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卦象范例6篇

易经卦象范文1

本文取郑樵《通志》“《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之说,提出了易学之属中本有图学之种的易图学概念。依《易传·系辞》“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之说,认为以“棥薄ⅰ?-”符号构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而《易经》则是一部由卦象 图下系附文字,有“图”有“书”经纬相错、动植相须的典籍。

本文着重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易图的逻辑划分,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明确地揭示易图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文中对易图的逻辑划分提出了“象数图”、“义理图”或 “易学卦象图”、“易学概念图”的二分法,就中讨论了“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易图概念”、 “李挺之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 变’”、“‘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黑白点‘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之例”等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文抛砖引玉,于易学研究中重视易图的分类研究,以便有助于易图学史的撰写。

前 言

一般谓“画出来的形象”为图。易图就是与易学内容有关联的图。《易传·系辞》: “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准此,由“棥薄ⅰ?-”符号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易学之有图,则易类之中别有图学之种。

易学思维过程是运用易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有时因概念模糊或混淆概念,也会使思维过程发生混乱。 易图是易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样,对易图的属、种概念内涵的揭示(定义)与外延的揭示(划分)弄不清楚,也会使易图学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例如,清儒江永于《河洛精蕴》中列“圣人则河图画卦图”,其实是在说他自己则朱熹黑白点《河图》排布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这与汉代人所说的“河出图”之间并没有同一关系。其病根则在于混淆了分属不同集合中的子概念。

南宋郑樵特别注重概念的属、种关系。他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易本一类也,以数不可合于图,图不可合于音,谶纬不可合于传、注,故分为十六种学。”“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1)对于易图的概念,如果说“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 即其图矣”(2),则是对易图概念进行了限制。从易图学的发展史看,如此减少易图概念内涵的限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郑樵虽然不对易图加以限制,主张易类之中当有图学,但是他“记有”(记今之所有者)、“记无”(记今之所无者)二分法的一般列举, 并不能揭示易图概念的全部外延。我们研究易图学,需要准确地运用易图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易图的划分则是揭示易图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可以从量的方面帮助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易图的划分,就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从象、数、言、意的角度划分,可分为象数图和义理图两大类;从易学卦象和易学概念的角度划分,又可分为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大类。笔者很是赞同郑樵对图与书关系的议论,他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 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3)四库馆臣把易图学列入易象数学中之一宗,又谓“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 图书一派”(4),此说并不符合《易经》由卦象图而作,易类之中本有图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个人研究所得,举例探讨一下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问题,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 卦象图的划分及问题

卦象图就是用《易经》卦爻符号构成的易图(也包括一些省略卦爻符号,仅有卦名的易图。如《四正卦图》、《卦气六日七分图》、《卦气七十二候图》、《乾坤纳辰图》、《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等等)。卦象图中包括卦序图、方位图、卦气图、卦变图等多种。卦序图,如去掉《易经》六十四卦下所系卦、爻辞而得之《序卦图》,依《易传· 杂卦》所作之《杂卦图》等等;方位图,如《易传·说卦》的八卦方位图说(必是有是图方有是说), 邵雍《观物外篇》所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八卦方位图(即 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乾坤坎离图》等等;卦气图, 如连斗山《周易辩画》依孟喜“十二月卦”说所作《十二卦气原图》,《易稽览图》以 四正卦爻配二十四气图,惠栋《易汉学》依《易稽览图》之说所画《卦气六日七分图》,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溉卦气图》等等;卦变图,如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朱熹《周易本义》所列《卦变图》,张理《易象图说》所列《六十四卦通变之图》,胡渭《易图明辩》所列《虞仲翔卦变图》等等。

卦象图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 出现了以黑白点或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的易图。其中的卦象图,如《周易图》所载洪迈的《六十四卦阴阳倍乘图》、《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朱熹《周易本义》所列《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标有“天根”和“月窟”字样的《先天图》等。 这样的卦象图,缘何而起?此种作图方法对后来易图的演变有甚么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于卦象图子概念的演变方面,出现了“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易图概念,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是如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易图概念?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

对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受到了刘牧黑白点《河图》、《洛书》的影响。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认为朱熹以黑白块创作《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则是源于所谓圣人一奇一偶叠加画卦的“加一倍法”。“来教又论黑白之位尤不可晓。然其图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晓,且为此以寓之耳。” “大抵曰仪、曰象、曰卦,皆是指画而言。”“仆之前书固以自谓非是古有此图,只是今日以意为之,写出奇偶相生次第,令人易晓矣。”“一画为仪,二画为象,三画为卦,则八卦备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阴、阳一画,积至三重,再成八卦者八,方有六十四卦之名。”(5)朱熹“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用的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 “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的爻画“加一倍法”。 从其《伏羲八卦次序》图来看,连乾、兑、离、震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阳仪;连巽、坎、艮、坤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阴仪。 如果仍然沿用《易经》卦爻符号“棥薄?“--”作这样的图,初画阳仪的“一奇”四分之后为“棥保傻鼻⒍摇⒗搿⒄鹚呢猿踟常趸跻堑摹耙慌肌彼姆种笠辔皸”,则不可当巽、坎、艮、坤四卦初爻 (否则八卦变成了四乾卦、四兑卦)。朱熹改用黑白块创作卦象图的原因即在于此。

2.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以朱熹为代表,改易黑白点或黑白块为易图创作元素,由于《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的影响,而被后来的许多易学研究者所接受,从而这样的易图及其演变图归入了卦象图之属或易学概念图之属。元末至清初, 又有人把用黑白点或黑白方块所作之“先天八卦方位图”、“十二月卦圆图”图演变为“天地自然河图”、“古太极图”、“先天画卦图”、“来知德圆图”、“来氏太极图”、“伏羲心易发微泰极之图”等等。 正是由于这种易图作图元素的改变,方在朱熹之后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易图,也正是由于这许许多多易图概念的演变,方使得易图逻辑划分的重要性,于易图学史中明显地突显出来。譬如,见于《道藏》的所谓“先天太极之图”究竟应该归入易图哪一类?如果是先有“古太极图”,而后以之演变出了“先天八卦图”,则应归入易概念图之属,如果是先有“先天八卦图”,而后以之演变出了“先天太极图”,则应归入易卦象图之属。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从因果关系方面弄清楚的问题。

3.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概念

邵雍对“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的界定是:“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凡有文字卦画之“迹”者,皆当属于“后天之学”范畴,而不应该划入心易思维之学的范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是“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之图; “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是“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图。(6)“易之本” 和“易之用”,皆为文字《易传·说卦》所有, 所以,有迹的两幅八卦方位图,本无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名。之所以有此称名,则源于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曲解。“盖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者,邵子所谓先天之学也;卦成之后,各因一义推说, 邵子所谓后天之学也。”(7)邵雍主“八卦相错”说,本不以一画为仪、两画为象。其说以太极(一气)为一,两仪(天地)为二,四象、八卦(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为三,六十四卦为万(万物)。所谓邵子的“加一倍法”,本是接“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之后,说以乾为祖变得六十四卦。何来“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的爻画“加一倍法”?又何时说此即为“先天之学”?“先天八卦”不先,“后天八卦”不后,所以应该慎用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

4. 李挺之卦变图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变”

“先天卦变”是邵雍独特的用以得到“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和《先天图》的卦变方 法。“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8),是以三爻乾(或坤)为祖逆爻序连续变卦,一变乾上爻变得兑,二变乾一、兑二中爻得离三、震四,三变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初爻得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9), 是以六爻乾(或坤)为祖逆爻序连续变卦,一变乾上爻得夬,二变乾一、夬二之五爻得大有三、大壮四,三变乾一至大壮四之四爻得小畜五至泰八,四变乾一至泰八之三爻得履九至临十六,五变 乾一至临十六之二爻得同人十七至复三十二,六变乾一至复三十二之初爻得姤三十三至坤六十四。依此定义,虽然南宋有人谓李挺之卦变图为“先天卦变”(10), 而朱熹的《卦变图》之下体又极力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序, 但是这样的卦变方 法均不属于“先天卦变”范畴,所以不能归入“先天图”之属。 至于俞琰《易外别传》中依朱熹《卦变图》所出之所谓《先天六十四卦直图》,则是一幅名不举实之图。 

二 易学概念图的划分及问题

易学概念图是用以揭示易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易图。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尊地卑”、“日月为易”、“参天两地图”、“乾坤六子图”、“仰观天文图”、 “俯察地理图”、“刚柔相摩图”、“八卦相荡图”、“帝出震图”、“先甲后甲图”、“大衍之数图”等等。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易图,有“太极图”、“先天图”等等。又许多易学著作中有源于“河出图”命题的易图棗“河图”,源于“洛出书”命题的易图棗“洛书”。

1.“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

“易有太极”之太极为一单独概念,自刘牧、周敦颐等人就此易学概念拟图之后, 则易图学中的“太极图”就成了一个普遍概念,其子类有如刘牧《太极第一》图;周敦颐《太极图》;郑东卿《太极贯一之图》;林至《法象第一》、《太极一变》、《太极再变》、《太极三变》、《太极六变》等图;萧应叟《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萧廷芝《无极图》;陈致虚《太极顺逆图》;李简《易有太极图》; 张理《太极生两仪之象》;陈应润《易有太极图》; 胡居仁《易有太极图二》;章潢《古太极图》;张介宾《太虚图》;高雪君《来氏太极图》等。

对“易有太极”之太极概念,《易乾凿度》说是“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 郑玄注曰“易,太易也。”“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刘牧“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之说及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之说,即有本于此。“太极”为一气“浑沦”之有,拟诸形容,则以一“”象之。所以,一“”之象即为构建“太极图”的基本图形。准此,凡以一“”为“母”之易图,似皆可划入“太极图”之属。如林至一“”之《法象第一》及一“”之内二分、四分、八分乃至六十四分之图,皆冠以“太极”图名。又如张理一“”之内上画“棥薄⑾禄?-”之图,亦冠以“太极”之名。

对于先见于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天地自然河图》(即后来被章潢收入《图书编》更名为《古太极图》之图),是否可以划入“太极图”之属?这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 朱伯崑先生认为:“ 此图式,赵氏称之为天地自然之图, 即先天太极图”, “此先天太极图式,看来脱胎于《周易参同契》”,“其中所表达的思想&127;,……当出于陈抟”,“所以上面相传的图式,称为先天图,又称为天地自然之图。这个图式, 后来影响颇大。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图,&127;即来于此。”(11)如果我们“控名以责实”,以 “先天太极图”为因,而“先天八卦方位图”即为其果,则此图当列入“太极图”之属; 以“先天图”为因,而“先天太极图”即为其果,则此图当列入“先天图”演变图之属。

从易图学发展史看,初爻画于外的《伏羲八卦图》(即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 先见于南宋杨甲《六经图》,而此“先天太极图”则先见于明代赵 为谦《六书本义》。 从逻辑推演的角度看,此图是仿林至《太极三变》&127;图而来(12),《伏羲八卦图》是因,而此“先天太极图”是果。如此,则此图当列入卦象图之属八卦方位图之种(是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卦象图之演变图)。

