学生幸福观认知情况的调查和思考”课题组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从人生观的角度讲是积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幸福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充裕和文化丰富,没有经历过父辈年代物质的匮乏与社会的动荡。他们不乏幸福的外在条件,但幸福的观念模糊、感知能力低下,以至于不知什么是幸福,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少大学生在校园中情无所系,无所事事,终日沉迷网络,游戏人生,喊出了“郁闷”的真实心声。

2.病态幸福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世俗的幸福观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人崇拜金钱、权力,注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以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这些病态的幸福观腐蚀着大学生的精神,消磨着大学生的意志,大学生若以此作为幸福的标准,个人事业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实现将流于空言,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无从谈起。

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说法,如儒家提出的德福一致观,道家的和于自然的幸福观等,马克思主义在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即精神与物质相统一、劳动创造、集体主义、社会生活。先贤的各种幸福观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成分,要学习借鉴,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幸福观教育:

1.生命教育。如今校园内外不时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及残害他人的事件让我们对生命教育产生了思考。生命是幸福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讲,活着就是幸福。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遗憾。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统一的宗教,没有人教我们去理解生命、珍爱生命,这造成了对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根本的含义。

2.挫折教育。幸福的反面就是不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困难,我们要正确看待不幸,有应对不幸的勇气、决心和智慧。挫折是对人的磨炼,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当来到大学独立生活时,面对困难和挫折,显得手足无措,甚者做出偏激举动。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其心理不断成熟,意志更加坚强,通过对不幸的体验和应对,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大学生社会人的角色的转化,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习教育。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学习上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条件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学习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其中充满着思考和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和创造本身就是幸福。学习中,当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深入到新的更高的领域、获得理想的成绩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创造的成功,其中的快乐幸福非亲身经历而不能体味。在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今天,树立个人终身学习理念的时代,作为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奋发学习,快乐学习,幸福学习,为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三、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1.将幸福观理论引入课堂教学。马克·凡多伦曾经说过,教育给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最好机会。最佳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共同成长。2006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幸福课”,这门讲授如何得到快乐的幸福课,即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上座率最高的课程。

因此,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有关幸福理论的有益成分,形成中国特色幸福观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讲解。要重点对大学生的病态幸福观进行剖析,指出其危害,从理性的高度,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与追求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要让大学生从理性的高度正确对待自身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并不断地把某些低级的需求上升为高级的需求,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理论课堂教学能让人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内涵,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让人在多彩的生活中多方式的创造幸福。

2.树立典型榜样,进行宣扬示范。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感染大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同时,引导大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大学生洪占辉家庭不幸,身处逆境,十几年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自己的妹妹,凭着自己顽强毅力,他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幸福,成为感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的楷模。郭明义,鞍钢的一位普通职工,28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他追求的是人生的一种大爱、大幸福。他们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要根据形势发展搜集典型,切合时机推出榜样。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出现或发生时,往往是加强和改进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契机,此时紧抓时机,推出榜样,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参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幸福需要教育,更需要体验。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积极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在观念上得以强化,从而自觉转化为个人的行动。所谓体验,一方面指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指社会实践。幸福是一种过程,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真切体验片刻的幸福。帮助他人,体验奉献的幸福;创造发明,体验成功的幸福;感恩亲人老师,体验人情的幸福等。

4.营造校园氛围,凝聚各方合力。校园文化要将幸福观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在舆论的理念、导向、内容上主动对大学生进行或隐或显的影响。改变政治说教过重或纯粹娱乐色彩较浓的倾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谈人生、谈幸福。树立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的幸福观,发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幸福观教育的和谐氛围和优良环境。学校的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到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在幸福观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力求实现幸福观教育的整体性与协作性。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现了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德育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动机与活力,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6

【升格之前】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孙永芳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

