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发展规划范例6篇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1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 部令 第4号)中的相关规定,将《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建设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根据《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基本概况如下:

为满足经开区入园产业不断拓展的需求,拟定按清镇市人民政府批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规划面积59.2 km2(含省政府批复的用地面积17.3687 km2)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用地范围及布局特点如下表:

表1    清镇经开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用地面积范围及其布局特征

发展分区

规划用地面积范围

园区建设特点

重点发展产业

产值比重

(北部)王庄中心

17.3km2

 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

发展中心

铝及铝加工首位产业+

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75%

(中部)卫城中心

11.9km2

高端装备制造+综合配套服务发展中心

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生态食品健康民药产业

~20%

(南部)站街中心

30km2

新型建筑及绿色建材产业

发展中心

新型建筑材料+

其他(原已入园产业)

~5%

合计

59.2km2(已批复)

形成“一轴三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布局

100%

清镇经开区发展以“强产业经济,高质高端、富市惠民、美化清镇“为总要求,以“强优补短、去粗存精、循环互动、产城乡融合”发展方式,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再造四大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平台,激活潜市场,使园区成为产业链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与循环体系完整的一流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将经开区培育为黔中经济区资源深加工、中国西部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及清镇“实体强市”新增长极。

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列表如下:

表2     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方向

❶以区域铝资源优势为支撑,集约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铝全产业价值链。

利用贵阳-清镇片区铝土矿资源居全省第一位的比较优势,围绕贵阳市“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布局理念和清镇市 “一百两千三区”发展愿景,集约化打造由铝土矿采选-氧化铝-电解铝-合金化-铝制品构成的铝及铝深加工首位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为清镇市实现“以生态循环铝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夯实基础,体现“一方水土惠及一方城镇”的“富市惠民”效果。

❷利用政策机遇和市场潜力,差异化重点发展“中高端机械系列装备”制造业。

利用国家推动“以铝代钢、以铝省铜、以铝节木、以铝禁塑”等扩大铝应用政策机遇,结合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延伸首位产业链,差异化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家居、医疗器材等“轻量化”铝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新型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及配件、高档精密数控机床配件、电气成套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推进园区“高质高端”发展,为清镇市实现“一百两千三区”发展和“实体强市”愿景夯实基础。

❸培育再生资源利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夯实“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基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化废为利,弃渣变新材”的循环经济体系,着力在再生铝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粉煤灰、冶金渣和赤泥)生产绿色建筑材料以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蒸汽余热循环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构建“绿色生态”循环链,为实现 “美丽清镇”的总体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❹构建“3平台+2服务”生产性服务体系,创构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联动产业。

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贵州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转型’政策要求,结合园区生产与服务需求,重点构建由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及仓储物流、专业技术服务组成的“3平台+2服务”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同时按照贵阳市“”深化省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的要求,创新组建首个“贵阳市碳排放交易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构建清镇市实现“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具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地理优势,结合清镇已规划的农业果蔬,中草药种植等“三大农业示范园区”城乡融合条件,打造 “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加工联动产业体系,抢占“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的地标品牌“新高地”,联动“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产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富市惠民 “规划总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开展前期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园区规划初步分析、踏勘现场、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等级)--开展评价工作(开发区规划概述、规划方案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区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规划环境合理性及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等)--编制报告书--专家评审--出具审查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在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资料等,进行污染源强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规划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结果,以及规划区产业布局等,对规划区发展规模、产业布局、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准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规划区环保清单式管理要求,作出评价结论。

三、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公众对规划实施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其他的相关建议。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在本信息公示后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通过邮件、传真、电话、信函等方式,对下阶段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规划环评编制单位将认真准备公众关心的相关议题,并结合规划环评成果,在规划环评初稿完成后组织公众参与和第二次公示。

[注]:请公众在发表意见的同时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以便联系和反馈。

五、意见反馈系方式

联系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 系 人:胡炜

联系电话:0851-82540731

联系地址: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站街镇)

 

公告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2

本次全区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地区工作会部署,全国及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分析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研究部署2006年发展改革及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讨论修改“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5年的经济运行情况