南宋有谓“先天太极一理”者(13),而邵雍《先天图》象天之六十四卦圆图及形地之六十四卦方图共七百六十八爻为“太极之全体”(14)。如此,就有人视《先天图》为一“”基本图形构建之易图(外“”内“”)。朱熹主张把《先天图》 内方图“拿出放外”(15)之后, 有人(如俞琰)则径直称《先天图》象天之六十四卦圆图为“先天图”,并以六十四卦圆图之中“虚处”为“太极”。《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是一浑天象。圆内包方,是一“母包子”的太极系统,而单一的六十四卦圆图又是朱熹“母生子,子在母体之外”的太极系统。以林至《太极一变》 至《太极六变》图看,俱是子在母体之内。六十四卦圆图(内标以 “太极”之图),似不可以“太极”名其图。太极为大一, 两仪为大两,大一即大两。 太极一变, 两仪一太极;太极再变,四象一太极;太极三变,八卦一太极;太极六变, 六十四卦(万物)一太极。如此“母包子”太极系统之图,方可划入“太极图”之属。

2.“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

《易传·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子罕》:“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感叹生不逢时,天地无瑞应出现,不能法则其时以行其事。 “河不出图”之叹,是因黄河里曾经出“图”的传说而发。“凤鸟至”、 “河出图”,是圣帝明王时的天地瑞应,圣人会法则其时以行其事;“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则非圣帝明王之时,圣人唯有感叹而已。 孔子因“河出图”传说而有“河不出图”之叹。至于传说中自黄河水中出来的“图” 是何形象,则“自秦汉以来,未有能言其状者”(16)。如此,“河图”,就不会是一 个名以命实的实体概念,而成了一个空概念。汉代纬书多言“河出图”,如《尚书中候》言“东序河图”:“尧励德匪懈,……甲似龟背,袤广九尺,平上五色,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言“圣人则之画卦”:“神龙负图出河,宓牺受之,以其文画八卦。”言黄帝得“龙图、龟书”:“黄帝巡洛,河出龙图, 洛出龟书,曰威,赤文象字,以授轩辕。”伏羲、黄帝、尧帝皆得“河图”,“以其文”、 “赤文象字”、“写其文”,为有文字内容的一类“河图”棗传说中“河出图”的一类。准汉代纬书之说,似乎只有伏羲氏则之以画八卦的“河图”,与易学有关,而其他时代其他圣人所得“河图”,则与易学无关。对待如此形制湮泯“河图”的态度, 正可阕 疑。所以于宋代刘牧之前,无有依缘仿象以一时之臆见而断千古之疑者。 对于《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一般则认为是圣人以此“神道设教”。 如《隋书·经籍志》说:“《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则有天命之所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唐代道士吴筠于《玄纲论·神道设教章》中说:“降鉴有道,乃锡斯文。故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大禹受洛书,神道设教兆

于兹矣。”北宋真宗朝的王钦若说:“天瑞安可必得?……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17) 老儒杜镐亦说: “此圣人以神道设教耳。”(18)可是,到了刘牧之时却对所谓天出有文字的“河图”、 “洛书”提出了看法:“天神言语,必当简要,不应曲有次第,丁宁若此”,“书载天神言语,陈列字数,实非通论。天何言哉?圣人则之,必不然也。”于是对圣人则“河出图、洛出书”以神道设教的说法提出了挑战。既然圣人不是则之天神言语而神道设教, 那么 “圣人云河出图、洛出书在作《易》之前”,就一定是“河图之数惟四十有五,……洛书则五十有五数”,“是知龙马之瑞,非伏羲不能昭格”,“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太嗥乃则而象之, 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遂定八卦之象。”(19)刘牧以“天垂自然之数”,“负于神龟”之五行数为“洛书”;负于龙马“其位有九”之数为“河图”。虽然刘牧本人也承认“龙图、龟书不载之于经”, 但是他仍然将此黑白点之图说成是“出于宓牺画易之前”的“河出图、洛出书”。 其理由有二:一是“前贤迭相传授”;二是“符于自然,非人智所能设”。 实际上“前贤迭相传授”的是“太一 下行九宫”之图(20)和“天地生成之数图”(21),但并不称之为“河图”或“洛书”。 一经刘牧如此命名之后,则“河图”、“洛书”对于天地生成之数和太一九宫之数来说,就成了实体概念,结果如此式样黑白点状的“河图”或“洛书”便作为“易图”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刘牧、朱熹及其后的许多易学著作中。从易图逻辑定义和划分的角度看,这样以点代数的所谓“河图”和“洛书”是否应该归入易学概念图之属,则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首先,刘牧《河图》之实是“九宫数”,《洛书》之实是“天地生成之数”。严于名实,点数为图,九数以“图”名,十数亦当以“图”名。如此,“河图”为“河出图”之图,而“洛图”则不为“洛出书”之书。

其次,刘牧《河图》、《洛书》是数码映象图,并非传说中“龙马负图”或“神龟负书”空类之“实”(如同“天使”的画像一样)。元儒吴澄斥“马负一片之图而出于河,龟负一卷之书而出于洛”为非,即从载体方面看出了此种说法的错误。 

第三,“河出图”为出于黄河之图,“洛出书”为出于洛水之书,此皆为传说中的祥瑞。黑白之点,奇偶之数,是何“瑞应”?

第四,《系辞》说伏羲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以作八卦”,并非“画八卦”。刘牧亦说“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矣”,“河图陈八卦之象”,“龙图其位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蕴”, “河图相传于前代,其数自一至九,包四象八卦之义”,“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水数六除三画为坎,余三画布于亥上成乾;金数九除三画为兑,余六画布于申上成坤;火数七除三画为离,余四画布于巳上成巽;木数八除三画为震,余五画布于寅上成艮,此所谓四象生八卦也”(22), 说的是伏羲则“河图”尽陈《说卦》“帝出乎震”八卦方位。刘牧以“—”为一画,“--”为二画,故说余三画为乾,余六画为坤,余四画为巽,余五画为艮,但又以四正卦坎、兑、离、震为三画,岂有圣人则“河图”画八卦以其中五卦皆画三画之理?刘牧又有“圣人无中得象,象外生意,于是乎布画而成卦”及“圣人观象画卦, ……仰观天而俯察地,近取身而远类物,六画之象既立三才之道斯备”说, 亦与伏羲则“河图”画八卦说矛盾。

第五,倘若《周易》之八经卦为伏羲则黑白点“河图”而画,那么《连山》、《归藏》之八经卦又是那位圣人则之什么而画? 总之,笔者认为《系辞》所说“河出图,洛出书”的实质是神话传说。 这一出于汉代或汉代之前人的判断语词,是“自秦汉以来,未有能言其状者”的空类命题, 对此正可阕疑,而不应以一时之臆见出黑白点之图,并谓之为作《易》之本。

3.“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

易经卦象范文2

本文取郑樵《通志》“《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之说,提出了易学之属中本有图学之种的易图学概念。依《易传·系辞》“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之说,认为以“棥薄ⅰ?-”符号构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而《易经》则是一部由卦象 图下系附文字,有“图”有“书”经纬相错、动植相须的典籍。

本文着重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易图的逻辑划分,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明确地揭示易图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文中对易图的逻辑划分提出了“象数图”、“义理图”或 “易学卦象图”、“易学概念图”的二分法,就中讨论了“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易图概念”、 “李挺之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 变’”、“‘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黑白点‘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之例”等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文抛砖引玉,于易学研究中重视易图的分类研究,以便有助于易图学史的撰写。

前 言

一般谓“画出来的形象”为图。易图就是与易学内容有关联的图。《易传·系辞》: “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准此,由“棥薄ⅰ?-”符号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易学之有图,则易类之中别有图学之种。

易学思维过程是运用易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有时因概念模糊或混淆概念,也会使思维过程发生混乱。 易图是易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样,对易图的属、种概念内涵的揭示(定义)与外延的揭示(划分)弄不清楚,也会使易图学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例如,清儒江永于《河洛精蕴》中列“圣人则河图画卦图”,其实是在说他自己则朱熹黑白点《河图》排布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这与汉代人所说的“河出图”之间并没有同一关系。其病根则在于混淆了分属不同集合中的子概念。

南宋郑樵特别注重概念的属、种关系。他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易本一类也,以数不可合于图,图不可合于音,谶纬不可合于传、注,故分为十六种学。”“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1)对于易图的概念,如果说“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 即其图矣”(2),则是对易图概念进行了限制。从易图学的发展史看,如此减少易图概念内涵的限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郑樵虽然不对易图加以限制,主张易类之中当有图学,但是他“记有”(记今之所有者)、“记无”(记今之所无者)二分法的一般列举, 并不能揭示易图概念的全部外延。我们研究易图学,需要准确地运用易图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易图的划分则是揭示易图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可以从量的方面帮助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易图的划分,就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从象、数、言、意的角度划分,可分为象数图和义理图两大类;从易学卦象和易学概念的角度划分,又可分为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大类。笔者很是赞同郑樵对图与书关系的议论,他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 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3)四库馆臣把易图学列入易象数学中之一宗,又谓“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 图书一派”(4),此说并不符合《易经》由卦象图而作,易类之中本有图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个人研究所得,举例探讨一下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问题,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 卦象图的划分及问题

卦象图就是用《易经》卦爻符号构成的易图(也包括一些省略卦爻符号,仅有卦名的易图。如《四正卦图》、《卦气六日七分图》、《卦气七十二候图》、《乾坤纳辰图》、《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等等)。卦象图中包括卦序图、方位图、卦气图、卦变图等多种。卦序图,如去掉《易经》六十四卦下所系卦、爻辞而得之《序卦图》,依《易传· 杂卦》所作之《杂卦图》等等;方位图,如《易传·说卦》的八卦方位图说(必是有是图方有是说), 邵雍《观物外篇》所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八卦方位图(即 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乾坤坎离图》等等;卦气图, 如连斗山《周易辩画》依孟喜“十二月卦”说所作《十二卦气原图》,《易稽览图》以 四正卦爻配二十四气图,惠栋《易汉学》依《易稽览图》之说所画《卦气六日七分图》,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溉卦气图》等等;卦变图,如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朱熹《周易本义》所列《卦变图》,张理《易象图说》所列《六十四卦通变之图》,胡渭《易图明辩》所列《虞仲翔卦变图》等等。

卦象图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 出现了以黑白点或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的易图。其中的卦象图,如《周易图》所载洪迈的《六十四卦阴阳倍乘图》、《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朱熹《周易本义》所列《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标有“天根”和“月窟”字样的《先天图》等。 这样的卦象图,缘何而起?此种作图方法对后来易图的演变有甚么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于卦象图子概念的演变方面,出现了“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易图概念,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是如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易图概念?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

