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手抄报范例6篇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1

自上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苏北坊间陆续出现一些有关兴化施彦端字耐庵并涉及《水浒传》作者的文字资料,这个问题逐渐被人重视起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苏北文联对苏北这个施耐庵生平作了调查,并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跟着,刘冬、黄清江两位先生在同期的《文艺报》上发表了《施耐庵与(水浒传)》一文。从此,有关兴化施彦端字耐庵问题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但是,因限于史料和文物证据之稀缺,迄今为止学界主伪派和认真派相互责难不已。其中,1951年发现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兴化县续志》,因其载有《施耐庵墓志》,又把有关施耐庵其人其事的研究推向了高潮。但正因其提供了确切的施耐庵行状之证据而备受反对方责难。下文即以《兴化县续志》所载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为论述主线,从其文本语源和典章故实等方面,钩稽史料论证怀疑论者之妄说,揭橥该墓志之用语和典章故实并无违背其他文献史料之处,佐证《施耐庵墓志》所述当无异议。

起源:施耐庵实有其人?

1928年11月8日,胡瑞亭在上海《新闻报》刊发了《施耐庵世籍考》一文,披露苏北坊间流传之“施耐庵墓志”,考订施耐庵乃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兴化、大丰)人,但可惜并没有引发学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951年夏,《苏北大众报》负责人刘冬听闻兴化一带有施耐庵遗迹,即安排同事黄清江实地查访,勘察收获了施耐庵神主、施耐庵墓碑以及民国《兴化县续志》中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等新材料。1952年9月,他们合写《施耐庵与(水浒传>》一文,刊于《文艺报》1952年第21号,旋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52年10月,文化部以聂绀弩为首的施耐庵调查组首次实地勘察取证,1953年调查组以徐放执笔撰写了《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但是,该报告未能及时发表,而且经多次政治运动,辗转秘藏,直到1985年12月才得以刊于《耐庵学刊》。

至1979年,江苏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又发现施廷佐墓砖及铭文《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内有“口祖彦端”字样。1981年10月29日,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施俊杰献出《施氏长门谱》(即《施氏家簿谱》),这个家谱为民国七年(1918年)手抄本,自始祖“彦端公字耐庵”起至18世孙止。一系列文字材料和文物的发掘问世,使得兴化-施彦端-耐庵-《水浒传》的证据链串联了起来,使得小说《水浒传》题署之施耐庵实有其人且兴化施家桥施家为其后裔之论,呼之欲出。

1982年,时为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负责人的刘冬再次赶赴兴化实地考察,在判定文物的真实性后撰文《施耐庵四世孙施廷佐墓志铭考实》,指出《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为“施耐庵确有其人的铁证”。

随后,刘冬以江苏省社科院的名义邀请国内数位知名学者前往一同考察。但是始料不及的是,主伪方与认真方就此产生严重分歧,随后掀起了一场源于兴化而波及全球的“80年代施耐庵热”。热归热,但诸如施耐庵墓志等资料是否为现代人伪造等诸问题,最终仍未达成学界共识。

墓志文本的来源问题

溯本清源,要搞清《施耐庵墓志》的真伪,首先要搞清文物的来龙去脉,其次是搞清史料的来源。《施耐庵墓志》从何而来?还要追溯到民国《兴化县续志》的版本源流及其中有关施耐庵材料的来龙去脉。

《兴化县志》共五修,即嘉靖三十八年以前的胡志、万历十九年的欧志、康熙年间的张志、咸丰年间的梁志和民国三十二年的李志。前四种版本不见有施耐庵的材料,唯民国版李志,即《兴化县续志》,载录有关施耐庵的信息有四处:

1.施隐士墓:卷一《舆地志·宅墓补遗》:在县境东合塔围内施家桥,葬元隐士施耐庵。淮安王道生撰志。

2.卷十三《文苑补遗》有《施耐庵传》。

3.卷十四《艺文志·书目·小说家类》:《水浒》,施耐庵著。

4.卷十四《艺文志·古文补遗》有《施耐庵墓志》。

据文化部调查组报告,1918年前后,中央研究院特约著述员李详(李审言)为续修《兴化县志》总纂,分纂人刘仲书,在白驹镇见施氏宗祠供有施耐庵神主,并在施家桥借得《施氏家谱》,载有淮安王道生作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的《家传》,便抄了下来,留作县志的补遗。