今天去赶集,热闹的集市上不停地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迎面走来一对母女,才五六岁模样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卖糖葫芦的人。母亲看了女儿一眼,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才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买了一串糖葫芦。她小心翼翼地递到女儿手里,奇怪的是,小女孩举起糖葫芦说:“妈妈,你先吃。”“我不爱吃。”“不行,你一定要吃。”最终,母亲拗不过女儿,咬了一小口,细细地咀嚼着。女儿这才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母亲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女儿继续往前去了。

望着这一幕,我怔住了,幸福原来是相互的。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一家去看望姥姥。由于姥姥生病了,所以刚到姥姥家,妈妈便来到姥姥床前,“妈,您好些了吗?”妈妈俯下身子凑在姥姥面前说。姥姥点点头,用和善的目光看着我和妈妈。妈妈转身端着脸盆出去了。她端来了一盆清水,又拿来一条毛巾浸在水里。妈妈拿着拧干的毛巾,开始轻轻地给姥姥擦脸,接着将姥姥衣扣解开给她擦身子,擦完了,妈妈又用小碗倒了一袋牛奶,一勺勺地喂给姥姥喝。我注意到姥姥脸上的喜悦之情一直不断,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充满爱意的热水,一句关切的问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就都是弥足珍贵的礼物。

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升格建议:

1.文章开头扣题不紧,结构形式不够新颖。建议开门见山,紧扣题意,采用较为活泼新颖的结构形式。如题记、日记体、小标题等形式。2.文章内容需进一步充实,可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三句话,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幸福无处不在,也可选取能够表现幸福是一种等待的事例。3.文中个别语句不顺畅,建议修改,让文章更有文采。4.文章结尾不能照应开头,点明主旨,建议再修改完善,使其能够照应题目,深化主题。

【升格作文】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孙永芳

幸福是花朵,绽放出光明与希望;幸福是果实,回报以芳香与甘甜;幸福是落叶,奉献一生化作春泥。

――题记

我常常想:拥有是幸福吗?感动是幸福吗?等待是幸福吗?

3月6日星期三晴

在热闹的集市上,不停地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这时,迎面走来一对母女,才五六岁模样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不远处的糖葫芦摊。很显然,母亲看出了女儿的心思,手伸向了口袋,摸了半天,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买了一串糖葫芦。她小心翼翼地把糖葫芦递到女儿手里。可奇怪的是,小女孩举起糖葫芦竟然没有吃,而是将稚嫩的小手伸向母亲,就这样几次三番。最终,见母亲很小心地咬了一口,细细地在咀嚼,女儿这才缩回手,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母亲略显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女儿继续往前走去。

望着这一幕,我感动了,我想母女俩心有灵犀,因为彼此拥有,所以幸福。

7月10日 星期一 阴转晴

姥姥生病了,今天我们一家去看望姥姥。刚到姥姥家,妈妈就来到姥姥床前,“妈,您好些了吗?”妈妈俯下身子凑在姥姥耳边问道。姥姥抬起头,眼里满是温柔,看着妈妈,点了点头。妈妈出去端来了一盆温水,把一条毛巾浸在水里,拧干毛巾,开始轻轻地给姥姥擦脸,擦身子。擦完了,妈妈又热了一袋牛奶,一勺勺地喂给姥姥喝。姥姥的脸上不时地露出喜悦之情。

因为妈妈的悉心照料,姥姥感到很欣慰。看到这一切,我很感动。这时我想,因为感动,所以幸福。

9月8日 星期五 阴

就要放学了,天好像要下雨。以往,爸爸每周的这个时候都会准时在校门口等我。下课后,我麻利地收拾好东西,朝校门口跑去;可到了校门口,却不见爸爸的身影。传达室的老师把我叫住,跟我说让我自己回家。我很沮丧,只好自己走。风起了,雨下起来了,我加快了步伐……到家后,我看到爸爸撑着伞在院子里,咳得厉害。哦,一切都明白了!

就是在这等待与被等待中,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爱的幸福。

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充满爱意的热水,一句关切的问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都让人备感幸福。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升格点评: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孙永芳同学根据老师的建议做了修改,使文章更加完美,具体表现在:1.形式有了变化,前面加了题记,使得开头扣题紧了,中间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使文章结构新颖活泼了许多。2.内容更充实了,增加了爸爸雨中等待的事例,与前文照应较好,使文章丰满了。3.语言更为凝练,生动,表现力增强。4.结尾处作者也作了修改,以题目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文手把手

幸福是什么?

