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集范例6篇

爱国诗集

爱国诗集范文1

从2002年南枫出版第一部作品《爱・COM》后,南枫已经连续出版了3部作品,第4部作品目前正筹备出版。以爱情为主题的南枫作品,形成了其诗歌特色,歌颂爱情真谛,成就了南枫作品在读者心中的美好旋律。读者关注南枫,热爱南枫作品,无疑是南枫作品补养了当代人爱情观的营养不良。也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渴望,从而让读者在迷惘中找到了爱情的审美尺度。南枫宣扬爱情观念,诗咏大爱成为当今诗坛乃至文坛的传说。

正因此,南枫受到当代文坛褒奖。

2005年11月5日,第世界诗人大会暨第一届中国诗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分会。在会上颁发了一项特殊荣誉:向青年诗人南枫授予了“桂冠文学家”称号,轰动了中国诗坛。这是世界诗人桂冠联盟首次向中国大陆诗人颁发的此项奖励。也是该组织对有文学贡献的作家、诗人的最高奖励,该组织很少颁发这样的奖励。

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诗人大会组织和40余位著名诗人、引领中国诗坛潮流的30余位国内著名诗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媒体记者、诗歌爱好者2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南枫继2002年出版中国首部爱情摄影诗集《爱・COM》。2003年出版歌颂抗击非典英雄的爱情摄影诗集《爱・Angel》之后,2005出版的《爱・NET》是他的第三部爱情摄影诗集。至此,南枫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歌3部曲。以诗歌形式歌颂永恒爱情,用诗歌呼唤着人们对爱情的良知,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南枫的爱情摄影诗集,因为撕心裂肺般地表达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被喻为中国诗坛的“廊桥遗梦”,引起了诗坛的极大关注。

《爱・NET》是一部描写和抒发爱情感悟的作品,这部诗集没有出版时。就已经被拍摄制作成诗歌电视艺术片,进行了探索性的电视与诗歌艺术结合尝试,2004年10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岁月如歌”栏目播出。国内著名朗诵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的真情朗诵,使得这部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时在诗歌爱好者中产生极大影响。

2004年1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为南枫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对南枫作品和南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南枫诗歌运用的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时尚化特点,具有全新的视觉,南枫为中国当代时尚化诗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在南枫诗歌研讨会上赞誉到:“诗人将自己的体验和人类爱情和普遍感受都融进了自己的诗篇,有些诗更能够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让读者从衷心的爱情诉说中也感受到画意,从画意中领略到更深、更丰富的爱的情韵。”

最近,南枫又创作完成了第4部爱情诗集。不久前,笔者见到南枫时,他说从三亚回来,专门为诗歌摄取南国风光配诗。

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评论和赞扬说:“南枫写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爱情观。我觉得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在相信爱情,并在情感上表达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从南枫的诗里能够看出,他始终相信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东西,这很重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爱情观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受到西方浪潮的影响,不太严肃。比较随便。这样的东西不应该歌颂。我们还是要歌颂美好的东西,比如对爱情的忠贞。”

中国煤矿文联主席李士翘评论:“作者以曲折百转的爱情波澜,激昂悲壮的炽热情怀,执著地宣传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社会观。作者道出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真谛、爱的忌讳、爱的企盼、爱的誓言、爱的基础、爱的责任……作者以激情和感悟,揭示了爱的规律,说出了爱的本质和爱的归宿。我坚信,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把爱奉献给人民的作者,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喜欢,社会的尊重。而南枫先生正是这样的人。”

南枫的《爱・COM》、《爱・Angel》作品相继出版后,《北京晚报》、《战友报》、《燕赵晚报》、《环球纪事》、《中国发展周刊》、《赤子》、《今日中华》等上百家媒体对南枫和其作品进行了报道。

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迄今。南枫作品已先后获中华“八喜杯”诗歌大赛奖、首届中国长城文学奖一等奖、第世界诗人大会(首届中国诗人大会)铜奖、桂冠文学家称号。2007年12月24日,《时代人物》为南枫颁发了“2007年度时代人物奖”。

