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部矿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部矿产

西部矿产范文1

关键词:产业集群;矿产资源特区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21-02

1 经济特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1.1 中国经济特区集群建设

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中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或者说,集群是在某种产业领域里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些公司和机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产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同行业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发展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而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长期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成为帮助国家产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手段。

可以说,我国经济特区实践的成功就是集群经济在中国实际应用的成功。

1.2 西部集群建设现状

一是产业区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且,西部地区现有的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主要为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即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单一的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二是产业链缺损,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西部地区重工业的超前发展,导致了工业结构的畸形,使产业链缺损严重。加之,轻工业以及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发展水平低,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从而形成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原材料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大部分原材料输往区外,而加工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又从区外输入,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性合作网络。西部地区的现代工业主要是在国家大规模投资推动下、从外部移入而建成的,这就形成了以倾斜于中央计划直接调控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的企业规模结构,且大都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市和工矿城市,基本上按照“全能型”企业模式创建,形成集企业管理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为一体,基建、供应、生产、销售、生活服务自成体系的“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其产品的70-90%销往区外,生产协作链条也部分甩在区外;同时,地方性小企业则规模不足,生产要素短缺且质量差,其产品主要在本地区寻找出路,很少得到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辐射效应。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远辐射性和地方小企业的内向性导致了两个关联程度极弱的循环体系双轨运行,使得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无法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也无法通过企业间的共生互补效应来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合作网络。

四是缺乏适宜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西部地区由于以纵向管理为主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还相当突出,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从而人为地割裂了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本来内在联系,使得分布在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在经济技术上难以协调发展,增加了企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由于市场化改革滞后,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各种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还较严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流动还要受到各种壁垒的阻碍,从而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集聚和关联产业群的形成。

2 建立西部集群式矿产资源特区必要性

2.1 矿产资源开发在西部经济中地位

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有力地支撑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18.47%,一批大型矿业基地和大型矿产企业的建设,加速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新疆的克拉玛依、青海的格尔木等这些由于矿业发展而崛起的城市同时也表明矿业开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矿业在西部地区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西部地区大部分省、自治区的支柱产业。

2.2 西部矿产开发问题突出

西部矿产资源在综合开发中存在主要有矿产规模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低,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矿山设备简陋,经营粗放,掠夺性开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另外,有不少矿山已到中晚期,一些原料工业面临无米下锅的情况。许多矿山开采加工过程中浪费严重,开采和深加工技术落后。采矿过程中采富弃贫,开采回收率低,许多伴生矿产没有评价和利用等问题。

这些突出的问题就是因为不合理规划,产业链缺损,产业分工不明确,综合开发利用能力较低等直接原因,造成了低产量、低利润、高浪费、高污染的现状。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急需一种有效途径来缓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这种途径要达到即可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又可以最大程度的延长矿产产业链条,使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达到最合理化的效果,只有借鉴经济特区模式的集群经济效应才能实现。

3 构建多种集群式矿产资源特区可行性分析

3.1 集群划分

(1)依靠历史传统产业基础形成和发展的产业集群。

(2)依靠资源形成和发展的产业集群,即按照成矿带划分产业集群。

西部资源成矿带的形成一般跨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而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由于区划的限制,成矿带内的资源不能连续开采,造成开采率降低。

西部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有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国家将三大成矿地质区将西部划分为十大资源集中区,即:塔里木能源资源集中区;柴达木能源化工矿产资源集中区;陕甘宁能源资源集中区等。

(3)依靠外部市场而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多为先有产品,再针对产品寻找目标市场,但是这种运营理念往往将自身的产业发展处于被动。我国西部的矿业产业一直以一种高消耗,低盈利,矿业产业链不健全的状态生存。总是粗放型的开采业设在西部,而利润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设在不同的省份。区域的限制,造成了矿业加工产品的溢价增大,阻碍了西部矿业长足发展。依靠外部市场划分产业集群,就是要首先锁定目标市场,分析市场的需求,按照矿区―加工区―技术开发区划分产业带,这种集群带可以以矿区包围城区的形式构建。

(4)配套大型企业形成和发展一批产业集群。

围绕大型优势企业建立起的小产业集群,大型矿业企业的投资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构建此类集群时可以着重以这些企业为中心整合周边资源。

(5)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

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值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

(6)通过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

包括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和开发区等。目前国家级、省级及以下各类园区数量众多,其中一部分成功地形成和发展了产业集群区。不过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群经验上看是1/5的成功,4/5的失败。

(7)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混合作用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集群是最初自发萌芽,后来通过政府扶持逐步发展起来,但是也更有许多自发产业集群经政府的扶持而夭折的。

3.2 建立西部矿产资源特区外部环境促进机制

(1)着重发挥政府在矿业集群式特区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一是政府机构应慎重审批建设项目,加快或至少按时完成在建项目,使其尽快投产并发挥效益。只有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批准新的建设项目,新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做多方面的论证和研究,慎重的进行决策。

二是在构建矿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吸引外资(包括外商投资和东、中部投资)的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区内,促进相生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对矿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矿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等,改善矿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硬”环境。

四是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本区人力资源素质和人才资源存量,确保竞争性产业成长环境的形成。

五是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内集群的成长提供组织、协调和保障。

六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形成产业区内的创新中心;鼓励有协作关系的企业形成相互参股的渗透关系;加强技术创新,扶持创新活动。

七是政府主导逐步有序的开放资本市场,对重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进行金融支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商业环境,让本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2)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带动本土矿业企业竞争力。

我国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合作战略成效显著,促成多个西部矿产资源本土和外资企业的合作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效能。

多种对外合作优惠政策无疑提高了外商企业对在我国西部建立贸易的兴趣,但是,极大地优惠可能造成外商对西部资源一味的掠夺,而忽视了对本土企业或对特区建设的协调。建立集群式特区的初衷之一为利用优势产业或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特区内产业全面振兴。在这个前提下,政府应该提供外商企业和本土企业合作的优惠政策,来重点加强传统矿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西部矿产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开发;低碳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行业是我国九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充分利用拥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西部矿区丰富煤炭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整体开发煤炭资源,按照“绿色开发、精细加工、高效转化、低碳利用”的原则,规划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和精细化工园区。

一、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上海庙西部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有选择。

上海庙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河套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处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地带,行政区划隶属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管辖。上海庙矿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其西部矿区煤炭地质储量达18.277亿吨,确定由新汶矿业集团投资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上海庙矿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庙矿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常年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自然生态条件差,并具有不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本身很弱。上海庙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新汶矿业集团具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新汶矿业集团是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型企业为目标,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思路,大力拓展煤为基础,电、化、建综合利用为支撑的循环经济链条,基本上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上海庙矿区西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模式,是涉及众多领域,集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于一体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在借助山东老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广泛与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高起点规划建设上海庙西部矿区。 转贴于

按照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金三角”战略总体规划和国家能源局在上海庙矿区的煤化工战略定位,充分结合上海庙的资源状况、煤质特点、区域能源化工基地状况、环境承载力、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情况,规划在上海庙西部矿区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的循环经济型能源化工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和西北最大的精细化工园区。

