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基础范例6篇

易经入门基础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2

多边贸易体制运行五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关税在不断降低,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壁垒也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越来越成为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涉及有关TBT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新的WTO成员,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急需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中有关TBT的各方面问题。目前对于TBT的研究已经涌现出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TBT的理论界定、表现形式、特征及成因、作用机制、国外TBT体系及我国的对策等方面,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相对于大量丰富的对关税措施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对TBT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研究不够。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结合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其他相关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出200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简称SAM),并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我国受TBT影响较大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

二、200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

编制SAM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综后分法,另一种是先分后综法。前者是在对已知总量进行分解的基础上求得SAM,其强调的是数据的一致性;后者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并进行分类汇总求得SAM,其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详细准确的数据较难取得,本文将采用先综后分的方法,编制出的宏观SAM的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国民经济账户等,在各方面数据不一致时,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准。

三、技术贸易壁垒导致的产业损失分析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假定国民经济中某部门的总产出发生变化,产生一个增量,此时该部门的总产出就不再决定于其他部门的总产出,成为一个模型以外事先确定的外生变量,但是它对其他各部门的总产出将产生影响。由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其他部门总产出变化与该部门总产出变化的关系取决于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相应列的元素,二者之间的比例等于相应列的元素与主对角线上元素的比值。

2.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分析

社会核算矩阵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对应于投入产出模型的Leontief逆矩阵,SAM有账户乘数矩阵。

类似于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在SAM中可以定义平均支出倾向矩阵,该矩阵中各元素的值是通过内生账户中的每个元素除以其所在列的合计值得到的。在此基础上,类似于投入产出模型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我们可以计算SAM中的账户乘数矩阵。这一矩阵反映了SAM数据间的基本关联;类似于里昂惕夫逆矩阵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地位,账户乘数矩阵是SAM分析方法的核心。SAM乘数将外生需求变动的影响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加入了对收入再分配的核算,因此SAM乘数更好地反映了一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投入产出模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计算方法移植过来,以社会核算矩阵为基础,来进行TBT的经济影响分析,计算受影响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

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加总金额高达574.82亿美元,而TBT造成的直接损失为170亿美元,由此可以测算出各产业的关联总损失是直接损失的3.381倍。这也表明TBT对社会总产出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的扩大效应,每发生1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则会造成社会总产出3.381亿美元的减少。

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受TBT影响的各产业的损失模拟。以2002年的损失为基数,如果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TBT更加严格,受影响的各产业损失量增加10%以后,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将更加显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自身因遭受TBT限制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在受TBT影响的各产业中比例最大,同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的扩大效应也最突出,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减少TBT对我国农业的不良影响,积极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当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TBT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保证贸易大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将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相关分析方法成功地移植到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中,以2002年中国SAM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受TBT影响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情况,并进一步进行了产业损失模拟,详细分析了各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TBT对社会总产出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的扩大效应,其中农业的扩大效应更为突出。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应对国外形式多样、复杂多变的TBT,同时努力构建我国的TBT体系,从而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

[2]侯瑜.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方法及平滑技术[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5)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3

文秘专业知识有些什么内容?文秘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实践环节

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办公应用

微软Office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20xx、数据处理软件Excel20xx、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xx、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xx,各类安全防护软件和压缩工具软件WinZip9.1等常用软件。熟练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DV等常用办公用具及其简单维护。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4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5

关键词:两岸经济一体化;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厦-金;厦-高;次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2-0023-05 收稿日期:2005-12-13

