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朋友的文章范例6篇

有关朋友的文章

有关朋友的文章范文1

上面有许多清秀的字体,这都是朋友给我的留言。

Xingqihui:

其实你是个可爱的女孩,和你一起我很开心啊。有时觉得你很傻,有时觉得你助人为乐。你的性格很开朗啊,我知道我一直很想成熟,但你几次都希望见到活泼开朗的我,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你会喜欢这样的我?是你不喜欢成熟的人吗?应该不会吧,你喜欢广交朋友,应该不会不喜欢任何人。在你眼里,我是个怎样的人呢?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吧!在我眼里,你是那样的善良,的确有很多不是很礼貌的事你都不爱干。例如,我从没见过你说粗口。即使在聊天室里,我觉得你还是那样地有礼貌。我有时很想玩玩,很想说一些粗口,但你总是不喜欢这样的我。你真是一个傻女孩,你是一个美女孩。我喜欢你,我最喜欢你!

你的最好朋友:冰雪心语

梦幻赫敏(这是我的笔名):

呵呵,我也不知道我会说些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个傻女孩,你是那样地傻。你竟然把那个李子也写上《说说小荷的朋友》这里,这本来是篇很好的文章嘛,我很佩服你,你居然能写到他,你知道我不是很喜欢他的。你的分数又是那样地高,我很羡慕你啊!大姐,我想知道我在你心里的地位是怎样的,是不是很高啊?你经常说我不当你是好朋友,对吗?是的,你虽然不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没有你的介绍,我能上小荷吗?我想我连小荷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谢谢你推荐这个好网站给俺啊。俺其实当你是很好的朋友,那次只不过是气气你嘛。罗恩哈赫敏不是很好的朋友吗?记住我啊,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我不会忘记你!

你的好友:胖妹章鱼丸

xingqihui:

你啊,说到你啊,真的很谢谢你!是你看我的作文,帮我发表文章,谢谢你哦。还是你对我最好啊。不知道,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第一次见你,我就觉得你很开朗,很善良。你很喜欢写作文吗?好朋友,我可不知道说什么啊。但我说过,我在暑假会写关于小荷朋友的文章,我说过第一个就写你啊,你可要第一个看我的文章哦!加油,相信自己吧!我永远是你很好的朋友!

你的好朋友:飞飞快乐

XINGQIHUI:

我和你相处一年了,我也忘记了我们怎样相识。但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我们从来没有吵架。在学校里,我觉得你很文静啊,我觉得你好像没有什么缺点。但你说过沉默是金,希望以后你会注意一下脾气啊。反正你是善良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很好的女孩。谢谢你帮我写日记,谢谢你介绍小荷给我,谢谢你帮我啊……还有许多许多话要说,我只知道我要谢谢你,我最喜欢你!

你的朋友:曹喜善

有关朋友的文章范文2

查看自己的第一条朋友圈方法:点开微信,选择搜索功能,点击进入朋友圈;顶部有一个按时间筛选,点击它,可以选择年月,就能看见指定时间段发的朋友圈了。

朋友圈一般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开关,是微信里用的人最多的。这个功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防卫机制。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朋友的文章范文3

可以。需要把文字复制,把图片保存到相册,再在自己朋友圈即可。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开关,是微信里用的人最多的。这个功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防卫机制。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朋友的文章范文4

在西周宗法社会,朋友与父子、兄弟等一样,也是诸伦中的一伦。由《尚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可知“友”与“孝”一样,也是当时主要社会规范之一。但西周“友”的对象并不像后世那么广泛,仅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同族内的人。学者研究认为:“‘友’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在西周指族人,包括族内不同辈分的人。《左传・桓公二年》记晋师服言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师旷说:‘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两相对比可知师旷的士之‘朋友’,即师服所言的士之‘子弟’。弟为平辈,子为晚辈。所以‘友,在其时不仅统摄族中的平衡关系,也统摄上下关系。晚辈属上下关系……故‘士有朋友,之‘朋友’不仅包括‘子弟’,还包括‘父兄’,士阶层如此,天子、诸侯、卿大夫亦然。是论在周铭中也能得到印证。”(查昌国《先秦“孝”、“友”观念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可见,当时父子、兄弟之伦从属于朋友之伦。“友”即指族内的父子兄弟,那么,“友”的对象便被束缚于血缘关系之中。