徐兵

(以设问句作题目引发读者思考。)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拥有好的心情也是幸福的,拥有纯真的友情更是幸福的。

――题记

(鲜明的题记总领全文,点明幸福的感觉。)

幸福是(加“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俗语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俗语开头有文采。)说的是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诚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一生幸福的最基本条件。(交代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只有(加上“拥有”更顺畅)健康(加上“的身体”)才能每天快乐地学习、工作(加上“和生活”)。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忙碌着,但是我们快乐着。所以,只有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我们才(加上“有可”)能干好工作;只有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我们才能去努力奋斗,获得地位(“获得地位”改为“走向成功”);只有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我们才能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从这个角度说,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是幸福的。(连用一组排比句,进一步突出健康的重要。点明拥有健康是幸福的。)

幸福是(加“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

好心情能带给我们欢乐,让我们去完成我们想做的事;好心情能带给我们幸福,让我们去感受我们拥有的美好时光;好心情能带给我们无限思绪,让我们去回味以往那段难忘的记忆。(排比句点明拥有好心情的益处。)

拥有好的心情,能够使你陶醉在(加上“多彩多姿的”)生活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都能以好的心情去感受它,去认识它,(“去感受它”“去认识它”应互换位置)快乐会成为你生活的调味品,哀愁和愤怒会成为生活的插曲,这时你会感觉到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好心情是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好心情是一杯热茶,从中可以品味到无穷的香醇。所以,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是幸福的。(进一步表明生活因拥有好心情而多彩,人们因为有好心情而幸福。)

幸福是(加“拥有一份”)纯真的友情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引用名言点明拥有友情的快乐。)是啊,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连用几个“最”突出友情的至真至纯。)人人都离不开友情。我们可以没有爱情,但是绝不能没有友情;人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友情无处不在,它伴随我们左右,围绕(改为“萦绕”)在我们身边,能和我们共度一生。(采用对比,突出友情的重要。)所以,拥有一份纯真的友情是幸福的。

真的,幸福无处不在,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篇末点题,点明主旨。)

总评:

本文结构形式很好,思路清晰。作者先用题记的形式领起全篇,再围绕题记的内容展开记叙,每部分又各拟小标题,结构新颖,形式活泼,接着从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情、纯真的友情三个方面来抒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最后用一句话点明了主旨,收束全文。

精评一条龙

幸福的感悟

孙晓

幸福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幸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题记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悠闲自得,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付出与理解,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烈日下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迷路时妈妈发出的一声焦急的呼喊,幸福是逆境中朋友送来的一句鼓励的话……

记得那一回,父母的一个朴实的动作让我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让我产生了幸福的感悟。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冬日的早晨,父亲去外地亲戚家,要坐5点的车,母亲和我便去送他。走着走着,母亲把父亲手里的行李接过来,不自觉地挽住父亲。路灯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我看了一下天空,寒星点点。这时,阵阵寒气袭来,我浑身打着寒战;可看到父母相互偎依幸福地走着的情景,我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哦!我明白了,幸福就是父母这样的彼此牵手和相互依偎。

就在那一刹那,我明白了《牵手》这首歌歌词的含义:“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地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现实的生活,有太多的世故和无奈,然而牵手能够组成一组永不褪色的照片。伸出手去,牵住的不仅仅是一只手,更是一个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人。

《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百年来,无数平凡的人就是这样牵着手,义无反顾地走着。他们风雨同舟,历尽艰险,纵使两鬓斑白,亦无怨无悔,这就是幸福的境界。

后记:

幸福是多姿多彩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用你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同窗视点:

王敏同学:我能够从孙晓同学描述的平凡的小事、平常的细节里感受到什么是幸福,真切地体味到幸福的感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很值得我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