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例6篇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课外;全学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长沙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升格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以来,为整合德育资源,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开展了全学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基本设想

全学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在校三年的课外教育活动作出全面规划和安排,规范不同学习阶段的活动内容,规定不同活动的组织主体,以此整合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全员德育,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循序渐进提升。

实施全学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实际意义:一是符合专科层次学生培养特点。对于大专院校而言,由于学生学程短,且学生基础和能力低于本科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的矛盾。将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做教育,在课余时间尽量多地开展德育活动,增强学生德育体验,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这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有利于整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六个学期中,学校针对学生成长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考虑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统一确定教育的专题,明确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组织主体,明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德育侧重点,这能克服以往课外教育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二、基本内容与特点

(一)基本内容

1.内容体系

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系统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全学程的课外教育活动,共有三个层面的构建:一是确定了全学程课外教育的内容。选定了5大类教育专题,即“三观”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指导与健康教育、专业与就业指导、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在每一个大类专题下分别设立了教育主题,共有19个,具体为:第1大类里设立了校史校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4个主题,第2大类设立了基本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与安全教育等3个主题,这两类专题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志存高远,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爱校情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道德素质;第3大类里设立了生命教育、生活指导、婚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个主题,主要以帮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追求生活稳定、身心健康、人际和谐、人生幸福等;第4大类里设立了专业指导教育、学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4个主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量缩短入校适应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兴趣和职业精神;第5大类里设立了中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校园文化和前沿科学等4个主题,以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二是确定了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内容。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将19个教育主题分配到学程中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每个教育专题和主题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内容,形成多层次序列化上升的螺旋体系。三是确定了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上注重强调参与性和可接受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为原则,尽量加入时尚元素和互动环节,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具体而言,既有讲座与竞赛,也有参观与演练,还有交流与实践;既有校内活动,也有校外活动;既有校系活动,也有班团活动。

2.组织体系

在组织体系上,注重将校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规定学校各职能处室、相关教学部门、各系、班级、学生团队都是活动的组织主体。我校承担了学生全学程课外教育活动组织任务的部门包括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各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医务所、图书馆、基础课部等,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这些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如此,全校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3.考评体系

针对活动组织主体及活动对象制定相应的考评办法。一是研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工作考核办法》,从活动的计划性、及时性、参与性、实效性等方面评价活动组织主体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纳入教职工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中;二是研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办法》,参照成绩管理办法实行思想政治素质绩点制,以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出勤、出力、出面等指标为依据计算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绩点,设定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绩点,绩点高低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主要依据。

(二)基本特点

全学程课外教育活动具有“四全”的特点,即“全程规划,全面覆盖,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程规划”是指对大专三年的课外活动分学期、分年级进行了规划;“全面覆盖”是指教育内容涵盖中共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所有内容;“全员参与”是指整合学校的德育力量和德育资源,实行全员德育;“面向全体”是指教育关照到全体学生。

三、全学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

1.制定并实施《大专学生全学程课外教育活动计划》

2009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学校研拟了《大专学生全学程课外教育活动计划》,并在全校试行。

2.加强配套项目建设

(1)积极开展立项工作。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2010年3月,学校出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工程实施意见》(长师通〔2010〕8号),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010年4月,本项目被确定为学校提升工程立项项目,在经费和队伍上有了基础保障。2010年7月,本项目被确定为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工程特色项目。

(2)做好“三联系”工作。全学程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全员德育,为了动员和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学校党委作了大量的工作,加强了对“三联系”(即校领导联系系部,中层干部联系班级,教室联系学生寝室)工作的督导,不仅制定了相关的文件,在校内大力宣传,还将这项工作与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加强学工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大学生,而其主导力量就是一线的学工人员。我校根据全学程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的整体要求加强了学工队伍建设:

(1)2010年6月,校党委组织学工干部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到广东省的相关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他们开展全员德育的先进经验。