自祖国大陆采取改革开放与和平统一政策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不断突破两岸政治关系的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加强。当前,两岸经济体在贸易、投资、分工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相互依存性。两岸经济体功能性一体化正在自发形成和深化之中。为制度性一体化构成了一个内在需要及基础条件;但与此同时,由市场机制主导的两岸经济关系是在有限制的经贸政策环境空间的约束下进行的,呈现出单向、间接、民间的状态,不仅本身未能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规模,而且远未充分发挥其对两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唐永红,2004;王建民,2004)。两岸经济体在基于互补性的交流交往中呈现了竞争性态势,在相互依存性的发展中呈现了不对称性特征,需要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当前,同为WTO成员的两岸经济体都面临着如何在WTO约束下进一步增强交往与合作,如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中进一步谋求各自最大化利益,增强国际竞争力,防止边缘化,并有效应对不确定性与风险的问题(唐永红,2005a)。因此,变革与创新两岸经济交往与合作方式,进一步破除交往与合作的障碍与壁垒,增强交往与合作,成为当前两岸经济体进一步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实现经济再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式就是两岸经济体利用WTO关于一体化的例外规定实行某种程度及形式的制度性一体化安排(唐永红,2005a)。而且,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显然也对密切两岸联系、稳定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2005年4、5月连、宋大陆行时两岸正式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及“两岸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议题。

但事实上,WTO下两岸双边经济合作一方面不仅要遵循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有关规范,另一方面依然受制于双边的政治经济关系(唐永红、邓利娟,2005)。近年来,由于台湾当局拒绝承认“一中原则”,坚持“”分裂立场,更使得这一约束极为突出。当前两岸经济交往因两岸政治关系因素而扭曲,还处在高度受限阶段,远未达到制度性一体化所要求的起码状态――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从而构成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一个约束;在两岸缺乏基本的政治共识与互信、经济问题被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WTO为两岸经济合作所提供的良好平台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应用。可见,当前两岸政治关系僵局构成了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一个瓶颈,迫切需要寻求突破,探索能为两岸同时接受的、既符合WTO规范又能超越两岸政治关系约束的两岸经济合作形式,特别是能促进两岸“三通”与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新形式与新途径。

一、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与涵义

鉴于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客观趋势所致,而两岸当局在当前难以就“两岸一中”问题达成共识,两岸经济体间的全面性的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当前的两岸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安排可以在遵守WTO的法律原则和有关规定基础上,在次区域层面上从局部突破开始,以渐进方式进行。即两岸可以借鉴近年来国际上以“增长三角”(Growth Triangles)为代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方式的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局部临近区域率先进行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安排。事实上,当在各经济体之间由于存在较大差异,在整个区域层面建立一体化组织较为困难时,次区域合作方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而且,两岸经济体在渐进的交往与合作中获益的增进与功能性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有助于两岸政治互信与共识的建立与累积,为两岸全面性的“三通”与制度性一体化构筑必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与动力。

基于上述认识,鉴于厦门、金门、高雄在两岸之间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条件,并考虑到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现实可行性与路径依赖,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就是深入挖掘和发挥两岸现有的“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的潜力,在具有“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现实基础条件的两岸次区域层面上先行一步,在遵守WTO有关特殊经济区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共建开放性的厦―金、厦―高等跨关境自由贸易区,即两岸共同在这些局部区域中率先以WTO非歧视原则消除经贸活动壁垒,实行商品与要素的门由流动,并率先以开放性方式实现这些小范围的、低协调水平的制度性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从而超越WTO谈判内容框架和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约束,以局部、渐进的方式启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制度性一体化探索经验和奠定基础。

首先,大陆方面的厦门经济特区可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转型为一个遵循WTO无歧视原则的、境内关外的,集研发制造、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仓储展示、过境转运、国际金融、休闲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世界自由贸易区;台湾方面可把金门地区规划建设成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区,并与目前实施中的高雄等自由贸易港区一起也遵循WTO无歧视原则,在特区内给予作为WTO成员的大陆方面应有的待遇。如此,两岸各自的经济特区可在WTO无歧视原则基础上实现对接。进而,两岸可以在“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现实基础上,共建开放性的多功能综合型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贸易区,整合并充分发挥厦门、金门、高雄等地的海港、空港优势以及其他经济发展资源与条件,使之成为海峡两岸的国际贸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中心,成为海峡两岸与国际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并在两岸特区之间率先实质性地启动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开放性的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经济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成为国际化的区域性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区,最终发展成为国际化区域经济中心。