1953年,徐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我们在兴化谦先生手,得到《兴化县续志》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原稿两份……原稿《施耐庵墓志》和《兴化县续志》上所载的原文是毫无出入的。”至于《兴化县续志》所载《施耐庵墓志》,与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所录的文字存在略微差异问题,该调查报告认定胡瑞亭是兴化县仓库文书,为调查户口1928年在白驹施熊处抄去《施氏家谱》,据此撰文《施耐庵世籍考》;刘仲书是在1919年纂修县志时于施家桥通过杨雨孙看到了《施氏家谱》上载的《施耐庵墓志》。由于胡瑞亭是供报纸发表的,文字有所节录,遂致详略之别。

而且该调查报告还引刘仲书的话:“至于《兴化县续志》中的《施耐庵墓志》上所说施耐庵‘生于元元贞丙申岁’,‘殁于明洪武庚戌岁’,都是照《施氏家谱》亲笔抄录的,不会错。”彻底排除了《兴化县续志》上的《施耐庵墓志》据胡瑞亭增益的可能。

既然续志所载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文本材料来自《施氏家谱》,显然家谱的版本及其来源至关重要。目前看来,除了苏北文联丁正华、苏从麟1952年发现的《施氏总谱》有两个版本外,1952年文化部调查组又访得了六个《施氏支谱》和一个尚未公布的《施氏族谱世系》。1979年,兴化施家桥施耐庵墓地附近又出土了施廷佐墓砖及《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经专家辨认,出土的墓志铭表明,在兴化施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元末明初曾有一位施以谦之父、施廷佐之曾祖的施彦端。结合1952年文化部调查所见的施祥珠版本家谱,其中载录的“施氏族谱世系”曰:“第一世:始祖讳彦端字耐庵行一,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元末自苏迁兴后徙海陵白驹,因占籍焉。明洪武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孔门第五十七贤之常公之裔,葬于白驹镇西北圩施家桥。”

施氏族谱中的“始祖讳彦端字耐庵行一,元至顺辛未进士……隐居著《水浒》自遣”,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记述的“公讳子安字耐庵……为至顺辛未进士……先生之著作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足可相互印证。

墓志文本的语源

兴化施彦端是否字耐庵,是否为《水浒传》作者?30年来,凡是给出肯定答案的,其主要根据有四点:一、《施氏家谱》中“始祖彦端公”右侧下旁注着“字耐庵”三字,且经江苏省公安厅于1982年10月检验证实“‘字耐庵’三字与《施氏家谱》字迹为同一个人所写”,非后人妄添;二、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文本材料来自《施氏家谱》,而《施氏族谱》中杨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中有“先公耐庵……著《水浒》”字样;三、出土的施廷佐墓砖指明施以谦之父、施廷佐之曾祖即施彦端,确认实有其人;四、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中也有“字耐庵”以及“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字样。

而质疑派主要是就族谱、墓砖铭文、县志所录墓志三者之间的联络关系发难。杭州师大马成生质疑族谱的真实性:江苏省公安厅所证实的“‘字耐庵’三字与《施氏家谱》字迹为同一个人所写”,只证实“字耐庵”三字是民国七年僧满家手录《施氏家谱》时的手迹,但是此三字究竟是僧满家于何时添注上去的?不得而知。马成生在质疑的文中还强调:1979年出土的墓砖铭文《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施廷佐是施彦端曾孙,然而,砖上刻着的也是“曾祖彦端”,并无“耐庵”字样。此铭是出土文物,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就使旁添的“字耐庵”三字“疑”上加“疑”了。

对此,欧阳健先生认为,满家于民国七年出家为僧,特手录《施氏家谱》以为纪念,故“字耐庵”三字为满家所录;而且,据1953年徐放考察报告称,他们当时看到的几本《施氏家谱》,在“字耐庵”处,该三字一律写在行侧,否定了后来填补的可能。

其他的质疑问题还有不少,下面就以墓志为起点,看看历来质疑派都有哪些疑点,以及这些质疑是否成立。

针对《兴化县续志》载录文本,质疑声音层出不穷,试一一辨析。

1.关于墓志语源是否近代或清代以后用语的问题

“校对”一词的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鲁莽,讹错转多。”由此可知,“校对”一词在明代万历时代已在使用,并非现代人的用语。

