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体范例6篇

结构体

结构体范文1

关键词:钢结构 设计 设计思路

(一) 判断结构是否适合用钢结构

钢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大、有较大振动、高温车间、密封性要求高、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直观的说:大厦、体育馆、歌剧院、大桥、电视塔、仓棚、工厂、住宅和临时建筑等。这是和钢结构自身的特点相一致的。

(二)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此处仅简单介绍. 详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由于结构选型涉及广泛,做结构选型及布置应该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下进行。

在钢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被强调的是"概念设计",它在结构选型与布置阶段尤其重要. 对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规范未规定的问题,可依据从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从全局的角度来确定控制结构的布置及细部措施。 运用概念设计可以在早期迅速、有效地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结构方案往往易于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确,并可避免结构分析阶段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同时,它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钢结构通常有框架、平面(木行)架、网架(壳)、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

其理论与技术大都成熟。亦有部分难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简单实用的设计方法,比如网壳的稳定等。

结构选型时,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在轻钢工业厂房中,当有较大悬挂荷载或移动荷载,就可考虑放弃门式刚架而采用网架。基本雪压大的地区,屋面曲线应有利于积雪滑落(切线50度内需考虑雪载 ),建筑允许时,在框架中布置支撑会比简单的节点刚接的框架有更好的经济性。而屋面覆盖跨度较大的建筑中,可选择构件受拉为主的悬索或索膜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设计中,常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地震烈度高或很不规则的高层中,不应单纯为了经济去选择不利抗震的核心筒加外框的形式。宜选择周边巨型SRC柱,核心为支撑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半数以上的此类高层为前者。对抗震不利。

结构的布置要根据体系特征,荷载分布情况及性质等综合考虑.一般的说要刚度均匀.力学模型清晰.尽可能限制大荷载或移动荷载的影响范围,使其以最直接的线路传递到基础. 柱间抗侧支撑的分布应均匀.其形心要尽量靠近侧向力(风震)的作用线. 否则应考虑结构的扭转. 结构的抗侧应有多道防线. 比如有支撑框架结构,柱子至少应能单独承受1/4的总水平力.

框架结构的楼层平面次梁的布置,有时可以调整其荷载传递方向以满足不同的要求。通常为了减小截面沿短向布置次梁,但是这会使主梁截面加大,减少了楼层净高,顶层边柱也有时会吃不消,此时把次梁支撑在较短的主梁上可以牺牲次梁保住主梁和柱子.

(三) 预估截面

结构布置结束后,需对构件截面作初步估算。主要是梁柱和支撑等的断面形状与尺寸的假定。

钢梁可选择槽钢、轧制或焊接H型钢截面等。根据荷载与支座情况,其截面高度通常在跨度的1/20~1/50之间选择。翼缘宽度根据梁间侧向支撑的间距按l/b限值确定时,可回避钢梁的整体稳定的复杂计算,这种方法很受欢迎。 确定了截面高度和翼缘宽度后,其板件厚度可按规范中局部稳定的构造规定预估。

柱截面按长细比预估. 通常50

对应不同的结构,规范中对截面的构造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如钢结构所特有的组成构件的板件的局部稳定问题。在普钢规范和轻钢规范中的限值有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构件截面形式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要求,结构工程师应该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合理的选择安全经济美观的截面。

(四) 结构分析

目前钢结构实际设计中,结构分析通常为线弹性分析,条件允许时考虑P-Δ,p-δ.

新近的一些有限元软件可以部分考虑几何非线性及钢材的弹塑性能.这为更精确的分析结构提供了条件。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需要使用软件:

典型结构可查力学手册之类的工具书直接获得内力和变形.

简单结构通过手算进行分析.

复杂结构才需要建模运行程序并做详细的结构分析.

(五) 工程判定

要正确使用结构软件,还应对其输出结果的做"工程判定"。比如,评估各向周期、总剪力、变形特征等。根据"工程判定"选择修改模型重新分析,还是修正计算结果.

不同的软件会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此外,工程设计中的计算和精确的力学计算本身常有一定距离, 为了获得实用的设计方法,有时会用误差较大的假定, 但对这种误差, 会通过"适用条件、概念及构造"的方式来保证结构的安全. 钢结构设计中,"适用条件、概念及构造"是比定量计算更重要的内容.

(六) 节点设计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结构分析前,就应该对节点的形式有充分思考与确定.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最终设计的节点与结构分析模型中使用的形式不完全一致,这必须避免. 按传力特性不同,节点分刚接,铰接和半刚接. 初学者宜选择可以简单定量分析的前两者.

