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牧业范例6篇

西部牧业

西部牧业范文1

传闻:天津募投项目12月份投产。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计划12月底投产,目前正在调试中。

瑞普生物(300119)是我国动物保健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主营开发、生产、销售动物化学制剂类、生物化学制剂类、植物活性制剂类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在动物疫病诊断、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势突出。

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亿,比上年同期增长8.61%,其中兽用生物制品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9159.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3%。

从行业来看,禽产品价格回落,养殖行业不景气。2012年畜禽产品价格出现回落,猪肉价格、鸡肉价格自春节后一直处于回落调整状态,同时饲料原料与饲料价格不断攀升,养殖企业饲养成本走高,,盈利空间收窄,禽养殖规模受到了影响呈下滑趋势。但进入四季度以来,业内人士指出下游养殖业回暖,会对兽药行业有积极影响。

作为一家2010年上市公司,瑞普生物按照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来看,首发募资总额11.16亿元,投入4个项目。“动物疫苗扩建项目总额2.37亿元”项目建成后可生产13种禽用疫苗产品,将产能扩大到灭活疫苗15亿毫升,活疫苗300亿羽份。项目实施并达产后,经测算,年销售收入约8.2亿元,年净利润约2.13亿元。“瑞普高科动物疫苗扩建项目”投资1914.67万元、“瑞普保定动物疫苗扩建项目总额6936万元”、“瑞普天津动物用头孢喹肟注射液和中药制剂扩建项目总额7015万元”、“研发中心项目总额6200万元”;其中保定和天津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注射液生产能力6300万毫升、粉散剂生产能力500吨、颗粒剂生产能力90吨。可实现新增利润总额分别为8873万元、2876万元。

针对天津募投项目12月份投产的传闻,工作人员表示瑞普天津动物用头孢喹肟注射液和中药制剂扩建项目已进行净化,但因车间GMP检测标准升级、提高,因此预计12月份通过GMP验收、投产。而动物疫苗扩建项目因工艺调整,车间GMP检测标准升级、提高,预计13年6月份通过GMP验收。券商报告指出明年新产品持续投入市场,将支撑公司的稳定发展。

西部牧业:大雪未对公司产生不良影响

传闻:西部牧业在近期新疆暴雪中损失惨重。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一直无人接听。

西部牧业(300106)是新疆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拥有种畜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加工、奶牛集约养殖、牲畜屠宰加工、鲜奶收购及冷链配送等完整的畜牧经济产业链,是新疆地区集奶牛集约化养殖、种畜繁育、优质生鲜乳供应于一体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业务的核心是优质生鲜乳的供应(包括外购生鲜乳和自产生鲜乳),种畜良种繁育、饲料、牧草收购及机耕均是优质生鲜乳供应业务的重要支持。公司主要客户有旺旺集团、伊利乳业、花园乳业、麦趣尔等疆内外知名企业。

西部牧业的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今年11月份该地区曾暴雪蓝色预警,并因降雪造成大面积停电、停暖。有传闻公司在近期新疆暴雪中损失惨重,但记者注意到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工作人员表示公司集约化养牛场均为钢架结构,抗压性能较好,铺设了地暖设备,保证了奶牛良好的生产繁育环境。大雪未对公司产生不良影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三季报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45.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48.31万元,同比下降5.75%。

去年,公司以8400万元收购石河子花园乳业60%的股份,布局生鲜乳加工业务,打通了从饲料生产、养殖到生鲜乳加工和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且借此平台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公司拥有奶源质量优势和地缘优势,以高品质和新鲜取胜,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产品将辐射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疆内主要大城市,但短期内突破新疆进入内地市场与大品牌竞争还比较困难。

三诺生物:3亿营收目标有望实现

传闻:三诺生物今年3亿营收目标有望实现。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该目标实现问题不大。

三诺生物(300298)主营业务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即时检测产品。公司主要产品为微量血快速血糖测试仪及配套血糖检测试条,两种产品构成血糖监测系统,主要用于血糖监测。作为国内血糖测试第一股,三诺生物于今年3月19日登陆创业板。