(2)调整辅导员上班模式。学校全面实行辅导员上晚班制度,辅导员上班以晚上时间为主,白天则根据夜间工作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休息,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与学生课外时间最大限度地对应起来,使辅导员对学生的德育指导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有实效性。

(3)实施辅导员“两证”培训计划。要求所有辅导员在2~3年内获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和国家助理职业指导师或以上资格,提高辅导员课外开展心理辅导和生涯指导的专业水平。目前,我校已开始组织实施针对辅导员及学工人员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和考证考级工作。

四、实施全学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在学校党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全学程教育计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有效地推动了校风学风建设

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出课率逐年攀高,2010年上学期平均出课率已达97℅以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2.出现了严肃活泼的工作局面

全学程教育的特点就是对大专学生三年的课外活动进行提纲挈领式的统筹规划,其重要特点就是计划性。我校制定的《大专学生全学程课外教育活动计划》不仅在时间上实现了对大专生三年学习和生活的全程覆盖,而且对于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基本上做到了全面覆盖。这一计划的存在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在大方向和重要内容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因此,按部就班地完成好该计划中规定的项目,就成了我校德育工作中一项比较严肃的任务,计划规定的项目一定要按质按量地完成,就算出现“被其他工作挤压和冲淡”的情况,也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初步实现了德育资源的整合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而言,教学系列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行政系列的辅导员是主体资源,其他相关部门如图书馆、医务室、教育技术中心等则属于辅助资源。全学程教育要实现自己的计划性,除了时间上的纵向整合之外,还必须要横向地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力量和资源。学校在近年的实践中较好地实现了这种整合,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资源内部的校学工处与系学工办之间,学工系统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实现很好的整合,而且主体资源与辅助资源之间也形成了很好的整合。

4.初步形成了德育长效机制

全学程教育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提高实效”,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建立一种德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认真地落实该计划的相关内容之外,还从战略高度对其进行统筹。也就是说,除了要把该计划作为一项制度落实好之外,还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培育传统,积淀文化。全学程教育计划表面上看是在建立一种制度,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文化。因此,在落实全学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学校注意把一些好的做法、好的事迹传承下来,并力争在传统的延续中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生涯 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以及所学知识等自身情况,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制定出的基于个人和单位方面共同需要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活动。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

1.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这个职业通常被俗称“高级保姆”或者“消防员”,每天除了承担大量的教育管理部门的琐碎事务性工作外,还要承担帮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碰到的各种问题。这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通常由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办、校团委、校学生会、后勤保卫处,甚至宿舍管理处传达的各项任务组成。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小事务,领导、同事都会在第一时间里找辅导员处理,这样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繁忙的机械运动状态。因此辅导员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深入思想教育方面的研究等。

2.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清晰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既有可以走专业职称的教师线路,又有可以走行政岗位的晋升线路。从表面上看,辅导员似乎更有发展前景,因为可以双线晋升,但从专业化、职业化角度看得话,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反而影响着这一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据统计,有60%以上的辅导员在进入这个行业前,都没把这份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看待,而只将其作为一种过渡阶段,想着要么往学校党政干部发展、要么转到教学、科研等岗位。而且大家都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通常属于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尊重、晋升机会少,前途很渺茫的岗位。所以辅导员工作几年后都会处于职业迷茫期,看不到自己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前景,体会不到自己的成就感等。

3.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些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渊博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敏捷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的辅导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所学的专业都与辅导员工作所需的学科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毕业于理科、工科、文科等各个领域。因此,许多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等问题时,都无从下手、都难以从理论的角度上加以权威地分析、概括和指导,因此工作实效性不高。

