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范例6篇

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范文1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晚期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1~83岁,其中食管癌11例,原发性肝癌14例,胰腺癌7例,乳腺癌13例,肺癌17例,卵巢癌16例,直肠癌10例,鼻咽癌9例,喉癌3例。患者均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并服用止痛药物,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1.2.1评价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潘兰霞翻译修订Ferrell等制订的“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量表重测信度为0.65,内容效度为0.95,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4。该量表共有16个条目,前9条调查疼痛知识,后7条调查疼痛经历,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计算疼痛知识得分,疼痛经历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其中0级代表“一点也不”,10级代表“极其严重”。

1.2.2疼痛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我院肿瘤内科6名具有丰富疼痛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癌痛的原因及特点、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癌痛的常用镇痛方法以及癌痛的护理措施,6名高年资护士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研究。对照组按照肿瘤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当天由培训护士了解癌痛患者服用止痛药物情况,并发放“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随即对患者错误的条目进行纠正并告知其原因,同时向癌痛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包括自身疼痛程度的评估与报告、止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疼痛管理技能的培养等。住院第2周时对第1周的疼痛知识进行强化教育,以后以此类推,干预4周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答对率、疼痛经历级别以及平均疼痛时间,运用百分比调查患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开展的势在必行

癌症患者对癌痛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前癌痛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答对率平均为25%,其中错误率高的条目为认为止痛药只在疼痛严重时使用(4%)、癌症疼痛是不可能完全控制(5%)、刚开始使用止痛药剂量宜小,以防疼痛加重时再增量(7%)、长时间使用阿片止痛药会成瘾(7%)。结果表明癌症患者普遍认为癌痛是癌症进展的信号,多数人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向他人透露病情;相当部分患者认为癌痛如癌症一样无法治愈,宁愿选择忍受疼痛;加之对止痛药物相关知识的缺乏,癌痛患者表现出对止痛药物成瘾性和耐药性的担心,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严重影响癌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只有在无法忍受癌痛的情况下才求助于医务人员,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疼痛教育是有效疼痛控制和评估的前提与保障。护理人员针对癌痛患者存在的误区,向患者详细讲解止痛方案和麻醉止痛药物的理论知识,告知其规律性服药可预防疼痛发生或病情加重;向患者介绍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案例,告知药物成瘾性发生率不超过1%,以消除患者的恐隐心理。护理人员主动、客观、科学地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按时、合理给药,及时给予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用药观念,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通过4周疼痛知识强化教育的干预,癌痛患者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程度的转变,自愿改变以往的服药方式,疼痛知识及疼痛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2.2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

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国外学者对晚期癌痛患者的质性访谈研究中发现护理人员在癌痛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癌痛患者渴望通过护理人员得到癌痛相关知识和应对技能,并获得支持,但实际上他们获得的相关帮助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更新护理工作理念。通过与癌痛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纠正癌痛患者认知误区的同时了解其信息需求,使护理人员可有针对性地提供适时、规范、循序渐进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及时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同时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2.3癌痛患者自我疼痛管理能力的培养

疼痛管理是指通过疼痛评估、记录、治疗和护理,以控制疼痛的过程,包括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临终尊严,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和可行的疼痛控制的全过程。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造成癌痛管理欠佳现状的原因除医护人员因素之外,患者对疼痛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对疼痛评估方法认识不足、对阿片类止痛药的成瘾性和副作用的担忧等亦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癌痛患者更新知识与观念,掌握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认识到正确报告自身疼痛情况以及与医务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强化自身的疼痛管理意识。癌痛患者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疼痛处理,主动向医务人员提供维持及调整止痛药物剂量的依据,从而提高自身对癌痛的控制水平。