“水浒”称谓的出处,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传记类》:“《水浒》者,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此外,许自昌《樗斋漫录》卷六、钱希言《戏瑕》卷一,均曾提到《水浒》,钱氏还说“施氏《水浒》,盖有所本耳”。由此可知,称谓《水浒》一名,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已广泛使用。

2.关于字或号“子安”在谱内重名犯讳的问题

有人认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中“公讳子安,字耐庵”之“子安”——施子安,指的是家谱中第12代的“子安”,由此反证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显系伪造。对此,欧阳健先生认为,子安应为施耐庵之名,彦端为尊号,由于这个名为当时人所罕知,所以其12世孙也恰巧取了同一个名,正如江阴祝塘梧塍《徐氏族谱》凡例云:“人既散处,闻问鲜通,其幼辈之犯尊讳及等辈之多复名,既难枚举,有一字号而三四人共之。”而且,在《施氏家谱》中不同代亦有同名者,如第9世和第15世,均有“东来”可证。

3.关于“某即某”是否“现代人才有”的问题

墓志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字样,为此,何心等质疑称:“《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不是明代人的口语,而是近代的口语”。有学者唱和道:“为何这个王道生提前六百多年便运用起来?”其实仔细探究,明代已有例证。如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

古本有罗氏致语,相传《灯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复见;乃后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损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事,甚善。其于寇而去王、田而加辽国,犹是小家照应之法。

由“郭武定本即旧本”可见,明代即有某即某的说法,此并非六百年之后的现代人才有的语言口吻。

关于施耐庵科第问题

此问题来源于墓志中“至顺辛未进士”一句。李骞先生在《谁是(水浒传>的作者》(《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4期)中质疑称:

先说“至顺辛未进士”,根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元朝开科选士一共进行了七次,分别是仁宗延祜二年、延祜五年;至治元年;泰定元年、泰定四年;天历三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元统元年。

《元史》虽然是皇家修订的,或许有很多不利于统治者的史料会被删除,但是开科考试这样无足轻重的事是断不会漏记的,而且这七次考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即每次科考相隔三年。王道生所说的“至顺辛未进士”,是指施耐庵在公元1331年考取进士,这纯属奇闻,因为至顺辛未这年元朝根本就没有开科考试,施耐庵又怎么考取进士?

那么是不是王道生将“至顺元年”误为“至顺辛未”?然而,至顺元年的进士名单中并无施耐庵的踪影。进士已属天子门生,高中皇榜的人史书上应该不会有误。

再看王道生的“曾官钱塘二载”说,钱塘就是现在的杭州。如果施耐庵在杭州做过官,哪怕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吏,即使《元史》上没有记录,地方志上也应该有零星记载。但《浙江通志》《杭州府志》《钱塘县志》等地方史书上,元代的大小官员名单中就没有施耐庵或施子安其人。以此推论,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完全是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的闭门造车,因为历史上就没有施耐庵其人。

那么,史料上究竟有没有“至顺二年辛未及第”之说呢?这个问题,此前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故今天仍被很多质疑者反复提及。

欧阳健先生在博文《古代小说与人生体验》,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欧文称,“元至顺辛未二年进士”实际上确实没有发生过,这就是《元史》不载的原因。但是《浙江通志》却载录“至顺二年辛未”榜,这便是有名无实的“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疑案。《浙江通志》历来被称为佳志,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极高,《四库全书》即予以收录。但是,该志却载录“至顺二年辛未”榜。《四库全书》中钱惟善《江月松风集》卷十二之《杨隐君挽诗》序亦有此说:

君讳亮,字明叔,上饶人。其子观,登至顺二年进士第,授饶州录事,再授翰林检阅而君卒,学士揭公志其墓。

同治版《广信府志·隐逸传》卷九十七《揭文安集》亦如此载录杨观故实:

上饶杨亮,字明叔,元高士也,与钱惟善为友。子观,至顺二年进士,为翰林检阅。亮卒,钱惟善挽诗有“身入凤涛亲在念,恩沾雨露子登科”之句,载《江月松风集》。

此外,有人以施耐庵之名不见于《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为怪。据欧阳健先生考证,钱大昕《元进士考》载:元统元年(即至顺四年)癸酉科进士百人,自周同、李齐、余阙,至虎理翰、张兑,共41人。其中,它包括《浙江通志》已录为元统癸酉李齐榜的许广大、录为至顺三年壬申的宇文公谅、录为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的刘基、叶岘,尚缺59人,杨观、施耐庵不在其列,不足为异。

