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生范例6篇

易经与人生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面对WTO。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04):118-136.

[2]李红,邹月媚,彭慧丽.国际文化经济学: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浙江学刊,2013,10(03):167-176.

易经与人生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28-02

[作者简介]李艳(1979-),黑龙江省密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三合一、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黑龙江大学“卓越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施。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G2013010067);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YJS_2013004);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12年货物贸易总额达38667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落后美国150亿美元。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研究型人才;熟悉国际贸易实务,了解WTO规则,精通外语的应用型人才;熟悉海关、银行、物流、检验检疫流程,能够熟练地进行国际贸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型合一的国际贸易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三型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工具、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为进一步培养打好基础。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或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中担任经济分析和项目规划等工作,可以从事各类外企和跨国公司的决策参谋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承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博士)等工作,还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的目标。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熟悉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实务操作和相关法律,了解主要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掌握应用WTO规则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力,有较高的营销、人际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了解进出口的具体事务,能够熟练、准确地填制进出口所需的单据。适应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和行业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人才。此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报关员”、“单证员”等技能的培养。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研究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学习了大量的难度较高的经济理论,例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但不适于实践操作。“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贸易惯例。但又疏于对高深国际经贸理论的研究,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搞科学研究时,又受到高级经济理论的限制。“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只擅长于具体的贸易操作,熟悉报关单据的填写,运输手续的办理,却缺乏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从事政府经济咨询、决策工作、科研院所科学研究、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国际结算、外贸、物流等工作。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同,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应用,有的侧重技能。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的设定上应该将“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在一起,既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应选择以理论研究、经贸实务或操作为主的课程序列。

二、“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应该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介绍国际贸易前沿、热点问题时,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撰写论文或成立科研项目,授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就会使学生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适应外贸一线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在岗实习两种培养途径。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配以相关的软件,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仿真软件、单证和报关软件等。同时充分寻找校外资源,主动与外贸企业、物流公司、银行、保险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培养适应国际贸易一线工作的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

3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合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直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但是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保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借助基础课的培养。从事任何工作,首先都要具备工作所需的职业道德,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公共基础课的传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加大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易经与人生范文3

关键词:易经;生态文明;生态维度;当代价值;生态经济;生态预警;生态危机;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2;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102-04

易经做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文明的基石,内容极其丰富。从生态经济视角,先贤们早在几千年前就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加深邃的思想,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融成生态经济巨系统,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以悲悯的情怀给后人指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路径。易经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适宜指导中国生态实践。因此,在生态危机不断深化,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易经的生态维度,发掘其生态文明思想,对夯实现代生态经济学国学基础,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易经的生态经济维度

易经是以卦爻符号为核心,附之以少量文字构成的符号文字系统。易经生态思想,是中国先贤在长期的生态经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运用八经卦,易经阐述了生态经济系统生成原因、构成、运行机理等,有着明晰的生态经济维度。

(一)易经生态文明思想来自于实践

易经由八经卦+六十四重卦+十翼构成。史书记载,八经卦是由七千多年前的伏羲氏首创。至殷商时期,周文王在此基础上推演了六十四卦,附之以卦辞。周文王之子周公旦把六十四卦配上了爻辞。春秋时期,孔子为易卦做十翼①,并将易经做为六经之首,在学校(私塾)加以传播。

可以推断,易经是以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等先贤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②其生态经济思想来源于古人长期的生态经济实践。

伏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时代,恰处原始未开化时期,为了生存,伏羲氏带领民众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原始渔业,如系辞传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③。原始农业经济对生态自然的依存度极高,生态环境的微小变化,如昼夜、冷暖、四季气候的更替、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百姓福利。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认识生态自然,努力掌握“天”“地”变化规律,将天道、地道乃至人道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首部生态经济典籍——先天八卦,或八经卦。如“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④可见,易经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生态经济实践。

八卦形成后,通过后来者的补充完善,遂形成书卷,即现在我们看到的符号+文字构成的易经。易经来源于生态经济实践,古人有用以指导生态经济实践。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圣人发明文字,易经成为明晰天文地理、了解生态系统变化的书籍,政府用于管理经济、振兴经济,百姓用于家庭经济建设。