去年以来,各县、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地委、行署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粮食喜获丰收,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财政增幅较大,城乡市场活跃,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面实现,部分目标可超额完成。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31.08亿元,增长16.6%,超额完成年初提出的13%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4.31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7.99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78亿元,增长13.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第一产业方面:预计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3.78亿元,同比增长9.8%。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247.22万吨,为计划的100.91%,比上年增长3.78%,在继续保持2004年增长态势的同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夏粮产量为61.9万吨,比上年增长4.54%,秋粮达到了185.32万吨,比上年增长3.52%,油菜籽产量10.16万吨,比上年增长2.63%;肉类总产量35.08万吨,同比增长8.63%;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44.74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3%;烤烟收购完成193万担,同比增长17.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876元,比上年增加211元,同比增长9.33%。去年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地委、行署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促农增收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项政策措施抓得早,抓得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烤烟提价、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和加强对化肥等农资市场的整顿和价格的监管,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以抓好各项粮食增产工程的实施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区组织实施“四个一百万亩”高产示范工程,同时组织实施省农业厅安排的“粮食增产工程”。三是全区科技兴农力度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积极走“以项目为依托、以示范为榜样、以效益为动力”之路,继续实施优质稻、优质玉米、夏秋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种植等一批结构调整重点示范项目,加强制定毕节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大力发展我区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四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全面推进品种改良、大力抓好人工种草、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步伐、积极开发鱼类资源,逐步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全年农业生产呈现良好局面。

第二产业方面:总的来看,去年我区工业生产整体发展较好,效益进一步提高,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累计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区规模工业全年预计完成总产值100.68亿元,同比增长34.3%。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为98.81%。列入考核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发电量、锌、水泥、复烤烟叶、卷烟等产品增幅较大,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利税完成较好。从纳入考核的地方6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来看,预计全年盈利企业可完成2300万元,同比增长9.5%,亏损企业亏损额可控制在650万元内,比2004年略有下降,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可达15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4.5%。二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受投资、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促进我区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快速增长;二是由于近年来我区结构调整成效开始显现,烟草、电力、化工、建材、食品等一批重点行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切实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重视技术创新、抓好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加强用能监督,鼓励企业进行节电、节水、节材技术改造,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产业方面:由于受煤炭生产和投资的拉动,运输业发展较快,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全年共生产商品原煤2573.7万吨,同比增长20.42%;全区实现煤炭销售产值37.88亿元,同比增长69.7%;征收煤炭税费7.5亿元,同比增长41.56%;由于煤炭产量增加,使运输量大大增加,电信移动通讯业务量增长也较快,预计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长约17.3%,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5.0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38.93亿元,增长17%,其中全区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他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可达29.2亿元,增长13.7%,拉动gdp增长1.82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我区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电力投资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城镇、农村其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拉动我区投资继续高位运行。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煤炭、电力、公路建设和国债项目建设等项目的带动下,预计完成1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7.78亿元,下降2.62%,房地产投资2.44亿元,增长4.04%,更新改造3.68亿元,增长15.2%,其它固定资产37.37亿元,增长86.25%。

去年以来,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进展顺利。纳雍二厂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3号机组开始发电;黔西火电厂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首台机组发电;大方火电厂完成投资15.1亿元;加快了毕节火电厂、织金火电厂等前期工作;毕节市煤电化一体化新能源项目正加快前期工作步伐,可望今年动工建设;煤炭勘查和规划工作进展较快,金沙、纳雍、黔西、大方、毕节继续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大方和黔西两县的煤炭开发总体规划已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预审查,并上报国家发改委评审。全区各县市已编制并上报煤炭开发利用规划,其中毕节、黔西、金沙、赫章县煤炭开发利用规划已经省煤炭局审查通过,威宁县煤炭开发利用规划初稿已完成。纳雍中岭、金沙林华煤矿国家发改委已批复项目建议书,首采区已开始出煤;黔西青龙、纳雍比德煤矿已分别出建成投产;另外纳雍五轮山煤矿、金沙龙凤、石场煤矿、大方对江、五凤煤矿等都已完成地质精查勘探,正在抓紧前期工作,为实现“大煤保大电”打下夯实基础。新开工的项目还有黄织铁路、大方小屯煤矿、黔西谷里煤矿、毕节至赤水河公路、毕节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和部分县城供水工程等一批项目。