公司首发募集资金1.99亿元投入“生物传感器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期2年,将形成年生产微量血快速血糖测试仪200万台,配套血糖测试试条5亿支的生产能力,生产期平均销售收入为5.34亿元,利润总额为1.38亿元,预计生产厂房2012年9月份封顶,明年3月份项目正式投产;3964.66万元投入“生物传感器技术研发中心项目”;5586.20万元投入“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截止2012年9月末,三项目分别投入为2520.07万元、395.26万元和590.81万元。

三季报显示三诺生物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63.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18.91万元,同比增长43.69%。近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工作人员表示,按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今年3亿营业收入的经营目标应该能实现。

中银国际在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三诺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3点,首先性价比较佳,公司产品价格比外资产品价格低30%以上,质量方面则优于大多数国内品牌。其次,还具有相较国内生产厂家的品牌优势。同时公司拥有900多个一级经销商,350多人的专业服务团队(不同于北京怡成的总代模式),其OTC销售渠道与销售团队优于国内大多数生产厂家。

天源迪科:联通业务收入集中在12月

传闻:天源迪科联通收入集中在12月份。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确认综合全年来看,公司在联通的业务还是比较稳定的,收入主要集中在12月份。

天源迪科(300047)一直专注于电信、公安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为电信和政府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电信业务支撑软件领域和公安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的领先企业。

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81.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42万元,同比增长21.37%;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30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创收1.71亿元,同比增长76.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2万元,同比增长19.96%;基本每股收益为0.17元,公司营收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低毛利率的深圳金华威的并表,同时母公司的应用软件也实现了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增长。

西部牧业范文2

关键词: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新西兰;中国

中国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25―03

一、新西兰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外向性

1.新西兰农牧业起步发展阶段。新西兰畜牧业是在特殊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西 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将新西兰定位为英国发展毛纺 织工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在北岛东南 沿海的怀拉拉帕地区建立了首批养羊场,从此揭开了新西兰 畜牧业发展历史的序幕。随着英国毛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 羊毛需要量剧增,进一步刺激了新西兰养羊业的迅速发展,羊 毛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1905年,羊毛在肉类、羊毛 和乳制品出口总值中已占到55.2%,高居榜首。

2.新西兰农牧业稳定增长阶段。1907年,新西兰脱离英 国殖民统治,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地,并在英联邦国家内享有 特惠权,这对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畜牧业仍 作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得到了更快发展。1920-1940年,全国 羊、牛养殖数量分别增长了30%和45%。同时,由于国际市 场对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再加上起步阶段新西兰人工草场建 设已初具规模,以及北岛具有适合奶牛饲养繁殖的得天独厚 的气候条件,使国内奶牛业的发展比养羊和肉牛更为迅 速[2],到1945年,新西兰的奶牛数已占全国养牛总数的 65%,乳制品出口额占到畜牧产品出口总值的46%,跃居全 国出口产品首位。

3.新西兰农牧业调整转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化纤工业发展,国际市场对羊毛的需要量下降,以及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与食物结构有明显变化,因而 对肉类特别是牛肉的需要量日益增加,迫使长期依赖国际市 场的新西兰畜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和创新,即肉牛、 肉用羊及肉毛兼用羊迅速发展,肉用牛占到全国总牛数的 60%左右,肉用(罗姆尼羊)和肉毛兼用(考力代羊)新品种代 替了原来专门产毛品种(美利奴羊)的主导地位[3]。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肉类出口占羊毛、肉类和乳制品出口总值的比重 上升为40%,居于首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鹿产品国 际市场需求增长和养鹿比较效益提高,鹿饲养业得到迅速发 展。1980-1990年,鹿养殖数由10.4万头上升为97.6万头, 增长9.4倍,一跃成为继养羊、养牛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4.新西兰农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1月加入WTO 后,新西兰农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变化,注重发挥林产品和园艺业的比较优势,逐步由单一的产 品竞争转向多元化的农牧业竞争格局。1995~2002年新西 兰农牧产品出口总额提高63.1%,其中园艺产品、林产品出 口额分别增长60.6%和66.8%。在发挥综合比较优势的同 时,继续强化畜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鹿、奶产品的竞 争力。1995-2002年新西兰奶类出口增长了1.14倍,适应国 际畜产品需求竞争局势的变化,新西兰畜牧业首先推进战略 性结构调整,奶牛和养鹿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2004年,奶 牛和养鹿数据分别增加107.2万头和46.5万头。