3小结

疼痛管理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在2014年10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其中包括主任1名,医生3名,护理部门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理成员2名,以此开展疼痛管理工作。对该科室在2010—2012年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调查,在培训学习之后对该科室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前来该科室治疗的四肢单处骨折106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根骨骨折术后疼痛评分、掌骨、下肢、上肢的评分进行记录。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年龄区间为31~62岁;研究组患者男26例,女27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34例,年龄区间为28~5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护理小组理论授课内容为:了解骨折患者疼痛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疼痛评估常用工具与方法;疼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与重要性;培养爱伤观念。106例四肢骨折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小组成立前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轻度或是中度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重度患者服用西乐葆,2次/d,1粒/次,患者在手术后应该立刻送回病房,术后按照医嘱肌内注射特耐40mg,用药后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组患者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与家属实施的“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知程度[3-4],加强疼痛知识的宣教,包括疼痛的概念与评估方法等,护理小组应该将宣教内容统一制作成册发放至患者,在手术前巩固疼痛教育内容,手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回访,术后责任护士应该对镇痛泵的治疗进行追踪和随访,每次宣教时,家属应该和患者同时宣教,并且应该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疼痛治疗效果是否满意,若存在不满意现象,应该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调整。药物使用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患者用药后进行评分,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5-6],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以及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

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72小时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对比分析两组疼痛度评分,经t检验后(t=6.9044,3.4473,3.1693,P=0.0000,0.0008,0.0020)。

2.2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3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4.34%;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9.2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1,P=0.0217)。

3讨论

目前,我国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采用疼痛护理小组的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小组的成立在疼痛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疼痛管理水平[7],并且在提高护士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与控制疼痛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多鼓励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以此为患者营造一种保持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的氛围[8],在积极健康教育下,使得护患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药物治疗,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研究组疼痛控制满意度(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9.2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的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骨折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作者:张春红 单位:高密市中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胡三莲,何丹,钱会娟,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7-79.

[2]阮洁鸿.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相关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380.

[3]李艳,荆珂,刘蕊,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饮食保健,2016,3(13):150-151.

[4]陈琳,刘小兰.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相关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6(10):246-247.

[5]蒋娟.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2):2171-2172.

[6]李红莲.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3):149-150.

疼痛管理范文3

关键词:规范化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普外科

疼痛指机体在一个有害刺激的反应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适感,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是普外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还会影响患者各个器官的功能,影响疾病预后,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只依靠个人的习惯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导致护理效果不佳,患者满意度低。为提高疼痛管理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我科规范化护理人员的日常术后疼痛护理行为,加强疼痛管理的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到我院普外科从2013年1月~12月进行治疗与手术的患者2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肠道手术25例,胆道手术79例,甲状腺手术60例,阑尾切除术22例,脾胃手术5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20例。其中护理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18~82岁,平均(57.6±9.3)岁。对照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18~80岁,平均(58.0±8.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①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疼痛护理。护理方法有: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术前介绍手术方式和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告知出现不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术后根据医嘱,予以止痛药物或者热疗的方法进行镇痛;②护理组患者则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⑴架构改良。成立由护士、麻醉师和医生共同构成的疼痛管理小组,以麻醉师和医生制定镇痛药物的实施方案,护士为基础与执行,共同保障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实施;⑵健康宣教[2]。邀请专家编写疼痛护理宣传小册子,内容包括特沟通的危害、评估方式和镇痛方式,供给护士和患者阅读,护士要定期考核其中内容;⑶规范化疼痛评估[3]。在术后2h开始,每隔4h便进行在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当患者VAS评分大于4分或患者难以耐受时,要及时汇报医生处理;⑷多种药物联合镇痛。护理人员可联合多种镇痛药物对患者进行镇痛处理,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⑸心理辅导。当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时,安慰患者,理解他们的感受,告知他们这是正常的、随着时间会改善的过程,并辅以物理治疗或改变等方式降低术后疼痛感。

1.3疗效观察参考黄红平的相关评价指标[4],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最低分0分,为无疼痛;最高分10分,为剧痛。并根据VAS评分制定标准:<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分或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2.1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V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护理组的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疗效指标护理组患者轻度疼痛占55.8%,中度疼痛占35.0%,重度疼痛占9.2%;对照组组患者轻度疼痛占27.5%,中度疼痛占45.8%,重度疼痛占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外科手术是根治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目前医疗技术的限制,患者在术后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一种疼痛感。当患者缺乏对术后疼痛的了解时,会令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这些负性情绪又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的预后[5]。

