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人生范例6篇

真实的人生范文1

遥想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体现出了他们的艰辛与无畏。

联想父母在农田里干活,他们不怕风吹雨打,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粮食,无疑,他们在劳动中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

前辈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作为后辈的我们,就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当前,我们主要是要努力学习,为以后找到好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工作后,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实实在在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然而成功来自汗水的浇铸,而不是口水的汇集,我们不能口上说,心里想,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为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而努力奋斗。没有奋斗时的汗水就没有成功时的喜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耕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应该象竹子一样,每长高一节,都为自己做一个小结。

记一次语文课。老师刚进教室就看到新装的门上有一个脚印。淡黄的门上一个黑色的脚印,看上去是那么醒目,有点触目惊心的感觉。

怎样出来这件事呢?心中转了千百个弯后。老师脸上堆起笑容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教室有什么变化?”同学们马上东张西望,企图发现教室里的异状,五十四双眼睛把教室搜寻了一番后摇了摇头,老师示意我们再看看,终于有一个人发现了那个脚印,只见他憋红了脸,小手举得高高的,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当老师刚一点头,他就“刷”地站起来,激动地说:“门上有个脚印。”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是的,一个脚印。”“是谁踹的?”“……”等大家议论完后,老师问:“这个脚印好看吗?”同学们摇了摇头。老师又说:“希望下节课这个脚印来个隐身术。”

下课后,只见两个女同学手拿抹布蹲在门边使劲擦着那个脚印,我知道这并不是她俩踹的,因为踹门的那个男生看到这一幕,脸红了。我知道那个脚印也从他心中擦掉了。

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真实的人生范文2

安德鲁:我想培养中国的世界冠军

>>Tips:

Andrew Gutteridge 安德鲁(英)

其人:

现任中国北京朝阳SGA(中国)高尔夫学院 高级职业教练

澳大利亚 PGANo. 3102784

1983年成为澳大利亚职业高尔夫协会会员

从事高尔夫运动31年

25年高尔夫职业PGA教学经验,曾任教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荷兰,马来西亚

Henry Griffitts、Mizuno品牌专业量身定做师

爱好:澳式橄榄球,板球,各种运动,电影,旅游

赛事经验:

11次赢得巡回赛冠军

1988年获得斐济公开赛亚军

1996年夺得马来西亚槟城大师赛冠军

>>Tips:PGA

1901年9月9日,职业高尔夫球协会的前身――伦敦及各郡高尔夫职业球会成立。同年12月2日正式更名为职业高尔夫球协会(PGA)。这是世界上首个高尔夫球协会。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PGA,但在中国还没有。

下午六点,安德鲁决定下班前最后挥一杆。他看准目标,聚精会神地再一次重复了这个已经做过无数次的动作。但是这一次,他的感觉很不一样:球飞出的弧线恰到好处,刚好落在目标附近。他突然回忆起了久违的往事――1988年,他在马来西亚槟城大师赛夺冠的关键一杆,也挥得如此完美。安德鲁满足地微笑了一下,收拾好球杆,锁上办公室的门,独自回家。

这是安德鲁在中国生活五年里的完美一天。虽然他已经没有30岁之前对赛场的跃跃欲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像来中国任教前那样,游走于世界各地,去体验不同的高尔夫球场,但是他很满足。这种满足感源于他在中国找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安慰和欣然。

常常,安德鲁能在一个十几岁的中国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无畏童年。12岁开始打高尔夫球,没有条件系统地学习,却依然冲在伙伴的前面。他很难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做到让自己更满意。安德鲁说,在走上职业道路之前,他曾在高尔夫这项运动里走了很多弯路,看到现在那些和他小时候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能够让他们避免走同样的弯路,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个PGA教练的人生梦想

安德鲁不善言辞,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多时候,安德鲁的眼神里散发着一种柔软的光芒,透过这种光芒,是一个敏感而真诚的英国绅士,在一个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国度里,静静的期待。

安德鲁希望有一天能培养出中国的世界冠军。“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我自己参加比赛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看到中国的小孩子,很多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各种机能都非常适合高尔夫这项运动,他们又是那样的热爱高尔夫。未来的中国出现世界冠军,是非常有可能的。”

和发现这些中国孩子的高尔夫天分一样,安德鲁最终发现自己适合做职业高尔夫球手,是在他16岁那年。

安德鲁从小就喜欢各种各样的运动,足球、板球、排球、网球……即使现在,他也没有改变对这些运动的热爱。“17岁之前,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高尔夫,但是随着慢慢长大,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合这项运动,也越打越好。”16岁半的时候,安德鲁拿到他高尔夫生涯里第一个冠军,他说后来选择职业道路,跟在这个比赛里得到的鼓励有很大关系。

17岁,安德鲁考上了PGA并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他无法忘记整整持续了三年、每天早上五点钟的闹铃声。在他爸爸上班之前,带他到球场训练。“打到8点钟,再准时回来,去上学。”三年之后,安德鲁拿到了澳大利亚PGA认证。

在安德鲁看来,对于一个热爱运动的人来说,高尔夫就是他的终极人生梦想。

高尔夫是生活方式

12岁,当安德鲁独自走在距离他家仅仅300英尺、通向附近高尔夫球场的小路上时,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以游戏心态马上开始的这项运动,在错过了带他入门的哥哥和爸爸之后,将成为伴随他一生的生活方式。

“我的哥哥现在每天重复着早上八点上班,晚上五点下班的生活,他觉得很好,但是我可能认为我比他更幸运,因为对于每一个真正热爱运动的人来说,高尔夫就是他的终极人生梦想,至少我这样想。因为高尔夫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来中国以前,安德鲁曾经在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荷兰、马来西亚等很多国家任教。其中,在马来西亚的8年时间,安德鲁4个月在国外比赛,余下的8个月在马来西亚做教练的经历让他最难忘。“我是在30岁以后开始爱上做教练的,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的这段经历,比赛会让一个球手成长得很快,你会积累很多经验,当你把这些经验和你的学生分享时,又是另一种快乐。”

安德鲁在教球时从没觉得累,和很多典型的英国职场人不一样,他很难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他说他把高尔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喜欢它,热爱它,就不会觉得劳累和枯燥,恨不得它时时刻刻都陪在你身边。”

在中国的人生体验

安德鲁喜欢中国,他说,在中国他会长时间呆下去,“一定会超过他在马来西亚的那8年。”

虽然他并不太会讲中文,在这五年里,也基本没有去过中国的其他城市,但是他却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国外信任他的学生,也有很多是情投意合工作伙伴。安德鲁喜欢他现在在SGA高尔夫学院的工作状态,“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团队。”

在马来西亚的8年教练生涯里,安德鲁和华人的接触很多。“马来西亚有百分之四十的华人,在那里,打高尔夫的华人也非常多。虽然在每个国家教球都不一样,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来中国教球,也从来没觉得陌生。”

安德鲁觉得,在中国教学并不难。“很多学员都非常努力,他们也会非常信任你,你怎么教,他们就会怎么练习。并且,中国人练球是很刻苦的。”

在其他国家教学,安德鲁的一节课时间是三十分钟,在中国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因为还要有翻译的时间和出教学报告的时间。”安德鲁说,他在中国的学生进步比较快。

安德鲁一个人在中国,但他并不觉得孤独,他说他在中国有友谊、兴奋和期待。

对话澳大利亚PGA教练安德鲁

《小康•财智》:W安德鲁:A

W:高尔夫运动是否有捷径呢?

A:没有,它是一项长期的运动,是需要积累的。就好像你弹钢琴,学语言,不能说明天就要弹得有多好,说得多好,它是需要你慢慢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W:您刚才说很多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特别适合做职业高尔夫球手,那您觉得学习高尔夫的最佳年龄是几岁呢?