4.辅导员的职业态度消极怠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辅导员的职业态度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的选择以及选择过程中的观念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通常扮演着保姆、消防员、联络员或者宣传员等各种角色,这种复杂的工作任务会使辅导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而致使他们缺乏职业成就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使辅导员觉得 “忙、盲、茫”,天天忙着工作、盲目工作、茫然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滋生疲惫厌倦心理。或者有些辅导员自身能力有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从而对自己缺失了信心和激情。还有些辅导员可能大材小用,自身能力过强、个体期望值过高,从而理想状态与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差距,而使得他们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1.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首先,确定自己的人生志向。也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扪心自问一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否感兴趣,是不是将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其次,要进行自我评估。从自己的性格特点、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再次,要进行外部环境评价。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影响,所以要分析一下自己在环境中处于什么位置、周遭环境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环境对自己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等因素。

最后,根据各项评估,设定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2.学校搭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

首先,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共同进步;也要从行动上给予保障,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减少辅导员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其次,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中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通常在学校职称评聘过程中需要严格的科研指标,但辅导员的工作通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和教育谈心工作,很少有集中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校应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灵活变通职称评聘的标准,降低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要求,从而保证队伍循序稳定的发展。在管理工作的岗位晋升中也要多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为其提供多条发展道路――转岗还是留任。

最后,加大投入力度和经费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的进修和培训。使辅导员队伍能够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队伍。进修和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制定出一个整体规划蓝图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面向广的培训体系。比如: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题培训等,也可进行学历提升、技能提升、素质提升等,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多方面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辅导员队伍走向稳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向,认真对待辅导员队伍建设。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学校发展与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双赢模式,为学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华秀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意义及途径.安徽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

[2]施福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探究.教育与职业.2009(7)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三全育人;模式;德育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这些年来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5%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这些教育是有效果、有意义的,而相反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是无意义、无效果的。近十年来高职院校以一个非常快的速度在发展,目前全国各省高职院校不小于1109所,占全国高校的68%,有差不多800万的高职在校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怎样去适应这个新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不断深入,才不至于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败下阵来。

1、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就是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想要达到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过程。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比较盲目,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或者目标定位不正确。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一个正确的目标定位,这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中专或中技学校组合而成,高职院校管理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这直接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高职院校生是世纪之初最特殊的大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卑感会比本科类大学生更为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办学者要能充分认识到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从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2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缺乏专业性

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初中毕业生是主要的受教育者,但是教师大部分还是原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或者班主任还是采用原来针对中专学生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所以往往不能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从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理论功底很薄弱,与实际联系相差比较大。讲课方法单一,缺乏政治激情,对学生缺乏感染力。流于形式的“两课”教育严重影响了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而政治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并且大部分都不是专门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对于高职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了解较少,同时由于忙于繁重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许多辅导员充当的是“办事员”、“勤杂工”和“保姆”等的角色。

1.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

在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文件中有明确的表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设置4门必修课程: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每学期还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而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两门课程: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部分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直接没有设置。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在开展过程中,还局限在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完全忽视了思想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严重不足。一定要结合办学目标,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基本知识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这样才能通过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三全育人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2.1加强领导和宣传,建立制度,健全“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全校教职员工的责任,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当全校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所以,高职院校领导一定要大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宣传推广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高职院校工作体制应该要做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上下紧密配合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等,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去,实现全方位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纳入班子考核内容进行教学评估。

2.2革新高职办学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全过程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思想品德目标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部分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满足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学校育人环节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一直到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人生发展规划,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或者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积极举办开展爱校、敬业、爱国、奉献相关的活动,让毕业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3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主要的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形成全员育人新格局。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态度相对缺乏、结构不够合理以及队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所以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是培训的关键,实施辅导员岗前培训计划,按条件计划选送辅导员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研修。每年学校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等活动激发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热情,给广大师生树立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选择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后勤职工、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等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形成一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实现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试析多元立体化育人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4):130-132.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素质洋葱模型;胜任力;辅导员;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它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提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新的挑战,其中,担当着培养人才重任的辅导员队伍也面临着新的建设挑战。这项挑战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来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问题汇结到一点上,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胜任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现代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本文试图通过胜任力研究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所谓素质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二、高职院校辅导胜任力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开展调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学术文献,收集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关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大量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献整理后,决定采用素质洋葱模型为本文中辅导员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辅导员队伍呈现出缺乏工作经验的态势。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学生工作或思想工作经验,工作经验5年以下的占大多数,甚至有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