(二)用“一”与“二”表述生态经济系统形成的机理

伏羲氏作为百姓的统领,要想福音众人,必先明了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面对日月星辰、江河山水、鱼鸟猛兽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最终得到一个简洁而寓意深刻的答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八字真言包含着破解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秘籍的两个关键数字:“一”与“二”。“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宇宙,只不过是未开化之前的宇宙。此时的宇宙,犹如开天神话中所说的混沌一团。然而,太极的“一”不是简单的一,内在包含着“二”个具有生机活力的潜在要素:“阴”与“阳”。阴阳在混沌状态下彼此缠绕,阴阳交合使宇宙太极的“一”爆炸了,阴与阳分化出来,轻者上升成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形成了太极生两仪,天、地相隔的景象。两仪就是阴与阳,就是天与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地二气分化出来以后,频繁交融就出现了两仪生四象景象,即生出老阳,少阴,少阳,老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持续的雌雄交接,阴阳相感,生物界动植物繁衍发展生生不息。“四象生八卦”四象交合化生出宇宙生态大系统的万事万物,即 、 、 、 、 、 、 、 。

(三)用天、地、人概括生态经济系统的圈层结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伏羲氏“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仰头研究宇宙天体的太阳系、银河系日月星辰运动轨迹,总结天体运行规律;低头观察岩石圈、水圈与生物圈中地貌、山川水土分布,鸟兽鱼蟹等动物的习性,总结大地运行法则;近距离研究人际圈中人的特点、研究家庭关系、生产关系,远距离探测自然生态中可用的资源。将现代文明称谓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人际圈中的万事万物,凝练概括成天、地、人,运行规律用天道、地道、人道表述。天,天道,包括宇宙天体中的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风、雨、汽、冷、暖物象及其变化规律;地,地道,是岩石圈中山峦矿脉、耕地等,生物圈中林木、植物、马牛羊猪狗鸡鱼鳖虾蟹等,水圈中的地上水、地下水、山川湖泊物象及其变化规律;人,人道,是人圈中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子女,君臣,商贾等要素及其生产关系变化规律。易经用天地人概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与人际圈物质及变化,是一种高度的凝练(见图1)。

(四)用八经卦概括生态要素

伏羲氏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与人际圈的生态大系统中的八类主要自然物质、自然现象、人的生态要素以及内涵自然力与生产力⑤,用符号 (乾)、

(坤)、 (震)、 (坎)、 (艮)、 (巽)、 (离)、 (兑)表示出来,并归入天、地、人的框架之中。卦传记述:乾为天、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牛、为腹等;震为雷、为龙、为长子、为萑苇;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鸡等;坎为水、为次子、为沟渎、为豕等;离为火、为电、为中女、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为科上槁等;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狗、为少男、为木多节等;兑为泽、为少女、为羊等(如表1所示)。

(五)用吉凶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

生态经济系统状况如何,怎样评价,古人用吉凶、悔吝、忧虞、刚柔等字样,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告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和谐与否、丰收还是歉收,是天灾还是人祸。如“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先祖创造卦象用以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附上卦辞以告知吉凶的趋向。那么吉凶是什么意思?“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吉凶”,是成功或失败的现象。“悔吝”,是表示有忧虑顾虑的现象。“变化”,是前进或后退的现象。“刚柔”,即是昼夜,夜尽昼来,昼尽夜来的现象。六爻的动态,就是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有曰“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二、易经的生态理论框架

易经是一个由七柱构成的鼎型生态文明思想结构。鼎盖是易经生态经济维度,上文已经述及。七柱是由六十四重卦按不同模块分布构成的,顺次包括生态经济周期篇、愿景篇、规律篇、预警篇、资源篇、危机篇与对策篇,如图2所示。

(一)生态经济周期篇

中国先贤早就意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效应的外溢、资源环境约束,经济系统必将经历创建、成长、繁荣、衰落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于是先贤用易经十二重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说明生态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乾卦告示,“天”有巨大的创生力,是生态经济系统之父;坤卦阐释“地”的孕育力、承载力,是生态经济系统之母;天、地交合创生出生态经济系统,从而生态经济系统经历了屯卦的婴儿期、蒙卦的幼儿期、需卦的少儿期、讼卦的少年期、师卦的青春期、比卦青年期、小畜卦的中年期、履卦的壮年期、泰卦的成熟期、否卦的暮年期。说明每一生态经济阶段将迎接的机遇与挑战。

(二)生态经济愿景篇

那么培育、促进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应实现的美好愿景是怎样的?易经用咸卦、丰卦、恒卦、益卦、贲卦、随卦、升卦勾画了通过遵循天道、地道与人道,得到生态系统的庇佑,生态经济系统可能实现的天、地、人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中咸卦代表生态经济和愿景,丰卦表示物阜民丰的丰收愿景,恒卦代表经济社会恒久发展愿景,益卦表达的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性互动愿景,贲卦属于生态景观愿景,随卦是代际公平愿景,升卦是生态经济福利持续增加愿景。