《浙江通志》中“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至顺二年进士”的存在,是史料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证明了“至顺二年辛未进士”之说确实存在,证实了施耐庵墓志所记述之“耐庵……为至顺辛未进士”并非后人向壁虚构。总之,家谱以及续志所载《施耐庵墓志》为后人伪造说之立论,难以成立。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2

高俅(?~1126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

元八年(1093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

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顾。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哲宗皇帝去世,端王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脸孔。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切。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

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宋南渡十将传》卷一中说:“先是诜、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徽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并没想他真的能建功。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大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升迁的资本,毫无疑问当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余年。

高俅主掌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没多少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脚好球而身居高位圣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很有些手段。

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曾主持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其次,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口担任大将。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再者,高俅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童贯、蔡京等也非一党。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护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徽宗皇帝的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宋钦宗处死并枭首。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乱世之秋,他的下场比童贯、蔡攸(蔡京长子)等人幸运,倒也并非偶然。而且,《水浒传》中的林冲是艺术家虚构的一个英雄人物,高俅如何迫害他的情节同样纯属虚构。从史书、文人笔记等现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林冲、李逵等108将,更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1119年)到宣和三年。起义地区在太行山以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宋江起义军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一代名将张叔夜。张叔夜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和同时期的蔡京、童贯相比,高俅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没有参与蔡京、童贯等联金灭辽的错误决策。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传统的语文课堂,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网络进入语文课堂,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教学课文《虎大王开会》时,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动物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文中十多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惊呆了,动物世界如此神奇,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班级的同学没有一个到过桂林,如果只通过朗读课文去体会,并不能更好地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于是,我将学生带入了网络世界。在课堂伊始,我播放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情景,并配乐朗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当学生看到桂林静静、清清、绿绿的水,看到江底的沙石,看到那水绿得像一块块无暇的翡翠,看到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看到游客划着小船,在江面上尽情地玩耍,学生忍不住发出啧啧称赞;我再让学生欣赏桂林奇特、秀丽、险峻的山峰,各种各样的山,像巨象、像老人、像骆驼……孩子们流连于美丽的山水间,沉浸于桂林美如画的风景中,看完录像,孩子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我再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再来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利用网络创设的优美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求知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后有自己的见解。

二、网络更新了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网络,让学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更新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网络具有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了新的方式,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是以往,老师要让学生查一下“长城”、“赵州桥”“鲸”的资料,那学生可以难上加难,要么到图书馆去查,要么问家长或是同学,可得到的资料十分有限,甚至不准确。现在有了电脑,学生想要得到类似的材料轻而易举,而且十分准确。因此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多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课文,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得到有效的锻炼。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我让学生先查阅“赵州桥”的有关资料,再查阅她的设计者李春的材料,再来学习课文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对“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网络改变了评价手段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4

《水浒传》这本书讲了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水浒传学生读后感范文,欢迎参阅。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一这个暑假里,我读了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种豪迈、侠肝义胆所拍案叫绝。

就拿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来说,施耐庵在刻画不同的108位好汉时,常常会让我感到个别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性格特点有些相似,但当我再细想深读一番,便明白原来是我的思维太小了。比如书中的鲁智深和李逵,他们两个都有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性格,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率逼真。

若问鲁智深他怎么个粗鲁法,当他去肉铺找郑屠帮金氏父女俩讨说法时,他上前一脚便把郑屠踢倒,还要踩住他的胸脯,边质问边用他那罐子似的拳头狠狠砸下去,一拳打歪了郑屠的鼻子,二拳打得他的眼眶眉梢上直挂彩,三拳打在太阳穴上,郑屠便动弹不得了。

但若问他精细不精细?当然精细,鲁智深在惩治郑屠之前,大早的便来到了客店,为金氏父女送行。等他们走后,他为了防止店小二给郑屠报信,他拿凳子在店门口硬是坐了两个时辰。到了肉铺,鲁智深先让郑屠把不要肥肉的精肉剁成肉沫,又让郑屠把不要半点精肉的肥肉剁成肉沫,之后又让他把不要半点肉的软骨剁成沫。折腾了郑屠一个早晨,目的就是为了拖延些时间,好让金氏父女走得远一些。还有,当林冲被刺配沧州时,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粉碎了高俅想要中途加害林冲的阴谋。