对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受到了刘牧黑白点《河图》、《洛书》的影响。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认为朱熹以黑白块创作《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则是源于所谓圣人一奇一偶叠加画卦的“加一倍法”。“来教又论黑白之位尤不可晓。然其图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晓,且为此以寓之耳。” “大抵曰仪、曰象、曰卦,皆是指画而言。”“仆之前书固以自谓非是古有此图,只是今日以意为之,写出奇偶相生次第,令人易晓矣。”“一画为仪,二画为象,三画为卦,则八卦备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阴、阳一画,积至三重,再成八卦者八,方有六十四卦之名。”(5)朱熹“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用的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 “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的爻画“加一倍法”。 从其《伏羲八卦次序》图来看,连乾、兑、离、震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阳仪;连巽、坎、艮、坤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阴仪。 如果仍然沿用《易经》卦爻符号“棥薄?“--”作这样的图,初画阳仪的“一奇”四分之后为“棥保傻鼻⒍摇⒗搿⒄鹚呢猿踟常趸跻堑摹耙慌肌彼姆种笠辔皸”,则不可当巽、坎、艮、坤四卦初爻 (否则八卦变成了四乾卦、四兑卦)。朱熹改用黑白块创作卦象图的原因即在于此。

2.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以朱熹为代表,改易黑白点或黑白块为易图创作元素,由于《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的影响,而被后来的许多易学研究者所接受,从而这样的易图及其演变图归入了卦象图之属或易学概念图之属。元末至清初, 又有人把用黑白点或黑白方块所作之“先天八卦方位图”、“十二月卦圆图”图演变为“天地自然河图”、“古太极图”、“先天画卦图”、“来知德圆图”、“来氏太极图”、“伏羲心易发微泰极之图”等等。 正是由于这种易图作图元素的改变,方在朱熹之后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易图,也正是由于这许许多多易图概念的演变,方使得易图逻辑划分的重要性,于易图学史中明显地突显出来。譬如,见于《道藏》的所谓“先天太极之图”究竟应该归入易图哪一类?如果是先有“古太极图”,而后以之演变出了“先天八卦图”,则应归入易概念图之属,如果是先有“先天八卦图”,而后以之演变出了“先天太极图”,则应归入易卦象图之属。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从因果关系方面弄清楚的问题。

3.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概念

邵雍对“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的界定是:“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凡有文字卦画之“迹”者,皆当属于“后天之学”范畴,而不应该划入心易思维之学的范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是“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之图; “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是“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图。(6)“易之本” 和“易之用”,皆为文字《易传·说卦》所有, 所以,有迹的两幅八卦方位图,本无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名。之所以有此称名,则源于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曲解。“盖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者,邵子所谓先天之学也;卦成之后,各因一义推说, 邵子所谓后天之学也。”(7)邵雍主“八卦相错”说,本不以一画为仪、两画为象。其说以太极(一气)为一,两仪(天地)为二,四象、八卦(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为三,六十四卦为万(万物)。所谓邵子的“加一倍法”,本是接“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之后,说以乾为祖变得六十四卦。何来“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的爻画“加一倍法”?又何时说此即为“先天之学”?“先天八卦”不先,“后天八卦”不后,所以应该慎用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

4. 李挺之卦变图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变”

“先天卦变”是邵雍独特的用以得到“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和《先天图》的卦变方 法。“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8),是以三爻乾(或坤)为祖逆爻序连续变卦,一变乾上爻变得兑,二变乾一、兑二中爻得离三、震四,三变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初爻得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9), 是以六爻乾(或坤)为祖逆爻序连续变卦,一变乾上爻得夬,二变乾一、夬二之五爻得大有三、大壮四,三变乾一至大壮四之四爻得小畜五至泰八,四变乾一至泰八之三爻得履九至临十六,五变 乾一至临十六之二爻得同人十七至复三十二,六变乾一至复三十二之初爻得姤三十三至坤六十四。依此定义,虽然南宋有人谓李挺之卦变图为“先天卦变”(10), 而朱熹的《卦变图》之下体又极力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序, 但是这样的卦变方 法均不属于“先天卦变”范畴,所以不能归入“先天图”之属。 至于俞琰《易外别传》中依朱熹《卦变图》所出之所谓《先天六十四卦直图》,则是一幅名不举实之图。

二 易学概念图的划分及问题

易学概念图是用以揭示易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易图。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尊地卑”、“日月为易”、“参天两地图”、“乾坤六子图”、“仰观天文图”、 “俯察地理图”、“刚柔相摩图”、“八卦相荡图”、“帝出震图”、“先甲后甲图”、“大衍之数图”等等。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易图,有“太极图”、“先天图”等等。又许多易学著作中有源于“河出图”命题的易图棗“河图”,源于“洛出书”命题的易图棗“洛书”。

1.“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

“易有太极”之太极为一单独概念,自刘牧、周敦颐等人就此易学概念拟图之后, 则易图学中的“太极图”就成了一个普遍概念,其子类有如刘牧《太极第一》图;周敦颐《太极图》;郑东卿《太极贯一之图》;林至《法象第一》、《太极一变》、《太极再变》、《太极三变》、《太极六变》等图;萧应叟《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萧廷芝《无极图》;陈致虚《太极顺逆图》;李简《易有太极图》; 张理《太极生两仪之象》;陈应润《易有太极图》; 胡居仁《易有太极图二》;章潢《古太极图》;张介宾《太虚图》;高雪君《来氏太极图》等。

对“易有太极”之太极概念,《易乾凿度》说是“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 郑玄注曰“易,太易也。”“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刘牧“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之说及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之说,即有本于此。“太极”为一气“浑沦”之有,拟诸形容,则以一“”象之。所以,一“”之象即为构建“太极图”的基本图形。准此,凡以一“”为“母”之易图,似皆可划入“太极图”之属。如林至一“”之《法象第一》及一“”之内二分、四分、八分乃至六十四分之图,皆冠以“太极”图名。又如张理一“”之内上画“棥薄⑾禄?-”之图,亦冠以“太极”之名。

对于先见于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天地自然河图》(即后来被章潢收入《图书编》更名为《古太极图》之图),是否可以划入“太极图”之属?这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 朱伯崑先生认为:“ 此图式,赵氏称之为天地自然之图, 即先天太极图”, “此先天太极图式,看来脱胎于《周易参同契》”,“其中所表达的思想&127;,……当出于陈抟”,“所以上面相传的图式,称为先天图,又称为天地自然之图。这个图式, 后来影响颇大。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图,&127;即来于此。”(11)如果我们“控名以责实”,以 “先天太极图”为因,而“先天八卦方位图”即为其果,则此图当列入“太极图”之属; 以“先天图”为因,而“先天太极图”即为其果,则此图当列入“先天图”演变图之属。

从易图学发展史看,初爻画于外的《伏羲八卦图》(即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 先见于南宋杨甲《六经图》,而此“先天太极图”则先见于明代赵 为谦《六书本义》。 从逻辑推演的角度看,此图是仿林至《太极三变》&127;图而来(12),《伏羲八卦图》是因,而此“先天太极图”是果。如此,则此图当列入卦象图之属八卦方位图之种(是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卦象图之演变图)。

南宋有谓“先天太极一理”者(13),而邵雍《先天图》象天之六十四卦圆图及形地之六十四卦方图共七百六十八爻为“太极之全体”(14)。如此,就有人视《先天图》为一“”基本图形构建之易图(外“”内“”)。朱熹主张把《先天图》 内方图“拿出放外”(15)之后, 有人(如俞琰)则径直称《先天图》象天之六十四卦圆图为“先天图”,并以六十四卦圆图之中“虚处”为“太极”。《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是一浑天象。圆内包方,是一“母包子”的太极系统,而单一的六十四卦圆图又是朱熹“母生子,子在母体之外”的太极系统。以林至《太极一变》 至《太极六变》图看,俱是子在母体之内。六十四卦圆图(内标以 “太极”之图),似不可以“太极”名其图。太极为大一, 两仪为大两,大一即大两。 太极一变, 两仪一太极;太极再变,四象一太极;太极三变,八卦一太极;太极六变, 六十四卦(万物)一太极。如此“母包子”太极系统之图,方可划入“太极图”之属。

2.“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

《易传·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子罕》:“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感叹生不逢时,天地无瑞应出现,不能法则其时以行其事。 “河不出图”之叹,是因黄河里曾经出“图”的传说而发。“凤鸟至”、 “河出图”,是圣帝明王时的天地瑞应,圣人会法则其时以行其事;“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则非圣帝明王之时,圣人唯有感叹而已。 孔子因“河出图”传说而有“河不出图”之叹。至于传说中自黄河水中出来的“图” 是何形象,则“自秦汉以来,未有能言其状者”(16)。如此,“河图”,就不会是一 个名以命实的实体概念,而成了一个空概念。汉代纬书多言“河出图”,如《尚书中候》言“东序河图”:“尧励德匪懈,……甲似龟背,袤广九尺,平上五色,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言“圣人则之画卦”:“神龙负图出河,宓牺受之,以其文画八卦。”言黄帝得“龙图、龟书”:“黄帝巡洛,河出龙图, 洛出龟书,曰威,赤文象字,以授轩辕。”伏羲、黄帝、尧帝皆得“河图”,“以其文”、 “赤文象字”、“写其文”,为有文字内容的一类“河图”棗传说中“河出图”的一类。准汉代纬书之说,似乎只有伏羲氏则之以画八卦的“河图”,与易学有关,而其他时代其他圣人所得“河图”,则与易学无关。对待如此形制湮泯“河图”的态度, 正可阕 疑。所以于宋代刘牧之前,无有依缘仿象以一时之臆见而断千古之疑者。 对于《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一般则认为是圣人以此“神道设教”。 如《隋书·经籍志》说:“《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则有天命之所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唐代道士吴筠于《玄纲论·神道设教章》中说:“降鉴有道,乃锡斯文。故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大禹受洛书,神道设教兆

于兹矣。”北宋真宗朝的王钦若说:“天瑞安可必得?……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17) 老儒杜镐亦说: “此圣人以神道设教耳。”(18)可是,到了刘牧之时却对所谓天出有文字的“河图”、 “洛书”提出了看法:“天神言语,必当简要,不应曲有次第,丁宁若此”,“书载天神言语,陈列字数,实非通论。天何言哉?圣人则之,必不然也。”于是对圣人则“河出图、洛出书”以神道设教的说法提出了挑战。既然圣人不是则之天神言语而神道设教, 那么 “圣人云河出图、洛出书在作《易》之前”,就一定是“河图之数惟四十有五,……洛书则五十有五数”,“是知龙马之瑞,非伏羲不能昭格”,“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太嗥乃则而象之, 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遂定八卦之象。”(19)刘牧以“天垂自然之数”,“负于神龟”之五行数为“洛书”;负于龙马“其位有九”之数为“河图”。虽然刘牧本人也承认“龙图、龟书不载之于经”, 但是他仍然将此黑白点之图说成是“出于宓牺画易之前”的“河出图、洛出书”。 其理由有二:一是“前贤迭相传授”;二是“符于自然,非人智所能设”。 实际上“前贤迭相传授”的是“太一 下行九宫”之图(20)和“天地生成之数图”(21),但并不称之为“河图”或“洛书”。 一经刘牧如此命名之后,则“河图”、“洛书”对于天地生成之数和太一九宫之数来说,就成了实体概念,结果如此式样黑白点状的“河图”或“洛书”便作为“易图”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刘牧、朱熹及其后的许多易学著作中。从易图逻辑定义和划分的角度看,这样以点代数的所谓“河图”和“洛书”是否应该归入易学概念图之属,则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首先,刘牧《河图》之实是“九宫数”,《洛书》之实是“天地生成之数”。严于名实,点数为图,九数以“图”名,十数亦当以“图”名。如此,“河图”为“河出图”之图,而“洛图”则不为“洛出书”之书。

其次,刘牧《河图》、《洛书》是数码映象图,并非传说中“龙马负图”或“神龟负书”空类之“实”(如同“天使”的画像一样)。元儒吴澄斥“马负一片之图而出于河,龟负一卷之书而出于洛”为非,即从载体方面看出了此种说法的错误。

第三,“河出图”为出于黄河之图,“洛出书”为出于洛水之书,此皆为传说中的祥瑞。黑白之点,奇偶之数,是何“瑞应”?