(三)生态经济规律篇

要实现生态经济美好蓝图与愿景,就要认知生态经济规律,进而顺应生态规律办事。易经用谦卦、夬卦、既济卦、涣卦、未济卦、大壮卦、渐卦、睽卦揭示了生态经济的主要规律。其中,渐卦是渐进式的演化规律,既济卦揭示了生态平衡规律,未济卦说明的是生态位错位规律,大壮卦显示了盛极必衰规律,谦卦表达的是自然力递减规律,夬卦则揭示了自然力报复规律,涣卦揭示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称熵定律;睽卦则是生态对立统一规律。

(四)生态经济资源篇

在遵循生态经济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增加财富,提高福利水平,需要在经济系统入口端输入生态资源或生态要素。那么,有哪些生态要素?我们的祖先告知天、地之中可用的资源有巽卦、兑卦、中孚卦、井卦、离卦、明夷卦、大有卦、萃卦、晋卦。其中,巽卦代表森林资源、兑卦代表湿地资源、中孚卦指向海洋资源、大有卦属于太空资源、离卦是火力资源、明夷卦是矿产资源、井卦是地下水资源、萃卦是人工生态资源,晋卦是生物多样性资源。

(五)生态经济预警篇

生态资源不是可以肆意使用的,经济系统也不是可以无度发展的。古人用观卦、颐卦、归妹卦、小过卦、大过卦、无妄卦,阐释了生态经济预警思想。颐卦代表绿灯,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区,反映粮食安全问题;小过卦代表黄灯预警,资源利用超过生态承载的量变点;大过卦代表橘灯预警,暗示人类的行为已触犯自然力递减规律,若不加调整,就会超越自然力承载限度;归妹卦代表红灯预警,生态系统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到了质变临界点;而无妄卦则代表黑灯预警,表示生态承载力全面崩溃,人类已无力回天。

(六)生态经济危机篇

古人用生态预警卦说明超载利用生态招致生态经济危机,同时告知生态系统也有一些非人为的自然灾害。易经用震卦说明地震灾害,用艮卦说明山体滑坡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坎卦代表水灾,姤卦代表生物灾害,剥卦代表大气圈的臭氧空洞,损卦代表大气圈的空气污染,噬嗑卦代表生物圈法治生态的缺失,困卦代表资源短期危机,蛊卦显示人圈的生态赤字,蹇卦则显示了资源枯竭招致的经济社会超长波危机。

(七)生态经济对策篇

先贤所在的农业经济初期,生态危机通常属于自然灾害。先贤预测,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膨胀,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危机必将爆发。应对危机,避免危机,应采取必要的对策。易经用解卦、家人卦、临卦、节卦、鼎卦、旅卦、同人卦、革卦、大畜卦、复卦、遁卦、豫卦针对生态经济问题,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如针对人与生态的矛盾,易经用解卦告知后人要制定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家人卦告示后人,当代人要做个好家长,生态修复后传递给后代;临卦说的是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战略;节卦讲的是节约使用资源,与当前的循环经济政策相吻合;鼎卦是绿色产业支持政策,旅卦强调绿色出行政策;复卦告示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同人卦提示后人对待公共环境问题,要促进国际合作实施联合治理;遁卦讲的是减灾防灾经济;革卦告示要革除旧体制,进行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豫卦的意思是资源防御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三、易经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在中国的工业化遭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易经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

易经的古朴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当代人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其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走出生态蒙昧。易经用蒙卦告示后人,生态上的无知即为愚蒙,愚蒙不利于生态保护,不利于经济建设。易经的生态启蒙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当代生态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走出现代生态愚蒙。其二,遵循天道、地道的思想。“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经蕴涵着深刻的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宇宙观。她运用卦象,阐述了生态经济运行规律,即天道、地道。易经的尊天道、地道思想,有利于宏观经济管理层、微观经济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指引,将经济行为约束在生态承载维度内,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恒久发展。其三,天人合一思想。⑥易经利用乾卦、坤卦阐释人来自于生态自然,并依赖生态自然生存的道理,利用家人卦、解卦等告知后人,对待自然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自然的解放。天人合一思想,极具现代意义。其四,阴阳和谐思想。⑦《系词》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生态经济系统产生的根源,是最大的规律,也是生态平衡的条件。阴阳平衡思想,对于实施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污染的治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易经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价值