再来说说李逵。李逵上梁山后,天天以杀敌为乐,甚至睡梦中也斧砍高俅等_臣,醒了还大叫:“快当!”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常是敌我不分,拿着斧头便一路砍过去。此举固然对敌人的杀伤力不小,但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之下也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作者对108位好汉的人物塑造,我还注意到一件事,就是这些绿林好汉们,他们何以相聚在一起,又因何能够汇聚起一股力量,一同来对抗朝廷的压迫呢?我脑海里首先蹦出“乱世出英雄”这个词。徽宗时期,长期的繁华富庶与和平,使得社会的管理者们懈怠了,徽宗醉心于他的书画艺术,以至于_臣当道,不作为甚至为非作歹,与地方豪强相勾结,鱼肉乡里,致使百姓有冤无处申,正如书中所言,高俅依附着权势上位,小说开头就介绍了王进因为高俅发迹后徇私报复而展开了《水浒传》的故事。由此我们可看到108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社会现实,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二今天上午,妈妈给我买回了一本课外书,名字叫《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人物有很多,如:宋江、晁盖、吴用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武松,因为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人。

书中的经典故事也有很多,如:九纹龙夜闹史家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景阳冈武松打虎》,它讲述了宋江在柴进庄上,要回清河县去见他哥哥武大郎。他在和宋江告别后遇到了一个酒店,酒店的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武松见了也不听店主的劝阻,乱喝一通,最后竟喝了十五碗酒。可是,就当武松准备进山的时候,却发现这时候已经不能进去了。原来景阳冈有老虎,大家都在晚上进去。可武松不怕,他壮着胆进了山,却因为酒力而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突然跳出一只老虎,向武松扑去。武松拿起哨棒,向老虎打去。结果没有打上老虎,反而打上了一棵枯树,正好把哨棒打断。武松扔掉哨棒,把老虎揪住,一连打了五七十拳,终于把老虎打死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这位武松棒打猛虎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说过了,武松这响亮的名字早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今天我自己终于能看《水浒传》了,就特别留意“武松打虎”这一节故事,怀着对这位勇士无限敬佩的心情,认真地读了好几遍。

读完后,我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合上书来,凝望着远方,仿佛武松打虎的镜头就在我的眼前,我的拳头也不由自主地紧紧攥起来,热血沸腾,恨不得和武松在一起,力斗那只吊睛白额虎。

武松,一个神勇无比的人,他的勇敢、正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从小做起,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练好基本功,学到更多的本领,让知识武装自我,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的“拦路虎”也不惧怕、不气馁、不退缩。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三“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这几天看了施耐庵的水浒传,我深受古典名著的熏陶,步入了古典文学的殿堂。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那各具特色的英雄好汉。

你是否还记得梁山泊上那位足智多谋的军师,他曾为晁盖献计智取辰纲用药酒麻倒青面兽杨志夺北京名府梁书送给蔡太师庆贺辰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浔阳楼念反诗捉戴宗起押赴刑场快行斩吴用用计劫场救宋江、戴宗。他就是智多星——吴用。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若我们国家有许多像吴用一样的人才,那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让我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去努力拼搏吧!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这种侠肝义胆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现在人们的心逐渐变得冷漠。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你会发现这样一幅场景——位老人摔倒在地上,周围走过的路人会当作没有看见,继续前行;当你乘坐公交车时,你会发现一个老人颤颤巍巍的站在那,可是却没有人让座……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场景呀。因此,让我们每人献出一点爱,让爱传递你我他。

你是否还记得水性奇佳的浪里白条张顺,石刻技术超群的玉臂匠金大坚……这里卧虎藏龙,这里也藏污纳垢,但是在这里尽显英雄本性。他们同甘共苦,勇往直前,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翻开《水浒传》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四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五我读书,我快乐。读书是能让每个人开心的事。到现在,虽然我读的书和书店比起来是九牛一毛,但已经读不少了。其中,最让我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书还是那被列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看过或听过《水浒传》的大部分人肯定会认为宋江是创建梁山的首领,但我认为不是,而是托塔天王晁盖。是晁盖带着兄弟上梁山,林冲因不满王伦的小气,杀了他。然后推举晁盖当首领,而晁盖被毒箭射死了。梁山众好汉推举及时雨宋公明当了首领,所以,宋江就成了梁山首领。