(二)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大多介于25-35岁之间,年轻的辅导员们大多存在着职业规划焦虑,需要引导规划他们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转变岗位性质、提供晋升空间和评定职称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勤工助学工作、配合学校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工作。培训模式单一,大多是以开会、传达指示、学习文件等传统方式,使得培训工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没有突出个体差异。

三、基于素质洋葱模型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基于上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洋葱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关键要培训涵盖外显、内隐胜任力, 设计包括知识、能力及品格在内的内容,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方式。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辅导员师德培养与提升为核心,以兴趣、权力和成就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培育体系,从不同的需求层次提升高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教育。

1.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导辅导员爱岗敬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辅导员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兴趣,他必然会潜心钻研工作的规律和技巧,收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而职业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工作的重复性非常明显。因此,要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帮助他们寻找工作的兴趣点,树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维持对辅导员工作兴趣和热情的主观感受。

2.以事业心为动力,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忠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目前的与潜在的客户说组织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具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是全力付出(Strive),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的培训、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固有的、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工作习惯与处事风格,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

(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

1.细化选拔标准,加强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通常使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种方式。目前来说,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基本上以外部招聘为主。辅导员招聘一般要求“211”或“985”学校硕士毕业生,但对专业无限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因为要承担一定的实训、就业指导工作,且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性明显,最好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筛选。

2.注重专业培训,加强经验交流。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就业辅导培训、和辅导员能力培训等。教育部已经于2007年 在复旦大学设立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各高职院校应该多关注全国各大高校和教育领导部门的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选派本校辅导员参与培训。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集体培训以外,要针对每个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同的培训设计,做到点面结合。

(三)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

辅导员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掌握较为广博的知识,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愿望,科学划分辅导员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引导辅导员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

1、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让辅导员从其他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真正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开展工作,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中,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2.构建以辅导员工作职责为核心的知识培育体系,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对于部分有学习潜力和学历提升需求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的再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3.构筑辅导员分类发展平台。根据辅导员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专题研究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等,着力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和交流平台,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职业发展道路。专业特长突出的可以转岗为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突出的,可以转岗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陈万思.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选拔 历史进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57-05

一、高校辅导员选拔的历史进程

1951年,教育部提出在各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正式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辅导员制度日趋成熟,一大批人才被选拔到辅导员岗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辅导员选拔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拔探索阶段(1951――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新民主主义的国民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为此,党中央将军队政治指导员制度引入高校,主张在高校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1年11月,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在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政治辅导员的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工作。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和扩大高等学校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阵地,195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清理“中层”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可以先选择少数几所条件较好的学校重点实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属于学校行政系统之内的经常性的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员办公室”。“它的任务是管理全校的政治工作,包括领导思想学习,掌握教师学生政治情况,历史材料,主持毕业学生政治鉴定,领导全校教职员工社会活动等等。”按照中央文件精神,高等教育部党组研究后于1952年8月30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计划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机构名为“政治辅导处”。报告首次对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配备数量、选拔来源等做了详细说明。此报告很快就得到中央的批准,要求高等教育部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学校进行重点试验。

1953年4月3日,在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的倡导下,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报告指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并把学生中党团员的社会工作时间减少至政务院规定的每周6小时的限度,我们拟根据1952年政务院批准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拟选学习成绩优良,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这一报告很快得到了高教部、人事部的批准,正式开启由政治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良的高年级学生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清华大学由此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源地。

此后,政治辅导员选拔工作首先在高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中试行。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六十条)提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