二、新西兰农牧业经营的机制与创新性

新西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及生产集约化水平的 提高,主要依赖于农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根据全球 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新西兰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生物技术、 创新产业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三个科技创新的目标,全面 实现由传统的农畜牧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农牧业经营机 制创新呈现出鲜明特点:

1.完备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体系。新西兰有比 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农畜牧业科研被 列为政府科工部重中之重项目,并且联合农业部门所属的实 验室、台站一起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科工部设有24 个农牧业研究所,拥有2400多名高专业性研究人员。农渔部 在北岛和南岛设有4个农牧业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拥有5500 多名科技人员。还有全国7所大学都设有农牧业系、草原系、 园艺系和环境系,研究机构和院校科研人员本身保持着紧密 的业务关系,资源与信息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研 究与创新的能力。农业、畜牧、林业和园艺科技是新西兰传统 的科技强项,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政府投资预算导向的影响,农 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水 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2.便捷的农牧业成果推广与服务合作机制。新西兰政府 所属农牧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学术团体都具有明确的“科研定 位”,强调需求、实用和高效原则,与农牧场主保持着紧密的 业务关系。农业科技人员也经常举办类似国内“科技下乡” 活动,直接向农场主推广新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新 的科研成果能够被农场主迅速接受和推广,新西兰政府采取 了很多办法,同时严格规定了牧场主从业资格,在新西兰从事 畜牧业人员至少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只有具备了较高专业 文化素质的业主才可能容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新四 兰农业科研机构为推广技术专门建立开放的示范农牧场,而 且与中国远离农民的示范园区不同,新西兰示范牧场通常建 在大牧场之间,方便于周围的牧场主学习、参观新技术产生的 成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西兰畜牧业较高的 专业化水平还表现为农牧场股份制联合、经营规模及其明确 分工。

3.高效的农牧业管理与技术调控模式。20世纪90年代 以来,新西兰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部挖潜的模式,依靠新技 术应用,通过提高单产来扩大规模和增加效益,农牧产品优势 强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农牧产品出口额呈现出显著增长态 势。奶产品继续保持出口强势,园艺、林产品后来居上,发展 十分迅速。新西兰农牧业生产与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主要依 靠新的农牧业科技革命。加快机械化技术革命,加大牧草种 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以及加工、运输、冷 冻等现代机械设备的研制与推广力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通过生物化技术推广,不断培育优良牲畜品种,增强牲畜生产 对各种气候条件和牧场环境的适应性。

4.长期的畜牧业科学养殖示范与推广。新西兰注重农牧 园艺产品专业研发、科学化种植和信息化管理,尤其是牧草新 品种培育,促使人工草场快速发展,人工草场面积占到草场总 面积的65.7%,大型养殖场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态势。 优质牧草的长期科学培育和扩大大大增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 展能力[4]。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场当家的草种是禾本科植物 黑麦草和豆科植物三叶草,这是经过100多年研究试验后才 确定的两个环保、优质的品种。据试验资料,人工草场配以科 学管理,平均产量达到4995~15000 ks/公顷,平均养羊19.5 -24.0只/公顷,而在国内养羊1只/公顷才能保证草场不退 化。草场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性与可持续性。

三、国内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战略性

2004年底,我国有牧草地2.63亿公顷,其中天然草地2. 58亿公顷,分别是林地、耕地面积的1.1倍和2.2倍,是世界 上第二大草地国家。但由于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不到5%,天 然草地的“三化”问题相当严重[5],草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 重不足5%。面积优势、生产劣势,生态恶化,这与新西兰畜 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基于实地考察和专题性分 析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新西兰发展生态畜 牧业的经验,破解一个国土面积狭小、劳动力资源稀缺国家成 为畜牧业大国的秘诀,从而着眼于全局性、战略性,着力打造 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 势。