二、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与意义

显然,上述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中所谓的开放性,意指两岸在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中实行的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便利化措施不仅适用于厦、金、高当地的经济主体,也适用于在这些区域中开展经贸活动的两岸其他地区的经济主体,更以WTO无歧视原则适用于在这些区域中开展经贸活动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主体。这里之所以强调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的开放性、无歧视性、更加自由化

与便利化,不仅是为了满足WTO关于其成员方特殊经济区发展的规范与要求,而且从进一步参与全球化、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与两岸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以及这些区域自身再发展角度看,构建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一,可以形成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新起点与新平台,进一步发挥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试验田与先行区作用。

在“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现实基础条件上,建立一个遵循WTO无歧视原则的、境内关外的、多功能综合型的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可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厦、金、高等地乃至两岸四地的区位优势与条件,在特区率先实现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新起点与新平台,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等方面进一步率先发展,从而可以顺应全球化深化发展趋势与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化进程。此外,开放性的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还可以作为两岸经济体对WTO承诺的对外开放义务(包括加入WTO时承诺的和今后参与WTO多边谈判承诺的义务)的率先试验区,进一步发挥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试验田与先行区作用。

其二,可以作为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再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成为两岸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一个先行区和试验区。

当前,两岸若能借鉴国际上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形式――“增长三角”,在具有“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现实基础条件的局部地区之间求同存异,先行一步,共建开放性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实现这一小范围的、低协调水平的、开放性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形式,以之作为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再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以及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的一个先行区与试验区,就可顺应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深化发展趋势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世界经济区域化带来的竞争与边缘化压力,并可为两岸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探索经验和奠定基础。

其三,可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大陆各经济区之间乃至海峡经济区与中华经济区内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与辐射源作用。

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丁业基地振兴,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大陆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这些经济区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协调它们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发展关系。显然,协调定位好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中心与龙头的厦门、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与龙头的上海、作为珠三角区域中心与龙头的深圳、作为世界自由港的香港以及正在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的台湾在发展上的承接与合作关系是关键之一。而开放性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整合厦、金、高等地的海港、空港优势以及其他经济发展资源与条件,从而在克服厦、金、高等地自身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瓶颈约束的同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经济区内部、大陆各经济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并使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成为两岸人员往来、货物中转、经贸交流的重要枢纽,而且有助于整合两岸四地彼此的经济互补性优势特别是港口区位优势与运输能力,在促进海峡经济区深化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加强中华经济区(CEA)内部的承接与合作,从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与辐射源作用。

其四,可以形成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乃至全面整合的一个先行试验区,更好地发挥厦、金、高等地在两岸交流、合作与整合中的优势和作用。

众所周知,厦、金、高等地在两岸经贸、文化及其他各项交流与合作中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相通的人文优势、经济共荣的区位优势、两岸“三通”的先行政策优势。当前如能共建开放性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促进厦、金、高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厦、金、高等地的上述独特优势与作用必将得以进一步整合与发挥,而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就不仅将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与接口,随着两岸的各种交流与合作,而可能发展成为两岸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全面整合的先行试验区。

三、建立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可行性

(一)自由贸易区一般经济条件上的可行性

从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国际实践看,建立自由贸易区,一般除了要在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等方面营造适宜开展国际或地区间经济活动的良好软环境条件之外,还在地理区位与基础条件等硬环境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有利于开展国际或地区间经济活动与发挥集散功能的优越的地理区位特别是良好的位置接触性①与广阔的服务区域②、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优良的港口与便捷的国际国内通道、良好的发展基础与环境等等。实践中,需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并综合考虑与权衡各种因素,来判定特定地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厦门、金门、高雄地处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大陆、台湾联系的中心位置,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国际主航线的海上交通要冲,显然具有建立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所需的区位与服务区域条件、港口与物流条件。