《水浒传》里的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生动让人百看不厌。比如《七星小聚义》中的情义,《三打祝家庄》的毅力与智慧。还有那《时迁盗宝》的刺激与惊险一百零八位好汉被施耐庵写的活灵活现,记得我刚看《水浒传》时,那时候,我非常敬佩行者武松。不说他在景阳冈上徒手打死老虎,还有他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一个个事例让我读了感慨万千。

可惜的是宋江招安了。也不奇怪,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只反奸臣,不反天子。因此,在征讨方腊时,72名梁山好汉英勇去世了。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水浒传》好就好在宋江的招安,好就好在投降派。

我觉得《水浒传》中最精彩的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的那一段,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林冲被刺配他乡。经过柴进的庄子上。柴进知道林冲是被陷害,便设酒宴款待。谁知这时洪教头来了,几次挑衅林冲,林冲不搭理他。柴进几次让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最终,林冲答应了,又扔了二十两白银做赌注。洪教头迅速朝林冲打来。林冲反守为攻,洪教头被弹了老远,几番打斗之后,洪教头脚步全乱。林冲趁他全乱之时,一棒打败了他。洪教头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水浒传》让我百看不厌,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六说到《水浒传》,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忠与义,忠家,忠国,忠天下,义气,勇气,豪气,霸气。在《水浒传》中,义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义字当头”。

轻轻放下手里的《水浒传》,我的心灵被一个个豪气冲天的英雄所震撼。我又回想了整本书的精彩情节。“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等等108位英雄,在那个迂腐的年代,他们仍以“义”字当头,为了百姓,惩恶扬善。

在那个迂腐的年代,官逼民反,民不聊生,但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是就有了梁山的108好汉。他们忠,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惩恶扬善,报效祖国,宁死不屈,这何尝不是一种“忠”;他们义,为朋友赴汤蹈火,为百姓出生入死。可能“忠”与“义”字只是简单地几个笔画,但这两个字,却包含了他们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高俅,一个无赖混球,他因踢毽子取悦了太尉,相反林冲比武赢了高俅却被追杀,这就是当时不公平社会的描写。

整本书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便是鲁智深,他同情人民疾苦,为百姓惩恶扬善,令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倒拔垂杨柳的霸气,他拳打镇关西的豪气。但是他最后却在六合寺圆寂。

而宋江,梁山泊之首,但他却被高俅害死。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宋江的忠义,使其他英雄都非常敬佩他,所以他坐上了梁山泊之首。但最后却想“招安”,以致于整个梁山泊被利用,铸成了梁山泊的悲剧。其实我觉得这个角色有两面,他壮大了梁山,却又亲手毁掉了梁山。

路选错了,即使再去努力,但方向总归是错的,自己选的路,选错了,那又能怪谁?

书中说的“忠”,“义”,在那个时代可能会觉得不足为奇,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呢?

消防员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他们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冲进那大火,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就是为了挽救一个个生命,而又有多少消防员在火中,在废墟里结束他们的生命。他们可能才20多岁,可能年龄也大了,但他们却一直在为人民服务!他们的精神就是“忠”“义”!忠于人民,忠于国家!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有一次我自己一个人走在街上,为了省时间,我抄小道回家。突然,一阵声音传来“快,把你的钱交出来!不然……”“呜……”我还在想要不要去帮忙,“哇”,那个人哭得更大声了。我想也没想就大喊“警察叔叔,我弟弟就是在这走丢的!”可能是听到我说的话,那两个抢劫的人慌慌张张的跑了出来,一下就没影了。我赶紧跑到那个小男孩那里,问他有没有伤到,他问我“警察叔叔真的来了吗?”“这条路没有警察,治安不是很好,所以你下次要找大人同行或是结伴走,知道了吗?”“嗯,谢谢姐姐。”“嗯,你快点回家吧,注意安全,往大路走!”之后,我便常常在想,我们或许不能像《水浒传》里的英雄那样挥刀报效祖国,但我们可以维护正义,这样,我也会为自己对国家做了一丝奉献而自豪!

忠,义。这是《水浒传》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的精神!

水浒传学生读后感七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在谈话。最近我们学习了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的四篇文章,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拜读了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水浒传》。

《水浒传》是由明朝施耐庵创作而成,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故事,共一百二十回,成功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的形象。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粗心莽撞而又行侠仗义的黑旋风李逵,一身正气而又极其愚忠的急时雨宋江,聪明机智而又忠心耿耿的`智多星吴用,讲义气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九纹龙史进,粗中有细、力拔山河的花和尚鲁智深......也认识了卑鄙无耻、祸国误民的高俅,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黄文木彬......