春秋以降,社会动乱,血缘关系松动,宗族趋向解体,个体家庭渐兴起,朋友之伦也随着发生变化。迄至孔孟之世,父子、兄弟便从朋友之伦中独立了出来。“朋友切切啤⑿值茆怡”(《论语・子路》),朋友之间可以相互批评,但兄弟之间不可以随便相互批评,而要和睦相处;“父子有亲……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父子之间讲求的是亲情,而朋友之间讲求的是诚信;“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孟子・离娄下》),以善相责是朋友相处之道,如果父子责善便伤害感情了。当时处理朋友关系的手段与处理父子关系的手段已经不同,说明父子、兄弟之伦已从朋友之伦独立了出来。

当父子、兄弟离开了朋友之伦,“友”的对象自然发生了变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郑康成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朱熹《论语集注》“朋,同类也”;“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荀子也说“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友也”(《荀子・大略》)。要成为朋友,第一个条件就是志同道合。“友”不再仅仅囿于血缘关系,普天之下志同道合之人都可以成为朋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与西周时期相比,孔孟之世交友对象明显扩大了,不再局限于血缘之亲,而且扩大到普天之下。

既然普天下之人都可相交为友,那么如何做到有所选择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荀子也说“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与坏人交朋友,不但不会长进,甚至连身家性命也会丢掉。荀子强调:“不可以不慎取友……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荀子・大略》)“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交到好的朋友不但可以培养仁德,还能使自己接近于“礼”道;“孔子曰:‘……士有争友,不为不义”’(《荀子・子道》),“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注疏・谏争》),人如果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应该做的事。也就不会远离好的名声;“孔子曰:‘故君子人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荀子・子道》)总之,交到好的朋友,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可以培养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

交友必须慎重选择,必须选择有德行的人做朋友。但是,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呢?

首先,我们必须选择有仁德的人做朋友。“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学说的基石,仁德是儒家最为看重的品德。“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花言巧语、面貌伪善、没有多少仁德的人,是不可以选为知己的。

其次,交朋友要选择君子。君子是儒家视野中有仁德的人,符合儒家“仁”的观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是。”(《论语・里仁》)君子的首要标志是“仁”,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与仁德同在。此外,君子能够以义为原则,能屈能伸,变化自如,君子之争,“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怎样合宜怎样做。

君子不拘小节,可授以重大任务,却不可以用鸡毛蒜皮的小事考察;君子胸怀宽广却不怠慢他人,按原则办事却不伤害他人,能言善辩却不与人争吵,明察事理却不偏激,特立独行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毅却不粗暴,柔和温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却也从容不迫。

关于识别仁人、君子的具体办法,儒家先贤们也讲了很多。“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这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如果只一味奉承我,那就是贼害我的人;“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从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方式,就可推知他的为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考察萦绕在某个人身边的人,便也知道这个人是何等人了。孔子讲了一些有趣的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这是考察人的简明方法。

如果识别出了仁人君子,怎样使其与己为友呢?

首先,一个人必须品德高尚,“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别人才愿与之为伍,谁也不愿意与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朝夕相处。其次,要想别人与之交友,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待人要敬,要恭,要合乎礼节。“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 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再次,交朋友不能有所依仗,即“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只要有优秀的品德就可与之交朋友。“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孟子・万章下》),如果依仗自己的权势、富贵与别人交友。别人是不会心甘情愿地与之交往的。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古圣先贤们就提出了交朋友要以“忘势”为原则,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格平等精神。

当以种种人格魅力赢得朋友之后,又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首先,要对朋友尽“忠”“恕”之道。“忠”道,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对朋友事以“忠”道,即“己欲立而立友,己欲达而达友”。对朋友尽“忠”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忠告而善导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公治长》),要成全朋友的好事,出门要宣扬朋友的美德,“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荀子・子道》)。“恕”道,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对朋友事以“恕”道,也可推为“己所不欲,勿施于友”。“忠”“恕”之道,其实就是成“君子”之道,成“仁人”之道,成“圣人”之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神品格。

其次,对朋友要讲诚信。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人是社会中的人,若不讲诚信就不会有一定的操守,如果连最起码的操守都没有,怎么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交友要讲求最起码的诚信,但也不能固执无原则地坚守信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论语・子路》)不管诺言的是非黑白善恶与否,只管自己笃行贯彻,是小人行径,君子不为。“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誓约合于义的就兑现,如果不合礼义则不必兑现,这正是儒家“权”的运用。

再次,对待朋友要宽容,不苛刻。“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只要朋友在大的节操方面没有严重的过错,细枝末节的缺点可以不予穷究。如果没有理想中的完美人物可与之交往的话,倒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忠心地劝告朋友要有个限度,热心地对待朋友不能过于烦琐,否则的话,忠心反而导致侮辱,亲密反而引起疏远。处理朋友关系时要重“和”。也就是恰倒好处。不过分。智慧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把握好度。