上海庙西部矿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一期2011~2015年,二期2016年~2020年。一期建成五个现代化煤矿、一个大型集中选煤厂、规模化的精细化工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煤矸石砖厂等,建成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打造专业化园区。二期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产业链,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建成有影响力的煤基精细化工专业化基地。

三、以优势求发展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

通过详细分析上海庙西部矿区煤质特点、未来产品市场、周边园区衔接、园区现有基础,综合制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策略。

在上海庙矿区周边已有数个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并已具有相当规模,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同时上海庙西部矿区规划煤炭产能1560万吨/年,总体生产规模不大,不适宜建设特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因此综合考虑,上海庙西部矿区应重点发展煤炭精细化工,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以特色求生存。重点实施炼焦煤分级转化,生产稀缺产品,以优势求发展。充分利用炼焦煤的特点,分级转化,低硫煤生产优质炼焦精煤和焦化生产冶金焦;高硫煤先热解提取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高附加值产品,高碳渣气化合成,以回避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化工合成产品选择具有长远市场前景的乙二醇以及新聚合材料聚甲醛、甲缩醛等,不与周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竞争。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化工产品,粗苯加氢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等市场稀缺产品,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以炼焦煤资源优势求发展。

四、延长产业链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支撑

按照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循环经济产业圈的总体要求,在上海庙西部矿区建设形成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集中洗选、精细化工、废物资源化利用、机械制修物流等五大核心功能区。

以两化结合,分级转化为重点,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特点。煤炭资源实行高效开采,井下煤矸分离,矸石充填采空区。原煤采用封闭皮带运输至中心洗煤厂,按煤质分洗分储。洗选煤分质精细化工,低硫精煤焦化和外售,中高硫洗选煤热解提取优质产物后气化合成乙二醇、聚甲醛、甲缩醛等精细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生产液化天然气,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产品,粗苯深加工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煤矸石、煤泥、中煤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和制砖,矿井水集中处理后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粉煤灰注浆防灭火。充分利用煤质特点,高硫煤、难选煤分质利用,高效利用了煤炭资源;产业链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形成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

充分发挥煤质特点,高效利用不同品位的煤炭资源。低硫煤是稀缺的炼焦用煤,供应焦化厂生产冶金焦和外售。高硫煤通过热解和气化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回避了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焦炉煤气、焦油、粗苯进一步深加工,充分利用了焦化和热解产生的副产品。低硫煤和高硫煤均得到了充分利用,用好了煤炭资源。

西部矿产范文3

关键词西部地区;能源矿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0-001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0.003

西部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在地质历史上,是多个板块碰撞汇聚之处,拥有大部分我国著名的造山带和内陆盆地,成矿条件极其优越,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突出,资源蕴藏量非常丰富,品种齐全,资源远景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加速,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

1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在西部地区均有发现,有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32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2种,非金属矿产69种,水气矿产3种。西部地区45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高达44.9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0.85%;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特别是我国紧缺性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铜、镍、磷、钾盐等,在西部表现出明显富集的特点[1]。目前,西部地区矿业和能源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已得到了开发利用,天然气、铬铁矿、钛矿、锌矿、镍矿、钴矿、银矿、铂族矿、稀土矿、钾盐、玻璃硅质原料、石棉等已开发利用储量占全国已开发利用总储量的比重大于50%,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已建成从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到化工非金属以及建材等多种矿产品的生产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基地。除煤炭等少数几个矿种外,西部仍有不少大型、超大型矿区和具有较好资源潜力的地区尚未开发利用,特别是西南三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大西北高原盆地及山区,油、气(天然气和煤成气)、富铜、镍、钾盐、铂族元素、银、铀、盐湖硼矿、稀有矿产、优质煤炭资源等矿产资源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例如:青藏铁路沿线、雅鲁藏布江成矿带,班公错―怒江地区估算铜资源量近200万t,具有大型、超大型矿床远景规模;新疆阿尔金地区的钨锡矿带发现工业价值矿体11条,有可能成为继南岭钨锡矿带之后我国又一个钨锡资源勘查开发基地[2]。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已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和支柱性地位,一大批西部矿业城市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崛起,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处在全国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气候条件差异显著,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沈镭等: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2.1矿山自然环境恶劣

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矿山自然环境恶劣。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水源生成和大气动源之所,西部地区是整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屏障。然而,在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西南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干旱少雨、人类生存环境极其恶劣[3]。因此,任何过量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都会突破地区生态环境的均衡阈值,引发难以预计的生态环境灾难,其后果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常活动。

2.2人为活动导致矿山环境恶化

由于西部远离我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差以及矿产勘查开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西部能源及矿产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水平不高,许多矿产资源储量因地质勘察程度低而尚难利用,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经营粗放、破坏和浪费资源及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主要矿产的采选回收率一般只有30%-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矿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人为活动导致矿山环境恶化。矿山开采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破坏的土地主要有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及其他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由于缺乏环境意识,技术水平低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从局部扩展至整体,将严重地阻碍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实现,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3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开发利用后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矿业开发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矿山地质灾害等几个方面。

3.1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

西部地区土壤污染形势严峻, 原因首先在于该地区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后备基地和接续地,矿产储量煤、陆地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30%、25%。石油、有色金属、煤炭等矿业企业众多,这些矿产能源是西部地区的骨干企业和主要税源。但矿产企业的建设不仅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其生产过程表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污染,大量小厂矿的乱采乱挖,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污染源。据资料显示,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很多矿区周围都已经形成了日渐扩散的重金属污染土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让农作物无法食用,当地人的生活陷入困境[4]。如甘肃省金昌市既是甘肃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镍工业生产基地。作为在传统农业区基础上建立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工业区与住宅区间无隔离带,尾矿库和选冶工业区建在上风向,长期的冶炼活动,加上沙尘暴、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水土流失等影响,导致建成区20 hm2的土壤受到污染,占建成区面积的74%,存在着较高的环境风险。此外,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不断扩展。能源和矿业开发破坏植被、景观,露天开采由于其作业方式的需要,必须直接剥离大面积的表土层及其上生长的大量植被,使得水土流失加剧,这也是陕北近年来新增加的一项生态环境灾害。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04.7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5],使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3.2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地区存在两个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相当匮乏,岷江、渭河等河流污染也相当严重。目前,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和废液的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量的10%上,处理率仅为4.2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明显。由于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矿山污水危及矿区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并且有毒物质的排放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由于大量排放有害矿井水以及选矿厂排放的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化学药剂的废水,对土地和水系造成直接的污染,不仅使土壤性质变差,而且危及农作物,影响人畜健康。此外,由于采矿过度抽取地下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漏斗,包头、西安、库尔勒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榆林地区由于煤炭开采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显著降低,延长了地下潜水与地表水交换的路径,减少了地下潜水向地表的供应量和向河道的补给量,全市湖泊也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6]。

