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故事范例6篇

马的故事

马的故事范文1

这条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

10年前,因工作关系,我曾陪同一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访问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市。这是美国著名的赛马城,肯塔基大赛(Kentucky Derby)就在此地举行。我们在路易维尔参观了几家私人马厩,见识了几匹价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名贵马驹,游览了著名的赛马场,耳中灌满了赛马中的奇人奇马奇事。但是我对马故事的真正兴趣,却来自之后看的几部好莱坞电影。

有部电影叫《海洋饼干》(Seabiscuit,2003),是个真实的故事,由环球电影制片厂(Universal Picture Co.)摄制,讲的是美国大萧条时期,1匹名叫“海洋饼干”的失意的马和3个失意的人因马结缘,共创辉煌的故事。

“海洋饼干”出身名门,但个头奇小,膝盖弯曲,性格孤傲,脾气暴躁,好吃懒“练”,原来的主人因不看好它在赛马中获得好成绩,就把它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转让。后来的马主人Howard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爱子遭遇事故早夭,妻子离去而郁郁寡欢;骑师Pollard被同伴欺负,找不到固定的栖身之处而到处流浪;训练师Smith爱马,但却找不到可以训练的马和欣赏他的马主。这3个人冥冥之中碰上“海洋饼干”,未料“海洋饼干”资质极高,并益发不可收地步向成功。

正当这个团队意气风发地向赛马界的高峰攀援的时候,事故发生了。先是骑师摔断了腿,然后是“海洋饼干”前腿受伤。骑师和“海洋饼干”都被医生宣布从此与赛马无缘,但是马主人没有放弃受伤的骑师,而骑师也没有放弃受伤的马。这对“瘸子”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最后重返赛场,创造了新的奇迹。

3个失意人最终走出人生困境,而成千上万个像他们一样的美国人,也使美国走出了大萧条的困境。“海洋饼干”的传奇,在那个时代代表了美国的希望,而它所折射的“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则代表了标准的美国精神。

“海洋饼干”7岁在加州退役,1947年14岁时去世。在它退役后的7年中,全美有5万多人慕名拜访,它逝世后被Howard家族埋在一个隐秘的地方,供全家人凭吊。它的业绩陈列在马博物馆里,至今被人传诵。

这部电影有种直击心扉的力量。我相信,这代表了大多数知道这个故事、看过这部电影的美国人的心声。这是因为,这部电影首映于2003年7月,“9.11”事件刚过去不久,美国人民仍处在极度的困惑与哀伤之中。“海洋饼干”在逆境中崛起,并永不放弃的故事,让处在困惑与哀伤中的美国人民看到了自我疗伤,重新振奋的希望。

另一部电影叫《赛马传奇》(Secretariat,2010),也是一部关于马的真事的传记片,由迪斯尼影片公司于2010年摄制。该片讲的是1973年,一匹叫Secretariat的马和它的主人——科罗拉多的一位家庭妇女——赢得赛马大满贯三项比赛(Kentucky Derby、Preakness Stakes and Belmont Stakes)的故事。

这部电影,影评界毁誉参半。叫好的人被家庭妇女Penney的不放弃精神所感动;不买账的人则说,这是迪斯尼典型的煽情片,具有典型的迪氏意识形态。但总体而言,“誉”多于“毁”,不少主流媒体甚至预测它会获得2010年奥斯卡奖提名。当然,这种预测后来被《社交网络》的强势击败了。

这两部马故事中所传扬的逆境崛起,永不放弃的美国精神,到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战马》(War Horse,2011)问世后,就多了一个新视角——人文关怀。

战马是马,在这里谈“人文关怀”,是不是有点矫情?非也!在许多美国人眼中,小狗小猫都不是宠物,而是伙伴,马同样如此。

电影《战马》在问世前,话剧《战马》就从它的原发地英国转战到美国,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引起极大轰动,并获得5项有“戏剧奥斯卡”之称的托尼大奖。

《战马》讲的是战马Joey和英国小镇男孩艾伯特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友谊、冒险与忠诚的经典传说。导演斯皮尔伯格说,他就是要通过这个永恒的经典,表达一种勇气——马的勇气和男孩艾伯特的勇气。

可是,我分明看到了对这匹具有非凡勇气的马,故事中的人物,从英国骑兵上尉,到法国老农和孙女、再到德国士兵,各自倾注了他们的关爱。

Joey本来是不幸的,若在和平年代,它可以成为一匹优秀的赛马。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贫困村庄,它不得不去干老牛干的活儿——耕地;当英国向德国宣战时,它又不得不充当战争的“卒”前马。