第四,《系辞》说伏羲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以作八卦”,并非“画八卦”。刘牧亦说“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矣”,“河图陈八卦之象”,“龙图其位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蕴”, “河图相传于前代,其数自一至九,包四象八卦之义”,“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水数六除三画为坎,余三画布于亥上成乾;金数九除三画为兑,余六画布于申上成坤;火数七除三画为离,余四画布于巳上成巽;木数八除三画为震,余五画布于寅上成艮,此所谓四象生八卦也”(22), 说的是伏羲则“河图”尽陈《说卦》“帝出乎震”八卦方位。刘牧以“—”为一画,“--”为二画,故说余三画为乾,余六画为坤,余四画为巽,余五画为艮,但又以四正卦坎、兑、离、震为三画,岂有圣人则“河图”画八卦以其中五卦皆画三画之理?刘牧又有“圣人无中得象,象外生意,于是乎布画而成卦”及“圣人观象画卦, ……仰观天而俯察地,近取身而远类物,六画之象既立三才之道斯备”说, 亦与伏羲则“河图”画八卦说矛盾。

第五,倘若《周易》之八经卦为伏羲则黑白点“河图”而画,那么《连山》、《归藏》之八经卦又是那位圣人则之什么而画? 总之,笔者认为《系辞》所说“河出图,洛出书”的实质是神话传说。 这一出于汉代或汉代之前人的判断语词,是“自秦汉以来,未有能言其状者”的空类命题, 对此正可阕疑,而不应以一时之臆见出黑白点之图,并谓之为作《易》之本。

3.“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

《易传·文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邵雍三十七岁移居洛阳之后把六十四卦方圆合一之《伏羲八卦图》易名为《先天图》, 则有取《易传》中“先天”这一概念。

邵雍《伊川击壤集》中有这样的诗句: “初分大道非常道,才有先天未后天。” “大道备人皆有谓,上天生物固无私。虽知同道道亦得,未若先天天弗违。”“能知同道道亦得,始信先天天弗违。”“先天事业有谁为,为者如何告者谁?若谓先天言可告,君臣父子外何归? 眼前技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 可知,邵雍对《易传》所说“先天”的理解,是同《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可道,非常道”等思想结合起来,所以他有“老子,知《易》之体者也”之说(23)。邵雍以独特的卦变方法得到方圆六十四卦合一的卦象图,并认为用这样的图可以表达“天地万物之理”,可以通过这样的图思维“有物先天地生”的“道”,故而易名为《先天图》。( 实则此图为一卦变图,有卦画之迹,本为“后天之学”之图) 邵雍把依《说卦》“天地定位”一节之义所作八卦方位图, 称之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后人因《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八贞卦有此方位,&127;即有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之称名。邵雍说八卦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 本出于天地之后, 八卦何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别?“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24)邵雍认为《易传·说卦》说了伏羲和文王两个八卦方位,并无“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说。可知,以“先天”概念命名“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并非出于邵雍的本意。“先天之学”本为不可道之常道棗心学,具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内涵的易图,方可以“先天”命之。 《先天图》是专指六十四卦圆图象天六十四卦方图形地、“天地相函”有“天地万物之理”的易图而言,所以“先天图”应该是一没有子类的单独概念。所谓“先天图”有方图、圆图和方圆合一图三种图的说法,是不谙邵雍以“先天”概念命名易图本意的错误划分。

4.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演变之例

名即是概念,实是具体的事物。名是实的反映,有其名,当考其实。易图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名不举实的演变,这亦是易图划分中要研究的问题。试举例讨论之。

第一 “帝出乎震”图。此图本《说卦》“帝出乎震”一节之义而作。《四库全书· 重修宣和博古图》所载隋十六符铁鉴、唐八卦铁鉴背面已有这样的图。 杨甲《六经图· 大易象数钩深图》载此图,称之为《帝出震图》。 朱熹据邵雍“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说,易名为《文王八卦方位》图,并载之《周易本义》卷首。 一些术数书中又称之为《后天八卦方位图》。以所谓“文王八卦”或“后天八卦”命此图,皆是名不举实的演变。

第二 初爻画于里层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 由“阴阳鱼”之图可变得初爻画于外层的“先天八卦图”, 此图实为内外两层“先天八卦方位图”,内图初爻画于外,外图初爻画于里而已。

第三 外画六十四卦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图”。 邵雍《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此图有天无地,实为内八卦外六十四卦两层卦图。

第四 外画“先天八卦”中画“后天八卦”里置“阴阳鱼”之“太极阴阳八卦图”。 知“阴阳鱼”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八卦图之演变图,则知此“太极阴阳八卦图”实为 三层八卦图。

以上从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个方面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引玉之砖,展开易图学的普遍研究。易学之河源远流长,于当今国际易学研究的大氛围内,深入的易学分类研究将势在必行。易类中图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无论从象数的角度或从义理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强对易图学的研究,各类易学史和宋明理学史的撰写, 特别是易图学史的撰写,也需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易图学研究成果。

注释:

(1)见郑樵《通志总序》、《通志·图谱略》

(2)见胡渭《易图明辩题辞》

(3)见郑樵《通志·图谱略》

(4)见《四库全书·易数钩隐图提要》

(5)、(7)见朱熹《答袁枢》

(6)、(8)、(9)、(23)、(24)见邵雍《观物外篇》

(10)见林至《易裨传》:“郭氏叙李氏象学先天卦变”

(11)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卷二

(12)见林至《易裨传》

(13)见《罗氏识遗》卷六

(14)见张行成《易通变》

(15)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16)见胡渭《易图明辩·河图洛书》

(17)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18)见《宋史·王旦传》

(19)、(22)见刘牧《易数钩隐图》

易经卦象范文3

诚然,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士术者,《晋书》本传亦以很大的篇幅记载了郭璞为人禳灾祈福的种种"高明"的法术。但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一下郭璞的生平行状,并深入研读郭璞的诗赋奏疏,就不难发现郭璞一身数任焉:既是方士术者,又是儒家、道家。《晋书》本传称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1],经术犹经学。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个人独特的禀赋[2],郭璞对儒、道二家都有天然之爱好,且都信之笃,钻之深,付诸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这在士林中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对郭璞与易学关系作了探讨。本文着重阐述郭璞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焦京易象数学。

《晋书》本传云: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禳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7]

又云:

景纯(郭璞之字)之探策定数,考往知来,迈京、管于前图,轶梓、灶于遐篆。[8]

这就清楚地说明郭璞近承"郭公"的卜筮之术,远绍京房、管辂之易学,且已达到出神入化、超过乃师的地步。京房是汉易象数学之集大成者,管辂则是曹魏时代承继京房易象数学的代表人物。然而,京、管治易还是有区别的。管辂只专注于八卦爻象和术数,而很少象京房那样引用《周易》卦爻辞阐释占卜结果,并以?quot;善易者不论易",故他被称为易象数学术数派。郭璞擅术数,距管辂时代又不远,当然可算是管辂易术数派的继承人,后人亦因之并称他们的术数为"管郭之术"。但郭璞并不苟同管辂"善易者不论易"的观点,相反地,他在自己的易占活动中,颇为重视用《周易》卦爻辞去阐释所占卦,并善于总结自己的占筮经验,以著作的形式体现出来。《晋书》本传载:郭?quot;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9]。

为了叙述方便,笔者从据象成辞、阴阳灾异说两方面剖析郭璞的易象数学思想。

一、 取象运数 据象成辞

郭璞治易,极为重视《周易》卦爻象,寻绎《周易》象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在"卦变"、"爻变"上下功夫,籍"互体之象"、"纳甲之象"以及孟喜、焦赣、虞翻诸家"逸象",以阐述所占卦的结果。具体表现在:

1、用象灵活。郭璞善于把所占之卦分解为内外卦或互体之卦,然后依据它们各自的象征物,予以综合分析,占断人事之吉凶。如《晋书》本传载:

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祐引为参军。时有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异焉。祐使人伏而取之,令璞作卦,遇遁之蛊。其卦曰:"艮体连乾,其物壮巨。山潜之畜,匪?匪虎[1]。身为鬼并,精见二午。法当为禽(同"擒"),两灵不许。遂被一创,还其本墅。按卦名之,是为驴鼠。"卜适了,伏者以戟剌之,深尺余,遂去不复见。郡纲纪上祠,请杀之。巫云:"庙神不悦,曰:’此是?亭驴山君鼠,使诣荆山,暂来过我,不须触之。’"其精妙如此。[2]

郭璞是卦所以能够灵验、"精妙",乃他依据所占之本卦、变卦的卦爻象(包括它们的内外卦和互卦之象),从它们的象征物象、事象生发开去,随意发挥以成辞,圆滑塞责而无差。他所谓"艮体连乾",乃指所占本卦遁 的下卦为艮 ,上卦为乾 ,据《周易o说卦传》艮为山岳,乾为天,天、山皆巨物,此二者连用一体,故其物亦壮巨。所谓"山潜之畜",乃就所占变卦蛊 而言:蛊的下卦为巽 ,上卦为艮 ,据《周易o说卦传》巽为入即潜入,艮为山,畜潜藏山中,这里交代了巨物的容身之所。前人对有与笔者不同的解释,清毛厅龄《春秋占筮书》卷三引述仲氏易解语云:"蛊上艮为山,互兑为潜"。以蛊的二至四爻组成的互卦兑 为潜,来解释"山潜之畜",似有牵强附会之嫌。而这潜山之畜,郭璞又何谓"非?非虎"仲氏释云:"坤为?虎,以坤间二阳不成故也"[3],以为蛊卦 中有三阴爻,本可组成互卦坤,但为中间的二阳爻所阻而不成;而坤在虞翻逸象中为虎,既不成坤,故云"非?非虎"。郭璞所谓"身为鬼并",仲氏解释"三阴为鬼,蛊乃三阳三阴合并成卦"。三阴为坤,而坤为鬼象,亦乃虞翻之逸象。郭璞所谓"精见二午",仲氏释为"离五月卦为建午,蛊三至上为大离则倍午矣"。蛊卦 的三爻至上爻为大离(中间多功能一阴爻,故云"大离")。据京房卦气说,离卦主五月,而五月纳午,大离则倍午,故去"二午"。而"精见二午"。当谓巨物在五月出现。这时的"精"指巨物,它乃神异之物。郭璞所?quot;法当为禽,两灵不许",是说巨物按理当为人擒获,可是"两灵"不答应。两灵,当指庙神和?亭驴山君(即山神)。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收入的郭璞《易洞林》,此处作"两翼不许",仲氏释为"离为雉,巽为鸡而无两翼",也是据蛊卦象(下卦巽,互卦大离)而言。郭璞所谓"遂被一创",乃指遁卦 的四阳爻减损了一阳爻,是为蛊卦 ;所谓"还其本墅",是说自遁之蛊,只减损了一阳爻,而两艮犹存(遁卦下卦为艮,蛊卦上卦为艮),也即两山如故。这里是说巨物虽将遭受一伤,但终究会回归其原来的栖息之地即?亭驴山中。最后郭璞断言:"按卦名之,是为驴鼠",谓遁卦的上卦乾为马,下卦艮为鼠(乾为马,艮为鼠,乃《周易o说卦传》八卦之喻象),今遁之蛊,乃乾一变(即减损一阳爻)而已失马形,是为驴鼠矣(据仲氏易解语)。