3.3矿区大气污染

矿山企业,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大气污染甚为严重,开采以及矿井下的穿、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场废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和粉尘等,特别是干旱炎热的地区,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尘暴现象,造成区域环境的大气污染,对矿工的健康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含硫量较高的矿区,煤矸石山燃烧周期长达数年,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给矿区大气造成长期的严重污染,是矿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井工矿开采中,矿井瓦斯的利用率仅占15%-20%,大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矿区大气造成了污染。近年来因西部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尤其是能源重化工业的拉动,造成单位GDP能耗高,“三废”和碳排放强度大。据统计,2008年,西部万元GDP能耗高达202 t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酸雨在西部地区城市中相当严重,将近2/3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能达到二级标准,小矿土法采炼也加重了酸雨危害。云、贵、川三省土法炼磺,年排放二氧化硫和硫化氢达26万t,堆积含硫废渣2 000多万t,整个炼磺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50倍,形成酸雨PH值3-4,造成大片耕地寸草不生[6]。

3.4噪声污染

采矿业是一个高噪声污染的行业之一,其噪声污染相当严重。无论是井工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利用大量的机器设备进行穿孔、爆破、采掘、运输,井工开采还有提升、通风、排水、压气等生产环节。随着我国矿业的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频率不同的声强噪声,对矿山职工的危害最直接,不仅污染了工作环境,而且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给矿山的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3.5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类型多,发生频度高,危害严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相当突出。国土资源部大范围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矿山环境形势严峻。煤矸石容易诱发泥石流,甚至产生爆炸的危险。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毁损土地资源严重[7]。矿产开发活动也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由于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破坏,使得西部矿业和能源开发的环境成本高、代价大。

4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从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来看,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和矿产原材料资源的接替地,但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已成为制约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1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和能源开发

4.1.1设立严格的绿色矿业和能源开发目标

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与矿业和能源开发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通过开发前的区域环境容量或承载力评价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绿色矿业和能源规划,实现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

4.1.2大力推行绿色矿业开发

在西部区位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吸引投资建立一定数量的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成熟条件的矿产资源开发示范区、能源矿产循环产业园。注重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实施低碳运行发展模式,实施矿山循环经济模式,在矿产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冶炼深加工消费回收排放的反馈式流程中,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把矿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8]。同时选取合适的国际合作模式,在国际合作中做到互惠双赢,具体见图1。

4.1.3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

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和先天开发条件,太阳能、风能储量丰富,如内蒙古的太阳能可开发量达20亿kW・h,风能储量居全国首位,可开发量达8.9亿kW・h,技术可开发量约占中国陆地风能一半以上,是国家确定的“风电三峡”基地,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占到中国的1/3左右,其中部的辉腾希勒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并且电力送出距离短,综合成本低,充分开发出来,将对我国综合开发低碳能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9]。实施绿色能源战略要求快速推动已经日益成熟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减少西部地区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快生物能源开发步伐,大面积种植沙生植物资源,投产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形成大规模不占用粮田的“绿色油田”。通过绿化和利用沙漠产生效益,从而使西部沙漠生态新能源经济成为发展新型低碳经济的模式。

4.2加强能源及矿产管理与污染控制

4.2.1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在制定面向西部地区的统一能源及矿产资源政策时,应避免各项政策之间的矛盾,并加强针对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统筹重点能源基地的综合规划,在国家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统筹考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

4.2.2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急需以法律的形式,将资源有偿利用和生态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具体到实践层面,首先,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4.2.3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建立协同机制,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首先,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其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其次,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的弊端,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态执法的干预,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

4.2.4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做到保护性补偿和开发性补偿分开,规范生态补偿标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应建立政府、地方区域和行业多层次的补偿体系,实行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提高补偿的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基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两个导致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因,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必须从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同时实施。鉴于西部地区环境效益具有公益性和惠及全国的特点,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在对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如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补偿资金、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监督管理等。做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3设立严格的绿色门槛

4.3.1通过市场准入制度设立严格的绿色门槛

提高能源及矿产开发利用的技术门槛、综合利用门槛,整顿和规范重点地区、重点矿种、重点问题,综合采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严格实施矿山土地复垦制度,逐步扩大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覆盖面,确保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及时全面的恢复和治理。从矿业生命周期角度,从地质勘查、矿业开采、矿产品加工到矿山闭坑等全过程,都必须采取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评价(SEA)和社会影响评价(SIA)等制度,如图2。

图2矿业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管理

Fig.2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mining life cycle

4.3.2继续整合小矿(SSM)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整合和关闭SSM。从2005年底开始,中央政府发起了整合各地区小规模煤矿的战略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近了发展大型煤炭企业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合并和重组小煤矿发展的政策。根据这一整合战略部署,中国将会采取实质性措施来遏制通过合并煤炭生产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压力,预计到2015年所有的小型煤矿将会消失。

4.4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区域融合

4.4.1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

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资源型城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如在陕北与内蒙古沿线地区,培育发展替代产业。此外,还需积极开展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西部陆续出台了资源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由资源税增加投资,由土地和减税政策吸引企业,在系列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引导之下,相关产业向西部转移将在政府主导和企业自发共同作用下展开。在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产业中,地方政府应有选择地进行转移,避免过剩产业的转移以及产业转移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4.4.2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融合

实现大宗能源就地转化利用,改变化石能源的长途外输格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技术水平高,但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需要东部地区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西部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如水电、油气、稀土等均是东部短缺却又利用最多的资源。把东中部先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引入西部,与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政策等优势形成互补,例如把西部的政策优势和东部的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可让东部人才到对口的教育单位、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挂职及工作,从而使东中西部之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良性互动发展。

4.4.3减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破除“资源诅咒”,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为此,必须明晰资源产权,尽量培养当地劳动力,吸纳本地产业工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减轻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挤出效应,克服“荷兰病”,从而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内在活力(如图3)。

4.5提高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

借鉴国际上“责任矿产开发倡议(Responsible Mining Development Initative, RMDI)”,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具体包括:①在进行矿产开发协议谈判之前,就采矿工艺以及可能的收益、风险、机遇和责任等方面,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②企业必须关于其运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应与当地政府、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合作;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和服务业资本进入采矿业领域;④采用“地方政府开发论坛”的模式,为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围绕地方局部问题进行磋商,提供广泛和民主的公共沟通管道。通过地籍管理程序,扩大地质数据和矿业权许可证的透明度;⑤推广国际上广泛实行的采掘行业透明度倡议(Extractive Industry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EITI),并在西部地区各个省市区以下层面进行责任分解;⑥帮助培训当地政府人员,提高构建共同监管的技术能力;⑦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有效申诉机制,加强能源及矿业开发协议条款落实的监督能力。