连接的不同对结构影响甚大.比如,有的刚接节点虽然承受弯矩没有问题,但会产生较大转动, 不符合结构分析中的假定. 会导致实际工程变形大于计算数据等的不利结果.连接节点有等强设计和实际受力设计两种常用的方法,通常有焊缝及螺栓连接的表格等供设计者查用,比较方便. 也可以使用结构软件的后处理部分来自动完成.

具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焊接: 对焊接焊缝的尺寸及形式等,规范有强制规定,应严格遵守. 焊条的选用应和被连接金属材质适应.E43对应Q235,E50对应Q345. Q235与Q345连接时,应该选择低强度的E43,而不是E50.

焊接设计中不得任意加大焊缝. 焊缝的重心应尽量与被连接构件重心接近.其他详细内容可查规范关于焊缝构造方面的规定.

2.栓接:

铆接形式,在建筑工程中,现已很少采用.

普通螺栓抗剪性能差, 可在次要结构部位使用.

高强螺栓,使用日益广泛.常用8.8s和10.9s两个强度等级.根据受力特点分承压型和摩擦型.两者计算方法不同. 高强螺栓最小规格M12. 常用M16~M30. 超大规格的螺栓性能不稳定,设计中应慎重使用。

自攻螺丝用于板材与薄壁型钢间的次要连接. 国外在低层墙板式住宅中,也常用于主结构的连接.

3.连接板: 可简单取其厚度为梁腹板厚度加4mm. 然后验算净截面抗剪等.

4.梁腹板: 应验算栓孔处腹板的净截面抗剪.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还需验算孔壁局部承压.

5.节点设计必须考虑安装螺栓、现场焊接等的施工空间及构件吊装顺序等。构件运到现场无法安装是初学者长犯的错误。此外,还应尽可能使工人能方便的进行现场定位与临时固定。

6.节点设计还应考虑制造厂的工艺水平. 比如钢管连接节点的相贯线的切口需要数控机床等设备才能完成.

(七) 图纸编制

钢结构设计出图分设计图和施工详图两阶段,设计图为设计单位提供,施工详图通常由钢结构制造公司根据设计图编制,有时也会由设计单位代为编制。由于近年钢结构项目增多和设计院钢结构工程师缺乏的矛盾,有设计能力的钢结构公司参与设计图编制的情况也很普遍。

1.设计图: 是提供制造厂编制施工详图的依据. 深度及内容应完整但不冗余. 在设计图中,对于设计依据、荷载资料(包括地震作用)、技术数据、材料选用及材质要求、设计要求(包括制造和安装、焊缝质量检验的等级、涂装及运输等)、结构布置、构件截面选用以及结构的主要节点构造等均应表示清楚,以利于施工详图的顺利编制,并能正确体现设计的意图。主要材料应列表表示。

结构体范文2

关键词:历史;结构;结构主义 

 

《野性的思维》一书是法国当代思想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 现代 法国思想谱系中具有关键的地位:在此之前,是“存在主义”独领风骚;在此之后,是“结构主义”异军突起。在该书中,列维·斯特劳斯基于结构主义的视野,对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展开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评。“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论争在法国思想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探讨这个论争对于深入把握法国 哲学 的基本问题及其当代演进形态,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仅以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历史观的批评作为切入点,探讨两者论争的焦点及其实质问题。 

 

一、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理路 

 