因此,有些患者会在疼痛还不是很严重时便使用镇痛类药物,从而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量;而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患者由于担心镇痛药物会造成副作用,因此会对疼痛尽量忍耐,直到无法耐受方告知护士[6]。因此,对于疼痛的护理工作,要采用规范化处理,不可再如过往般如经验进行护理。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关于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我科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疼痛护理措施。通过重视教育、改变观念,让患者树立正确的疼痛观和镇痛观,令患者对疼痛的成因、评估和镇痛方法有清楚的了解;通过健康教育和多种镇痛药物联合给药的方法降低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护理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疼痛感,但护理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感到重度疼痛的患者也是护理组少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对普外科患者采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以有利于镇痛药的有效发挥,同时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庆珍.手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6):1558-1559.

[2]王凤香.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6-17.

[3]沈霖,谭迎春,唐金凤,等.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常规在术后镇痛中的作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6):427-429.

[4]黄红平.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2013,12(3):380.

疼痛管理范文4

【关键词】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干预对策

疼痛是骨科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诉症状,是由于伤害性刺激对组织损伤及疾病本身病理改变所产生的一种机体反射性的、复杂的生理反应和感知,具有疼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炎性反应严重等特征,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功能康复,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严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大生命体征,在临床医护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并作为患者的日常监测指标[2]。近年来,随着新型镇痛药物及镇痛方式的开发和应用,骨科患者的镇痛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50%~75%的患者疼痛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相关研究表明建立以医务人员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是目前缓解骨科患者疼痛的最佳方式,可以起到规范化管理疼痛,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使其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势,最终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3-4]。虽然医务人员疼痛教育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不同医院、科室、疼痛治疗团队在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水平尚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医务人员对疼痛处理的实践[5-6]。本研究通过对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拟为改进骨科医务人员临床疼痛管理、制订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市3所三级医院骨科医务人员5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名,女53名;年龄20~54,平均(34.5±10.3)岁;未婚9名,已婚49名;初级34名,中级14名,高级10名;中专5名,大专35名,本科及以上18名;工作年限1~25年。纳入标准:(1)在医院从事骨科临床医疗工作1年以上;(2)调查人员告知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调查期间因出差、休假而不能完成调查问卷的医务人员;(2)在医院进行实习、进修的医务人员。1.2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的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后由专家修改而成,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资料。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表参考美国疼痛管理专家BettyFer-rell制订的调查问卷,该问卷是根据美国疼痛学会、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机构所制订的疼痛处理标准设计完成的,目前在国外疼痛管理中已被广泛应用,该量表共包含40个项目,分为疼痛评估、疼痛一般知识、疼痛用药原则、综合应用4个维度,其中22个项目为是非题,14个项目为选择题,37、38为案例分析题,每个案例分析包括2个题目,为37A、37B、38A、38B,每个项目1分,满分40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2,效度系数为0.83。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在研究者正式调查开始之前,征得病区护士长同意,并向医务人员详细解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确保调查对象完全知晓本研究的相关事项后方可开展相关调查。本次调查的所有问卷均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F及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单因素分析以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评估得分为应变量,以医务人员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人员类别、职称、教育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称、教育程度均是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多因素分析以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评估得分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与医务人员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有关。