A一般地说是7、8岁,但是也不一定,也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其实高尔夫适合所有孩子打,也是一项适合所有年龄人的运动。

W:您小时候喜欢很多运动,这些运动是否能促进高尔夫的提高呢?

A我觉得有关系,因为运动本身就会增强你的体质,培养你的竞技意识和对体育的兴趣。其实,高尔夫可以从很多运动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比如柔道、瑜伽,还有中国的太极。

W:您觉得中国培养出世界冠军会有多长时间?

A高尔夫在中国发展得很快,特别是孩子,我觉得七八年的时间应该差不多。

大卫:英雄当有用武之地

>>Tips:

David B Scott大卫 斯科特(英)

其人

现任西谛桃园SGA(中国)高尔夫学院 高级职业教练

英国 PGANo. 0004838AAT

英国职业高尔夫协会会员

从事高尔夫运动29年

25年高尔夫职业PGA教学经验,曾任苏格兰道格拉斯公园高尔夫球会总教练

Titleist、Mizuno品牌专业量身定做师

爱好:足球,旅游,试打新高尔夫球场,滑雪

赛事经验:

1980年至今TARTAN苏格兰巡回赛会员

8次赢得巡回赛冠军

最好成绩为63杆,BATHGATE俱乐部,苏格兰

1996年获得世界 PRO AM赛事冠军,南非

大卫坐在咖啡厅,通过咖啡厅透明的玻璃望着窗外。他看到预约在下午2点上课的小男孩已经和他的爸爸从门外走来。这个时候,大卫有点莫名地感动,他从那位父亲的眼里看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爱,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一直以来,大卫都得意于一件事情。

在他的老家苏格兰,一个不大的小岛上,有三个高尔夫球场。秉承了苏格兰的高尔夫传统,他和他的同伴们对高尔夫非常热爱。和他经常一起打高尔夫球的同学有45个,其中有3个后来成为了职业球手,大卫笑着反问,“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不是吗?”

大卫就是那3个职业高尔夫球手之一,他完成了父亲对他的希望。

无论什么时候,大卫都像苏格兰空旷草地上一道远远驶来的阳光,他带着清醒的空气和苏格兰民族特有的坚韧,慷慨地奉献着温暖的营养。大卫在中国执教,他说,能分享自己的经验,特别是在中国现在的这个可能性丰富的时代,他是“英雄找了用武之地”。

传统苏格兰人的中国生活

大卫最近在学习中文,他认为他的苏格兰舌头很适合学习中文。偶尔,他会不时跟他的同事们讲讲中文,显然,他的中文学习进程不错。

他的中国同事一致认为,大卫是个非常传统的苏格兰人,自信、有毅力、不断学习,看上去相貌要比实际年龄年小好几岁。他喜欢笑,爽朗的笑声总会感染更多的人。

大卫不时会想念他在苏格兰家里的可爱女儿,只要有假期,他就会回家看女儿。他经常会像讲故事一样,对他女儿讲在中国生活时有意思的事,每次他的女儿都听得津津有味。

大卫喜欢在中国生活,他说他的苏格兰胃同样适合中国食物。更重要是的,大卫在中国结交了很多朋友。

大卫的一个朋友说,“其实,像大卫这样的PGA教练,他们在中国执教基本和在国外执教的收入差不多。但是他们选择来中国,因为中国的发挥空间更广阔。”

大卫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他从中国的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

我在学员身上学习

大卫的爸爸虽然不是高尔夫职业球手,但是高尔夫打得非常好,差点只有1。“我父亲的很多好朋友都是高尔夫职业球手。”虽然大卫的爸爸没有自己走上高尔夫职业的道路,但是他把大卫送上了职业道路。

19岁时,大卫开始进行专业的PGA学习,在此期间,他同时给一些专业的高尔夫球手做助理。这对于大卫来说,这是一段难得的经历,“在那些专业的高尔夫球手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卫在不断地学习,直到今天。

“我觉得,教练和学员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可能我教会他们一些技能,他们给予我的是一些人生经验。教的学生越多,教学经验越丰富,你就越接近一个好教练。”

人人都需要教练

大卫觉得,高尔夫的魅力在于,这项运动总会有不断的突破。“你总会觉得还能更好,所以你只能做到你的最好。”

正因为此,大卫觉得,要是有一个好教练,就会事半功倍。

大卫说,一个好教练的第一步就是去正确地诊断别人,很多人就是因为错过了这一步,也就是错过了最好的改正和学习的时机,所以后来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一个好教练对于高尔夫球手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像老虎这样的高尔夫球手,他也是有教练的。并且,教练最好不要频繁更换,如果你相信他,就要更多地去听,去沟通,然后正确地练习并且保持良好的状态。”

在SGA,大卫和安德鲁也会做彼此的教练,相互指导。“你需要一个客观的眼睛找出你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大卫笑着说。

大卫在中国的这两年里,见证了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高尔夫在中国发展会很有前景,虽然从事高尔夫运动的比率很小,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也是一个需要更多教练的时代。”

大卫现在还经常参加比赛,他是TARTAN苏格兰巡回赛会员。在国外,职业的高尔夫球手很难养活自己,这是最初他做教练的理由。但是,在做了职业教练之后,他发现,原来做教练会让自己的高尔夫生涯变得更加完满。

对话英国PGA教练大卫

《小康•财智》:W大卫:D

W:在中国教学和在英国教学,让你感觉最大的不同?

D:在中国,打练习场的人更多,中国人非常认真地练习。但是在苏格兰,更多的人喜欢在球场上学习打高尔夫球。

W:是不是跟中国高尔夫刚刚起步有一定关系?

D:对,有关系。但是根源在于文化,因为苏格兰算是高尔夫的老家了,那里的高尔夫气氛浓郁,人们更多是想体验下场的感受。

W:您觉得中国与苏格兰相比相差多少年?

D:我觉得这么比较不太恰当。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举个例子,在苏格兰,孩子们打高尔夫球更像在中国社区里的孩子们打乒乓球,普及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中国,能有条件打高尔夫的孩子少之又少,特别是能接受系统学习的孩子就更少了,所以,能够学习的孩子很幸运。

真实的人生范文3

骑马、滑雪、骑行、登山,将他的生活填充得格外丰满,同时,也把他的心态调整到一个极佳的状态。在竞争激烈、关系复杂的娱乐圈,有人把他在节目中的锋芒毕露理解成自以为是,却没想过这正是身为艺人的他‘不伪装的真实’。

比大队人马来得略迟,他和妻子朱娜、女儿萱萱一起走进院门。没有刻意在媒体面前秀恩爱或亲情,夫妻间很悠闲地聊着什么,跑在前边的萱萱不时回身插几句话,好一幅怡然自得的画面。

杂志拍摄时间恰巧约在《星跳水立方》半决赛播出的第二天,虽然早在他的微博上得知了因为“严重失误被淘汰”的结果。虽然已年过不惑,他的身材却保持得很好,并不像在与吴建豪双人跳水时自我解嘲般说得那么不堪,这应该得益于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体育运动的缘故。骑马、滑雪、骑行、登山,将他的生活填充得格外丰满,同时,也把他的心态调整到一个极佳的状态。在竞争激烈、关系复杂的娱乐圈,有人把他在节目中的锋芒毕露理解成自以为是,却没想过这正是身为艺人的他“不伪装的真实”。

如果有人能够看到,他在去往拍摄景点的路上,明明正在接受正式的采访,却被一匹路过的棕色骏马吸引了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凑向马的身边,满脸都是对马腹被马镫蹭伤的疼惜。原来他的一切外在表现并非“得瑟”,只是内心情感的径直爆发而已。他直率地请求才第一次见面的马主人“让马好好休息几天,养养伤”,俨然他就是那个最懂它的主人。