2005年全区共争取上级投入38166.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26333万元,中央专项资金24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5265万元,省级资金4168.7万元,共争取项目97个,其中国债项目44个,中央项目19个,省级项目34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县际公路除毕节至赤水河、织金至纳雍、黔西至织金洞等公路在建外,其它公路均已建成通车;毕节市污水处理厂、毕节市城市供水老管网改造和各县城自来水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其中:大方县城东郊水厂、纳雍县城水厂、黔西县城一期供水工程已建成供水。毕节市10万吨/年自来水厂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营;全区公检法司项目正抓紧实施,进展顺利。去年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全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4.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36万亩,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天保工程营造林14.2万亩;开工建设大方、纳雍、织金、赫章和威宁五县雨水集蓄工程,毕节、大方、黔西、纳雍、威宁五县水土保持工程,基本建成解决全区4.2万人饮工程,新建农村沼气池2.6万口和威宁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全区2005年共争取以工代赈资金5756万元,其中国家资金5328万元,省级配套428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区高中扩招、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传染病区(院)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国债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全区小城镇规划工作和新增、扩建道路、农贸市场工程实施顺利。通过这些项目的投入和实施,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三)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平稳运行。预计,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4.8亿元,同比增长31.95%,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23.58%。实现了全区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财政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煤炭税费、电力增值税和卷烟税拉动。消费需求平稳增长,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预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10元,比上年增长21.28%。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衣着、住房等价格上涨的带动,其中衣着增长3.5%,居住增长9.1%。

2005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6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4.22亿元,增幅为25.0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5.1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4.14亿元,增幅为13.99%;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516.67亿元,现金支出530.8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3亿元;累计投放14.14亿元,金融运行状况平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17亿元。

(四)经济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实施“四个百万亩”工程和以金沙、黔西、织金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油菜生产区域,以大方、黔西、金沙为主要基地的优质辣椒生产区域,以威宁为主的苹果生产区域和以毕节、大方、威宁为主的夏秋冷凉蔬菜生产区域,以此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养畜资源的分布状况,分别在大方、威宁、毕节、黔西、金沙等部分乡镇,重点培养了一批农村养畜专业户,加大了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并注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初步迈开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子。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特别是我区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产业在一、二产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在不断地调整。由此,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调整的步子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为32.2:38.1:29.8,经济结构的调整渐趋合理。

(五)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加大。2005年,为了切实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着力整治投资软环境,引进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炭开采、炼铁、炼焦、化工、小水电、农产品加工、社会力量办学等规模大、产业链长、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项目。组织县市、部门、企业参加了重庆、四川自贡、夏门、成都泛珠三角区域经贸会和安顺8·18黄果树节等各种招商引资的洽谈会,纳雍、威宁两县组团赴深圳、香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区外来投资势头继续趋好。同时,还根据省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了全区招商引资投资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去年除煤电之外共引进区外项目82个,其中省外项目42个,省内项目40个,合同引资金额达148.3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85亿元。其中省外项目近13.87亿元,省内项目19.98亿元。

(六)继续实施可持发展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基层计生网络建设不断加强,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预计我区2005年人口出生率16.4‰,比目标值低个百分点,政策生育符合率%,高于年初计划个百分点,人口自增率9.5‰,同比下降个千分点。教育“普九”顺利推进,织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的复查验收,赫章、威宁两县的“普九”强力推进;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上升到75%,预计2005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初中入学率为91%。毕节学院已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并开始招生。抓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全区新增就业人数13127人,占省下达计划的105%,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04人,占省下达计划的104.7%,“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704人,占省下达任务的156%,全区城市低保累计为28157户61.2万人次发放生活保障费4468.6万元,“两个确保”共为1592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9086万元,共发放救济金13000万元,救助34万人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去年是“十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可以较好完成。初步预测,“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31.08亿元,年均增长12.46%,比“九五”期间高出1.36%;人均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23%,比“九五”期间高出1.77%。三次产业排序实现了从“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跨越;物价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财政总收入由“九五”期末的13.85亿元增加到34.81亿元,年均增长20.25%,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1%上升为15.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10元,增加3413元,年均增长12.4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6元、增加564元,年均增长5.89%;“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57亿元,是“九五”的4倍多,增长19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44%,粮食总产量增长6.67%;煤炭年产量达到2573.7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4倍多;与“九五”期末比,电网发电装机由34.6万千瓦增加到480万千瓦,比“九五”增加13.8倍;全区贫困人口从100余万减少到50万左右,并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3万多贫困人口实行了异地搬迁扶贫;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绩突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5.4万亩,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23.4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18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好转;全区“普九”覆盖率达到7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对全省水平来说较快,但总量仍偏低,特别是人均生产总值较低。二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比较突出。三是电煤供应紧张,民用煤量少价高的矛盾仍突出。四是少数县对项目管理重视不够,未能严格执行项目“四制”,影响了一些项目的及时开工。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不稳定性,移民及失地农民后期生产生活扶持的工作量大。六是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七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难度较大。八是我区虽然人口多,但消费水平一直较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强,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八是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虽然保持超额完成,但是没有大项目的支撑,要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还有一定的难度。九是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扯皮掣肘甚至吃拿卡要的事仍有发生。