3讨论

随着城市化建设及现代化交通工具应用的与日俱增,骨科创伤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7]。疼痛既是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同时也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8]。目前疼痛已成为患者的第五生命体征,并成为困扰医务人员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突出问题[9]。疼痛管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包括疼痛评估不足、患者个体对疼痛体验不一致、缺乏系统随访及对疼痛评估的详细记录、医患之间缺少互动等,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医务人员在骨科患者疼痛管理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由于新医务人员到岗、医务人员流动、实习生参与疼痛护理等因素,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疼痛知识与态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进行患者疼痛评估不够准确、客观,疼痛护理措施不够及时、全面,从而使患者疼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质量[11]。本研究结果表明,以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评估得分为应变量,以医务人员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称、教育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均是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认为:(1)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积累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随着医务人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低年资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积累尚处于学习、适应和探索之中,未能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流程及患者复杂的异常情况的处理,常常面对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应用的冲突,从而造成了医务人员临床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不足;(2)专业技术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骨科医务人员的职称等级越高,其关注于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程度越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水平也就越高;(3)骨科医务人员疼痛护理意识薄弱,未有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与护理理念,对患者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研究表明骨科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主要与其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有关,医院管理者应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1)定期邀请医院骨科专家对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培训与教育,并结合医院宣传栏、编印医务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教育手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知识和态度水平;(2)制订骨科患者疼痛管理评估标准流程,对患者疼痛管理进行约束与指导,及时发现与纠正医务人员疼痛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患者疼痛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使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升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3)提高骨科医务人员的疼痛管理意识,将疼痛护理管理纳入患者满意度及康复质量的评价范畴,提高医务人员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感,促使科室管理者重视该项工作,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方蕾,陆敏,陈蓓.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5):1415-1417.

[2]彭贵凌,姜耀,孙胜男.创伤骨科护士参与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396-397.

[3]王峻,王春莉,侯丽莉,等.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21):2668-2670.

[4]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25-27.

[5]覃倩,叶蕾.小儿骨科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16):20-21.

[6]董秀丽,郭超,沈杰,等.骨科护士疼痛知识与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24):70-72.

[7]王峻,吴志群,楚丽娟,等.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运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74-2275.

[8]李爱萍,叶莹莹,袁海鸥.音乐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8(9):847-848.

[9]黄天雯,彭莉,谭运娟,等.骨科患者疼痛个案管理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0):19-21.

[10]罗秀铭,刘其桃,彭莉,等.骨科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策略的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2,27(10):28-29.

疼痛管理范文5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小儿疼痛管理认识以及态度现状。方法:采用自填式的半结构化问卷,对随机抽取的120名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其中重症监护室58名,儿科普通病房62名。结果:儿科疼痛知识方面的培训仅只占37.50%。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对疼痛的管理认知水平偏低,只有33.33%采用客观的疼痛评估方法来评估疼痛,同时局部浸润止痛药和局部麻醉药的使用率只有37.50%和27.50%。结论: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教育,有效管理小儿疼痛,从而减轻患儿痛苦。

关键词 儿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41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ve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children′s pain in nursing staff of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ANG Li-juan

(Hunan Provincial Children′s Hospital,Changsha410007)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cognitive and attitute situation of nursing staff of pediatric department towards children′s pain .

Methods:120 nursing staff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The pediatrics′ nurses were lack of knowledge of children′s p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ining of children′s pain was 37.10%,there was 33.33% nurses assessment pain with o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s. Local infiltration of analgesics and local anesthetics utilization of only 37.50% and 27.50%.

Conclusion:Medical institution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ediatric nurses′ pain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ain in children,thus reducing the suffering of children.

Key wordsPediatrics;Nursing staff;Pain management

疼痛是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对此类损伤的描述所致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往往是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1]。疼痛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提高,应将疼痛视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来观察[2]。2001年亚太疼痛控制会议指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3]。护理人员在处理小儿疼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评估患儿疼痛,还是缓解患儿疼痛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儿科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小儿疼痛方面知识显得尤为重要[4]。本研究利用自制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对小儿疼痛管理认知现状。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1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实习生和外院进修生,全部为女性。其中儿科ICU 58名,儿科普通病房6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回答问题,调查者负责核对问卷填答的完整性。此次问卷共有2部分:第一部分为护理工作人员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时间、职称及参加儿科护理和疼痛知识培训情况;

第二部分为护理工作人员的疼痛管理认知情况,包括2个维度,总共15个条目,15个条目中疼痛基本知识包括1,2,3,4,5,10项目,疼痛评估包括6,7项,镇痛措施包括8,9,11,12,15项,13,14项目为药物镇痛。每个条目分为有明确认知判定、认知不够全面、完全没有认知,将有明确认知判定和认知不够全面判定为对此条目有认知。第一维度为患儿疼痛管理的态度,第二维度为患儿疼痛管理的知识。