极为可贵的是。南枫并不是职业诗人,他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他在大型企业作宣传管理工作。工作量很大。诗歌爱情三部曲的诞生完全靠牺牲了大量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完成的。南枫已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周末时间,也数不清用了多少星夜良辰。南枫不仅用诗歌内涵感染读者,还用新的形式改变诗歌市场。给每一首诗配上一幅图片。3本诗集,近300首诗,每一幅图片都要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段故事。请了100多位模特,选择了100多个场景,拍摄一本书就要用一年时间。摄影师实在请不起,南枫就亲自拿起照相机,自己完成了第3本诗集《爱・NET》的拍摄。南枫还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把诗歌拍摄成MTV,拍摄成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在读者中产生强烈震撼和共鸣。这一切投入与实践,不是靠说。要靠做;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连续几年的奋斗拼搏。对于南枫个人来说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投入、精神压力。但南枫始终没有被困难压倒,没有被坎坷挡住,没有被周围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热讽所左右。南枫用无限的激情与满腔热血。用永不言败的勇气与志气,成就了诗歌理想,收获了诗歌业绩,叙写了一段中国诗坛的神奇故事。

链接・南枫诗歌欣赏

爱情链

不知你到没到过山海关

那里有长城的起点

也有一个闻名的爱情链

很久以来让高山与海水相连

不知有多少朋友在此加了爱锁

把钥匙扔得好远好远

不知有多少朋友许下心愿

祝福自己的爱情海枯石烂不变

如果你相信这些灵验

就一定去一趟长城的起点

带上一把最好的爱锁

咔嚓一声把爱锁上百年

我怕我会喜欢你

其实你不必生气

不是我置之不理

只是不敢有更多的关怀

因为怕喜欢你

不是你没有魅力

更不是缺少甜美

也不是我心如死灰

只是想保持距离

要知道一旦友情逾越界限

就会改变交往的主题

承诺眼神和举止

都会赋予特别的含义

如果你真的渴望

内心为我留出天地

那就耐心地等候

因为我并没有说要放弃

绝版的今天

当翻开发黄的相片

才知道过去一年又一年

过去的时光已经无法回转

无法回转的每个日子都成了绝版

当再看自己的容颜

才知道岁月无情的摧残

逝去的永远无法找回

无法找回自己的青春浪漫

当数着年龄的改变

才发现一天天走向中年老年

想起无法挽留的是时光

年轻的时光越来越远

当明白今天已经绝版

才更加珍惜美好的情感

爱国诗集范文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艺修养。1878年,赴英国学习法律,但他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上。两年后回国,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

泰戈尔早期写过不少诗歌。诗集《暮歌》(1882)和《晨歌》(1883)歌唱青春、爱情和大自然,文辞秀丽,韵律优美,受到热烈欢迎。著名的《故事诗》(1900)取材于民间流行的宗教传说和英雄故事,歌颂慈悲虔诚的佛教徙和反抗异族统治的爱国英雄,在印度广为流传。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是他的第一部重要戏剧作品,反映了作者神秘主义的人性论思想。

1901年起,泰戈尔致力于教育改革。他在桑地尼克丹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二十世纪初期,他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小沙子》(1903)《沉船》(1906)和《戈拉》(1910)。《戈拉》是泰戈尔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描述正统派新印度教徒与梵教徒在民族独立问题上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加拉的社会生活。作者歌颂了主人公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戈拉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教派观念和复古思想。

1913年,泰戈尔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19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集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语言隽永,格调清新。诗集《新月集》(1913)描述纯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诗集《园丁集》(1913)和《飞鸟集》(1916)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泰戈尔1941年8月7日在加尔各答逝世。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给印度人民留下了一份异常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总共写下五十多部诗集,三十种以上的散文著作,十二部长、中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十多个剧本。此外,他还创作了二千多首歌曲和二千幅美术作品。・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曾痛斥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罪行,也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他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发表《在中国的谈话》,对中国的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新月集》简介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四十首,初版于一九一三年。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第二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的,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由于诗集《新月集》描述淳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