他是第一个在等候拍摄时骑上道具自行车“试驾”的艺人,趁着摄影师调整灯光的机会,绕场一周,感受来自专业的性能。没有摄像机跟拍,不是真人秀演绎,他只是想要这么做,并且真的付诸行动。

在一旁观看过两组拍摄之后,6岁的萱萱不禁眼馋,准备骑上儿童自行车,追随老爸的节奏。此时,他再次从工作中抽离,亲自找出女儿的头盔,耐心地为她戴上,并且叮嘱着:“注意防护,安全第一!”每次换装,他都需要往返于拍摄景点与度假屋之间,萱萱兴奋地担当起开路先锋的角色,每逢萱萱骑上小自行车,他就会紧盯着骑行路线,一旦发现女儿接近危险,就会在后边大声喊:“走另一边,萱萱,那边有钉子,有钉子!”可见他的父爱泛滥,可见他的细心观察,可见他对于骑行安全的重视。

拍摄结束后的第三天凌晨,他在微博上贴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他骑大车跟在萱萱骑小车后边的图片,正是拍摄当天的某个瞬间,前边的萱萱满脸幸福的笑意,因为有她最爱的爸爸陪在身后,保护她的安全。另一张则是最后一组图片拍摄结束,“开路先锋”萱萱已经有些疲倦,他背起女儿返回度假屋的甜蜜时刻。微博中,浓烈的父爱赢得了“粉丝”对幸福的期盼,对亲情的盛赞。

你可以说,他喜欢表现,把自己爆车胎、吃大餐的情节都在微博上尽情展示;你可以说,他很矛盾,把不喜欢张扬的妻子保护得很低调,却把活泼可爱的女儿公布到众粉丝眼前。然而,这就是他的真实,不被任何外在的评论所左右,只享受于自己想要的一种感觉。他说,那种感觉叫作“专注”,是骑在自行车或马背上、滑行在雪中才能够体会的,是对人生只能不停向前的尊重。

《骑行风尚》=BF 沙宝亮=沙

BF:我们知道你是明星别擅长运动的,你怎样看待自行车这项运动?

沙:现在对于我来说,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为了锻炼而骑行的运动工具。我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冬天滑雪,夏天骑自行车。因为骑车运动能够排掉人体内的很多酸,锻炼下肢肌力,尤其能够让腿部的肌肉更发达,消耗多余的热量,保证持续的能量。同时,对于歌手来说,肺活量很重要,而骑自行车也可以增加肺活量,是很好的提升方式。

BF:看来你对骑行的益处有很深的体会……

沙:我很爱骑自行车,最疯狂的那段时间,每天至少骑30公里。当然了,这种距离需要充裕的时间,2~3个小时才可以完成,所以工作忙碌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完全做到,但是有空的时候我还是要骑上一段路的,既能锻炼身体,也有对年少时天天骑车的回忆。

BF:自行车给你带来过很多美好的回忆?

沙:小时候自行车是我生活当别好的玩具,尤其是刚学会骑的时候。我小的时候只有父亲骑的那种大梁自行车,不像现在有专门给小孩子骑的儿童自行车,所以就“掏大梁”骑,觉得能骑多远就骑多远,越远越不嫌远。每逢我父亲带着我骑车去颐和园、香山这种相对远途的地方,就觉得是特别美妙的时光。还有是我们“非专业改装”的小轮车,不像现在有专业的场地,只能在胡同里玩,算是一个跟自行车接触的特别时间。那时候也没什么可玩的东西,骑自行车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娱乐活动。

BF:“娱乐活动”,这种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

沙:自行车有一种运动叫“车球”,是我最痴迷的一项与自行车有关的娱乐活动。当时我还在杂技团,团里从德国进了两组这样的比赛用车。根本没有专业教练,也没人讲解比赛规则,我们只能自己摸索,三四个人一队打对抗。这项运动需要的技术含量很高,需要倒车、急转弯等,自行车跟着球跑,脚根本不可以着地,着地就算输。我对车球真是特别着迷,每天要玩两三个小时。而且,有一次打激烈的对抗,我把大拇指杵到对方的自行车轮里,当时指甲就翻了。不过很遗憾,到现在我也没能在中国见到这项运动,更别说普及了。

BF:好在,自行车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了,比如今天和你一起拍摄的自行车......

沙:没错,这些都是专业的自行车,质地很棒,而且都比较轻——对于专业的运动类自行车来说当然是越轻越好。不过,每轻一点点就要贵好多钱,哈哈哈,但是也的确很耐用。我对自行车也算是研究起来就无休无止的那种人,贵的便宜的都喜欢,不过让我选择的话,舒适和安全是最重要的两点。

BF:喜欢舒适和安全的你,却参加了既不算舒适又不够安全的跳水节目?

沙:最初选择参与跳水节目是想去玩儿,并没有把它当成特别重要的比赛。但是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我才知道教我们跳水的运动员都是有伤病的,他们都很优秀,但是因为伤病而不能完成职业生涯,真心觉得职业运动员特别不容易。不过,由于我训练的时间比别人少很多,比如别人训练10个小时,我基本就训练1个小时,所以只能放松心态,当作去玩一下,成绩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

BF:在你的最后一场比赛上,虽然被淘汰,你却没忘记给搭档过生日,当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

沙:我是一个女孩的父亲,所以看见小女孩就父爱泛滥。我从小也是过集体生活长大的,知道那么小的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两面,很可怜,没有人给她过生日,没有亲人左右陪伴。所以我既然知道了她是那一天过生日,就把给她过生日当成最大的正事了。现场所有人都在祝她生日快乐,我觉得,这一生能有这么一次惊喜送给她,也是我们的缘分。

BF:说到女儿,你觉得自从当了父亲之后,人生有了怎样的改变吗?

沙: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色彩都改变了,会变得很肉头(北京话里指物件的质感像人肉一样的程度,给人暖、软的感觉)、很温暖,也会有更多的责任在肩上,不会只想着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孩子,想要给她创造更好的条件,感觉责任更大了一些。

BF:艺人的档期安排很紧密,作为父亲,你怎么与女儿沟通感情?

沙:我们之间不做专门的情感沟通,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她从小就知道爸爸很忙碌,她与妈妈在家已经习惯了。而每次见到她,就会觉得彼此特别亲切,有种好久不见的亲密感。

BF:你有一张专辑的名字叫作《七年之痒》,从男人的角度,你怎么看待夫妻相处时的这个“痒”?

沙:七年之痒也好,三年之痒也罢,甭管几年之痒,人总会有一个“痒”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人能耐得过去,有的人耐不过去。耐不过去,就会变成很不好的事情,耐过去的,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闯过一关,迎接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其实就是在“痒”的过程中不断考验自己。

BF:如果面对诱惑,男人应该怎么去平衡呢?

沙:在这个世界上诱惑很多,有的人就会承受不了。但是我觉得诱惑就是诱惑,是不现实的,是不属于你的。不要去想“越得不到的东西,越会想要拥有”,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东西,所以没有资格与没有必要去谈“拥有”,倒不如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来得好。

BF:因为有了这种珍惜当下的想法,所以你对歌迷格外好?我听说,有个歌手会安排从外地来的歌迷的一切,核实一下,这个人真的是你吗?

沙:(点头)是我!我会安排一些见面,因为我觉得歌迷特别不容易,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就是为了想见到我。我就会让经纪人安排见面、拍照等等,之后如果有可能的话,还会带他到演出现场、工作现场去观看,这样做也不枉费他们坐火车而来的劳累。

BF:能够做到这个程度的艺人其实很少,你是缘于怎样的动力?