1.3质量控制此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评估,并且在实施调查前进行预调查,最终获得此次调查问卷。所有调查员参加统一培训,合格者方可参加调查工作。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确保研究对象回答问卷的完整性。

2结果

2.1儿科护理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1)

2.2儿科护理人员对儿科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表2)

表2显示,认知率超过90%的两项内容为:护士执行积极措施降低患儿疼痛,患儿过分报告疼痛程度的比例为10%,此两项内容认知率高于其他项目内容的认知率。平均认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疼痛基本知识(平均认知率为58.30%),镇痛措施(52.90%),疼痛评估(52.50%),药物镇痛(31.70%)。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儿科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疼痛知识方面培训率仅仅只有37.50%,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与国内王英杰等[5]进行的研究一致,但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差甚远[6]。这提示医疗机构需加大对护理工作人员疼痛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体水平,更好地进行疼痛管理。

在患儿疼痛管理的态度方面,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小儿不能正确述说自己的痛苦,所以在疼痛评估方面主要采用询问家长以及观看小儿的表情和姿势。却极少采用客观指标生命体征的改变来进行证实。这不是科学评估患儿疼痛的方法。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引进国外评估疼痛量表,正确评估疼痛,积极采取合适的缓解疼痛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疼痛,减少父母亲的焦虑,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化。

同时本研究发现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儿实施疼痛操作时,都采取措施积极降低疼痛,符合了人文护理关怀,值得鼓励,与国内研究一致[7]。但是在缓解疼痛的措施方面局部浸润止痛药以及局部麻醉药的使用率仅维持37.50%和27.50%,远远低于国外所作的研究[8]。这表明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措施如局部麻醉药的使用以减轻患儿疼痛。其次,护理人员是住院患儿的主要照顾人员,对于患儿的疼痛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患儿进行疼痛管理时,医疗机构应不断完善本院的管理制度和临床路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护理工作。此外,从本次的非问卷调查来看,儿科护理人员最想学习的知识有:疼痛相关心理学、患儿疼痛评估等知识,因此,建议在目前护理院校机构中,可增加对患儿疼痛护理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在校对疼痛管理的认知度,从而为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年轻、低资质的护理人员,医院管理者应为相关人员设立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保证再教育实施,其课程内容可设立有镇痛措施、心理调节、镇痛药物、疼痛评估等,或者邀请儿科权威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培训,从而让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疼痛评估更为有效,镇痛措施更为恰当,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管理及护理的各方面知识。

综上所述,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制定政策和策略,加大护理人员对小儿疼痛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教育,使护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疼痛评估方法和处理措施,以减轻患儿疼痛,实现真正的人文护理。

参考文献

[1]Van Cleve,Bossert EA,Savedra MC.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l to guide research[J].J Spec Pediatr Nurs,2002,7(4):163-165.

[2]汪晖,徐蓉,黄海珊.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11):8-10.

[3]张春华,邹碧蓉.疼痛概述[J].中国临床护理,2009,1(1):75-76.

[4]孟玮亿,徐丽华,张跃晖,等.对儿科护士疼痛知识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0):26-28.

[5]王英杰,孙静,李菀,等.113名儿科护士的患儿疼痛管理认知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67-169.

[6]Mathew PJ,Mathew JL,Singhi S.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nurses towards pain:surve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J].J Postgrad Med,2011,57(3):196-200.

[7]徐鑫芬,陈新忠,林莉莉,等.疼痛教育培训对护士术后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64-65.

[8]Lai YH,Chen ML,Tsai LY,et al.Are nurses prepared to manage cancer pain?A national survey of nurses,knowledge about pain control in Taiwan[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3,26(5):1016-1025.