但Joey分明又是幸运的——它在纷飞的战火中,所有它曾经的主人都对它倾注了某种关怀。艾伯特为了去战场找他而参军;英国上尉给艾伯特寄去他为Joey画的素描;法国老农和孙女把它藏在自家的房间里,以逃避德国士兵的追捕;德国骑兵在炮火连天的时刻,引导Joey逃跑。而最动人的时刻是英德两国士兵对峙,为了拯救被铁丝网牢牢缠住而不能自拔的Joey,双方停火而共同施以援手。

这种人文关怀超越战争,超越敌对,超越意识形态。无数观众因此为Joey流泪,为Joey的命运感怀。《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说,在无情的屠杀中,这匹战马唤醒了士兵的人性。《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说,这部电影将长久地停留在观众的心灵深处。而我说,斯皮尔伯格对战争的关注从二战转向一战,从战争中无可避免的残忍转向残忍之外同样无可避免的情深意重,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吗?

想不到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人文关怀”,就在我火车上读报的那一天6月8日,在纽约长岛,以另外一种看似平淡实则惊心动魄的方式,真实再现了。

在6月8日之前,“再来一个”已经赢了肯塔基大赛和普瑞克尼斯大赛,如果它赢了6月9日的贝尔蒙特大赛,那它就会成为自1978年以来,唯一获得大满贯三连冠的赛马。根据“再来一个”在前两场比赛中的表现,要赢得贝尔蒙特大赛,简直是探囊取物。可是6月8日下午,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下午1时,长岛的贝尔蒙特公园召开了一个紧急记者会,“再来一个”的训练师O’Neil在会上宣布,“再来一个”在7日发现左前腿肿胀,经医生确诊患了肌腱炎,为此团队决定退赛,并且就此退役。奥尼尔自问自答说:“它能跑并参赛吗?能!但这对它有利吗?不!”马主Reddam说:“我一直坚信它周六会跑,但最终我们必须为马的健康着想。”

在我们的马故事中,美国人在遭遇马的健康和马的福利的难题时,选择放弃那个咫尺之遥的胜利。这是何等艰难的决定!“再来一个”的退赛,对大赛主办方和马主,都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预计观赛的12万名观众而言,他们丧失了亲眼目睹史上最伟大的三冠王大赛的机会,很多大人因此退出观赛。

但这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个正确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惨不忍睹的教训之上的。2008年举行肯塔基大赛时,一匹叫Eight Belles的马在跑到第二圈时,两条前腿突然折断,躺在跑道上痛苦不堪,最后不得不接受人道毁灭。那是一个令所有在场的人,所有后来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心痛心碎的场面。

马的故事范文2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小马一岁了。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马和妈妈在公园玩,玩得正开心时,小马一不小心被前的一块石头给绊了一跤。“哇哇……”躺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急忙跑过去把小马抱起来。看着孩子那红红的膝盖,妈妈生气地骂道:“这地面太可恶了,有这么多的小石头,也不打扫一下,害得我家孩子摔了一跤。”

不知不觉小马上幼儿园了。一天,妈妈来接小马回家,可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出来,于是便进学校去找小马,小马的妈妈走进漆黑的教室,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小马,小马蹲在角落里十分伤心,于是妈妈关切地问:“小马,怎么了?”小马哭着说:“有一个小朋友不理我,我好心好意和他玩,他就是不理我。”妈妈随后愤怒地说:“哪一个孩子不理我家宝宝,看妈妈怎么收拾他。”说完抱起小马回家了。

转眼间又是几年过去了,小马说要考试,非常积极。第二天,小马带回了试卷,垂头丧气地回了家,躺在床上看着发下来的试卷,小马妈妈看见小马伤心很心疼,就看了看发下来的试卷,只有30分,生气地说:“这是谁出的题,这么难,打击我儿子的积极性呀!”

马的故事范文3

除了导演杰出的执导能力之外,优秀的剧本是《战马》广受好评的核心因素,这得益于精彩的原著——儿童长篇小说《战马》,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代表作。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作家之一,莫波格创作了包括享誉世界的《战马》在内的百余部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舞台剧和歌剧,最为成功的就是小说《战马》。

说起这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直以来,迈克尔·莫波格就想写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故事。在他看来,这次大战作为人类世界性浩劫的一战,将美好的世界弄得满目疮痍,人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寻找勇气。可是莫波格苦恼于寻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为此,他花了很长时间寻求一个灵感,可惜未能如愿,也就一直无法动笔。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上天眷顾,他在一间酒吧里认识了一位老兵,他参加过一战。两人聊天时,这个老兵谈性很足,神采飞扬,但谈的不是他的辉煌战绩和同生共死的战友,而是那些奔赴战场的英勇战马。战马,这个充满力量的词语,瞬间让莫波格有了创作冲动。“我听着那位老人动情的讲述他与一匹马在西线的经历,他的眼里满是泪水,”莫波格后来回忆说,“那些马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搬运伤员与武器,它们对人类影响至深。”