[名家评价]

我喜欢《新月集》,如我之喜欢安徒生的童话。《新月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稚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去。我们忙着费时间计算数字,它却能使我们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我们忙着入海采珠,掘山寻金,它却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郑振铎

《新月集》使我成为泰戈尔的崇拜者,那实在是把我迷着了。我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

――郭沫若

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诗歌。从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新月集》一类的小诗,可见泰戈尔诗歌对中国萌芽时期的新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此外,他在诗中表达的一些思想感情也影响了中国。最突出的,我认为就是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季羡林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语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评语

[美文赏析]

金 色 花

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爱国诗集范文3

原名蒋壁厚,1923年11月23日生。江苏省常州市人。文学翻译家、作家、诗人。出版著作有《萱荫阁诗抄》《哑歌人的自白屠岸诗选》等,译著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国》《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等。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1984年任中国出版代表团副团长率团访问英国。1992年获国务院授予的专家特殊津贴。2001年《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诗人屠岸的家在一个绿树成荫的小区里,穿过树叶缝隙的阳光在楼与楼之间的小道上舞蹈着,时而跃上道旁静立的传统文化主题浮雕。

书房中,89岁的老先生与我对坐而谈。或许是他温和的笑容消融了岁月的痕迹,他的脸上并没有太多的皱纹,多的是回忆年轻岁月时的顽皮、探讨诗歌问题时的认真、兴之所至朗诵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的优雅。

窗前的剪影

屠岸的名字一直与诗歌联系在一起,他也自称是“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在很多人眼里,诗歌是没有烟火气的、飘在生活上空的东西。然而,当诗人屠岸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歌就是他日常生活的伴随,并不高深莫测,也并没有显露出与他一生的志向会有什么关联。

1923年屠岸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里。由于家学渊源,他的母亲对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很精通,尤其爱好诗词。“我的母亲会吟诗,在她做家务的时候会随口吟诵一些诗篇,我就有一句没一句地听,也不是很在意。”屠岸说。曾经有一次屠岸生病在床,母亲守候在他身边,一面做针线活一面低声吟诵。吟诵的调子绵远悠长,《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他听母亲吟诵了几遍之后不知不觉就全都记了下来。伴随着吟诵调,母亲在窗前的剪影成为他心中一幅永远的诗意画。

在屠岸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的母亲开始教他读诗、读古文,他非常喜欢诗词中的意蕴,尤其对诗歌的音乐感很有感觉。有时觉得不吟诵似乎无法进入诗歌的意境。1937年,时局动荡,“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眼看战火就要波及家乡,屠岸一家遂沿着长江往湖北等地逃难,少年的他经历了人生背井离乡的苦难,船过深秋的长江,感慨之余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客愁》:

落叶满沙坡,长空铁鸟过;天边雁影断,江上客愁多。

秋老悲红树,乡心感棹歌;迷雾漫,桅影撼深波。

这首诗虽然是处女作,但却不像一个少年的手笔,感觉非常成熟。回首看去,屠岸笑了笑:“那时候随便写的,学大人腔而已。母亲倒也没有批评我,还帮我修改。”当时读古诗比较多,尝试写作自然也是从古诗入手。后来屠岸又接触了新诗、外国诗歌,他对诗歌的感悟更多了。1943年,屠岸迎来了他第一次的诗歌创作大爆发。

曾经有个诗呆子

19岁那年,屠岸到哥哥的同学沈大哥家度暑假,江苏吕城农村的自然风物和人事见闻让他诗情勃发。屠岸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沉迷于写诗的苦乐的一个时期。他白天在田间、地头、河边观察、领会,与农民交谈,体验他们的情愫,咀嚼自己的感受,晚上就在豆油灯光下,麻布帐里,构思、默诵、书写、涂改,流着泪誊抄。有时通宵达旦。“那时几乎进入了痴迷状态,后来写诗也很投入,但没那样痴迷。”