沙:我觉得做到这一切很容易,并没觉得是多么难的事情。曾经有歌迷给我写过一盒情书,上百封信,我从第一封看到最后一封,深切地觉得自己是在大家心里扎根的,我的一举一动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喜悦或者是伤痛,所以会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些,尽量不让他们失望,尽量回馈给他们一些。有的歌迷也会通过我给萱萱送礼物,他们真的很用心,令我很感动。但是我已经在微博上跟大家讲,尽量不要买礼物,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学生。相信他们会听我的建议,因为我的歌迷不是疯狂的,是特别理智的,不是张牙舞爪的。

BF:说到生活,工作之余除了陪家人,你还喜欢做些什么呢?

沙:比如骑马,在骑马的过程中人会很专注,会忘掉所有的东西,一心在马的身上,是养生的过程。因为在平常的时间里,人是不可能专注于某一事物的,但是在马身上的时候可以做到很专注。我最爱的运动是滑雪,在大自然中,踩着板子滑行、俯冲,应付各种雪道,在那种过程中会完全专注于此时此刻,释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觉得特别过瘾。躺到雪道上,看着丛林,听山里的声音,去享受一切事物,所以说爱好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

BH 2013 G6 DURA ACE 11SP 公路车

作为TEAM级别的碳纤维公路车,2013款的G6是G系列全新的产物,较之上一代产品G5,全新设计的G6具有更加优异的空气动力学外观、更轻的重量、更强的刚性。同时,全部内走线设计,为当下已成趋势的电子变速系统预留安装了位置。此款搭配的是Shimano最新顶级11速DURA ACE变速系统。今年,法国索哈森车队,将驾驭着G6,征战环法百年盛事!

参考价格:66,500元

BF:我们知道你是明星别擅长运动的,你怎样看待自行车这项运动?

沙:现在对于我来说,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为了锻炼而骑行的运动工具。我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冬天滑雪,夏天骑自行车。因为骑车运动能够排掉人体内的很多酸,锻炼下肢肌力,尤其能够让腿部的肌肉更发达,消耗多余的热量,保证持续的能量。同时,对于歌手来说,肺活量很重要,而骑自行车也可以增加肺活量,是很好的提升方式。

BF:看来你对骑行的益处有很深的体会……

沙:我很爱骑自行车,最疯狂的那段时间,每天至少骑30公里。当然了,这种距离需要充裕的时间,2~3个小时才可以完成,所以工作忙碌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完全做到,但是有空的时候我还是要骑上一段路的,既能锻炼身体,也有对年少时天天骑车的回忆。

BF:自行车给你带来过很多美好的回忆?

沙:小时候自行车是我生活当别好的玩具,尤其是刚学会骑的时候。我小的时候只有父亲骑的那种大梁自行车,不像现在有专门给小孩子骑的儿童自行车,所以就“掏大梁”骑,觉得能骑多远就骑多远,越远越不嫌远。每逢我父亲带着我骑车去颐和园、香山这种相对远途的地方,就觉得是特别美妙的时光。还有是我们“非专业改装”的小轮车,不像现在有专业的场地,只能在胡同里玩,算是一个跟自行车接触的特别时间。那时候也没什么可玩的东西,骑自行车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娱乐活动。

BF:“娱乐活动”,这种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

沙:自行车有一种运动叫“车球”,是我最痴迷的一项与自行车有关的娱乐活动。当时我还在杂技团,团里从德国进了两组这样的比赛用车。根本没有专业教练,也没人讲解比赛规则,我们只能自己摸索,三四个人一队打对抗。这项运动需要的技术含量很高,需要倒车、急转弯等,自行车跟着球跑,脚根本不可以着地,着地就算输。我对车球真是特别着迷,每天要玩两三个小时。而且,有一次打激烈的对抗,我把大拇指杵到对方的自行车轮里,当时指甲就翻了。不过很遗憾,到现在我也没能在中国见到这项运动,更别说普及了。

BF:好在,自行车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了,比如今天和你一起拍摄的自行车......

沙:没错,这些都是专业的自行车,质地很棒,而且都比较轻——对于专业的运动类自行车来说当然是越轻越好。不过,每轻一点点就要贵好多钱,哈哈哈,但是也的确很耐用。我对自行车也算是研究起来就无休无止的那种人,贵的便宜的都喜欢,不过让我选择的话,舒适和安全是最重要的两点。

BF:喜欢舒适和安全的你,却参加了既不算舒适又不够安全的跳水节目?

沙:最初选择参与跳水节目是想去玩儿,并没有把它当成特别重要的比赛。但是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我才知道教我们跳水的运动员都是有伤病的,他们都很优秀,但是因为伤病而不能完成职业生涯,真心觉得职业运动员特别不容易。不过,由于我训练的时间比别人少很多,比如别人训练10个小时,我基本就训练1个小时,所以只能放松心态,当作去玩一下,成绩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

BF:在你的最后一场比赛上,虽然被淘汰,你却没忘记给搭档过生日,当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

沙:我是一个女孩的父亲,所以看见小女孩就父爱泛滥。我从小也是过集体生活长大的,知道那么小的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两面,很可怜,没有人给她过生日,没有亲人左右陪伴。所以我既然知道了她是那一天过生日,就把给她过生日当成最大的正事了。现场所有人都在祝她生日快乐,我觉得,这一生能有这么一次惊喜送给她,也是我们的缘分。

BF:说到女儿,你觉得自从当了父亲之后,人生有了怎样的改变吗?

沙: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色彩都改变了,会变得很肉头(北京话里指物件的质感像人肉一样的程度,给人暖、软的感觉)、很温暖,也会有更多的责任在肩上,不会只想着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孩子,想要给她创造更好的条件,感觉责任更大了一些。

BF:艺人的档期安排很紧密,作为父亲,你怎么与女儿沟通感情?

沙:我们之间不做专门的情感沟通,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她从小就知道爸爸很忙碌,她与妈妈在家已经习惯了。而每次见到她,就会觉得彼此特别亲切,有种好久不见的亲密感。

BF:你有一张专辑的名字叫作《七年之痒》,从男人的角度,你怎么看待夫妻相处时的这个“痒”?

沙:七年之痒也好,三年之痒也罢,甭管几年之痒,人总会有一个“痒”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人能耐得过去,有的人耐不过去。耐不过去,就会变成很不好的事情,耐过去的,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闯过一关,迎接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其实就是在“痒”的过程中不断考验自己。

BF:如果面对诱惑,男人应该怎么去平衡呢?

沙:在这个世界上诱惑很多,有的人就会承受不了。但是我觉得诱惑就是诱惑,是不现实的,是不属于你的。不要去想“越得不到的东西,越会想要拥有”,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东西,所以没有资格与没有必要去谈“拥有”,倒不如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来得好。

BF:因为有了这种珍惜当下的想法,所以你对歌迷格外好?我听说,有个歌手会安排从外地来的歌迷的一切,核实一下,这个人真的是你吗?

沙:(点头)是我!我会安排一些见面,因为我觉得歌迷特别不容易,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就是为了想见到我。我就会让经纪人安排见面、拍照等等,之后如果有可能的话,还会带他到演出现场、工作现场去观看,这样做也不枉费他们坐火车而来的劳累。

BF:能够做到这个程度的艺人其实很少,你是缘于怎样的动力?

沙:我觉得做到这一切很容易,并没觉得是多么难的事情。曾经有歌迷给我写过一盒情书,上百封信,我从第一封看到最后一封,深切地觉得自己是在大家心里扎根的,我的一举一动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喜悦或者是伤痛,所以会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些,尽量不让他们失望,尽量回馈给他们一些。有的歌迷也会通过我给萱萱送礼物,他们真的很用心,令我很感动。但是我已经在微博上跟大家讲,尽量不要买礼物,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学生。相信他们会听我的建议,因为我的歌迷不是疯狂的,是特别理智的,不是张牙舞爪的。

BF:说到生活,工作之余除了陪家人,你还喜欢做些什么呢?