就建立开放性厦-金自由贸易区而言,在成本方面,金门与厦门特区不仅远离两岸各自的政治中心,而且又都是海岛地形,因而隔离成本较低:特殊的海岛地形使金门与厦门特区内的现有企业和人口规模相对比较确定,加之经济以外向型为主且国际竞争力较强,因而关税减免损失与经贸转向效应也不会过大。在效益方面,基于其区位优势与港口条件,在两岸当前的关税水平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经贸活动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必将进一步吸引国际经贸活动的进入,产生较大的经贸创造与扩大效应;特别是鉴于两岸目前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相互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对立与分歧,通过自由贸易区对接或共建开放性厦―金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不仅在两岸次区域层面上实现了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推进两岸“三通”与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较大程度地便利了两岸经济交往与合作,可以在两岸经贸方面产生较大的创造与扩大效应:显然,建立开放性厦―高自由贸易区在成本―效益方面也有着类似的条件。

(二)WTO有关特殊经济区规范上的可行性

WTO下两岸经济体的行为措施应遵循WTO的有关规范。从WTO对世界特殊经济区的有关规范看,WTO以“原则中有例外,例外中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精神容许其成员方在其特殊经济区实施特殊制度、优惠政策,但条件是不得有违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即这些特殊制度、优惠政策引致的特区的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准入水平不得低于其对WTO承诺的约束义务水平(即不得低于在其他地区实施的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准入水平),并且必须以透明的方式同时对所有的WTO成员提供(邓力平、唐永红,2003)。显然,一个开放性的、无歧视性的、更加自由

化与便利化的可对接单边自由经贸区或次区域性跨关境自由经贸区符合WTO有关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殊经济区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地,近年来世界特殊经济区出现了由单边的一国内部型向双边或多边的跨国(跨关境)型发展的新趋势,即几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把各自的彼此相邻的部分领土结成一个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唐永红,2005b)。世界上的各种“增长三角”就是这种次区域性的跨国(跨关境)特殊经济区的典型形式。在各国或各地之间由于存在较大差异,在整个区域层面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为困难时,次区域经济合作方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三)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下的现实可能性

从两岸关系发展态势看,建立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或共建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贸易区也具有一定现实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如前所述,当前制约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的关键性因素是两岸政治关系的僵持,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协商合作。局部地区的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和次区域性的跨关境自由贸易区在经济运作机制上主要是市场调节性的,一般只需要参与方的地方政府间的低水平低层次的松散性、随机性协调,即在小区域范围内的贸易、投资、运输、通信、旅游、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松散型的随机性的经济合作行为。因而,在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状态下,两岸在次区域一级的接壤地区之间求同存异,先行一步,在“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现实基础上,建立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或共建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贸易区,实现这一小范围的、低协调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有其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也符合从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以渐进方式推进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及自由化。

从大陆方面看,进一步发展厦门特区,进一步发挥其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带动与示范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发挥其对特优势和作用,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整合与发展,是既定的发展方略。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WTO多边经贸体制和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约束下,建立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或共建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贸易区,可以进一步发挥厦门特区的优势与作用,可以在实现厦门特区自身再发展的同时实现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再发展。因此,只要是有助于实现厦门特区历史使命的政策措施,均有可能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试点“区港联动”③就是一个例证。

就台湾方面来说,台湾目前正在推动以自由贸易港区为代表的经贸特区计划,这为两岸单边自由贸易港区的对接和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事实上高雄自由贸易港区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已于2005年初正式营运,而金门作为一个离岛,对台湾的政治重要性及其影响有限,加之金门本身有着良好的港口和基础设施,台湾当局也有可能将其作为向世界特别是大陆开放的一个前沿与窗口。2005年6月12日台湾“立法院院长”王余平就提出将金门打造成“一网三区”的“新金门”构想:“两岸客货航线网”、“两岸台商信息交流区”、“金门和平观光特区”、“金厦共荣经济特区”④。