有关朋友的文章范文5

1、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你得意的时候,只有邀请才来,在你失意的时候,会不请自来。——伯纳尔

2、恋爱有建立信心的必要,友情有建立观察的必要。——包纳德

3、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培根

4、友情最重要的不是接收爱,而是奉献爱。——亚里士多德

5、不论是多情的诗名、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优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郭沫若

7、真正亲近的人,不需要言语,即使多年不见,再见面的时候,友情也会一日往昔。——道教

8、当了诗人的义务秘书,并得到诗人的宠爱,那情形就像一个投机商爱抚他的第一个入股人一样。这种伙伴式的关系,初露端倪时与友情颇为相似。——巴尔扎克

9、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

10、士为知己者死。——司马迁

11、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乔治.华盛顿

12、没有比无知的朋友更危险的了。——拉封丹

13、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威尔逊

14、开诚布公与否和友情的深浅,不应该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巴尔扎克

15、如果没有节操,世界上的恋爱、友情、美德都不存在。——阿狄生

16、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17、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达尔文

18、爱是火热的友情,沉静的了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谅。()爱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环境影响的忠实。爱是人们之间取长补短和承认对方的弱点。——安恩·拉德斯

19、如果想交到好朋友,自己必须先成为好朋友。——法顶

20、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21、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22、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赫伯特

23、恋爱使人坚强,同时也使人软弱。友情只使人坚强。——勃纳尔

24、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象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25、不论是多情的诗名、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26、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马库斯.T.西塞罗

27、所谓友情这种东西,存在于一切人的生活之中。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那他可能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西塞罗

28、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29、千千万万匹走马,换不来真正的友情。——谚语

30、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威·莫里斯

31、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索菲娅·罗兰

32、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33、像橡树般一寸寸成长起来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突然蹿起来的友情更为可靠。——夏洛蒂·勃朗特

34、名誉,美酒,爱情,都不及可以让我感到幸福的友情更珍惜。——赫尔曼.黑塞

35、一个好朋友,当看到对方的错误时,会真诚的指出,当朋友遇到好事时,会真心地感到高兴,当朋友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守在朋友的身边,鼓励他,支持他。——佛经

36、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托尔斯泰

37、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38、只有能够分享内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巴塔沙.葛拉西安

39、坎坷的道路上可以看出毛驴的耐力,患难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友谊的忠诚。——米南德

40、有人赞颂你,也会有人指责你。和指责你的人交朋友,远离赞颂你的人。——犹太法典

41、人一生有一个朋友足矣,两个太多,三个就会惹来麻烦。——亨利.阿达姆斯

42、不要追究朋友的缺陷,不要泄露朋友的秘密,不要记着朋友过去的错误。只有懂得这三点,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菜根谭

43、友情是平等的人之间,离开利害关系所结的交际,而欺诈却是暴君和奴隶之间的卑鄙关系。——歌尔德斯密斯

44、当穷神悄然进来,虚伪的友情就越窗仓皇而且逃。——米尔

45、肝胆相照,才叫友情。——佚名

4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47、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在失去之前,永远无法意识到他的真正价值。——科尔顿

有关朋友的文章范文6

曾国藩非常重视师友的作用,对结交朋友的认识十分深刻。他在家书中告诉诸弟:“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相处,全无所闻,窃被茅塞久矣。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司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曾国藩一生有众多风义相从的师友,他们惺惺相惜,切磋琢磨,在学术上互相砥砺,在事功上互相扶持,所以,他说:“师友扶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他广事交游,遍结益友,有些朋友他以老师待之,如唐鉴;有些人则以师礼事他,如江中源及李鸿章兄弟等。他对这些兼师兼友、亦师亦友的人,非常珍惜,这些师友大都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他很推崇他们,与他们交往,主要是侧重于“进德”、“修业”上的交流,这些人的思想和专长使他受益匪浅。因此,他说:“人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

他在长沙岳麓书院求学期间,就注意结交良友,与郭嵩焘、刘蓉有深交。在任京官期间,他与京中名士倭仁、何子敬、何子贞、江岷樵等数十人交往甚密,获益良多。对他影响较大的有唐鉴的治学经验,倭仁的“研几”功夫,吴竹如的理学思想,何子贞的书法技艺等。他还以文会友,与窦兰泉、冯树堂、邵蕙西等人结为至友。带兵之后,与胡林翼、罗泽南等人结为好友,世传《曾胡治兵语录》中曾胡并提,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他与李鸿章、左宗堂等人,虽名为师生,实则私交颇深,也是良师益友、诤友。曾国藩以自己的学养和人格吸引有志之士主动与他交朋友,而朋友间又互相吸引,所以,他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他结交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这些朋友中,郭嵩焘、刘蓉、陈岱云还与他互相结为儿女亲家了。