沙:比如骑马,在骑马的过程中人会很专注,会忘掉所有的东西,一心在马的身上,是养生的过程。因为在平常的时间里,人是不可能专注于某一事物的,但是在马身上的时候可以做到很专注。我最爱的运动是滑雪,在大自然中,踩着板子滑行、俯冲,应付各种雪道,在那种过程中会完全专注于此时此刻,释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觉得特别过瘾。躺到雪道上,看着丛林,听山里的声音,去享受一切事物,所以说爱好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

BH 2013 Ultimate山地车

真实的人生范文4

第一步,利用网络了解学生,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用网。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我们不是班主任仅是一名科任教师时,我们可以听到学生更多的心里话,看到学生更为自然的一面。当然,在网络世界这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中,学生尽享赛博空间带来的开放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在这里学生展示出在不受道德植入者约束时的“放纵”,学生在老师和家长视线之外,表现出更多的属于年轻头脑才能萌动的想法、做法,了解这些想法与做法中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面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当然在网络中,他们也不希望接受老师的“监督、管理”,使他们失去这份难得的轻松,所以学生们会在乎与他交谈的是不是教他的老师,会在乎他们在网上的表现老师知道多少。所以,为了更多的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我以过客或虚拟的身份登陆学生为“斑竹”的网页,校友录,QQ上的群,看他们在网上灌水,了解完全自由时的他们。在这里看到他们的任何不合理甚至错的想法、说的任何不好的话当时并不纠正,事后也不会透露出我曾看到这些。因为,虽然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道德问题多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上具体体现,但是学生的这些表现终归是在认为无约束的情况下暴露出的问题,并带有宣泄情绪的目的,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的放大,因此在处理时更要冷静,先将学生的这些失范行为看在眼里,然后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并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无类似在网上的失范表现,如果有就要及时进行教育,耐心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在这个步骤中,作为教师,我利用网络只是为更多得了解学生——了解敢于放肆时的学生。而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应用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传统方式:利用研究性课程的时间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利用主题班会强化“网络只是我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或是休闲娱乐的平台”这一观念。虽然无论是在进行研究性课程还是班会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都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也上网搜集材料,但我并没有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只是引导学生懂得在虚拟的社会中也要遵循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引导学生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健康用网。因为只有在学生走上网络自律之路,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的优势才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显现。

第二步,平等交流,用网络实现自由对话。

在对学生有了一些了解后,在学生已经习惯在网上看到我这个“看客”后,我就试着和学生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更多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谈天说地。这样做是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并尊重学生的天性,通过交谈给学生拓展一片自由、平等的空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关爱与归属感。在这以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通过聊天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再以网友的身份给些建议。在完全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后,自然就可以向学生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了。学生在知道这段时间老师是知道他在网上的表现的,但能够给他以平等尊重的交往,他会感到自己的天性得到充分承认,这不会使他感到人为的摆布教育,而相信可以在网上和我平等交换看法。其实如果经常使用QQ,会觉得用键盘交流有许多方便的地方:因为看不到我的表情不会有面对面时的局促,可以自由的把想说的说尽情的说出来;也不会受我神色的干扰把话“咽”回去,可以思路连贯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完,不会担心说到一半被打断;因为是“人——机——人”的对话,最大限度的忽略彼此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感受平等自然交往。在网络上和学生交流时,我也比较随便,只把自己放在比他们多些阅历的旁观者身份上给他们我的观点。不是老师在教育学生,而是一个先锋官在探明前路后回来引领大部队共同前行。这样使我与学生最初建立的平等关系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也使学生在QQ上或通过E—mail和我聊的内容很宽泛:从读书体会到对生活的看法,从对同学的评价到对老师甚至是学校工作的看法……因为和学生上网聊天的时间都是在学生放学回家或是假期里,这样就延展了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使我能有效的干预学生课余时间的应用,也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因为学生更多的是聊自己切实关心的事,他们需要一个能站在他们角度上考虑的成年人的意见,可以使我的工作贴近学生的实际 ,加上这些问题是他们要听我意见而不是我要给他们我的想法,所以针对性强,对学生的影响也大。例如他们中有同我谈如何同异往的问题,有谈家庭矛盾对自己造成压力问题,这些话很多是他们当面是不好跟我讲的,而虽然这些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但恰是这些小事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也许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广告效用,很多学生要了我的QQ,希望能和我在网上聊,在我的QQ上有五十几个学生好友,能给他们以帮助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网络确实给我的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在高二时,我班有一名学生每天完成作业后夜里上网聊天或发贴子,凌晨才睡,早晨起不来就不来上课,跟家长联系家长说为限制他打电脑,电脑放在她的房间里,可管不住这孩子。我就在夜里等这孩子上网时同他网上聊,他是单亲,很爱他的母亲,平时以家中男子汉自居,在聊的过程中它表现出这种想法时,我就问他以他的这种状态怎么保证有能力承担起爱的责任?后来聊了几次,他跟我保证坚持到校,我说你电脑在就不可能坚持到校,他答应把内存条给我,我说内存条你马上可以再买一个,把硬盘拆给我,我知道他喜欢个性化的设置,不喜欢用别人的电脑,拿着硬盘就等于拿着他的电脑。他说我很了解他,犹豫了一会儿答应了。事后他妈妈打电话给我问我怎么做到的,应该说是网络给我和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使我的工作时间不限于八小时内学生上课世间之外的时间,对学生教育空间不仅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再是单向教导,所以才能抓准突破口。

在我的班里有一名学生,他过去的同学向我提起他有偷东西的毛病,我利用QQ上与他闲聊时同这孩子提起人们对偷窃行为的看法:很多人有“某人一次做贼就一辈子是贼”的想法,一旦班里有人丢东西,即便不是那人做的人们也会这么怀疑,做这种事会使自己的一生背上沉重的包袱。在之后的一个学期,我们班没有学生被窃。我觉得这名学生也许改掉了这个毛病。可一天中午班里有名女生手机丢了。转天这名学生在QQ上留言要和我谈谈,他跟我谈的主要内容是班里同学为什么怀疑他拿了手机,并问我对这事的态度。我告诉他,因为在那段时间只有他去过那女生的座位。在班里发生这种事不管是谁干的,大家心里都不舒服,谁都不希望班里有人是贼,我无法证实他没做这件事,除非还有别人去过这女生的座位。但对于我来说,我更希望这女生没丢东西,而不是抓到一个贼。一周后手机失而复得。这一页就这样翻了过去。记得有一次有名学生和我聊天的时候问我:“林老师,您相信有天谴吗?”我反问他:“你说的天谴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做错事后心神不宁,夜里做噩梦。我告诉他因为还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就会因做了不好的事而心神不宁,一个人只要还有这种感觉,就可以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通过QQ我更多的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我想作为教师我不能也不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按我理想的模式成长,但只要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启发他们正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他们就可以不断的超越自我。将德育工作引入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其目的还是向学生传递真实的人生。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最终是拓展德育的空间,丰富德育手段。

真实的人生范文5

“美国第一富豪”的称号在毁坏我的生活

我想,任何成功总要付出代价,而我经历艰难困苦学到这一教训是在1985年10月,当时,《福布斯》杂志称我为所谓的“美国第一富豪”。好极了,不难想象所有报纸和纽约的电视观众都会问“他是谁”和“他住在哪里”。接下去的事情我们知道,有大批新闻记者和摄影记者成群地拥向本顿维尔,我猜想他们想拍下我跳入一个金币铺底的游泳池的照片,他们设想我会有这样的游泳池;或者看着我用百元大钞点着又大又粗的雪茄,池边有姑娘们跳着胡奇库奇舞。