1.树立经营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和 “生态”是新西兰国土景观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公共绿地,还 是私人牧场都做到了精细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而这一景象 完全是“人地和谐”的产物。在历史上新西兰也曾因追求产 量、过度放牧而产生过严重的草地退化和水上流失等问题,但 是问题的产生很快引起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 过制定分区管制、税收调节和集中治理的措施,促进了退化草 场的生态恢复。在吸取教训之后,新西兰政府更加重视支持 人工草场的建设,并且确立了“草畜平衡”或“以草定畜”的经 营原则,即确保草场产草能力与家畜牧草需求总量之间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作为新西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准 则。可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西兰政府真正起到了宏观调 控和适时管制的作用。而在国内,草地面积的优势、生态退化 的劣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弱势已持续了几十年,目前仍有90% 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过牧过垦的现象仍在继续。 对比之下,国内农牧业的出路何在?新西兰的政府导向下的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2.确立扩大开放与农畜产品国际竞争战略。在变革中求 发展,是新世纪世界各国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新西 兰农牧业发展的外向性与阶段性给我们的启示: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国内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力 度,理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农场主之间的权益与协作关 系,为农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 扩大开放力度,按照“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 农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形成国内产品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 竞争能力。为了适应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清洁化生产的新 趋势,2002年,新西兰在国家农林部增设了“新西兰食品安全 局”,其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国家协调本国农产品进口渠道,监 督各类标准的执行情况,认证企业的出口资格;在管理机制 上,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实行风险自担。同 时,新西兰政府十分重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严格实行市场准 人制度。长期的标准化管理,而且国内标准基本上与国际通 行标准接轨,这是新西兰农畜产品一直畅销于国际市场的原 因,这也正是加入WTO后我国国内农牧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 主要障碍因素所在。

3.科研支持与科技创新。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及其创新 研究,保障农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竞争性,成为新西兰政府部 门、学术团体与农场主的共识。正是管理体制和科研机制的 不断创新为新西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量。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动力不足,主要是缺乏像新 四兰国家的这种产业定向投入、管理与创新机制,特别是与农 牧业科研投入不足和成果推广不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实现 中国畜牧业特别是草地畜牧业的全面振兴目标,必须首先在 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普及领域有所突破。主要包括:(1) 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综合技术创新。建立草地畜牧业生态与 经济产业链的科技攻关与示范,人工草地建设与现代化舍饲 养畜的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和动物防疫技术集成等;(2)畜 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开展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试点与 示范研究,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开发试验和无公害基地标准化 生产,完善“超市+公司+基地+农产”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机 制与模式;(3)农区种草与规模养畜创新技术。推广草畜配 套种植模式,建立一批省级草畜配套的大型示范基地和草食 畜禽生产基地,选育优势牧草产品,建立加工龙头企业介入良 性机制,形成草产品开发配套技术与产业化体系;(4)畜牧业 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畜牧学、特别是动物营 养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畜禽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 与推广;(5)农畜品种改良与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奶牛牧 场化养殖,实施清洁化、优质化、机械化生产,推进生物工程技 术和园艺技术创新,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园区化、规模化种植和 产业化经营。

4.着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竞争能力。我国人 多地少,各业用地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加入WTO后农 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规模的“压粮扩经”和“食物安全”的 严峻形势,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缓减粮食供给压力成为国家中 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目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 粮消耗了粮食总产量的30%,因而成为冲击我国口粮保障自 给的重要因素。然而,像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主要 依赖于饲草,而不是直接消耗粮食。事实上,我国畜牧业以草 代粮也是可行的,谷物是用稀缺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换宋的,利 用大量谷物作饲料也是非常不经济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草地畜牧业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是牛羊生产大国,产量各占全世界的第三位和第一位。 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牛羊肉加工只有5.9kg,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再从牛羊肉的出口贸易来看,也只有5万吨左右。 加入WTO后牛羊肉生产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牧区的 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国内肉类外贸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 市场,我国的牛羊价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出口创汇的效率仍 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学习新西兰的经营策略,重视创品牌、 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提高出口品的附加值。