通过对上述郭璞占卦过程的阐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郭璞不仅用象灵活,而且对京房的卦气说等学说亦娴熟于心,运用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取象广泛。郭璞占卦,除了依据《周易o说卦传》的八卦喻象外,又从孟喜、焦延寿、虞翻诸家易说中寻绎出许多鲜为人知或人们久已不谈的八卦逸象,用以阐析《周易》,预测未来。这一点颇为后世易学家所赞赏。上述的占例已稍有涉及,下面再举数例,

(1)《晋书》本传载:

时元帝初镇建邺,导(即王导)令璞筮之,遇咸之井,璞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当出铎,以著受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其后晋陵武进县人于田中得到铜铎五枚[4],历阳县中井沸,经日乃止。[5]

郭璞预见东北郡县将出土铜绎,乃依据所占本卦咸;预见西南郡县有井当沸,乃依据所占变卦井。咸 的下卦为艮 ,依《周易o说卦传》艮为东北之卦,故铜铎当在建邺(今南京)的东北郡县出土。而出土铜铎的县名之所以当有"武"字,是因为咸的上卦为兑 ,兑为西方之卦,西方属金。《礼记o乐记》郑玄注:"武谓金也",孔颖达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刀,故金为武"[6],故西方属于"武"位。而在古代西方即右方。《老子》第三十一章云:"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左右"之分在我国古代具有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古人以左为阳,主生;以右为阴,主杀,即用武。故右方理所当然亦属于"武"位。郭璞正是依据咸卦的上卦兑在八卦中的方位,推知铜铎当出在一个名叫"武"的县。那么,出土的又何以见得是铜铎呢?这是因为咸卦 的上卦兑 在五行中属金,互卦乾 (三至五爻)在《周易o说卦传》里亦有金象,而古人通常所云"金"者多指铜,故出土者当为铜器;且上卦兑既属金,依《周易o说卦传》又有"口舌"象,则"金有口舌来达号令者",必铜铎也。[7]而出土的铜铎何以五玫?笔者认为,咸卦中属于金象的上卦兑 有二阳爻,互卦乾 亦为金有三阳爻,二者合计明五阳爻,故云"得铜铎五枚"。[8]咸卦的互卦乾依《周易o说卦传》为天象,互卦巽 (二至四爻)依孟喜逸象为命象[9],二者合起来即谓"天命",故郭璞云铜铎为晋元帝"受命之符"。这当然是为晋元帝上台制造舆论。

至于"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的预言,则是郭璞附会所占变卦井的上下卦象及互卦象而成辞。井卦 的二至四通八达爻为互卦兑 ,三至五爻为互卦离 ,依《周易o说卦传》兑卦居西方,离卦居南方,而维系二者的中心点则在西南方,故井水沸腾之地当在建邺西南郡县。而南为阳方,故该县以"阳"字命名。井卦的下卦巽 ,其象为木(据《周易o说卦传》);互卦兑 在五行中属金,巽与兑为金木之交。[10]井卦 的上卦坎 ,其象为水;互卦离 ,其象为火,坎与离为水火之际。[11]把上述四种物象即金木水火,按其属卦在井卦中的位置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仲氏所谓"木间金得火而上承以水"即"薪在釜下得火而水乃沸"的景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木柴在铜锅下得火燃烧,井水于是沸腾。仲氏对晋元帝司马睿得井卦予以很高的评价:"四正相缠,乾丽坤域,非中兴受命何以得此?"[12]四正,指井卦的下卦巽、上卦坎、互卦兑和互卦离,分别代表东(南)、北、西、南四个方位,它们相互纠缠,共居一卦。井卦有三个阳爻、三个阴爻却不构成乾卦和坤卦,它们交错缠绕,融为一体。仲氏以为,若非中兴受命之帝王,是不能得此大吉大利之卦。这暴露了仲氏的封建宿命论观点。

(2)《晋书》本传还载:

及帝(指晋元帝)为晋王,又使璞筮,遇豫之睽,璞曰:"会稽当出钟,以告成功,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繇辞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者也。"及帝即位,太兴初,令稽剡县人果于井得一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quot;会稽岳命",余字时人莫识之。璞曰:"盖王者之作,必有灵符,塞天人之心,与神物合契,然后可以言受命矣。观五铎启号于晋陵,栈钟告成于会稽,瑞不失类,出皆以方,岂不伟哉!若夫铎发其响,钟征其象,器以数臻,事以实应,天人之际不可不察。"帝甚重之。[13]

对郭璞所占,仲氏以推易法衍之,作了颇有说明力的阐析。他认为,贞卦豫 "上震下坤,震为龙,为首出之子,而下连坤土,此奋而出地之象也" [14]震为龙,为乾、坤的首出之子即长男,坤为土,皆依据《周易o说卦传》的八卦喻象。震上坤下,象征龙破土而出,预示将有不同凡响之物被发掘。悔卦睽 ,"上离下兑,向明而治,而金以宣之。体离互亦离,此生明见光,中兴之象也"。[15]离为明(据虞氏逸象),兑为金,"金以宣之"则强调出土之物--"金",有宣扬政治清明之功用。所谓"重明重光",指睽卦 的上卦为离 ,互卦(二至四爻)亦为离,离象为明,为光(据虞氏逸象),故云。再者,贞卦豫 的上卦震象为鸣, 为声(据《周易o说卦传》),这就表明出土之物当为鸣声之器,先王曾籍之以作乐崇德。仲氏所谓"合睽之兑金,以升于睽之离火,是丛刊有堂向南离而考示钟镛,以作乐之象也"[16],则是综合豫和睽的上下卦象及其象征旨趣,描绘了一幅天子坐明堂(坐北朝南),堂下击钟奏乐,一派中兴之新气象。这里,睽 的下卦兑属金,金指钟镛;上卦离为火,属南方之卦,故仲氏释之为"(天子)坐明堂向南离而考击钟镛以作乐"。至于钟镛何以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呢?这是因为贞卦豫 与悔卦睽 皆有互卦坎(两卦的三至五爻皆组成坎),坎象为水,为陷(据《周易o说卦传》)艮为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者也,则出钟非告人以成功吗?悔卦睽的上卦离为文,下卦竞为言,以文为言,故钟有勒铭(依仲氏易解语)。至若钟长七寸二分者,仲氏以为:"南北为纵,纵即长也。南离之数,天七地二,则七寸二分也,大数阳,小数阴也?quot;[17]天七地二,乃《周易o系辞传》所谓的大衍之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二、七居南。南方之卦为离,其象为火,故南离之数,天七地二。而悔卦睽 ,"体离互亦离",上卦为离,互卦亦为离,其阳数为七,阴数为二,根据"大数阳,小数阴"的原则,故钟长七寸二分。而钟的直径所以四寸半者,仲氏以为:"东西为衡,衡即径也。西兑之数,地四天九,则四寸半也。阴数四,折阳数之九而半分之,则四寸有五也。"[18]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四、九居西。西方之卦为兑,兑在五行中属金,故西兑之数,地四天九。而悔卦睽 的下卦为兑,其阴数为四,阳数为九,折阳数之九而半分之,故钟的直径四寸五分。当然,钟氏的如是推算,未必符合郭璞的原意。笔者只把它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并加以阐释。

(3)郭璞《易洞林》载:

余乡里曾遭危难,因之灾厉,寇戎并作,百姓遑遑,靡知所投。-----于是普卜郡内县道可以逃死之处者,皆遇明夷 之象,乃投策喟然叹曰:"嗟乎!黔黎时漂异类,桑梓之邦其为鱼乎!"[19]

《晋书》本传亦载有郭璞上述占筮之事,不过此详彼略,《晋书》本传既没有点明所占卦名,占辞亦稍异?quot;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20]

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对《易洞林》所载郭璞上述占辞颇为赏识,主为它发掘出焦氏《易林》逸象,故在其《焦氏诂》卷十中专立《坤鱼象郭璞独知》一节,予以阐析:

郭璞《洞林》筮避乱,遇明夷曰:"桑梓之邦,其为鱼乎!"明夷震为桑梓,坤为邦为鱼也,故曰为鱼。又,《汉上易》(指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引郭璞《洞林》云:"筮得豫之小过,曰:’王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是亦以坤为鱼也。坤为艮,艮为城舍,故鱼入州城舍。原注以乙未为鱼坤贞未也,乃朱《汉上》不知坤鱼象,谓原注为非,而以小过巽为鱼,巽固为鱼,而此则用坤鱼也。《汉上》不知此象也。尚氏以为,郭璞所以依明夷卦预?quot;桑梓之邦其为鱼",据豫之小过卦推知"五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其着眼点皆以坤为鱼象。明夷 ,上卦为坤 ,互卦为震 (三至五爻),震象为桑梓,坤象为邦为鱼,故郭璞云"桑梓之邦,其为鱼!"而豫之小过,贞卦豫 下坤上震,坤象亦为鱼;悔卦小过 下艮上震,乃豫卦的下卦坤变艮而成,艮象为城舍,故郭璞云"五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在这里,坤为邦,乃据孟氏逸象;艮为城舍,乃据虞氏逸象;坤为鱼象,则据焦氏《易林》逸象。而坤象为鱼,尚氏以为在《周易》经文中也可得以印证。如,剥卦 ,下卦坤,下互卦为坤(二至四爻),上互卦亦为坤(三至五爻),坤象为鱼,一卦三坤则显其鱼多,故云"贯鱼"。尚氏为之道:"自有此象(指坤为鱼象),剥’六五,贯鱼’始得解。------知旧说皆误也。"[21]而在魏晋,坤象为鱼,殆已鲜为人知,故尚氏叹道:"坤鱼象,郭璞独知。"郭璞为保存《周易》逸象之功,不可抹之。

必须强调的是,郭璞占卦,不仅从孟氏、焦氏、虞氏诸家逸象中广搜旁求八卦喻象,而且依据《周易》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进而推求、发明八卦的新喻象,这是难能可贵的。如,郭璞《易洞林》卷一载:

(璞筮避乱之道)遇同人 之革 ,其林曰:"朱雀西北,白虎东走。奸猾衔璧,敌人束手。占行得此,是谓无咎。"

笔者认为,是卦主要以悔卦革为占。革卦 ,上兑下离,离象为火,兑象为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火能销金,故郭璞云"朱雀西北,白虎东走"。很显然,这里所谓"朱雀"乃离卦的象征物,所谓"白虎"乃兑卦的象征物。离卦为南方之卦,"朱雀"理应在南方;兑卦为西方之卦,"白虎"理应在西方。但如今"朱雀"居西北,"白虎"往东跑,足见"火克金"威力之大。而革卦的三至五爻为互卦乾,乾象为玉;上卦兑,其象为口;兑上乾下,表示玉在口中,故云"衔璧"。 从上述郭璞运用的八卦诸种物象中,兑为虎,可谓郭璞的一大发明。它正是在《周易o说卦传》兑卦"为毁折,为刚卤"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加以衍扩而来的。当然,郭璞以兑为虎,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受到焦氏《易林》及九家逸象以艮为虎的启迪。既然艮为虎象,那么与它对应的兑卦也就自然带有"虎味"了。故兑象为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此外,郭璞以兑为虎,还可以从古代天文学中找到其依据。据考证,早在战国初期(公元前五世纪),二十八星宿与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四象"的对应关系就已经确立了。《礼记o曲礼上》:"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说?quot;苍龙连蜷于左,白虎锰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苍龙七宿配于东方,玄武七宿配于北方,白虎七宿配于西方,朱雀七宿配于南方。既然兑卦属西方之卦,作为西方星宿之动物形象白虎,就完全有理由成为兑卦的一种物象(同样的道理,离卦属南方之卦,作为南方星宿之动物形象朱雀,也主自然而然地成为离卦的一种物象)。郭璞如此拟象,比起虞氏逸象以坤为虎,要合理、高明得多。尚秉和为之大加赞赏:

虞氏以坤为虎,讫不知艮虎象。岂知《易林》及九家皆以艮为虎!后郭璞又以兑为虎,兑西方虎宿,又兑为刚鲁为毁折,义亦胜于坤。[22]

郭璞把"兑为虎"这一取象广泛运用到其所占卦的阐析上,且都取得"成效"。如,郭氏在避乱途中,曾就是否取道焦邱至河北,占了一卦,得随 这升 ,其林辞曰:

虎在山石,马过其左(原注:兑虎震马,互艮山石)。驳为功曹,猾为主者(原注:驳猾能伏虎)。垂耳而潜,不敢来下(原注:兑虎去,不能见)。爰升虚邑,遂释魏野(原注:随时制行,卦义也。升贼不来,知无寇当。魏则河北亦荒败。)[23]

是段林辞围绕着"虎"字作文章。贞卦随 ,上兑下震,互卦(二至四爻)为艮,兑为虎,震为马,艮为山为小石,故云"虎在山石,马过其左"。郭氏依据贞卦随的卦象敌悔卦升的卦辞,着眼于"虎的出没",断言焦邱乃平安之径,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

总而言之,郭璞占卦,主要是从分析卦的象数入手,尤其注重运用八卦诸种物象和象征意义,同时也不排斥《周易》卦爻辞,因而左右逢源,"灵验"非常。

顺便一提的是,郭璞还是《周易》占筮术的积极改革者。沿秉和《周易古筮者》曰:

揲蓍为占,其法太繁,有不能用于仓卒之时者,故古人以金钱代之,盖自京、郭而已然矣。

又曰:

以其与揲蓍法合,故用之而亦验。

这里所说的京、郭,指京房、郭璞。在京房之前的西汉,占筮者通常采用《周易o系辞传》所载的"大衍之法",即以五十根蓍草揲卦,程序繁琐且费时。京房首创"金钱代蓍"法,也称"金钱卜"或"钱卜",即是用三枚铜钱代替五十根蓍草以占筮。其基本原理与蓍草揲卦相同,但操作程序却大大简化了,适应了当时《周易》占筮术发展的需要。生活在两晋时代的郭璞,审时度势,继承了京氏"金钱代蓍"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易占活动中去。其《易洞林》所载诸多筮例,据说皆沿用了京氏是法。京、郭的这种占筮术,为历代易占者所欢迎,在中国易占史上流传了近两千年。[24]

郭璞不仅在占筮术上敢于抛弃《周易》传统的筮法,而且在占辞上从不照搬套用《周易》卦爻辞以及彖、象传,而是从当时的实际需要出发,自造筮词,这在易学史上亦是罕见的。毛奇龄对此作过论述:

大抵作筮词法,或散或韵,总任揲蓍者临占撰造之语,非旧时有成文如是也。-------若郭璞亦自造龟卜之繇词,名曰辞林,则皆其自记已卜之事,与筮词同。[25]笔者对《晋书》本传、《易洞林》所载郭璞的筮例作过一番统计,自造筮词的林辞计有十一条。从这些林辞中,我们可以窥知郭璞作筮词的"套数"有二:一是因象造辞。郭璞的大多数筮词都是以孟、焦、京的卦气说、纳甲说、五行说等学说为指导,依据所占卦的卦爻象,通过想象敷衍而成。其文字与《周易》卦爻辞没有多大相似之处。上述提及的遁之蛊、同人之革、随之升的林辞,就是如此。二是根据求占者的实际情形,结合《周易》的卦爻辞,编造筮词。这些林辞与《易》辞溶为一体。如,郭璞《易洞林》补遗、千宝《搜神记》载:

(晋元帝时)扬州别驾顾球秭。生十年便病,至五十余。令璞筮之,得大过之升。其辞曰:"大过卦者义不嘉,冢墓枯杨无英华。振动游魂见龙车,身被重累婴天邪。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已之咎先人瑕。案卦论之可奈何?"

很显然,这里的"大过卦者义不嘉,冢墓枯杨无英华"。是化用了《周易》大过卦九五爻辞及其象传辞。大过卦九五爻辞云?quot;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不过,在见存郭璞诸多条林辞中,直接化用《易》辞的毕竟不多。除了上述大过之升的林辞外,仅有既济一条林辞:

小狐迄济,垂尾累衰。初虽偷安,终靡所依。案卦言之,秋吉春悲。[26]

不言而喻,这里化用了《周易》既济和未济卦辞。既济卦辞云:"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未济卦辞去:"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综观郭璞中卜林辞,或因象设辞,或把《易》辞加以改造、润色。它们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诵。其句式或四言,或七言,或八言,整齐划一,颇似一首首诗歌或民谣,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郭璞林辞,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焦氏《易林》林辞的仿效和发展。

二、 阴阳灾变说

京房《易传》云:

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这段话集中提示了京房阴阳灾变说的实质。它是以阴阳二气说来解释《周易》,以《周易》卦爻象的变化来阐释一年节气的变化,解说灾祥怪异,进而占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这种阴阳灾变说是京房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易的一面旗帜,更是京房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理论武器。

郭璞全盘继承并发展了焦、京阴阳灾变学说,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去,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既给自己带来了荣誉,也给自己带来了灾变。囿于篇幅,本文仅举一例,以见郭氏阴阳灾变学说之一端。

《晋书》本传载:晋元帝时,郭璞为著作佐郎。于时阴阳错缪,而刑狱繁兴,璞上疏曰:

臣闻《春秋》之义,贵元慎始,故分至启闭以观云物,所以显天人之统,存休咎之征。臣不揆浅见,辄依岁首,粗有所占,卦得解之既济。案爻论思,方涉春木王龙德之时,而为废水之气来见乘,加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法象,刑狱所丽,变坎加离,劂象不烛。以义推之,皆为刑狱殷繁,理有壅滥。又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月者属坎,群阴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阳者也。太白,金行之星,而来犯之,天意若曰刑理失中,自坏其所以为法者也。臣术学庸近,不练内事,卦理所及,敢不尽言。又去秋以来,沈雨跨年,虽为金家涉火之祥,然亦是刑狱充溢,怨叹之气所致。------[27]

在这里,郭璞依据所占的卦爻象,结合当时一系列异常的天气变化,推论人事之吉凶,从达到其干预政治的目的。从所得贞卦解 的卦象来看,四阴二阳,阳爻皆失正,阴爻乘凌阳刚之上,可谓阴盛阳衰。从当时季节气候来看,时值春初木神旺盛之时,却"沈雨跨年",为废水之气侵凌,阳气虽在上升却未能散布播扬,而阴气仍然积结厚重。在卦象和气象相互印证的基础上,郭璞进而附会人事。贞卦解 震上坎下,郭璞据虞氏逸象,以坎为法象。法即法律,乃政府实施刑罚的依据。解卦变坎加离,即为悔卦既济 。既济卦坎上离下,坎为水,离为火、为明。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水在火上,水火不相容,故曰"厥象不烛"即卦象不明。推之人事,则表现为刑狱殷繁,执法不明。郭璞又利用去年(即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这一异常天象以证之。太白,即金星,一名启明星。金为五行之一,故太白又称"金行之星"。月属坎,阴府法象也。[28]郭璞以为,太白蚀月,这是上天对东晋王朝谴责的表示。故太白金行之星犯月,即谓东晋王朝刑罚失中,自毁其法。郭璞正是凭藉所占卦的卦象(包括其象征物、象征意义)和异常的天象,联想发挥,巧妙地批评东晋王朝的弊政,这种手段无疑是高明的。同时,郭璞还把《周易》的卦辞作为治疗上述"痼疾"的良方妙药,献给东晋王朝,更显示出其政治上的成熟与老到。他在是疏中说:

案解卦繇云:"君子以赦过宥罪。"既济云:"思患而豫防之。"臣愚以为宜发哀矜之诏,引在予之责,荡除瑕畔,赞阳布惠,使幽毙之人,应苍生以悦育,否滞之气,随谷风而纾散。此亦寄时事以制用,藉开塞而曲成者也。[29]

不久,发生了"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潜昧,而色都赤,中有异物,大如鸡子,又有青黑之气,共相薄击,良久方解"[30]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太阳黑子的现象,郭璞以为这正是自己所占解之既济的"应验",故他再次因天变上疏,请求晋元帝减省刑罚。他说:

陛下宜恭承灵谴,敬天这怒,施沛然之恩,谐玄同之化,上所以允塞天意,下所以弥息群谤。[31]

由于郭璞在易学、术数界素享盛名,故其占卜的结果和批评建议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同。慑于社会舆论,晋元帝不得不作出姿态:是年(即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夏四月辛亥,帝亲览庶狱"。[32]但这无济于事。翌年,郭璞趁晋元帝"皇孙生"之机,再度上疏,藉以谈阴阳五行,用"天意""天心"来劝说皇帝布泽肆赦,减损刑罚,整顿法纪。他说:

臣去春启事,以囹圄充斥,阴阳不和,推之卦理,宜因郊祀作赦,以荡涤瑕秽。------顷者以来,役赋转重,狱犴日结,百姓困扰,甘乱者多,小人愚?,共相扇惑。------