我们要感谢这个老兵,以及他讲的关于战马的故事。这是一个多么独特的题材,同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相比,通过一匹马去写战争和战争中受伤害的人,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不仅独特,而且动人。莫波格之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那名老兵的故事开拓了他的眼界。他开始思考一些新的命题:战争中人与动物的联系、动物在炮火中的命运。

为了弄清楚战争中的战马情况,莫波格花了很多心思,对一战中关于战马的历史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得到了一串震撼人心的数字。仅在一战中,就大约有一百万匹马与英军一起投入战场,到战争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六万两千匹马。也就是说,有九十多万匹马死在了战场上,死于炮火,死于劳役,还有伤病。这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马的重要作用。他还发现,战马不分阵营,是所有士兵共同的牵挂,不管是德国兵,还是英国兵,对战马都没有区分对待。战马为人类挑起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承受了难以磨灭的苦痛。这是一个需要被讲述的故事,莫波格期望更多人知道马的故事,不要忘记它,不要忘记那场战争。

1982年,莫波格完成了小说《战马》,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小说。事实上证明,优秀的小说不分大人和孩子,成年人同样喜欢这部小说。有心的读者不妨结合电影一起阅读它,看看斯皮尔伯格导演做了哪些改动。小说《战马》完全是以马的角度、马的视线来讲述整个故事,作者用的是拟人手法,赋予战马以精神活动。这一点比电影要明显很多,毕竟银幕上的战马不能说话,在小说里它可以有许多心理活动。

故事开始于英国乡村,1914年,一位酗酒的农场主为了与人赌气,花了三个金币买了一匹不会耕地的小马,名叫乔伊。它与农场主的儿子艾伯特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训练下,乔伊学会了耕地。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艾伯特的父亲因为急需用钱,把乔伊卖给了军队用作战马。艾伯特很伤心,但拧不过父亲,他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参军去找回乔伊。乔伊就这样参战了,经历了几任主人,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还被德军抓去运输弹药,也遇见了一位善良的女孩艾米莉,并结识了好朋友、另一匹战马托普桑。

马的故事范文4

1、《神笔马良》故事简介:从前有个叫马良的孩子,得到一支神笔,神笔画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马良用这支神笔为穷人画了许多他们需要的东西。城里的大官知道后,就把马良抓来,要为他们画许多金银财宝。马良不顺从,用神笔一次次脱险,最后打败了贪心的官差。

2、《神笔马良》是中国童话故事,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了封建社会百姓的苦难以及马良的正义和善良。

(来源:文章屋网 )

马的故事范文5

一、故事主要情节  

笔者收集整理、并翻译了7个《马脸姑娘》故事文本,通过分析,把故事文本中的主干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情节单元:

情节1:马脸姑娘的诞生。

情节2:马脸姑娘对宾通王子一见钟情。

情节3:国王与宾通王子给马脸姑娘出难题。

情节4:马脸姑娘巧遇智者,获赠魔宝,解决难题。

情节5:马脸姑娘将宾通王子救出巨人城。

情节6:马脸姑娘变成美丽的女子,最终得以与宾通王子结为连理。

二、故事类型分析

1910年,芬兰学者安蒂·阿玛图斯·阿尔奈在他撰写的《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把“Type”这个词用于对各民族民间故事作比较分析。此后,故事学家们把故事若干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文本的异同,并将之根据类型归类。用这一方法进行故事类型的研究。故事类型研究是民间故事评论研究的方法之一。本文以“AT分类法”和泰国学者对泰国民间故事的分类法为主要研究理论,藉此分析《马脸姑娘》的故事类型。

(一)AT分类法分类

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很多,世界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引索多达百余种。其中,“AT分类法”为各国学术界学者所认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国际通用的故事类型分类法。“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安蒂·阿玛图斯·阿尔奈(1867—1925)提出,后来经过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1885—1976)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引索的方法。国际上把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它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即: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及未分类的故事。各分类根据情节的不同,还可以进行细分。

在收集本题研究的故事文本时,作者发现该故事被选录在各不同版本的《泰国民间故事集》中,因此《马脸姑娘》应属于“AT分类法”的第二大类,即:普通民间故事。此外,笔者继续对故事情节、故事人物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如下:从故事人物分析,发现故事中出现了神祇、智者、夜叉、魔宝、巫术等元素,这些元素远离现实生活,属于超自然的元素范畴;从故事的情节来看,主要写了马脸姑娘获得神仙或特殊人的救助,得到魔宝,借助魔宝威力完成难题任务的过程。整个故事中充满了魔幻的色彩和大胆的想象。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将该故事归类于普通民间故事中的魔法故事类型。