其一,正本清源,发掘易经的生态经济学术价值。古往今来,下至普通百姓,中至官宦商贾,上至高官领袖,几乎90%的人都把易经当成占卜之书。这不奇怪,因为,易经是以卦的方式面世的,如古八卦图、六十四卦等,以至于南宋大学者朱熹,也将《易经》定义为“易乃卜筮之书”。实际上,易经是以卦的方式直接阐释生态经济思想的珍贵典籍,后人在运用其生态经济道理解释生活琐事、预测未来的过程中,遗忘了易经的本义及其本来面貌,从而降低了易经的学术价值。正本清源,恢复易经的原生态面目,有利于发挥易经的学术价值。其二,确立易经的生态经济学术地位,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众所周知,生态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至今仅有40年历史。而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祖先在易经中就构筑了朴素的逻辑性极强的生态经济思想框架。其天人合一、持久发展等的生态经济思想与现代生态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奇的一致;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易经六十四重卦中多数卦的卦名及内涵竟与现代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及政策惊人的吻合,如节卦与当代的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意思一致;革卦是变革旧有规则建立新体制的意思,这与当今倡导的为了绿色发展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如出一辙。此外,易经还有超越现代生态经济理论的观点及主张,如生态经济周期波动思想等。学术自信是民族成熟的表现,是大国崛起的文化条件。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现代生态经济学渊源于国学易经,或者说,易经生态思想早于现代生态文明七千多年之久。其三,为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献表明,易学界、生态经济学界缺乏对易经生态经济思想的挖掘,更未开创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史的系统研究。国学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的缺失,使现代生态经济学缺乏中国国学渊源,并成为国外的专学。如上所述,易经有着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有着缜密的逻辑框架,是中华生态文明的源头,先秦诸子百家的生态经济思想主要渊源于易经。因而,对易经生态经济思想的挖掘有利于推动中国生态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三)易经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中国天文学家田和禄等人指出,八卦描述了宇宙学理与天文事实⑧;易学家秦贵森先生指出,易经是揭示太阳系、地球形成的典籍⑨。我们认为,易经是生态经济大百科全书,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其一,易经生态经济思想易于被国人接受。现代经济实践表明,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具有国情特色的生态补偿政策,需要有适宜于中国实践、易于被经济主体接受的生态经济思想与理论体系。生搬硬套西方生态经济理论,将之全盘端来容易造成“水土不服”。而易经生态经济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思想,敬天尊地的行为规范,以及规避、化解生态经济危机应采取的对策等,具有亲和力强、本土化明显的特征。易经生态经济核心思想,早已变成华夏文化的基因,潜藏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只是处于睡眠或“日用而不知”状态,用易经生态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生态经济实践,调动经济主体保护生态、和谐发展的神经,就能够实现“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其二,易经生态预警思想、生态规律思想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易经用谦卦、夬卦、既济卦、涣卦、未济卦、大壮卦、渐卦、睽卦揭示了生态经济的主要规律,用观卦、颐卦、归妹卦、小过卦、大过卦、无妄卦阐释了生态经济预警思想,告知后人要遵循生态规律,时刻观察生态系统发出的警示。该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建立合理的生态预警机制,实施生态预警管理,还有利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内涵型、生态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其三,易经生态经济危机思想及对策主张,有利于制定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缓解生态危机。易经的危机思想及应对对策,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制定防御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导致的生态危机,革除反生态的经济体制,创新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生态储备战略,对于促进生态友好、福祉增进、绿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共十部,也称十翼。

②王春永:《图解周易》,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③④张今:《用科学揭开易经神秘的面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⑤周止礼:《〈易经〉中的自然力与生产力控制与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2期。

⑥冯森:《〈易经〉天人合一生态经济思想的探索》,《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期。

⑦李宝玉:《〈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求索》,2008年第6期。

易经与人生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0)11-0138-03

作者简介:刘国晖(1979-),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突出应用型本科生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微观层面,对外贸易业务量的快速增多与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得社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外贸领域较为优厚的薪酬待遇也吸引着众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时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受到中国社会当前就业和升学双重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选择进入高校所学专业时,并没有对相关专业的学习任务和职业要求有充分的了解,更没有对于学生自己职业人格(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它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倾向的清晰认识与判断,而是根据就业前景和升学难易程度来选择专业。这样,当就业与升学两个指挥棒促使众多学生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且把国际贸易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领域后,不少的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即有抱怨,认为“自己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国贸专业”,学生的这种抱怨其实是对自身的职业人格倾向与学习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国际贸易职业人格要求相冲突的最直接、最敏感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就业之后,甚至是经历了职业挫败之后,才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人格倾向并不适合国际贸易应用领域的工作。