今皇孙载育,天固灵基,黔首??,实望惠润。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陛下上承天意,下顺物情,可因皇孙之庆大赦天下。然后明罚敕法,以肃理官,克厌天心,慰塞人事,兆庶幸甚,祯祥必臻矣。[33]

这里,"岁涉午位",谓是年的干支为壬午,午为火,晋朝属全德,火克金,故去"金家所忌"。为了避凶趋利,郭璞因而建议晋元帝崇恩施惠,肆赦改年,以消火气,逐灾祆,致祯祥。

尽管郭璞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呼吁,却始终没有引起元晋帝的重视,东晋王朝的各种弊政依故。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里,文人学士企图凭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郭璞运用其精湛的易占术、阴阳灾变说去干预政治,实现匡时济世的夙愿,是根本行不通的。"可怜无补费精神",正道出了封建社会广大知识分子从政失败后的尴尬和无奈。转贴于 注释:

[3]郭璞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贡献,主要有:一、为《尔雅》作注,此书已成了儒家《十三经注疏》之一种;二、撰《毛诗拾遗》;三、撰《夏小正注》;四、以《周易》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卜筮经验,作《周易洞林》、《周易新林》。对道家学说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为道家典籍《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二、在其诗赋疏表及各种注本中,对道家理论予以阐发,扩大了道家学说在社会上的流传和影响。尤值得一提的是,郭璞以死来劝谏王敦的叛逆,更是实践儒?quot;杀身成仁"的壮举。

[4]《晋书》第一九一0页。

[5]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一百二十,第二一四八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6]郭璞《游仙诗》其一全文:"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去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7]《晋书》第一八九九页。

[1]虎,《晋书》作武,盖唐人避讳改。

[2]《晋书》第一九00页。

[3]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三0,本文阐析遁之蛊卦所引仲氏解语皆见是书卷三。

[4]《易洞林》(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作"六枚"。

[5]《晋书》第一九0一页。

[6]《礼记正义》卷三十八第三百十页,《十三经注疏》第一五三八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7]《易洞林》卷下。

[8]《易洞林》卷下载:"------得铜铎六枚,言六者,用坎数也。"尚秉和《焦氏易诂》卷十一引郭璞《易洞林》云:"坎数六,木数三是也。"尚氏认为,坎的卦数、五行数皆为六。

[9]见尚秉和《焦氏易诂》卷十一,民国二十三年刊本,下同。

[10]金木之交,这里指铜锅架在木柴上面。

[11]水火之际,这里指井水置于柴火之上。

[12]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三。

[13]《晋书》第一九0一页。

[14]、[15]、[16]、[17]、[18]见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二。

[19]《易洞林》卷一。

[20]《晋书》第一九0一页。

[21]尚秉和《焦氏易诂》卷九。旧说以剥卦 "五阴骈头相次,似贯鱼也"来释其六五爻辞。十一。

[22] 尚秉和《焦氏易诂》卷十一。

[23] 《易洞林》卷上。

[24]有人主为,魏晋时已改变了用金钱占卦的传统做法,而是将卦象和释卦的诗句都刻在卦签之上,术者依据求卜者抽得的筮来占卜吉凶,而郭璞正是此法的最早运用者。见卫绍生《中国古代占卜术》第47-4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一。

[26]《易洞林》卷上。

[27]《晋书》第一九0一至第一九0二页。

[28]《晋书》第三七四页。

[29]《晋书》第一九0二至第一九0三页。

[30] [31]《晋书》第一九0四页。

易经卦象范文4

关键词:《周易》、象数、结构、单元、载体

《周易》思想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和主要构成是其取象运数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直接与筮卜有关,并且成为后世象数易学的发端。

卜筮,分别指龟卜和筮占两种占卜的方式。卜筮在古代的占卜体系中,不同于其它的方式如天文占、式占、形法等,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卜筮"来源于用动物之灵或植物之灵作媒介物去沟通神人的原始崇拜习俗" ,其起源均相当古老,仅以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商周时期,卜筮已经是"决嫌疑,定犹与(豫)" 的主要占卜形式,其思想基础在于认为"龟之言久也,十(千)岁而灵,比(此禽兽而知吉凶也。蓍之为言蓍(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俦)知吉凶者也,圣人以间鬼神焉" ,是万物有灵论的表现。古代占卜中,蓍、龟、或筮、卜常常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它们是"象""数"互补的两种占卜形式,在实际占卜中,二者也常被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关于筮法的起源,古代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始终莫衷一是。近几年的考古成果使得对这个的探讨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现在人们已将商周时期甲骨、铜器、陶器、石器等出土文物上的一种数字符号确认为早期的卦画,并把它们破译成功,从而证明,至少在商代,筮法就已存在。从现有发现看,商周时期的卦画一般是用数字以竖写形式表明,所用数字包括十进制数位中的一、五、六、七、八、九六个数字,省去了二、三、四(因卦画竖写,难以辩认),不包括十(属于下一进位的"一"),并且既有作三爻者,也有作六爻者,与《周易》用阴阳二爻表示六、七、八、九这四数中的九、六不同。早期卦画用数较多,说明其用蓍之数和揲蓍之法与《易传.系辞上》所述不尽相同" 。另外,占筮的另外两个系统,即所谓的《连山》、《归藏》,从现存资料来看,其筮法也与《周易》筮法有一定的差别,所谓"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 ,《连山》、《归藏》占"彖"不占"变","彖"为筮数七、八,"变"乃筮数九、六,"《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 。有鉴于此,可以做如下的推断:

(1)古代的筮占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数占,它是以一定数量的蓍草作算筹,按特殊的方式排列(揲蓍),将所得余数易为卦爻(布卦),以此来占断吉凶。"从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占卜比骨卜出现要晚,而与龟卜约略同时,都是从商代就已存在,肯定是在《周易》产生之前" 。

(2)早期筮法的蓍数和分数程序应与后世有不少差异。

(3)在易卦发展过程中,数字符号出现在前,抽象的阴阳卦画则远在其后。至于龟卜与筮占的关系,向来有"筮短龟长" ,"大事则卜,小事则筮" ,"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等说法,究其原因,在于"易之数繁,其兴较晚,大抵殷以前但有卜,殷周之际易始兴,至周而始盛行。……易之数精,手续简,龟之象显,手续繁,故筮卒代卜而起,当易筮之始兴也,人皆习于龟卜,重龟而轻筮,故有筮短龟长,大事卜小事筮之说,其后卜筮并重,终则卜废而筮行矣" 。因此,可以认为从龟卜向筮占的转变,是一个合乎和人类认识水平发展的合理过程。钻龟取象,其裂痕乃是自然成文,而卦象是通过手数蓍草之数,按规定的变易法则推衍而成,前者出于自然,后者靠人为的推算。再者龟象形成后,便不可改易,卜者即其纹理,便可断其吉凶;而卦象形成后,还要经过对卦象的种种,甚至于逻辑上的推衍,方能寻出吉凶的判断,这同观察龟兆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思想性。这表明,"占筮这一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卜问吉凶的人为的因素增加了。" 。王夫之有论龟卜和筮占之别云:"大衍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二,挂一,归奇,过揲,审七八九六之变,以求有乎理,人谋也;分而为二,多寡成于无心,不测之神,鬼谋也","若龟之见兆,但有鬼谋,而无人谋" 。王夫之此论,切中龟卜、筮占的根本之别,由于筮法重视对数的推算和对卦象的分析,重视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后来从《周易》中终于导出深邃的哲学体系,原因正在于此。

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易经》所体现的是一个"前哲学化"的阶段,在语言的体系上也还是对客观现象的某种形式的描述和模拟,尚没有完整地形成一个在语言上解析客观世界的思辩结构。就《易经》的文本而言,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包括卦形、卦名、卦辞、爻辞四个部分,其中卦形(或曰卦符)是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而由卦名、卦辞和爻辞组成的文字系统则是在上文中所述及的筮占的综合记录。

对通行本《易经》的卦文辞进行条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就文本而言,所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比拟人事的变化,如:

"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大过.九五》)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渐.九五》)

一类是专涉生活,明示人事的得失,此类辞句最多,如: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屯.六四》)

"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剥.上九》)

"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复.上六》)

一类是单纯的占断之辞,即判断吉凶的辞名,如:

"元亨,利贞。"(《乾》)

"元亨,利牝马之贞。"(《坤》)

这些卦爻辞中显然透露出了占筮者所处年代的社会生活的一些风貌,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许多侧面。首先,作出占筮,与原始的宗教观相联系。这种宗教相信外在自然的上天有着广义的人格和强大的、可以支配万物的能力,它可以推动宇宙的运转,并促进万物化育遵循一定的、广义的秩序,即"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社会有社会之道,万物有万物之道,这些道均与天道(或曰"易")同构,并可以进行同构的体验转移,因而上天与万物、天道与万物之道之间存在着互通的"信使"-即体天地之灵的蓍草。因此,虽然人事不可以左右天道,却可以通过祭祀、祈祷、卜问等方式体验和领悟天道,天道与人道具有一致性。这种宗教观归根截底是一种有神论的世界观。《易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占卜的态度中体现了先民企图摆脱逆境生活的忧患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这些思想对后来易学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周易》之所以被认为是关于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被认为是关于事物发展变易法则的学问、被认为是关于人生修养的学问,都是由这些思想推衍出来的。

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象"有二重含义:(1)指现象、形象,是有形可见的具体器象,所谓"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易传.系辞上》);(2)指象征、法象,即《易经》用卦爻等符号象征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易传.系辞》论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王夫之进一步论曰:"天下有象,而圣人有《易》,故神物兴而民用前矣。"

易象在《易经》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至《左传.昭公二年》中韩宣子将《易经》迳称为《易象》。易象在《易经》中有着不同的层次区别:

(1)阴阳二画之象卦符(卦形)是由阴(──)、阳(──)两种符号组合而成的,这两种符号喻示着大自然万事万物矛盾对立的情状,也是万事万物最根本的两种抽象要素。这两种符号在易学体系中又被称为"爻","爻也者,效天下动者也"(《易传.系辞下》,爻的本质特征在"效"和"动",是促使事物运动变化最基本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

(2)八卦之象阴爻和阳爻经过不同的组合,三迭而成八种三画的卦形,"卦"也在此有了明确的意义。《说文解字》释曰:"卦,所以筮也,从卜,圭声"。《周易正义》引《易纬.乾坤凿度》云:"卦者,卦也。言悬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显然,卦在《易经》中是占筮的基本符号系统。八卦以阴阳二爻的不同组合形式象征着世界万物的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其中"乾"()三阳爻相迭,象征阳气上升为"天";"坤"()三阴爻相迭,象征阴气下凝为"地";"震"()两阴爻迭于一阳爻之上,象征上两阴下降,下一阳上升,阴阳冲突,爆发为"雷";"巽"()两阳爻迭于一阴爻之上,象征两阳升腾于一阴之上,犹"风"行地上;"坎"()一阳爻置于两阴爻之间,象征上下之阴蓄中一阳,犹如"水"以阴为表,内中蕴藏阳质;"离"()一阴爻置于两阳爻之间,象征上下之阳蓄中一阴,犹如"火"以阳为表,内中蕴含阴质;"艮"()一阴爻迭于两阴爻之上,象征上为阳、下蓄阴,如"山"以坚石为表,下含丰厚的湿土;"兑"()一阴爻迭于两阳爻之上,象征上为阴形,阳蓄其中,如"泽"外表为阴湿之所,下层却含有丰富阳气。

