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范例6篇

工业产品

工业产品范文1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意识品牌化发展

中国很多城市把工业立市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当前,中国的工业产品制造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珠三角、长三角乃至世界很多区域都在争相发展制造业,已形成空前的竞争态势。如何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能引领产业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事实。因此,重视制造业的整体设计水平和提高工业产品的设计意识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004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再次提出要通过创意产业调整英国的经济结构,振兴英国的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设计就是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早在1982年,前首相撤切尔夫人在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和发展战略时就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首相府直接举办了由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工业设计人员参加的“产品设计和市场成功”研讨班。撤切尔夫人曾多次邀请全国企业界和工业设计界的代表人物座谈,探讨英国经济复兴和工业设计现代化的战略。她这样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如果忘记优秀设计的重要性,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永远占领不了市场。然而,只有在最高管理部门具有了这种信念之后,设计才能起到它的作用。英国政府必须全力支持工业设计。”撤切尔夫人甚至强调:“工业设计对于英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为重要。”英国的经济战略是相当明确的,它的设计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迅猛发展,为英国工业注入了活力。英国设计以其高度的逻辑性,对消费者愿望的理解和销售系统之间的结合为其赢得了市场。20世纪80年代英国设计界涌现了许多百万富翁,如康兰(TerranceConran)、彼得斯(MichaelPeters)、费其(RodneyFitch)以及“五角星”集团(Pentagram)等。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引入现代工业设计,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的腾飞,使日本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和欧共体比肩的经济大国。国际经济界的分析认为:“日本经济=设计力”。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身的有力手段。20世纪80年代,设计已为许多国家政府所关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适应世界经济新的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增大了对设计的投入,将设计放在国民经济战略的显要位置。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经济起飞,正是依靠对设计的巨大投入以及对日本经验的借鉴。20世纪80年代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成立了现代工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或研究中心,全面推行和实施现代工业设计,并且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高科技开发型。香港地区20世纪70年代设立香港综合性工艺学院,投下巨资培养专门的设计人才,并成立香港设计革新公司,为企业界改进设计。台湾当局大力从日本引入现代工业设计,台湾当时的“行政院院长”曾亲自听取日本工业设计专家的演讲。当局还投入1.2亿美元作为资助和奖励专款,鼓励现代工业设计上取得重大业绩的设计师与企业。新加坡政府开办了设计培训中心和设计展览中心,大力资助设计的推广开发。韩国设计的发展也极迅速,为韩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竞争地位。国际经济专家总结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时,将设计归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许多设计巨头。由设计顾问公司发展成大型的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00年已有400多家;公司从业人员不仅包括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还包括市场分析家、产品经理以及公共关系专家。设计在经济运行中起着深刻的整合作用。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明显取决于设计竞争,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纷纷都把设计作为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世界上著名的企业集团都提出“设计治厂”的口号,将设计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又极大地方便了设计比重的提高。

一个公司只有设计取得领先才能够赢得市场能力。市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设计与消费结合。企业只有在了解消费者和市场动向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制定设计目标,广告政策、销售政策,决定市场需求。正如撤切尔夫人所说:“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它就是保障,它就是价值。”日本企业更直接地提出“设计治厂”的新企业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也制定了“设计立国”的新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创造市场,引导消费”,“更新及销售生活模式”等发展目标。欧美的跨国公司也从设计入手调整其产品结构、营销方式以及组织机构。据美国2001年的统计,如果在工业设计投入1美元,则其产出就会增加2000美元,可见设计的经济回报率之高。又根据日本的索尼公司统计,他们每年工业设计创造的产值占全公司总产值的53%,而技术改造所新增加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13%。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产品售出价历来高出同类产品市场价格的26%,却保持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及客户的忠诚,其原因在于公司向用户提供了以设计更新和开发为中心的高文化服务。苹果电脑公司不仅通过苹果电脑产品使用方式的设计更新和开发带动了使用性能的设计更新,而且以此带动了整个公司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由于公司在设计服务上的加大投入,苹果电脑获得了不断超越同行竞争者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由于设计直接促进了当前及计划中各种计算机的销售,反而减少了不断更新和开发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研究经费。就这样,苹果电脑通过高品位的设计服务开发带动高科技的潜在市场开发,创造出可观的和超额的综合经济效益。

设计是物的创造。消费者直接消费的是物质化了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而且不仅仅是某一个人员的劳动成果。仅以日用品为例,它们除了经过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还要经过传达设计而后到达购买者。也就是说,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以外,同时还消费了它的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的成本最后都会包括在商品的价格之中。每一个消费者都同时消费着多种形式的设计。全中国有13亿消费者,全世界有50亿消费者,他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这么多的消费者每天消费的物质资料,都是由以难以数计的设计提供的。设计形成了包围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因此,必须认识设计,从政府官员到生产系统的所有人员,为了企业的强盛都应该进行正确认识的教育,形成企业共识。在充分肯定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调整好设计与生产的关系,发挥设计在生产中的先锋作用。以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日本的企业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今后是设计的年代。”松下幸之助的认识对日本经济的兴旺发达是有重大贡献的。

工业产品范文2

[关键词] 两岸 电子产品 产业内贸易 产业分工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5-0050-15

当前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自2008年5月重获执政权以来 ,两岸关系日渐热络。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顺利实施,两 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两岸经济关系经过30年来的发展,依存度日益提升。从台商投资来看,截至2010年1月底,大陆累 计批准台资项目80255个,实际利用台资497.1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 资在大陆累 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2%,对大陆经济现行运行模式的形成和运转有着显著影响。从两岸 贸 易来看,2009年两岸贸易总额累计突破9000亿美元大关,大陆继续成为台湾第一大 出口市场 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香港及大陆出口在其对外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40% , 大陆需求的强弱对岛内经济增长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两岸电子产品一直在两岸贸易中 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9年1―10月,两岸电子贸易额高 达529.63亿 美元,在两岸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占60.90%。本文在对两岸电子产品的产业内 贸易和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岸电子产品的分工进行展望。

电子产品范围与两岸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

1.电子产品的分类

电子产品包括的对象非常广泛,按照台湾资策会MIC的定义,电子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消费性电子产品、工业电子产品 、零组件、精密仪器及器械工业,每一类产品中又包括若 干中类,中类又包括若干小类,小类中又可细分到多种产品,每种产品都有相应的工业代码 和HS海关编码。按照HS的分类方法,台湾电子产品主要包括HS84、HS85、HS90,还有部分包 括在HS91(钟、表及其零件)中,但HS91历年对大陆贸易金额很少,从1992―2009年其贸易 金额仅占总额的0.18%,与HS85占两岸贸易金额33.18%、HS84占12%相比而言,非常微不足 道 。因此,本文在研究台湾电子产品对大陆的贸易中,把HS91略去。重点研究HS84、HS85、HS 90这三类贸易品。

本研究根据上述的分类标准及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分析的可行性,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 HS),整理出电子产品的分类和产品编码如下:

其中,产品HS85与HS84两大类商品在1992年至2009年10月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 3560亿美元、1288亿美元和951亿美元,分别排名为第一、第二、第三, 在两岸贸易中很具代表性。

2.两岸电子产品贸易分析

两岸电子产品一直在两岸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1992年两岸 电子产品贸易总额为55.70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31.04%。其中,台湾对大陆的出口 金 额为48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 31.14%;台湾从大陆进口的电子产品为7.69亿美元, 占 台湾从大陆进口总额的30.45%。2009年1―10月,两岸电子贸易额高达529.63亿美元,17 年间 增长了8.5 倍,在两岸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60.90%,比1992年增加近30个百分点。其 中 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为669.31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的 61.66%;台湾从大陆的 进口额为200.34亿美元,占台湾从大陆进口总额的58.37 %。

再从产品结构来看,虽然三类产品的贸易规模都在扩大,但HS84产品的出口比重呈下降趋 势,从1992年的13.55%下降到2009年的6.32%,而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6.56 %上升 至2009年的15.59%,甚至个别年份比重高达20%以上。HS85产品的出口比重快速上升,从19 92年的15.85%上升至2009年的39.73%,而且其进口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22.17 %上 升至2009年的37.55%。HS90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迅速,从1992年的1.75%上升至2009年的1 5 .60%,其进口比重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从1992年的1.72%上升至2009年的5. 23%。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

1.专业化竞争力系数

专业化竞争力系数,又称国际竞争力指数,主要是从贸易的数量方面来测度贸易的竞争力水 平,对贸易专业化程度最为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显性比较优势的指数(RCA),这种计算方法 是由巴拉萨(Balassa,B.)提出,用于计算和解释产业间贸易的比较优势,后来经过许多 学者的扩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

其计算公式如下:

2.两岸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经济学者最初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 国际分工的加深,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出现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逐渐引 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他们的研究显示,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是随着一国工业化程度和经济 发展而不断提升的,而且发生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其技术含量也较高。

从台湾电子产品总体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0.28上升到2009 年的0.44,但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演变轨迹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HS8 4与HS90的变化趋势就大相径庭。HS84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0.15上升到2009年的0 .85。从前面的竞争力指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台湾产品的竞争优势相对逐步下滑,大陆 的竞争优势 逐步上升,使台湾向大陆的出口比重远低于其从大陆进口的比重,从而导致其产业内贸易指 数上升。而HS90的产业内指数与HS84完全相反,从1992年的0.28下降为2009年的0.18,而 且 其演进过程经历了从低到高,再走低的过程,其峰值出现在1998年,高达0.50,此后便一 路 下滑。从前面的产业竞争力分析可以看出,该产品台湾相对于大陆还有着较强的优势,对大 陆的出口比重远高于其从大陆进口的比重,因而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而HS85的产业内贸 易指数则不像HS84和HS90那样大起大落,保持相对平稳,仅从1992年的0.37上升至2009年 的0.44,上升幅度较小。该产业在2002年以前,是从大陆的进口比重超过对大陆的出口比 重,但2002年后,对大陆的出口就超过从大陆的进口了(见图2)。而且从前面的竞争力分 析 也可以看到,HS85的产业竞争力由低向高的一个演进过程。这说明产业的竞争力与产业间贸 易指数存在着一致性,如果产业的竞争力比对方强,表明其产业的出口能力强,则会相应 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走势。

两岸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演变状况表明,两岸电子产品贸易中同类产品的相互进出口占有 相当高的比重。然而,这种情况并不说明两岸在电子产品领域已经进入水平分工状态。台湾 虽然既对大陆大量出口某种电子产品,同时也从大陆大量进口该类产品,但台湾从大陆进口 的产品和其对大陆出口的产品在技术水平和价格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要判断其是水平型贸 易还是垂直型贸易型态,还需做进一步分析。

3.主要贸易品产业内贸易类型

传统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只能计量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无法将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的产 业内贸易区分开。直到1994年,格瑞洛维、海尼和米勒(Greenaway,Hine and Milner,19 94)在前人研究(Abd-el-Rahman,1991)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新的计量方法细分产业内贸 易。本小结主要根据GHM法来测定两岸电子产品的贸易类型。

对不同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算始于Abd-el-Rahman(1991),当时提出了用进出口商品单 位价格比率来衡量产品质量高低的思想。在Abd-el-Rahman(1991)基础上,Greenaway、 Hine和Milner(1994)与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分别提出了测算产业内贸易类型 的方法,简称为GHM法和FF法。本文采取的GHM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经计算(见表2)表明,两岸电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产业间贸易要多,而在产业内贸 易中,主要以垂直型分工为主,这表明目前两岸电子产品的分工仍以互补为主、竞争为辅 。大陆向台湾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和价格相对较低的同行业的产品,而台湾从大陆进口的是 技术含量和价格相对较高的同行业产品。这种产业内贸易从表面和形式上看是产业之内的贸 易,但其贸易形成的原因却是与两岸间资源禀赋决定的产业之间贸易相似。这种产业内贸易 的形式,即细分后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显然与比较优势仍具有密切的联系。

两岸电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就是说,尽管台湾在 向大陆出口某类电子产品的同时也从大陆进口该类产品,但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却存在显著 差异,进口的是技术含量低的低价格产品,而出口的则是技术含量高的高价格产品。

主要结论及展望

1.两岸电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台商投资带动的结果

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台商对大陆投资所带动的结果,因此两岸贸易所涉及的产品类别也就 与台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台商电子产品投资在台商投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2年至2009年10月其投资金额高达263亿美元,比重为32.66%,在个别年份其比重达40% 以上。

由于在大陆投资电子产业的台商,其原料、零部件和半成品仍有相当部分向台湾采购,因此 投资的增长带动了产业内贸易相应的增长。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从制造业整体来看,台商 的当地采购比重在逐年增加,从台湾进口部分在逐年减少。但仅电子业来看,其原料从台湾 进口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计算机、通信及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与“电子零组件制造业” 分别占到40.38%、41.29%。而零部件、半成品从台湾进口的比重,“计算机、通信及视听 电子产品”与“电子零组件”分别占45.92%和51.56%。

由此可见,无论是原料或是零部件半成品,电子产业的回购比例仍然比较高,两岸之间的供 应链比较紧密,投资大陆带动出口增加的效果依然存在。但随着下游投资已逐渐带动上游产 业到大陆投资,当地台商供应增加,且在大陆的产业链逐渐发展完整,过去无法生产的原料 、零组件与半成品已可以供应,使得台商减少原料、零组件和半成品的进口,增加当地采购 ,从而导致两岸间原本合作分工的关系今后将可能逐渐转变成竞争关系。

2.两岸的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要型态,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仍然以根留台湾为主