我们知道,萨特前期《存在与虚无》中极端的存在主义把“主体”——“人的存在”描写为一种“绝对的自由”,好像“人”是横空出世般,放荡不羁,蔑视一切有限的境域,与全部的必然界限决裂。这一颇具自恋情结的主体性以及以绝对自由为中心的“人学”决裂了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价值体系,但在理性与人道的美梦变成噩梦之后,人却不得不处在孤单、漂泊流离、无所系留也无所依归的茫然处境中。然而,这种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建构的存在主义,虽然具有反对本质主义的明显动机,但从存在主义出发得出“他人就是地狱”、自我与他人正相冲突的结论,也具有反对规范伦 理学 的深远意义。由于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存在主义依然采取形而上学的致思路径,以此为视点无法与具体的伦理经验相兼容,因此,从存在主义出发构建一种伦理学的理论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正由于此,当萨特将“纯粹的自我”锁定在“前反思意识”的空灵幻象之上,偏执于自我与他人的否定性、非对称性关系的时候,他的存在主义面对现实语境所产生的悖论以及与梅洛一庞蒂、加缪之间的信念的决裂与友情的损伤,就不奇怪了。而在后期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虽然他的理论形式与内容发生了某些改变,但是他的出发点还是“个别的人”,而这个“个别的人”被他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论域的“飞地”,也是偷懒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忽略的“盲点”。鉴于此,他的历史辩证法通过辩证理性的批判,以个人实践的整体化演进为线索,展示了个体反匮乏、反孤单、反系列无能、反集合惰性、反异化的整体化逻辑,给出了历史运动“活生生”的辩证脉络。于是,萨特的历史人类学由“个人实践”经由“惰性实践”而跃升为普遍的“人学”,由“构成的辩证法”经由“集合”与“群体”而抵达“历史”。如果说整体化运动是一种不息的循环,那么循环的内在驱动力仍然还是个体及其生命激情,而整体化运动就是萨特所理解的历史。有人因此将萨特理论话语的风格称为“工程师的设计”,而将后来的结构主义者称为“修补匠的作业”:前者建构语言、主体与历史,为语义语境立法,后者利用有限的元素进行无限的变换;前者向世界发问,拷问个体、群体乃至历史,后者却与人类活动的剩余物打交道,借以构成有结构的组合,声称“只有走出历史,历史才能通向一切”;前者借助结构来创造事件,后者凭借事件来突显结构。如果以“堕落”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精神生活的“主题歌”的话,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依次登堂就可以视为这首“歌”的双重变奏,正如斯图亚特·休斯所说:“绝望年代的法国社会思想是从历史学开始而以人类学结束的。” 

 

二、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的批评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萨特历史观的理论基础还是笛卡尔的“我思”。他说:“萨特成了‘我思’(cogito)的俘虏,笛卡儿的‘我思’能够达到普遍性,但始终以保持心理性与个人性为条件。萨特只不过是通过‘我思’社会化,用一座牢狱替换了另一座牢狱。此后,每一个主体的集团和时代取代了无时间的意识。……想为物理学奠基的笛卡儿把人与社会割裂开来;自言要为人类学奠定基础的萨特则把自己的社会与其他的社会割裂开来,希望做到纯净不染的‘我思’陷入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并消失在社会心理学的死胡同里。”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正因为萨特历史观的前提是一种“意识哲学”,他就注定不能摆脱“我思”的“个人同一性圈套”,他就只能让“整个人类都退避于其历史的或者地理的诸生存方式中的一种方式里”,而这样获得的意义始终是“虚幻”的。具体原因有二:首先,人作为一种“惰性物质的作用”,在创造活动中并不占有特别的地位,人既不能与其他创造物分离,也不能享有某种特权;其次,作为系统的一个项,人和其他项一样,决无任何固定的意义,其意义只是位置性的:“社会是由风俗与惯习构成的,如果这些风俗与惯习放到理性的石磨下面去磨,就会将建立在悠久传统之上的生活方式磨成粉末,将每个人沦为可以互换的,而且是不知名的微粒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并不具有自足性而只有相对的意义。正是基于此,列维·斯特劳斯颠覆了人道主义所极力主张的“人”的中心地位,在现代哲学的谱系中,他因此被定性为一位“反人道主义者”。 

基于哲学原则上的差异,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萨特对“辩证理性”与“分析理性”所作的区分也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萨特无非是想通过辩证理性“使得人类秩序的绝对的独创性”得以彰显,从而反对 自然 辩证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僭越。但相对于“结构”的先在性、统一性与恒定性,萨特强调人类社会的独特性而使“辩证理胜”与“分析理性”分离开来,从而在人文 科学 与自然科学之间掘了一道沟壑,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也是觉得没有任何必要的。因为“辩证理性的作用在于使得人文科学具有一种只有它自己才能给予后者的那种真实性,但真正的科学工作却在于先进行分解,然后再在不同的层次上重新组合。”他将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展开的“历史观”归结为一种“法国大革命的神话”,原因是“思想并没有力量从早已过去的事件中抽引出一种解释的图式”。他自己则区分了三种“历史”:人无意识地创造的“历史”、历史学家制作的“历史”与哲学家对“历史”所做的解释。在他看来,萨特所推崇的历史无疑是属于后两种,这种历史观其实是以某个意识形态目标为参照系写成的。 