力拓矿业集团(Riot Tinto)在澳大利亚北部领地的采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做法是高薪雇用当地居民共同保护环境,加大针对当地特色的就业培训,实行采矿收益分成,加强政府与地方、企业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协商。在老挝Sepon和Phu Bia的两个重大项目中,公司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其技术实验室和各部门进行轮换实习,以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并确保国家现有的和未来的矿产开采能够符合监管要求,这些培训都是矿业公司免费为地方政府提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地方政府开发论坛,当地受影响的社区能够参与到大型新建能源资源项目的收益方案的范围和性质的讨论中来。法律规定任何能源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有社区的参与,参与程序由一个委员会统一管理,该委员会由相关的国家政府部长主持。这些论坛主要用于制定社会对项目的接纳条款,或者“社会经营许可”。这些做法也表明:让社区参与能源及矿产开发协议的制定,直接涵盖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是一个有效的参照模式。

4.6协调统筹资源税费和地方发展基金

4.6.1明确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资源税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可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能源产品生产转移,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结构的调节作用非同小可。明确资源税就是具有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作用的一个楔子,首先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源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加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经营者乱占滥采资源,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合理、有效、节约地开发利用国有资源;其三有利于合理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而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再者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资源税的合理分配,可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最后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4.6.2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近年来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这三大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关注环境问题的绿色投资已经成为社会责任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绿色投资发展势头良好。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利润创造将是绿色投资财富增长的根本。根据清洁技术集团(Cleantech Group)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全球三大清洁能源领域――生物燃料、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收入为1 881亿美元。而相比十年前,这三个产业的收入还不到100亿美元,十年增长了20倍。[31]我国云南省也设立了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简称绿色基金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工作方向。当前海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蓬勃,绿色投资基金的形式层出不穷,除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发展迅速,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4.6.3设立地方或社区综合开发基金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离不开地方或社区的参与。由于多元化的地域、民族、资源及文化差异,西部地区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或社区。设立地方或社区综合开发基金可探索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生态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宣传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环保理念,按照社区实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帮助社区发展替代生计,在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矿区周边探索生态补偿的新途径,并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推广。

4.7加强能源及矿业开发全过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

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实行有效透明的监管,而委托第三方监管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经验,首先有助于明确地方和企业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责任方和监管方;其次可加强监管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装备配备和政策倾斜;再者可增强综合执法,司法、公安介入,以保证政策效果。同时,对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还必须采取差别化策略,即对新上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区别对待,主要做法包括:对于新上项目,严格审批(探、采、选、冶、矿山闭坑等规划),环境保证金;对于在营项目,着重绿色绩效考核;对于历史项目,严格执行污染矿区环境修复。

总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同时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谷树忠,耿海青,姚予龙.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的功能区划与西部地区定位[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10-419. [Gu Shuzhong, Geng Haiqing, Yao Yulong.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for National Recourses Security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West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410-419.]

[2]张秀萍,马玲群,柯曼基. 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 2010(1):37-39. [Zhang Xiuping, Ma Lingqun, Ke Manji.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China Mineral Resources [J]. Northern Economy, 2010(1): 37-39.]

[3]高丽,沈镭.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影响[J].资源与产业,2012,14(6):88-92. [Gao Li, Shen Lei. Regional Effect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J]. Reource & Industry, 2012, 14(6):88-92.]

[4]瞿方业. 土地污染源于权力主导的发展模式〔EB/OL〕. (2011-02-23). http://.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Qu Fangye. Land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Powerled Development Model 〔EB/OL〕. (2011-02-23). http://.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5]张雷.21世纪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3):36-41. [Zhang Lei. An Issue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n West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 11(3):36-41.]

[6]武芳梅.“资源的诅咒”与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 经济问题,2007(10):24-28.[Wu Fangmei. ‘Resource Cur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Shanxi Province [J].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0):24-28.]

[7]茅于轼,盛洪.煤炭的真实成本[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4.[Mao Yushen, Shen Hong. The Real Cost of Coal [M].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 2008:24.]

西部矿产范文4

摘要:本文针对西北地区氧化铅锌矿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了调研,最终确定了具有开发价值及潜力的陕西楠木树氧化铅锌矿作为科研对象。

关键词:西北地区;氧化铅锌矿;现状;调研

中图分类号:O611.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铅锌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已探明的铅锌矿产地600多处,探明储量约9000多万吨,在已探明的储量中约有三分之一为氧化铅锌矿。

以区域矿业发展看,西北地区铅锌矿资源丰富,但工作程度低,随着东部矿产资源的枯竭,国家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启动,铅锌矿资源基地重心西移,区内氧化铅锌资源的勘查开发将得到大的发展,资源优势将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

2 西北地区氧化铅锌矿资源及利用现状

西北地区已探明氧化铅锌矿资源非常丰富,其特点是储量大、品位高、储量集中、埋藏浅、大部分易于开采等。但同时,由于铅锌矿物的氧化程度深,嵌布粒度细,风化和泥化严重,多金属共存等特点,给选矿工艺带来了极大困难。早在80~90年代,对于氧化程度不太高的铅锌矿,基本上按原生矿的工艺进行加工处理,其中氧化部分大都丢弃在尾矿中,对氧化率高的铅锌矿,由于没有成熟的选矿工艺和有效的选矿药剂,选矿指标不理想,至今未能得到开发利用。为了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氧化铅锌矿资源,根据以上情况,对西北地区的重点氧化铅锌矿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

2.1陕西凤县铅硐山氧化铅锌矿

2.1.1企业概况

陕西铅硐山矿业有限公司是由原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陕西省投资公司和陕西有色金属矿山公司合资建设的中型采选联合企业。是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也是陕西最大的铅锌采选企业,项目于1997年建成投产。企业主要从事铅锌矿石采选、井巷工程施工、机械加工、汽车运输、铅冶炼的生产经营工作。目前采选能力已达到1300t/d,年产铅金属2.5万吨,粗铅8000吨。

2.1.2资源概况及利用情况

该矿区最初探明氧化铅锌矿的矿石储量在200万吨以上,而且品位高(10%~30%)。由于当时氧化铅锌矿选矿技术不成熟,导致该矿区氧化铅锌矿一直未得到开发利用。该矿区的氧化铅锌矿资源因当地管理不严,私人乱采现象非常严重。特别在2007年之前,铅锌矿价格很高,私人将一部分高品位氧化铅锌矿偷采之后不经选矿直接卖给化工厂或冶炼厂。由于当时开采技术不够完善,在开采原生矿的同时在氧化铅锌矿的下部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致使大量的氧化铅锌矿无法开发利用,目前能够开采利用的氧化铅锌矿资源量仅为6万吨左右。

2.2陕西省南郑县楠木树氧化铅锌矿

2.2.1企业概况

南郑县楠木树铅锌矿采矿权人为汉中市天鸿基矿业有限公司。陕西省汉中市天鸿基矿业有限公司是以国有资产运营及产权管理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一体的企业。是由陕西有色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陕西有色金属矿山公司、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及陕西银母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家单位共同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从事铅锌采、选的国有中型矿山企业。