这在前面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分析中,已经对此进行了计量分析。而且从对台商的调查情况, 也印证了这样的观点。以台湾“经济部”的调查资料来看,两岸产业垂直分工形态均 高于水平分工形态。在垂直分工中,“台湾产品附加价值高或较高级”最为典型,“计算机 、 通信及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分别达13.19%和22.09%;而“大陆 子公司 产品附加价值高或较高级”的比重则低了许多,仅为1.37%和1.12%。表明两岸电子产品的 分 工,其高附加值环节仍然是根留台湾。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台湾当局的种种设限。 在执政时期,倡导“戒急用忍”的两岸经贸政策,对台湾投资大陆无论在金额上,还 是 在技术水平上都设置了种种障碍。例如,台湾当局规定,台商投资大陆的单个项目规模不得 超过5000万美元,处于高端的电子产业,多属资本技术密集型,这种设限使欲到大 陆投资的 企业远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最低限额。同时在技术上,也颁布了诸多禁令。比如,针对芯片产 业,台湾当局明文规定12英寸芯片项目禁止到大陆投资,8英寸项目则控制保证不用于军事 目的的限量投资,并要出示《最终使用证明》,以此作为衡量是否允许向大陆投资的技术转 让依据。这些种种限制,使台商只能在现有的约束下布局两岸,把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仍然 留在台湾,把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大陆,从而促进了两岸电子产业的垂直分工。

在两岸分工的情形下,台商可以利用两岸工厂的比较利益,因此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将 更具竞争力。一方面,台商把部分生产线移到大陆后,留在台湾生产的是更专精的产品或零 部件,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台湾工厂可以进口大陆工厂生产 的廉价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然后,再加工出口到第三地,这也有利于提升台湾产品的竞争力 。从图3可以看到,台湾在其主要的出口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的竞争力指数 都是上升的。美国的RC指数从1992年的0.46上升到2009年的0.63,而欧盟的RC指数一直在 高位运行,表明台湾对欧盟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从1.62上升到2.13;在韩国从0 .41上升到0.63,日本上升幅度最大,从-0.71到0.56,上升了1.27点。而这种竞争力 的增加,又与两岸的IIT指数的上升保持着一致性。这表明,当两岸产业呈现贸易垂直分工 时,则台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提升。

换言之,台商在两岸之间进行愈多的垂直分工,那么,他们应该具有越高的国际竞争力;反 之,如果台商在两岸间进行水平分工,则他们的产品很可能会逐渐被大陆工厂所取代,竞争 力自然会下降。

4.随着大陆台商的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与台湾的产业内贸易将被台商的投资所替代 ,产业分工将趋向水平分工

虽然台商从台湾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半成品仍占其供货来源的40%以上,但已逐渐曾下降趋势 。大陆台商生产所需要的半成品、零组件及原材料有逐渐“就地取材”的趋势。

“计算机、通信及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大陆台商的原料来源2003年从台湾进口比重高达50 .3 3%,但2006年已降到40.38%,相应由大陆当地提供的比重从41.83%升至44.73%;其零组 件、 半成品的进货来源2003年从台湾进口比重高达57.07%,但2006年已降到45.92%,下降了10 多 个百分点,而由当地提供的比重从35.17%升至40.51%。“电子零组件制造业”1999年原料 从 台湾进口高达50.05%,但2006年已降到41.29%,由大陆当地提供的比重从38.21%升至42 .92% ;其零组件、半成品的进货来源从台湾进口比重从1999年的56.75%,降为2006年的51.56% , 由当地提供的比重从34.26%升至41.36%。从总体来看,其原材料的进货来源大陆已经超过 台湾,但零部件、半成品的进货来源,台湾略高于大陆。这显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 后, 为因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地采取原料供应本地化的策略,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虽 然台湾仍是大陆台资企业生产所需原料或零组件的主要供应地,但是台商对台湾原材料或零 组件的供应依赖度逐年下降,台商电子产品企业生产原料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将会进一 步出现投资效应替代贸易效应的结果,两岸的产业分工将趋向于水平分工。

虽然在此分工模式下,台湾的产品有可能会逐渐被大陆工厂所取代的危险,但这并不能说明 这种分工,不利于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恰恰相反,它在给台湾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赋予了台 湾产业不断升级的强大动力。当前,台湾经济又步入一个新的转型期,未来转型更将与两岸 经济关系密不可分。台湾电子产业只有向高附加值的上游研发、创新和下游的增值型服务方 向升级,才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种转型显然离不开大陆生产基地的强力支持。同样,台 湾欲在亚太区域整合速度加快的形势下摆脱边缘化危机,同样需要加强与大陆的经济联系。

5.随着两岸全面三通的实现和两岸ECFA的签署,两岸资讯电子产业的合作空间广阔

2008年11月,两岸正式开始直接双向通航,标志着两岸进入“大三通”时代,这是过去30年 来两岸经贸关系的最重大突破。“三通”实现后,不仅将使两岸的交流更加扩大,互动更加 便捷和频繁;而且将带来两岸经济的深层次整合,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首先,“三通” 将开放大陆企业及人士到台投资,改变过去投资的单向流动,从而让两岸蕴藏的经济合作潜 力和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为两岸产业双向互利分工合作创造新契机,促进形成新的两岸产业 分工与合作格局。其次,两岸实现直接双向直航带来的交通和投资的便利性,有利于台商深 化对大陆市场的布局和开发,加快两岸产业对接和融合,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由目前的台湾产 业梯次向大陆转移、以大陆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为主的方式,向共同提高两岸产业技术层次和 竞争力方向升级,提升两岸产业链的关联度与融合度,并通过合作摆脱两岸产业在全球产业 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对台湾资讯电子产业而言,其竞争力将出现再次升级的契机。 两岸直航后,零组件调度时间和库存期间将大大缩短,有利于降低成本并强化弹性分工。而 大型电子厂将因运输成本的下降,回台设立生产据点的机率也可能增加。这将有力促进台商 在两岸的布局,提高台湾企业的全球运筹效率,增加台湾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庄荣良.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阶段、模式演进和发展机遇.福建论坛•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9(5)

工业产品范文3

期间,我县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得到稳步、有效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超30家,实现加工产值近3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48%,其中粗加工占90%以上。