1964年3月,高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扩大)领导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学习、学庆油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机构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会后,高等教育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提出在各高等学校建立政治部,配备专职政治工作人员,“平均每100个学生至少配备一人。所需增加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来源,除一小部分可以从校内调剂解决外,主要须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间选留解决,在今后两三年内配齐。”中共中央6月10日批准了这一报告,要求全国高等学校逐步把政治工作干部配备起来。1965年3月1日,高等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等学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各普通高等学校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选拔政治辅导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从清华大学首倡“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到各直属高校试点选拔辅导员,再将这些先进经验推行到各普通高校,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这个阶段辅导员选拔工作在探索中逐步成长。

(二)选拔受挫阶段(1966――1977年)

正当辅导员选拔工作走上正轨之时,1966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贴出的“第一张大字报”,运动迅即席卷全国。、反革命集团“污蔑前十七年党领导下的学校‘是叛徒、特务、走资派把持领导权’,‘是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场所’,教育战线‘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把广大教师和十七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说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鼓动学生停课闹革命,煽动学生进行革命大串联,“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于是,由产业工人和组成的“工宣队”、“军宣队”分批分期进入各个学校,领导学生,开所谓“展革命大批判”,而批判的对象就是包括政治辅导员在内的高校知识分子。这一时期,教育管理部门全线瘫痪,高等学校工作全面停止,思想政治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辅导员选拔工作也被迫停止。

(三)多元化选拔阶段(1978――2000年)

粉碎“”后,邓小平意识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腐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风气。”因此他“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破坏了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教育部发出《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要求各重点高校“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政治辅导员都要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要坚持半脱产,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政治辅导员可以适当轮换。”这一决定对政治辅导员的选拔来源、工作职责和发展路径都有了明确指向,重新开启了选拔政治辅导员的大门。

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解决政治辅导员队伍骨干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教育部采取多种方式选拔政治辅导员。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计划从普通高校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品学兼优、具有适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素质的学生,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习3年,毕业后回原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4年6月9日,教育部决定从已获得理工农医学士学位,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在职人员中选拔191名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原校工作。1984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选拔年纪较轻的人员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从本校教师和干部中选调;可从本校毕业生中选留;也可从马列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中调配。”199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这一系列举措凸显了党中央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重视,使得政治辅导员选拔来源多元化、队伍年轻化,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储备了充足的人才。

(四)规范化选拔阶段(2000年――至今)

21世纪以来,党中央出台系列文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使得辅导员队伍获得长足发展,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得到提升,队伍更加年轻,选拔逐步规范。

2000年7月3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对辅导员任职要求逐步细化,对工作职责更加明晰,要求各高校“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选留人员的条件,在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计划中划出一定的名额,用于选留做学生政治辅导员的人员,这些人员取得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后,工作2年再读研究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是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文件首次将“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改为“思想政治教育”,表明政治素质是辅导员的本质属性,其工作职责不仅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引领等更广泛的工作。同时,文件还要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辅导员,深入研究和制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具体意见,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随之出台,其中,2006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选拔做了详细规定。该规定要求选拔辅导员要坚持三个标准,即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选拔方式要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出台,使辅导员选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

二、高校辅导员选拔的历史启示

经过近60年的探索,高校辅导员选拔工作日趋成熟,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障。60年的发展历程深化了对高校辅导员选拔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拔高校辅导员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同样,德才兼备的高校辅导员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因此,我国高校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辅导员,并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德才兼备的认识。195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政治辅导员应在教师和学生中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政治品质优良者充任。1986年,德才兼备原则得以进一步具体化,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选拔那些“政治品质好,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的人”担任政治辅导员。200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完善了德才兼备标准,对“德”与“才”的具体内涵做了细致的规定。正是在德才兼备原则的指导下,一大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能力突出的人员被选拔到辅导员岗位,为维护高校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中的大多数也由这个岗位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导力量。