曾国藩一生喜欢交朋友,也善于交朋友。但他交友非常谨慎,他说:“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愈多,吾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他的原则是“择友须慎”。他在给诸弟信中说:“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有大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曾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没有朋友不行,有坏朋友更不行。因此,择友不可不慎。我国古代有“孟母择邻”、“割席分坐”的故事,说的是朋友也是一种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应该重视的。孔子把朋友分为“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他说:“同正直、讲信用,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有好处;同阿谀奉承、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坏处。”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青色则为青丝,染于黄色为黄丝,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里染过后,就成了不同颜色的丝了,不仅白丝如此,“士亦有染”,染于良友,跟着学好,染于不良之友,跟着学坏,“故染不可不慎也。”荀子说:“匹夫不可不慎于取友,友者所以相右也。”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故君子必慎交游焉。”曾国藩深悟此道,交朋友慎之又慎,所以,他交下了那么多好朋友。

曾国藩认为,应多交善友而不交损友,他十分注意交友过多过滥的问题。他说:“盖求友以匡已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报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进而提出“八交九不交”的原则。“八交”是:胜已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也就是比自己强的人,德行高尚的人,有品位的人,不怕吃亏的人,敢于说真话的人,爱好广泛的人,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能体谅别人的人。“九不交”是: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也就是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阿谀奉承的人,恩怨不分、恩将仇报的人,喜欢占别人便宜的人,没有情趣的人,不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人,好愚弄别人的人,遇事不帮反而使坏的人,道德品质差的人。这个“八交九不交”,是他的择友标准,很全面,也很高。按照这个标准去择友,肯定会交到益友而不会交到损友。所以这个“八交九不交”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的朋友很多,可以说是遍天下,而且各方面的人都有。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是今天的人们要探讨和研究的。如何与朋友相处,且保持友谊的长久,这里是有些门道的。曾国藩对待朋友,讲究的是“义、诚、谦、忍”四字。他说:“不失信于友,谓之义。”他对朋友注重一个义字,讲信用,推心置腹。古人有诗句道:“仗义每从狗辈出,负心多是读书人。”他虽是读书人,但不负心于友。他讲义气,是众人所称道的。他提倡“诚”,还在“诚”字前面加上一个“血”字,谓之“血诚”。他认为“惟以天下之至诚,可以破天下之至巧”。他说:“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他强调对待朋友必须以诚意,要发自内心的,即“血诚”也。他始终牢记祖父对他说的话:“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你若不傲,更好全了。”他以此自勉,确定“只宜抑然自下”的守则,一直到老都保持着谦虚的姿态。在朋友圈中,他不因权重位高而有丝毫倨傲怠慢之气,自降身价,以平等的态度与诸友相处,都说他“无大僚尊贵之习。”他在给儿子纪泽的手谕中说:“尔谅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吾居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也。”他一生处顺境时少,处逆境时多,使他养成了一种能“忍”的性格,“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是他能忍的真实写照。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与曾国藩虽够上至交,关系也不错。是曾国藩几次举荐他才升任江西巡抚的。但他在湘军饷银十分困难时,居然截留了湘军的饷银50万两,无疑使曾国藩雪上加霜。但他不气不怨,而是忍气求和。他给沈的信上只说“特恐不可为常”,叫他以后别再这样做。长者之风,忍气功夫令人敬服。这也是老子“谦下不争”哲学的体现。