我确实不知道这些记者们会想些什么,但是我不准备同他们合作。于是,记者们便竭力想发现所有有关我的令人兴奋的事情,例如:我驾驶一辆破旧的小吨位运货卡车,车后是关着捕鸟犬的狗笼子;或者我戴着沃尔玛商店出售的棒球帽;或者我在小镇广场旁边的理发店理发等等――有个人甚至用摄远镜头偷偷摄下了我坐在理发椅上的模样,并登上了全国的各家报纸。接着便收到许多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亲友从世界各地来的电话和信函,要求我慷慨解囊。我相信他们中有许多人确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值得相助,但是我也由此了解到世界上确有各种各样的荒诞不经、刁滑的骗钱者。我记得接到一封来自一位妇女的信,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直拿不出10万美元买一幢房子,你能给我这笔钱吗?”至今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请求,他们写信或打电话来,要求给钱买一辆新汽车,或度假,或补牙齿,或者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虽然我是一个本性非常友善的人――我经常在街上与街坊邻居随便聊天,以及诸如此类,我的妻子海伦对人温和、性情开朗,尽其所能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而且我们的生活始终非常公开。但是我们一度确实认为,这种“第一富豪”的称号是在毁灭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我们一直在努力尽我们的本分,但是突然间每个人都期待我们向他们支付报酬。爱管闲事的新闻媒介会一天24小时地拜访我们的家,当我们拒绝他们时,他们就会明显地变得粗野无礼。我告诉他们,你们不能把电视摄制组带到这里来,我们也不想让你们的杂志花一星期刊登沃尔顿一家生活的照片,我也没有时间同你们谈关于我一生的经历。不管怎样,所有这些人都想要我谈谈关于我们家的个人财务,这件事使我十分恼火。他们甚至对沃尔玛公司都不感兴趣。沃尔玛公司也许是目前世界上在任何地方都在经营的最佳的公司之一,但是他们从未想到要问一问关于这家公司的情况。我得到的印象是,大多数新闻媒介人士――有些是华尔街的金融记者――要么认为我们是一群驾着货车卖杂货的乡巴佬;要么认为我们是某种昙花一现、自吹自擂的艺术家或者是股票骗子。他们报道沃尔玛公司时,要么歪曲真相,要么存心取笑我们。

所以沃尔顿家族的成员几乎本能地紧紧捂上了盖子,决不对外宣传家族中的任何人,虽然我们继续生活在公众之中,继续经常巡视、访问各个商店中的朋友。幸而在本顿维尔,我们的朋友和邻居们帮助我们挡住了大量的小报记者和无聊作家的纠缠。新闻媒体通常把我描绘成一个寒酸的、古怪的土财主,一个与狗睡在一起的乡下佬,尽管在山洞中藏有数十亿美元钱财。然而当1987年股票市场出现暴跌时,沃尔玛公司的股票也像市场上其他股票一样猛烈下跌,每个记者都这样报道说,我损失了5亿美元。当他们问我对此事有何看法时,我说,“那不过是账面上的损失而已”,显然,他们对此感到幸灾乐祸。

学会珍惜每一美元

但是现在我要从某个角度说说我对金钱的某些看法。毫无疑问,我对金钱的态度多半是同我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里成长起来的这一事实有关。我1918年出生于俄克拉荷马的金菲舍镇,在那里一直住到5岁,但是我记得的最早的地方是密苏里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在那里我开始上学,然后又搬到密苏里州的一个叫马歇尔的小镇。

我的老爸,托马斯・吉布森・沃尔顿是个工作极其勤奋的人。他每天起床很早,工作很长时间。他是个老实人,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老实人,许多人都记得他的正直品质。他也是一个有点儿个性特点的人。他喜欢做交易,喜欢与其他人交换任何东西:马、骡子、牛、房屋、农场、汽车等一切东西。他曾经用我们在金菲舍的农场交换位于俄克拉荷马州靠近奥米加的另一座农场。另一次,他用他的手表换了一头猪,使我们的餐桌上有了猪肉。父亲也是我生平遇到过的最善于讨价还价的人。我的老爸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本能,他知道跟某个人谈交易时对方要价可以让到多少,但是有时他出的价钱实在低得使我感到难堪,这也许就是我不能成为世界最佳谈判者的一个原因;我缺乏榨取最后一美元的能耐。幸好,我的兄弟巴德,从很早起就一直是我事业上的伙伴,他继承了我父亲的讨价还价的才能。

我们从未想到过我们自己是穷人,虽然我们肯定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多搁在手头的可支配收入,我们尽可能地到处筹集每一个美元。例如,我的妈妈,南・沃尔顿,在大萧条时期想到一个主意――开一家小牛奶店。所以我早上很早就起床挤牛奶,母亲进行加工和装瓶,我在下午玩完足球以后就送牛奶。

大概是在七八岁左右,我开始给订户送报纸杂志,从七年级到大学,我都有固定的送报路线。我还饲养兔子和鸽子出售,我所做的实际上与当时的农村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从很小起就知道,小孩帮助家里养家糊口,做个贡献者而不是光做个获取者是很重要的。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也懂得了用自己的双手挣取一块美元是多么艰辛,而且也体会到,当你这样做了,这是值得的。有一件事我的爸爸和妈妈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对钱的态度:决不乱花一分钱。

摄影师斯蒂芬・庞弗里

有一次在密苏里州某个小机场的柏油停机坪上,我打算为萨姆露天照个相,他刚执行完一项飞行计划,我在路上丢了一枚5分镍币――试图寻他开心并且对我助手说:“我们看看萨姆是否会把它捡起来。”飞机正在不断着陆和起飞,而萨姆急急忙忙跑过来,因为得摆好姿势准备拍照,他说:“好了,你要我站在哪里――站在那枚镍币上?”

当我已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准备作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时,我早已对一块美元的价值怀有一种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珍重态度。尽管当时我已取得了商学院的文凭,但是我对关于货币和理财的知识却还不那么精通在行。后来我认识了海伦一家,并向她父亲L・S・罗布森先生请教,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是我曾经遇到过的最具说服力的人之一。我深信,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的成就,他的财务和法律知识,他的人生哲学对我有很大影响。我有争强好胜的竞争性格,看到了他的成功,我便钦佩万分。我不是妒忌,我只是佩服。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也许我也会像他那样取得成功。

这些年来,我们把沃尔玛的股份全都投入了那个合伙公司。沃尔顿企业公司的董事会,即我们一家是在达成一致共识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有时我们有争论,有时则意见一致。但是我们控制着付给每个人的金额,即每个人得到相同的报酬。几年里孩子们得到的与海伦和我一样多,除了我因担任公司董事长而另有一份薪水,现在则由我的儿子吉姆作为沃尔顿企业公司的首脑领着这份薪水。我们就是这样积累企业资金的,而不是到处花钱,过阔绰的生活。当然我们也从中提取了各人生活所需的钱,按我的看法,可能是只多不少。

合伙经营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合伙能使我们通过家族控制沃尔玛公司,把它紧紧地拴在一起,使它不致因随意地零星地抛售股份而被蚕食掉。至今我们家族仍然拥有公司38%的股份,对于任何想要以集团形式掌握沃尔玛公司的人来说,这一百分比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份额了,这也是对付试图通过收购股票进行接管的最有效的防护办法。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对其家族的实力以及对其公司的增长潜力具有信心的家族才能做到的事情。股份所有权的转移手续早已办妥,我们无需为此支付巨额的赠与税或继承税。这个道理很简单:减少遗产税的最好方法是在你的资产升值之前就把它处置好。