(一)商业总量快速增长。年生猪出栏达60.8万头,肉鸡出栏达2630万羽,油茶产量达4880吨,板栗产量达1万吨,茶叶总量达1200吨,蚕茧鲜茧产量达580吨,水产品总量达2.69万吨,粮食产量达22.5万吨,油料产量达2.1万吨,棉花产量达0.46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二)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小区1696个,年出栏1万羽以上肉鸡养殖小区477个,油茶16.2万亩,板栗25万亩,茶叶7.8万亩,桑园3.4万亩,已养水面达20多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左右,棉花播种面积6万亩左右。(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增强。主导产业规模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公司等16家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兴牧畜禽有限公司、福润禽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为重点的肉鸡产业龙头企业和山里郎油茶开发公司、县纯野生态茶油有限责任公司等毛油加工厂近10家。此外,水稻、油料、棉花、板栗、茶叶、蚕桑、水产等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常润米业公司日加工200吨精制大米生产线投产运营。康源粮油、粮油贸易公司、润乐植物油厂等6家油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银丰工贸棉纱年生产能力达5万绽,新岗农贸、金和工贸等10余家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0.5万吨。扬子饮品开发公司年加工糖水板栗能力达500吨,产品出口日本。茶叶加工厂90家,名茶加工机械和炒青加工机械180套,年加工能力达1400吨。烘茧厂12座,蚕丝被厂1家,缫丝厂2座,年加工干茧232吨,年加工白厂丝30吨,年加工生产蚕丝被30000床。国贤水产开发公司在园区新建年产3000吨水产品干品加工厂。(四)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引用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120多项,创建了生猪、肉鸡、水产品、蚕桑、茶叶等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38个,省名牌(农)产品6个。全县4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50家企业通过QS认证,20家企业50多个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知名度不断提升。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一)优势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不快。畜产品、林特产品、茶叶等多经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为特色板块,但是市场销售不畅,缺乏主产品专业市场,缺少规模交易市场,大批量产品不能短期销售出去,造成价格低廉,产品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快。(二)农产品加工粗加工多,精、深加工极少。主导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总体还处在成品及半成品加工阶段,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少,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三)技术开发不足,人力资源缺乏。缺乏农产品加工专门科技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科技对接不强,企业职工中高端技术人才少,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企业现代化发展上技术、人才制约明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主要包括禽畜产品(生猪、肉鸡)、林产品(油茶、板栗)、水产品、茶叶、蚕茧、粮食(大米)、油脂、棉花等农产品。

规划范围为县全境,规划期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基础年为年。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服务“三农”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促进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确保质量安全;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重视发挥产地初加工在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及入市品级和精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完善财政金融、信用担保等扶持政策,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3.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4.坚持因地制宜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农产品资源禀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地理区位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重点行业,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差异发展。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遵循经济规律,优化生产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改善投融资环境,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6.坚持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相结合。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增强高效、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优质、营养、低耗、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四)主要目标

以禽畜产品(生猪、肉鸡)、林产品(油茶、板栗)、水产品、茶叶、蚕茧、粮食(大米)、油脂、棉花等产业发展为重点,继续扩大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品牌产品,实现加工增值,提高主导产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到2015年实现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年屠宰加工肉鸡5000万羽,禽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禽畜牧业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2020达到80亿元,禽畜产品商品率达60%以上;2015年年加工精制茶油1万吨,年加工经济林产品10万吨,实现林业加工产值11亿元,到2020全县林业加工产值达15亿元;2015年全县水产品加工量超1万吨,实现加工产值4亿元,到2020年水产品加工量达2万吨,加工产值达7亿元;2015年茶园面积达10万亩,茶叶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实现茶叶总产值2亿元,2020年茶园面积13万亩,茶产业总产值3亿元;2015年年加工干茧800吨,生产白厂丝400吨,生产蚕丝被60000床,实现蚕茧加工产值3亿元,到2020年达5亿元;2015年粮食加工能力达22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达3万吨,棉花加工达1万吨,实现粮油棉加工产值20亿元,到2020年达30亿元。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的畜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一个,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1000元,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40亿元。

三、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标准化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业。重点建设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油茶、茶叶规模化示范基地。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产能,扶持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对我县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强企业科技研发建设,发挥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任务:

(一)禽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畜禽肉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数量增长向地方特色和质量转变,促进畜禽肉类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生猪、肉鸡加工为主,建立特色食品加工园区,成为全省重要的畜禽加工基地,进一步推进我县肉制品加工、销售、物流配送、食品工业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

重点项目规划:生猪加工产业重点建设多滴食品有限公司和花亭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头,建立一座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加工厂,重点发展西式和中式肉制品、生猪冷链加工,发展绿色生态肉类食品、小包装特色肉类保健休闲食品,建立生猪深加工产业园,健全肉类工业冷链体系以及绿色食品配送体系。肉鸡加工产业重点建设兴牧畜禽有限公司、福润食品有限公司和邦林禽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羽,建立一座年屠宰5000万肉鸡加工生产线,建立鸭蛋、鹅蛋蛋品食品深加工企业。

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畜禽副产品,建设动物副产品生化加工厂、发展保健品加工、建设有机肥厂等。

产业布局:以程岭黑猪基地为中心,在全县15个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重点建设和两个万头猪场,到2015年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2020年达150万头以上;围绕县兴牧公司、邦林公司、福润公司,重点以个乡镇为主,到2015年出栏达8000万羽,2020年全县达1.5亿羽。

(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特色经济林主要是油茶、板栗两大优势林产品,力争到2015年实现两大特色经济林产品年产量达5.5万吨,除部分鲜产品直接向市场销售外,剩余产品加工比例达95%,贮藏保鲜达85%,建设3个综合交易市场,到2020年茶油产品精加工率达80%以上,加工产值达15亿元,茶油及经济林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重点项目规划:重点扶持建设山里郎茶油公司和康达茶油公司等油茶加工企业,建立茶油加工产业工业园,年加工茶油达5000吨,建设处理能力为1000吨/天以上的油茶籽加工生产线、油脂精炼保健油生产线。2014年前建设1条日处理油茶籽300吨的加工生产线,500吨/天的油脂精炼生产线。建立集茶苗供应、栽培、加工等功能性保健食用油产业体系。引进先进板栗加工技术设备,新建1-2家板栗加工厂,生产加工适销对路的板栗(精)深加工产品。同时研制生产新型复配即食板栗产品。

产业布局:在全县15个乡镇发展油茶基地,重点是九个乡镇,使油茶面积2015年达30万亩,2020年达40万亩,以县苗圃、华源公司为依托,建立年供应1200万株的良种繁育基地,板栗在15个乡镇基础上,以牛镇、汤泉、寺前、天华、晋熙等乡镇为重点,全面提升我县25万亩现有板栗林的产量、质量。

(三)粮食、油菜、棉花加工业。粮食加工主要以大米、食品为主,油料加工以油菜籽为主,棉花以加工、织布为主,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万亩以上,到2020年实现加工总产值达30亿元,加工比例达90%以上。

重点项目规划及布局:开发加工专用稻、饲料稻,重点发展优质营养米、米糠、碎米、稻壳等精深加工。大米以7个乡镇为主。建设标准化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重点建设常润米业等加工龙头企业,年产优质大米30000吨,打造花亭湖绿色大米品牌。油菜在全县15个乡镇建立基地,重点以城西、新仓、徐桥、大石、江塘、小池、晋熙等乡镇为主,建设双低油菜基地,推广订单农业生产10万亩,重点建设润乐植物油厂、花凉亭农林科技公司和粮油贸易公司,年加工油料作物超1万吨。开发纯天然冷榨双压菜籽油,菜籽多酚、植酸等双低油菜籽深加工项目。棉花重点建设大石、徐桥优质棉花基地5万亩,重点建设银丰棉业、安财棉业有限公司年加工皮棉1万吨,纺纱0.3万吨,织布5000万米。