尽管列维·斯特劳斯将萨特的“历史观”归为一种抽象的“神话”与“意识形态”,且批评有加,但是从他对“神话”与“意识形态”的态度来看,他并没有完全贬低的意思。在他看来,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并不因其当代“神话”和“意识形态”的性质而丧失其在现代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神话和仪式远非像人们常常说的那样是人类背离现实的‘虚构机能’的产物”。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为了使现代法国人能够充分发挥历史行动者的作用,应当相信整个神话。同时,萨特的分析令人赞叹地推出了一套使这一结论靠得住的、必要的形式条件”。只是当萨特“偏执”地从人道主义出发而展开一种“历史观”的时候,列维·斯特劳斯才认为自己必须为科学层次(即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原则与方法提供辩护,以明确其立场。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对人道主义“僭越”的反对,而不是全然拒绝人道主义;或者说他是从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恒常性出发对萨特突出“法国大革命的神话”、强调历史的革命性意义与夸大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地位的一种反拨。这就似乎预示着,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的批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如何把握这种“相对性”则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的问题。

三、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以上对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的批评的考察,比照萨特写作《辩证理性批判》的思想动机与所欲建构的理论蓝图,我们可以 总结 出萨特的“历史观”确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缺失: 

(一)尽管与早年坚持“存在先于本质”的极端存在主义相比,萨特后期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辩证法的起点,似乎涂上了不少社会历史的底色:“个体实践”被规定为“个人对物质实在的意向性超越活动”;“存在”与“理解”、“理论”与“实践”也在这种活动中实现了统一。但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揭示的,萨特所理解的“个体实践”依然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带有强烈的“现象学一存在主义”色彩:意识依然是“个体”的意识,“个体”还是一种“意识的主体”,萨特的存在主义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身份”。 

(二)而只要是一种意识一反思 哲学 ,其内部就注定不能摆脱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与纠缠;也正由于依然是一种“意识哲学”,萨特展开自己理论话语的时候,也始终没有摆脱“二元论”的纠缠。这种“二元论”结构在早年表现为《存在与虚无》中“自在”与“自为”的区分,虽然后来萨特对此也有自觉,试图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冲淡这种二元的对立,如“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是由人中介的……这就是辩证经验的循环,它必须由辩证经验来确立”。而“全部 历史 辩证法寓于个体实践,因为它早已是辩证的”。但是,在萨特揭示个体实践(辩证经验)的整体化演进时,却预置了一个“匮乏”的本体论前设,这明显可见他早年二元论区分后“虚无”化的影子。但是,正如阿隆森批评的,这种“匮乏”的设定本身就是抽象的。这种设定不仅未能摆脱“二元论”的纠缠,还带来了另外一些不可预料的“麻烦”:由于萨特将“匮乏”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与历史观的基础来认可,“匮乏”构成了人类实践的永久性张力场域,而当萨特把自由能动的“个人实践”导入到这个场域中的时候,就出现了“以人为中介、人与物关系中的异化”和“以物为中介、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为了克服异化,人不得不联合起来,经过集合、群体等形式的变迁,形成了某种制度,产生了诸如阶级、国家、政党等组织形式。但是,这种组织形式越扩大,个体实践的自由就越丧失,人们只能推翻这个制度试图寻求新的制度,而由“匮乏”引起的异化却始终不能克服。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指出的,在萨特那里,“历史”就是一个“西西弗的神话”。 

(三)针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在历史叙事中用“抽象性”吞噬“具体性”的弊病,萨特引用了列斐伏尔的“渐进—逆溯”的思路并以之作为存在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渐进—逆溯的双重向度,“通过双向往返的这种方法,在深入了解时代的同时逐渐确定个人经历,在深入了解个人经历的同时逐渐确定时代”。如果可能,这确实是萨特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但是,“渐进”与“逆溯”的方法是两种正相反对的研究思路,甚至萨特将其比喻为“积分”与“微分”的差别。如果承认任何理论活动本身都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那么,这两种相反对的视角就不可能在“存在主义”这个单一的理论视野下相兼容。萨特以“渐进—逆溯”的方法表明了他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不满,但如何将两种正相反对的视角整合起来,他对这个问题却重视不够且言之不详,后来甚至弃而不论。这表明,萨特也仅仅只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及其难度,最后放弃第二卷的写作也可以视为他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妥协。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反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初衷正是要解开这个困局。 

 

四、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困限 

 