二、2006年发展改革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对实现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刚刚结束的全区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以上,第二产业增长20%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5%以上;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粮食总产量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5%。要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和改革系统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我区农村实际出发,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继续巩固和实施好优质玉米、脱毒马铃薯、夏秋反季节蔬菜、“双低”油菜“四个百万亩”高产示范工程和粮食增产工程、沼气工程、集雨工程等项目建设的同时,以粮食安全为中心,结构调整为主线,农民增收为目标,稳定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覆盖率、进村入户率、技术到位率,力争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高产、绿肥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技术、吨粮土开发、脱毒马铃薯种薯高产超高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巩固烤烟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兴烟,增加烟叶的单产和担均价,提高烤烟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壮大生态畜牧业。以品改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猪、牛、羊、特种禽及水产品,狠抓饲料工业、牧草工业、兽药工业和乳品工业的发展,抓好基地县乡和规范化小区建设,积极构建市场体系和营销体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努力实现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培育毕节特有或已有一定特色的生物品种,重点培育中药材、油菜、荞麦、核桃、马铃薯、反季节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四是抓好劳务产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有序输出的力度,着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减少农民的数量。五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第三,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办法;要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加大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四,努力做好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的扶贫工作会议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结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搬迁、长期救助和我区实际,扶贫工作要着眼于措施的落实,抓项目实施,抓资金到位,抓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并相对集中资金,实行整村推进。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把中央、省关于全部免除农业税、取消牧业税等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大对打工扶贫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第五,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继续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和农村渡口的建设,今年全区实施通乡油路400公里,开工建设通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二是要努力争取资金,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集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在今年内要解决农村6万人的饮水问题,建成小水窖(小水池)个,新增灌溉面积亩。三是加大力度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建成农村沼气池2.66万口以上。

第六,全面推进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在今年内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69所,建成2所职业教育学校,完成威宁、赫章两县“普九”验收工作。二是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建成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2个县医院。三是继续完善农村计生服务设施,在年内建成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16个,8个规范化计生服务站。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卫星广播电视收转站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地面卫星接收工程1000座。

(二)抓好建设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促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初步安排128亿元,比今年净增17亿元左右,投资重点是紧紧围绕我区“十一五”规划和地委、行署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身利益、需要解决的建设项目等。

第一,切实加快以交通、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切实抓好交通建设。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促成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毕节地区段、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毕节地区段早日开工建设,逐步形成更高一个层次的高等级公路网架;加快隆黄铁路织金经大方到毕节段的项目前期工作;运煤公路已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和规划,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纳雍运煤公路东南环线、威宁鸭子塘至小湾公路、金沙至化觉公路和织金、大方县城过境运煤公路等的建设和矿山公路的升级改造,建成合理的矿山公路运输网络,实现煤炭产、加、销、运的相互协调。加大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速度。重视旅游专线公路建设,争取在年内改建成黔西至织金洞的旅游公路。抓住洪家渡库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机遇,及时开展库区码头的建设工作。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在实施好“渴望工程”和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村人饮效益和改善供水状况;在继续实施好“长治”七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快贵毕公路沿线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和全区生态自然修复项目的实施,力争世行水土保持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毕节、黔西、金沙、织金、赫章五县市防洪工程续建工作;多方筹集资金抓好金沙胜天、织金大新桥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工作,加快毕节市龙官桥、纳雍县大坪箐等一批中型、小(一)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继续做好金黔灌区节水灌溉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威西灌区工程动工建设;推进烟水配套工程,发展农村小水电站。三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电网、道路、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改造低产田土,实施“沃土工程”;着力实施通乡油路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提高农村公路质量和通达深度;认真抓好“以工代赈”、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居住环境。