再从两岸经济交往方式看,现阶段两岸已有福州与高雄、厦门与高雄的“试点直航”和马尾与马祖、厦门与金门的“小三通”,这为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高等地的交流与交往提供了通道。虽然目前这一通道尚不够及时、便捷、顺畅,并由于台湾方面仅限于开放金马民众与货物的直接往来而无法完全满足两岸交流交往的需要,但客观上为建立可对接的单边自由贸易区或共建厦-金、厦-高跨关境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初步的直航条件。而且,在客观形势的压力下,未来两岸当局有可能进一步放松对“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等相关政策的限制,使厦、金、高等地成为两岸货物运输与人员往来的中转地之一,从而有助于上述两岸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可见,在“试点直航”和“小三通”现实基础上,两岸先行在次区域层面共建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开放性厦-金、厦-高自由贸易区,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可以超越两岸政治僵局的约束,整合厦、金、高等地乃至两岸四地的区位优势与条件,成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新平台、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切入点、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乃至全面整合的一个先行试验区;有助于厦、金、高等地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经贸自由化的试验田与先行区作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与辐射源作用,以及在两岸交流、合作与整合中的优势和作用;更是当前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一个现实选择:不仅有着自由贸易区一般经济条件上的可行性,而且符合WTO对世界特殊经济区的有关规范与要求,也具有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下的现实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注释:

①所谓位置接触性是指自由贸易区所在位置都是国际航运的必经之路,对国际贸易活动起着桥梁作用。

②所谓服务区域(Area Served)是指自由贸易区等特殊经济区所能服务的区域,它既包括特区背后的内陆地区即所谓腹地(Hinter-land),也包括构成特区主要物流网络的海外区域。

③参见卢天娇,国务院批准厦门试点区港联动[EB/OL].,2005-06-13。

参考文献:

[1]邓力平,唐永红.经济全球化、WTO与中国特殊经济区再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唐永红,经济全球化、WTO与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J]台湾研究集刊,2004,(1).

[3]唐永红.WTO框架下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及合作方式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05,(1).

[4]唐永红,邓利娟,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新的空间与路径[J].台湾研究,2005,(6).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6

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的物流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主库趋势之一。虽说贸易和物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其中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我国的角度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尤其是在对外交流上,摒弃了落后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也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顺应社会要求,贸易物流化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到2008年短短6年之间,我国的外贸平均值增长幅度高达26%,远远超出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市场潜力巨大。但随着国际物流在我国的发展逐渐体系化发展,其中自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国际形势上讲,我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发现我们的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展开有效的解决计划,最大化的开发我们的市场,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的认识问题。

二、我国物流化贸易发展的问题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现今的社会上,凡事效率都是第一位的,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相比发达国家还相当落后。通常发达国家的物流经济已经常年的保持在了一个稳定的增长线上,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使我们的物流增长率再高,在经济能力上也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物流效率低,而且物流成本高。

(二)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科技效率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物流贸易中也不例外。物流贸易的发展基础就是其设施必须尽可能的完善,才有可能创造更高的利益和效率。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

(三)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与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标准化建设滞后

之所以称为物流化贸易,其根本原因就是物流是多行业的跨区域经济系统,这就使得物流经济在操作的基础上,必须体现出的全面性与规范性,而现今我国在物流经济的基础上却是只重量而不重建设,这样的建设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多道德负面作用,但从长期上讲,缺乏合理的建设规划会使得物流经济很容易进入瓶颈期。

(五)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体系分割,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造成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

三、我国国际物流贸易的发展策略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发展效率多半是建立在先前较低的发展率上的,所以并不具备明确的代表性,我国的物流贸易发展可以说依然问题多多,但同时也证明了其潜力巨大,所以如何把我们的潜力变成实际的效率,就成为了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发展必须首先有策略,那我们就从策略入手,分析一下怎样的策略可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应该如何坚持下去。

(一)发展总体思路——统筹规划,从供应链角度看待问题

加快建立全国、区域、城镇、企业等多种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是我们的总体规划。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统一协调,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各个有关部门分别按照系统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化的研究与合作,进行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并加强物流需求管理,如此才能使我国物流业发展走上健康轨道。

(二)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我国加入WTO已多年,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应根据WTO协议要求,加紧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加快清理废除残存的不利于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和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国家经贸委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协调,在物流企业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理、查验通关等方面提供便利,为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途径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通过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促使小于规模经济的物流企业转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各种法规和政府行为,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

上一篇诗词吾爱

下一篇超市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