当时屠岸在乡间听一个老人讲自己的独生子15岁参加新四军,后来被日本侵略军抓住,杀死了。屠岸直听得心如刀刺,写了一首《打谷场上》反映这个事情。当地乡间有一个祭祀天和地的小庙宇叫天地坛,一天夜里,屠岸着手写《天地坛》的诗歌,他一边写着,一边时不时朗诵几句,在文中他想象日本人要来放一把火把这个庙烧了,此时他完全沉浸在诗歌里,忍不住大声朗诵:“天地坛起火了……” 惊醒了睡在隔壁的沈大哥。沈大哥以为那里真的着火了,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赶来询问。等弄清事实,他止不住苦笑,怎么家里住进了这样一个诗呆子,从此便把屠岸叫做“诗呆子”。

在乡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屠岸写了六十几首抒情、写景的新诗。可惜的是,那些诗一多半在“”时失掉了,留下的收在《夜灯红处课儿诗》里,作为一辑,有二三十首。屠岸对那段时期的诗歌非常怀念,他感到虽然自己当年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修辞之类的研究,但是那种青春年少的笔触和韵味,“后来再也写不出来了”。而之后屠岸也再没有去过吕城,他至今仍然惦念着那里的山水草木。天地坛如果还在,不知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个年少的诗呆子把它写入了自己的诗作。

年少译诗忙

很多诗评家和读者认为屠岸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近百首诗作没有概念化,没有拼凑痕迹,犹如一幅清淡、自然的水彩画,既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又有着外国诗歌的浸染,节奏鲜明,音韵有致,隽永耐读。除了是一位诗歌作者,屠岸还是一个诗译者。介绍屠岸的文字往往用这样的语句开头:屠岸,原名蒋璧厚,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的学者。

他对外国诗歌的喜爱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尤其是英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深深地打动着他。英国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作家斯蒂文森写过《金银岛》《化身博士》等小说,还写过许多诗歌,其中有一部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是英国儿童诗的经典,大英百科全书对这本诗集的评价很高。斯蒂文森去世前写过一首《安魂诗》,屠岸在自己的日记里把它翻译成两个译本,一个是五言诗,一个是七言诗。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翻译诗歌,时间是1940年。

随着战争时局的变化,屠岸几经辗转逃难到上海,住在姨母家。屠岸在交通大学读书,姨母家的表兄则在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读书,他们经常一起聊英国文学。表兄把导师教学生如何欣赏英国诗的笔记带回给屠岸看,屠岸看了大感兴趣。他还把100多首英国诗的题目贴在墙上,用羽毛针扔飞镖,扔中哪个就把哪个的原文找出来读,逐渐的把这些诗歌全都读了一遍。同时他还读了许多译作,感觉郭沫若的《沫若译诗集》中有些译得并不高妙,感觉自己能翻译得更好,就想自己尝试翻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屠岸把自己的翻译寄给了上海《文汇报》,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当年的初生之犊不怕虎,其实是主编在提携年轻人而已。”屠岸笑说当年,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彩。这之后,《文汇报》又接连发表了他的译诗,这对他是莫大的鼓励。

因为对诗歌的喜爱,屠岸读过许许多多的诗歌,默默地与心仪的作者进行着对话。因为对诗歌的喜爱,他还结识了许多爱诗、写诗的朋友。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屠岸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十分活跃,他还联络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爱好诗歌的一些学生,组成“野火诗歌会”,自编三期油印诗刊《野火》。与此同时结识章妙英,终于成就姻缘,两人一起写诗译诗。