(四)茶叶加工业。等乡镇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达40%以上,扶持和培育年销售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2-3个,建设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茶叶专业市场1个。立足现有茶叶加工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新建、改造升级加工厂,提高全县茶叶加工厂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能力,清洁化加工能力占总加工能力的90%以上。到2015年,全县新建改造加工能力30吨以上的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100座,加工能力达3000吨,建设一座茶叶深加工厂,实现茶叶加工产值2亿元。到2020年,茶叶精深加工产值达3亿元。

(五)蚕茧加工业。以壮大蚕茧收烘股份合作社、发展蚕丝深加工、扩大蚕丝被生产和发展精深加工为主线。以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桑园基地5.4万亩,2020年达8万亩,生产鲜茧1500吨,在晋熙镇建设良种桑母穗园300亩,每年新建50个小蚕共育室,改造现有茧站设备,引进热风循环烘茧机15台套,重点建设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蚕丝被生产,年生产能力达6万床,加快县绿源制丝有限公司、池泉制丝有限公司的自动缫丝加工能力建设。

(六)水产品加工业。以花亭湖、泊湖和小(一)、(二)型水库为重点,结合稻田养殖,建设精养水面30万亩和原料基地5万亩。重点扶持湖水产公司发展鳙鱼、银鱼、鮰鱼加工基地和泊湖清水大闸蟹、鳜鱼、清虾等水产品加工,扶持花凉亭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泊湖渔业有限公司和国贤水产有限公司的淡水鱼、银鱼加工,开发休闲水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以发展精养水面,建设水产品原料基地和水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政府推动、引导、监管机制,成立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领导小组,精心组织,抓好规划落实。相关涉农部门负责产业化经营指导、协调、信息、项目论证和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用好用活国家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优势产业

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特色经济林、茶果、水产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和推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在充分调整油茶、茶叶、板栗等规划布局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示范园基地,以生猪、肉鸡、水产为重点,发展生态型绿色养殖,把农业资金重点投向农产品加工和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大力推广“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化+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产业整合,提高集约化程度。

(三)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重点打造我县绿色农产品品牌,引导企业实施“一县一品”品牌战略,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品牌和市场的优化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具有省内外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全面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农产品加工制品研发。鼓励和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继续在政策、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加强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国家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外调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增强对优良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意识,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保证农产品安全、卫生和营养,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广泛推介我县良好投资环境和重点合作项目,举办各种展销会、研讨会、洽谈会,促进农产品经贸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企业搭建提升形象和走出去的平台。鼓励企业依托我县特有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向省内外,深化与全国优势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

工业产品范文4

关键词:装饰性元素产品体积审美疲劳DIY历史的反复

对工业产品外观的美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是决定一件产品能否受市场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和人为计划废止制度不断提前化的今天。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业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现代工业产品所“包围”。而消费大众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这些产品。这样就促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改进技术,降低价格,并以此来和其他的同类产品生产者相竞争。但在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的现代,大多数的工业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日益的“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变的越来越小。而今天的消费大众已经厌倦了长期面对传统或统一的产品外观,求新求变的心理在人们中普遍的存在。这样就使得工业产品外观的装饰性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展现了出来,成为左右一个产品设计上是否成功,是否会受到消费大众青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产品的外观装饰性因素有哪些,它受到产品自身哪些方面的影响,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它如此被重视呢?这些都是值得产品生产者和产品设计者思考的一件事情。

一、工业产品的生产的目的性与装饰性元素

要探讨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相关问题,就必须先在概念上清楚哪些产品是工业产品,什么是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又是哪些工业产品需要运用装饰性的元素。首先工业产品在生产技术上是区别于一般手工业制品的,是大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的产物。在生产过程当中实现了生产管理和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其次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它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生产的目的。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实现依附于技术和物质条件;而产品的精神审美的功能则要靠产品的装饰功能来实现。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的使用与否,装饰性的是繁是简要由该工业产品生产的目的性来决定。

在众多的工业产品当中也并不是都需要应用装饰性元素的,是否应用装饰性元素主要还要依据该类型产品与人类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关系是否密切。也就是是否以产品具有物理上的使用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性来满足个体或群体的需求。例如一些同样是工业产品但不具有以上属性的产品可以不考虑其装饰性元素或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以武器为例,武器的设计和使用和人类历史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它的设计和使用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即治他人于死命和保护自我。所以其装饰性元素是可以不予考虑或最大限度的被减少的。近现代武器设计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851年英国的“水晶宫”世博会上一举成名的美国柯尔特“海军”型左轮手枪,它在实现产品的功能性上达到了极至,而全无装饰性元素。当然一些为体现使用者身份地位和财富的特殊设计除外。

另一些产品如农业设备、工业机械等虽然也是工业产品,具有物理上的使用性,但和人们自身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愉悦性关系并不密切,因而也可以将其装饰性元素忽略不计或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

二、工业产品的外观体积与装饰性元素

一般来说,一件工业产品的造型、装饰元素(色彩、材料肌理、图案等)都要依附于产品的一定形体体积来实现,脱离了形体体积的载体,装饰性的元素的实现和充分发挥是受到制约的。

例如,一个电子计算器所使用的“纽扣”电磁,由于它的体积微小,所承载的装饰性元素必然会减到最小。当然,这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产品的价值所决定的。不过体积较小产品也并不都是必须减少装饰性元素,有些体积小的产品却必须在装饰性元素的应用上下大工夫,例如香水的包装物和容器的装饰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再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些较大体积产品的例子,从中也会有一些体会。如家用的冰箱、电视机在界面设计上就有更大的空间和多种的形式可供应用装饰性的元素。可以从最基本的材质、色彩入手;也可以从功能形态、界面构成上寻求变化。

产品的尺寸分为实用尺度、舒适尺度和心理尺度。合理的体量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装饰性元素,在一些情况下心理尺度被凸显了出来。例如在中国的唐代是以女性的身材丰盈为美;而之后的宋代以女性的杨柳细腰为美;到了明代富贵人家以女性小脚为美,既“三寸金莲”,这种审美风潮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体量感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的不同理解,这一理解也被延伸到了同一时期的工艺品和其他制品上。如中国的明清家具,明代家具以人体基本比例为依据,体量适中,而到了清代,家具的体量感有所增大,特别是身份、等级意识被与家具的体量相关。现代的工业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是闻名的,德国工业产品是以优异的产品质量体系而被公认,同时产品的体量感很强,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日本工业产品则是以做工精细小巧而著称,其产品的体积往往较小。这些特征从两国所生产的汽车上也能够得到反映。

由此可见,工业产品的外观体积本身也具有装饰性元素的一些基本特征。

三、产品的价值与装饰性元素

一件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繁与简还与该产品自身的价值有关。例如还是以电子计算器上所使用的“纽扣”电磁为例,由于它的价值很低,增加装饰性元素就要增加生产的工序和材料成本,所以其装饰性元素必然就会减到最小。产品价值大的工业产品有理由,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造型的美化、材料应用研究和外观装饰的应用。