曾国藩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如发生矛盾时,还能折节示好,主动与之和解。他与左宗棠就是这样。左氏恃才傲物,多次令曾氏下不了台。更令他难堪的是,咸丰七年二月,在江西军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守制不出。对此左氏写了措词严厉的信谴责他,给朋友写信痛批他。曾氏置之不理,二人从此断了往来。后来左氏觉得有些过分,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涤帅自前书抵牾后,即彼此不通音问。盖涤以吾言过亢故也。忠告而不善道,其咎不尽在涤矣。”此后二人恢复了书信来往。一年后曾国藩复出,路过长沙时主动拜访左宗棠,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联,请精于篆书的左氏书写,并示谦仰之意。于是二人“交欢如初,不念旧恶”。曾国藩不计前嫌,多次举荐左宗棠,使他在三年之中,就成了封疆大吏。对于自己的爱徒李鸿章,曾国藩同样做到了以礼相待。因劝阻驻军祁门没被采纳,恰又发生“李之度事件”,在严参或不参的问题上师友之间意见不合,李鸿章愤而辞幕,前往南昌,但二人关系未断。后来曾氏给李氏去信要他回来协助守城,李氏未来。曾氏又再次致函:“去年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今年祁门危险,……如无醋酒之嫌,则请速来相助为理。”李氏被老师殷殷相招所感动,于是又赶回祁门老师身边。对朋友如有愧,曾国藩能主动认错。李元度曾长期追随曾国藩,出营入幕,左右相随。但李元度带兵失守徽州后,先是在外流连不返,回营后不堪申斥而回湖南,后又招勇投奔浙江巡抚王有龄,从而引起曾氏的愤怒。曾国藩连续三次参劾李之度,使其丢官罢职回乡。二人虽未断了联系,但李只在家乡潜心研究学问。久之,曾国藩心生悔意,在给朋友的信中多次表示“次青(李元度)之事鄙人负疚最深。”在给弟弟信中说:“余平生于朋友中,负人甚少,帷负次青实甚。两弟为我设法,有可挽回之处,余不惮改过也。”当湘军攻克南京后,曾氏还曾密上一折保举李之度;而李之度向曾氏建议关注民生,使战乱后的百姓休养生息。曾氏在给李之度主编的《国朝先正事略》作的序中,称赞他“发愤著书,鸿篇立就,亦云勇猛矣。”曾国藩死后,李之度作挽诗十二章,又写诗怀念自己追随曾氏在幕府中的生活,落落词章,殷殷深情,显示了磊落胸怀和对曾国藩的谅解。后来,李之度又被朝廷起用,在中法战争期间任贵州省布政使兼按察使,于贵州省政多有建树。李元度以自己的作为,体现了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的境界,也佐证了后世“出身于曾文正门下者皆比较正派”的断语。

曾国藩主张交友拜师要专一;朋友间须勤加往来,与朋友患难与共勿有遗憾;明师益友应虚心请教。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与朋友交游的内容,大多与德业、学业有关。他们在一起写诗作赋,探讨学术,评论时事,偶尔也有一些娱乐宴请,文墨馈赠之类的活动。在朋友圈中,他的诗词和对联最受推崇,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和诗、赠联,包括挽联。当时京城流传一句话:“包送灵柩江岷樵,包做挽联曾涤生”,江岷樵(江忠源)曾两次为病死在异乡的朋友料理后事,并“扶两友之柩行数千里”,使之回乡安葬,被曾国藩称为“真侠士”。江忠源为人侠义,谈吐不凡,曾一见之下大为倾服,并对人说:“平生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后来江忠源果然在蓑衣渡一战名扬天下,但到安徽巡抚任上仅三个月便兵败自杀,谥“忠烈”,验证了曾氏的预言。曾氏还有为死去的朋友撰写碑文和墓志铭的习惯。病逝前仍赶写《刘忠壮公墓志铭》(湘军将领刘松山),“病发辍笔”,仅完成300多字,其余他口述别人写完。

1853年以后,曾国藩置身营幕,戎马倥偬,师友交往的情形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郭嵩焘、刘蓉、欧阳兆熊等一些老友仍追随左右,友谊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幕府中的许多儒将,均与他结为师友,年轻后进之士及一些湘军将领如彭玉麟、李续宾等人,更把曾国藩视为师辈,朝夕虚心求教。曾国藩对他们耐心教诲,“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人才,其中包括“曾门四学士”的黎庶昌、张裕利、吴汝纶,薛福成及被他称为“拼命做学问”的俞樾等人。这些师友,很被世人赞誉。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大事,其秘诀就是“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与曹操的名言“吾任天下之智力”差不多。他通过学习与师友交往而取长补短,求取进步,但并不被他们所左右,却始终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唐鉴告诉他“诗文词曲”这类“小技”不必用功,但他一直没放弃对词章之学的兴趣,并在古文和诗词创作上颇有心得和收获。倭仁在洋务运动中成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大唱一些迂腐论调,他非但不理会,还指出倭仁的“才薄识短”的问题。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对朋友的建议和谋划,有的采纳,有的不采纳,全凭自己的主见。如他听郭嵩焘劝出山办团练、纳郭嵩焘建言创立水师;用陈士杰之计获湘潭大捷;纳李元度言总结三次失败的教训;采用罗泽南进击武汉之策;纳李鸿章言不去北援;采用汪士铎取金陵之策;纳徐寿之言建翻译馆;纳容闳之言选派幼童出国留学等,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可见朋友的帮助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