(二)始终重视多渠道选拔高校辅导员

辅导员制度实施以来,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从多方面、多渠道选拔人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保证了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其多元化的选拔主要源于以下六个方面:(1)从学习成绩优良、觉悟较高的在校大学生中选拔,以“双肩挑”形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2)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间选留政治、业务都好的本科生、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3)从教师中选拔理论水平高和政治品质优良者充任,这里的教师不仅包括专职党政干部,还包括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4)从大一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适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习3年,毕业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5)从已获得理工农医学士学位、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在职人员中选拔,让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原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6)从高中生中通过高考选拔到思想政治教育(政工)专业本科学习,毕业后到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选拔途径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三)始终注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大学生的贴心人。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是拉近与大学生心灵距离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始终注重选拔年轻人进入辅导员队伍,强调“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求年纪较轻,因此这支队伍要有计划地更新。”从选拔来源看,高中生、大学毕业生、在校学生、年青教师等不断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使这支队伍永葆青春,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其中21岁至40岁的占总数的85%。近年来,一大批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陆续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为这支队伍输入了更加年轻的能量。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思考

(一)提升职业认同度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因素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需要从辅导员自身、工作对象和社会成员三方面着手。一是提升自我认同度。辅导员首先要对自身岗位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要正确认识所从事工作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将这种职业价值自觉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享受这一工作带来的乐趣,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一生发展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来开展工作。自我认同是提升职业认同度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自我真正认同,才有可能得到对象和社会的认同。二是提升对象认同度。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要想获得对象的认同,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使自己的言行受到教育对象的认同和尊重,最终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三是提升社会认同度。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对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工作待遇、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明晰工作职责、明确发展路径、宣传先进典型等方式,提升辅导员岗位的知名度,让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将其视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业,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岗位。

(二)加大培养力度是巩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职高德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胜任力;霍兰德职业兴趣;培训;招聘;激励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07-03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决定着思想教育的成效。当前,部分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增加,出现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怠工的现象,然而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

本次研究旨在解决以“如何提高辅导员胜任力”为核心的问题,我们会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模型,对辅导员目前胜任力进行调查分析,并且主要从辅导员招聘配置和培训方面入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胜任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生工作中去,并且可以促进辅导员个人价值的实现。

1研究辅导员胜任力特征及方法

1.1 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1.2 辅导员胜任力的重要性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三方面:学生工作,教学授课,科研项目。我们认识到,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推动高校的工作完善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显著作用。在新形势下,配合集中组织以及各个高校各自的有意识、有计划地积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研究能力建设和学术水平提高,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势所需,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学术性的创新研究平台,则是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实现的重要途径。此外,加强在人才选拔以及人才培养中,即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配置与培训开发两大模块的作用也是一种可行性的方案。

1.3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导向搜寻表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不仅能够测量出每一个人对应适合的工作类型,详细分析测试者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适合的职位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还列举了不同职业兴趣类型的做事心态、部分性格特点。

因此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不仅可以在招聘过程中初步判断辅导员候选人们目前现有的优势和不足,也能够判断他们的性格是否适合胜任辅导员一职,从而可以提高选拔出的辅导员的质量,也能真正的做到适才适岗。

2 辅导员胜任力的现状

此次研究主要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校以及松江大学城其他4所学校的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校内外问卷发放为120份,最后有效问卷数为100份。其中,男辅导员有30人,女辅导员有70 人。通过调查得知,辅导员的月收入均在4000以上,但是大多数辅导员均认为对其收入不满意。通过对所有调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属于R型的辅导员占5.5%,属于I型的辅导员占14.3%,属于A型的辅导员占20.2%,属于S型的辅导员占总数的40.3%,属于E型的辅导员占10%,属于C型的辅导员占9.7%,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辅导员还是偏向于社会型和艺术型的职业类型。这样的性格特点也是和教师这样的职业是相符合的。