如今已经翻译了12本诗集的屠岸说,译诗要有悟性,创作要凭灵感。翻译带有某种技术性,是可以定时间计划的,但创作是勉强不来的,硬写只能写出没有灵气的、不成熟的废品。虽然这样说,写诗也并不是守株待兔那样空等灵感降临就可以的。屠岸有个习惯,床头总是备有纸和笔,入睡前或是半夜醒来,只要出现一些诗的灵感火花,他就要马上记下来,次日再整合修改。

屠岸对写作是投入的、勤奋而认真的。他一生在追求真诗,追求更好、更高的境界。《渔村4号》为十四行诗变格,是把声调(平仄)与韵式结合以形成一种格律的尝试。写作时,他的感情全部投入,仿佛做了一场梦,“夜里12时,已熄灯上床,又起身开灯修改,这样的情况不下三次。”尽管如今已经是诗坛大家,屠岸却坚持“诗作写成之后不要着急发表,可以放一段时间以便再作思考,再作修改。”

诗歌之爱不减当年

古今中外有无数诗歌名家,屠岸博采众长之余却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十分佩服――吴汶。“他三十年代在上海复旦大学做学生时写了很多诗,由27首诗编辑而成的《菱塘岸》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是非常精炼而有内蕴,对人的心态等等描写得很深刻。我自觉写诗受他的影响很大。”屠岸说。他觉得,如果说吴汶是一个在诗歌史上能够占有一定高度的诗人,一点也不为过。说来也有趣,后来屠岸居然见到了吴汶本人。

1950年,已经在华东文化部工作的屠岸偶然在签到本上看见了吴汶的名字,这个“吴汶”是不是自己神交已久的诗人吴汶呢?没想到果然就是!屠岸的心中充满激动之情。然而命运弄人,随着政治运动的进展,诗歌的生存空间几乎丧失殆尽,诗人之间的交往也变成不可能。后,吴汶还曾写信询问屠岸有没有他的诗集,因为他手头已经没有自己的诗集了,可是,屠岸也早已失去了那本诗集,心中十分黯然。

好在历经磨难诗人还在,历史终究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思想大解放,屠岸的大量诗作在这个时期喷薄而出。写于1981年5月的《日坛之夜》,1985年5月的《丁香》,1981年9月的《狗道》都是其中的佳作。直到今天,诗人的热情不减半分,是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一棵常青树。“我仍然热爱写作和翻译诗歌。”他说。

灵魂的声音

在与诗歌“恋爱”日久的屠岸看来,诗歌到底是什么呢?他说:“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声音。”

为什么不同民族的人可以沟通,屠岸认为那是因为人都有灵魂,都有灵魂上的真与善。人既有天使的一面又有魔鬼的一面,人有兽性的同时也有神性,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但是他相信,两者共存之下,真善美的一面更强大,这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他说:“诗歌就是善的闪光的东西”、“诗的语言有生命,会跳跃,会歌唱。写诗,不是你想怎么去打开一条通道,而是你的世界观的自然反映。诗歌隐藏在你自己的内心。” 屠岸写《迟到的悼歌》,就是对“”的痛心疾首;写《白芙蓉》则通过让白芙蓉站直了,不依附任何东西,表达一种对强制、限制人自由的反抗。

诗歌可以穿越历史,或许在某个阶段被边缘化,又或许因为物欲横流,很多人抛弃了诗歌,但是,诗歌的情怀不会消亡。身为中国人,屠岸感到很骄傲,因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那是很悲哀的。

爱国诗集范文4

至于那些乌鸦嘴评论家们,对他的诗集更是嗤之以鼻。有的把诗集投入火炉,有的公开发出谩骂,这样的人也懂艺术?这就像猪猡不懂得数学一样。他后来回忆说,这本诗集所到之处,引起了暴风雨般的愤怒与斥责。