易经卦象范文5

关键词:映射;类比;象形;会意;类;推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254-01

成书于周文王的《周易》是占筮活动中理性思维的直接结果,是古代先人对事物情况反映经验的浓缩,是远古人类文化沉积的结晶。以初始阴阳爻画建立起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类推系统,成为后人断疑解难时进行类比思维的参照标准。由于兼具符号性与工具性从而使《周易》承载有逻辑的意义,然而该逻辑系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认识事物的演绎系统而是一个关于问题解决的类比系统。因此其中的“类”与“推”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卦是一个符号系统,各卦始于两个爻画(两仪),两个爻画自反或相互两两相组成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象再与两仪分别相组成六十四个重(复)卦(卦名略)。这一系列符号(组)不是空虚无意而可任意设定代入或赋意象征的。它们整体上表征着先人对事物情况归类的认识(二、四、八、六十四),每一卦又蕴涵着具有范畴意义的义理。我们把已寓含一定意义的符号卦叫卦象(体)。为了阐释卦象,《周易》中还包括有起例证解说作用的卦辞和爻辞。卦象、卦辞和爻辞组书成《周易》,是筮者综合考虑社会历史文化、经验等因素的结果。其中卦象是核心,是类推的根本基础。每一卦象都映射着一类事物(关系)。根据卦象对事物映射的特点,本文将《周易》中对事物情况或关系研究的归类结果分为不同层次的三大类:阴阳类,象形类比类,会意类比类。

阴阳类:是以阴爻与阳爻映射世间具有阴、阳两类属性的事物的类。数字卦由繁到简渐定于一和八或六两数,卦体之数代表了奇偶性;当两数字符号演化为爻画时,原来与之对应的奇偶性也再度发散,抽象概括为阴阳两类事物。爻画与阴阳两类物的对应本是规定,然而我认为这种规定是服从了象形、会意原则的,使阴类对双画爻,阳类对单画爻。经过符号演变,象形、会意、类比思维方式的应用便产生了《周易》系统中初始的形、意结合体――阴爻与阳爻。它们是《周易》系统中最高层次的类,蕴藏着万象之机。基本卦画映射赋意既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选择,又是象形、会意、类比思维的结果。因此爻象不是什么古奥之玄,它们犹如《易》中流动的概念,阴阳物类与思维方式便是其内涵。爻象的有限与类比的无限形成的张力,决定了阴阳爻象的“定义域”。

象形类比类:由于“形似”“性近”,映射八类事物情况而成的八卦之类。它们包括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三爻一组八经卦的符号形状与上面八类事物的独体古象形字的形状有相似性的特征,该“形似”特征形成了称为共相的认识图式,使八卦符号与八种事物相映射。同时八种具体事物的属性也随附到了经卦上。这样人们不仅依据物形字形,而且还可依据物性或其他方面,进行层叠类比衍附,从而使八经卦分别映射多种事物情况,而蕴涵多种物象。原来八卦符号对应的具体事物情况也就超出了其本义而上升为“类”的范畴。具有了象征引伸义。由于八卦成类在思维层面上都应用了象形、类比的基本方法,所以通称它们为象形类比类。八卦成类是对事物深入认识的标志。类名下应循实是正确归类的保证。

会意类比类:以会意、类比方式映射事物情况间关系而成的类,共有64个子类。重卦卦体可分成上下两个经卦,取其意象整合后体会其新义,叫做复卦的本义。以该新义为源,类比相似的事物情况,从而产生了引伸义。这样复卦就寓含多重意义,映射多种事物间关系,复卦也就有了类的属性。复卦之类是以经卦之类为基础的。由于象形基础上的会意,复卦之象就兼有象形类比、会意类比带来的整体优势。这实际上是由于整体原理造成的,即整体的功能是各部分功能与各部分产生的联系的功能之和。因此会意类比类的复卦系统是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反映。

《周易》系统中的类是依据卦符对事物情况或其关系的映射方式划分的。象形-象形类比-会意-会意类比这种映射方式的层递蕴涵,使得卦符以“形”为基“赋象聚意”,层层叠起形成了“一”映“多”的对应关系。其中“象”与“意”是建立系统时,依据某些方面的共性所获得的信息。它们是演《易》的核心,主、客体联系的中介。《周易》中的“类”是形式和意象的统一体。如《系辞》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谓形式性的爻画在其一诞生那一刻起就被赋有了“意”“象”。所以《易》中的类不可被形式化。鉴于此,本文将《周易》中的类统称为“意象类”这是《周易》类的本质名称。

用《周易》解难释疑时,关键是从具体事物情况中“取象”。姑且论其“用”中之“推”,则其法有:可以占卦取象,然后将所取之象归入系统中相应者,再依《易》中之象或卦爻辞类比演赋;若取卦时生“之卦”,亦如上法汇通整合;也可以观察分析,取象后入《易》,再依《易》中之“象”或辞进行类推比附,交合析取可信度有所提高。

本文认为在运用《周易》时要尽量“全息取象;以象尽意”。这样《周易》在决疑解难时会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波兰]卢卡西维茨著,李真,李先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2]温公颐,崔清田.中国逻辑史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易经卦象范文6

关键词:周易八卦;骰子预测;二进制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200-02

The Achievement on Computer Based on ZhouYi Sieve Forecast Diagrams

WANG Ri-hong,WU Pei-long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Abstract: ZhouYi has been the lead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 years,it is rich in content and vast in range. It can forecast many kinds of information includeing natural world,social and human beings by applying Eight Diagrams. After going through a long time for its evolution, the method it used to forecast information has generated several kinds, the Sieve Algorithm of ZhouYi is the basest method among them. The article aimed at puting the Sieve Algorithm of ZhouYi into computer's using and predicting the simple information,conducting the result b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ouYi and Binary raised by Leibniz.

Key words:ZhouYi Eight Diagrams;Sieve forecast;Binary

1703年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兹首次发现二进制,后来从传教士白晋信中获得有关《易经》和伏羲八卦的资料,从而正式发表关于二进制的论文。题目是“二进制位计算的阐述”,附题是“关于只用0与1兼用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莱布尼兹意料不到他发现的二进制会在中国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1]。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这段话所指的,就是《易经》利用阴阳创造万物的基本思想与过程。现代计算机所应用的,正是宇宙创造万物的阴阳原理。在《周易》“系辞上传”中也记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5]”。可以这样解读:“宇宙混沌之初,产生阴阳二气,进而出现春夏秋冬四时,产生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这里阳爻和阴爻合称两仪,每次取两爻共22=4种不同组合为之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每次取三爻共23=8种不同组合为之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最后八卦俩俩组合成26=64种不同卦象[6]。从用组合的阴阳爻符号来表达特定信息的角度来看,其中贯穿着二进制编码的思想。如图2所示,二叉树与八卦的生成,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规则,也很好地体现了二进制与八卦的关系。

古人把阴阳消长中量的变化可转化为质的变化,作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最根本的法则之一[7]。根据阴阳互变的特点,当一种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即阴变阳(“--”变“一”)和阳变阴(“一”变“--”)。事物发生质的变化在卦象中就体现在爻的变化上,变化后的爻就是“变爻”。而在计算机二进制中就是0与1的相互转变。所以,在各种周易预测算法,总是要看一看是否有变爻的出现。

1 五行与八卦

古人规定八卦的五行属性为:乾(金),兑(金),离(火),震(木),巽(木),坎(水),艮(土),坤(土)。

五行关系如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六十四原卦象,是由八卦两两重叠组成,所以形成上卦下卦这样形式的重卦[8]。而上卦为客,下卦为主。最终会出现三种情况如下:

1)吉(好):客生主;主生客。

2)凶(坏):客克主;主生客。

3)一般(可好可坏):主客相同。

2 骰子算法

我国至今注解的《周易》的书,有三千多种,论述八卦信息预测方法的书籍不计其数。它为我国用八卦预测信息的发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周易》中的阴阳八卦符号和六十四卦象、爻象,不仅是宇宙间万物万事的密码标志,而且是一个储存量非常大的信息库。可以说,是一部既简单又无形的万能预测器。周易预测方法以《易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建立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 变化的模型, 进行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9]。八卦的运算方法有很多种,现在最常用的应该是扔硬币或者扔骰子的方法。

我们需要一个六面骰子,投掷在干净平整的面上,观察骰子上面的数字。前六次投掷,若为奇数(1、3、5)用“1”表示;若为偶数(2、4、6)用“0”表示。“1”代表阳爻(一),“0”代表阴爻(--)。这样重复六次,由下往上纪录阳爻与阴爻,组成一个原卦象。所以此组成的原卦象为山水蒙(),二进制编码为010001,十进制为17。然后在《周易》中找到相应的卦辞解释。如果用于对失物的预测,《周易》中的卦辞为:“遍寻不获,似乎在大门下陷之处遗失,忘记带走,可试问人” [10]。

投掷并纪录完六次以后,还要最后再投掷一次,不过这次不同,不是纪录阴阳爻,而是要找出变爻。若骰子数为3,那我们就得将倒数第三爻“阴阳变”,即由阴变阳或由阳变阴。以第七次得骰子数3为例,将上面的原卦象变化得到变卦象。

最后得到的变卦象为山风蛊(),也得到二进制为011001。这里将用到八卦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而不是根据《周易》中卦辞的解释。例如此变卦山风蛊,上卦客为艮(),下卦主为巽();艮属性为土,巽属性为木;木克土,主克客,为吉。

3 结束语

《周易》虽说是一部占筮的书,但也是一本科学的书。在文化昌明的今天,我们不必再去探寻其神秘的卦算之机,但这并不影响其科学价值,从多角度对《周易》进行研究。正如研究周易中二进位制思想和骰子预测算法,虽然不完善,但为我们研究周易提供新思路。如果可以运用多种算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其预测的功能,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预测自然和未来,进而服务于社会。《周易》中可能还蕴藏着很多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等待我们去研究。因此, 在计算机上实现《周易》预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伟华. 周易与预测学[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 28-59.

[2] 徐道一. 周易・科学・21世纪――实例和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1):1-3.

[3] 李申. 从“二进制”看《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J].中国图书评论,2005(4):2.

[4] 李存山.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J].中国文化研究,2000(3):1-2.

[5] 赵中国. 对“先天图与二进制关系”之争的考察与辨析[J].周易研究. 2008(1):1-2.

[6] 李云龙. 二进制计数法及其应用[J].时代数学学习(七年级), 2003(Z1):2.

[7] 孟华. 周易阴阳符号与二进制算术符号比较[J].周易研究. 2000(2):1-3.

[8] 吴俊平. 《周易》四象符号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5) :1-2.

上一篇端午节手抄报

下一篇新年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