第二,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强以国债项目为重点的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城乡基础设施、生态、教育、卫生等国债项目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今年,我区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36个,地区所列重点建设项目个,各县(市)要加强管理和协调服务,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按要求完成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一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和《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二要加大协调力度,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等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强化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三要加强重点项目的稽查,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合法有效使用,严格控制项目超概算。四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高度,建立健全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制度,并做好建设信息的搜集、汇总、分析工作。

同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社会发展项目的争取立项工作,一方面要抓好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工作,按照“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搞好项目库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债投向,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特点,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把项目的前期工作做深做细,便于积极向上争取投资、向外招商洽谈。

第三,认真落实“十件实事”,确保如期完成。经地委、行署研究确定,我区2006年“十件实事”为:

(1)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电源点再建成投产装机180万千瓦;续建和新开工大型煤矿15个。

(2)全面建设隆黄铁路黄桶至织金段;全区实施通乡油路400公里,开工建设通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

(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00人;净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4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10万人;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10万人。

(4)解决农村6万人的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沼气池2.66万口以上;建成小水窖(小水池)个,新增灌溉面积亩。

(5)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69所,建成2所职业教育学校,完成毕节地区远程教育工程;完成威宁、赫章两县“普九”验收工作;建成2个县级图书馆。

(6)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建成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2个县医院;建成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16个,8个规范化计生服务站;新建和改造农村地面卫星接收工程1000座。

(7)建成毕节污水处理厂,完成毕节城区供水老管网改造工程。

(8)解决农村1000户无房户的困难,改造茅草房2000户。

(9)建成80个基层公安派出所办公用房,60个司法所办公用房。

(10)煤炭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布点更加合理,多渠道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的问题。

各县(市)要按照地委、行署要求,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明确到人,保证全区“十件实事”顺利完成。

(三)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环节,要把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特别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要以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以旅游、交通运输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工作力度,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将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

第一,大力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围绕以煤炭、电力为主体的两大支柱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毕化集团煤化工、织金煤制油项目、织金矿区100万吨/年煤液化、毕节市煤气化代燃料项目和织金磷化工项目的开工,加快以煤、磷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培养成重大支柱产业的步伐,合理布局冶炼业,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统筹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坚持把投入拉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推进工业化上,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化工产业,同时,大力引导、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能有效利用区内资源的新工业项目,以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在加快城镇化步伐方面,建立以市区、县城为龙头、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靠产业聚集支撑城镇发展,依托城镇吸纳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加快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用好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领域的投入。二是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龙头,巩固壮大原有的旅游景点的同时,抓好洪家渡库区旅游景点和“九洞天”部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切实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红色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制定鼓励营运客货运输车辆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继续加快客货运场站建设。积极吸引区外投资者到我区兴办货运企业。四是不断改造和提高以商贸餐饮服务、交通通信、金融保险为中心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产业,依托科技进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认真执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鼓励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适度发展中高档商品房,有计划地建设廉租房,加快实现住房商品化。

(四)坚持生态环保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抓紧启动实施各项重点节能工程,严格实行新上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项目的高起点准入,抓好冶炼、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确保现有能耗水平不再上升并逐步下降,从整体上实现今年单位能耗下降5%的目标。同时,把结构调整与节能降耗结合起来,积极合理发展低能耗产业。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不断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并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予以倾斜。积极配合做好省在织金开展重化工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积极抓好毕节市煤电化一体化全省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加快沼气池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今年增加建设2.66万口沼气池,要不断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动养殖业发展,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净化农家卫生环境。