职业人格倾向具有一定的惯性,并且在学生进入高校特定专业学习之前,这种倾向即随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初步形成,如果在高校学习期间这种倾向没有能够得到适当调整与完善,那么这种倾向最终将极大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在延续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即已熟悉的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途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单方面书本知识灌输完成,人才培养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参加课程考试是否达到预期分值来判断;同样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多数学生只愿意被动学习那些被纳入课堂上教学范围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而所学的知识在考试结束以后又会很快被遗忘。被动式教学中注重单方面知识灌输的传统,忽视了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事实上,如果不具备国际贸易实践领域所需的健全的职业人格,即便是一个精通国际贸易理论与业务操作知识的人也难以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就。

二、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人格培养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熟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情况,了解不同国家贸易习惯与礼仪规范,能够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职业人格培养内容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职业人格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的职业心理稳定的职业心理是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稳定的职业自我肯定意识。国际贸易领域具有业务范围广阔、变化迅速、竞争激烈、风险巨大的特点。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人员,无论是从事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还是出口商品跟单业务流程,几乎都面临极大的竞争—138—。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中,成功与失败往往接踵而至,这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心理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职业生涯中,面对成功能够扎实推进,面对失败能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正处在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处在开启个人职业生涯的前奏阶段,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磨炼稳定的职业心理,学会正确地对待成长道路上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成败得失,应是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

2.良好的职业道德

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国际营销与策划、出口报关与跟单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巨大的潜在收益与职业道德风险,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基础,更是参与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安身立命的重要前提。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更容易接受正面的积极教育,也更容易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从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抓起,在实务课堂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清晰地告诉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正面教育为主、兼以反面警示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利于高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建成更好的人才培养舆论环境。

3.积极的职业性格

国际贸易业务的复杂性要求参与人员具有勇于开拓、积极奋进的企业家品质和善于沟通、平等磋商的公关能力,所以成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乐观、外向、进取、善于沟通等性格特征。能否形成积极的职业性格往往可以决定未来事业发展的成败,因此,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沟通的性格显得十分必要。

4.扎实的职业技能

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从事特定职业生涯的基本条件,其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职业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技能包括进出口业务技能、外国语技能、国际物流业务技能、国际金融技能、国际营销技能、国际企业管理技能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职业技能包括再学习与应用技能、团队协作技能、环境适应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跨国文化沟通与礼仪表达技能等。国际贸易领域的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致那些没有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无法胜任国际贸易工作。但是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主要局限在专业知识技能的灌输与训练上,对于学生的社会职业技能的培养则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职场以后对职业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从而较早地体验到职业挫败感,这种早期的职业挫败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加强职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职业社会技能的培养也是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的途径

随着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许多高校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这些都较为显著地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水平;而事实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完全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较为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注重人文修养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与升华,以利于学生稳定的职业心理的形成。人文修养课程的设置应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为准绳,以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自我认同感为目标。在目前本科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都设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而且一般是设立在第一学期;因为是公共基础课,所以其涵盖面较宽,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样的特定专业面临的职业环境与稳定的职业心理培养缺乏针对性,同时,在第一学期,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未来的职业环境没有认识,所以这门《思想道德修养》课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的要求。为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以在高年级专业限选课中开设人文修养类课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稳定的职业自我意识。

(二)注重职业道德课程建设与环境建设

与人文修养类课程一样,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应在较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教学方式应以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以反面警示教育,可以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手段,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职场中不同主体在同一环境下的不同心态以及遵守共同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的遵守与维护,发挥教师个人良好品格的教育资源功能,以自身的爱岗、敬业和文明的职业操守对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出示范。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推进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未来所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联系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三)广泛应用探索式教学,提高学生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

易经与人生范文5

(一)对交易环境的评估过程

交易环境应包括三个要素:一个确定的知识结构;一群由其知识片断所确定偏好的人;一个基本权利结构和一个可交换权利结构。对交易环境进行评估,需要考察下面的因素:交易参与者的角色与地位;交易的对象、交易的数量和交易的频率;交易行为的约束规则;交易技术;交易的场所。