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江湖上人称“九纹龙”的史进,他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文中描写了他在危难之际,为了让朱武、陈达、杨春不落入官府之手,为了保全兄弟性命,“义”字当头,毅然抛家弃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放弃自己安逸平稳的生活,最后落草为寇,逼上梁山。他们这种兄弟义气情谊,在我们身上很难找到。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快要断的独木桥前,狐狸、狼、熊想过桥,但它们担心掉进河里,狐狸和狼很狡猾,让老实巴交的熊先走,结果熊走上去后独木桥果然断了,面对好朋友熊掉入河的现实,它们不是第一时间跳入河中救熊,而是在那争论谁去救熊,而在这同时熊通过自己的拼命挣扎爬上了岸......

与史进相比,狐狸和狼这种朋友我们能交吗?它们把危险的事情让朋友去做,而且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又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跟史、朱、陈、杨四人相比,真让人汗颜。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5

”时间如大浪淘沙,为我们筛选出国学精品的四部伟大着作:《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四大名着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当之无愧地堪称经典,其中有无尽的内涵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品味。下面为大家进整理了一些关于读书笔记水浒传,请您阅读。

读书笔记水浒传1《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家都读过吧!《水浒传》里的人物有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李逵……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大虫”头部,终于把“大虫”打瘫了。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那人说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老爷才是黑旋风!”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读书笔记水浒传2《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述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到达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透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好处。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反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到达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读书笔记水浒传3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读后感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

我被里面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武松醉酒打死猛虎等,但大家对宋江的看法便不全相同,现在我来品一品他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他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遵守法度的习惯。宋江到梁山泊以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人说他虚伪、玩权术,这是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如俘获霹雳火秦明,让位卢俊义等。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宋江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他自己说在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以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起义军领袖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悲剧的结局。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108位好汉还剩下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读书笔记水浒传4《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结果被逼上山落草.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们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奉“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除了敬佩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二字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情景还略感不仁。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还有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看马的也不放过……毕竟是一条人命,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即使他嫂嫂做了出轨的事情,也不必用性命以偿吧。还有那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有这样滥杀无辜的必要吗?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读书笔记水浒传5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没忘进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 ,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 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水浒传手抄报范文6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从《水浒》问世至今,人们对这部鸿篇巨制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斗争史,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黑帮史,还有的人认为是一部右倾投降主义的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品味作品中那些闪光的思想光辉。

【思想展示】

一部《水浒传》,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经历了无数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口传书抄,最终由施耐庵润色成书,其指向性是明确的,就是对农民起义正面、客观而不失理性的描绘,因而这部书的思想是多元的,有着许多理性的光辉,主要表现在:

一、。一部《水浒传》,刻画了许多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作品从高俅写起,写他因踢得一脚好球,又善于奉承讨好而飞黄腾达,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一上台就和蔡京、童贯等人结成一伙,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从朝廷到地方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鹰犬爪牙,沆瀣一气,构成虐民的罗网。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算是响当当的角了,然而一旦碰到了高衙内,也就是高俅之子,便懦弱隐忍起来,最终弄到个家破人亡,就是这样,他们还不放过,最终要以火烧草料场来置他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最终怒杀陆虞侯,被逼上梁山。至于地方土豪恶霸,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横行一方,鱼肉百姓,也造成了百姓的反抗。如镇关西欺凌金翠莲父女等等,背后都有官府的影子。也正是他们无恶不作,欺男霸女,最终才激起民愤,导致英雄出手,惩治他们,而自己被逼上梁山。

二、忠义思想。一部《水浒传》,自始至终贯穿的是忠义思想,这单从它最早的名字《忠义水浒传》或《忠义传》就可以看出。所谓“忠”,是指忠于朝廷。奸臣高俅、蔡京等对朝廷不忠,结果乱自上始,导致了社会动荡;“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也有一诺千金、路见不平、义薄云天等积极的内涵。整个作品,实际上是一部“义”书。梁山好汉行为处事往往以“义”字当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因为郑屠“欺男霸女”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林冲无奈投奔梁山,是因为奸臣高俅的陷害并引出鲁智深的仗义相救;武松醉打蒋门神,是因为地痞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武松出手相助,夺回快活林。另外作品中但凡有较多英雄相聚,作者总以“义”相称,如“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三山聚义打青州”等等,也都反映“义”字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作为全书的中心人物宋江,应当算是忠义合一的典范,他一心忠于朝廷,主事梁山之后,更是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表明自己忠的态度,同时又爱结交江湖豪侠,急人所难,助人为乐,被称为及时雨,可谓忠义两全,然而最终却落得悲惨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愚忠带来的恶果。