5.建立农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调控良性机制。新四兰作 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农牧业经济具有高度的外 向性,因而不断地经受着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的影响 甚至打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新西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也经受过新的压力,既有来自出口 农产品的结构性制约,也有来自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梭疫、食品 安全、质量标准严格要求的技术门槛约束。为了有效地应对 农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新西兰适时地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管理体制改革和贸易政策调整,并选择了彻底的市场化道路。 早在1984年新西兰取消农民补贴,就是为了促使农牧产品直 面全球市场,努力保持畜牧业生产及产品出口优势,扩大在全 球市场份额中的比重。由于政府减少了对企业、农场经营的 直接干预,培育了农场主自主经营的观念和积极参与国际贸 易的竞争意识,再加上新西兰农牧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维 护企业利益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成为企业连接政府与 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温州人”经商与此有些类似, 利益直接,风险自担。但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经营迄今仍没 有建立起这种良性运作的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农 业贸易竞争,中国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走出了可喜的一 步,但实现政府角色的根本转变和按照市场规律塑造农牧民 的主体地位,仍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Sarah Johnsen. Contingency revealed: New Zealand farme's experiences of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Sociologia Ruralis, 2003,43(2) :128 - 153

[2]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Dairy Product Process- ing in New Zealan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st Supplement 2,1981.

[3] Simm, G., Genetic hnprovement of Cattle and Sheep. Fann- ing Press, 1998.

[4] New Zealand Dairy Board. Dairy Statistics 2001 -2002, 2003.5 - 7

西部牧业范文3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西藏农牧业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两个高频词语,其中“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出、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目的是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和谐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在西藏尤其应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这不仅是由西藏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更是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农牧业人口比重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0%以上,即使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也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产业很不发达,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央及当地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1990年~2000年的10年间,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5600 hm2,新垦农田5200 hm2,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133hm2,科技示范田7667hm2,工程造林7000hm2,新建苗圃672hm2,人工种草和草场建设2×104hm2。新增灌溉面积10677hm2,改善灌溉面积9867hm2,除涝面积2000hm2。

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西藏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300多公斤,全区1998年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3、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较为稳固,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2004年,农牧业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5%。

(二)西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如前所述西藏地区在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牧业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西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中占主导的是以生态为特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牧业,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西藏发展的步伐。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3、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4、农牧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由于交通、信息不够畅通以及几十年来基层组织的相对松散,致使农牧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单位一直处于与现代经济隔离的状态。畜牧业尤为突出,逐水草而牧、由牧择居的形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所以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政府的有关规划及服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教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形成了高污染、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成本代价还在不断上升,东部的发展恰恰是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教训是:过度盯住眼前的发展,势必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等受到惩罚后才清醒,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来说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二)西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必须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首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西藏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西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其次,是西藏特殊地位决定了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作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及在国内、东亚甚至全球的可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巨大的基因库、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周边地区的固体水库与江河之源和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源与生态屏障等几个方面[7]。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其生态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

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西藏的农牧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在当前轰轰烈烈地推进西藏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中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何?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耗费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农牧业转化。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西藏农区的种植业可以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与种植业相互补充,可以由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因此,农牧业的发展应当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追求特色、绿色、安全,将以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作为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的3个支柱产业之一。例如,青藏高原特有农作物品种-青稞,据有关媒体透露,青稞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它对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多方面的价值。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加之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应当通过青稞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青稞的营养和保健内涵,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把西藏建成全国的青稞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将循环经济作为试点运行。另外还有高产优质油菜、专用马铃薯、优质专用小麦和荞麦等,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地位。另外,还有以开发虫草、松茸、红景天、核桃等系列产品为特征的高原特色康体农业,并集中建立一批国家认定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以锻造高原生态农业品牌。