只有一个人支持他,那就是爱默生。爱默生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你处在伟大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爱默生的支持让他信心百倍,因为爱默生早已成名。的确是这样,凡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不会被大众或所谓的精英分子理解,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新生事物。他的诗集就是这样,众所周知,诗歌要受格律、韵律的限制,这样人的思想和语言就不能自由自在地发挥。他决心改变这种形式,开创了自由体诗,《草叶集》就是这种自由体诗的完美表现。他没有想到,这本诗集会奠定美国诗歌的基础,甚至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于那些当初蔑视这本诗集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绝妙的讽刺。

这本诗集的面世,其实不算出版,因为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按现在的说法,只能叫自费印刷。《草叶集》的第一版,由他自己排版,自己印刷,自己发行,共94页,收录了12首诗。这位只读过小学,13岁就开始艰难谋生的诗人,出版这本诗集时已是须发斑白,年龄却不过36岁,是一个印刷厂的临时工。

他就是华尔脱·惠特曼,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一生做过勤杂工、学徒、排字工人、乡村小学教师、记者和编辑等,这些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他丰富的创作源泉。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爱国诗集范文5

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这些“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一泪。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是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娇宠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侈的生活;在《遣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抨击:在《洗兵马》中,他指斥李林甫等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可以说杜甫的不少诗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和征战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在儒家文化中,“骨”、“骨气”,“气骨”是刚健中正的表征,诗人仁心广被,泽及天下苍生,以诗抒怀,用仁义培植和浇灌的爱国爱民的伟大品格在诗中得以充分彰显。应该说,这些仁爱情怀是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推演。儒家仁的观念中带有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是一己之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泛爱,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生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速转变时代,一生饱经忧患,境遇十分坎坷,他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体会,因而往往能一语中的,引起读者深层次的共鸣。

在唐代,给人民带来最深苦难的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引起的内乱外患,这种情形在杜甫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不仅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揭示出了更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甚至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入伍或服役,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深刻。

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因此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让人民过上太平的生活。他在诗中不断喊出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蹂躏着祖国的土地,在大敌当前时,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极为悲惨,另一方面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正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迁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被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中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山河复整的气象,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欢乐而感人的诗,如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不仅从他的每一个形象里涌出喜悦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地飞转着轻快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是为人民忧虑的一生,是为人民歌唱的一生。直到他病倒在湘江船上,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忘记过多难的祖国、多苦的百姓。他在最后一首诗中慨叹道:“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抒怀》)这就是壮怀一腔忧国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中,广大民众的苦难忧乐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对象,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摇旗呐喊。

爱国诗集范文6

两个半世纪以前,1759年1月寒冷的一天,一个小男孩降生于苏格兰西南部艾尔郡的一个佃农家庭里。孩子的父亲叫威廉·彭斯,而这个孩子,他们给他取名叫罗伯特。佃农家庭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孩子们就算在冷天也只能光着脚板,全家人很少能吃到肉,只有年龄小的孩子能偶尔喝上一杯牛奶。作为家中长子,罗伯特从小帮着家里干农活,16岁时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打谷、耕田、犁地……这或许是那个时代很多农民儿子的成长轨迹。但尽管家境贫寒,劳作辛苦,幸运的罗伯特还是受到了一些学校教育,劳作之余也得以博览群书,特别是他所喜爱的苏格兰民歌和民间故事。他每天都利用吃饭休息的间隙时间看一点书,在田间劳动的时候更是依据苏格兰民歌的韵律在心中默默打磨自己的歌。

老威廉死后,彭斯靠务农无法支撑整个家庭,于是决定出国去谋生活。他收集了早期创作的诗歌,打算卖给出版商换取一些路费。这本名为《苏格兰方言诗集》的书为他换来了20镑的盘缠,就在他准备买船北上的前夜,他写下了《别了,苏格兰》一诗:

永别了,朋友们!永别了,敌人们!

我的安宁,我的爱:

眼泪飞撒我的心在呼喊——

永别了美丽的艾尔河畔!

Farewell, my friends!Farewell, my foes!

My peace with these, my love with those:

The bursting tears my heart declare—

Farewell the bonnie banks of Ayr!