第三,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要继续实施好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工程,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切实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继续推进以发展沼气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生态处理,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围绕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的目标,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降耗改造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并建立节能降耗监测指标体系。在节能方面,启动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节能降耗“521”工程,积极推进建材、煤炭、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的节能。积极推进薪炭林、风能、抽水蓄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瓦斯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和省柴节煤灶。在抓好节能同时,要健全节水管理体制,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重点企业废水循环利用。

(五)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防止备案成为变相审批,尽快适应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二是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按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三大类项目的划分原则,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招投标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从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监理,逐步实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电力、煤炭、公路、市政公用事业、水利、旅游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二,继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一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要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制保障、放手发动”的方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竞争政府投资项目。三是要积极组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解决贷款难问题。四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两烟”、煤炭、电力等重点税源的征收管理,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是要积极运用经济手段,重点建立政府贴息引导机制、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和有效的贷款偿还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推进“政银合作”、“校银合作”、“企银合作”。六是要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管理,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融资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处理好供销、粮食体制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七是按照省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开展全员聘用试点,积极推行绩效挂钩制度。

第三,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地区拟通过调整职能,整合编制人员,成立招商引资局,列入行署工作机构,专门从事招商引资的日常工作。全区各级尤其是地、县市工作部门都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建立客商评定投资环境机制,及时受理客商投诉,认真解决投资者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时限、办事结果以及收费依据和标准“六公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积极配合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公安、消防、国土、城管等执法执纪部门,规范行政行为,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诚信的社会环境,热心为外来客商服好务并解决实际困难,对侵害外来投资商财产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影响毕节投资形象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查处,努力把试验区真正建成投资创业的热土。要充分利用各派、工商联搭建的平台,加强与深圳的联系,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要加大外来投资煤电企业的后续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其积累的资金的再投资、再创业。

第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根据省的安排部署,不断完善对各县(市)的投资环境综合考核办法,深入宣传《贵州省外来投资者保障条例》,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要建立统一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努力改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严格执行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切实防止引进不符合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三是积极参加与东部发达地区区域的经济合作,争取在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发展药业、特色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劳务输出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搞好与兖矿、国电、华电、金元电力、新澳集团、香港瑞安集团、美国汉氏公司等优势企业集团的合作。继续深化与深圳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坚持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相结合,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扩大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优势企业加强与区外、省外、国外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矛盾,鼓励自谋职业,实行多种形式再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工作取得的成果,切实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各级财政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低保”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保”的标准和补助水平,要规范“低保”的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工作,切实防止不正之风。继续实施扶贫工程项目,引导贫困户发展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林、药、果、蔬菜、畜牧业和家庭副业,建立农村咨询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投入,改善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继续推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确保威宁、赫章两县“两基”通过省政府验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建成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56所,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要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建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进程。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农村农教科相结合的路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集中力量加强毕节学院的建设,改善毕节学院的办学条件,设置适合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更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注重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实施国家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2个县医院,继续抓好纳雍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毕节、金沙、大方三县市试点,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区农村。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对农村部分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进“少生快富”工程,高度重视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上升问题。围绕完成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主要指标,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经济性工作机制,加快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有效推进工作重点转移、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快“村为主”管理进程,确保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提高到88%以上,推行村(居)民自治的村达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8‰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9.2‰以内。大力繁荣文化广播事业。逐步把文化事业的发展引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轨道;推进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创新;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培育和发展有毕节特色的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争取立项建设1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6个乡级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0个村级精神文明活动室;创造条件,努力实施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发展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全区农村卫星电视“模改数”工程,确保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82.21%和84.76%以上。

第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是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做好移民安置的各项工作,重点落实移民后期扶持的有关政策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二是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以食品、药品和农资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是建立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开展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工地、旅游地等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事故查处力度,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双降”目标。四是以创建“平安毕节”活动为载体,强化城乡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在社区建立以专职治安员、在农村以义务联防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坚决打击犯罪活动,采取物防、技防等多种措施及时侦破大案要案,从重从快惩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街痞村霸,确保一方平安。

三、更新观念、理清思路,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就毕节地区而言,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编制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一五”规划,对于抓好并且用好我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4年底开始,我区“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经过前期工作调研,2005年初开始进行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目前已拿出征求意见稿,并向有关领导和各部门征求意见,地区工作会上黄家培专员已作了相关指示和说明,这次会上再印发给大家,请各县市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会后我们将根据各县市、各部门和地区领导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各县市的“十一五”规划也要抓紧编制,尽快完成。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