但在我们看来,如果说萨特“历史观”所把握的“历史”并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框架,本身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历史图式”的话,那么,结构主义所谓的“结构”自身仍然是某种纯粹的“在场”,其本身也还是一种“抽象”的预设。原因在于,当结构主义从“结构”中驱逐了“时间性”,实际上“结构”就理所当然地取代了‘‘时间”而成为一种新的在场。在结构主义的思想谱系中,无论是索绪尔把“历时性”秩序排除出“共时性”的结构之外,还是列维·斯特劳斯从“共时性”内部去寻找“历时性”的历时本质,他们都无法说明超越于具体情境之上的“结构”实体是如何“呈现”的。而与此同时,结构主义者又认为“意识”不再具有以往的自明性与基础性,因此,人道主义用来当作基础的主体意识也只是“表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结构”。但是,结构主义虽然制造了在场,不在场的对立,却难以找到两者沟通的中介,到最后还是要求助于“意识”的作用,只不过在这里换成了“集体无意识”。在布尔迪厄看来,这种结构主义所宣称的客观性,实际上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它将自己构建的各种结构看作是自主实体,赋予它像真实的行动者那样的‘行为’的能力,从而使抽象的结构概念物化了。……客观主义充其量只能产生一个代用的主体,将个人或群体看成被动消极的承受者,支撑着机械地展开它们的自在逻辑的那些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意识”只不过是“意识”自身同一化运作时所制造出来的一个影子式的存在。这种“运作”本身就说明,“结构”自身还是无法解决自身的困境,结构主义历史观也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历史图式。 

结构体范文3

一、人体的环节与运动链

1、环节:是指人体的某一部分(如:头、躯干、上肢和下肢)或肢体的某一部分(如:肩、肘、手、髋、膝、足等)。能以关节为转动轴进行运动的部分称之为环节。拿法是运用各种手法,制约环节使其整体失去反抗能力的技术。

2、运动链:把若干环节借助关节使之按一定顺序衔接起来便成为运动链。它是传递肌肉力量的结构。根据运动链的结构特征可分为开放链与闭锁链两类。

(1)开放链:两个以上环节组成的运动链,其终端(最后一个环节)游离,称为开放链。例如,两臂就是典型的开放链。(2)闭锁链:是指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状态,末端没有游离的环节。在闭锁链中,某一环节的运动,通常会引起另一些环节的运动,各环节之间都有着力学的相互传递关系。例如:两脚站立在地面上时,两条腿就属闭锁链。腿部肌肉收缩产生力量作用于地面。地面反作用力又施于两腿,会引起两条腿各部环节的运动。当一脚抬起时,该腿也就成为了开放链。拿法主要是制约开放运动链各环节(特别是末端的两手)的技术。

二、关节的种类与特征

骨与骨以结缔组织相连结构成关节,根据连结的性质和活动情况,关节可分为不动关节、半关节和可活动关节三类。我们通常讲的关节是指可活动的关节。人体主要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六大关节。

1、关节的运动:人体的关节运动一般都是旋转运动,即围绕着某个关节轴来进行的。关节运动可分为五种:(1)屈伸,(2)水平屈伸,(3)内收,(4)外展,(5)旋转和环转。

2、关节的分类: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是关节分类的常用方法,此方法可将关节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类。

(1)单轴关节:通常指运动环节,绕额状轴(左右轴)做屈伸运动(如:滑车关节和车轴关节等,指关节就是典型的单轴关节)。

(2)双轴关节:双轴关节的活动性较单轴关节大,分为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双轴关节可使运动环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如:桡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等)。

(3)多轴关节:多轴关节有三个以上的运动轴,使构成关节的骨可作多种方向的运动(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和平面关节,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3、关节运动幅度与运动特征:关节运动幅度是指从一个动作开始到结束时,某一关节处两个运动环节之间运动范围的极限角度。影响关节运动幅度和稳固性的因素有:(1)关节面大小的差异,(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的骨结构,(5)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以及伸展性和弹性等。

关节运动的特征:关节在围绕运动轴转动时,都可表现出在一定角度内为相对最强点,超过这一角度时则为相对最弱点,在最弱角度时是拿法应用的最佳时机。

三、肌肉在骨骼上的配布规律

肌肉在骨骼上的排列方式都是以相互对抗的形式配布于关节运动轴的两侧。也就是说,关节的任何一个运动轴总是有与肌拉力方向相反相成的两组肌肉群。单轴关节一般只有屈和伸两组肌群(如指关节等);双轴关节有屈伸、外展和内收肌群(如腕关节等);多轴关节除了具有屈、伸、外展、内收肌群外,还有回旋和外回旋肌群(如肩关节等)。

人体肌肉的配布特征还与直立行走以及劳动特点有关:例如人体上肢肌由于劳动的需要,故屈肌比伸肌力量强大;手部肌肉较足部肌肉分化程度高,且灵活;为维持直立克服重力的影响,颈背部、臀部以及大腿前侧和小腿后侧肌群的伸肌力量较屈肌大并且发达。