然而还有许多辅导员偏向的职业类型是其他四类的,因此对于这些类型辅导员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培训和有技巧的配置安排,让他们在辅导员这样的岗位上依旧能够有热情的工作,能够通过培训和配置等方法,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的调研我们发现:辅导员在目前工作中说体现出的胜任力存在的问题有:

2.1抗压能力差

我们通过相关的调察发现,有超过60%的辅导员表示他们目前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统计结果如下图3

辅导员工作压力调察结果 所示:

从访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辅导员除了要很好的管理手下的班级之外,还要做许多学院行政方面的工作,另外还有的辅导员为了能够实现其个人的职业规划,还在校外进行进修,他们表示目前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2.2工作内容上避重就轻

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关注和教育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辅导员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许多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心他所管辖的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与学生密切的交流,根据我们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对辅导员是否经常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进行了调察,相关结果如下图4 辅导员是否亲近学生调查结果 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3%的同学和我们反应,他们的辅导员会经常和他们碰面与他们交流日常生活和近期生活,接近60%的同学和我们反应,辅导员只会在期末根据学习成绩来找同学谈心交流。

因此辅导员由于忙于其他行政类的工作而忽略关心学生的工作,这也是此次调查结果体现出的结果之一 。

2.3 岗位忠诚度偏低

我们在调察过程中,就辅导员会从事这一职多久时间以及选择从事辅导员这一职的原因进行了调察访问,相关结果见下图5辅导员从事职业年限图所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66.5%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这一职位做几年再说,有30%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几年后肯定会换别的工作;可以看出40%的辅导员表示选择这一职位是考虑工作是否稳定,因此从调察结果可以看出,各位辅导员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的忠诚度并不是特别高,还有的辅导员在访谈时明确告诉我们,做辅导员就是求稳定,事业单位福利好,才来这里工作的。

3 提高辅导员胜利力的途径

3.1 笔试环节加入量表测试

调查时我们得知招聘时运用的笔试试卷。在试卷中只是涉及到考察各位候选人对于教学和科研以及相关教学方面的知识,却忽略了运用相关量表来辅助学校方来判断各位候选人是否真正适合担任辅导员这一职。

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辅导员招聘的时候,将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导向搜寻表这两种职业兴趣量表放入笔试环节,判断该候选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岗位的忠诚度和个人兴趣,从而更好的选拔合适的人才。

3.2 招聘环节加入压力测试

辅导员的招聘环节中,不仅要测试其对教学科研的看法,也要测试候选人的抗压能力,可以在招聘环节中选择增加面试官人数,来给候选人施加压力,从而选出抗压能力较高的候选人,从而能更好的在高压下做好所有的事情。

3.3加强对于薄弱环节的培训

注重岗前培训和上岗之后的定期培训,岗前培训要和辅导员沟通上岗之后的具体工作,要求辅导员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以此来合理的安排手头的事情,灌输以关心和教育学生为主,行政工作为辅的理念,来加强辅导员在工作能力。

3.4 培训形式多样化

目前学校的培训方式大致都是运用讲座的授课形式,让辅导员觉得很无趣,因此我们建议可以运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来给辅导员进行培训,例如:借助专业培训机构推进培训工作,可适当依托专业培训机构。我们可以通过使培训内容更多样化来使辅导员获得新鲜的体验的同时增强工作积极性

此外,我们认为可以从本校角度出发分析,我们认为在对于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学院的培训中,我们应加入“学院文化”加强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学院,是根据学科性质划分的。学院文化,倡导辅导员互相探讨学科专业知识,个人发展,学生工作经验的分享。再者,我们希望通过“学院文化”培养学院自豪感。

我们所推崇的一种是用“文化”来引导辅导员。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在认同学校整体的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辅导员特点、学院环境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通过建立文化构建小组,进行文化诊断,在全体师生的认同下构建独树一帜的学院特色文化,组织各个学院的辅导员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能够帮助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更加清晰的认清每一位候选人现有的胜任力,也能对其之后的培训及其工作分配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