对畜牧业则以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牧区畜牧业,稳定畜牧头数,加强对草原的保护,采取封育、移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高原特色畜牧业则应着重于牦牛系列产品的开发,瞄准国际市场。农区畜牧业可以饲料生产为突破口,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种植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和增加秸秆利用率,使畜牧业发展重心由牧区逐步向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转移。发展“饲料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牲畜,调整畜种结构,适度增加藏绵羊比例,积极发展肉乳用牛和猪、禽,适当减少山羊和马属畜类,努力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群出栏周期,从而大幅度提高肉类和酥油等畜产品产量,从而不断提高高原食物安全的保障程度。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

农牧民是西藏农牧业经营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农牧业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其对策主要有:通过扫盲教育、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场”、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者则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等途径,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技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来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设西藏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把建立与完善农牧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生态农牧业、推行清洁生产等作为重点领域,逐步建立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框架。同时,从本区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修订资源循环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并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各级政府、各单位、企业政绩考核的指标中。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所在地区加强领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农牧循环的经济模式,规划和开展生态示范区等试点工作。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与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遏制农田与草地退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能源的严重不足的问题,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实现粗放型农牧业向循环型生态农牧业的转变。随着今年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行,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的经济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农牧业互补优势,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一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4][5][8]狄方耀,程志碧,罗华著.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西部牧业范文4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农牧业人口比重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0%以上,即使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也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产业很不发达,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央及当地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1990年~2000年的10年间,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5600 hm2,新垦农田5200 hm2,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133hm2,科技示范田7667hm2,工程造林7000hm2,新建苗圃672hm2,人工种草和草场建设2×104hm2。新增灌溉面积10677hm2,改善灌溉面积9867hm2,除涝面积2000hm2。 

 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西藏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300多公斤,全区1998年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3、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较为稳固,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2004年,农牧业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5%。

 (二)西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如前所述西藏地区在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牧业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西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中占主导的是以生态为特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牧业,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西藏发展的步伐。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3、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4、农牧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由于交通、信息不够畅通以及几十年来基层组织的相对松散,致使农牧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单位一直处于与现代经济隔离的状态。畜牧业尤为突出,逐水草而牧、由牧择居的形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所以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政府的有关规划及服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教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形成了高污染、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成本代价还在不断上升,东部的发展恰恰是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教训是:过度盯住眼前的发展,势必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等受到惩罚后才清醒,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来说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二)西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必须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首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西藏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西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其次,是西藏特殊地位决定了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作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及在国内、东亚甚至全球的可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巨大的基因库、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周边地区的固体水库与江河之源和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源与生态屏障等几个方面[7]。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其生态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

 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西藏的农牧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在当前轰轰烈烈地推进西藏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中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何?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耗费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农牧业转化。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西藏农区的种植业可以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与种植业相互补充,可以由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因此,农牧业的发展应当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追求特色、绿色、安全,将以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作为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的3个支柱产业之一。例如,青藏高原特有农作物品种-青稞,据有关媒体透露,青稞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它对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多方面的价值。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加之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应当通过青稞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青稞的营养和保健内涵,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把西藏建成全国的青稞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将循环经济作为试点运行。另外还有高产优质油菜、专用马铃薯、优质专用小麦和荞麦等,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地位。另外,还有以开发虫草、松茸、红景天、核桃等系列产品为特征的高原特色康体农业,并集中建立一批国家认定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以锻造高原生态农业品牌。

 对畜牧业则以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牧区畜牧业,稳定畜牧头数,加强对草原的保护,采取封育、移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高原特色畜牧业则应着重于牦牛系列产品的开发,瞄准国际市场。农区畜牧业可以饲料生产为突破口,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种植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和增加秸秆利用率,使畜牧业发展重心由牧区逐步向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转移。发展“饲料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牲畜,调整畜种结构,适度增加藏绵羊比例,积极发展肉乳用牛和猪、禽,适当减少山羊和马属畜类,努力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群出栏周期,从而大幅度提高肉类和酥油等畜产品产量,从而不断提高高原食物安全的保障程度。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