四、了解肌拉力线和关节轴的关系,确定不同肌肉的功能

第一步:要熟悉肌肉在骨骼上的起点与止点。

第二步:了解肌肉工作的定点与动点,来确定肌肉工作的条件。以肌肉起点为固定点的称近固定;以肌肉止点为固定点的称远固定。肌肉在近固定或远固定条件下收缩,虽属同一组肌群收缩,但表现出的力学变化却不一样。

第三步:确定肌拉力线,方法是从肌肉动点到定点的连线。

第四步:确定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相关位置。

以上四步,是了解不同部位肌肉在引起关节运动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法。需要提示的是:人体各环节的位置在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这就意味着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环节在这一位置时可能是相对最强点,当到了另一位置时可能就是相对最弱点。

五、肌肉工作的协调关系

人体各环节的运动,无论是简单运动还是复杂运动,都是由许多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共同活动的结果。根据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中和肌和固定肌。其中,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主要作用,借助它的主动收缩完成运动;而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它起着调节原动肌收缩的作用。环节运动时,要求各肌肉群之间要有一个协调关系,但这种协调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运动的需要而起变化。

六、单关节肌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征

肌肉根据跨过关节的数目可将肌肉分为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

1、单关节肌工作:单关节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只对单一的关节起作用,完成屈或伸运动。但实际上,促使环节运动的肌肉数量很多,而且它们对骨杠杆所起的力学作用可随着杠杆位置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在实际的环节运动中,多数情况下是以多关节肌工作为主要特征。

2、多关节肌工作:多关节肌是指跨过二个或二个以上关节的肌肉。所以多关节肌要比单关节肌长些。多关节肌工作时,如果仅对一个关节起作用,则比较有利,发力大,引起环节运动幅度也大,对该关节的伸展性也充分,这是多关节肌比单关节肌优越的地方。如果在完成环节运动时,同时作用于两个关节或多个关节时,就会感到力量不足。当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对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另外,当多关节肌被拉长伸展时,已在其中一个关节被拉长后,在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拉长,这种现象又称为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结构体范文4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住宅建筑

钢结构住宅建筑是住宅建筑的一个分支,是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延性好)、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质量易保证、建筑布局灵活合理等优点,使其作为一种最具备“环保、节能、工厂化”的新型结构体系,在21世纪继续得到迅速发展。

一、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

钢结构住宅体系区别于传统体系住宅的内容主要是指主体钢结构承重体系、护墙和内隔墙体组成的围护结构体系以及楼板结构体系。

1.钢结构承重体系的分类及其类型选择钢结构体系的种类有多种,但应用于住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纯框架结构体系。纯框架结构体系是指沿纵横方向均由框架作为承重和抵抗水平抗侧力的主要构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其特点为:可以形成较大使用空间,平面布置灵活,适应多种类型的使用功能,结构各部分刚度比较均匀,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装配化,构造简单,易于施工;但是抗侧移刚度小。常用于层数不超过12层的建筑。

(2)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是在框架体系中的部分框架柱之间设置竖向支撑,形成若干榀带竖向支撑的支撑框架,或在框架体系中内部设置若干榀仅承担竖向荷载的带竖向支撑的排架结构,周边则为刚接框架。这种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侧向刚度,支撑结构起着剪力墙的作用,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力。适用于30-40层的高层住宅结构。

(3)钢框架-剪力墙(筒体)体系。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一般在钢框架内采用带竖缝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板或内埋钢支撑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它可与室内横隔墙结合布置,形成房屋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当外部的钢框架采用3-4米左右的密柱、深梁组成钢框筒时,为钢框筒-筒体结构体系。最大适用高度较高。

(4)空间错列桁架结构体系。空间错列桁架结构体系是由房屋外侧的柱子和跨度等于房屋宽度的桁架组成,桁架高度等于层高,在相邻柱上为上下层交错布置,楼板一端搁置在桁架的上弦,另一端搁置在相邻桁架的下弦。是一种经济、实用、高效的新型结构体系。通常用于15-20层的住宅建筑。

2.围护结构体系

围护墙体及隔墙等均应采用轻质材料或幕墙等,同时应有将墙体风力或地震作用传给框架的可靠传力体系或墙骨架体系;外墙可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ALC板)、SRC复合保温墙板、钢丝网复合保温板轻质复合墙板,内墙材料一般采用加气混凝土轻质墙板、轻钢龙骨石膏板、ALC轻质砌块等。屋盖体系尽量采用有檩体系,屋面材料可与楼面相同,也可采用彩色压型钢板防水屋面系统,该系统特点为:具有良好的防水防腐效果、屋面隔热保温性能好、可以丰厚建筑物的外形。