四、大众心理对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影响

大众心理层次的需求对于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喜新厌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也可以说这种本能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的思想动力。在对待身边工业产品的态度上人们更是如此,不同时代消费群体对于工业产品的外观和依附于其上的装饰性元素,理解和喜好是截然不同的。

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大哥大”移动电话,体积“巨大”、外观粗糙,样式单一,在使用和携带上也都不方便。像这样装饰性元素全无的工业产品本应该不被人们看好才是,但却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这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消费大众的审美情趣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特别是青年人更乐于追求时尚,欣赏和购买具有新功能有,有很好装饰性的工业产品。“大哥大”这类产品可以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功能主义产品的典范,但却成为当时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前卫的代表。现在看来它是如此的丑陋,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产品的装饰性元素的看法是受到心理需求影响的。将时间转换回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面孔”,新一代“大哥大”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除了在技术和功能方面与当今流行的手机一致,产品体积缩小到更适合人的把握外,在外观上还是基本保持了老式“大哥大”的基本特征。简单按键和小屏幕的显示器和毫无装饰的黑色机身,确实给人能给今天的一些人以震撼,这也许就是年轻一代所追寻的“酷”吧!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感到不满,而进行再加工的,这也就是今天风靡世界的产品“DIY”。“DIY”可以被翻译成“自己动手做”,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以后产品虽然在使用功能上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但是在产品的审美情趣上却过于单一和缺乏个性差别。使人们感到“审美疲劳”。特别是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第一消费群体——年轻人。他们越来越追求自身生活的个性化,喜欢在各个方面表现自我,紧跟时尚。“DIY”正适合了年轻一代对于自我审美的个性需求。于是工业产品被进行了“第二次设计”,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原有产品外观装饰性元素的个性化改造上。例如时下风靡世界的“手机DIY”,“汽车DIY”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大众心理对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产品设计思想上也存在着历史反复的问题:从工业革命前的“为装饰而装饰”,到工业革命初期的“为装饰而设计”,再到十九世纪末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倡导的“为设计而装饰”,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为设计个性而装饰”,产品装饰形式上的“繁与简”经历着历史的轮回。

五、工业产品的材质与装饰性元素

现代工业产品在材质方面的表现力从未象今天这样富余表现力,并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产品的装饰性元素。在二十世纪20年代第一把以不锈钢为主要材料的钢管椅在德国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新的材料比传统的材料如:铁、木材、布、皮革更富表现力,更富于装饰性效果。另一种材料——塑料的诞生使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变得更完善,装饰性元素上的表现力也更强了。今天的塑料已经可以被赋予玻璃的特性,材质和纹理处理的像木材一样,泡沫具有了记忆能力。事实证明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总是能够带给人们新的惊奇和新的审美感受。靠新材料设计师们更容易实现一些材料机理效果、色彩对比效果、物理和化学变化效果,甚至是光学变化效果的控制。从而将产品的外观引入更多更新,更有趣味的装饰性元素。

当今设计界共同追求的理想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所应该做到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不同各个体的需求。这与大工业化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背景存在着矛盾。如何在工业产品标准化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差异这是值得每一个设计者思考和探索的事情。一些可变性装饰元素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产品的外观材质上模仿自然形成的木纹纹理、无意识性的机理变化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是空前的,而且今后还会变得更多。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和不同的审美情趣都会反映在新的产品设计当中,认识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好产品设计过程中装饰性元素与其它元素的相互关系,对于产品生产者和产品的设计者来说无疑值得重新进行一番审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美}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编《材料的处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年9月

[3]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

作者简介:籍贯:辽宁民族:汉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

工业产品范文5

所谓产业链整合,就是打通从上游的原料来源、中游的农产品深加工到下游的市场销售这个大动脉,形成上中下游的联动一体化发展模式。换言之,就是要垂直整合产业链,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建设。

向上控制原料来源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整合产业链最重要的步骤是控制原料来源,向上游整合。掌握上游原料生产基地,是农产品加工必经之路。所谓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是以掌控原料基地为核心。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对原料的依赖性比较高,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工厂怎么开工?因此,通过掌控上游原料来源,可以保证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客观上讲,对于目前现实而言,量大质优的农产品原料还是相对稀缺,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控制更加重要和紧迫。通过控制原料来源,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前几年不断爆出食品安全事件,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事件,无一例外都是对食品原料控制不严造成,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得不偿失。强化对食品源头的控制,才能够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风险。

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国际四大粮商为什么这么牛?就是因为他们把全世界的农产品原料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南半球的优质大豆玉米,北半球的优质水稻小麦,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那么,应该如何控制上游原料来源呢?当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自建基地。比如瘦肉精事件的主角双汇集团开始养猪了。在上游生猪养殖上,双汇集团已建成万东牧业、九鑫牧业两家牧场。目前,双汇集团已经建有年出栏30万头商品猪和13万头种猪的养殖基地。

这是控制上游原料来源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有其弊端,比如投入大、见效慢、重资产等等。最主流的做法还是从上游的农业生产者那里获得原料。

在这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摒弃那种急功近利或一锤子买卖的做法,应该立足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

国际四大粮商是怎么做的?他们主要是和农民朋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甚至是多赢,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那么简单。比如美国邦吉,就是坚持和农户合作共赢。

和普通企业卖给农民化肥不同,美国邦吉更多的是在给农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仅提供种类齐全的肥料产品,还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农民真诚合作,共同改善土壤品质,改进环境水平。帮助农民精确评估土壤和作物的各项指标,最大限度的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还积极推广农艺学,向农民推广和普及农作物栽培、育种、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管理、农田灌溉和排水、农产品初步加工和储存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率和产量。

美国嘉吉公司主动给农民培训科学种植和养殖的技术,农民朋友在购买生产资料的时候自然而然会优先考虑他们的产品。同时,农民朋友也能根据嘉吉的要求去种植和养殖农产品。

相比较一些优秀农业企业的做法,客观的讲,我们国内的很多农业生产企业欠缺服务农民的意识。

向下掌握销售,进行渠道和品牌建设

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另一关键步骤就是对下游销售或市场的整合。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产业链下游的市场销售,进行品牌建设。

做得比较成功的农业生产企业,大多数在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方面走到了前面。比如美国的新奇士橙,中国的獐子岛海参、渔禾岛紫菜,无一例外把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摆在了很高的位置。

掌握市场销售,能够分享到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掌握终端销售,有利于维护产品品牌形象,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把握市场脉搏,感知市场变化。通过对终端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理解,能够更好的指导企业的生产,改善经营,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效率。

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其实并不大,但是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价就很不一样。在超市的一袋大米,相同质量的品牌大米的销售价格是普通大米的2~3倍,甚至更高。我们不可否认,品牌大米确实在原料的获取以及加工环节的把控上更科学和严格,但是毫无疑问,品牌让它具有了更大的升值空间。