这些因素受制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在交易世界中,存在着随机变化,交易者的不同偏好、信息的不对称及交易者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使得不确定性必然影响着交易过程弈双方的合作空间:交易与否的选择,交易契约条款的达成与不断修改,对交易实现的预期程度和契约方式的选择等等。资产专用性确定了交易者进入或退出交易过程的难易程度。它还引发了交易的事前反应,即潜在交易者交易动机、交易目标、交易条件和范围的确立;交换物品的属性、特征、称量与测度的说明。事中的契约的起草与谈判。事后则对达成的交易进行监督与控制,以防止某交易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破坏执行契约的连续性。交易频率则是交易各方之间在是否合作或不合作的博弈中多次反复的结果。交易各方之间不确定性因素越多,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的频率就越低;反之,则交易的频率则越高。

(二)交易动机的形成过程

交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的交互博弈行为,因此交易双方的动机很重要。交易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其动机: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他有什么可供选择的交易对象,为达到交易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交易动机的强烈程度如何,采取何种交易方式(市场的或经济组织的)。交易者在社会分工结构中的地位决定其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范围,而这些因素又限定了其交易动机的复杂程度。

(三)交易者之间的谈判过程

交易者在交易动机的驱使下,开始尝试相互交换。在交换时,交易者可能会考察个体所处的交易环境,并评估交易的必要性以确定进一步的行动策略:采取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有无必要采取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说,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交易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将选择偶然的或一次的博弈行为,或是恒常的重复博弈行为。在交易博弈过程中,一方的最佳策略选择是通过另一方的行为模式或偏好信息作出初步判断和理性预期,针对对方的行为采取动态跟随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行为,从而获得满意的博弈结果。

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容易预期,交易者双方了解交易对象的可能性越大,产权界定越清晰,通过博弈、谈判或合作的可能性较大。合作博弈需要交易者双方拥有充分的信息与交流。

(四)交易者之间签约过程

合作意向确定后,则交易双方开始订立契约。交易双方进一步对下列情况作出明确表述:某一价格下,物品的品质和数量的检验,律师的聘请与咨询,合同的起草与修改,保证条款的规定,物品的转移与交易的登记,对违约行为的处罚规定等等。

签约行为受到未来预期对交易者双方的影响。如一方认为其资产的专用性强,则希望签订长期契约,而另一方考虑到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则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签订短期契约,因此契约条款必须充分反映双方利益的权衡,且签订的契约内容的修改会反复多次,这延长了签约时间。

(五)契约的执行和监督过程

达成契约后,交易者要实施其契约条款和内容,以实现交易对象的转移。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交易损失,交易双方需要设计出一整套与交易相关的制约机制和惩罚机制,以保证交易正常进行,顺利地实现产权的让渡。

对交易过程的刻画,初步勾勒出交易成本形成的大体轮廓,但人们对交易行为和交易过程的认识分歧,造成了人们对交易成本的不同认识。

二、对交易成本的不同认知

人们对交易过程理解的不同,产生了对交易成本的认知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新古典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文献中。

(一)“新古典学派”对交易成本的认知是基于狭义的交易过程而形成,该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成本,亦即所有权(分散的所有权、私人财产和交易)的转移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而引起的,简而言之,它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运输费用,佣金,谈判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种税收;或被认为是与交换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是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个人采取一定的交换形式去获取所指定的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还涉及交易的效率、交易数量,套汇能力,均衡的调解、存在和效率等等。当然,有些新古典的文献中还认为,交易成本还涉及如中间人作用、交换媒介等产权的决定问题。于尔格。尼汉斯对交易成本作了较为详细描述,指出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一样,是对异质的各种投入品聚合所需费用的一种统称;并指出交易成本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交易者之间必须相互寻找交易伙伴,传达交易信息,交易双方签订的契约必须对商品进行描述、检查、称重及度量;契约的起草;咨询律师;转移所有权,并记录在案;或在必要时,通过诉讼强制执行合同,防止违约的发生。Stavins则进一步指出:一般而言,交易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无所不在并由产权的转移所产生。因为交换各方相互寻找、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有必要对即将转移的商品进行检验和计量,起草契约、咨询律师和专家和转移商品。依赖所提供的这些服务,交易成本采取两种形式:买者和卖者的投入品和资源(包括时间);在既定市场上商品的买价与卖价之间的差价。因此,从新古典的观点来看,交易成本只是市场交换过程中发生在企业之间与个人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费用,它类似于生产成本,可分为“固定交易成本”与“可变交易成本”。杨小凯把交易成本分为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其中,外生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双方在决策前就知道其水平的交易费用,它包括运输费用、贮藏商品腐化造成的费用,交货不及时造成的费用,执行交易时的各种费用,甚至税收等。内生交易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指交易水平在决策的交互作用发生后才能得到的,它由交易次数与每一个交易的费用之积决定。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指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利益不能被充分利用或使资源配置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这些费用,都是通过市场协调资源,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而产生的。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成本范畴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交易过程的宽泛认识