一只裤管只能容一条腿,有钱人也一样

所以,当1985年《福布斯》杂志说我是全美国第一富豪时,确是这样,如果把沃尔玛公司当时的股价乘以我们持有的股份数,我们的股票也许价值200亿或250亿美元,或者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无疑我是最富的人。也许整个家族真的拥有那么多资产,但是我本人未必有那么多。一则,海伦和我只拥有我们整个家族所有股份的20%。二则,不管怎样,只要我能做到――我相信这种态度将至少持续到下一代――我们在沃尔玛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将留在它原来的公司内。我们不需要钱。我们不需要买一艘豪华游艇。谢天谢地,我们更没想到要买一座小岛供外出度假之用。我们恰恰没有这种需要也没有这种雄心。人们多年来沉湎于这些需要和雄心,许多公司就是这样的。有些家庭时而抛售一些股票以便维持他们阔绰地生活,接着就加快出售――直至有人把它全部收购过去,造成破产。

不要认为我是在哭穷。长期以来,我们肯定拥有比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远为宽裕的钱财――甚至在沃尔玛公司迅猛发展之前也是这样。这里有一件事要说明:对我来说金钱从来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使从保持记录的意义上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食品,有优雅的地方居住,有多余的房间养我的猎犬,有地方打猎,有地方打打网球,并且有财力使子女们受到良好的教育,那就是富裕了。毫无疑问,我们已拥有这一切。我们也并非傻瓜。我们并非如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过着贫民般的生活。我们一家都喜欢飞行,我们拥有好几架舒适的飞机,这几年来我们前后曾经买过18架飞机,但我从来没有买过一架新的飞机。我们居住的房子是E・费伊・琼斯设计的,他居住在费耶特维尔镇的沿马路边房子里,他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得意门生。尽管我认为房子造价太高,但我不得不承认,房子是美轮美奂的――它呈现出一种真正简朴、自然的风格。

查利・鲍姆,沃尔玛公司早期合伙人

从萨姆在阿肯色州纽波特开设第一家商店起,我就认识他了,我相信,从某种角度讲,萨姆对金钱是并不太看重的。真正激励他前进动力的是要完全地占据巅峰的欲望,而绝不是金钱。金钱现在已弄得他焦头烂额。不久前的一天早上6时,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子孙们知道他们将一辈子不会过穷日子,你该如何激励他们去辛勤工作?”

真实的人生范文6

有关品酒师的浮想世界总是如此开始。

他们真的每天出入高级会所,品尝百年历史的美酒、身后还跟一位仆人?

李德美

纳帕的迷失,成就一位葡萄酒导师

葡萄酒讲师是李德美目前的身份之一,北京农学院内的食品研究系是他传道授业的地方:酿酒实验室、光洁的发酵桶、造型美观的品酒屋以及摆满实验成品的地窖就是我国未来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发源地。当问及是否经常给自己的学生使用品酒工具时,他说,那些品酒工具只是帮助他们在学习阶段进行气味训练的工具,想要学习品酒技能,一只杯子足够了,其次就是多品尝,多判断,经验重于形式,也重于理论知识。

第一次接触葡萄酒是在李德美读大学时,当时他的导师李华博士被国家委派去法国学习酿酒技术,回国后酿造出第一批葡萄酒成品,李德美购买了两瓶带回家。说到第一印象,酸酸的,感觉有些失望。在当时那种物资缺乏的环境下,能在生活中接触葡萄酒的人实在不多,更何况是大学生,这次经历并没有吸引他对葡萄酒的注意。大学毕业后,李德美加入了中国葡萄学会并参与相关工作,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葡萄酒知识。1997年第一次出国旅行,一次无意识的行走,彻底改变了他和葡萄酒的关系,这种类似发酵式的化学变化成就了李德美现在的事业。

当时李德美和朋友去的是美国加州,一天,他和室友外出散步。无意间,走进了一片葡萄园,那满山遍野的葡萄叶五彩斑斓,随着风波澜起伏的样子震撼了他,那个产区就是今天的加州纳帕,当时李德美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对眼前的景象十分着迷,又由于住在产区,随便找个街边店购买的葡萄酒都风味十足,此时,一种想法在他心里悠然而生,他要去法国学酿造技术。2001年,李德美争取到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这次出国学习仅有两年时间,所以他分外珍惜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别人也许在留学期间还会顺便游历当地名胜,而他则几乎天天钻研在葡萄酒世界中不曾抽身,连法国人都很惊讶,这个外国人,怎么比本国人还重视学习?

何必非当“品酒师”?

当记者询问,如何成为品酒师时,他反问:“为何要成为品酒师?”作为普通消费者,如果想要在品酒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或达到一定深度,只需要增加品酒经验就足够了,有了一定经验,你可以尝试报考英国葡萄酒学院认证。如果非要成为专业品酒师,那就需要系统学习。中国在2007年已经颁布了酿酒师、品酒师两个工种,但并没有一个标准体系去判定职业标准,这些都在发展当中,顺利的话,今年应该会推出相关培训教材,李德美参与了教材编写工作,他说:“虽然现在的培训教材和国外的学习体系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消费需求的提高直接促进了相关教材的推出,这是大体趋势。”

说到李德美任评委时的经历,他特别提到去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葡萄酒配中餐活动”,这是庄布忠先生个人组织的国际活动,目的在于让葡萄酒如何植根于中国现有的文化中、如何结合中国饮食长期发展。葡萄酒毕竟是一个佐餐,他最根本的角色就应该是与食物搭配,画龙点睛。令他稍感遗憾的是,这样高规格的活动在国内只能在一线城市的少数五星级酒店举办,虽然第一次是在北京举办的,但现场服务员的服务水平还是和国外有所差距,这正是国内葡萄酒行业发展缓慢导致的现状,“十几道菜摆在评委面前,每道菜该如何搭配葡萄酒,什么颜色,什么口味都需要服务员自己心里有数,踌躇不前的表现难免让人贻笑大方。”他所说的现象目前在国内普遍存在,葡萄酒行业的高端服务人才极度缺乏,没有正规培训机构、缺少具备实力的师资都是根本原因,据李德美介绍,现在已经和相关机构在筹备这样的培训学校了,很快将和大家见面。

气候特征决定葡萄酒的发展

中国葡萄酒发展缓慢,这几年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葡萄酒消费,从历史记载来看,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葡萄酒的描述,这种酒至今未能普及,原因为何?李德美只是笑了笑,他告诉记者,葡萄有个特性,无法储存和长途运输;而反观我国白酒行业的繁荣,正是因为其酿造原料是粮食,粮食可以储存、运输,不受环境时效的影响;加上我国气候冬季气候不仅干燥,气温也特别低;夏秋虽然不干燥,但雨量特别多,葡萄容易生虫害,虽然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适宜种植葡萄,但其味道比起那些冬春多雨,夏秋干燥的典型地中海气候产酒国,还是差了很多。葡萄采摘下来,就要马上进入酿造环节,不能放置不管,像加州、智利、新西兰、南非这些地区,其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气候一致,仔细看,还能发现他们主要产酒区都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别看小小的一片区域,却是最适宜葡萄生长的环境!