2.2.2资源概况

南郑县楠木树铅锌矿矿区位于陕西省南郑县县城155°方位、直线距离62公里处,隶属陕西省南郑县福成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7°18′25″--107°20′15″, 北纬32°31′01″--32°32′00″,面积约2.4010平方公里。矿区北侧有白玉—前进乡级公路通过,有约5公里的简易公路与矿区相接。沿白玉—前进乡级公路,可达南(郑县)—(江县)省级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矿山拥有铅锌矿石量584.22万吨,锌金属量21.29万吨,铅金属量3.07万吨。其中氧化锌矿、氧化铅锌矿石量197.81万吨,铅金属量955吨,锌金属量8.63万吨;混合铅锌矿石量386.42万吨,铅金属量2.97万吨,锌金属量12.66万吨。

2.2.3资源利用情况

矿山建设规模30万吨/年。2009年开始项目建设,目前已经竣工进入试生产阶段。因矿石品位不稳定,日处理矿石量600-1000吨,处理量不均衡。另外由于氧化矿石的回收率和品位不理想,自2012年3月份以来,仅回采利用1030、990两个中段的混合矿,氧化矿浮选流程暂未利用。

本矿床氧化矿石属硅化白云质大理岩和结晶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目的矿物氧化锌以菱锌矿的形式存在,经矿石性质研究及浮选条件试验,得到了锌回收率69.97%,锌精矿含Zn30.79%,锌精矿含银18.34克/吨的技术指标。矿山选矿工艺流程采用:三段一闭路破碎(破碎粒度-12mm)—一段闭路磨矿(磨矿细度-200目占65%)—铅锌优先浮选工艺(先选铅—再选硫化锌—最后选氧化锌)。

从生产指标看,原矿品位铅0.12%、锌0.64%,原矿氧化率7%-27%,个别班次氧化率达40%以上;选矿回收率铅50%、锌85%;尾矿含铅0.04%、锌0.11%。氧化矿对整体选矿回收率有一定影响。

2.3青海省杂多县东摸扎抓氧化铅锌矿

2.3.1资源概况

青海省杂多县东摸扎抓氧化铅锌矿矿区,位于西宁市市区西南方向,与的巴青县交界,交通十分不便。根据青海省地调院地质详查报告得知,该矿区氧化铅锌矿远景储量(金属吨)近100万吨。氧化铅锌矿的品位较低,铅加锌的品位仅为2%左右。

该矿石属于氧化铅锌矿石,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是菱锌矿和闪锌矿,杂质矿物有黄铁矿,褐铁矿和雌黄铁矿等,方铅矿含量甚微。矿石矿物形态大小不一,呈粒状结构,星散状,浸染状构造为主。脉石矿物成分单一,主要是白云石,其次有很少的石英脉,呈粉晶、细晶结构,块状构造。受构造应力作用,有些白云岩发生破碎,呈碎裂结构。矿化作用发生于粉—细晶白云岩中。

闪锌矿一般呈不规则的粒状产出,分布不甚均匀,呈星散状,局部呈浸染状分布。菱锌矿呈不规则粒状、钟乳状,少数呈半自形菱面体状。分布不均匀,呈星散状,局部呈浸染状、细脉状分布。菱锌矿是闪锌矿的氧化产物,多分布于闪锌矿的表面,呈土状、钟乳状分布,闪锌矿包裹于其中。闪锌矿和菱锌矿多呈星散状、局部浸染状分布于白云质碳酸盐围岩中。早期二者分布于铅锌矿床的氧化带中,后由于碳酸盐的沉积,锌的分解产物被碳酸盐交代后形成菱锌矿,并包裹了闪锌矿,在矿石中多是闪锌矿与菱锌矿呈同一颗粒产出,呈星散状、浸染状散布于碳酸盐围岩中。菱锌矿与脉石矿物有三种嵌布关系:一种是菱锌矿极细小的粒状,一般都小于0.048mm或小于0.02mm,呈微粒状、圆粒状散布于围岩中;第二种是菱锌矿呈很细的网脉状分布于部分白云晶体周围,脉宽小于0.048mm;第三种使菱锌矿呈微粒状,一般小于0.048mm,呈浸染状分布于围岩中。方铅矿在矿石中含量极少,且较细小,呈它形粒状,大约在0.3mm左右。

西部矿产范文5

[关键词]铅锌矿 地质特征 找矿远景 沧源金腊地区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9-2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昌宁~孟连褶皱带,勐统~南腊~西盟褶皱束,南汀河断裂带南东侧的勐统~西盟复背斜、南腊~金厂背斜核部,是一个铅、锌、银、铜、金多金属资源富集区。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上元古界西盟群允沟组,构成矿区古老变质岩基底,东部有少量下白垩统南新组不整合覆盖其上,自老至新叙述于下:

1.1.1上元古界西盟群允沟组(Pt3y)

矿区出露新元古界西盟群允沟组(Pt3y)浅变质岩系,按岩性组合可分为a、b、c三个段。矿区只出露a、b两段。

a段(Pt3ya):分布于矿区东侧,上部为绢云千枚岩、粉砂质绢云板岩、碳质绢云板岩、夹白云岩;下部为绢云石英千枚岩、绢云千板岩偶夹大理岩。

b段(Pt3yb):分布于矿区中部及西部,上部为绢云板岩、千枚岩状绿泥绢云板岩;中部为绿泥千板岩、起绿泥片岩;下部为斜长透辉方柱石岩、透辉钙榴(矽卡)岩。

1.1.2下白垩统南新组下段(K1n1)

矿区东部有少量出露。岩性以红色夹灰黄、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厚大于363m。

1.2构造

矿区处于南腊背斜核部靠东翼一侧,褶皱不发育。构造为北西向、北东向两组断裂。北西向主要F4、F5断层,北东向主要F1、F3断层,其中北西向F4、F5断层和北东向F1与成矿关系密切,为容矿构造。

(1)F1断层(南腊断裂):断裂具先压扭后张裂的多期活动特征,以压扭性为主要特征,走向北东,倾向南东或东,倾角40°~60°。

(2)F2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北东走向,倾向东、倾角中等的逆断层。

(3)F3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北东走向,倾向南东的逆断层。

(4)F4断层:为F1断层旁侧的次级构造,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27°~40°,南西盘下降、北东盘上升的逆断层。该断层为容矿断层,金腊矿段V3矿体产于其中,并控制了V3矿体的产出。

(5)F5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东,倾角50°,为压扭性断裂。

(6)F6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0°~70°。为平移断层。

(7)F7断层:为近东西走向的平移断层,走向长大于5100m。

1.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多呈岩株、岩脉状分布,圈定渐新世永日外单元花岗斑岩28个;华力西期变基性岩变基性岩、基入体5个。岩体的长轴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北东和北西两组,与矿区构造一致且多集中分布于两组断裂交汇处附近的断裂中,反映出断裂构造肯一定的控岩作用。

1.4赋矿层位及围岩蚀变

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带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铁闪锌矿、闪锌矿,具细~中粒粒状结构,块状、细脉状、星点状、浸染状构造。为充填交代型矿床。其次赋存于角岩或矽卡岩带中呈透镜状、环带状、似层状、脉状产出,矿体总体产状与接触带一致,为接触交代型矿床。