因此,对于农产品而言,进行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值得长期投资的领域。只有进行品牌建设,才能获得更大的盈利和更高的利润,企业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从消费者的层面上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消费不断升级。虽然价格是百姓关心的一个方面,但是更关心的是农产品是否能安全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能不能代表某种身份和地位等等。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爆发,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感降低。品牌的农产品,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风险,让消费者更容易信任和购买。因此说来,食品安全问题,反而给了农业企业大力进行品牌建设、打造品牌产品的一个契机。

向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工能力整体上还比较弱,在食品精深加工上,越深加工,毛利率越高。以面粉加工为例,把小麦加工成面粉,毛利率大约是10%,做成挂面,就能达到20%,做成方便面的毛利率是30%,做成面包的毛利率达到40%。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还要走精深加工路线。

此外,循环经济也是生产加工企业需要考虑的。在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效率上,一是要提高单位原料的附加值,即精深加工;另外要充分回收、合理利用在加工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其他副产品,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尤其是对于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容易产生一些副产品甚至是废弃物,那么,如何发挥这些副产品包括废弃物的余热,既能提高企业的营收,也能够对环境带来友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做得较好,比如德清源蛋业,他们把鸡粪收集起来制造沼气,一方面解决了生产基地的供暖,另一方面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免费的沼气,供农民使用。此外,把剩余的沼气用来发电,德清源一年能有1400万度电出售给国家电网。

整合农业产业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向上游整合原料来源,向下游掌握市场销售,从而形成了一个供、产、销一体的闭合式产业链。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产业链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与产业链条上单个环节的企业来比较,产业链企业好比是航空母舰,它采取整体作战的模式,因此具有整体竞争优势,在和单个环节的企业竞争中通常具有压倒性优势。

其次,产业链一体化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在原料来源上具有成本优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加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单位产品的加工成本也大大降低;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运营成本也大幅降低。

工业产品范文6

山寨得以盛行的原因

在和工业设计相关的产业中,通过模仿式设计缩短开发时间、颠覆行业格局的例子相当普遍,例如山寨手机。山寨手机是指通过模仿主流品牌手机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改良,在短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制造出的手机。山寨手机极大地挤压了国产品牌本已不多的生存空间,并与外资品牌展开激烈的低端市场争夺战,已对手机行业格局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继山寨手机之后,近来市场上又不断出现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电视、山寨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甚至在汽车领域,山寨也在冒头。据说,比亚迪F3、F6、F0、F5、M6分别被指与丰田花冠、凯美瑞、AYGO、卡罗拉、普瑞维亚车型高度相似,F6更是直接打着“凯凯定律”的旗号进行营销。F3自上市便被质疑抄袭花冠,据云内饰、外形与花冠车型相似度高达80%。据了解某企业的新车开发时间约为两年,由于模仿的都是主流品牌的人气产品,不需再做市场调研即可保证产品的销量。简单的开发工序、不需市场调研和营销费用,都使得依靠模仿工业设计的制造企业一时占据绝对的低价优势。

此类工业设计能够快速开发产品的最大原因在于模仿主流品牌的产品。模仿产品的开发流程更为简单,开发人员也不需充分理解相关技术,因此能够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深圳某手机设计企业称,其公司30个人一年“设计”了1000款手机。

采取模仿战略的工业设计企业其实也在进行创新或改良。针对主流手机品牌无法覆盖所有消费群体、不够贴近消费者等问题,很多山寨手机都对正版产品进行了“改良”。山寨手机中,超长待机、双模双卡、大容量的TP扩展、多个摄像头、验钞功能、PSP手机、内置蓝牙耳机、内置GPS、模拟电视接收等,功能全面而且花哨。有的山寨手机还将外观设计成了烟盒、汽车、水立方图案,以满足消费者的玩心。昂达VX767机型在外观设计和视频功能上全面模仿索尼PSP,并且在视频效果、价格、续航时间等方面超越PSP。

生产所需要的核心元件作为“标准件”广泛流通,是工业设计企业能够快速开发产品的一大原因。例如,国内有大量的山寨手机设计及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几乎都采用同一种芯片产品。这个芯片平台集成了手机主板及软件,完工率基本上在60%以上,手机厂商拿到这个芯片后,只需稍微加工便可上架出货。高度集成的芯片平台为手机厂商省去了大量的研发程序和费用,手机生产技术壁垒大幅降低,使得众多小厂商涌向手机生产领域,得以分享原来由大企业独吞的利益。

在汽车核心部件方面,发动机的“超市化”极为普遍,供货量公认最大的是三菱的产品。据调查,中国企业完全从外部采购发动机的多达50多家,其中约20家企业采用三菱发动机。采用本公司制造的发动机的中资企业只有7家。比亚迪便宣称不会投资传统变速箱技术,其F3使用了三菱的4G18发动机,F6的2.4L车型则装配三菱的4G69发动机,以及三菱原装进口的手自一体变速箱。在上网本领域,山寨上网本之所以能盛行,就在于可以得到英特尔提供的低价笔记本电脑微处理器――凌动(Atom)。

产业链中各种元件出现了成熟市场,使得快速开发更为易行。以手机产业链为例,除主板、显示屏、壳等几个部件仍由少数十几家厂商统治之外,其他的手机部件都可以标准化生产,成本较低,技术壁垒较弱。在山寨手机的主阵地深圳,手机设计企业有3000多家,为手机生产配套软硬件的企业大约有3000家,手机模具企业约为200家。有了通用性平台及下游配套产业的支持,山寨手机制造商只需整合手机成产链条的各个端点,手机生产变成了手机组装。

产业集聚及众多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也为工业设计企业快速开发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产业聚集可使信息获取及技术开发变得更容易,确保人才资源,零部件等供应商集中在附近使采购成本降低、制造成本降低。通过专业分工和合作,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专门从事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进行快速开发。

山寨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产业资源共享,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能够快速集结起来,共同培育出巨大的市场。在深圳、东莞一带,从手机配件、芯片、电池、刻模到组装的生产链十分完善。山寨手机的生产基本是分工协作,采取上下游订单形式协同作业,尽管彼此独立,但协作极为灵活。深圳华强北路作为山寨手机的集散地,聚集了20多家手机卖场,从手机到键盘、显示屏、耳机等各种零配件,各种款式和型号应有尽有。

工业设计扫视

手机设计:山寨手机从简单模仿走向创新

从模仿大牌手机起家的山寨手机,正向着功能多样化发展,想方设法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模仿Iphone的HiiPhone提供了加速度感应式游戏、即Copy即播放的MP3、MP4播放系统、类似MukiTouch的图片操作界面、摇晃选曲功能和内置蓝牙等。

山寨手机之中出现了不少独步世界的技术、外观、工艺方面的创新,很多奇怪的技术和设计被大胆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五花八门的功能。2008年9月底推出的山寨投影手机Lanye N70已经在美国面市。国产手机厂商正在考虑兼并具备设计研发能力、有一定名气的“山大王”,或与之合作。