黄山

25岁喝够市值20万

“每日一酒”是黄山自己的玩笑话,几乎每天都会有朋友邀请她去品酒却是事实。恬静、说话慢条斯理、不施粉黛、身上没有特殊香味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人常说不懂香水的女人是可悲的,这话唯独不能放在黄山这里,“女性品酒师几乎不用香水和任何带香味的化妆品,否则会影响对酒的判断。”这是黄山的生活原则。葡萄酒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幸福,把爱好当工作,下班了还能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最爱,世上这样的好事不多。

黄山的经历有些不同,她和葡萄酒颇有渊源。黄山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她外婆年轻时曾在酒庄工作,家族血液中流淌着“爱酒基因”,喝葡萄酒在她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以至于在英国留学期间,仍选修了酒店酒窖这门课。

众所周知,英国的葡萄酒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当时,她的课外学习选择了隶属于英女皇资产名下的万豪酒店,除了英女皇会有下榻酒店的惊喜外,其内部豪华设计让她更融入学习气氛。酒窖每天下班时都会抽对员工进行培训或测试,也许是遗传因子的作用,也许是平时多加练习的结果,黄山在葡萄酒鉴赏方面表现异常突出,多次获得老师认可和表扬,每次测试几乎全部答对,有一次还纠正了酒窖经理不小心犯的错误,当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学生冥冥中和葡萄酒行业越走越近。

酒窖经理是一辈子的职业

2006年黄山毕业回国,在西门子找到一份工作。按理说,“海归”加“跨国公司”就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组合,然而,工作一年的她还是执着于葡萄酒这个行业,就这样,第一份葡萄酒进口商的工作让她的心安定下来。和国外相反,当时国内的葡萄酒消费还未起步,大众对葡萄酒的认知还仅限于“法国红酒”,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专业概念介绍给慕名而来的普通消费者,大众基础培养还需要太长时间,她知道有些事急不来,黄山就将慢慢传播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作。

现实状况不好,让她遗憾的事也时有发生。2007年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和高级餐厅热衷于炒作葡萄酒概念,他们通常高薪从法国或意大利著名餐厅请来一名资深酒窖经理,然后安排经理列一张高端葡萄酒酒单,同时要求经理快速培养一名徒弟。很多商家就让这“徒弟”在短时间内顶替“师傅”,既缩减高昂的费用,还培养了一批不太懂行的消费者,这样靠“名师效应”的炒作手法曾一路让高价葡萄酒非常畅销,甚至更多商家如法炮制。

黄山回忆说,她的一些朋友通常干了不到3个月就离开了酒窖或是餐厅,其中最长的一位才干了一年,好在中国到处都需要这样的“外国名师”不至于影响他们的生计。说话间满是调侃的味道,这种无奈也让外国人很难理解,因为在国外,酒窖与酒窖经理的关系有点类似船长和船,是一辈子的职业。

值得高兴的是,根据法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前十葡萄酒消耗大国,消耗量的攀升将直接提升大众认知基础,尝得越多,越知道什么酒才是好酒!据黄山介绍,现在国内一些比较好的进口酒商正在用行动维护行业形象,他们坚持进口高品质葡萄酒,一些公司甚至能做到严格把关每一瓶酒的身份,这种国际惯例已经慢慢在行业中推广,这些信息如:酒的产区、品种、采摘时间、装瓶时间将消费者可判断、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酒。

葡萄酒乐事一二

黄山和赵凡一样,她也报考了英国葡萄酒学院的认证,25岁就拿到了中级证书在全球都没有几人,问她报考原因,她只说,朋友告诉她一个标准:喝够市值20万的酒就能报考。当时算算市值大概差不多,就这样没有犹豫,直接报名、参考,过程非常顺利,就连最难的盲品考试也顺利过关,当天盲品的酒正好是她前阵子尝过的一款酒,上天的眷顾加自身的发奋让她如愿以偿。

为此,身边朋友经常想办法测试她,一些可爱的恶作剧时常发生。一次,朋友故意将一瓶没盖木塞并在常温中放置多天的酒拿来给她品鉴,大家都以为这次她一定猜不出来,哪知道她只不过轻闻一下就全数说出答案,毫无新意的结果让一脸坏笑的朋友大感失望。

这些乐事还有很多,她有一位特爱收藏葡萄酒的朋友,在一次聚会上,此朋友神秘兮兮的问她:“你猜我最近都在做什么?”黄山一脸疑惑,那位朋友说:“我在到处买棉被呢!”,黄山大感吃惊,后来细问才知道原来是这位朋友自己挖的地下酒窖出了问题,当时国内买不到专门供酒窖使用的控温控湿机器,葡萄酒很难储藏,加上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空气湿度不够,这位朋友不得不用一些土办法给酒保温保湿。

这些看上去“给自己找事”的趣事只会发生在像黄山一样执着于个人爱好的人身上,从刚毕业的“小海归”一跃成为现在葡萄酒行业内知名专家,究其原因与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个行业并不是看它很有前景就一定能干出成绩,最主要的还靠自身能力成为行业翘楚。

赵凡 一瓶酒一种精神

提起“品酒师”,很多人会联想到格调、优雅、昂贵等一些华丽的形容词,甚至理解为“一份赚钱轻松的职业”,对这样的说法赵凡并不赞同,他称之为“误解”――“对我来说,品酒只不过是一项技能,有人认为进入这个行业很容易,但作为职业,需要更多实际训练,接触之后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要成为顶级品酒师,必须经过无数次专业训练:辨识香味、判断口感,这些还只是皮毛。

从经验中发掘天分

赵凡早年在航空业工作,每天轻松往来于各国之间让他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的葡萄酒文化,通过不断的了解和积累,逐渐开始对葡萄酒产生兴趣,国内最早撰写葡萄酒文化的作者之中,他是其中一位。为了能撰写好文章,他查阅大量行业信息,品尝各种葡萄酒,还向懂行的朋友请教。他还与几位朋友在专业论坛中互相切磋交流,慢慢的,论坛中关注酒的人也越来越多,其话题也绕开葡萄酒本身,恣意与许多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但他却执着于专业领域,撰写的文章内容也越发专业,直到一位编辑提醒他:别写的太深!他才收回锋芒。“读者其实是可以看明白的。”对于媒体肆意联想葡萄酒的行为,他问:“葡萄酒怎么和饮食男女扯上关系?爱情可以比做葡萄酒,但葡萄酒绝不只是感情的配角。”

2006年,赵凡凭借自己丰富的品酒经验,加上业余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一次性顺利通过英国葡萄酒学院(WSET)香港分院的认证考试,拿到了高级认证和学位证书。到目前为止,他是中国第一位且唯一位拿到英国著名葡萄酒与烈酒学位(WSET Diploma Level 4)的证书持有人,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如果说成为品酒师需要一点天分,那他则是在经验中发掘天分的人。

现在的赵凡,每天忙得只睡四个小时,日常娱乐就是品酒。一通电话就能召集朋友过来品几瓶新酒。除此之外,每年他还要抽出最少1个月的时间住在国外,参观一些葡萄酒产区,和国外的同行交流一下技术和品评葡萄品种,有时,还受邀担任一些行业大赛评委,他告诉记者,大众对葡萄酒关注度的一路走高吸引了很多外国酒商对中国的关注,尽管国内消费基础(指对葡萄酒的基础认知)还需要时间培养,但随着国外酒商的进入,势必促进大众对葡萄酒基础认知的提高。

不能只爱一种酒

无法挑出最爱的一瓶酒是这次采访中几位主人公不约而同的说法,假如将葡萄酒比喻成艺术,那么每瓶酒都有自己的精神。“品酒师的责任,就是去尽量体会这种精神,去感受酿酒师想表达的理念,是偏市场还是偏艺术。”赵凡总结说。

市场往往决定商品的命运。根据目前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接受度,衍生出“新世界”的葡萄酒概念,“新世界”是指那些产酒时间不长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南非、美国加州和新西兰,在这些产区,现代科技改变着葡萄酒的传统口味,满足年轻消费群体是他们的目标,此外,推迟葡萄采摘时间、延长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陈酿时间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