 农牧民是西藏农牧业经营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农牧业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其对策主要有:通过扫盲教育、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场”、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者则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等途径,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技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来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设西藏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把建立与完善农牧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生态农牧业、推行清洁生产等作为重点领域,逐步建立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框架。同时,从本区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修订资源循环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并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各级政府、各单位、企业政绩考核的指标中。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所在地区加强领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农牧循环的经济模式,规划和开展生态示范区等试点工作。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与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遏制农田与草地退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能源的严重不足的问题,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实现粗放型农牧业向循环型生态农牧业的转变。随着今年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行,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的经济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农牧业互补优势,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一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4][5][8]狄方耀,程志碧,罗华著.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西部牧业范文5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江西农业信息化取得了快速增长。全省现有的主要的涉农、涉牧网络信息建设情况如下。

1.1江西涉农信息网情况2010年以来全省各地涉农网站数量逐年提升。在各类涉农网站中,直接面向基层农民为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不多,这些网站主要以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学教育和政策与管理为主。如省农业厅的江西农业信息网、省委农工部的三农信息网(含新农村建设网)及江西农村网,省委组织部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等,都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各市县涉农网站发展较快。如赣州有赣州农网、新农村建设网、畜牧水产网、南康甜柚网、信丰脐橙网、上犹县油茶网、农业特色产业网、农业信息网、白莲网等。

1.2电信运营商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当前江西电信运营商积极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①江西电信在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服务平台基础上,2006年又建立了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品牌“信息田园网”;②江西联通启动了“如意农信通”,是面向农村市场推出的一项以农业政策、科技、交易信息为主的增值业务,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技、农价、劳务、气象和农村政务管理等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的信息化需求;③江西移动建立了“农信通”信息平台,提升为农业农村服务品质活动。

1.3主要涉牧网建设目前江西主要涉牧信息网站包括:江西畜牧兽医信息网、江西畜草科技网、江西养猪信息网和江西省畜牧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其中:江西畜牧兽医信息网由省畜牧兽医局主办,主要畜牧行业政策法规、养殖技术、畜禽管理、产品供需等方面信息,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可行信息交互平台;江西畜草科技网是着重以宣传畜牧科技、草原保护、科研创新、科技创新与合作为主要内容,服务于江西畜牧业生产的交互平台,同时通过《江西畜牧兽医杂志》、《牧业信息》、《江西养猪》、《江西家禽》、《江西饲料》等省内平面媒体网络版加大行业横向和纵向互动、沟通;江西畜牧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覆盖全省畜牧业组织机构体系、规模养殖、种畜禽生产、良种选育、先进养殖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大型基础化电子信息化数据库和网上监管系统,江西养猪信息网则是省养猪行业协会自办的行业门户网站,为企业提供服务。此外,省内部分涉农高校、科研机构都在其官方网站中设置了相关畜牧信息专栏。各地市在其政府网站中也有相关信息。

2江西畜牧业信息化已取得的成绩

我省各级畜牧行政机构十分重视畜牧业宣传和信息化工作。信息宣传方面,多年来畜牧业信息在全省农业信息联播统计中名列前茅,《江西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有关江西畜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息也屡见报端。畜牧信息化系统方面,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畜牧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其他如疫苗管理、饲料兽药、动物卫生监督等也在分步建设和完善。省级基础数据库已渐成雏型,整体信息水平得到提升。

3江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投入不足尽管江西在畜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和推广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全国畜牧业发达的省份仍有一定差距,如天津市的武蛟区在2007年就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奶牛生产监测信息系统,而且区政府每年还投入60余万元作为系统的维护经费;河南省则投入1000余万元重点打造省级畜牧公共服务信息中心,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畜牧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专业人才。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仅信息中心就有40余人的专业队伍为畜牧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3.2信息资源分享率不高江西现有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和技术推广等畜牧业服务机构1602个。拥有各级畜牧管理和专业科技推广人员1万多人。这种面广点散的分布方式虽然面面俱到,但是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办公设备老化、信息传播途径单一等方面的欠缺,使得信息采集、传递、归档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也就是优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打破资讯信息流动区域限制,阻碍了信息资讯的正常分享。