3.楼板结构体系

楼面结构由钢梁和楼面板组合而成。钢结构住宅结构中,楼板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稳定性,还要具有较好的隔声、防火和防腐性能,目前楼板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由于要满足楼板1.5小时的防火要求,其上须浇80厚的混凝土,采用蝶型压型钢板楼板总厚度将达130~150mm;由于组合楼板担负着传递水平力的作用,故而钢梁与压型钢板连接处应设置必要的栓钉,设计时考虑钢梁与楼板的组合作用,可显著提高梁的承载力及稳定性,有效降低梁高。

(2)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是指钢梁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薄板连接,上浇混凝土薄板从而形成叠合装配整体结构,其中预制的单个构件在工厂制造,然后将其运至现场装配;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可采用预应力技术及高强度钢材、预制部分体积小、重量轻、运输吊装方便;可以降低楼板造价

(3)现浇楼板采用工具式支撑楼板,其优点是整体性好、装修方便、但模板较费,钢筋与钢梁的连接和构造比较复杂,且施工周期较长,同时为保证混凝土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钢梁上翼缘也必须设置必要的栓钉。

二、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经济分析及应用

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相比,在使用功能、设计、施工以及综合经济方面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制造周期短,设计生产一体化现代结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和专业化结构分析软件,使得设计周期大大缩短;同时,由于钢结构具有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特点,可以将前期设计和现场的生产手段相结合,通过网络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结合,使设计人员在工作室中完成设计后,即由工厂的生产线完成产品制作,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精确度,可以大大减少项目建设周期。

2.能够合理布置功能区间

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较,可以采用大开间柱网布置,使建筑平面利用非承重墙体灵活分隔室内空间,形成开放式住宅。同时,可以利用钢结构连接简单的特点,在垂直平面内比传统结构能更好地应用错层、跃层结构。由于钢结构住宅的构件截面尺寸小,可以增加使用面积,提高使用率。

3.承载强度高,抗震性能优越

相同的荷载,钢结构截面最小,相同的截面,钢结构承载力最大。在抗震设防区,由于钢结构重量轻,其本身所受的地震作用小,且钢材具有高延性,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因此,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

4.施工方面优势突出

钢结构的大部分构件在工厂生产,运往现场通过焊接或螺栓进行整体组装,在我国北方地区施工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相比其不受施工季节的影响;施工现场作业量小,减少了施工临时用地,对周围环境污染小,提高了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由于钢结构本身可作为劲性结构承担结构荷载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可以节省支模、拆模的材料,由此降低成本,大大加快施工速度。

5.综合造价低

钢结构承载力高,可以实现结构的大开间布置,构件截面小,与砼结构和砖混结构相比,自重比较轻,地基的处理比较容易,基础型式简单,可以降低基础的造价;钢结构施工机械化高的特点,减少了人工费用和模板等其它辅助材料费用。从经济效益角度讲,楼层越高,造价越低;规模越大,成本越小,6-7层的多层成本最高,但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6.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钢结构适宜工厂大批量生产,工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它能将节能、防水、隔热、门窗等先进的成品集合在一起,实现综合成套应用,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提高住宅的产业化水平。钢结构比传统结构的拆除更容易实施,钢材回收利用率高、拆除成本低、污染较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构体范文5

关键词:圈梁;构造柱;作用;设置

在当前砌体结构施工的过程中,是采用粘土砖与混合砂浆或水泥砂浆进行施工的,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砖与水泥浆具有着脆性的特征,因此其抵抗各种灾害的性能不够高,防止房屋倒塌等方面极为不利,因此在当前砌体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这样能够达到在施工的过程中增强其施工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和其他抵抗能力。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圈梁和结构柱施工的技术要求不断增加。

1、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提高其抵抗各种灾害能力和整体性的主要方式,其在施工的过程中是利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要的施工材料进行施工的过程。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2、构造柱

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建筑施工要求的不断增加,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各种能够保证建筑物整体性和稳定性结构的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结构柱在当前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剪能力,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其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管理手段。

2.1构造柱的作用

2.1.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能够有小的提高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更是 保证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竣工的整体性,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1.2构造柱通过与圈梁的配合,形成空间构造框架体系,使其有较高的变形能力。当墙体开裂以后,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墙体散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摩擦,墙体能够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证了房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

2.2构造柱的设置

构造柱应当设置在地震时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详见下表)注: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按房屋层数增加一层后,根据下表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应按外墙处理;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设置构造柱。