1.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了制度成本

交易行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交易环境可以看作是交易成本形成的制度因素。因此,可从微观制度与宏观制度角度出发,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交易成本进行分析。

对交易成本的定义,最初是从市场交换、市场定价机制的角度来考虑的。科斯认为,有许多因素涉及交易成本的产生: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之间,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能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成本、签订合同的成本、合同的履行成本。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成本”描述了“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他声称:“市场失灵”并不是绝对的;最好能考虑一个更广泛的范畴——交易成本的范畴,交易成本通常妨碍——在特殊情况下阻止——了市场的形成“;这种成本就是”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森则将交易成本推广到所有经济制度环境中。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执行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交易成本包括:(1)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2)为纠正偏离准则而作出的双方努力及争论不休的成本;(3)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成本;(4)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

以张五常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从人类制度的角度来认识交易成本。在他们看来,交易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中的,它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其必然包含对自然的历史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秩序或规则,这就引发了制度成本。张五常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把交易成本视为“看得见的手”的成本。他把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归因于:(1)人们理性的无知或缺乏信息。(2)最大化行为的普遍存在。因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搜寻和谈判,是因为对其所购买的和消费的商品的不了解。同时,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机会主义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过高,造成经济体系的崩溃。诺斯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是执行交易功能的资源耗费,维纳则区分了经济交易成本与政治交易成本,其中政治交易成本是在进行政治交易推进制度变迁中所耗费的资源成本。

2.从产权的转移进行分析,强调了产权是交易成本中的核心

科斯认为,产权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巴泽尔进一步指出,“运用资产取得收入和让渡资产需要通过交换,交换是权利的相互转让”,因此他把交易成本定义为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对交易过程的比较广泛的理解,使得一部分产权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交易费用在产权从一个经济主体向另一个经济主体转移过程中所有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这包括作一次交易(如发现交易机会、监督成本的)的成本和保护制度结构的成本(如维持司法体系和警察力量)”。柯武刚则认为:“交易成本是在产权(根据契约)被用于市场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时发生的。首先,交易成本由信息搜集(在作出决策之前找到足够数目的交易伙伴,弄清他们的地址、他们产品的设计、质量、可靠性以及在大量其他相关的方面)成本构成”,还有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这些信息成本和为契约作准备的成本都是先于交易决策而‘沉淀’的。他们都强调了产权在交易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交易的核心就是自由选择、让产权获得其归属的过程。因此,“交易成本就是建立和维护产权的成本”。总之,他们把交易成本视为执行交易功能的成本,是在交易中为界定、保护实施产权而消耗的资源的总和。

3.从不确定性出发,加深对信息成本的分析

交易过程是交易者的动态博弈过程,交易环境的稳定与否,对交易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交易者各方劳动分工知识和交易知识的局限性,使得他们面对复杂的交易情况,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交易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对信息的识别、搜集、分析、加工、综合和处理,依赖于其外部感觉材料的供给状况、交易主体的认知结构及其在劳动分工中的相互地位,引发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在参与交易博弈过程的一方,其决策行为取决对另一方行为的判断。对此,达尔曼认为,交易费用就等于信息费用,因为寻求交易方、协商和决策、监督和执行都与信息相关。人们需要搜集有关价格、产品质量与劳动投入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交易方,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人们对有关商品及供求情况的信息不充分,导致了协商和决策的成本;人们对交易的另一方信守契约程度的缺乏了解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使得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存在。因此,人们便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的行为,使影响交易各方的各种因素和行为成为可预见的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交易过程。

4.从机会主义出发,加深对监督执行成本的研究

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人们不可能穷尽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可能,因此他们会适时调整其交易策略,“千方百计地谋求自身利益”,因此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出现在交易过程中:(1)交易各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确定而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当交易偏离了交易准则时,交易各方机会主义式的讨价还价,使得交易的达成费时费力;(3)双方对价格达不成一致意见时,交易中一方被迫接受不利交易条件蒙受的损失;(4)博弈过程中,交易各方对专用性租金的争夺。