疼痛管理范文6

【关键词】 疼痛管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后; 术后护理。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的定义,所谓疼痛是一种与实际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机体组织损害相关联或者以这种组织损害进行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1]。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伴有剧烈的放射性腰腿痛,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迫切希望手术能彻底解除病痛。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率大约80%左右,同时增加手术切口疼痛,部分患者术后往往出现巨大的失落情绪。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如何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一直是困扰骨科广大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采用各种镇痛药物,镇痛效果仍不尽人意。本研究尝试采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镇痛中,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住院且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23~55岁,平均(38.3±12.3)岁;致伤原因均为慢性积累伤力所致,无一次性外伤暴力因素;腰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均突出患者24例;手术方式有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及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各36例。

1.2 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给予相应的疼痛管理模式,给予耐心的术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让患者了解手术能完全缓解大部分患者腰腿痛,客观的期待手术预期效果;术后切口的疼痛可以通过多种镇痛方式减轻疼痛,纠正患者需要承受切口剧痛的错误思想;让患者了解到常规应用镇痛药物一般不会成瘾。

1.2.2 术后疼痛评估 每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笔者采用口头描述评定法(12级评定法)[2]:(1)不引人注意的痛;(2)刚刚注意到的疼痛;(3)很弱的痛;(4)弱痛;(5)轻度痛;(6)中度痛;(7)强痛;(8)剧烈痛;(9)很强烈的痛;(10)严重痛;(11)极剧烈痛;(12)难以忍受的痛。手术后当患者麻醉效果消失,主诉疼痛时,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疼痛感受的主动询问,判断是手术切口疼痛还是原有的腰腿痛;分别对这两种疼痛进行评分并做好记录,给予相应的疼痛控制方法。同时,及时观察切口引流情况、敷料渗血情况、双下肢肌力、感觉等,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汇报医生,为准确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1.2.3 术后疼痛控制采取前期所使用的疼痛管理模式 根据疼痛分类,对中度疼痛患者(疼痛程度≤6分),护士指导其采取以下非药物疗法减轻疼痛。(1)呼吸止痛法:疼痛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而后慢吸慢呼,呼吸时双目闭合,想象新鲜空气缓慢进入肺内;(2)松弛止痛法:松弛肌肉如叹气、打哈欠、深呼吸、闭目冥思等方法能减轻或阻断疼痛反应,起到止痛作用;(3)音乐止痛法:通过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缓解疼痛,既可以边听边唱,也可以闭目静听,并伴手脚节拍轻动;(4)转移止痛法:可通过多种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如看电视、讲故事、创造欢乐的气氛、与亲近的家属、朋友相互交谈等。若非药物疗法无效或重度疼痛(疼痛程度≥7分)时,护士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并配合使用上述非药物镇痛疗法[3]。

1.2.4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疼痛管理护理模式 将患者的主观感受及日常护理所见(切口引流、双下肢运动、感觉情况)简单汇报医生,由医生开出医嘱,护士只是执行医嘱,不采用术前健康教育及非药物镇痛疗法,采用同样的方法及同样的评分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综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有无术后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术后康复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无术后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腰腿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 术后6 h即麻醉完全清醒时患者切口疼痛评估得分最高,即疼痛感最明显;术后1周仍有部分患者感腰腿痛。实验组术后切口镇痛效果在术后6、24及48 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患,美国每年约有570万[4]患者诊断为椎间盘退变,我国患者数为其数倍。尽管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仍然有大约20%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需要手术治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及椎体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术后使用镇痛泵本是较好的镇痛方法,但由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有其特殊性,即手术操作紧邻硬膜囊及神经根,易损伤马尾神经及神经根,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对双下肢运动、感觉的观察是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要点。因为镇痛泵可以影响双下肢运动、感觉的早期观察,笔者所在医院全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镇痛均不采用镇痛泵,选取合理的镇痛方式在该类疾患术后镇痛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本研究采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联合传统药物镇痛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镇痛效果及社会效益,与传统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镇痛效果,良好的镇痛效果往往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护患关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镇痛的同时,更密切及时观察了病情。术后护理人员更多的与患者交流,更加及时观察了切口引流及双下肢运动、感觉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判断病情,减少手术并发症,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可以完全缓解80%患者的临床症状[2],配合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提高患者腰腿痛缓解率,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通过本研究证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采用疼痛管理模式较传统术后镇痛疗法,可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形成和谐医患与护患关系,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81.

[2] 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37-938.

[3] 唐钰,刘姗姗,谢红艳,等.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