汽车设计:向自主设计顽强进军

国内汽车设计早期从产品到设计以逆向开发和模仿为主。据业内人士说,奇瑞QQ模仿大宇Spark,瑞虎模仿丰田RAV,吉利华普模仿雪铁龙富康,比亚迪F3模仿丰田Corolla,F6模仿丰田Camry。

根据《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报告,车企的设计开发程度分为照抄或国产化、小改型、中改型、大改型、全新改型、新技术新车型6个层次。报告认为,汽车行业摆脱了以模仿和引进技术为主的产品开发模式;绝大多数整车企拥有了小改型或者中改型设计能力;大型的企业具备大改型,甚至初步具备了全新改型的经验;中国自主设计人员在结构工程的方面缺乏经验是汽车自主设计的主要障碍。

中国车企仍然在为自主设计顽强努力,工业设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众多企业都在探索,其中泛亚、佳景、同捷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泛亚模式,将本土经验与全球技术结合发展。泛亚结合了通用的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以及上汽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经验,君威、凯越成功的造型和优良的工程设计体现了泛亚日臻成熟的设计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佳景模式,与企业联姻,纯自主开发为主。佳景公司的核心设计人员均来自国内某特大型汽车公司的研发中心,佳景科技已与奇瑞汽车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同捷模式,以高校为依托,独立设计。同济同捷是同济大学下属的一家民

营股份制高科技公司,也是国内首家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其代表作有力帆520、东风小康、美鹿等。

电脑设计:走向精良

联想推出设计精良的台式一体机。2009年1月推出的IdeaCenter A600台式一体机,屏幕厚度只有25毫米,是目前全球市场中最薄的一体机产品。IdeaCenter A600配备人脸识别功能,搭配的遥控器可用于操作多媒体功能,还可当作游戏机操控器(有运动感应功能)、VOIP电话机和无线鼠标使用。

2009年4月,联想推出价格更低的IdeaCentre C305,在设计上也更为时尚,C305采用了自下而上的独特散热方式,使冷空气推动热气流上升至屏幕顶端的散热口排出。

华硕刚刚推出其第三代上网本――贝壳机。之所以称为贝壳机,是因为外观采用了前端削薄。但后端保持不变的弧线设计,既使机身轻薄、美观,又使机身内部具有一定的散热空间。“贝壳机”有6种颜色,型号为1008HA的贝壳机重量1.1kg,最薄处1.8cm,采用LED背光。贝壳机还将集成运营商3G模块。贝壳机是华硕“科技回归自然”环保理念的新阐释,华硕还在2008年推出了竹质外壳的笔记本。

家电设计:时尚与功能

海尔和方太推出时尚与功能相结合的厨电产品。海尔集团工业设计中心设计的横式电热水器获得2009年度德国IF设计奖。该热水器的设计理念是让热水器成为卫浴装修中的时尚、高档的装饰品。产品在功能上也很出色,容积仅为30升的热水器,可以出196升的洗浴热水。

方太的ZTD100F-04C消毒柜获得2009年德国红点设计奖,这款嵌入式消毒柜不仅外观经典时尚,而且可自动检测出消毒柜内的环境变化,自动感应杀菌。

其它电器设计:

国产漫步者扩音器获2009年德国红点设计奖。E20是一款小型的桌面扬声系统,触控感应操作,外观精致。M3plus是专为笔记本用户量身打造的产品,在2008年底,该产品就获得过由日本工业设计促进协会(JIDPO)颁发的优良设计大奖。

企业的三种设计战略

借力国际团队提升设计品质。在合作中学习,从设计上突破

TCL借“工业设计战略”开拓平板市场。平板电视市场同质化趋势明显,寻找“塔尖”的消费者,设计成为制造业蓝海。“工业设计战略”帮助TCL电视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法国倜傥(TimThom)工业设计团队推出“炫系列”,黄金周销量翻番。

贯彻“大工业设计”理念,康佳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大工业设计”涵盖外观、界面、使用行为、消费心理、趋势分析、产品策划、材料与工艺等多个专业和层次。大工业设计不仅是研发概念,更是借以打造差异化产品和品牌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康佳在全球广揽人才,在韩、日、欧等地建立设计工作室,收集业界信息和技术。

海尔从合资切入高端设计。海尔与日本著名工业集团GK合资成立了海高工业设计公司,是国内首家由企业成立的设计公司。2009年推出的海尔卡萨帝意式冰箱由欧美亚设计师共同研发,受到各国消费者青睐。2009前4个月中国市场的高端冰箱增长迅速,海尔居第一。

从独立工业设计到完全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创造

童车生产企业好孩子集团在“自己打倒自己”中推陈出新。童车行业技术壁垒较低,“好孩子”产品频道国内外同行抄袭侵权,诉诸法律投资巨大成本很高。“自己打倒自己”,通过工业设计不断设计新产品投放市场,淘汰自己老一代产品,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反侵权方法。好孩子集团将工业设计看作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董事长宋郑兼任“首席工程师”,直接管理180多人的研发中心。

自建设计中心,形成核心技术能力。6年前自建设计中心的长虹已经形成以虹微公司为主体的IC芯片开发能力、以长虹国家及技术中心为主题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和以长虹工业设计中心为主题的工业设计能力。美的日用电器集团,正在酝酿在每个下属产品单位设置独立的工业设计部门。

本土设计公司破茧成蝶。中视纵横广告公司为奥运会主会场“鸟巢”打造了形象识别系统。本土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上海双杰先后为SGM、长安、江淮、江铃、吉利和长城等汽车公司成功完成了多个整车设计项目。

校企合作,市场导向下人力资源与资本实力跨界整合

共同开发、产学研结合。中国设计界的起点是大学的设计事务所,同济大学、江南大学和湖南大学是三大鼻祖。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共同组建了国内首个“中国厨房”、“中国卫浴”整体体验式设计实验中心。北京爱慕内衣公司跟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在人体体型计测、内衣研发设计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依托高校,研发机构逐渐企业化。出身于同济大学的汽车设计公司同济同捷设计的东风小康2008年销量高达12万辆。脱胎于上海交大的神舟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上海市专用车研究开发中心。

振兴工业设计产业

模仿是工业设计发展初期的一种快速追赶方式,在有一定的积累后必须跨越模仿阶段,才能实现设计企业和整个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上所述,工业设计企业能够快速开发产品,其原因就是在核心部件得以广泛流通、各种元件出现成熟市场、产业集聚形成的条件下,对主流品牌销售的商品进行模仿并改良。但山寨产品或未经过权威机构认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难以保证;或因模仿热销产品的外观或技术而面临着知识产权问题。例如,山寨手机没有经过泰尔实验室检测,不能取得国家规定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及认证。

打造自己的品牌。随着资本、技术、口碑、市场经验的积累,此前采用模仿战略的厂商应尽快跨越模仿阶段,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手机领域,天语、金立等品牌均是山寨出身,转向正规后均有不俗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