区内围岩蚀变普遍。蚀变类型有角岩化、矽卡岩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等,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共分芒哈和金腊两个矿段,分别位于东、西两侧。

2.1.1芒哈矿段

芒哈矿段共圈定V1、V2、V3、V4四条矿体,均严格受北西向组断裂和沿断裂侵入的花岗斑岩体控制。以F5断裂为中心,V1、V2矿体产于沿F5断裂侵入的花岗斑岩体上下两侧;V3矿体产于F5上部的平行次级断裂中,V4矿体产于F5下部的平行次级断裂中。矿体产状与构造产状一致,矿体特征如下:

(1)V1矿体: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沿F5断裂上盘分布,总体走向北西290°,控制长662m,倾向南西,倾向南西、倾角27°~50°,延伸95.50~418.32m,其中8勘探线由ZK805、ZK809二个钻孔控制延伸263.27m。矿体平均厚3.28 m,平均品位Pb3.21%、Zn4.01%、Ag49.56g/t。走向、倾向未完全控制。

(2)V2矿体: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沿F5断裂下盘分布,控制总体走向呈北西290°,控制长370m;倾向南西,倾角30°~54°,延伸93.14~137.30m。矿体平均厚2.85m,平均品位Pb2.86%、Zn2.79%、Ag39.40g/t。

(3)V3矿体:由ZK805、ZK809两个钻孔工程控制延伸。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沿F5断裂上部平行次级隐伏构造产出,矿体走向上未连接,倾向未完全控制;倾向南西,倾角33°,控制延伸155.53m,平均厚1.52m,平均品位Pb1.52~1.73%、Zn3.45~3.54%、Ag36.6~46.6g/t。

(4)V4矿体:由ZK803、ZK805、ZK809和ZK303、ZK304、ZK309六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沿F5下部平行次级隐伏构造产出,矿体未出露地表,走向上未连接,倾向未完全控制,延伸255~571 m,倾向北西,倾角24°~42°,平均厚2.49 m,平均品位Pb2.11%、Zn2.50%、Ag28.97g/t,。

2.1.2金腊矿段

(1)V1矿体:矿体产于F1断裂破碎带中,形态和产状严格受其控制,属构造破碎带型银铅锌铜多金属矿体,控制长1230m。倾向南东,倾角35°~42°,控制延伸80~130m,平均厚4.12m,平均品位Pb2.22%、Zn1.49%、Ag117.76g/t。

(2)V2矿体:矿于沿南腊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黄铁矿化角岩蚀变带内,蚀变带沿F1断裂及南腊花岗斑岩体东缘呈北东~近南北向呈层状、似层状产展布。矿体为接触交代型矿床,形态、产状严格受蚀变带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体走向北东~近南北,断续控制长1400m;倾向南东,倾角42°~45°,延伸35~130m;平均厚1.42m,平均品位Pb1.53%、Zn2.37%、Ag32.16g/t。

(3)V3矿体:矿体赋存于F1派生的北西向次级F4断裂破碎带中,为构造破碎带型铅锌多金属矿体。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F4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控制长450m,倾向北东,倾角10°~63°,倾角具由浅向深变陡、倾向延伸100~585m,平均厚4.87 m,平均品位Pb2.37%、Zn1.59%、Ag53.02g/t。

(4)V5矿体:矿体赋存于F4构造上部平行次级隐伏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其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仅由66勘探线ZK6605、ZK6609、ZK6601三个钻孔控制延伸,倾向北东,倾角15°,延伸342.70m,平均厚3.96m,平均品位Pb1.59%、Zn1.63%、Ag160.53g/t。矿体走向无工程控制。

2.2矿石结构构造

区内矿床氧化带不发育,基本上无氧化矿,全为硫化矿

(1)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晶结构,主要矿石矿物方铅矿、闪锌矿呈0.3~3mm、少量大于5mm的自形、半自形晶产出,呈星点、浸染状。

(2)矿石构造:矿区常见团块状~块状、浸染状、星点状、网脉状~复脉状、细脉状构造,局部见角砾状构造。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区域位于昌宁~孟连褶皱带的南腊背斜核部,显示出大陆裂谷火山和浅海台地火山沉积建造特征,形成了一套富集Au、Ag、As低温元素组合为特征的砂泥岩夹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Pt3y),Pb、Zn元素在地层中初始富集,后期复杂的地质构造活动、变质变形作用,火山岩浆活动之热液作用下活化转移,并经华力西期基性岩、喜山期的花岗斑岩的侵入,携带富Pb、Zn、Cu、Ag成矿物质叠加或在迁移过程中于条件有利的部位形成铅锌银矿体,主要沿构造破碎带成矿,成因类型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其次是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的角岩(矽卡岩)带、大理岩与花岗闪长斑岩的接触形成矽卡岩,分散在地层中的Pb、Zn、Cu、Ag在热液作用下也活化转移,或岩浆热液中Pb、Zn、Cu、Ag在接触带附近裂隙中发生充填和交代成矿,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接触充填(角岩型)、交代(矽卡岩型)型矿床,为金腊矿段V2矿体。

3.2找矿标志

(1)闪锌矿、方铅矿及铅锌氧化矿物的露头;褐铁露头或转块。

(2)角岩化、矽卡岩化、方解石化、黄铁矿、磁黄铁矿化等蚀变。

(3)北东、北西向断裂区域及其旁侧次级断裂是良好导矿、储矿构造。

(4)Cu、Pb、Zn、Ag化探异常是重要找矿标志,又是找矿远景区。

(5)Cu、Pb、Zn重砂异常是重要找矿标志,又是找矿远景区。

(6)激电异常、充电率等物探异常常与矿(化)置对应。

4矿区找矿方向及远景

矿区1/5万土壤测量圈定铅、锌、银综合异常多个,已发现矿床(点)多分布在孟林山花岗岩体及南腊花岗闪长斑岩体外接触带,或构造破碎带中,成矿条件较好。该区工作程度较低,矿体多未完全控制,多数物探异常未进行检查验证,特别是深部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可能存在隐伏的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

西部矿产范文6

关键词:晶质石墨矿;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一带;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潜力分析

前言

本次工作主要在勘查证范围内寻找晶质石墨矿体,并对其开发前景作出合理评价,在勘查证范围内矿化较好地段投入1:10000激电测量、1:2000地质填图,后续施工了槽探揭露和钻探验证,并对详查靶区范围内的矿体赋存形式及矿体形态进一步加密控制。大致查明了详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体特征。

一、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的石墨矿分布最多的为晶质石墨矿床也是内蒙古地区最重要的石墨矿床类型,我区已知矿床、矿点有70%属于该类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地轴的轴部,西起阿拉善右旗次井子、南背山,东至兴和县黄土窑,并向东延至山西、河北、辽宁,直至朝鲜,全长达二千余公里,为亚洲最大的石墨成矿带。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内出露长达一千一百公里,宽三十公里,最宽达一百公里。基本上呈东西向展布,随渣尔泰山弧形构造和阿拉善弧形构造略有弯曲。主要分布于太古宇地层兴和群、大青山群、乌拉山群、千里山群和阿拉善地层中。