但是27岁的诗人未能成行,因为第二天清晨的一个消息。他的《苏格兰方言诗集》首印2000册,已在整个苏格兰造成轰动。虽不至洛阳纸贵,却也足以让这个穷困的农民诗人闻达四方。一时之间,学者、文人、甚至农夫、仆妇都争相购买这本小集子。诗人本人立即赶到当时苏格兰的首都爱丁堡,准备第二本诗集的出版。在爱丁堡,他成了社会名流的座上客,但是在那些人中间,他感觉自己像个外人,始终觉得格格不入。这也是伟大诗人的可贵之处,他回到农场,回到自己的陋室,睡铺着稻草的木头床,坐在连抽屉也拉不动的桌子前,手握鹅毛笔,在精心裁切的白纸上谱写属于苏格兰农民的诗歌。

彭斯善于吸收民歌的养料,他的诗歌作品多使用苏格兰方言,创作题材丰富,既有歌咏友情、爱情和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如《一朵红红的玫瑰》和《苏格兰人》;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讽刺上流社会的,如《威利长老的祈祷》和《两只狗》。

创作的同时,彭斯还花大量时间搜集整理了苏格兰民间歌谣,将其汇编成册,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往昔的时光》:

老朋友哪能遗忘,

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

还有往昔的时光?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 lang syne?

彭斯是18世纪后期苏格兰诗坛上一颗光华夺目的明星,是苏格兰文化的旗帜、杰出的农民诗人,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者。下面就是选自《苏格兰方言诗集》的抒情短诗《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结合袁可嘉的翻译解读如下。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luve,苏格兰方言,即love

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在六月里苞放;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play’d为诗歌用语,即played

乐声美妙、悠扬。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art=are; thou=you,皆为古英语

bonnie为苏格兰方言,意为“美丽的,可爱的,美好的”

lass为古英语中“少女,女孩”之意

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So deep in luve am I;

我爱你那么深切;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hee为古英语第二人称宾格,相当于you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a’为诗歌用语,相当于all

gang为苏格兰方言,相当于go

一直到四海涸竭。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wi’为诗歌用语,相当于with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熔!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o’为诗歌用语,相当于of

只要生命无穷。

And fare?thee?weel, my only Luve!

fare?thee?weel为诗歌中常用的省略形式,

相当于bid farewell to thee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And fare?thee?weel, a while!

再见吧,小别片刻!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tho’为诗歌用语,相当于though

’twere亦为诗歌用语,相当于it were

即使万里相隔!

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韵律感很强,June和tune;I和dry;dear和dear,sun和run,luve和luve,while和mile都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是诗人献给自己的妻子简妮·阿莫尔的,表现的是诗人对爱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诗歌由四个诗节组成,第一节以玫瑰和乐章作比,盛赞爱人之美;第二、三节以海枯石烂作比,极言自己爱情的坚贞和永恒,生命不止,爱就不止;最后一节着力抒发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中的很多比喻和意象在中国的古诗中屡见不鲜,如以花形容人美,我们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等句。诗歌第二、三节中海枯石烂的歌咏手法更是和《汉乐府·上邪》如出一辙: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表达的也正是距离不能阻隔相思之情的意思。可见,诗人的心意是彼此相通的,他们的想象不受疆域和时间的限制。

整体来看,彭斯的这首玫瑰诗意境朴实、情感深厚,其优美的韵律更使整首诗有一种余韵绕梁的效果,深得大家喜爱,下面将王佐良和郭沫若翻译的版本也一并放在下面,供读者自己品味。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红 玫 瑰

吾爱吾爱玫瑰红,

六月初开韵晓风;

吾爱吾爱如管弦,

其声悠扬而玲珑。

吾爱吾爱美而殊,

我心爱你永不渝,

我心爱你永不渝,

直到四海海水枯;

直到四海海水枯,

岩石融化变成泥,

只要我还有口气,

我心爱你永不渝。

暂时告别我心肝,

请你不要把心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