三、见义勇为。《水浒传》显露着普通民众对锄强扶弱、济难救困的绿林侠客的企盼情结。封建社会,广大农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既要接受来自政府的苛捐杂税的盘剥,还要经受着“匪”患的侵扰,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要面临土豪恶霸的欺凌。整个《水浒传》,作者描绘了几个市井地痞恶霸,如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没毛大虫牛二等等,对待这些地痞流氓,一般人只能任其宰割,但对于英雄好汉,则能锄强扶弱,见义勇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普通民众的美好意愿。例如,鲁达,粗豪仗义、嫉恶如仇,在知道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甚至不惜借钱救济。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粗疏的他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包括后来他在野猪林救助林冲,以及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也都是因为英雄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饱含着普通民众的期待。

四、反抗精神。从《水浒传》一书中,我们还能读出作品中充斥的反抗精神。我们来看,书中前七十回,也就是书的前半部分,写英雄聚义梁山的过程,哪一个英雄不是在官府的逼迫下,已无任何退路,面临生死的抉择,最终只能选择反抗道路?这其中最突出的当数林冲,林冲一开始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即使自己的妻子被侮辱,他都能忍了,后来高衙内在高俅支持下,设毒计使林冲误入白虎堂,把他发配到沧州,逼得妻离家破,这时林冲还是忍,给妻子写了休书,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忠厚,又表现了他的幼稚。在大闹野猪林中,鲁智深要杀两个想谋害他的凶手时,林冲却为他俩向鲁智深求情,他的这种能忍的性格,实在叫读者不能忍受。直到后来,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亲耳听到要拾他一块骨头回去向高太尉领赏时,他这才忍无可忍,怒火终于爆发出来,他这种反抗精神,是一步步被逼迫出来的。真切地反映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真理。另外,其他36人之上梁山,也都饱含着对现实的反抗。

【考题点拨】

例1.(2012年湖北省天门市)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义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小说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__”的主题。

(2)“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生死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亦无差。”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暴安良,豪侠仗义,虽是异姓,但亲如兄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水浒传》的主题。要解答此种题型,考生必须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并通读课本后名著导读,熟记相关术语。

【参考答案】

(1);(2)义。

【考题点拨】

例2.(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

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义”的两个故事。

【点拨】

此题考查《水浒传》“义”的情节。解答此种题型,考生必须在阅读名著时,做好梳理工作,熟记相关情节,明确情节的主题指向。解答时要注意故事的六要素。

【参考答案】

示例: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②吴用智取生辰纲;③宋公明私放晁天王;④武松醉打蒋门神。

【考题点拨】

例3.(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名著常识填空。

《水浒传》写的是以__________为首的108位英雄,聚义在梁山水泊,杀富济贫,造反起义的故事。把大贪官__________发迹的故事安排在全书的开端,暗示了“乱自上作”。

【点拨】

本题借助于思想指向考查主要人物。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在阅读过程中稍加注意,做好积累,这样的题目解答不难。解答时要注意不要写错字,否则不得分。

【参考答案】

宋江 高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回来,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着水桶钩子来救火。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的猛。(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有删节)

(1)上文选自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说“这条计好么?”具体指什么计策?

(4)试简要说明林冲从隐忍走向反抗道路的原因。

(5)选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林冲 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6)文中太尉具体指的是谁?

2.填空。

(1)《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__”的主题。

(2)宋江之前__________是梁山的主事,和他有关的故事情节是 __________。

(3)宋江主事之后首先把“聚义厅”改为“__________”。

(4)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聚齐之后,在山顶上竖立起了一面杏黄旗,上书“__________”四个大字,它实际上代表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口号。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1.(1)《水浒》(《水浒传》);施耐庵。(2)林冲手刃仇人逼上梁山。(3)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他侥幸逃走,也是死罪。(4)高太尉指使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欲置之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上了梁山。(5)机智。(6)高太尉。

上一篇观潮课文四年级

下一篇统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