(二)泰国民间故事类别分类

泰国学者将泰国民间故事划分为七大类,即魔法故事、英雄故事、地方故事、解释某一自然现象、动物特点或社会习俗何以如此的起因故事、佛教故事、神话故事、幽默故事。根据《马脸姑娘》的故事特点,该故事可以是以上分类中的魔法故事。不过就情节特点而言,还可以做更详细的划分。

泰国魔法故事中有一类故事的情节多讲述王子、公主的爱情和冒险故事,被泰国学者称之为“加加翁翁故事”。“加”源自泰语“????”(Chak),译为“王”;“翁”源自泰语“????”(Wong),译为“王族”。这类故事的主人公为王室成员,故事中常出现神祇、魔法、魔宝,具有魔幻色彩。因此,泰国学者如希拉彭·那塔朗把“加加翁翁故事”作为泰国“魔法故事”中的一个类型。泰国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魔法故事基本上都是“加加翁翁故事”。[1]

“加加翁翁故事”的情节特点大致相同,都是以主人公学艺、杀魔怪、寻找失散的伴侣为主要情节的。泰国学者希拉彭·那塔朗说过:“加加翁翁故事”的故事情节就是男女主人公相恋并结为夫妻,后因种种原因迫使二人分离。此后,在失妻救妻或失夫救夫的过程中,一方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伴侣的故事。如果是以描写男主人公为主要人物的故事,在找到女主人公之前,男主人公可能还会与其他女子结为夫妻。  

泰国“加加翁翁故事”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为男女主人公有一方或双方属于王室后裔。本题研究的《马脸姑娘》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宾通王子就属于这一范畴,因此《马脸姑娘》的人物形象塑造符合“加加翁翁故事”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此外,笔者对《马脸姑娘》故事7个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文本的主体情节大体一致,故事中均设置了女主人公获得魔宝、学艺、杀魔怪、失夫救夫的情节。这些情节的设置,同样符合“加加翁翁故事”的情节设置。由此笔者推断《马脸姑娘》故事属于泰国民间故事分类中魔法故事的“加加翁翁故事”类型。

通过运用以上两种分类法对《马脸姑娘》进行研究得出,从情节分析该故事属于普通民间故事魔法故事范畴,从人物形象塑造分析该故事符合泰国民间故事中魔法故事的“加加翁翁故事”类型。该故事类型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即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性。

马的故事范文6

一个多世纪之前。英国人把他们热爱赛马的传统,连同殖民统治一并带来香港。关于马的香港故事便在“快活谷”马场开始。马除了是运动拍档,还可以是方便管治的政治工具。

在殖民初期。香港的赛马多数是殖民地官员由英国带过来的军马。马是洋人的高级宠物,地位高不可攀,赛马活动亦不欢迎华人参与。后来英国政府为方便管治,逐步开放赛马活动,笼络华人上流社会,增加他们对殖民政府的“归属感”。

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下令香港民间继续赛马,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重光之后,人心思治。英国政府认定赛马有利稳定民心。

1960年,马会获批准使用“英皇御准”的头衔。1961年,雅丽珊郡主访港,还专程到“快活谷”马场颁奖给华籍骑师。自此,香港的赛马活动迅速发展,成为社会安定繁荣的标志。

中英就香港前途会谈期间,邓小平一句“马照跑”,确认了马在香港的地位,是对“五十年不变”最强而有力的保证。就经济价值而言,马可以称得上是对香港最有贡献的动物。赛马活动为香港制造了超过2万个全职及兼职职位。每年为政府增加近百亿税收入。加上香港赛马会是以非牟利的形式经营赛马,所有收入扣除营运开支和交税后,全部都会拨归公益慈善,更具社会意义。

马对香港贡献很多,但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它们离场的命运?目前有千多匹现役马,每年大约有300多匹要退役。马匹退役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竞争力下降。马匹退役之后,若无马主肯继续供养,便要有能力转做其他工作,否则只能接受被人道毁灭的命运。

战绩彪炳的赛马“靓虾王”退休后,获马会招聘为亲善大使,衣食无忧。现在它每天除招呼客人参观它的示范马棚,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勤做运动,保持“大使”的形象。赛马“霸道”由于出赛11次都未能胜出,5岁便被迫退休。但它凭着年轻力壮和俊朗的外型,转行做仪仗马,负责维持参赛马匹的秩序。仪仗马主黄志明说,训练赛马转型做仪仗马,最重要的是替它们“洗脑”,令它们忘记一出赛道便要拼命往前跑的机械式习惯。另外,在膳食方面亦要作出调整,多吃草粮,令它们不再像赛马般暴躁。

上一篇文言文倒装句

下一篇债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