2.3构造柱的构造

2.3.1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在施工的过程中是利用其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管理手段进行分析与控制的过程,是保证建筑物结构稳定性能 的关键。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级。

2.3.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

2.3.3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

2.3.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地下500毫米,宜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这样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当有基础圈梁时,可将构造柱竖向钢筋锚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50毫米的基础圈梁内。若遇基础圈梁高于室外地面(室内、外高差较大),仍应将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毫米,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置深度应大于沟的深度。

结构体范文6

【关键词】: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节能、IPS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体系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指集保温隔热功能与墙体围护结构功能于一体、墙体不需另行采取单独的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节能技术。相比传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保温体系与建筑主体同寿命问题,而且在抗震、安全等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能同时满足建筑、防火等要求,是建筑节能发展的方向。目前,一体化技术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技术经济条件、建筑结构特点等,搞清哪种技术在当地最适合发展、最具应用前景,合理确定当地的一体化主导技术。IPS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体系就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体化体系。下面以IPS结构自保温体系为例,简单分析建筑节能中的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IPS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体系是以工厂制作IPS板为保温层,施工时将钢丝网架保温板置于外模板内侧,并在钢丝网架保温板上采用φ6钢筋作为锚固连接件,钢丝网架保温板两侧同时浇筑混凝土后而形成的结构自保温体系。IPS板是XPS(EPS)单面钢丝网架板的简称,是由单面起构造作用的镀锌钢丝网片与穿透XPS(EPS)板的镀锌钢丝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焊接,且由界面砂浆包覆的三维钢丝网架保温板。IPS板在工厂即用界面砂浆层包覆,不但提高了保温材料防火性能,而且能够增加保温板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保温板外侧均匀设置预制挂式混凝土垫块,使保温板与钢丝网片之间距离得到了有效控制,既保证了钢丝网片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又防止了保温板在混凝土现场浇筑过程中受内侧侧压力向外的偏移。IPS板通过外侧钢丝网片、腹丝和连接件与基层墙体钢筋牢固连接并浇筑在一起,实现了墙体保温与结构同步施工,减少了施工工序,具有保温效果好、防火性能优良和建筑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等优点。

IPS结构自保温体系适用于8度及8度以下抗震设防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节能工程。近年来,该体系作为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在山东、河北等多省的工程中大量应用。IPS结构自保温体系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是与该技术能够同时兼顾多个方面密不可分的。

首先,符合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的技术要求。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的保温系统的受力构件与主体围护结构为一整体,其寿命与钢筋混凝土围护结构相同,有效解决保温体系与建筑主体同寿命问题,为永久性保温,其保温层可以与建筑物同寿命,无需维护及更换。

第二,IPS板通过外侧钢丝网片、腹丝和连接件与剪力墙钢筋牢固连接并浇筑在一起,实现了墙体保温与结构同步施工,主体施工完毕的同时保温材料施工完毕,减少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工期,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人工费等影响促使开发成本降低。

第三,IPS剪力墙自保温体系的内外侧均为现浇混凝土,整体墙体形成结构自保温体系。这样一来解决了目前普通采用外墙粘贴、外挂保温层技术易产生裂缝、空鼓、渗漏、脱落等隐患及寿命短造成后期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和大量维修投资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消防隐患,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是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消防安全的重要途径。

第四,IPS结构自保温墙体的现浇混凝土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保证了混凝土密实。这种混凝土不需要振捣,避免了振捣对模板产生的磨损,增加了结构设计的自由度,可以浇筑成型形状复杂、薄壁和密集配筋的结构,且大幅度缩短浇筑混凝土所需要的时间,工人的劳动强度及数量也因此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表面质量良好,不会出现表面气泡或蜂窝麻面,不需要进行表面修补;能够逼真呈现模板表面的纹理或造型。因此,这种墙体从提高施工速度、环境对噪音限制、减少人工和保证质量等诸多方面降低了成本。

根据《山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逐步推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积极发展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实现建筑节能量占全社会节能量28%以上的目标。这些工作的推进和目标实现,有赖于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支撑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特别是对不同形式保温体系的研发和应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成熟适用的建筑节能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和结构形式的民用建筑,目前在山东、河北等省市在逐步的推广使用中。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来看,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将会是一场建筑革命,是建筑结构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传统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一次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周卫国,如何定义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中国建设报》,2011-11-24

[2]罗能, 朱国卓. 墙体材料节能技术发展初探. 《浙江建筑》, 2010,01期

上一篇生命的林子

下一篇国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