要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做好全区发展改革工作,促进实验区的发展,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一)加强学习,当好参谋助手。每一个发展和改革系统的干部职工,都必须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地区工作会议及国家、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发展改革系统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把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对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对提出的对策建议,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运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来分析解决我区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高正确判断形势、科学提出政策措施建议的参谋能力。

(二)加强培训,提高综合能力。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对各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区发展改革系统的工作要上新水平、新台阶,需要有一批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高素质干部,我们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地区实情,不断加大发展改革系统的培训力度。要继续鼓励在职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着眼全局、谋划长远的战略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防患未然、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廉洁自律,提高服务水平。发展改革系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实施意见》,始终把加强廉政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寓于各项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统一检查落实。同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都要突出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到任务到人,责任明确。要严肃工作纪律,狠抓机关作风教育和整顿,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牢固树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塑造发展和改革部门的新形象。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3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二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加快打造“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确立全市加快发展“领头羊”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经区政府研究,并与有关方面协商,现就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以及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和打造“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目标,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以新的视角对区情和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科学分析主城进入“外环时代”两江新区与保税港区建设等新形势,深入研究我区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新要求,从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城乡统筹的战略性突破、社会建设的战略性增强等方面入手,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可行性,使其成为指导全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努力把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要做到六个坚持”着力解决好八个方面的问题:编制“十二五”规划。

一)主动接轨国家战略,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抢抓主城进入“外环时代”和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建设机遇。置身全市开放前沿,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全面推进空港国际新城、台商工业园、现代农业园区拓展区、保税出口加工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等五大片区建设,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依托江北国际机场、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和保税港区等开放战略平台。主动承接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三)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树立绿色GDP观念,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妥善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各方面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五)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

六)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二五”规划编制要着力解决好八个方面的问题:一要着

力解决好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和市级战略对接实施的关系问题;二要着力解决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打造西部产业新高地的问题;三要着力解决好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集聚城市人口、建设主城新中心的问题;四要着力解决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提质提速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的问题;五要着力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六要解决好加快发展与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七要解决好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与优化提升发展软环境的关系问题;八要解决好新形势下强化政府公共职能、推进新阶段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重点研究6个课题:一是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搞好重大课题研究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我区“十二五”期间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重点领域。由区发改委负责,区级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王志纲工作室进行专项研究咨询;二是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由区发改委负责,区级相关部门配合,委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进行专项研究咨询;三是区打造“对外开放第一门户”战略研究,由区委研究室负责,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四是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由区发改委负责,区经委、区商委等相关部门配合;五是主城进入“外环时代”城市化战略研究,由区建委负责,区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六是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由区发改委负责,区外经委、区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二)综合性和纲领性规划,编制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纲要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规划期为5年,可展望到2020年。全区总体规划要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融合,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区发改委会同区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由区政府报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

政府指导相关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本着务实、从简、适用的原则,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区编制7个“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其中: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规划由区建委牵头编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由区农业局牵头编制,现代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由区经委牵头编制,航空物流基地发展规划由区发改委牵头编制,现代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由区商委牵头编制,城乡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由区交委牵头编制,重大投资项目规划由区发改委牵头编制。年5月底前形成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统筹,待总体规划纲要审定后进行修改完善再报区政府审定印发实施。

年5月底前形成初稿,四)编制其它专项规划。房地产、旅游、金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水利、安全生产、能源、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15个专项规划由区级主管部门自行组织编制。送区发改委备案,待总体规划纲要审定后再报区政府审定印发。各镇街、园区(新城、风景区)十二五”规划由各镇街、园区(新城、风景区)自行组织编制,年5月底前形成初稿,报区发改委备案。

四、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要求

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工作任务重、时序安排紧,一)提高规划认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的重大问题,加强关系全局、意义深远、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论证,理清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

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二)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通过政府网站等平台,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参考。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征求区级各部门、镇街、园区(新城、风景区)等单位的意见,认真听取区人大、区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和总体规划协调一致,三)加强衔接协调。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形成合力。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全区规划衔接工作由区发改委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将增长作为手段,四)转变规划内容。规划内容要着力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的要求。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实施。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伟蓝图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五、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安排