勘查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I5)北缘,渣尔泰山――白云鄂博台缘坳陷、白云鄂博褶断束(I22),新忽热哈太山倒转背斜中部。勘查区南侧发育有高勒图断裂带总体走向近东西向,长120km,宽1km,高勒图附近形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分支复合明显,且与石崩断裂带切通,断裂北倾,倾角60°~70°,性质为逆断层,沿断层形成很宽的糜棱岩化带,并具断层角砾,从其所控制的加里东一海西期基性一超基性岩到中酸性岩浆岩均较发育。

勘查区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广泛,占总面积的60%以上。侵入岩空间上总体呈带状展布,时间上跳跃式延续,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中性-中酸入岩,显示明显的旋回性和多期次性。

区域上含矿层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一般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规模一般较大,如黄土窑一号矿层长达3500m,厚15m~39m;哈达门沟长达1610m,厚近40m;查干胡鲁主矿层长980m~2280m,厚3m~11m,等等。石墨均呈鳞片状,片径0mm~3mm,大者3ram~5mm,最大可达10mm~20mm矿石类型以片麻岩型为大,透辉岩型,大理岩型次之。

矿石的原矿品位一般较低,平均品位多在3%~6%,但矿石易选,一般精矿品位可达85%~90%,回收率90%左右。精矿片度大,品质优良,用途广泛。

黄土窑矿区位于兴和县城南45公里,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内蒙古背斜的东段南部一封闭的黄土窑向斜内。矿体产于集宁群硅线榴石斜长片麻岩中,共发现32个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主要矿体长430m~3500m,厚4m~39m。矿体平均品位为3.56%~5.23%。规模为大型。现由兴和石墨矿进行开采,年产石墨精矿四千吨。产品规格有24目、32目、40目、50目、80目、100目、混合目和高碳石墨等。精矿品位一般85%~90%,高碳石墨可达99%。

什报气矿区位于呼和浩特市西二十四公里的什报气村北。矿床处于内蒙台背斜中段,矿区由北部扇形背斜和中部倒转向斜组成紧密褶皱以及东西走向挤压性逆冲断层。矿区内有片麻状花岗岩、辉绿岩和石英斑岩脉等入侵活动.矿体产于乌拉山群角闪斜长片麻岩段,主要岩性为石榴斜长片麻岩、石墨斜长片麻岩、大理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矿体以似层状为主,主矿体245m~526m,厚7.6m~28m,倾向北倾角25°~60°。矿体平均品位3.59~3.67%,规模为大型。矿石类型以片麻岩型为主,占77.44%,大理岩型占14.66%透辉岩型占7.9%。鳞片大小多在0.15mm~1mm,少数3mm~5mm,最大10mm~20mm。矿石可选性良好,原矿品位3.56%,精矿品位90.7%,回收率91.03%。

其余庙沟、哈达门沟、查汗木胡鲁等矿区,产出地质条件与什报气矿区相似。

二、矿区地质

勘查区内地层主要为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2wl),大面积出露乌拉山(岩)群浅色片麻岩(岩)组,少量大理岩组。其次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Qhed)、冲洪积物(Qhpal)。

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2wl)

是本区最老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勘查区,近于北西走向,出露宽度约5km~10km,延长20km~30km。地貌上呈丘状中低山。为局部无序总体有序的层状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原岩以富铝高粘土质砂岩-含炭粉碎屑岩-碳酸盐夹部分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走向总体为北西西-南东东向,主体倾向北北东,局部倾向北东。勘查区内大面积出露浅色片麻岩组。详查区位置处在哈太山倒转背斜中部,构造向西倾伏,详查区脊线长度大于5km,轴向约86°,南北两个翼角近于相等,北翼为正常岩层,南翼为倒转岩层,矿体分布于倒转背斜两翼。详查区内出露岩层主要为,乌拉(岩)群中部浅色片麻岩组。

(一)浅色片麻岩组(Ar2gn2):

含石墨透辉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分布于勘查区西北部,地层整体走向北西一南东,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展布,近于北西走向,出露宽度约3000m~5000m,延长20km~30km。岩石呈灰-深灰色,层状构造明显,岩石中夹有花岗质条带,条带宽窄不等,宽者约1cm~2cm,窄者约3mm~5mm。平行片麻理分布,矿物成份主要为:石墨、石英、长石。次为白云母、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粒度3mm~5mm,均被拉长、定向排列,平行于片麻理分布,岩性主要为含石墨透辉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和白云质大理岩。

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岩段:

1.上段(gn23):长石石英岩、透辉石大理岩、变粒岩;出露厚度300m~500m,近于东西走向,倾向10°~20°,倾角50°~60°。底部与变粒岩平行整合接触。顶部与乌拉山(岩)群大理岩组平行整合接触,局部或与花岗伟晶岩岩脉断层接触。

2.中段(gn22):含石墨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含红柱石片麻岩及白云质大理岩,出露厚度1000m~1500m,近于东西走向,倾向10°~20°。顶部与上段:变粒岩、长石石英岩、大理岩等整合接触,局部或与花岗伟晶岩岩脉断层接触。底部与下段的混合片麻岩、二长片麻岩、二云母斜长片麻岩等整合接触。此段是本地区主要赋矿岩段。

3.下段(gn21):混合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二长片麻岩,出露厚度800m~1000m,近于东西走向,倾向10°~20°。顶部与上段的含石墨透辉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等平行整合接触,底部与石炭纪花岗岩、或二叠纪花岗岩断层接触。

中部浅色片麻岩组所显示的层状构造明显,这说明其原岩是以富铝的高粘土质砂岩、含有机质粘土岩、碳酸盐岩夹部分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上部的长石石英岩、大理岩夹浅变粒岩及黑云斜长片麻岩,属正常沉积的碎屑岩一碳酸岩系,为浅海、滨海相沉积。

(二)褶皱

勘查区因岩浆侵入活动强烈,褶皱构造保存不完整,褶皱轴向多为近东西向、呈北西向紧密线型褶皱特征,两翼倾角较陡,多为60°~70°;矿区内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倒转背斜,称为哈达图同斜构造,向西倾伏,脊线长度大于5km,轴向约96°,南北两个翼角近于相等约50°~60°,北翼为正常岩层,倾向北东10°~20°,倾角45°~55°。南翼为倒转岩层,倾向北西330°~340°,倾角55°~60°矿体分布于倒转背斜两翼。

(三)断裂

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以华力西晚期最为强烈,以近东西向一北西西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北东两组,其中东西一北西两组规模最大,延长最远,切割最深;北西组多为近东西一北西两组断裂之派生断层,也以逆断层和逆掩断层为主,但规模较前者逊色,北东组以平推断层为主。此外尚有情况不明者,但规模往往较小。

(四)石炭纪黑云母花岗岩(Cγβ)