新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从机会主义动机出发,给出了对交易成本定义的看法。他认为机会主义是研究交易成本的核心概念,它对涉及人力、物质资本特定投入的经济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把由交易困难、在交易中接受不利交易条件和交易不成造成的损失都视为交易成本。实际上,这些交易成本都是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对谈判过程中契约的达成要求更高的条件:更严格的商检标准、检验机构、索赔条款、抵押标准,并在契约执行过程中采取更大的执行力度,强化履行契约的行为。

三、结语

由于人们对交易过程认识的分歧,交易成本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不易清晰界定,以致于交易成本有滥用的倾向。也正因为交易成本含义的多样性,交易成本成为经济理论与实际运用中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分析工具,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货币和资本市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企业制度、产业组织、公共选择、政治民主、体制比较等领域。但交易成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整合这些不同的分歧,克服交易成本本身的缺陷,从微观领域到宏观领域、企业制度到制度变迁、市场交易到社会交换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再认识。

摘要:交易作为基本的经济活动,其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形成了交易成本定义的多样性。人们对交易成本理解的分歧,使得在解释经济现象和构造经济理论时,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两种解释模式。

易经与人生范文6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经济类专业之一。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并首创贸易经济专业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经历了60年的兴衰演变[2]。随着现代商业的低碳化发展和流通业战略性产业地位的不断确立,以及贸易经济特色人才需求的不断増加,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也越发显现其重要性。

 

一、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以贸易理论与实务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贸易经济实验室、商务实习基地为基础的实践培训体系;坚持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的“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贸易实务为切入点,注重内外贸、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以及贸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贸易实践操作能力。

 

二、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应坚持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夯实专业基础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以内外贸的一体化、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为基点,拓宽专业面,适应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扩大化、范围的广域化的新环境。从夯实贸易的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贸易经济的核心理论教学体系。同时,应主动适应国内贸易经济领域人才需求的特点,提高贸易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改革,并稳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凝练实效性强的特色方向,増强专业柔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下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凝练实效性较强的特色方向,开设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特色专业方向的确立既要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特点,又要与国内同类高校有所区别,更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专业建设的历史沉淀,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方向。在方向设置上,可以根据目前我国商贸业和中介业发展迅速的特点,设置“连锁与特许经营”、“商业中介”、“地产金融”、“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拓宽学科领域的需要,可以设置“国际物流”、“网络贸易”、“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等交叉学科方向。

 

(三)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教学改革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4]。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三型”人才培养目标、、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与效果、科研状况等进行常规化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初中末”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事故追究制度、评优与年度考核制度以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多方面措施。

 

课程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应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拓展专业知识面,构建“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学科体系,以及更加注重专业素质、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保证质量,重点课程和专业主干课必须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实行学生、同行专家和教务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制度,安排多层次的专题座谈会,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四)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管理

 

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见表1)。此外,还应安排其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专题社会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总结机制。

 

三、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根据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可以从六个方面设计专业建设内容。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新教材建设一方面,课程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突出连锁与特许经营、网络贸易、现代期货交易、会展经济和房地产金融等特色方向。另一方面,抓好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组建设。切实落实课程组成员,有计划、分工明确的完成相关课程建设。在具体课程上,认真做好《贸易经济学》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专门的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特别是《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现代物流学》、《期货理论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突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深入开展实验课程建设,对《电子商务概论》、《现代物流学》、《网络营销》和《期货理论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国内知名出版社的联系,促进新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二)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内外贸一线企业进行学习交流,或进驻相关事业部门挂职锻炼的培养机制,并积极吸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线业务人员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校友到学校兼职授课或做互动交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积极促进师资队伍攻读高学位、出国访问,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事业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强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可邀请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内外贸企业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研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正确处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关系,实现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情况的变化,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应力求跟踪贸易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切实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双语教学、实验课、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确保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融合,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渗透。

 

(四)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结合本专业己有的研究基础和成果,抓住本校设置的特色研究方向,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工作和科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开展校际专业建设的研讨活动,不定期举行或参加高规格、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促进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对外交流和专业发展。

 

四、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讲求专业建设的实效性,重视专业建设的实际收益。

 

(一)社会效益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1)培养贸易经济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贸易经济专业必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贸易经济、商业经济各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2)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旁侧效应,贸易经济特色专业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和影响所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高校通常会同地方商务厅(局)建立密切联系,为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从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办学效益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办学效益(1)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累成熟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2)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形成一支优秀的贸易经济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配合效率高、创新意识强、教研水平高的课程组,形成研究能力强、成果转化快和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团队;(3)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能有效推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案,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5)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完善贸易经济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实验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三)推广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