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年1月—年2月)对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成立规划专家委员会,形成总体规划基本思路。

开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第二阶段(年3月—年8月)形成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初稿和区级重点专项规划初稿。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论证。

按程序送审;形成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第三阶段(年9月—年1月)形成区委建议。按程序报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审定,提交年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六、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组织保障

区政府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一)成立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发改委,内设综合组、规划组、项目组,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日常工作。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区域规划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业的合理布局,落实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使城市规划有充分的依据。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湄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逐步发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涌现出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例如在协调不同利益集团时倡导的管治理念,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背景下区域规划中涌现出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二)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三)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5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较权威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上述概念中不难看出,城市规划与发展密切相关。

1.1良好的城市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点十分明显,从而为实现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良好的城市规划的结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和地区人民消费,再加之政府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肯定的。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吸引就业、引入外资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当然,如果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就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有多座“年纪轻轻”的第一高楼被拆除。2007年1月,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爆破拆除,而建成仅仅只有13年;2009年12月,广西柳江路2号22层公寓进行爆破拆除。造成高楼短寿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目光的短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

1.2合理的城市规划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合理的城市规划会考虑当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在本地区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地区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能够制定出适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划。近年来,通过对地区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的重中之重。比如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之一,就有“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的规划。又如,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中提出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具体为“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政府可以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合理利用城市规划,进行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和引导,从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1.3节约型城市规划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型城市规划主要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必然要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美国诸多地区在制定地区规划过程中,都会依照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环境承载力”“、生态循环”“、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同时引入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制定城市规划。而结果是,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有效。这种较为成功、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效应

2.1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基本的保障。无论从地方财政或者人力资本上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为城市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良好的城市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也无法实施。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增长的影响,要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三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工业结构的改变往往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原因,如技术的开发,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等,部分日本工厂离开中国,重新搬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这就造成了本国城市和外国城市的重新规划的问题。以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是生产的继续,对城市规模的影响重大。具体为对工业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它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制约因素。其次,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保证,而大量人口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十分全面。因此,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2区域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途径

区域经济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反过来,也通过诸多途径影响城市规划。下面将从时间与空间和需要与可能两类途径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外,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经济波动周期、经济加速期等等,不同时期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时间上看,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区域规划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因此经济发展下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从空间上影响着城市规划。经济如何发展、由什么样的产业带动增长、如何合理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城市规划者在空间上做出适合的选择。以城轨交通网为例。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需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很多城市在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引入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多平面、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施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行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管理,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照搬,而不考虑地区的需要与可能该途径的影响,可能会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规划的需要,但必须考虑规划的“可能”。也就是说,要客观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地规划谋求经济快速增长。

3成渝经济开发区中的城市规划问题

3.1成渝经济区介绍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将涵盖重庆的31个区县和四川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中,具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经济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要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成都及绵阳等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3.2成渝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6

重要的战略咨询报告。高度关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托长期学术研究积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和理论方法,完成了《关于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建议》(2007年)、《应对环境危机,保障国民生存》(2008年)、《警惕借各类“新区”建设规划实施大规模“造城”》(2009年)、《大规模交通建设的若干结构与布局问题研究》(2010年)等咨询报告,得到总书记、总理、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转变为中央政府行动,对国家做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转型战略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政府和社会上及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此外,为中共中央起草“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承担完成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研究》、《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研究》的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采纳应用。

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按照国家部署,组织完成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理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草案、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等任务,为国家和各省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采纳了研究成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批准并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受国务院委托,完成了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科研任务,评价结论被国家规划采纳并成为重建工作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了我国重大规划都要采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理念和评价方法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条件,为科学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重大地域开发规划的研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区域规划方法论和技术规程,促使中国规划体系开始转变长期忽略空间分异规律的指向。承担大量的国家重大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并参与编制任务,为重点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主持完成东北振兴规划研究并成为国务院第一个批复的区域规划,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试点京津冀都市圈、长江三角洲等国家重点区域开发规划的前期研究或参与规划编制,完成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河北沿海地区规划研究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完成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规划研究、首都圈规划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区域的重点开发和优化提升。此外,在开展国外区域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不同类型地域空间规划中,学科价值被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