3.3从业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畜牧业从业者的文化和科技素养。江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2.49%,其中畜牧业的从业人员有670余万人。由于全省农村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多数畜牧从业者仍延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对现代畜牧业的知识接触机会少,造成人员素质、知识技能和畜牧业新形势新发展有很大距离。从业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低是江西省畜牧业科技提升转型发展中的阻碍。

3.4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现有的涉牧网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网上综合性的新闻多、专业性的科普知识少,尤其是缺乏适用的畜牧业国内外行情分析和对未来畜牧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二是网上内容多以单向静态网页的形式为主,用户只能检索、阅览或进行知识采集,缺乏直接的互动、交流,缺少如微信服务帐号、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开发,不能满足畜牧业从业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4建议与对策

4.1加强政策引导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应做好畜牧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加强畜牧业信息化的组织、规划和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基础建设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4.2加速全省涉牧专业网站建设完善江西涉牧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应以现有的政策性畜牧行业信息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加大力度健全和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强化畜牧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网络新兴媒体渠道的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要建立起适合全省实际情况的信息内容丰富的专业畜牧信息交互平台,为畜牧行业各个参与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可依托省内主要科研院所(校)在计算机、通信工程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工作,其重点是要建立自有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二是要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各级信息畅通和资源分享,让信息网络在各个级别层面上的政策制定、出台重要决策提供参考。在目前市(县)以上互联网完善普及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培养村级信息员等措施,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畜牧业信息化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奠定基础。

4.3强化涉牧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涉牧从业者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保障之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其现代信息意识,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的重要性。

西部牧业范文6

2012中国(西部)国际农用机械展览会将于2012年3月15日~18日在西安举办。西部国际农用机械及灌溉技术展览会(简称西部农机展)是与西部制博会一并举办的西部最大规模农机展,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西部农机展再次如期登陆西安,是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西南、西北等重要农业产区等西部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提供最新型农业技术和现代化农业装备,致力于促进中、西部以及全国现代农业大发展。展会地点:陕西省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组委会联系电话:020-82575776,32373488。

2012第八届泛北部湾(广西)中外家禽畜牧行业博览会将于2012年3月17日~18日在南宁举办。此次展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东盟企业协会,协办单位是越南的多家著名畜牧协会和电视报纸媒体。东南亚国家的畜牧养殖业相对我国而言比较落后,养殖、饲料、兽药、种苗、培育、护理、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研究生产能力差,大多数依赖国外。东盟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养殖并鼓励外商投资养殖业和饲料加工生产企业,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引进畜牧养殖设备及技术、加大改善牧场规模的建设、品种的改良、增加存栏数量等领域。展会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东盟国际大酒店(南宁市邕武路1号);联系电话: 0771-2661600,2284808,5840017。

2012第四届中国(中部)养猪产业交易会将于2012年3月25日~26日在郑州举办。本次展会将全面展示养猪业众多动物保健品、兽药、疫苗、饲料、种猪、养猪设备、最新技术和企业风采,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合作。届时还将召开2012年河南省养猪学分学术年会,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国家生猪产业政策、养猪产业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展会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国际博览中心;联系电话:0371-67260108。

2012第十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暨肥料、种子、农药展示订货会将于2012年3月27日~29日在呼和浩特举办。此次展会是由内蒙古农牧业厅、水利厅、林业厅和内蒙古经济发展研究促进会共同举办。参展范围涵盖肥料、种子、农药和相关设备与仪器等。展会地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组委会联系电话:0471-5291795。

第五届全国杂粮产业大会将于2012年3月29日~30日在北京举办。届时全国杂粮经销商与采购商、加工企业、农场、专业协会与合作社、粮食机械与包装物企业、育种单位与种子经销商、科研院校、各级粮食农业部门的领导、专家、企业家齐聚首都,共商产业发展大计。展会地点:北京温都水城・湖湾西区酒店;组委会联系电话:0431-86931008。

上一篇分手对白

下一篇白岩松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