出露于勘查区东部,呈岩株状产出,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近于北西走向,出露宽度约500m~1000m,延长20km~30km。岩性主要为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或二长花岗岩。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性比较单一,有100m宽的细粒边缘带,与围岩界限清楚,接触面内倾,倾角50°~67°,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岩体流动构造较明显,黑云母、长石巨斑定向排列,向内倾斜与接触面产状一致。侵入乌拉山(岩)群、白云鄂博群,被二叠纪侵入岩侵入。这些侵入岩的活动形成了石墨矿重结晶的驱动力,在温度、压力适合的条件下使石墨矿进一步富集成矿。

(五)围岩蚀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黄铁矿化:呈细脉状、浸染状发育于石墨矿(化)体内,或近矿围岩中,形成黄铁矿化(氧化条件下形成褐铁矿化)带,与石墨矿化关系密切。

硅化:呈细脉状与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一起发育于石墨矿体顶底板,或与绢云母化、少量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一起发育于石墨矿化体近矿围岩中。

褐铁矿化:呈细脉状、浸染状发育于石墨(化)体内,或近矿围岩中,形成黄铁矿化(氧化条件下形成褐铁矿化)带,与石墨矿化关系密切。

碳酸盐化:与硅化、黄铁矿化一起,发育于石墨矿(化)体的近矿围岩中,呈细脉状产出。

三、矿体地质特征

详查区内石墨矿体总体呈近东西向层状分布。根据石墨矿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分为南北两个成矿带,北成矿带走向340°~355°倾向北东。倾角50°~60°。南成矿带走向210°~230°,倾向北西,倾角65°~80°产状较陡。全区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局部透镜状,赋矿层位为乌拉山(岩)群中部浅色片麻岩组中段:黑云斜长片麻岩。岩层出露厚度100m~300m,延长约3000m。

(一).例如1号矿体:

分布在详查区中部,走向西起11线东到27线,地表出露长约1180m,地表呈较规则的层状分布,整体走向75°,倾向北北西(340°~350°),倾角68°~74°。地表槽探工程13线至19线槽探工程间距为50m,21线以东至27线槽探工程间距为100m,西起TCl东至TC21共21条槽探工程控制。最西端TC19探槽矿体斜厚度36.70m,真厚度23.59m。平均品位8.17%;矿体中部的TC25号探槽矿体斜厚度110.50m,真厚度76.28m。平均品位7.59%;最东端TC27探槽矿体斜厚度15.40m,真厚度11.80m。平均品位4.49%。

从地表施工的21条槽探统计,矿体以19线与23线中间的TC523号探槽为中心,厚度最大,真厚度76.28m。向东西两侧逐渐变薄至尖灭。西段探槽中的平均品位达8%~9%,东段4%~6%,整个矿体品位西高东低。

深部共计施工11个钻孔,通过钻探工程验证1号矿体西浅东深,中间矿体厚大,向下延深大,西段为翘起端,向东倾伏。

(三).变质作用控矿

变质作用(包括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对石墨的形成和结晶极为重要。变质作用为成矿提供温度压力和高度活泼的挥发性气热溶液,这种汽液的主要成分是H2O,CO2,CO,H2S,H2,HF,HCI,SIO2等等,主要来源即可在区域变质过程中从沉积岩里“脱”出来,从灰岩变为大理岩时释放出来,也可以由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时带来一部分。原岩为粘土质沉积物,具有很好的屏蔽作用,形成遮挡层,从而在某些地段造成封闭的还原环境,使碳质(包括部分CO2,CO)得以还原,结晶呈鳞片状晶质石墨。

实验表明:CO2C+O2(T=527℃,∑P=1巴)

2CO2C+O2(T=927%,∑P=2000巴)

可见,温度是使碳还原的主导因素,随着压力的增加高所需要的温度也随之增高。

资料表明,铁铝榴石角闪岩相的形成温度在500°~750℃压力为4000~8000巴;麻粒岩相的形成温度在700°~800℃,压力6000~10000巴;红柱石角岩相的形成温度约500℃,压力2000~4000巴。由于成矿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尤其是有还原剂H2和H2S的存在,通过反应使CO2等顺利还原,远不需要单纯使CO2自行分解那样高的温度。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所固有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有利于“天然反应堆”向生成石墨的方向进行;红柱石角岩相也出现石墨。

从上述反应式中不难看出:石墨与透辉石和黄铁矿紧密共生,是有成生联系的。石墨矿区地表几乎均有褐铁矿染一可做找矿标志,主要由黄铁矿和磁铁矿风化来的。原生矿中含硫增高,最高可达8%左右,含铁一般可达5.48%~12.32%。我区石墨矿床固定碳含量表1-2及含铁、硫情况见表1-3。

岩浆的迭加作用对石墨矿床的质量,尤其是片度大小,是十分重要的。黄土窑矿区已达麻粒岩相,石墨片径1~1.5毫米。白云鄂博群地层中,变质程度为片岩相,只有岩浆作用迭加时,才能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以黄土窑,庙沟,哈达门沟,百灵庙矿为例,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决定了石墨片的大小。庙沟矿区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比黄土窑矿区低,但周围全为花岗岩体,石墨晶片比黄土窑矿区大。哈达门沟与庙沟石墨产于同一层位中,但哈达门沟侵入岩不发育,石墨片小,且有细晶石墨出现。而百灵庙矿床,产于白云鄂博群中,变质程度为片岩相,但石墨片大小与黄土窑相同,达1mm~1.5mm,因岩浆岩侵入体发育。同样道理,德布斯格、呼鲁斯太矿区石墨晶片也较大。主要石墨矿区片径大小见表1-4。

五、找矿方向及前景

由于石墨成矿有明显的规律性,只要地质工作部署符合客观规律,就能取得多、快、好、省的找矿效果。

(一)找矿方向

1.产于内蒙地轴区的片麻岩中的石墨建造,是今后安排地质工作的主攻类型。该成矿带在我区长达1100余公里,面积达三万余平方公里,Ⅳ级蕴矿区的面积也比黑龙江东部成矿带和鲁东成矿带大得多,而且质量好、乌拉特中旗一带、直至乌兰察布市兴和、黄土窑石墨产品闻名于国内外,从已取得的资料看,乌拉特中旗哈达图、新忽热、庙沟、什报气等矿区,质量不次于兴和、黄土窑,而且大鳞片状石墨出成率比黄土窑还能高些。

2.产于台缘坳陷带中的片岩型石墨矿床,对于结晶片度较大的,如呼鲁斯太、德布斯格、百灵庙等,先做选矿试验,据其经济价值而确定如何开展下一步地质工作。

3.对角岩型、火成岩型石墨矿床,目前虽不具工业意义,但国内外资料表明,这些类型是有价值的。因此,今后碰到规模大、结晶片也较大的矿体时,应顺便做些工作

4.煤层变质型石墨,即红旗店一带土状石墨矿床,其规模不亚于湖南鲁塘和吉林盘石,石墨产品固定碳在80%以上,最高达86%,质量亦可,应开展详查评价工作。